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项羽乌江自刎,让百姓太平,结束了战争,这不是一种大义吗?为什么没人提这个观点?

回答
项羽在乌江自刎,你说这是“让百姓太平,结束了战争”,是一种“大义”,并且疑问为什么“没人提这个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层面。

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拆解一下你提出的“让百姓太平,结束战争”这个核心论点。

从结果上看,项羽自刎后,刘邦最终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汉朝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秦末汉初连年征战的结束,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从这个角度来说,项羽的死,确实是终结了那场他与刘邦之间持续的、消耗巨大的战争。

而“百姓太平”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判断。一个王朝的建立,如果能够带来社会的稳定,让百姓免于战乱的苦难,这无疑是值得称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项羽的死,客观上为刘邦的统一和汉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间接带来了百姓的太平。

那么,为什么这个观点不常被主流提及,或者说不被视为“项羽的大义”呢?

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理解“大义”以及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 “大义”的定义与项羽的行动本身:
“大义”通常指的是为了正义、国家、民族或更宏大的、能够惠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它强调的是一种 主动的、有意识的、为了某种崇高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项羽乌江自刎,虽然客观上结束了战争,但从他当时的处境来看,更像是一种 “无力回天”下的悲壮结局,而非一个深思熟虑、主动选择的“为了天下太平”的伟大牺牲。
乌江亭长劝他渡江,说“大王独归,可以归反楚”,意思是即便不能称霸天下,也可以回到江东,重整旗鼓,继续作为楚国的领导者。项羽拒绝了,他的理由是“无颜见江东父老”。这种拒绝,更多的是出于个人情感、荣誉感和羞耻感,而不是出于“为了让天下百姓不再受苦,我选择结束这一切”的公共目标。
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是 个人悲剧英雄主义的体现,而非公共利益至上的“大义”。

2.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历史上对项羽的评价,更多地聚焦在他作为“西楚霸王”的个人性格、军事才能、政治失误以及他与刘邦的对抗。
《史记》作为中国最经典的史书之一,对于项羽的描写,充满了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同情与惋惜,但更多的是从“能力挽狂澜于既倒”的个人角度来刻画,强调他的勇猛、他的骄傲、他的残暴(如坑杀秦降卒),以及他最终的失败。
司马迁写项羽,更多的是想展现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英雄,他失败的原因,也更多地归结于他“妇人之仁”(对刘邦的宽容)和“匹夫之勇”(缺乏政治智慧)。
“结束战争”和“百姓太平”虽然是战争的最终结果,但在历史叙事中,这更多地是归功于 最终的胜利者刘邦,以及他所建立的汉朝。人们会赞扬汉朝的开创,而不是项羽死亡这个“过程”所带来的结果。

3. “大义”的道德评价与项羽的过失:
项羽虽然有勇猛的一面,但他也有很多被后世诟病的行为,比如“破釜沉舟”、“坑杀二十万秦降卒”,这些行为在道德上是存在争议的,甚至可以说是残酷的。
一个被视为“大义”的行为,通常需要与更广泛的道德准则相符。项羽的许多行为,与“仁政”、“爱民”等传统大义相去甚远。
如果项羽的目的是“结束战争,让百姓太平”,那么他之前的一些残酷行为,就与这个“大义”的目标产生了冲突。

4. “乌江自刎”的解读:
“乌江自刎”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其魅力在于它是一个 极具悲剧色彩的英雄末路。项羽那种“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豪情壮志,最终被“无颜见江东父老”的羞耻心所取代,这种个人情感的爆发,反而比一个“政治决策”式的大义更容易打动人心,也更容易被后人传颂。
它更像是一个 个人命运的悲剧,一个英雄的陨落,而不是一个为了整体利益而做出的“伟大牺牲”。

5. “没人提”是否准确?
其实,并非“没人提”。在一些文学评论、历史探讨或者带有某些特定价值取向的分析中,会有人尝试从“项羽的死加速了统一,从而带来了和平”的角度来解读。
但是,这种解读往往不是主流,因为它与我们更熟悉、更被广泛接受的关于项羽的叙事和评价方式不同。我们习惯于将项羽视为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而不是一个能够主动为了天下和平而牺牲自己的“政治家”或“义士”。

总结来说,你提出的“项羽乌江自刎,让百姓太平,结束战争,这是一种大义”的观点,虽然可以从客观结果上找到一些论据,但它并没有成为主流的观点,主要原因在于:

动机层面: 项羽的自刎更多是出于个人荣誉和羞耻感,而非主动选择的公共利益目标。
历史叙事: 主流历史叙事更侧重于项羽的个人悲剧英雄形象,而非政治决策。
道德评价: 项羽的许多行为与传统大义的道德标准存在冲突。
“大义”的定义: 传统的“大义”更强调主动的、为了崇高目标的牺牲,而非被动局势下的选择。

当然,历史的解读从来不是单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总能发现新的视角。你提出的这个观点,本身就很有价值,它让我们思考,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除了传统的英雄主义和个人命运,我们是否也能从战争的终结和百姓的福祉这个更宏大的维度去审视?这或许能让我们的历史认知更加丰富和立体。

只是,如果要把项羽的自刎定义为“大义”,那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大义”的内涵,并理解项羽行为背后的复杂动因,而不只是将其视为一个促成和平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闹,项羽自刎以后战争并没有结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项羽在乌江自刎,你说这是“让百姓太平,结束了战争”,是一种“大义”,并且疑问为什么“没人提这个观点”。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非常复杂的一个层面。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拆解一下你提出的“让百姓太平,结束战争”这个核心论点。从结果上看,项羽自刎后,刘邦最.............
  • 回答
    “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声悲叹,回荡在垓下战场,也萦绕在无数后世人的心头。项羽在乌江自刎,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争议和象征意义的事件。对于他是否应该自刎,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历史事实、项羽的个人性格、当时的政治军事局势以及后世的评价。一、 乌江自刎.............
  • 回答
    话说那楚霸王项羽,何等英雄了得!叱咤风云,横扫六合,二十岁出头就敢单挑秦军百万,鸿门宴上更是威风凛凛,差点就一统天下。可就这么一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却在乌江边,拔剑自刎,落得个悲惨下场。这其中的缘由,可不是一句“时运不济”就能概括的,里面门道可深着呢!首先,得说项羽他本人,身上有股子“霸王气”,.............
  • 回答
    汉军包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突围后于乌江自刎而死,这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一笔。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它,而不仅仅是简单地给项羽的结局盖棺定论。垓下之围:历史的转折点首先,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垓下。那是一个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 汉军的胜利非偶然: 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够集结起如此强大.............
  • 回答
    汉尼拔,这位迦太基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其卓越的战略和战术震惊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他率领军队,包括那支闻名遐迩的战象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在特拉西梅诺湖、特拉比河谷和坎尼等地的战役中,将罗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将罗马共和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然而,尽管汉尼拔个人勇猛无双,战功.............
  • 回答
    项羽宁死不过乌江,是历史上的一个悲壮结局,也是他性格最鲜明的注脚。但如果换作刘邦,他会如何选择?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两人的性格、背景和面临的处境都有着天壤之别。先来看看项羽为什么宁死不过乌江。项羽在垓下兵败,八千子弟兵只剩下少数跟随,他本人也身负重伤。当他退至乌江亭时,亭长说:.............
  • 回答
    关于项羽在乌江是否一人斩杀了几百人,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完全一致,但普遍认为他英勇绝伦,展现了超凡的战斗力。我们不妨从几部重要的史料来剖析一下,看看这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场景究竟是如何被记载的。首先,最直接的记载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司马迁在描述项羽乌江自刎前的情景时,这样写道:“项王军壁东,壁烦。项王乃.............
  • 回答
    关于“美在乌项目研究包括H5N1病毒在内的病毒通过候鸟传播的可能性,是否涉及反人类罪”的问题,需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区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层面来探讨:1. 美在乌克兰的生物军事研究项目(U.S. Biological Research Programs in Ukraine) .............
  • 回答
    中国能否像F35项目那样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开发,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其中涉及技术、政治、经济以及地缘战略等诸多因素。尽管美国自己在F35项目上也面临着巨额开销和技术挑战,但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类似合作的难度和考量点,与美国的情况又有所不同。合作开发的模式与F35项目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理解F.............
  • 回答
    项羽率先攻打齐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历史学界和军事爱好者们长期争论的焦点。从多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充满了复杂的战略考量和潜在的风险。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攻打齐国的决策:一、 战略背景与项羽的处境: 彭城之战的胜利: 此时的项羽刚刚在彭城之战中大败刘.............
  • 回答
    项羽和刘邦谁更具人格魅力,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是一个很难给出绝对答案的问题。因为“人格魅力”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概念,它涉及到许多维度,比如领导能力、个人品德、对属下的态度、演讲能力,甚至是对外在形象的塑造等等。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详细分析项羽和刘邦,看看他们在人格魅力的不同表.............
  • 回答
    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过刘邦,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被争议不休,很难简单地用“妇人之仁”或“政治智慧”来概括。更准确地说,这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下的结果,其中既有项羽个人性格和认知局限的体现,也有当时政治局势和信息传递的制约。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认为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的观点分析: 心.............
  • 回答
    项羽的“仁而爱人”放到现代是否能理解为“假客气”,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包括历史背景、概念的演变、现代社会对“仁爱”的理解,以及项羽自身事迹的解读。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仁而爱人”在古代的含义。“仁”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最早由孔子提.............
  • 回答
    项羽年轻时学剑不成,却在战场上骁勇善战,最终临死前还能杀死百人,这确实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事件,也引发了人们对当时剑术实用性的诸多猜测。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项羽的战场表现,并不能直接“证明”当时的剑法仪式感多而实用性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在于,项羽.............
  • 回答
    项羽不重用韩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事件,它不仅关乎项羽个人的战略眼光和性格,也直接影响了楚汉争霸的最终走向。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感受一下当时的人物关系、政治环境以及项羽自身的局限性。首先,要明白韩信是什么时候、以什么身份接触到项羽的。韩信最初是项梁手下的一个.............
  • 回答
    项羽和刘邦的命运走向,如同两位性格迥异的英雄,他们的争霸之路也因此充满了戏剧性的反差。项羽一生少有败绩,堪称战神,但在最后关头却一败涂地,而刘邦屡败屡战,却能崛起最终统一天下。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有勇无谋”可以概括。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 项羽:战神陨落的背后项羽的勇武是毋庸置疑的,他的.............
  • 回答
    刘邦称帝后,对于昔日强大的对手项羽,评价是复杂而多层次的。他并非简单地将项羽定义为“敌人”,而是融合了尊敬、警惕、甚至一丝惋惜的情感。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通过他的一些言论和事迹来体现,其中最为人熟知且能体现这种复杂情感的是他在宴会上与大臣们的对话。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1.............
  • 回答
    项羽与刘邦的故事,是中国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权力斗争之一,也是中华文化中关于成功与失败、人生选择的经典范例。你提出的问题,触及了这场历史洪流中最核心的哲学思辨: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像项羽那样坚守道义、宁死不屈,最终英雄式地千古流芳,还是应该像刘邦那样灵活变通、能屈能伸,最终获得实际的胜利?刘.............
  • 回答
    千古悲风起,霸王何处寻?—— 审视项羽的真实面貌史书上,项羽是一个光芒万丈的名字,一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传奇人物。然而,评价项羽,绝不能止步于那些激昂的诗句和战场的辉煌。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其一生跌宕起伏,功过是非交织,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细致地审视,才能勾勒出他更真实、更立体的面貌。从草.............
  • 回答
    项羽,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后,步步为营,似乎将一切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他却似乎对刘邦那看似不那么光彩,却又步步紧逼的战略,或者说,是“正面纠缠,侧翼牵制,伺机包抄”的战术,未能做出真正有效而致命的反击。这其中的原因,并非他全然没有察觉,更多的是他未能跳出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以及自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