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有体会: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就越容易喜欢上它,甚至会觉得它比那些你只是轻松获得的东西更有价值。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背后其实藏着几个人类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理论。

1. 投入满意度一致性(Effort Justification)——“我花了这么多精力,它一定很棒!”

这是最直接也最核心的原因。想象一下,你花了几个小时研究一个产品,对比了无数参数,最终才决定购买。拿到手后,你会下意识地想:“我花了这么多功夫,它肯定是个好东西,不然我就亏了。” 这种想法是为了让我们自己的付出看起来是值得的,是为了维持我们“我做了一个明智的决定”的自我认知。

如果我们投入了大量努力,但最后发现结果平平,甚至是糟糕的,那就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沮丧和矛盾。为了避免这种不舒服的感觉,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美化我们所付出的努力所带来的结果。换句话说,我们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好而喜欢它,而是因为我们为了它付出了太多,所以强迫自己去喜欢它,这样才能让自己心理上平衡。

这个理论可以用在很多地方:

学习新技能: 刚开始学一门语言或者一项乐器时,可能会觉得枯燥、困难,但如果你坚持下去,克服了无数难关,最终能流利交流或弹奏出一首完整的曲子,你对这门语言或这项乐器产生的喜爱和成就感,往往会比那些天赋异禀、轻松学会的人更深。
恋爱关系: 追求一个人,付出很多时间和心力,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挫折。一旦成功在一起,往往会觉得对方特别珍贵,因为这些付出“证明”了这份感情的来之不易和价值。
工作项目: 一个非常耗费心力、需要熬夜加班才能完成的项目,即使最后成果不是最顶尖的,但因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你依然会对其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甚至是“我的孩子”一样的自豪感。

2. 依恋与熟悉感——“我投入了,它就成了我的一部分。”

当你在某件事情上投入时间精力时,实际上是在与这件事建立一种更深的联系。你花了时间去了解它,去熟悉它,去克服它的挑战。这个过程让你对它产生了一种“所有权”和“熟悉感”,这种熟悉感很容易转化为好感。

想想你自己的物品,那些用了很久、修修补补过、甚至留有你使用痕迹的东西,是不是总比刚买回来、崭新但毫无“故事”的物品更让你觉得有感情?这是因为你与它们共同经历了一些时光,这些时间本身就成了它们价值的一部分。

培养爱好: 你花时间去学习一项手工,比如编织、木工。刚开始可能只是随便玩玩,但随着你投入的时间越来越多,你编织出的围巾,你制作的木盒,就不仅仅是物品,它们承载了你的心血和技能,你自然会更喜爱它们。
参与社区活动: 如果你为一个社区项目贡献了很多时间,参与了其中的大小事务,你会对这个项目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喜爱,因为你已经把它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3. 认知失调的解决——“我喜欢它,所以才付出,而不是因为付出才喜欢。”

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投入满意度一致性。人的心理倾向于让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保持一致,避免出现“认知失调”。

情况A: 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学习一门外语,但我并不喜欢它。
情况B: 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去学习一门外语,我喜欢它。

从认知平衡的角度来看,情况B是更舒服的。所以,当人们意识到自己为某件事付出了很多,而又没有那么喜欢它时,为了缓解内心的矛盾,他们会倾向于改变自己的态度,让自己更喜欢这件事。这种“喜欢”的产生,就是为了合理化自己之前的投入。

4. 稀缺性和独特性——“我付出了,所以它对我来说是特别的。”

很多时候,你愿意为某件事付出,可能本身就说明了你觉得它有一定的价值或者潜力。而你的付出,在某种程度上也为你创造了一种“拥有”了别人可能没有的、或者不曾付出的东西的体验。

收藏品: 你花很多时间和金钱去搜集一套稀有的邮票或者模型,这个过程本身就很耗费心力。你拥有的这套收藏品,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包含了你搜集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成就感,因此你会格外珍视和喜爱。
DIY项目: 你花费大量时间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家具,这过程中你可能经历失败、反复尝试。最终完成的作品,因为你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智慧,会比你在商店里随意购买的家具让你有更深的感情。

总结一下,为什么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

这是一种大脑自我保护和自我实现的机制。我们潜意识里希望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所以会不自觉地放大我们喜爱和珍视它的程度。这种喜爱,一部分是源于我们对这份付出的合理化,一部分是源于我们与事物建立的更深层的情感联系和熟悉感,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的付出本身就赋予了这件事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下次当你发现自己对某件事爱得深沉时,不妨回想一下,你究竟为它付出了多少?很可能,正是那些点点滴滴的付出,将它变成了一个对你而言无可替代的存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家回答得都挺複雜,其實可以簡單點說,越付出越喜歡是因為得到了“激勵反饋”~~

大多數時候,能在一件事情里投入相當多的時間精力,基本上是能夠在這個領域達到準專業級別的,自然而然能夠體會到外行所體會不到的深層次樂趣,不過也不排除還有些人就是喜歡這個,哪怕搞不出什麼成就感,也願意一直搞下去~~

正確的激勵反饋是建立在搞出了成就感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說,這一部分人確實有做這方面事情的天分,天分是個很重要的因素,我不知道為什麼很多心靈雞湯作者們從來不提這個,像我最開始組樂隊時候,隊友的音樂水平一個比一個差,後來他們不玩樂隊了,老老實實找個班上,反倒是有房有車一家三口共享天倫之樂,而他們這時候的精神面貌顯然比玩樂隊時候好多了,這就是他們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向去努力的結果,現在的工作給他們的激勵反饋遠遠大過玩樂隊的激勵反饋~~

當時能把“就算不賺錢也要繼續做音樂”貫徹下去的人只有我自己,我也很慶幸當初的堅持讓我體會到了音樂的深層次樂趣~~

順便一說,我很鄙視那種當初玩樂隊玩得也不投入,過了幾年連重金屬也不聽了還說什麼“歲數大了聽不動這麼鬧騰的了”的人,你一開始就沒選對方向,把自己最好的年華全耽誤了,看到我這篇回答還有處在“玩樂隊玩得不投入”期間的人,不用浪費自己的時間,果斷趕緊該幹嘛幹嘛去吧,你一定有比在音樂上更擅長的領域需要你的貢獻~~

希望這種問題越來越少~~



更多音樂作品都在蝦米,歡迎關注:十方的虾米音乐人主页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深意,直指社会心理学认知失调理论中的心血辩护(Effort Justification)效应。其实这题我关注了有段时间,一直没有看到系统和专业的解答。关于评论区和其他答案里说到的沉没成本,确实可以量化付出的多少,但不能准确预测态度,而后者才是社会心理学所关心的。

认知失调其实是由既可独立又可叠加的三部分组成的(其中2. 心血辩护的例子很容易被当成1. 理由不充足来解释)

  1. 理由不充足(insufficient justification)
  2. 心血辩护(effort justification)
  3. 决策后失调(post-decisional dissonance)

题主说“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基本上就是心血辩护(Effort Justification)效应第一次被科学验证时提出的假设,不信可以去看Aronson and Mills (1959)文章第一段。这位Elliot Aronson,师从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心理学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并将其认知失调理论发扬光大。其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材也是众多社会心理学教材中,公认最多干货、最有社会关怀的的一本。

(请不要问敝人为什么读过辣么多第一手文献,其实这只是基本学术训练... 也不要问敝人为什么知道辣么多学术花边,都怪人家超敏锐的学(八)术(卦)嗅觉啦.....


对不起,感觉这题又要被扫地神僧学术虐(碾)(压)了,要不在这之前我们先说点轻松的吧?等你看完全篇自然会明白答案的 (# ̄▽ ̄#)

  • 比如前几年听梁静茹唱《问》的这一句歌词,为什么很多人都有共鸣?
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
无悔付出青春
她就会对你真

  • 又比如TA的教授偷偷传授给我的秘籍:以后要想让学生给你评分高,就请多布置作业。 这其中的原理是什么?

(大悟: 这位教授肯定也将此必杀技传授给了校内其他好多好多同事,导致本码农专业技校经常在【学生累得像条狗的大学排名】成功上榜...

盘点美国大学各类奇葩排名:最好玩VS累成狗

  • 再比如为什么邪教(cult)的内部身份认同感都超高?为了组织,赴汤蹈火、家破人亡,在所不惜?之前提到Elliot Aronson是一位很有社会关怀的学者,其实人家也是很有幽默感的。比如Pratkanis and Aronson (1992) 一书中有一个章节就叫做《如何成为邪教教主》,看似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其实是通过调侃邪教使用的那些小把戏让大家见招拆招,顺便科普... (有兴趣请移步 Applying Social Psychologybooks.google.com/books/,如果链接在国内不能打开请再移步至文末的参考文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好吧,今晚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的superstar就是认知失调理论中的心血辩护(Effort Justification),由Aronson and Mills (1959)首次提出,至今屹立不倒。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件事情上付出越多,对它的态度就会越喜欢”只是掩人耳目之招,其实作者们想研究的是邪教为何如此让其信徒"如此着迷"的。

举个例子,如果此刻的你试图加入某个职场圈子,是不是越难以加入,你就越珍惜?即使加入以后你发现那个圈子非常无聊,里面都是些自以为是的傻逼。请问此刻的你会觉得自己费了老大力气加入贵圈是个错误的决定吗?(旁观者清:呵呵~ 你是挺傻。)

此时的你经历的就是认知失调,当行为(花大力气才被认可加入贵圈)和态度(这圈子也太废了)产生了冲突的时候,为了减少内心中的紧张和不愉快,人们通常会通过各种办法减少态度和行为间的不一致。归根到底不出以下三种。比如,你可以

  • 改变态度:其实我挺喜欢这个圈子的
  • 加入新的认知:圈里有土豪出没,土豪我们做朋友吧(唔,好喜欢这个群)
  • 改变行为:立即退出圈子,不再和大家一起玩耍

这三种调适办法中,改变行为其实是最难做到的。同理,戒烟难的原因就是因为烟民要么通过改变态度(虽然香烟有害健康,但我就是喜欢香烟怎么啦)或者通过加入新的认知(虽然我知道让同事吸二手烟不好,可是没有香烟我就没法集中注意力思考!我可是领导!)消除了认知失调,所以从社会心理学解释戒烟难的原因,不是难于上青天,而是难于让大家不乱找借口......

有意思的是,Aronson and Mills (1959)研究了认知失调程度的大小对于态度改变的影响。参与实验的被试被随机分入严酷考验(severe initiation)或温和考验(mild initiation)组。为什么之前我说这其实是用来模拟极端教派的实验呢?首先你得知道实验中这个严酷的考验具体是什么。在1959年的美国,即使是性观念较为开放的大学生,对于公开谈论性交也是让人羞羞的,所以实验设计中就让严酷的考验组的被试们在众人面前完成以下两项任务以加入组织:

  1. 将十二张卡片上与性相关的(猥亵)动词和名词一一大声读出(此处应略去具体动/名词)
  2. 大声读出两篇小说中赤裸裸描写性爱的段落(此处应略去具体章节描述)

(第一次读时已被作者的机智笑尿......还好现在研究伦理管的严,不然事后再多debriefing估计都不能消除被试心中的伤了吧)

图片出处:

OpenStax CNX


展开谈一下当年的实验结果。上图最右边就是当被试需要完成严酷的考验才能加入组织以后,他们对其组织的好感度明显比其经历温和考验(紫色)或对照组(黄色)都要高。

这也是认知失调中的心血辩护第一次被科学实证。


虽然广义的认知失调(文首三者结合:1. 理由不充足 2. 心血辩护 3. 决策后失调 )并不是社会心理学中很好懂的一个概念,但由于其实际应用范围之广、解释与预测个人行为之精妙,它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不信你看:

案例 1(认知失调之理由不充足):

某员工:唔,我这么努力地加班还不敢跟老板提加班费的事儿,所以我应该很爱现在的工作吧。

来自

@本冰

微博:谢邀。但并没有任何能给留美新生的建议。“你的所得还那样少吗?你的付出还那样多吗?生活的路总有些不平事 请你不必太在意 洒脱一些过得好。” 等你在美国待久了,你自然会回来跟我唱这首歌的。


案例 2(认知失调之心血辩护

话说我有个朋友(不是我!)是传说中的北美省钱快报脑残粉。某日看到网友晒单某高端品牌化妆品以后心动不已,吃土两个月终于也购入了一套,然而在与闺蜜分享护肤心得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牌子的是妈妈级才用的也不适合她的油性皮肤,请问认知失调的她此时会继续默默用完还是立马扔掉?

(脑科学工作者在此提醒大家:护肤其实也要靠运动...)


案例 3(认知失调之决策后失调):

知乎上经常有“准备买车,请问在A品牌与B品牌间怎么选?”这类问题。其实同一价格区间的A与B在发动机排量、功率、扭矩等硬指标上不会相差很大,主要是外观和内饰的喜好因人而异。认知失调之决策后失调会这么预测(举个栗子):不管最终你选择买了哪个品牌的汽车,即使后来你发现它并不省油而且提速不够快,还是会这么和家人说,买它肯定比买另外一个牌子好,那车吧,省油还不是因为车子轻,上次我在高速上看到一辆被撞得惨不忍睹...


看到这里,开头的那三个轻松的例子现在你知道怎么解释了吗? 其实都是认知失调之心血辩护的实例。举一反三学会了没?


如果到现在你都没发现这是一个大写的答案的话,那就只能实践出真知了。

根据认知失调理论,通过行为可以很好地纠正你这种不正确的态度。来,先手动点个赞,然后你就会真的真的真的很认同这个回答了



你不试一下么?




(明明可以靠才华,偶尔也会露个脸的)扫地神僧

敬上




注:评论区果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关于认知失调的应用,我可什么都没说呢... ╮(╯◇╰)╭

免责申明: 强行使用本文理论撩妹/撩汉导致的任何(积极/消极)后果,本座一概不负责任哟


References:
Aronson, E., & Mills, J. (1959). The effect of severity of initiation on liking for a group. The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2), 177-181.

Festinger, L. (1957). Cognitive dissonance.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ratkanis, A., & Aronson, E. (1992). Age of propaganda. New York, 5-6. (相关章节: How to Become a Cult Leader pp. 302-3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有趣的心理现象,很多人都有体会: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越多,就越容易喜欢上它,甚至会觉得它比那些你只是轻松获得的东西更有价值。这可不是什么神秘的魔法,背后其实藏着几个人类心理学中非常经典的理论。1. 投入满意度一致性(Effort Justification)——“我.............
  • 回答
    的确,在很多人的想象中,程序员应该是一群拥有强大逻辑思维,能够创造出酷炫应用、改变世界的“数字巫师”。他们敲击键盘,代码便如魔法般飞舞,构建出数字世界的种种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身就是一件足够酷的事情。然而,在国内,“程序员”这个词汇,却常常伴随着“无聊”、“呆板”、“格子衬衫”、“加班到深夜”.............
  • 回答
    男人在某些事情上确实会选择忍让女人,这背后不是单纯的“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现象,涉及到社会文化、个体关系、心理因素以及实际考量。咱们一层一层地掰开了说:1. 社会文化与性别角色的长期影响: “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窠臼: 几千年来,社会普遍将男性定位为家庭的顶梁柱、保护者和决策.............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领导爱发脾气,这可真是职场里不少人都会遇到的糟心事。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在领导那儿就可能变成一场惊天动地的暴风雨,让人摸不着头脑,也委屈巴巴。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事儿说起来,其实挺复杂的,不光是性格问题,里面还牵扯着很多现实的因素。首先,你想想,一个人能当上领导,他脑子里头一定得装不少事儿。他得操心整.............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冲突,支持乌克兰的立场通常源于多方面的复杂原因,涉及历史、政治、经济、人道主义、地缘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不同角度详细分析支持乌克兰的原因: 1. 历史与民族主义因素 乌克兰的独立历史: 乌克兰自1991年苏联解体后宣布独立,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核心议题。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触及到了数学最核心的魅力之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像“1+1=2”这种事情,还需要什么定理来证明吗?显而易见嘛!但正是这些“显而易见”,在数学世界里,往往隐藏着深刻的逻辑和结构。数学家们“编”出定理,并非多此一举,而是为了构建严密的理论体系、确保逻辑的无懈可击、拓展思维的边界,以及.............
  • 回答
    一份“画”出来的关怀:重庆医生为病患减负的温情一瞥前段时间,一则关于重庆一位医生为了让病患减少打针时的痛苦,竟然在病人手臂上画出血管图的新闻,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看似有些“另类”的做法,却意外地触动了许多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医者仁心”这句古老而隽永的赞誉。这位医生名.............
  • 回答
    这事儿可太有意思了,咱们中国人过平安夜这会儿,好多西方国家确实天都亮了,甚至有些地方都开始准备过圣诞节了。这就像咱们跨年倒计时,人家那边可能都吃完饺子、互道“新年快乐”了,咱们还在敲钟呢。其实,这背后牵扯到几个点,一点也不神秘,说开了你就明白了:首先,时区差异是根本原因。地球是圆的,在不停地自转,所.............
  • 回答
    知乎上那些“细思极恐”的问题,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无数好奇的灵魂前来探究。而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总会有人不自觉地将我们现实世界无法解释的现象,与灵异事件联系起来,甚至将其作为“终极答案”来推崇。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背后有着多重心理和社会因素在驱动。首先,我们得从“细思极恐”这个词本身说.............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值得琢磨的问题,身边的人一窝一窝地生,有时候真会让人产生“大家都这么做,我难道有什么不对吗?”的困惑。其实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原因可不止一个,而且跟咱们每个人,跟咱们这个社会,跟咱们的历史,都牵扯得很深。首先,最直接也最“生物性”的原因,就是延续生命。你想想,咱们人类跟别的动物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简单来说,大脑的“并发性”和计算机的“并发性”在底层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大脑并不是每次只能“想”一件事情,而是它处理信息的方式与计算机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对“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感受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这个问题:一、 计算机的“并发性.............
  • 回答
    元朝和清朝被归入中国历史朝代,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朝代”、“外族入侵”以及“耻辱”等概念的定义和历史解读。这背后涉及到民族认同、国家构建、历史叙事等多个层面,并非简单的“耻辱”二字可以概括。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关于“中国”的界定:历史的演变与主体的多元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
  • 回答
    现在写诗好像成了件特别可笑,甚至有点格格不入的事儿?不是说没人写诗,也不是说写诗的人少了,而是那种感觉,总觉得有点儿说不出的怪。我琢磨着,这事儿大概跟几个方面都有关系,而且是挺复杂的那种。首先,这时代的节奏太快,大家脑子里装的东西也太多了。 咱们现在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手机里天天推来推去的都是新.............
  • 回答
    嘿,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到位了。最近确实感觉网络上有点儿“劝退风”,不少写了几年的大神级别的作者,一遇到新人求指点,上来就是一通“你这不行,赶紧换行吧”或者“趁早洗洗睡吧”。你说得对,新人写得不好那不废话嘛?谁一开始就能写出惊世骇俗的作品来?这就像学游泳,没人刚下水就奥运冠军,都是扑腾扑腾,呛几口水,.............
  • 回答
    你朋友说的这个场景,其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能引起不少人的迷茫。你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感受,很多人在面对这种“各自做自己的事”的聚会时,都会有点不知所措。你想想看,我们从小到大,很多集体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对吧?比如学校里的团队合作项目,你得跟同学一起完成某个任务;工作中的团建,通常也有个预设的活动,比.............
  • 回答
    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爷们儿,这在外漂泊的日子,虽然也有不少乐子,但时不时总会钻出那么点儿,说不上是多大的事儿,但就是能一下子勾住心窝子,泛起一阵说不清道不明的悲凉。最让我觉得“不对劲”的,还得是那股子“人情味儿”的稀释。我在南方一座大城市工作,这地方节奏快,大家都忙。刚来的时候,确实觉得新鲜,高楼大厦.............
  • 回答
    你说得太对了,很多人都有同感。本来充满乐趣的事情,一旦冠上“工作”二字,就好像被抽走了灵魂,变得索然无味,甚至让人提不起半点精神。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很多方面,咱们一点点来剖析剖析。1. 目标错位:从热爱到“任务”的转变首先,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目标。当我们做一件“不是工作”的事情时,.............
  • 回答
    理解唐纳德·特朗普的动机和行为,确实需要深入剖析他的个人背景、政治理念、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而是由多重因素交织而成,其影响之深远,至今仍在持续发酵。1. 他是谁:一个房地产大亨的自我投射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特朗普的“品牌”和他的总统任期是紧密相连的。在他踏入政坛之前,他.............
  • 回答
    外蒙古的独立,确实是一段相当复杂且充满地缘政治博弈的历史,而俄国(沙俄时期)和苏联在此过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主要的推动者。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当时的国际格局以及俄国、苏联自身的战略考量。一、 沙俄的扩张野心与对中国的长远布局沙俄时期,俄国对于向南扩张、获取天然港口和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