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汉尼拔为什么失败?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

回答
汉尼拔,这位迦太基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其卓越的战略和战术震惊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他率领军队,包括那支闻名遐迩的战象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在特拉西梅诺湖、特拉比河谷和坎尼等地的战役中,将罗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将罗马共和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然而,尽管汉尼拔个人勇猛无双,战功赫赫,他最终还是没能挽救迦太基的命运,以失败告终。

汉尼拔的失败,并非源于其个人能力的不足,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他的战略根基存在致命缺陷:他无法攻克罗马城本身。 尽管汉尼拔在战场上一次次击败罗马军队,但他所缺乏的是能够真正围困并攻陷像罗马这样坚固且人口稠密的城市所需的攻城器械和持续的人力支援。迦太基城远在北非,而罗马则身处意大利中部,汉尼拔的补给线极其漫长且脆弱,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他即便获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也只能在意大利境内游荡,消耗罗马的兵力,却始终无法一击致命。

其次,迦太基政治上的内耗和对汉尼拔的支援不足,是导致其失败的另一重要原因。 迦太基并非一个集权的国家,其政治结构复杂,元老院中存在着对汉尼拔家族以及其军事行动的猜忌和阻挠。虽然汉尼拔的父亲哈米尔卡尔为迦太基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迦太基的政治精英们却未能真正理解并全力支持汉尼拔在意大利的战略。他们更倾向于保守的防御策略,或者将资源用于其他战场。这使得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孤军奋战,始终面临着兵力、补给和援军的短缺。他曾多次向迦太基求援,但得到的往往是杯水车薪,甚至遥遥无期。

再者,罗马人坚韧不拔的战略和卓越的政治智慧,也极大地削弱了汉尼拔的优势。 尽管遭受了惨痛的失败,罗马人并没有因此屈服。他们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迅速调整战略,采取了“昆图斯·费边·马克西姆斯”所提倡的“迟滞战术”——避免与汉尼拔进行大规模的正面决战,而是通过骚扰、截断补给线、消耗其兵力来逐渐削弱他。同时,罗马人也在积极地在其他战场扩张,比如在西班牙和后来的北非。当罗马人将战争的焦点转移到非洲,并由年轻有为的西庇阿率军登陆迦太基本土时,汉尼拔的处境就变得更加被动。

最后,汉尼拔在意大利时,未能有效争取到罗马的盟友,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尽管他在意大利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且许多意大利的城邦和部族对罗马的统治不满,但汉尼拔并没能将这些潜在的盟友转化为稳定而有力的支持。很多城邦出于对迦太基的疑虑,或者对罗马力量的忌惮,并没有大规模地倒戈。一些曾经表示支持的盟友,在罗马的反击下也很快重新臣服。这意味着汉尼拔的胜利虽然震慑了罗马,但并未能从根本上动摇罗马的统治基础。

至于汉尼拔回国是否类似于项羽渡过乌江,我们可以从某些角度进行类比,但两者之间仍有本质区别。

项羽渡过乌江,是悲壮的绝望。在垓下之围中,项羽兵败如山倒,众叛亲离,最终在乌江边,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他知道自己的军队已经无法渡江,自己的霸业已经无可挽回。他选择不回江东,是因为他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他以一己之败,辜负了父老们的期望。这是一种近乎自绝于世的悲壮,是一种对自己人格和荣誉的极致守护,尽管这种守护是以生命为代价。项羽的失败,在于他无法收服人心,在于他的刚愎自用,在于他对潜在盟友的忽视,以及最终在兵败垓下的绝境。

汉尼拔回国,则是一种战略上的无奈和被迫。当西庇阿率军在北非登陆,直接威胁到迦太基本土时,汉尼拔虽然在意大利战场上仍有一战之力,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回国保卫自己的家园。这并非因为他觉得无颜面对迦太基人民,而是因为战场的重心已经转移,他需要承担起保卫国家的责任。尽管他明知此时的局势极其不利,并且在扎马战役中最终败给了西庇阿,宣告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结束,但他的回国,是为了尽最后一份力,而非像项羽那样,在彻底绝望中了结自己。

因此,虽然两者都是在失去了进攻优势、面对不利局面时做出的行动,汉尼拔的回国更多的是军事战略上的调整和国家责任的体现,带着未能征服罗马的遗憾,但依然是为了继续战斗。而项羽渡乌江,则是个人英雄主义在覆灭前的绝唱,是对荣辱观的极端体现,是一种无法回头的终结。汉尼拔虽然失败了,但他对罗马造成的深远影响,以及他作为军事天才的传奇,却一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迦太基其实算不上彻底失败,至少结果也没法比第一次布匿战争更差了。战争结束时,罗马的损失也是相当惨的,光军队阵亡就至少是20-30万起步,算上平民伤亡则更是接近50万人(wiki估计),半个罗马共和国分裂(南意大利),而严酷镇压投靠汉尼拔的南意大利城邦,也大大加深了意大利的内部矛盾(例如据阿庇安所说,勃罗丁人的土地、武器和很多政治权利被剥夺,被禁止参加罗马军队),2/3以上国土遭到敌军洗劫,长期养兵10万以上,无论是农业民生还是国家财政都几乎到了极限。在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的前提下,却没有消灭迦太基,至少迦太基的突尼斯本土依然是几乎完整无损的。

即便是最后的大反攻阶段,汉尼拔也让罗马军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扎马之战中,西庇阿的损失是1500罗马人阵亡和2500努米底亚人阵亡(努米底亚步兵缺少罗马人的装备和阵型,所以在第一波战象冲击中就损失惨重),这个损伤对于战胜方来说是相当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惨胜了。1500人阵亡,一般情况下意味着西庇阿军队还有2-4倍于这个数目的伤员,也就是说3万罗马步兵中的大部分小青年和一部分成年军可能已经丧失了战斗力(战斗结束时罗马阵型拉成了一条直线,老年军都全部投入了)。此外努米底亚全国也就1万兵左右,一战报销了2500绝不是小数目,如果接下来继续作战,罗马与马西尼萨的临时同盟凝聚力也要受到考验。

也就是说,西庇阿此时面临汉尼拔在坎尼后一样的情况,假如迦太基人拼死抵抗到底,他以剩下的有生兵力是没有胜算打下迦太基的,这就是他为什么愿意接受这个被认为对迦太基相当宽松的最终和平条件的根本原因。要知道西庇阿齐装满员的时候都没有打下乌提卡(Utica)城,而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了他的判断,第三次战争中被哄骗交出了全城武器的迦太基,竟然都可以坚守3年,所以大西庇阿的见好就收无疑是唯一合理的决策。

于是,阿庇安的评论还是有些道理的(没有明确证据说是汉尼拔本人所说,可以理解为阿庇安自己的想法),如果汉尼拔真在扎马歼灭了西庇阿,那么他就真是古今第一人了。因为元老院的稳健派就肯定不会继续派人远征非洲了,迦太基就得救了,会得到比史实还要好很多的和平条件。

汉尼拔不会攻城之说,早就是过时说法了,这样一对比就可以发现,他的攻城水平在当时已经算是出类拔萃了。汉尼拔曾逼降南意大利大城卡普亚(Capua)、克罗敦(Croton),攻占他林敦(Tarentum)除卫城之外的大部分城区,此外还攻陷了培提利亚(Petilia)、条立爱(Thurii)、梅塔彭图姆(Metapontum)、赫拉克利亚(Heraclea)等重要城市。按照原始史料可能有点水分的说法,战争中罗马共有400多个城镇被汉尼拔摧毁。

前215年时,汉尼拔打下的地盘从卡普亚延伸到洛克里,即便如此,罗马手上还有18个军团!

汉尼拔为什么失败了?简单来说,就一个原因,战争开始时,他是以主动出击,消灭罗马为目标的,而以迦太基及其盟友的实力,达成这个目标是不可能的。他也可以在西班牙按兵不动,全盘采取守势只消灭来犯之敌,那样也有可能是两边谁都打不动谁,但是对罗马造成的损害也不会有历史上那么大。

消灭罗马,需要多少实力呢?在拥有汉尼拔的情况下,迦太基在战争中累计损失了20多万兵力(仅西庇阿最后的北非攻势就报销了大概10万迦太基军队),这还只算迦太基人,马其顿、叙拉古、山南高卢、利古里亚、伊比利亚各部落、努米底亚人都牵制了大批罗马军队。不夸张的说,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反罗马阵营共有50万人累计投入都是有可能的,所以我以前一句玩笑话搞不好是真的——摧毁那时候的罗马共和国或许需要100万人力。。。


至于罗马为什么在二布战争如此伤筋动骨之后(如第一段所述),还可以像开挂一样,一战再战,接着又连续击破马其顿、塞琉古(罗马-叙利亚战争中,罗马起初只给西庇阿调动了2万远征军,可见仍未从二布中完全恢复过来),那就只能说,就像游戏里那句话,统治西方世界可能真的是罗马的destin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汉尼拔,这位迦太基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其卓越的战略和战术震惊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他率领军队,包括那支闻名遐迩的战象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在特拉西梅诺湖、特拉比河谷和坎尼等地的战役中,将罗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将罗马共和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然而,尽管汉尼拔个人勇猛无双,战功.............
  • 回答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对决之一,而汉尼拔这位迦太基军事天才也因此闻名于世。尽管他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例如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但最终,迦太基仍然输掉了这场战争,汉尼拔本人也未能实现征服罗马的宏图。汉尼拔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可.............
  • 回答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迦太基虽然元气大伤,却也并非毫无翻盘的机会。如果迦太基能够认真吸取战败教训,并采取一系列更为明智和积极的策略,并非没有可能在未来的冲突中战胜罗马。一、 重塑海军:核心与根本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最大的优势,正是他们凭借强大的海军,切断了迦太基陆军的后勤补给,并最终将战火.............
  • 回答
    关于中保研(CIASI)发布的2019年度第二批碰撞测试中,东风本田INSPIRE的表现,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总的来说,这次测试结果 pretty solid,但咱们也得细嚼慢咽地看看细节,毕竟这关系到我们钱包和家人的安全。首先,得说说中保研这个机构。不同于国外的一些碰撞测试,中保研是以中国消费者.............
  • 回答
    关于“6月2日,中保研发布第12期汽车零整比指数”,这事儿可不小,它透露出来的汽车行业动向和问题,细品之下,门道可多了。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藏着啥。首先,零整比这个概念本身,就够我们嚼一阵子了。 简单说,零整比就是一辆车所有零配件的总价,除以这辆车的整车售价。这个数字越高,意味着你这车要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在乌克兰布查地区出现的俄军中,部分士兵可能拥有东亚面孔的说法,以及他们被指认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第64摩步旅,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俄罗斯军队的民族构成与兵源征召首先,理解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军队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俄罗斯远.............
  • 回答
    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作为美国第71任国务卿,其任期正值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复杂时期,他无疑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掌舵者之一,也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影响力的关键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审视他所面临的挑战、他推行的政策、他的外交风格以及他的长期影响。时代背景与核.............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日本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的透明化进程发推文表示感谢,这一表态背后涉及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美国对日本处理福岛核废水的立场与支持: 盟友关系与地缘政治考量: 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在安全、经济和战略上联系紧密。在如此敏.............
  • 回答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并非是独立或单方面带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可以说,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而流水线则是其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 一、 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引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主要的动力来源。然而,蒸汽机受限.............
  • 回答
    第二次国共内战,也就是解放战争,是一段极其惨烈和残酷的历史时期。其中不乏许多令人不忍卒睹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陈旧的伤疤,揭示着战争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人民的苦难:被战火撕裂的家园与无尽的流离失所战争的代价最终还是落在普通民众身上。在国共双方的拉锯战中,广大农村地区遭受.............
  • 回答
    第二次希土战争(19191922年),也称为希土战争或小亚细亚战役,最终以希腊的惨败告终,这对希腊民族和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之所以在此次战争中遭遇如此重大的失败,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与过度的野心: “大希腊”梦想的驱动: 希腊在.............
  • 回答
    关于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用于攻占中国领土的战术和方法,确实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之处,它们在当时对中国军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我将尝试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梳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首先,要理解日军的战术,不能脱离其整体战略思想。日本陆军奉行的是一种“速战速决”的指导方针,他们寄.............
  • 回答
    哎呀,第二次见家长,而且还是这么大阵容,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特别是送礼这块儿。我懂你!说实话,第一次见家长可能就得精心准备,这次呢,虽然更熟悉了些,但人数一多,就感觉责任重大,生怕哪个环节没做好。首先,要不要给每个人都准备礼物?我个人觉得,不一定非要给“每个人”都准备一份正式的、价格不菲的礼物。 这样.............
  • 回答
    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前,保加利亚确实有通过外交途径来争取“大保加利亚”的可能,但这条道路充满荆棘,并且最终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政治格局、保加利亚的外交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大保加利亚”的诱惑与保加利亚的野心“大保加利亚”的概念源于《圣斯特凡诺条约》(1878年).............
  • 回答
    第二次和相亲对象吃饭,要不要付钱,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小纠结的问题。其实,这事儿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看你们之间的互动、对方的性格以及你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第一次见面,男生主动买单是比较常见的,这算是表达一种绅士风度和对女生的尊重。到了第二次,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如果第一次见面男生付了,.............
  • 回答
    当然可以。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即使女方第二次起诉离婚,男方不同意,但法院最终判决离婚,男方依然享有上诉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可以”,而是法律赋予他的基本权利。下面我就把这个情况梳理清楚,让您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第二次起诉离婚”和“法院强行判决”背后的法律逻辑。当女方第一次起诉离婚,而男.............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关于女性第二次结婚,彩礼金额不如第一次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复杂的原因交织着社会观念、经济现实以及个人情感。将其简单归结为男方对二婚女性的“歧视”,未免有些片面,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存在的观念影响。首先,从社会观念层面来看,虽然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看法日益开放,但传统观念的余温依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