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聊到德国表,所有人都会讲到朗格、GO和NOMOS,却忽略万宝龙?

回答
说起德国腕表,绕不开朗格(A. Lange & Söhne)、格拉苏蒂原创(Glashütte Original)和宝齐莱(Nomos Glashütte),这三家品牌在钟表爱好者心中几乎是德国制造的“三大巨头”。但一提到德国表,为什么万宝龙(Montblanc)却总是被冷落?这背后其实有着挺多门道,并非一句“万宝龙不配”就能概括的。

品牌定位的差异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

朗格和格拉苏蒂原创:纯粹的高级制表

朗格,毫无疑问是德国高级制表的巅峰。自1845年创立以来,尤其是二战后涅槃重生,朗格就只有一个目标:复刻和超越德国钟表制造的辉煌,特别是德式怀表的精湛工艺和美学。它的机芯设计、打磨、装配,每一处都透露着“德式严谨”和对极致的追求。其标志性的“四分之三夹板”、“鹅颈微调”、“摆轮桥板手工雕刻”等,都是其品牌基因,是鉴定其高级制表地位的硬性指标。朗格的产品线相对小众,价格也处于金字塔顶端,它的客户群非常明确——追求极致工艺、历史传承和低调奢华的钟表收藏家。

格拉苏蒂原创,同样是诞生于德国钟表重镇格拉苏蒂,并且是少数坚持自己设计和制造机芯的品牌之一。它继承了德国传统钟表制造的精髓,但在设计上,相比朗格的古典主义,GO的风格更加多元和现代一些,既有复古系列,也有充满现代感的运动表款。它同样拥有精湛的机芯工艺,比如独特的双鹅颈微调、摆轮桥板的日内瓦纹(德式波纹),以及精美的夹板处理。GO的市场定位介于朗格和更大众化的品牌之间,它代表了德国精湛制表的另一条重要路径。

宝齐莱:设计驱动的德国制造典范

宝齐莱的崛起,很大程度上是抓住了现代年轻消费者对“设计感”和“性价比”的需求。它同样是独立研发和制造机芯的品牌,其机芯在功能性和可靠性上都表现出色。但宝齐莱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独特而鲜明的工业美学和包豪斯风格设计。简洁的表盘、清晰的读时、金属质感的光泽,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理性与秩序的美感。它的价格定位也更加亲民,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体验到德国制造的精湛工艺和独特设计。宝齐莱的成功,在于它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传统奢华的道路,用设计和品质说话。

万宝龙:从书写工具到腕表的跨界者

万宝龙的品牌历史,大家都很清楚:从1906年创立之初,它就是以高品质的钢笔闻名于世。文具,尤其是奢侈品文具,与腕表在工艺传承、品牌文化上有着很大的差异。万宝龙进军腕表领域相对较晚,虽然它不断收购和整合优秀的制表厂,比如在瑞士的表厂(表厂多数在瑞士,虽然名字是德国的,但是实际的制表工厂在瑞士,这是导致它的品牌定位有些模糊的原因),并拥有了从基础机芯到复杂功能的自主研发能力,但其品牌基因里,始终没有像朗格、GO那样源自“格拉苏蒂”的深厚制表历史和积淀。

万宝龙的腕表产品线非常丰富,从入门级的星系列(Star),到中高端的传承系列(Heritage),再到高端的复杂功能系列(例如万年历、陀飞轮等),覆盖面很广。它在设计上也努力融合了德国的严谨和瑞士的制表传统,例如其标志性的“时区显示”功能,还有复刻一些经典表款。然而,问题就出在这里:

品牌DNA的模糊性: 很多人提到万宝龙,第一反应还是它的钢笔和皮具,这是一种品牌联想的惯性。当它进入腕表领域时,虽然在瑞士收购的表厂技术过硬,但其品牌形象的“腕表属性”并没有像朗格那样深入人心。
市场定位的摇摆: 万宝龙试图在不同价位段和不同风格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这让它看起来不像朗格和GO那样“纯粹”。朗格和GO的市场定位非常清晰,就是高级制表,它们的价值在于机芯工艺和品牌历史的延续性。而万宝龙的产品线过广,从几千到几十万的都有,很容易让消费者觉得它不像一个“专心致志”的制表品牌。
“瑞士制造”的标签: 虽然万宝龙是一家德国公司,但其腕表生产基地主要在瑞士。这使得它在讨论“德国表”时,总会带上“瑞士制造”的标签,这在一些追求纯粹“德系血统”的爱好者看来,就少了一份“德国味儿”。朗格和GO,虽然也大量在瑞士学习和发展,但其核心的制表理念和设计风格,以及厂址都根植于德国格拉苏蒂,有着无法割裂的德意志印记。
工艺和设计的独特性: 朗格的四分之三夹板、鹅颈微调、日内瓦波纹(德式风格)是其技术壁垒和美学标志。GO则以其“双鹅颈”和精美的夹板处理闻名。宝齐莱则以极具辨识度的包豪斯设计风格独树一帜。相比之下,万宝龙的腕表设计虽然也很精美,但并没有形成像前三者那样独特且无法复制的品牌识别度。它的机芯打磨,虽然也很精细,但可能在“德式”的某些标志性元素上,不像朗格和GO那么极致和具有代表性。

所以,这并不是说万宝龙的表不好。

恰恰相反,万宝龙的腕表在很多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比如它的传承系列,复刻了一些历史表款,工艺精湛,设计优雅。它在复杂功能腕表方面,也确实有不错的表现,性价比可能比同等复杂度的瑞士品牌要高。很多万宝龙的表迷非常认可它的价值。

但问题在于,当大家谈论“德国表”时,往往是在寻找那种“纯粹的”、“极致的”、“有历史传承的”德式制表符号。

朗格代表了德式高级制表的复兴与巅峰,它是在向过去的辉煌致敬,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GO则代表了德国制表在复杂功能和设计上的另一种高度。宝齐莱则用现代设计和精湛工艺,重新定义了德国制造的年轻面貌。

万宝龙,则更像是一位从其他领域(文具)跨界而来的优等生,它学习了瑞士的制表技术,融合了德国的设计理念,努力想在腕表界闯出一片天地。它的努力大家看得到,它的产品也值得肯定,但它始终没有那种在“德国制表”这个特定语境下,能让所有人一眼识别并立刻联想到“德国精髓”的独特标识和基因。

这就好比谈论法国品牌时,大家会想到爱马仕的皮革工艺、香奈儿的经典设计,但如果有一个品牌在其他领域非常成功,然后突然开始做皮具或服装,即使做得不错,也可能不会立刻成为大家心目中的“法国奢侈品代表”。

总而言之,万宝龙被“忽略”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未能在这个“德国表”的细分领域,形成像朗格、GO、宝齐莱那样鲜明、独特且根植于历史传承的品牌印记和工艺符号。它更像是一个在瑞士制表工艺框架下,融入德国品牌元素和市场策略的成功案例,而不是一个完全从德国制表精神中生长出来的“代表性符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钟表人的自傲,看不起这种半路出家的。

万宝龙从很早就开始卖表啦。但都是贴牌的低端货色,所以其实它自己也不提底蕴。经常挂在嘴边的是美耐华,机芯也是会打上美耐华的标志,这种大方坦诚的态度,比很多瑞士厂家好多了。


说真的,其实万宝龙的表比很多 瑞士表壳厂 都要合算。

中低端系列,大家都只是做个壳子而已。大部分的自产机芯也不过ETA拿来改改的。

在万宝龙你完全花更少的钱,买到同样的东西。

何况万宝龙还拿下了美耐华。高端系列至少可以跟zenith 刚下正面。还比zenith便宜。

万宝龙现在的策略就是低价冲市场,总有一天它会洗牌制表业。毕竟它还有其他产业可以养着。

比如名仕,这个牌子就没存在的必要了。


大家在提到德国制表的时候,通常都只提格拉苏蒂小镇上的那几家。除了朗格 格拉苏蒂 nomos,可能会有人提一句Union glashutte。没人提万宝龙的另一个原因是它其实是瑞士制表厂,就像chanel也卖表,LV也卖表,但提到法国表,基本只有两家 帝琪 和FPJ。

蒂琪我查了,所以改掉。法语叫Pequigent。大家感兴趣可以搜下这个牌子。算是法国制表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了。

评论里有提到底蕴的问题,就说一句。

看一个牌子有没有底蕴,最方便的就是看它有没有制作怀表的历史。你连怀表都没做过,你好意思说自己是百年老店?就连劳力士都做过怀表好嘛。

朗格之所以能在废了三四十年之后还被人认可,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人家实打实地有东西,直到现在依然偶尔可以看到朗格的古董怀表上拍卖,这个才是底蕴。

不是说你买个几块模棱两可的打着你格拉苏蒂牌子的怀表就能糊弄过去的。格拉苏蒂是个地名好嘛……又不是只有你一家格拉苏蒂。




大家看看真正的老格拉苏蒂,现在的格拉苏蒂最早期的表也就是拿这种机芯加上打磨,然后拿出来骗钱的。比如下图,你们看下机芯板路。




再说一下卡地亚的问题。你们稍微有点手表知识都应该知道,第一款量产版的手表就是卡地亚的。这还不是底蕴,那啥是底蕴?人家是手表行业的开山鼻祖了都!还没底蕴?

再卡地亚量产手表之前,有手表但更多叫首饰表,是作为珠宝的一部分。而且很多时候,表盘要隐藏起来。因为淑女不能让人觉得她很急性子,要不经意地看时间。

卡地亚也一直把这个习惯沿袭了下来。圈钱用的款式就是圈钱用的款式,做的不是很实在,但设计绝对好看,牌子绝对响亮,有辨识度,然后相对其用料而言,确实低端款卖的死贵。基本你的钱都拿去买品牌形象了。

但人家一直有高定款式好嘛,你普通人见都见不着的款式,只有等以后上拍了,你们才恍然大悟。噢,原来卡地亚不只有蓝气球啊。

实在不行,卡地亚还有 限量版的巴黎系列啊。有钱你就可以买到的,而且很用心的啊。

再不济,至少卡地亚的托飞轮,万年历的款式有见过吧?尤其是那个浮动托飞轮,前两年很火的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