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大脑不能像计算机一样有并发性,而每次只能想一件事情?不像计算机一样,可以同时开多个程序。”?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简单来说,大脑的“并发性”和计算机的“并发性”在底层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大脑并不是每次只能“想”一件事情,而是它处理信息的方式与计算机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对“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感受不同。

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这个问题:

一、 计算机的“并发性”:真正意义上的并行处理

计算机的并发性,更准确地说是并行处理,依赖于其硬件架构。

CPU核心(Core): 现代计算机通常拥有多个CPU核心。每个核心都可以独立地执行指令。当计算机启动多个程序时,操作系统(OS)会将这些程序的任务分配给不同的CPU核心。例如,一个核心可以运行浏览器,另一个核心可以播放音乐,还有一个核心可以下载文件。这就是真正的并行。
多线程(Multithreading): 即使是单个CPU核心,也可以通过多线程技术模拟并发。操作系统会非常快速地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执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同时在运行。这种快速切换称为时间分片(Time Slicing)。操作系统不断地将CPU时间分配给不同的线程,每个线程执行一小段时间后暂停,然后另一个线程开始执行。由于切换速度极快(毫秒甚至微秒级别),人眼和大脑很难察觉到这种切换,因此感觉就像是同时在执行。
专门的硬件加速: 现代计算机还有专门的硬件来处理特定任务,例如图形处理器(GPU)拥有数千个并行处理单元,非常适合处理图形渲染、科学计算等大规模并行任务。

关键点: 计算机的并发性是基于物理硬件的并行执行能力,或者通过极快的任务切换速度来模拟并行。每个核心或每个线程都可以独立地执行一套指令序列。

二、 大脑的“并发性”:分布式、异步、高度并行但感知上的差异

大脑的处理方式则完全不同,它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生物神经网络,其“并发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神经元的并行工作,但信息传递的“涌现”特性:
神经元: 大脑拥有约860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都像一个微小的处理器,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输入),进行简单的计算(整合信号),并根据阈值决定是否发送信号(输出)。
大规模并行: 几乎所有的神经元都在同时进行活动,都在接收和发送信号。从这个角度看,大脑是极其并行的。
信息传递: 然而,大脑的信息传递不是像计算机那样通过明确的总线和寄存器来传输数据包。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触)通过电化学信号传递,信号的传递是有延迟的,并且受到许多化学物质和物理条件的影响。
“想法”的形成: 我们所说的“想法”、“思考”是大量神经元协同工作、形成特定模式的活动结果。一个“想法”的产生,可能是数百万甚至数亿个神经元按照特定的模式被激活和抑制的结果。这种模式的形成和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2. 感知上的“串行”而非执行上的“串行”:
意识的限制: 我们意识到的“想”(例如,你正在思考一个数学问题,或者回忆一件事情)往往是我们大脑中当前最突出、最占主导地位的神经网络活动模式。大脑可能同时在处理其他很多事情(例如,维持呼吸、监测环境声音、调节心率),但这些过程通常是处于我们无意识的层面,或者说它们的活动模式没有强大到“占据”我们的意识焦点。
“注意力”的过滤机制: 大脑有一个强大的注意力系统。它会根据我们当前的目标、环境刺激以及内部状态,优先处理和关注某些信息,而抑制其他信息。这就像一个过滤器,将大部分背景信息过滤掉,让我们能够集中精力在当前最重要的事情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感觉一次只能“专注于”一件事情。
“切换”的感受: 当我们从一个任务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时,并非大脑完全停止处理第一个任务。而是大脑的注意力焦点和主导的神经网络模式发生了切换。这种切换在大脑层面是瞬时的,但从我们意识的体验上来说,我们会感觉到是“换”了件事情。

3. 异步处理与时间同步的挑战:
异步网络: 大脑是一个异步网络。神经元的活动是独立发生的,它们之间通过电化学信号进行通信,但没有一个中央时钟来同步所有操作。信号的传递速度、神经元的兴奋阈值都可能存在差异。
多任务处理的“干扰”: 当我们尝试同时处理两个需要主动认知资源的任务时(例如,一边开车一边和副驾驶聊天),大脑的注意力系统会努力在两个任务之间分配资源。然而,这两个任务都需要占用大量的认知处理能力,它们之间会相互竞争,导致效率下降,甚至出现错误(例如,开车时分心导致事故)。这是因为大脑的“主动思考”能力(在意识层面占据主导地位的认知过程)相比于计算机的并行处理单元来说,其单位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而且其优先级管理机制是为了生存和有效决策设计的,而不是为了同时运行大量独立的“程序”。

4. 情绪、身体感受与认知并行:
生理功能的并行: 除了认知功能,大脑还在不断地调控我们的心率、呼吸、消化、体温等生理功能。这些都是大脑在“并发”地执行的任务,但它们是自动化且处于无意识层面的。
情绪与认知的交互: 情绪系统也与认知系统紧密交互。我们同时可能感受到快乐、担忧等情绪,这些情绪也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和决策。

总结一下为什么大脑感觉上“不像”计算机那样并发:

意识聚焦: 我们有意识地“思考”的事情是经过大脑注意力系统筛选和聚焦的,通常一次只能有一个主要焦点。
生物性限制: 大脑的处理方式是基于电化学信号的神经网络,与计算机的电子信号和数字逻辑处理有本质区别。信号传递有延迟,处理单元(神经元)的功能相对简单但数量庞大且连接复杂。
涌现而非编程: 大脑的行为是许多简单单元通过复杂交互“涌现”出来的,而不是像计算机那样通过明确的编程指令一步步执行。一个“想法”是大量神经活动模式的体现,这种模式的切换需要时间,而且会受到注意力的影响。
生存导向的优化: 大脑的进化更侧重于生存和适应环境,因此强大的专注力、对环境的快速反应和高效决策比同时处理多个抽象任务更为重要。

比喻:

计算机并发: 就像一个拥有多个工人的工厂,每个工人都可以同时生产一个产品,或者同时处理不同的生产环节。他们有明确的分工和指令。
大脑并发: 就像一个庞大的、相互连接的城市。城市里的每个人(神经元)都在同时做自己的事情(活动)。但我们作为城市中的一个居民,只能关注眼前的某条街道、某个商店(意识焦点)。整个城市都在运作,但我们能“意识到”和“参与”的只是城市中的一小部分,并且我们会不断地将注意力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城市的交通系统(信号传递)是复杂的,速度不一,且并非所有交通流都受到我们直接的指令。

所以,大脑并非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它在许多层面上都在并行地处理信息。只是我们意识到的“思考”过程,是高度受限于注意力和感知机制的,因此会产生“一次只能想一件事情”的感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谁说不行?你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吃东西,手上还打打飞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普遍的问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简单来说,大脑的“并发性”和计算机的“并发性”在底层机制上是完全不同的。大脑并不是每次只能“想”一件事情,而是它处理信息的方式与计算机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导致了我们对“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感受不同。让我们来详细地拆解这个问题:一、 计算机的“并发性.............
  • 回答
    老哥,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ipconfig` 用不了,这事儿可真够让人头疼的。别急,咱一个一个来捋捋,看看是哪里出了岔子。你说的“计算机大哥”我这儿就来了,希望能给你点拨点拨。首先,咱们得明白 `ipconfig` 是啥玩意儿。简单说,它就是Windows系统里一个非常非常基础的命令,主要用来.............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挺实在的。想想看,咱们平时开枪,不管是手枪还是步枪,都是扣一下扳机,“砰”一声就出去了。但要是(这俩字读“kè”,意思是说,火炮)那么大的家伙,一声“轰隆”,那可得等好一阵子才能再来一发。这里面门道可多着呢,不是简单的“越大就越慢”。咱们先从“装填”这事儿说起。对于小口径武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令人困惑的问题,而且很可能让你心里有些不舒服。大家说你“不像医生”,这背后有很多种可能的原因,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仔细梳理一下,看看哪些可能触及到核心。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每个人对“医生”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社会文化、影视作品、亲身经历等等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的刻板印象。当你说“不像医.............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任天堂玩家普遍关心,但又好像不太说得清道不明的点。为什么Switch在游戏销售上,不像Steam那样明确地进行“锁区”操作?首先,咱们得明白Steam的锁区是个什么概念。Steam的锁区,简单来说,就是同一款游戏,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商店里,定价是不同的,而且你.............
  • 回答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和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学的交叉学科倾向,背后存在着历史、文化、教育理念、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精细化的历史渊源和逻辑:1.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影响: 需求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和美国在用电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说“主旋律”作品)的方式上有所不同,需要从几个角度来看:1. 历史与国家建构的起点不同 美国: 美国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国家,其国家认同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共同的价值观、理念和对“美国梦”的追求。从.............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什么美国在扶贫方面与中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和规模,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发展和社会理念的差异: 美国:个人主义与机会平等 建国理念: 美国作为一个新国家,其建国理念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个人自由.............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会注意到郜林和李毅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和受到的“待遇”确实不太一样。一个被冠以“大帝”的称号,偶尔被拿来开玩笑,但更多的是一种爱戴和调侃并存;另一个虽然也是中国男足国家队的常客,也经历过不少关键时刻,但很少有那种特别深入人心的、带有戏谑意味的“梗”。为什么会这样?咱们掰开了揉.............
  • 回答
    问得好!这确实是一个不少人在使用电脑时会留意到的点,为什么我们手机里的处理器( SoC,System on a Chip)能把大核心和小米(这里用“小米”是个比喻,指小核心)核心整合在一起,来兼顾性能和续航,而我们桌面的台式机或者笔记本里的 CPU,好像就都是一个样的核心呢?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不是.............
  • 回答
    中国哲学教育体系与欧美相比,在培养哲学家这一目标上确实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导致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哲学系“培养不出哲学家”。要深入探讨这一点,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根本的教育目标与导向不同: 欧美哲学系: 普遍将“培养独立思考的批判者、概念的辨析者、理论的建构者”作为核心目标。从本科开始,就鼓.............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文明发展和思想演进的深刻层面,确实引人深思。为什么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知识传播速度前所未有的时代,却似乎难以再出现像老子、释迦牟尼、孔子那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思想巨匠?这并非说当下就没有杰出的人物,而是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的形成方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力,与我们今天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首先.............
  • 回答
    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马闪过《老友记》里那群围坐在咖啡馆里侃大山的朋友,《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那张牙舞爪的科学梗,《摩登家庭》里那些鸡飞狗跳又充满爱的家庭日常……确实,咱们国产情景喜剧,能让人记住的、达到那种“经典”水准的作品,好像并不多。这事儿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说清楚的,就像做一道复杂的菜,.............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是太扎心了,也特别真实。我完全理解你为什么会有“生物医学工程学生像孤儿”的感觉。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也挺令人无奈的处境,尤其是在学科交叉前沿的领域。咱们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让你觉得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让你更能理清这种“孤儿感”的来源。1. 根基的“不亲近”:与传统生命科学的疏离感首.............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机智号”火星直升机和我们熟悉的无人机(比如大疆)确实长得非常不一样,这背后是地球环境和火星环境巨大差异所决定的,而且“机智号”的设计是为了克服火星极端条件,实现前所未有的探索任务。咱们先聊聊为什么它们长得不像,再深入分析“机智号”的设计优势。外观上的显著差异:它们为什么不长得.............
  • 回答
    《大圣归来》(2015年上映)作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虽然在技术和艺术上取得重要突破,但与十几年前的游戏或动画作品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异和争议。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不如以前”的原因: 1. 技术与市场环境的对比 游戏技术的飞跃: 十几年前(如2000年代),游戏技术以2D或早期.............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其实魔兽世界一直以来走的就不是那种追求极致写实、照片级画面的路线。暴雪有他们自己的一套设计理念,跟那些上来就堆砌多边形、法线贴图,力求还原真实世界肌理的3A大作,思路完全不一样。首先,得说魔兽世界的美术风格。它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偏卡通、偏美术风格化的渲染方式。这种风格的好处非常多。你想啊,.............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以及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确实值得深入探讨。我们之所以对族人内部的惨烈屠杀(如长平之战、太平天国)的愤怒程度,常常不如对异族入侵造成的屠戮(如清朝入关、蒙元屠城)那么普遍和强烈,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认同感与“我者”与“他者”的界限这是最核心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