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第二次布匿战争汉尼拔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回答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对决之一,而汉尼拔这位迦太基军事天才也因此闻名于世。尽管他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例如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但最终,迦太基仍然输掉了这场战争,汉尼拔本人也未能实现征服罗马的宏图。汉尼拔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罗马顽强的抵抗和战略的调整:

罗马的制度优势和韧性: 罗马共和国拥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政治稳定性,即使在遭受毁灭性打击后,也能迅速恢复并继续作战。其公民制度和对公民参政的鼓励,使得罗马能够持续不断地征兵,补充损失的军队。相反,迦太基是一个以商业为主的城邦,其兵源很大程度上依赖雇佣兵,这些雇佣兵的忠诚度和战斗力在长期战争中容易受到影响。
“乏人策略”(Fabian Strategy)的有效性: 在坎尼战役惨败后,罗马的战略家昆图斯·法比乌斯·马克西姆斯(Quintus Fabius Maximus)提出了著名的“乏人策略”。该策略的核心思想是避免与汉尼拔的主力进行正面决战,而是通过游击战、骚扰补给线、占领据点等方式,不断消耗汉尼拔的力量和士气。这种策略虽然在短期内显得保守,但有效地遏制了汉尼拔的攻势,阻止了他进一步深入罗马腹地。
兵力上的绝对劣势: 尽管汉尼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但他始终面临着兵力上的绝对劣势。罗马拥有更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更强的动员能力,能够持续地向战场投入更多的士兵和资源。即使汉尼拔在战场上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他也无法彻底摧毁罗马的力量。
对意大利盟友的拉拢不足: 汉尼拔在意大利寄予厚望,希望能够瓦解罗马的同盟体系,但他在拉拢意大利盟友方面并未取得决定性的成功。虽然一些城邦,如卡普亚,在坎尼战役后倒向了他,但许多关键的意大利城邦仍然忠于罗马,并为罗马提供了重要的兵员和后勤支持。汉尼拔也未能有效利用和保护这些盟友,甚至有时会因为其军队的掠夺行为而疏远他们。

二、迦太基本土的支持不足和战略失误:

迦太基政治派系的内斗: 迦太基的政治体制并不像罗马那样统一和高效。汉尼拔的家族(巴卡家族)在迦太基拥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同时也招致了其他政治派系的嫉妒和反对。这些反对派出于政治目的,对汉尼拔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缺乏足够的支持,甚至在关键时刻阻碍了援军的输送。
有限的陆路增援能力: 汉尼拔从西班牙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是一次壮举,但同时也决定了他后续兵力补充的困难。迦太基本土无法通过陆路大规模地向意大利派遣援军。而通过海路输送兵力则面临着罗马海军的强大威胁,尤其是在马略卡海战(Battle of the Aegates Islands)后,罗马海军掌握了制海权,进一步压缩了迦太基的补给线。
未能有效封锁意大利海岸: 尽管迦太基拥有海军力量,但其海军未能有效封锁意大利的海岸线,以阻止罗马人派遣军队前往西班牙或希腊等地,也未能阻止罗马人对北非的入侵。
错失进攻罗马本土的机会: 在坎尼战役后,汉尼拔并未直接进攻罗马城,这是一个极具争议但可能影响战争走向的决定。尽管当时罗马城防御严密,且汉尼拔的军队也需要休整和补充,但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如果汉尼拔孤注一掷,或许有机会对罗马造成更大的打击,或者迫使罗马做出更有利的和谈条件。但即便如此,强攻罗马的风险也极高。

三、罗马军事天才的崛起和战略的拓展:

斯基皮奥·阿非利加(Scipio Africanus)的崛起: 罗马涌现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天才——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斯基皮奥(Publius Cornelius Scipio),后来被称为“阿非利加人”。斯基皮奥在西班牙战场上取得了对迦太基军队的重大胜利,并成功地将战争的主战场从意大利转移到了北非。
将战争引向北非的战略: 斯基皮奥的战略洞察力在于他认识到,要彻底击败迦太基,就必须打击其本土。他率领军队在北非登陆,迫使迦太基召回汉尼拔,以保卫自己的家园。这一战略上的转移,使得汉尼拔不得不离开他经营多年的意大利战场。
对汉尼拔战术的破解: 斯基皮奥在学习了汉尼拔的战术之后,也逐渐学会了如何应对他的优势。在扎马战役(Battle of Zama)中,斯基皮奥巧妙地利用了罗马军团的纪律性和适应性,破解了汉尼拔的战象战术,并在骑兵的配合下,最终在自己的国土上击败了汉尼拔。

四、汉尼拔个人局限性的影响:

弹药和补给的持续匮乏: 尽管汉尼拔在意大利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胜利,但他的军队一直面临着弹药、粮食和新兵补充的严重不足。这限制了他能够持续施加压力的能力,也迫使他不得不进行一些掠夺以维持军队的运作。
未能完全消灭罗马军团: 尽管坎尼战役是军事史上的杰作,但汉尼拔未能彻底消灭罗马的全部兵力。罗马总能以相对较快的速度恢复并集结新的军队。
对盟友的支持力度不足: 汉尼拔虽然试图拉拢意大利的盟友,但他作为外来者,其军队在当地的行动难免会造成破坏,这影响了他与一些意大利城邦的关系,也限制了他获得更广泛和稳固的军事支持。
战略上的保守倾向: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汉尼拔在某些时刻表现出了一定的战略保守。例如,他在意大利是否应该采取更积极的围攻策略,而不是仅仅在野战中与罗马人周旋,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总结来说,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失败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并非一人之过。

罗马的顽强生命力和战略调整能力是其能够坚持到最后的根本原因。
迦太基本土缺乏足够的支持和战略远见,使得汉尼拔无法获得持续的兵力和物资,最终耗尽了其力量。
罗马涌现出的斯基皮奥等杰出将领,以及将战争引向北非的战略,直接摧毁了迦太基的战争潜力。
汉尼拔个人虽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官,但他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兵力不足、补给困难以及未能完全瓦解罗马的同盟体系等。

汉尼拔是一位令人钦佩的军事天才,他的战略和战术至今仍被人们研究和学习。然而,即使是最伟大的个体,也无法在缺乏国家整体支持和面对强大对手的顽强抵抗时,独自赢得一场旷日持久的全面战争。汉尼拔的失败,更深刻地揭示了政治、经济、资源以及国家整体战略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张佳玮

说的很好了,这里给他先纠个小错,坎尼会战罗马大概阵亡了5万人(阿庇安的说法),S.P.Q.R阵亡人数大概是1万多人,其余的3万人是Socii的,除了俘获的2000人,剩下的大约2.8万人成功的溜掉了。

这个损失对罗马而言虽然特别惨(死的都是精英,上一次如此惨烈是在390BC被高卢人在阿里溪开旋风斩刷人头),但还谈不上伤筋动骨,根据战争前最近一次的人口普查,罗马公民有37万人,从特雷比亚战役起至坎尼会战罗马公民的损失累计为公民总数的1/10.

注:

元老院的扩编令是在特雷比亚战役(执政官是大西庇阿的父亲与塞姆普罗尼阿斯)之后生效的,罗马共组建了13个公民军团,但Socii军团扩编了一倍以上,达到26个(正常应该是1:1配比),阿庇安记录了每个军团是5300人,那么这一次的扩编使罗马参战部队达到了20.7万人。


在《罗马史》中,第二次布匿战争有一个单独的章节《汉尼拔战争》,西班牙战线被记录在《西班牙》章节,其余的战事,则被记录在《布匿战争》

这说明啥?这说明阿庇安很明白,汉尼拔是一个人在战斗。

1、汉尼拔牛逼不?

牛逼,但是被严重过誉了。在我看来他和皮洛斯是一个水平的,特拉西美诺、特雷比亚和坎尼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因为对手实在太弱,等到罗马的牛人们出场,他就不行了。

我来八一八汉尼拔的过往。

a)被过誉的战略行军

如果迦太基海军给力,他肯定会选择走海路,走高卢一线,是因为只有这条路可以走。“出其不意”的效果那是一点都没有,别忘了罗马有万年基友马赛利亚在盯着他,西庇阿军团在马赛和希腊军队集结追击时,汉尼拔仅仅领先了4天而已。

b)费了老鼻子劲带来的渣渣象军

最让我无语的是他对战象的执着,搞得全军都在为象服务,进入波河地区时他的象群基本完整,但是战马死的一干二净。

可能他在伊比利亚对付当地人战象用的太爽了,但是——我说哥们,罗马人从皮洛斯时代就开始和战象打交道(那特么还是块头力量大出几个数量级的印度象),而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人在西西里南部阿格里真托附近还有一次俘获你爹101头战象的光辉纪录,你忘了?

结果与罗马军队的首次正面对杠——特雷比亚会战,汉尼拔费了老鼻子劲带来的象被罗马军队杀的一干二净,只有汉尼拔本人骑的那头“Syrus”小象活了下来。

c)没人能和他正面野战?

当然不是了,造成此印象是因为独裁官费边拒绝正面会战,全力纠缠的战略。

215BC罗马派出4个牛人来指挥军队,费边只是其中一个。

另外3个人分别是Cladius Markels(马尔库鲁斯),Senplonius Glacks(森普洛尼乌斯)和Varelius Revinus(维瑞努斯)。

Varelius Revinus负责马其顿战线,Senplonius Glacks负责打迦太基援兵,Cladius Markels的任务是揍汉尼拔。

揍这个词的意思是可以和他脱了内裤正面杠,打不赢也起码是个平手:

1、马尔库鲁斯在诺拉会战成功的把汉尼拔全军驱逐出了战场;

2、第二次诺拉会战中,马尔库鲁斯与汉尼拔打了平手,双方各自撤走,具体伤亡未知,三天之后汉尼拔阵营发生了一起严重的叛逃事件,大约1200名努米底亚骑兵和伊比利亚骑兵主动向罗马军队投降,据此历史学家们认为汉尼拔的损失非常惨重;

3、第三次诺拉会战,马尔库鲁斯与汉尼拔再次打了平手,汉尼拔再也没有尝试过进攻诺拉;

此后呢?此后汉尼拔再也没有和罗马军打过野战了,双方照面都绕着走,直到扎马会战被一波带走;

如果较真一点,汉尼拔打赢的野战也就开头的那三场,特拉西美诺战役还是个伏击战,此后他就萎了。

d)汉尼拔没后援?

当然不是咯,山南高卢的高卢人、萨莫奈人、玛西尔人、大希腊的希腊人都参加了他的军队,而汉尼拔带往扎马的核心老兵,是清一色的意大利人

迦太基政府也在一个劲的给他送钱送军队送给养,别说迦太基政府不支持他,围攻萨贡坦的时候,喊着要战争的不就是他在迦太基的那些“政敌”们么?

前面说到特雷比亚战役后汉尼拔的象死的只剩一头,到了卡普阿围城的时候,汉尼拔又带来了33头象,这些象肯定不是土里长出来的,也不会是从海里捞出来的。

它们是迦太基本土送过来的。

迦太基本土陆陆续续送往南意大利的差不多有21000利比亚步兵,100来头象,6000多骑兵。

你说这个支持力度大不大?因为罗马海军挡着死活送不过来的那些,就没法统计了。

e)汉尼拔的战略

可以说汉尼拔是抓住了核心要点,罗马的拉丁同盟者。

罗马之所以牛叉,是因为拉丁同盟者人多力量大,同时特别的铁杆。

他认为自己对拉丁同盟者态度和蔼一点,适时的展示一下肌肉,就可以把他们争取过来。

你怎么就那么天真呢?

你知道皮洛斯吧?据说他是你的偶像,他早你60年就已经尝试过了。

现在那些主流史学家一谈到汉尼拔,为了维护战神形象,只颂扬好的,对不好的视而不见,搞得汉尼拔真的是孤身一人吊打地球一样。too naive!I'm angry.

既然汉尼拔做不到孤身一人吊打地球,坎尼会战之后和罗马军队对杠占不到什么便宜(乃至被驱逐出战场),那么他的失败就只是个时间问题

当然,汉尼拔本人有2次机会拿下罗马城,但他所做的不过是纵马来到城门前投掷一只标枪而已。按他所说,征服罗马之后,迦太基的政敌们就会拿他开刀,更像是后人的穿凿附会。汉尼拔军队在攻城方面的技术缺陷是显而易见的,他正面攻击过的,只有提利亚这座小城,在他林敦,他甚至没办法拿下卫城。

2、为坎尼会战的罗马军队洗白

这是坎尼会战示意图:

但罗马人认为的迦太基阵型是这样的:

三角突击阵型(因为罗马人看不到后面的状况嘛)

所以瓦罗将罗马军队纵深加厚的策略是理智的。

话说回来,汉尼拔此战的赌性十足,如果罗马军队猪突的再猛一点,他就完蛋了。

在(西班牙)德尔托萨战役中他的弟弟哈司德鲁巴尔完全复制了坎尼模式(哈司德鲁巴尔参加了坎尼会战,他指挥着至关重要的骑兵部队),被罗马军直接凿穿,一败涂地。


3、迦太基的品格

迦太基最大的问题是他们的韧性和决断力,如果把它拟人化,这人天生就是个失败者

其实他们的战略眼光还可以,西班牙、西西里、撒丁和科西嘉、意大利本土,哪条战线都没放过,甚至还把马其顿也拉下了水,但他们做不到有始有终。

例如海军短板,他们就从未想着要解决这个问题,对比罗马人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我们要从0开始,三个月内建立地中海最强大的海军“那种说干就干的气势,他们会说:”啊,那么,让我们考虑一下“。

他们缺钱缺人缺技术吗?当然不,这个富到流油的国家拥有的环形海港在当时是世界奇观。

这个曾经警告过罗马”如果迦太基不允许,罗马人不能在海里洗手“的航海国家,被一个”如果能走路绝不坐船“的农业国家在海上压制着。

在攻击了一次撒丁无功而返之后,他们的海军就没有尝试第二次了。

撒丁岛的重要性,看看地图吧。

而罗马人对西班牙的态度,即便是坎尼惨败,他们也没有把各战线的军队撤回,在西庇阿兄弟战死后,他们从牙缝里挤出了生力军,让大西庇阿带往西班牙。

我又要提到第一次布匿战争时的罗马舰队,前前后后一共有4只舰队沉在海底,但罗马人抱定了一定要在海上打败你的信念,组织了第五舰队。

所以迦太基输掉了第一次布匿战争,紧接着是第二次。

user avatar

谢邀。

首先,汉尼拔的所作所为,本来就是在逆天。败不足耻,胜则为荣。哪怕最后败北,也无损他的不朽了。

如地图,汉尼拔是要带紫色的逆袭红色的。别看紫色地域广大,但迦太基实为商业都市,动员力极弱,很依赖雇佣兵和联军,远不如罗马人口密集、组织成型(当然罗马体系有点呆板)。

汉尼拔所做的:

他爸爸建立了巴卡(也就是巴塞罗那),然后他完成不朽壮举,过阿尔卑斯山袭击罗马,此后十几年,汉尼拔一直是客场作战,军队在意大利境内往来纵横。

直到十一年后,他兄弟哈斯德鲁巴战死,西班牙失陷于罗马,他才转为被动。最后扎马会战败北。

是这样:

汉尼拔远征时,带9万步兵、骑兵1万2,千名,战象37匹出发。因为留守、逃亡(雇佣兵嘛)和气候问题,他到高卢时,按李维计算,只有2万步兵和6千骑兵了。然而他在坎尼会战一次性杀死7万罗马人,俘虏万人。到这地步,他是压倒性优势,几乎没有罗马人敢于主动进攻他。

但接下来就是问题:

汉尼拔自己也知道,要征服罗马太难。罗马本土城市都有城墙,难以攻克,而他威名太盛,罗马人不来和他野战。所以他的策略,不是征服,而是破坏意大利同盟,强迫罗马求和。

这个策略使战争成为了拉锯战,但反过来说,也的确没有更好的法子。

汉尼拔在意大利期间十几年,罗马人几乎不敢和他动手。但他到底是客场作战,罗马那边兵多将广。最后哈斯德鲁巴在梅塔鲁斯河失败之后,汉尼拔自己反而遭致包围,那时大势已去,只好退出。西庇阿去扎马会战前,大局其实已定了。

汉尼拔的打法,搁现在,好比是:

我家人集了笔钱,让我和我表弟去拆了一小学。我没钱打车,只好翻墙进那小学,把小孩子们胖揍了一顿,但到底没法赶尽杀绝啊,只好在小学里臭揍其他孩子,想揍得他们转学。我自己在教学楼耀武扬威,让我表弟去操场控场。

结果小孩子都把教室门关了,不让我闯进去,再合伙拿板砖拍我的表弟。我表弟拍倒了,我也肚子饿了,想回家吧,结果这小学的孩子们就出来追着揍我了。

说到底,汉尼拔唯一的失误,大概是低估了亚平宁半岛各城邦的忠诚程度,以及过于执着他“逼罗马求和”。当然,考虑到他没有攻城部队,以及本身军队素养的杂七杂八,他已经没什么可挑剔的了。

再一个例子。汉尼拔扎马会战败北,和项羽垓下自尽,就是脚前脚后的事——虽然隔几万公里呢。他俩有一点是类似的:项羽正面战场(成皋荥阳一线)所向无敌,但韩信从北方、彭越在东部不断蚕食项羽的其他部队,终于合围之势成了。

汉尼拔也是如此,他本人所向无敌,还是客场作战,打得罗马人人闭户,但到底独臂难支,兄弟一被弄死,就麻烦了。

末了,对汉尼拔本人没什么可挑剔的。项羽说天亡我也非战之罪,汉尼拔其实也可以这么说。他这局面本来就不太能赢,他能客场作战保持十几年压着罗马人打,已经是了不起了。哪怕他的策略选择,如上所述,是有小失误的,也是基于当时形势(客场、兵员素质、罗马城墙),情有可原。自他而后,再也没有一个将军可以做到类似路线的远征。塔恩博士说得好:

对罗马人而言,他们素以不畏惧任何国家和民族著称,可是他们却害怕过两个活人:一个是汉尼拔,另一个就是这个女人(嗯,克里奥帕特拉)。

欧洲古来名王帅,亚汉凯拿四位(也许还能加上古斯塔夫和腓特烈),他是唯一一个,人不在欧洲(北非人),却让欧洲人鸡飞狗跳的怪物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布匿战争是古代世界最伟大的军事对决之一,而汉尼拔这位迦太基军事天才也因此闻名于世。尽管他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例如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和坎尼战役,但最终,迦太基仍然输掉了这场战争,汉尼拔本人也未能实现征服罗马的宏图。汉尼拔的失败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最关键的可.............
  • 回答
    汉尼拔,这位迦太基的军事天才,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以其卓越的战略和战术震惊了整个地中海世界。他率领军队,包括那支闻名遐迩的战象部队,翻越阿尔卑斯山,深入意大利腹地,在特拉西梅诺湖、特拉比河谷和坎尼等地的战役中,将罗马军队打得溃不成军,几乎将罗马共和国推向了灭亡的边缘。然而,尽管汉尼拔个人勇猛无双,战功.............
  • 回答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硝烟刚刚散尽,迦太基虽然元气大伤,却也并非毫无翻盘的机会。如果迦太基能够认真吸取战败教训,并采取一系列更为明智和积极的策略,并非没有可能在未来的冲突中战胜罗马。一、 重塑海军:核心与根本罗马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最大的优势,正是他们凭借强大的海军,切断了迦太基陆军的后勤补给,并最终将战火.............
  • 回答
    关于中保研(CIASI)发布的2019年度第二批碰撞测试中,东风本田INSPIRE的表现,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总的来说,这次测试结果 pretty solid,但咱们也得细嚼慢咽地看看细节,毕竟这关系到我们钱包和家人的安全。首先,得说说中保研这个机构。不同于国外的一些碰撞测试,中保研是以中国消费者.............
  • 回答
    关于“6月2日,中保研发布第12期汽车零整比指数”,这事儿可不小,它透露出来的汽车行业动向和问题,细品之下,门道可多了。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藏着啥。首先,零整比这个概念本身,就够我们嚼一阵子了。 简单说,零整比就是一辆车所有零配件的总价,除以这辆车的整车售价。这个数字越高,意味着你这车要是.............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在乌克兰布查地区出现的俄军中,部分士兵可能拥有东亚面孔的说法,以及他们被指认来自俄罗斯远东的第64摩步旅,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一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入手:1. 俄罗斯军队的民族构成与兵源征召首先,理解俄罗斯联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其军队的构成是多元化的。俄罗斯远.............
  • 回答
    安东尼·布林肯(Antony Blinken)作为美国第71任国务卿,其任期正值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经历深刻变革的复杂时期,他无疑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掌舵者之一,也是美国在世界舞台上塑造影响力的关键人物。评价他,需要从多个维度,审视他所面临的挑战、他推行的政策、他的外交风格以及他的长期影响。时代背景与核.............
  • 回答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就日本处理福岛第一核电站废水的透明化进程发推文表示感谢,这一表态背后涉及多层面的考量和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1. 美国对日本处理福岛核废水的立场与支持: 盟友关系与地缘政治考量: 日本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盟友之一,两国在安全、经济和战略上联系紧密。在如此敏.............
  • 回答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和流水线生产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两者并非是独立或单方面带来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可以说,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石,而流水线则是其核心的生产组织方式。下面我们来详细讲述: 一、 电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驱动引擎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是主要的动力来源。然而,蒸汽机受限.............
  • 回答
    第二次国共内战,也就是解放战争,是一段极其惨烈和残酷的历史时期。其中不乏许多令人不忍卒睹的细节,这些细节如同陈旧的伤疤,揭示着战争的真实面目,也让人们对那段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一、人民的苦难:被战火撕裂的家园与无尽的流离失所战争的代价最终还是落在普通民众身上。在国共双方的拉锯战中,广大农村地区遭受.............
  • 回答
    第二次希土战争(19191922年),也称为希土战争或小亚细亚战役,最终以希腊的惨败告终,这对希腊民族和国际政治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希腊之所以在此次战争中遭遇如此重大的失败,其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不切实际的战略目标与过度的野心: “大希腊”梦想的驱动: 希腊在.............
  • 回答
    关于日本帝国陆军在第二次中日战争中用于攻占中国领土的战术和方法,确实有一些值得深入探讨之处,它们在当时对中国军队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以下我将尝试以一种更贴近历史叙述的方式,来梳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首先,要理解日军的战术,不能脱离其整体战略思想。日本陆军奉行的是一种“速战速决”的指导方针,他们寄.............
  • 回答
    哎呀,第二次见家长,而且还是这么大阵容,确实挺让人头疼的,特别是送礼这块儿。我懂你!说实话,第一次见家长可能就得精心准备,这次呢,虽然更熟悉了些,但人数一多,就感觉责任重大,生怕哪个环节没做好。首先,要不要给每个人都准备礼物?我个人觉得,不一定非要给“每个人”都准备一份正式的、价格不菲的礼物。 这样.............
  • 回答
    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前,保加利亚确实有通过外交途径来争取“大保加利亚”的可能,但这条道路充满荆棘,并且最终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要详细分析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当时的政治格局、保加利亚的外交策略及其面临的挑战。“大保加利亚”的诱惑与保加利亚的野心“大保加利亚”的概念源于《圣斯特凡诺条约》(1878年).............
  • 回答
    第二次和相亲对象吃饭,要不要付钱,这确实是个让人有点小纠结的问题。其实,这事儿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答案,更多的是看你们之间的互动、对方的性格以及你自己的想法。一般来说,第一次见面,男生主动买单是比较常见的,这算是表达一种绅士风度和对女生的尊重。到了第二次,情况就有点不一样了。如果第一次见面男生付了,.............
  • 回答
    当然可以。在中国法律体系下,即使女方第二次起诉离婚,男方不同意,但法院最终判决离婚,男方依然享有上诉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可以”,而是法律赋予他的基本权利。下面我就把这个情况梳理清楚,让您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第二次起诉离婚”和“法院强行判决”背后的法律逻辑。当女方第一次起诉离婚,而男.............
  • 回答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确实是得到了王夫人和王熙凤的“馈赠”,可贾母这边却显得有些“寂静”。这并非是贾母吝啬,或者对刘姥姥有什么特别的疏远,而是因为贾母的“赠予”方式和时机都与王夫人、凤姐不同,更符合她作为长辈的身份和当时的社交礼仪。咱们细细道来。首先,得明白贾母的身份和心态。贾母是荣国府的老祖宗,是整个.............
  • 回答
    关于女性第二次结婚,彩礼金额不如第一次的情况,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其中复杂的原因交织着社会观念、经济现实以及个人情感。将其简单归结为男方对二婚女性的“歧视”,未免有些片面,但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中存在的观念影响。首先,从社会观念层面来看,虽然现代社会对婚姻的看法日益开放,但传统观念的余温依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