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对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关于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争端中,德国会参与进来,德国又为什么支持匈牙利呢?

回答
特兰西瓦尼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归属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引发了不止一次的纷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会倾向于匈牙利,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

首先,要理解德国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必须回顾一战的结局。战败的德国被迫接受了严苛的《凡尔赛条约》。这个条约不仅极大地限制了德国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版图,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奥匈帝国的瓦解。奥匈帝国曾经是一个横跨中欧和东欧的庞大帝国,其内部包含了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兰、乌克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民族。当这个帝国分崩离析后,原属于奥匈帝国的一些地区,比如特兰西瓦尼亚,其民族构成问题就变得异常突出。

在奥匈帝国时期,特兰西瓦尼亚是匈牙利王国的一部分。然而,该地区生活着大量的罗马尼亚族人,他们的民族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战结束后,战胜国(主要是英、法、美)为了削弱德国和匈牙利的影响力,并考虑当地居民的民族自决意愿,将包括特兰西瓦尼亚在内的广大地区划给了新成立的罗马尼亚王国。这对于匈牙利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民族创伤,被认为是“特里亚农条约”(Treaty of Trianon)的延续,匈牙利丧失了近三分之二的领土和人口,其中就包括了大量在特兰西瓦尼亚的匈牙利族人。

那么,德国为何会在这种情况下“参与”进来,并支持匈牙利呢?这里的“参与”并非直接军事介入,而更多地体现在外交、政治以及意识形态层面的影响。

首先,德国与匈牙利之间有着历史上的联系和地缘政治上的默契。两国都曾是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在欧洲大陆上的重要盟友,在两次世界大战前的“三国同盟”体系中,它们是轴心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在两次世界大战后,两国的国力都受到了重创,但这种历史上的联盟关系,以及共同的“反协约国”立场,为它们之间留下了一定的情感和政治基础。

更重要的是,德国在对待《凡尔赛条约》的态度上,与匈牙利有着高度的一致性。德国将《凡尔赛条约》视为不公正的、强加于己的条约,并一心想要推翻其条款。而匈牙利同样认为《特里亚农条约》是灾难性的,是对其国家主权的剥夺。因此,当匈牙利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表达不满,并寻求国际社会的关注时,德国自然会对此表示同情和支持,因为这某种程度上是在挑战以《凡尔赛条约》为代表的战后国际秩序。

在纳粹德国崛起之后,这种支持就变得更加明显和带有战略性。希特勒及其政权奉行的是一种“民族主义”和“扩张主义”的政策,他们试图纠正一战后的“不公”,并为德意志民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在希特勒的眼中,通过支持像匈牙利这样的国家,来挑战罗马尼亚这样的“胜利国”,从而动摇凡尔赛体系,是有利于德国自身战略目标的。

具体到特兰西瓦尼亚的领土争端,希特勒政府曾在1940年通过“第二次维也纳仲裁”(Second Vienna Award)来“解决”这一问题。在这个仲裁中,意大利和德国作为调停者,迫使罗马尼亚将特兰西瓦尼亚北部割让给匈牙利。虽然这一举动是由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主导的,表面上是“仲裁”,但实际上是强权政治的体现,并且是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部署服务。通过支持匈牙利,德国一方面拉拢了一个在东欧有影响力的盟友,另一方面也制造了该地区的不稳定,以削弱罗马尼亚,为日后进一步控制东欧打下基础。

此外,德国对匈牙利的“支持”也包含了一种意识形态上的共鸣。纳粹德国极端民族主义的理念,与匈牙利国内同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某种程度的契合。两国都对战后格局感到不满,都希望通过民族主义的力量来复兴国家。

因此,德国在特兰西瓦尼亚领土争端中的“支持”匈牙利,并非基于对特兰西瓦尼亚具体民族问题的深入研究或历史考量,而是根植于其自身反《凡尔赛条约》的战略,以及与匈牙利之间形成的特殊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联系。它是一种服务于自身国家利益的政治操作,旨在打破战后秩序,增强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影响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上的解答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做几个补充。所谓第二次维也纳仲裁,是希特勒伸张东欧新秩序的延续。

1·因为纳粹不认可“凡尔赛体系”在东欧建立的旧秩序——威尔逊民族自决原则的衍生(当然,纳粹怎样理解是纳粹自己的事情),建立符合纳粹理念的东欧新秩序,成为推翻旧秩序的需要。

2·纳粹治下的东欧新秩序是为了纳粹的战争目标服务的,一来让更多服务于纳粹的东欧国家获得报酬,以让这些韭菜更卖力为德国服务,二来则有着反苏的目的

早在根伯什·久洛内阁时期,匈牙利亲近德国的意向就很分明了,一来不论同霍尔蒂当局达成妥协的社民党右翼还是基督教社会主义政党都是强大的修约派势力,只不过是用什么方式争取的不同另有分歧。但在罗马协定的框架内,加上反共履历比较鲜明,匈牙利在这一时期比起亲德还是更加亲近意大利的国家。尽管如此,久洛内阁时期匈牙利就加快了和德国接近的不乏,两国较早开展了“农产品—工业品”之间的易物贸易,有沙赫特模式典型的影子。真正刺激匈牙利和德国走在统一战线的事件是德奥合并,不论怎么说,德匈两国接近的时间都要比法国失利后,被迫临时抱佛脚的罗马尼亚长很多。

有趣的是,苏联是支持匈牙利对特兰西瓦尼亚全部诉求的。匈牙利眼红苏联讨回的成果是理所当然的,争取修约在匈牙利国内的大环境就是名副其实的政治正确,只是罗马尼亚已经成为德国盟友了,这也给德国仲裁结果留下一个悬念,为什么只割了北特兰西瓦尼亚?

这一时间段的罗马尼亚已经完全到了没有退路的境地,当初监视匈牙利的小协约国和法国盟友已经被锤飞了,苏联又支持匈牙利对特兰西瓦尼亚的全部诉求,这断绝了罗马尼亚倒向苏联尝试的可能,那么德国的决定倒还算显得宽容,在亡国、失去全部特兰西瓦尼亚和失去半个特兰西瓦尼亚之间选择,貌似德国的决定是最轻的。左右都是一刀,不如挑一个轻的。当然,第二次维也纳仲裁带来的结果在罗马尼亚是一起政治地震,直接导致卡罗尔二世流亡的导火索。

为“报答”仲裁的结果,匈罗两国都各自强化了服务于纳粹发动战争的军事义务,随着战事的扩大,沙赫特式的易货贸易渐渐成为德国为掠夺战略资源的毒药,匈罗保三国都在战争后期因德军供应导致本国饥荒,但这都是后话了。至于战后,特兰西瓦尼亚的再分配除开罗马尼亚提早反水的缘故外,我认为匈牙利还是有机会争取到部分仲裁的有利成果,但也只是有机会,可能性不大。

至于罗匈两国不同的领土要求,还是纳粹炮制的结果合理,看一下1944年的苏联报告见仁见智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特兰西瓦尼亚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其归属问题在历史长河中引发了不止一次的纷争,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为何会倾向于匈牙利,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历史、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考量。首先,要理解德国在特兰西瓦尼亚问题上的立场,我们必须回顾一战的结局。战败的德国被迫接受了严苛.............
  • 回答
    关于苏联出兵平定匈牙利(1956年)和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8年)的评价,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事件。理解为何人们会对这两次事件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断,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具体背景、国际形势、苏联的政策目标以及事件对各方造成的后果。首先,我们来谈谈苏联在1956年平定匈牙利事件。1. 当时匈牙利的.............
  • 回答
    汉武帝(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对匈奴的战争确实对西汉王朝造成了巨大的消耗,导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局面。这一现象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原因叠加的结果,涉及军事、经济、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经济影响、人口变化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汉武帝的战略与匈.............
  • 回答
    汉武帝时期,对投降匈奴的人进行“满门抄斩”的严酷惩罚,并非是对所有投降者都一视同仁,而是在特定情况、针对特定群体,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考量。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军事形势、政治斗争以及汉武帝个人的统治哲学。一、 严酷惩罚的背景:战乱与国家存亡的危机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
  • 回答
    在中国,工会扮演着一个非常特别的角色,这使得人们对它的普遍认知和感受似乎没有那么强烈,甚至有些淡薄。这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历史、制度、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首先,得从历史和制度层面来说。新中国成立后,工会的确是工人阶级最广泛的代表,承担着组织工人、维护工人权益、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职责。.............
  • 回答
    青春期,那段充满懵懂与躁动,身体和心灵都在经历巨变的时期,我们对未来另一半的想象,常常像是一幅幅色彩斑斓却又有些模糊的画卷。而在这幅画卷的描绘上,男女生之间确实存在着一些有趣的差异,这并非是凭空而来的偏见,而是深深根植于我们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的共同作用。一、 生理与荷尔蒙的低语:隐秘的驱动力首先.............
  • 回答
    Elon Musk 在不同平台上的评价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了多个层面的因素,包括平台特性、用户群体、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文化差异等等。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一、 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1. 国外社交媒体 (如 Twitter, Reddit) 以英文为主的语境和信息.............
  • 回答
    在中国社会和外国社会对“早恋”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是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展开分析: 中国社会对早恋的“深恶痛绝”:根源与表现在中国,对“早恋”的负面态度,尤其是家长和学校层面的“深恶痛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 传统观念与社会价值导向: “.............
  • 回答
    在中国,对女性文身抱有成见的情况确实存在,这背后是 历史文化、社会观念、性别角色、道德评价以及信息传播 等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一、历史文化根源: 传统审美观中的“身之发肤,受之父母”: 儒家思想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 回答
    台湾的电视节目在报道大陆相关议题时出现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包括政治立场、媒体环境、信息传播机制以及历史与文化背景等。以下从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治立场与意识形态差异1. 两岸政治对立的背景 台湾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两岸政治关系复杂。台湾的主流政治势力(如民进.............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和苏联在炮兵和空袭的使用上,确实展现出了显著的差异,这背后是两国各自的工业基础、战略思想、战争经验以及战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简单来说,美国更倾向于利用其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技术优势,通过精准的火力支援和制空权来消耗敌人;而苏联则更侧重于大规模、高密度的炮火覆盖,以及利用空军进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有体会: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就越容易喜欢上它,甚至会觉得它比那些你只是轻松获得的东西更有价值。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背后其实藏着几个人类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理论。1. 投入满意度一致性(Effort Justification)——“我.............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上来掰扯掰扯,看看为什么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普通民众的音乐审美似乎没有出现那种“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承认,音乐审美这玩意儿,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同一时间点上“开窍”。这就像吃饭,从最初的填饱肚子,到追求色香味.............
  • 回答
    我理解您对一些网民在不了解宗教教义和实践的情况下,对宗教徒进行歧视、嘲笑甚至辱骂的现象感到困惑和担忧。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可能交织着多种因素,并且在网络环境中会被放大和扭曲。要详细地剖析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一、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碎片化和片面化的信息获取: 互.............
  • 回答
    拿破仑在对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期间,并非没有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但他发展工业的力度和方向与抵消英国工业优势的需求相比,存在显著的不足。而这些不足,加上其他一系列因素,最终导致了大陆封锁未能彻底击垮英国,甚至给法国自身带来了负面影响。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拿破仑为什么没有大力发展法国自己的工业以对抗英.............
  • 回答
    1905年的对马海战,日俄两国海军的命运在这里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沙俄海军的惨败,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海上力量对比、技术装备、战术思想乃至国家体制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深入剖析这场战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战前,看看俄国海军是怎么一步步走向深渊的。一、 远隔重洋的悲剧:仓促集结与漫长航程要说沙俄海.............
  • 回答
    碳纤维技术如今确实已经相当成熟,这一点在各个领域都有体现,自行车自然也不例外。但即便如此,在骑行圈里,国产自行车这个话题,依然能激起不少波澜,好评差评交织,让人眼花缭乱。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很多其他层面的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我们得承认,碳纤维的优越性是毋庸置疑的。它重量轻、强度高.............
  • 回答
    在我们这个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很多曾经遥不可及的舒适和便利,如今已成为常态。按理说,我们应该比历史上任何一代人都更快乐,对生活更满足。然而,放眼四周,你会发现,尽管物质条件蒸蒸日上,对生活心存不满的人却依然不在少数,而且这个群体似乎还在悄然壮大。这究竟是为什么?这背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