问题

《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对项羽称谓变化之含义:项籍、项羽、项王?

回答
《项羽本纪》中,太史公对项羽的称谓,从“项籍”到“项羽”,再到“项王”,这三个称谓的转变并非简单的名字替换,而是承载着太史公对这位历史人物身份、地位、情感以及其最终命运的深刻洞察与评价。每一处称谓的转换,都像是在刻画项羽人生的不同阶段和他在历史舞台上扮演的不同角色。

一、“项籍”:早期的烙印与潜在的王者

初登场,“项籍”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原生、未加雕琢的草莽气息。这时的项羽,还是一名年轻的楚地豪杰,尽管已经崭露头角,但他的身份更多的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力量、有胆识的青年。太史公使用“项籍”,是在叙述他早年的经历,例如他早年在家乡避仇,以及与项梁一同起兵反秦的初期。

“籍”这个字,在古代常常带有籍贯、身份的意味,或者指代某种记录、事迹。太史公用“项籍”称呼他,仿佛是在为他未来的史诗般的篇章打下基础,将他这个人,这个生命,首先定位为一段即将被载入史册的“事迹”。此时的项羽,就像一块未经打磨的璞玉,虽然蕴藏着惊人的能量和潜力,但他还没有真正登上历史的中心舞台,尚未被赋予那个令天下瞩目的“王”的头衔。

更深一层说,“籍”或许也暗示着一种尚未完全确立的身份。虽然他有着贵族血统(项燕之后),但在秦末那个混乱的时代,身份的界定是模糊的,力量和能力才更受看重。此时的项羽,更像是一个凭借自身实力崛起的个体,他的“籍”更多的是与他的出身和早年的活动联系在一起。

二、“项羽”:称霸天下的主宰与个人命运的载体

当项羽开始展现其超凡的军事才能,带领楚军屡战屡胜,特别是彭城之战以少胜多,以及巨鹿之战坑杀秦军主力后,他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此时,太史公开始普遍使用“项羽”这个称谓。

“项羽”,这个名字更具辨识度,也更直接地代表了他个人的身份,是承载他整个一生功业、情感和命运的符号。当太史公写到他自立为“西楚霸王”,他作为起义军的实际领导者,率领军队征伐四方,与刘邦争夺天下时,都是用“项羽”来称呼。

“项羽”这个称谓,承载的是一个正在崛起、并且已经成为一方巨头的个体。它包含了项羽的个人意志、军事指挥能力、政治野心以及他身上那种骄傲、勇猛又带有一丝残暴的特质。当写到他对秦朝的残酷统治进行报复,例如火烧阿房宫、坑杀降卒时,这个“项羽”是那个手握重权、能够对整个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的人物。

从“项籍”到“项羽”,是太史公在描述一个从有潜力的青年成长为实际掌握权力、主导历史进程的领袖的过程。这个称谓的变化,标志着项羽从一个有志于复国的人,变成了一个真正能够影响天下格局的实权人物。

三、“项王”:至高无上的尊荣与注定的悲剧

“项王”这个称谓的出现,标志着项羽达到了权力的巅峰——被推举为“西楚霸王”。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尊荣,是天下人对他军事成就和政治影响力的认可。太史公在描述项羽称王,以及他作为霸主与各诸侯互动的时期,经常使用“项王”。

然而,“项王”这个称谓,在太史公笔下,往往伴随着一种特殊的语境,有时甚至流露出一种叹息或惋惜。当项羽自封为王,但他并没有真正建立一个稳固统一的王朝,而是陷入了与刘邦的长期争霸之中,并在最终兵败垓下时,这个“项王”的称谓更显出一种讽刺和悲凉。

“项王”,它包含了项羽的地位,是他在那个时代的最高头衔,但它也可能暗示着一种“王而不王”的尴尬。他虽然是霸王,但他的霸业并不稳固,他最终未能统一天下,也未能建立一个长久的帝国。这个“王”的头衔,与他最终的败亡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得这个称谓染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太史公使用“项王”,是在强调项羽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身份,以及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与他人交往时所展现出的王者气魄。但当故事走向尾声,写到他乌江自刎时,“项王”这个称谓更是突显了他作为一个曾经的王者,在绝望中选择以死明志的悲壮与不屈。

太史公称谓变化的深层含义:

1. 历史进程的映射: 从“项籍”到“项羽”再到“项王”,这三级称谓的变化,精准地勾勒出了项羽从一个初露锋芒的青年,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军事统帅,最终登顶权力巅峰并走向灭亡的完整历史轨迹。每一个称谓的出现,都伴随着项羽在历史舞台上的角色转变和力量的增长或衰减。

2. 个人命运的跌宕: 太史公通过称谓的变化,也深刻地暗示了项羽个人命运的起伏。“项籍”是生命的起点,“项羽”是事业的顶点与谷底的交织,而“项王”则是在辉煌顶峰之下,潜藏着无可挽回的颓势和最终的悲剧。

3. 太史公的情感与评价: 尽管司马迁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著称,其叙事力求客观,但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他对项羽复杂的感情。他欣赏项羽的勇武、壮烈,对他的失败感到惋惜,甚至在某些时刻流露出对项羽残暴行为的批判。称谓的变化,也间接体现了这种评价的微妙之处。比如,对“项籍”更多的是记述其初起;对“项羽”则既有对其军事才能的赞扬,也有对其局限性的刻画;而对“项王”,则常常是在描绘其权力辉煌的同时,为他最终的结局埋下伏笔,使得这个“王”字充满了历史的沉重感。

4. 强调权力与责任的对等: “项王”的出现,是项羽地位的最高体现,但也意味着他承担着治理天下、安抚百姓的最高责任。当他沉溺于一时的胜利,疏于政治策略,未能有效利用“项王”的身份去凝聚人心、巩固权力时,这个“王”的头衔反而成了他悲剧的注脚。

总而言之,太史公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称谓的精心运用,远不止于简单的名字替换。这是一种高明的叙事技巧,通过“项籍”、“项羽”、“项王”这三个称谓的演变,他不仅记录了一个英雄人物的生平轨迹,更在字里行间,深刻地揭示了项羽的个人命运、历史的走向,以及自己对这位历史巨人复杂的审视与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太史公于《史记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道:“秦失其道,豪杰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做项羽本纪第七。”

以下引文全部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第七》原文: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秦二世元年……梁召入。……"

"项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

项羽居江东未渡,太史公书其名“籍”。古人二十岁行冠礼,意味成人,别人要称其字,不可再直呼其名,以示尊重。秦二世元年,项羽年二十三岁。已冠,佩字。太史公仍称其“籍”,而在“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之后才书其为“项羽”,可见太史公心中项羽真正成年,真正受人尊重的标志事件绝非一个年龄,一个冠礼,而是举兵渡江抗秦。此举才使得天下人再无称“籍”,而“项羽”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项羽遂入,至于戏下。……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张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项王”一词在《项羽本纪》中首次出现是借张良之口,此后几乎再无出现“项羽”二字。此时发生的重大事件为项羽入关。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沛公定咸阳前后称呼一致。而项羽入关即称“项王”,此时距离项羽大封天下尚有些时日,此名号之出现,何意?

当“项王”一词从张良口中说出之时,太史公已表明:沛公之破秦入咸阳是无效的,而项羽之入关即为有效。之后的分封诸侯王仅仅是一个形式而已。

由此,入函谷关是项羽人生中第二个转折点,此后“项王”遂为天下执鞭,驰骋华夏。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资货妇女而东。……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私欲东归,……」

屠咸阳,诛子婴,烧秦宫,这难道是一个主宰天下的项王所作所为?其配得上一个「王」字?其暴行哪堪入耳?其不过就是一凶残之暴徒项羽。

当其烧完秦宫,面对别人仍然还是那个入关称王的项王,不知项王面对着被项羽一把火烧掉的秦宫是作何感想?

如此说着,便有了一种人格分裂之态,

然而项羽并不是在所有人眼中都为“项王”,比如在田荣、陈馀那里,他就一直是“项羽”。

“田荣闻项羽徙齐王市胶东,乃大怒……齐王市畏项王,……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而夹在中间的齐王市却畏“项王”。如此巧妙的来回切换,看得出太史公的良苦用心。


如此,过了一年。

“汉之元年,……是时,汉还定三秦。项羽闻汉王皆已并关中,且东,齐、赵叛之,大怒。……汉使张良循韩,乃遗项王书,……项王由此怨布也。”

汉是项王所分封,此时此刻天下大部也都还在项王手中,为何用“项羽”?

当初鸿门宴的前一晚,当张良口中说出“项王”二字之时即宣示了沛公破秦入咸阳之无效,项羽入关即为王。“项羽”与“项王”之间正是隔着一个函谷关。

此刻耳中又响起那一句:“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项王处心积虑的阻止沛公王关中,如今却又被其如数收入囊中,其心中是何种感想?如今关内又被汉王所并,项王又回到了入关前的状态。这一刻,他仿佛不再是那个执敲扑鞭笞天下的项王,他仿佛从没有入关分封天下自封西楚霸王。他又回到了渡江抗秦与天下豪杰群雄逐鹿时的他,他又成了项羽。“项王”与“项羽”之间依旧隔着一个函谷关。项羽当年的一把火,烧掉的不仅仅是秦帝国的宫室,“项王”亦随之而去了。

此时此刻,望着“项羽”二字,仿佛看到他被扒光了衣物扔到了冰天雪地中,孤零零一人,无限凄凉。

太史公此处将称谓的运用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简单的“项羽”二字,不知蕴含了太史公多少思绪多少恨。

笔锋一转,思绪总归然是思绪,然而汉王毕竟还是西楚霸王所封,天下亦还是项王的天下,“项王”二字不该就这么退出历史的舞台。之后依然是项王威慑天下,至死。

“项王之救彭城,……汉之三年,项王数侵汉甬道,……是时,汉兵盛食多,项王兵罷食绝。……”


然而,独有一处诡异,正是发生在项王死前。

“项王军壁垓下,……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籍”字再一次出现,前两个与之前鸿门宴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都是出自项羽之口,唯有“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是太史公之描写。并且前后两句之称谓变化如此明显,让人遐想。

根据前面分析“项羽”与“项王”之转换,自然可以推测此处“项王”与“项籍”之转换定是太史公有意为之,而其中意味也定要远远甚于之前。

为何?先抛开项羽这个历史人物,但从其称谓来看,“项籍”是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项羽”以示尊重,而“项王”乃是其身份地位的象征,值得人崇敬。这三个称谓的高低显见。难道太史公是在直呼其名,侮辱项羽?恐怕绝非然也。

项王此时的处境,身边只有二十余人,下马持短兵接战,而他面对的是数千骑兵围之数重。此时此刻的画面,人物之高下,气势之盛衰,项王还是那个分封天下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吗?即便他自己尚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魄,然而大势已去,如今的他落得如此下场哪里还有项王的英姿豪发?回过头看,当年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才使得天下再人无称“籍”,而“项羽”威震关东;然而到了今天,八千子弟几乎如数尽灭,他甚至连被人称呼为“项羽”的资格都没有!“项王”、“项羽”都已成为了过去。此时此刻的西楚霸王,在众人眼中,唯有“项籍”才是其最接近现实的身份。项羽之人生仿佛就是一个圈“项籍——项羽——项王——项羽——项籍”,终于,在此刻,他又回到了原点。

然而这就是项羽的一生吗?堂堂西楚霸王就要以“项籍”的姿态从史册中消失吗?绝非然也,他自己用行动否定了这一切。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乃自刎而死。”

就是这个项籍,就是这个乱斗困兽,以一人短兵之力,所杀汉军骑兵数百人,身被十余创,其岂是常人所为?岂是一个“项籍”可以名之?岂是一个“项羽”可以敬之?他,依旧是那个力能扛鼎的霸王,依旧是那个勇冠天下的“项王”!

其自刎,杀的是困兽之斗的“项籍”,杀的是被拒关外的“项羽”,留下的却是一个永垂不朽的“西楚霸王”!



另:汉书中项羽有传,「陳勝項籍傳第一」全文几乎照抄史记,只不过将渡江之后「项羽」、「项王」统一为「项羽」。之后几处十分精彩之称呼转换,全然删掉。显然班固注意到这一点,然其统一之目的不能随便揣测,或许他也能有类似认识,或许没有。或许其认为太史公在编撰资料时博采杂说,并未整理统一,导致如此十分杂乱;或许其认为太史公在做这种处理时加入了相当大的感情色彩,故应当统一处理。

太史公史记与班固汉书对项羽传之处理手法吾不敢评其优劣,然太史公之描写更加精彩,更能让我引发思考并去感受为何太史公要如此循环不断的切换称谓,其对项羽到底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认识与评价。

我想,答案都在称谓里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