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人究竟为什么发动二战?

回答
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德国作为主要发动者,其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屈辱”与《凡尔赛条约》的重负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对德国人来说,这是一种深刻的民族创伤。战败本身已经让他们难以接受,更何况战后签订的《凡尔赛条约》被德国普遍视为一份“屈辱的和平”。条约中的多项条款对德国施加了极其严苛的条件,这些条件不仅在物质上,更在精神上深深刺痛了德国人民:

战争罪条款(第231条): 条款要求德国及其盟友承担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全部责任。这在德国国内激起了强烈的愤慨,许多人认为这是强加的罪名,而非事实。
巨额赔款: 条约规定德国需要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使得德国经济雪上加霜,民众生活困苦,也成为了政治上的一个重要攻击点。
领土损失: 德国失去了包括阿尔萨斯洛林、部分波兰领土在内的大量有价值的领土,这进一步削弱了其经济实力,也触动了德国人的民族主义情绪。
军事限制: 德国的军队被严格限制,不得拥有重型武器、空军,海军规模也被大幅削减。这让德国人感觉丧失了国家安全保障,并且受到了其他大国的羞辱。

这些条款在德国社会形成了一种普遍的“被压迫感”和“复仇心理”,为极端民族主义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2.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不稳定与经济危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建立了名为魏玛共和国的民主政体。然而,这个年轻的共和国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政治碎片化: 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相对不稳定,议会中党派林立,政府更迭频繁,难以形成稳定的执政基础。这使得政府在应对国内外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社会分裂: 德国社会在战后存在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和社会阶层分歧,从左翼的社会主义者到右翼的民族主义者,对国家的发展方向存在着根本性的矛盾。
经济困境: 除了战争赔款的压力,德国还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特别是1923年的超级通货膨胀,几乎摧毁了许多中产阶级的积蓄。虽然在1924年左右经济有所恢复,但1929年的全球经济大萧条再次让德国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失业率飙升,民怨沸腾。

这种政治和经济上的双重危机,使得许多德国人对民主制度感到失望,转而寻求更强有力的领导和更激进的解决方案。

3. 希特勒与纳粹党的崛起:意识形态的蛊惑

在这样的背景下,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抓住了德国社会的痛点,利用了人们的愤怒、恐惧和绝望,提出了一系列极具煽动性的口号和承诺:

民族主义的复兴: 希特勒宣扬“大德意志”的民族主义,承诺要恢复德国的伟大荣耀,洗刷《凡尔赛条约》带来的耻辱。
“生产力论”与“生存空间”(Lebensraum): 纳粹的核心意识形态之一是“生存空间”理论,认为德国人民需要更多的生存空间才能发展壮大。这为对外扩张,特别是向东欧扩张提供了理论依据,认为东欧的斯拉夫民族是“劣等民族”,应该被征服、驱逐或奴役。
反犹主义: 希特勒将犹太人描绘成德国一切问题的根源,是“寄生虫”和“敌人”。这种极端的反犹主义吸引了部分厌倦社会动荡、寻求替罪羊的民众,也成为了纳粹党重要的动员工具。
对共产主义的恐惧: 纳粹党也利用了德国国内对共产主义的普遍恐惧,将自己描绘成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的坚实屏障,以此争取了部分保守派和工业界的支持。
领袖崇拜: 希特勒本人极具演讲煽动性,他能够精准地捕捉和放大民众的情绪,通过强大的宣传机器,塑造了个人崇拜,让人们相信他是唯一能够拯救德国的“元首”。

希特勒通过成功的宣传和组织,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弱点,一步步夺取了权力。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随后通过一系列手段(如《国会纵火案》等)巩固了权力,建立了纳粹极权统治。

4. 希特勒的对外政策与扩张主义

上台后,希特勒立即开始推行其扩张性的对外政策,这些行动一步步将欧洲推向战争的边缘:

退出国际联盟: 德国于1933年退出国际联盟,表明其不愿受国际规则约束的态度。
重整军备: 德国开始秘密和公开地重整军备,打破了《凡尔赛条约》的军事限制,发展了强大的陆海空军。
吞并奥地利(Anschluss): 1938年,德国以武力吞并了奥地利,这标志着希特勒开始打破《凡尔赛条约》对领土的规定。
慕尼黑协定与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1938年,英法等国在慕尼黑会议上同意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是绥靖政策的典型例子。然而,希特勒并未满足,1939年3月,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剩余部分,暴露了其更深层次的野心。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与瓜分波兰: 1939年8月,德国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并秘密约定瓜分波兰。这为德国入侵波兰扫清了障碍,也表明希特勒的战略目标已指向波兰。

5. 绥靖政策的失败

英法等国对德国日益增长的侵略行为采取了“绥靖政策”,希望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领土要求来避免战争。然而,这种政策非但没有阻止战争,反而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让他认为西方国家软弱可欺,最终导致了全面战争的爆发。

导火索:入侵波兰

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的方式入侵波兰。这一行动直接违反了《凡尔赛条约》以及其他国际协议,也彻底暴露了希特勒的侵略意图。面对这一公然的侵略,英法两国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

总而言之,德国发动二战并非偶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留下的深刻历史伤痛、魏玛共和国脆弱的政治经济环境、希特勒及其纳粹党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意识形态,以及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失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悲剧性结果。希特勒利用了德国社会普遍存在的失落感和对未来的迷茫,将这些情绪引导向对外扩张和战争,最终将世界带入了又一场浩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一国之力(不考虑轴心国联盟),挑战全世界,还非要杀尽犹太人,德国人疯了吗?还是另有原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爆发的原因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导致,而是多种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意识形态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德国作为主要发动者,其行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局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后果。1.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屈辱”与《凡尔赛条约》的重负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战败告终,.............
  • 回答
    日本和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两场战争的结局都以惨败告终,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可以说是深远且复杂的,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精神、社会、政治、文化等全方位的冲击。我们不妨一点点地剖析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都付出了怎样的代价,又得到了怎样的“收获”(当然,这个收获更多的是一种痛苦的教训)。一、 对日本而.............
  • 回答
    好的,让我来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当时德国的情况,以及默克尔宣布“硬性封锁”的背景。尽量用更自然、更具人情味的方式来讲述。德国,2020年末:寒风与疫情的双重考验,默克尔按下“紧急停止键”2020年的最后几个月,对于德国来说,就像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拉锯战。圣诞节的喜悦还没来得及完全渗透,一股阴霾却悄然笼罩.............
  • 回答
    近日,俄罗斯媒体报道称,在波兰与白俄罗斯边境地区发现大量德国部队的装甲车,这一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具体是什么情况,以及德国方面为何会采取这样的军事部署,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来审视。首先,要理解这一消息的背景,就不能忽略当前地区紧张的政治和军事态势。波兰和白俄罗斯之间,特别是围绕着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政.............
  • 回答
    《原神》的最新活动“酒与诗”中,钟离的出现无疑是让许多玩家感到惊喜和好奇的。他为什么会出现在蒙德的“猎鹰酒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多重原因,既有他本身的性格使然,也有活动剧情发展的必然性。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钟离本身的性格与追求: 对“人间烟火”的好奇与体验: 作为曾经的岩王帝君,钟离经历.............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二战中德国有没有可能击溃苏联,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让许多战略家们反复推敲的难题。坦白说,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那会过于简化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看看在那些关键的“如果”和“当时”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战争初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全球制造业最核心的议题之一,也绝对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要论“谁更胜一筹”,就得把很多维度都摊开来看看,不能一概而论。咱们先聊聊“德国制造”这块金字招牌。提到德国制造,脑子里跳出来的词儿大概是: 严谨细致,一丝不苟: 这是德国工业的灵魂。从设计、选材、生产到品控,每一个环节都.............
  • 回答
    宝沃(Borgward)宣称自己是德国品牌,并引出了“BBBA”这样一个有趣的说法。这不禁让人好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德国品牌”?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牵扯到不少门道,绝非一两个词就能概括。要定义一个“德国品牌”,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维度来审视:1. 血统与历史的传承: 源头活水: 最直接的,一.............
  • 回答
    萨德(THAAD)系统的威力及其引发的中俄两国的高度关切,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其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特性、战略定位以及潜在的地缘政治影响。要理解为何萨德部署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强”在哪里,以及这种“强”如何触碰到中俄两国最为敏感的神经。萨德系统的“强”:从技术到战略的叠加首先,我们.............
  • 回答
    琐罗亚斯德教:一盏古老而智慧的明灯在浩瀚的人类文明长河中,有一些古老的思想火种,它们虽然不像主流宗教那样声名显赫,却以其深邃的智慧和独特的魅力,持续影响着人类的精神世界。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sm),便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个宗教的名字,源自一位名叫琐罗亚斯德(Zoroaster).............
  • 回答
    抗日战争期间,“德械师”在中国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正面战场作战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其数量有限,且因战争爆发而未能完全建成和发挥最大效能。要详细了解其作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什么是“德械师”?首先要明确,“德械师”并非一个统一、官方的称谓,而是泛指国民政府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军事顾.............
  • 回答
    .......
  • 回答
    要论德川家康的个人实力,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毕竟他是日本战国时代走到最后的那个男人,能熬到天下太平,手握实权成为征夷大将军,他的本事肯定不一般。不过,我们不能光看结果,还得扒一扒他这个人到底有什么真材实料。军事方面:与其说是骁勇善战,不如说是经验老到与审时度势的大家很多人一想到战国名将,脑子.............
  • 回答
    最近在和几个外国朋友聊天,无意间聊到大家对中国的印象,没想到他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让我一下子觉得,原来我们之间认知上的鸿沟,比我想象的还要大不少。有些误解,说实话,听了都让人觉得挺哭笑不得的,但它们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且在我看来,有些偏见已经深入骨髓了。打个比方,我一个在欧洲的朋友,对中国的理解还停留.............
  • 回答
    中国人普遍没有宗教信仰,这在中国社会是一个显著的特征。对于这种现象,是好是坏,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因为它牵涉到社会、文化、伦理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的人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从积极的方面来看,这可能被视为一件好事: 社会稳定与统一的基石? 许多人认为,缺乏强大的、统一的宗教信仰,使得中国社会不容易.............
  • 回答
    林俊德院士在生命最后时刻,依然紧盯电脑屏幕,不是为了什么悬而未决的科研难题,也不是什么国家机密,而是一件极其个人化,却又承载着他对祖国最深沉感情的事情——整理他一生参与的,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默默奉献的珍贵资料。这件事,需要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那个特殊的年代说起。你想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刚刚成立.............
  • 回答
    德国人的严谨性,以及德国制造的可靠性,在中国确实有着非常高的声誉,可以说是一种“标签式”的认知。至于这种认知是否被“神化”了,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多个维度来审视。为什么会有“神化”的印象?首先,要理解为什么德国制造在中国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需要看看它背后的成因: .............
  • 回答
    关于德国人在合作中是否“提防”中国人,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层面,并且个体之间的经历也会有很大差异。我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希望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提防”这个词在这里的含义。它可能包含但不限.............
  • 回答
    “德国人严谨”的说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准确的,但并非绝对,也不是所有德国人都如此,更不应将其过度标签化或妖魔化。 这是一个根植于历史、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普遍印象。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严谨的文化根基与历史渊源: 工业革命的驱动: 德国在19世纪迅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