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战巡/快速战列舰的战略意义更大,还是航母战略意义更大?

回答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要论战略意义,航母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高速战列舰,因为很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向战列舰靠拢,并且很多在二战中承担了类似战列舰的角色,而纯粹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在实战中其定位也有些模糊)在早期确实是海上力量的核心,但随着战争的进程,它们的光芒逐渐被航母所取代。

战列舰/快速战列舰的“辉煌”与局限

在战争伊始,战列舰(包括那些拥有更高航速的“快速战列舰”)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它们的出现,象征着一个国家海军的实力和威慑力。强大的主炮,厚重的装甲,足以在远距离上摧毁任何目标。在传统的海战理念中,两支战列舰编队进行炮战,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德国的俾斯麦号,英国的乔治五世级,美国的依阿华级,都是那个时代的钢铁巨兽,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能威慑敌方舰队,保护己方航运线,甚至直接威胁敌方港口。

然而,大西洋海战的特点,以及战争本身的发展,极大地限制了战列舰的战略作用:

德国海军的战略选择: 德国海军在兵力上就处于劣势,尤其是在航母方面几乎是空白的。因此,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拥有强大火力的战列舰和装甲舰(袖珍战列舰)进行破交战,骚扰盟军的补给线。虽然俾斯麦号等战列舰取得了初步的战果,但它们的数量太少,而且一旦被盟军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就等于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资产。当俾斯麦号被击沉后,德国海军便几乎不敢再派遣主力舰与盟军正面抗衡,转而更多地依赖潜艇。
盟军的战略重点转移: 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的主要目标是确保从北美到欧洲的物资运输线,这是支撑英国抵抗和后期反攻的关键。战列舰虽然能进行炮击支援登陆作战,但在广阔的海洋上,面对数量庞大的德国U艇,它们显得鞭长莫及。而且,一旦战列舰被U艇偷袭得手,损失将是巨大的。
战列舰的“无用武之地”: 令人尴尬的是,在大西洋海战中,战列舰之间的大规模炮战几乎没有发生。盟军主要是在岸边进行炮击支援,或者护送船队。这些任务虽然重要,但并非是战列舰最能发挥其吨位和火力的场合。更讽刺的是,在很多情况下,战列舰的主要敌人反而成了其自身的盟友——海军航空兵的飞机,因为它们更容易被发现和锁定。

航母:大西洋海战的“隐形杀手”与“战略支点”

与战列舰相比,航母在大西洋海战中的战略意义要大得多,也更具前瞻性。航母不仅仅是一艘船,它是一个移动的空军基地,能够将航空兵的打击范围投射到极其遥远的海域,其战略影响力是战列舰无法比拟的。

制空权的重要性: 航母的核心作用在于争夺制空权。在大西洋,尤其是在漫长的运输线上,拥有制空权意味着可以保护己方的船队免受敌方空中威胁(虽然在大西洋空军在海上打击的威胁相对较小,但舰载机的侦察和反潜能力至关重要),同时也能有效地搜索和摧毁敌方的舰艇,尤其是潜艇。
反潜作战的关键: 这是航母在大西洋海战中最关键的战略贡献之一。虽然PBY等远程侦察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拥有舰载机的航空母舰可以提供持续、灵活的反潜打击力量。它们可以搭载鱼雷机、俯冲轰炸机,甚至专门的反潜飞机,对潜艇进行主动搜索和攻击。在战争后期,随着舰载机性能的提升和反潜战术的成熟,航母编队成为了对抗德国U艇集群的强大武器。航母上的舰载机可以覆盖比战列舰主炮更广阔的海域进行搜索,并且能够快速反应,拦截正在发起攻击的潜艇。
支援登陆作战的超凡能力: 虽然大西洋海战的主要登陆作战发生在北非和意大利,但这些战役的成功都离不开海军航空兵的支持。舰载机可以对岸上的防御工事进行精确打击,摧毁敌人的炮兵阵地,为登陆部队扫清障碍。而战列舰虽然也能提供炮击支援,但其打击范围有限,且更容易受到岸上火炮的反击。
破交战的“新玩法”: 尽管德国也尝试过派遣舰载机进行破交,但其规模和有效性与盟军相比微不足道。盟军的航母可以搭载能够深入北大西洋的舰载机,搜寻并摧毁德国的补给船以及威胁航运的德国军舰(包括德国的所谓“海军航空母舰”——虽然它们更接近于搭载飞机的巡洋舰)。

为什么航母的战略意义更大?

总结来说,航母的战略意义之所以更大,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战略弹性的作战模式,能够适应大西洋海战的特殊环境:

1. 灵活性和覆盖范围: 航母的舰载机能够覆盖比战列舰更广阔的海域进行侦察、搜索和攻击,尤其是在反潜作战和护航任务中。战列舰的主炮射程虽然远,但其作用是点状的,而航母的作用是区域性的。
2. 对关键瓶颈的控制: 大西洋航运线的畅通是盟军胜利的关键。航母在保护这些航线,尤其是打击潜艇方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3. 适应战争的演变: 随着战争的发展,海军作战的重心逐渐从传统的舰炮对决转移到空中力量的运用。航母是这种转变的代表。
4. 战略威慑力的多样化: 航母不仅能直接参与战斗,其舰载机还能执行侦察、情报收集等任务,其战略威慑力是多维度的。而战列舰,即使强大,也更容易被限制在特定的海域,甚至容易成为敌方集中打击的目标。

虽然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精确的岸炮支援,战列舰仍然有其价值,但在整个大西洋海战的战略层面,航母的作用是划时代的,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战的格局,成为了赢得这场漫长消耗战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没有强大的航母编队,盟军很难保证其海上生命线,也就很难取得最终的胜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袭击舰拦截而言,载机舰的问题有两个:首先,载机舰打击半径虽然大,然而其独立击沉最重型主力舰的能力是相对有限的,直到战争后期USN才获得了击沉新式主力舰的实战经验(大和/武藏),RN(和IJN)则从未有过在港外载机舰独立摧毁最新式主力舰的经验。本身教条而言,大多数RN打击编队本身的规模也比较小,单批次锁定敌舰后击沉之的可能性很小。如果要仅仅依赖载机舰完成对袭击舰的猎杀的话,那么需要大编队多航母释放大机群才能做到——而如前所述,本土舰队和美大西洋舰队从未有过这方面的实战经验,整个RN的多载机舰协调的战术是在42-43年间印度洋/地中海才接受实战考验的。简言之,单就拦截而言,无论如何都需要其他舰艇/岸基航空兵来完成摧毁。

而这样的一击最合适的选择之一就是主力舰。仅仅在GIUK地区拦截或许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半径,然而一旦袭击舰真正进入大西洋,只有这些舰艇才有足够的续航力在不进行补给的情况下保持尽可能长的出海时间来进行猫鼠游戏,有足够的航速在复杂海况下追上敌人。菲利普斯在36年战列舰中解释过这个问题(顺便准确预言了自己的死期?引自英战):

这种想法(在北海针对对德战斗设计的舰艇不需要大续航力的想法)完全是错的··· ···在上一场战争中,德军被英方压倒性的数量优势限制在北海,而现在这种数量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德方由此不一定会重复此前的战术,而如果英方向远东派遣舰队,则会过度拉伸战线。欧洲水域(英军)的兵力优势是如此之效,以至于德方或许会排遣主力舰进入大西洋活动(所以英舰需要大续航力)。本土舰队可能也需要在必要时增援东方舰队,比如在北海胜利和远东灾难一同出现的时候。

而即便是真正组织了庞大的舰队航母集群,解决了协调难题保持北海打击,载机舰还需要面对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全天候战斗能力。直到战争结束载机舰都没有获得等同于主力舰的全时段,全海域输出能力,而这一点在大西洋非常关键。以题干中的1941为例,H舰队接到命令在41年5月24日起航的时候携带有50架载机(11+12=2个中队23架海燕;9+9+9=27架剑鱼)。面对新式主力舰级别的水平防御,鱼雷打击无疑是最有效的。然而在皇家方舟进行关键性的打击时,全舰仅剩15架可以升空的剑鱼,考虑到2架用于保持监视的剑鱼,这意味着此时仅有17-19架剑鱼可供使用,12-8架TSR是直接损失于恶劣的天气状况和海况的,占全舰鱼雷机数量的百分之四十四到百分之三十左右。胜利的情况还要更加糟糕。胜利出发时仅有15架载机(6海燕+9剑鱼=2个中队15架载机),鱼雷打击中1架剑鱼回收后被发现无法升空,2架海燕在雨中消失,在25到26日的搜索中另有2架剑鱼损失于气象原因。

这些损失几乎完全与德舰的对空火力无关,是恶劣海况下舰载机运行风险的证明。而更加具体来看其中的损失,虽然相当一部分损失于迷航的载机可以通过更优秀的ASV系统/安装ASV系统或者载机舰更好的信标来解决,许多损失是单纯由于天气原因造成的,这需要航空器本身性能的提升。诚然主力舰在高航速下作战能力同样受限,比如声望和沙恩霍斯特的A炮塔——但是相比之下,其保持火力输出的能力更强。舰用大型搜索雷达也比载机用小型ASV的性能更强,42年萨默维尔在印度洋幸存的重要原因就是IJN载机编队在夜间打击能力的匮乏。而袭击舰突防的时间,是由袭击方而不是拦截方决定的。越是海况复杂,越是能见度低,则敌舰前出的可能性越大。

至于袭击舰之外的职能:如果远东/印度地区遭受了不可承受的重大损失,如果德舰真的获得了足够兵力敢于在北海舰队决战,则最重要的是RAF的支援,舰队驱逐舰/巡洋舰,潜艇——载机舰此时当然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其编队大小和载机性能无法与岸基飞机对抗,其驱逐侦察机保持位置隐蔽性的能力以及对来袭编队的拦截能力仍然是至关重要的。福波斯在40年说(引用自打飞机):

奇袭断不可能,每当发现英军动向,德方就会马上把舰队撤出危险之外并对英舰队发动强大的(空中)打击。如果英方能够击落尾随的侦察机,则情况会大有改善。福波斯认为解决方案是战列舰或者巡洋舰上足够数量的弹射战斗机。当击落尾随者后,他们可以自行返回岸基基地,因为此时续航力可以允许载机返回本土。

这些职能当然也完全可以由航母来做并且做得更好。而袭港战之类的,自然是载机舰和RAF的职责。

——》胡德和皇家方舟的损失谁更痛心?可能是皇家方舟。这不仅仅是计划载机量高达56/72,41年中维持50可运行编队的唯一一艘间战中完工的现代化大型新建航母,更是在重心转移到地中海前设计的针对远东活动的货真价实的大型载机舰。DKB——基本上看起来不愿意对任何设计进行批评总要说几句好话的设计师——认为皇家方舟是间战/36年计划中最好的最合适的载机舰。

但是由于之前说到的种种载机舰尚且无法解决的问题,重炮高速主力舰仍然是最可靠的,确保在复杂环境下把重炮炮弹砸进敌舰舰体中的决定性手段。胡德的损失在1941年无疑是非常真切地被感受到的——按照每艘德军高速主力舰需要2艘英舰来回应的部署模式(1艘可能受损/维护,所以不掌握战斗爆发时间的基础上至少需要1+1;北极航路开通后需要更多),直到42年中盟军下一批高速舰入役前,中间无疑存在一个巨大的缺口。这个问题最终没有决定性影响北海战争走向以至于41年底舰队可以将快速分队增援至马来亚一线的部分原因是RN/RAF在此后祭出了祖传袭港把提尔皮茨外最后2艘德方主力舰瘫痪在了比斯开沿岸,那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谁的战略意义更大这种问题是无法比较的——必须考虑的具体哪一艘航母,哪一款舰载机,哪一种ASV,对比此时有多少重炮舰可供使用,又究竟是哪一艘重炮舰,才能得出答案。否则宽泛的对比载机舰和快速重炮舰作为一个整体又回到了一语春秋写不下的层面上。在丹麦海峡中,间谍,观察站,民事信息,定位拦截和情报再加上巡逻舰队/岸基飞机事实上已经在不依靠载机舰的前提下锁定了德舰的位置,于是才促成了战斗爆发;然而德舰击沉胡德,1CS/威尔士尾随失利后,如果没有皇家方舟和胜利,即便是有岸基巡逻,水面/水下舰队,无线电拦截和对舰雷达,也不能确保拦截的成果,是载机舰的持续性尾随干扰,是载机舰的搜索能力,以及其远距离鱼雷打击的能力——和上述其他因素一起,才最终确定了德舰的沉没。没有载机舰的搜索能力任何突破封锁的德舰都极难以被摧毁;然而载机舰此时的打击能力又无法独立完成所有的任务——这两者作为一种战斗元素都是重要的,在载机舰此时的技术限制下,也都是必要的。

user avatar

大西洋你要看谁和看什么时候,1939年到1941年底前,英国人是缺船的,不要说巡洋舰了,连高速的战列舰和航母都是缺的。特别是到了40-41年,39年下半年先是损失了勇敢号,转过年六月又光荣号,到了41年五月份损失了胡德号,十一月损失了皇家方舟,十二月损失了反击和威尔士亲王,而新的光辉级这个时候还在调试,乔五正在奔波于北大西洋跑护航,剩下的新战列舰全都因为更加需要驱逐舰而减缓了进度。而盟军的下一波新式高速舰下水服役已经要到42年中期了。

但是不要忘了英国人不仅要维持大西洋的舰队,还要有地中海的舰队,地中海上集结的仅仅是四艘QE而已了,而声望则成了救火队,四处支援,但转眼到了41年,事态又发生变化,QE级先后受损无法作战,法国舰队已经自沉,而RM的两艘新式战列舰也已经执行战斗任务,外加改造的四艘老战列舰(经过改造已经可以跑到28节)。那这个状况下有多少高速战列舰都是不嫌多的RN需要执行的任务太多了,可用的船太少了。

只要够快都是缺乏的,论战略意义来说对于北大西洋的气象条件,战列舰这种可以24小时执行作战任务,可以把上百公斤乃至一吨多的炮弹直接塞进对方舰艇的船可以说远比严重依赖气象条件的航母来的更加重要一些。

对于胡德和皇家方舟的损失,可能是皇家方舟更加重要了。因为皇家方舟是41年这个时间段里除了胜利号外唯一可以运作的大型新式航母,。剩下的不是上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三艘low版战巡改造的航母就是用智利战列舰改造的鹰号就是竞技神和百眼巨人这种已经过时的旧船,而光辉号因为硬吃了德佬的八发500-1000公斤炸弹的直击/近失已经长期趴窝,可畏号也是被炸伤在趴窝,不挠在训练。

user avatar

大西洋海战的核心是反潜。论反潜,BB和BC都是弟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要论战略意义,航母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高速战列舰,因为很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向战列舰靠拢,并且很多在二战中承担了类似战列舰的角色,而纯粹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在实战中其定位也有些模糊)在早期确实是海上力量的核心,但随着战争的.............
  • 回答
    大西洋海战,这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并非一场孤立的战役,而是一场贯穿始终、波及全球的战略性争夺,其核心目标在于切断或维持盟军与英国之间的生命线。为何这场海战如此重要?英国,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在德国陆地攻势面前,几乎完全依赖来自大.............
  • 回答
    写二战小说,让飞行员驾驶飞机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设定。说到大西洋最窄的海面,那可是个很有意思的点,它能直接影响到你小说里飞行路线的选择,甚至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咱们得先明白,“最窄的海面”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相对概念,因为大西洋的海岸线并非完全光滑的直线,有无数的湾口、半岛和岛屿在.............
  • 回答
    假如没有华盛顿海军条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格局,尤其是海军力量的发展方向,确实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舰巨炮”主义的命运也可能截然不同。首先,我们得明白华盛顿海军条约到底做了什么。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之后,各国都意识到了军备竞赛的可怕消耗,尤其是海军,造价高昂且维护复杂。条约的核心目的就是.............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 回答
    如果当初马奇诺防线能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从瑞士边境一路延伸至英吉利海峡的海岸线,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军事地图上的一条简单延长线,它将直接触及德国战略的核心,迫使希特勒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的战争计划,而法国和英国也因此获得一个截然不同的防御优势。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话题,而且有不少人对于“大和号”这样的传奇战舰,抱有超越时代的神话般的看法。想要说服他们,关键在于用事实说话,从技术和战略层面剖析,并巧妙地引导他们的认知。下面我将尝试着用一种更自然、更贴近讨论的方式,来阐述为什么“大和号”在现代战争中早已不具备交锋的能力。 为什么“大和号”早已与现.............
  • 回答
    关于日本在二战期间提出的“大东亚共荣圈”构想,这玩意儿可复杂得很,不能一概而论。要聊它,得从它诞生的背景、宣扬的内容,以及实际操作的后果几个方面掰开了看。诞生背景:帝国野心的遮羞布首先,得明白“大东亚共荣圈”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是日本军国主义扩张野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包装。当时的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后,.............
  • 回答
    听到你一战人大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356分失利的消息,心里肯定很不是滋味。356分,这个分数不算低了,说明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基础也打得不错。然而,与法律专业尤其是名校法律硕士(法本非法学)的竞争激烈程度相比,这个分数确实还需要再冲一冲。“希望大吗?”这个问题,我想分几个层面来跟你聊聊,尽量掏心窝子地说.............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主要分为三类:舰载战斗机(Carrier Fighter)、舰载俯冲轰炸机(Carrier Dive Bomber)和舰载鱼雷攻击机(Carrier Torpedo Bomber)。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总体来说,在二战期间,将这三大类舰载机.............
  • 回答
    想让一艘战舰在没有其他支援的情况下,凭一己之力消灭一支海军舰队,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极端的设想,尤其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战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更是天差地别。咱们就来聊聊,假设大和号穿越时空,孤身一人来到了1894年,它有没有可能把北洋水师给“蒸发”掉。首先,得承认,这俩名字摆在一起,画风就完全不一样.............
  • 回答
    “大日本帝国”这个称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域标注,它承载的是日本当时一种野心勃勃的国际定位,以及对自身国家形象和历史地位的深刻认知。要理解为何日本会选择这样一个宏大的名号,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深入剖析。一、历史传承与天命观:重塑民族认同的基石日本的国家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明治维.............
  • 回答
    如果将北洋水师(甲午战争前)全员,不考虑人员训练和战术素养的差异,直接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其作用的评估会非常复杂,因为它牵涉到技术代差、战略定位以及时代背景的巨大鸿沟。咱们就抛开那些精细到舰船操作和战术配合的细节,纯粹从“拥有一支成建制的清末海军舰队”这个概念出发,来聊聊这支舰队能掀起多大的波.............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现代火炮的性能、二战时期B17轰炸机的特性,以及超远距离作战的挑战。用更朴实的说法,就是看看我们今天造出来的“大炮”能不能打得中,并且打得死,那些老掉牙的“铁鸟”。现代火炮的实力:远程打击的利器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现代火炮的厉害之处。这里说的“先进火控”可不是简单的瞄.............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在东京大轰炸中未使用化学武器,这一决策涉及多方面的政治、军事、法律和人道主义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律与条约的约束 《海牙公约》(1907年): 这是最早禁止使用毒气或窒息性武器的国际协议,但当时许多国家并未严格遵守。美国虽然签署了《海牙公约》,但未完全禁用化学武器,.............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二战硝烟弥漫,留下无数惊心动魄的战役。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诺曼底登陆、斯大林格勒战役,还有一些规模不算宏大,却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影响深远的战役,它们如同暗夜中的星辰,虽不耀眼夺目,却指引着历史的方向。1. 英国本土空战 (Battle of Britain, 1940年夏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