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迦太基其实算不上彻底失败,至少结果也没法比第一次布匿战争更差了。战争结束时,罗马的损失也是相当惨的,光军队阵亡就至少是20-30万起步,算上平民伤亡则更是接近50万人(wiki估计),半个罗马共和国分裂(南意大利),而严酷镇压投靠汉尼拔的南意大利城邦,也大大加深了意大利的内部矛盾(例如据阿庇安所说,勃罗丁人的土地、武器和很多政治权利被剥夺,被禁止参加罗马军队),2/3以上国土遭到敌军洗劫,长期养兵10万以上,无论是农业民生还是国家财政都几乎到了极限。在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的前提下,却没有消灭迦太基,至少迦太基的突尼斯本土依然是几乎完整无损的。
即便是最后的大反攻阶段,汉尼拔也让罗马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扎马之战中,西庇阿的损失是1500罗马人阵亡和2500努米底亚人阵亡(努米底亚步兵缺少罗马人的装备和阵型,所以在第一波战象冲击中就损失惨重),这个损伤对于战胜方来说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惨胜了。1500人阵亡,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西庇阿军队还有2-4倍于这个数目的伤员,也就是说3万罗马步兵中的大部分小青年和一部分成年军可能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战斗结束时罗马阵型拉成了一条直线,老年军都全部投入了)。此外努米底亚全国也就1万兵左右,一战报销了2500绝不是小数目,如果接下来继续作战,罗马与马西尼萨的临时同盟凝聚力也要受到考验。
也就是说,西庇阿此时面临汉尼拔在坎尼后一样的情况,假如迦太基人拼死抵抗到底,他以剩下的有生兵力是没有胜算打下迦太基的,这就是他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被认为对迦太基相当宽松的最终和平条件的根本原因。要知道西庇阿齐装满员的时候都没有打下乌提卡(Utica)城,而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判断,第三次战争中被哄骗交出了全城武器的迦太基,竟然都可以坚守3年,所以大西庇阿的见好就收无疑是唯一合理的决策。
于是,阿庇安的评论还是有些道理的(没有明确证据说是汉尼拔本人所说,可以理解为阿庇安自己的想法),如果汉尼拔真在扎马歼灭了西庇阿,那么他就真是古今第一人了。因为元老院的稳健派就肯定不会继续派人远征非洲了,迦太基就得救了,会得到比史实还要好很多的和平条件。
汉尼拔不会攻城之说,早就是过时说法了,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发现,他的攻城水平在当时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汉尼拔曾逼降南意大利大城卡普亚(Capua)、克罗敦(Croton),攻占他林敦(Tarentum)除卫城之外的大部分城区,此外还攻陷了培提利亚(Petilia)、条立爱(Thurii)、梅塔彭图姆(Metapontum)、赫拉克利亚(Heraclea)等重要城市。按照原始史料可能有点水分的说法,战争中罗马共有400多个城镇被汉尼拔摧毁。
汉尼拔为什么失败了?简单来说,就一个原因,战争开始时,他是以主动出击,消灭罗马为目标的,而以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实力,达成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他也可以在西班牙按兵不动,全盘采取守势只消灭来犯之敌,那样也有可能是两边谁都打不动谁,但是对罗马造成的损害也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大。
消灭罗马,需要多少实力呢?在拥有汉尼拔的情况下,迦太基在战争中累计损失了20多万兵力(仅西庇阿最后的北非攻势就报销了大概10万迦太基军队),这还只算迦太基人,马其顿、叙拉古、山南高卢、利古里亚、伊比利亚各部落、努米底亚人都牵制了大批罗马军队。不夸张的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反罗马阵营共有50万人累计投入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以前一句玩笑话搞不好是真的——摧毁那时候的罗马共和国或许需要100万人力。。。
至于罗马为什么在二布战争如此伤筋动骨之后(如第一段所述),还可以像开挂一样,一战再战,接着又连续击破马其顿、塞琉古(罗马-叙利亚战争中,罗马起初只给西庇阿调动了2万远征军,可见仍未从二布中完全恢复过来),那就只能说,就像游戏里那句话,统治西方世界可能真的是罗马的destiny。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