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苏联的功劳更大,还是其他国家加起来总和的功劳更大?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
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纳粹德国主力部队的消耗。19411943年,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和库尔斯克会战(1943)中重创德军,迫使德军从东线抽调兵力支援西线,导致其战略资源严重不足。
战争损失与牺牲:苏联在战争中死亡人数超过2000万(约1/3全球战争死亡),是战争中伤亡最严重的国家。其工业产能(如斯大林格勒、乌拉尔工业区)成为盟军关键物资来源,为战争提供了约80%的钢铁、30%的石油和40%的弹药。

2. 政治与意识形态影响
苏联通过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如雅尔塔协议、联合国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阵营的主导地位,对战后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3.实在战争中的关键性
轴心国的崩溃: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后,德军陷入战略被动,苏联的持续进攻直接导致纳粹德国在东线的崩溃,成为其最终失败的关键转折点。



二、其他国家的总和贡献:多线协同与战略互补
1. 美国与英国的战区胜利
太平洋战场:美国在1945年8月投下原子弹,迫使日本无条件投降,直接结束战争。但这一行动依赖苏联在远东的反攻(如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8月9日关东军投降)。
西线战场:英国在不列颠之战(1940)中成功抵御纳粹德国的空袭,确保了西线战场的稳定;美国在诺曼底登陆(1944)后加速了德国在西线的崩溃。

2. 中国与东南亚的抗争
中国战场牵制了约40万日军,为苏联和盟军争取了战略时间;东南亚战场(如缅甸战役)为盟军提供了补给通道,缓解了苏联的后勤压力。

3. 经济与后勤支持
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提供大量物资(如1943年美国向苏联提供30亿美元贷款),同时苏联的工业产能为盟军提供了关键战略物资。



三、对比分析:苏联的贡献是否更大?
1. 军事贡献的直接性
苏联的东线战场是纳粹德国的“心脏地带”,其胜利直接导致德国在1945年5月7日投降。相比之下,美国的原子弹和英国的西线胜利更多是“辅助性”因素,但苏联的胜利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核心引擎”。

2. 战争损失的规模
苏联的伤亡人数(约2700万)远超其他任何国家(如美国约40万,英国约37万)。这种规模的牺牲,使得苏联成为战争中最具“消耗性”的国家,其胜利对轴心国的崩溃具有决定性意义。

3. 战略协同的不可替代性
苏联的胜利迫使德军无法在西线保持足够兵力,而美国和英国的胜利则确保了轴心国在西欧的崩溃。两者缺一不可,但苏联的胜利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四、历史评价的争议性
1. 苏联的“代价”
苏联的胜利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但其贡献被历史学家普遍认可为“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美国历史学家约翰·托兰(John Toland)指出:“苏联的胜利是二战的转折点。”

2. 其他国家的“次要性”
美国和英国的胜利更多是“协同作用”,而非单独决定战争胜负。例如,诺曼底登陆的成功依赖苏联的东线胜利,而原子弹的使用也需苏联在远东的胜利作为“政治筹码”。



结论:苏联的贡献更为关键
从军事、战略、经济和政治维度来看,苏联的贡献在二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其东线战场的胜利直接导致德国的崩溃,而其他国家的贡献更多是协同作用,无法单独决定战争结果。因此,苏联的功劳在整体上大于其他国家的总和,但两者共同构成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苏联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贡献毫无疑问是非常大的,以至于无论是否超过其余国家总和,已经大到了需要反苏分子通过各种手段歪曲事实来贬低苏联贡献的地步。

首先,江某十分机智地将苏联对日作战的贡献局限于八月风暴战役。所以哈勒欣河战役、哈桑湖战役、历次局部边境冲突中的对日战绩直接被抹除了。同时,也完全削除了苏联援助中国抗日的贡献(包括但不限于派遣军事参谋团协助指挥作战、监督国民党抗日、提供军事物资援助、派遣航空兵协助国军作战、通过共产国际支援CPC、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牵制数十万日军的行动,以及更早年的协助改组国民党和建立黄埔军校,一手打造中央军与红军的前身,为抗战提供了2条支柱等)

其次,就德军损失分功劳时,江某也用尽一切手段压低苏联贡献占比,并在短短的行文中多处发明历史。

江某声称德军死亡人数中东线仅占2/3,而且是出于“某些人的公认德军伤亡权威奥菲尔曼斯”(但事实上并不是)。首先有鉴于奥菲尔曼斯其人的研究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武装力量军事历史研究所历史研究带头人(相当于与所长并列的MGFA双首长之一)亲自钦点的德军损失(主要研究死亡,其次研究失踪)研究项目执行人,并且这一项目不仅是MGFA中与联邦德国官方版二战史(《德意志帝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列的研究项目,同时也完成了WASt(一个负责查实二战德军死亡人员情况的机构)老首长克劳斯·沃赫的完成二战德军实际死亡人数调查的夙愿(此人在奥菲尔曼斯开始专题研究前的80年代曾撰文阐述现有二战德军死亡统计的问题),此外奥菲尔曼斯博士还参与了反击“莱茵大营”伪史的大部头著作的编写,而且刚好负责德军损失部分的阐述,而奥菲尔曼斯的著作成书后又曾参与德国官方二战史的编写,且官史中也有别的作者在官史和其它著作中直接正面引用奥菲尔曼斯给出的结论。因此我姑且认为,这里江某所说的“某些人”指的是一部分德国权威历史学家。

不过奥菲尔曼斯的数据权威与否(德军死亡人数远超过战时报告给出数字这一情况确切与否)并非此处重点。重点在于,江某宣称德军死亡人数中东线仅2/3,而且是出于“某些人的公认德军伤亡权威奥菲尔曼斯”。并煞有其事地一张图骗。但只要仔细看看此图中的内容便可以发现,奥菲尔曼斯估计1945年的末日战斗中,有2/3来自东线,而与整个二战并不直接相关。江某宣称奥菲尔曼斯说德军死亡人数中东线仅2/3纯属捏造。同时,奥菲尔曼斯原文中也表示1945年的东西线比例来自个人估计,而在本人看来,这个估计并不是非常科学的,奥菲尔曼斯很可能根据1944年德军死亡180多万而东线占123万而直接延续推导了这一结论,但这是东线死亡在1944年全部死亡(东线、西线、其余战线、被俘死亡)中的占比,而末日战斗根据奥菲尔曼斯的描述,仅包括东线、西线。如果要得出东线在1945年末日战斗中的占比,应该以1944年东线(只算后7个月也是可行的)与1944年西线对比的比例比较合适。按照这样的方式估计,东线大约打死了370-380万德军,占了4/5而不是江某所列的7/10

坦克和装甲车辆的损失统计同样问题巨大。按江某的说法,截止1944年11月30日,东线德军损失坦克15673辆,同期德国坦克总损失21973辆,因此其它战线损失6300辆。实际上该档案根本不涉及其它战线,也并不只提到坦克损失(江某还故意隐去了该档案的编号,并上传分辨率极低的图骗,给他人核实情况增加困难)。该档案实际所说的是,到1944年底(但12月数据不完整),东线德军彻底损失坦克15673辆、突击炮5231辆、自行反坦克炮和自行火炮2898辆、装甲运兵车和装甲侦察车9153辆、其它装甲战车369辆。其中坦克除各主要型号外还包括指挥坦克、侦察坦克、喷火坦克,而其它装甲战斗车辆则包括装甲弹药车、装甲抢修车、防空坦克等。

而最重要的是,这一数据仅统计了东线,而且其它战线或者说同期德军全军损失坦克数量并没有江某所说那么多,江某夸大了其它战线的战果。经江下面的某次争辩,暂时先不排除本人所列坦克、突击炮总损失不含返厂大修而东线德军坦克、突击炮损失含返厂大修因此高估东线德军占比的可能性。但江某仍未给出21973的数据来源

根据本图可知,上述列出型号(但是很显然没有包括自行火炮等少数类型车辆)的德军装甲战斗车辆截止1944年12月共彻底损毁27029辆,截止11月则是26286辆。如果按照可以比较的型号,则东线德军损失坦克15673辆、突击炮5231辆,合计20904辆;德军全军(1944年12月按一半算)损失坦克(不含防空坦克、装甲抢修车)17788.5辆、突击炮6507.5辆,合计24296辆,东线德军占比达到了86.04%,即使考虑到闪电战早期德军也损失了约1000辆坦克、突击炮(波兰战役损失约300辆,法兰西战役损失约700辆坦克)依然占比达到82%以上。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东线德军损失坦克、突击炮乃至全部装甲战斗车辆的占比,则可能介于二者之间。而江某所宣称的同期德军损失坦克21973辆则基本是无稽之谈,1941年5月以后到1944年12月期间德军损失坦克不到18000辆,难道之前德军损失了超过3000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加起来也就摧毁德军坦克近千辆,剩下的2000辆是怎么回事?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是江某出于某些目的而虚构的虚假数据。

江某对于德国空军的损失选择了Dan Zmansky的研究,但这个研究仅仅发表在了ww2.dk/上。而其它的数据江某要不要也见仁见智一下呢?比如:

olga-tonina.narod.ru/ma

olga-tonina.narod.ru/ma

按照这一数据,东线消灭德军飞机占比达到40%似乎并非不可能。而江某则看来显得太过于执着于三七开,不是苏对盟就是盟对苏三七开。

此外,江某为了夸大盟军贡献,还强调了战略轰炸的隐形损失、租借法案的作用,本质是要将直接军事贡献以外的战争经济贡献纳入评价体系。那么请问江某,贡献了数百万德军死亡、被俘、失踪的苏德战场,长期是德军损失人员最多的战场,其所造成的德国内部各部门劳动力短缺,被迫以不可靠的奴隶劳工代替所造成的战争经济贡献是否应该纳入考量呢?而其所造成的德国不断扩大动员所带来的政治影响是否也要纳入考量呢?总不能军事贡献比不过,就拉上盟军的军事贡献和战争经济贡献去单独比较苏联的军事贡献,最后得出一个“苏联对德战争贡献未必超过其它国家总和”吧?

现在,我们可以进行基本的总结了。江某故意将受MGFA官方委托考证德军死亡人数的奥菲尔曼斯(这还不算广大WASt老干部对其的厚望)贬低为“某些人的公认德军伤亡权威奥菲尔曼斯”,是为了贬低奥菲尔曼斯所作研究的信誉,暗示德军死亡人数被奥菲尔曼斯“往死里高估”,苏联消灭德军的贡献远没有那么多;发明德军坦克损失数字(即使能见于其它来源,也不是江某所贴该页档案中所提到的数字)是为了贬低苏军消灭德军坦克在德军全部坦克损失中的占比;单独引用Dan Zmansky的研究也许是无心之过,但确实可能造成了对苏军消灭德军飞机在德军全部飞机损失中的占比;故意只提西方盟国的战争经济贡献并以西方盟国的军事贡献和战争经济贡献的总和去比单独比对苏联的军事贡献而否认苏联的战争经济贡献和政治贡献,是故意压低苏联贡献占比。综上,江某故意贬低苏联贡献的行为是十分明显的。苏联的贡献远不止江某所说

user avatar

当然是我大巴西 贡献最大。

在座各位,从kmt,ccp到葡萄牙新国家,从契丹到爱尔兰,摸着良心说话,有哪个不曾趁火打劫/认怂/和轴心国眉来眼去?

作为葡萄牙正统严守中立,在商船遭到攻击后奋起抗战,有哪个国家能和巴西相比(滑稽)。

user avatar

首先,我不知道苏粉有何大能,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面前显摆对日作战的功绩。题主真觉得十四年抗日战争加起来不如一场八月风暴?

其次,我们就德军的损失来分一分功劳:

某些人的公认德军伤亡权威Overmans认为,2/3的德军死于东线,1/3的德军死于西线

德军统计,截止1944年11月30日,东线坦克损失为15,673辆;同期德国坦克总损失为21,973辆,即其他战线损失6,300辆

根据Dan Zmansky的研究,截止1944年9月德国空军在东线和西线的损失分别为31,817和12,358

最后来句废话,绝大部分的德国海军都是由英美歼灭的

我们把上面这些东西总结一下,列个表,以10为总数分一分苏联以及其他国家对德战争的战果:

苏联 其他国家
人员 7 3
坦克 7 3
飞机 3 7
舰艇 1 9

至于到底该如何赋予各项相应的权重,英美的输血影响多大,英美的战略轰炸所产生的隐形损失及东线被盟军空军击落的飞机该如何计算,恐怕就得见仁见智了。苏联在对德战争中的贡献毫无疑问是诸国之中最多的,但这并不代表其贡献一定能超越其他诸国之和


最后碎碎念一下,我非常不喜欢把人命和装备放一起比较,因为在大规模战争中他们都是快消品,而仅仅考虑价格的话就会绝望地发现人的价格永远赶不上装备,特别是技术兵种。可能有人会说老兵是多么的重要,但是老兵是没死的新兵,他们也不过是战争这一流水线的一种产品而已——另一种产品是敌人的尸体。战争中所有的手段都是为了提升这条流水线的作业效率,可能某些手段能让二者的产量都提升,但是那些拿着钢笔进行战争的人历来是盯着战果看的,只有局面缓和有余裕的时候才会考虑保护保护老兵们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关于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苏奸”和“汉奸”数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因如下:1. 定义问题: “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色彩,其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与敌对势力合作的人可以被视为叛徒或卖国贼,但合作的程度、动机和背.............
  • 回答
    斯大林格勒的血与火:苏联对德意志的胜利,是铁腕、钢铁与人民的史诗,而非偶然二战东线战场,斯大林格勒的血腥泥沼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那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并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会质疑,苏联的胜利是否仅仅是一场偶然的幸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这场.............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确实有过一些以少胜多且伤亡相对较小的经典战例,但要说“伤亡很少”则要分情况看,毕竟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即使是胜利也往往伴随着代价。不过,相较于一些规模巨大、双方投入兵力数百万的战役,以下几个案例在战术层面展现了苏联红军的智慧和效率,相对而言,对己方兵力的损耗控制得比较好:1. 莫斯科保卫.............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放弃列宁格勒,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苏联自身,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上的撤退,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崩溃。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列宁格勒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城市,而是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发源地。.............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纯粹的游击队员出身的苏联军人在战后军衔和职位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游击活动中的贡献、战后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政治倾向以及苏联整体的军队重建和人事任命逻辑。虽然官方记录和具体的晋升路径可能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联军队的特点来推测其可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并.............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涉及苏联的“黑料”,其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全盘可信”或“全盘虚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回忆录的性质、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信息和可能的偏见。首先,回忆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观性。《东线狙击手》作为一本老兵的回忆录,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经历.............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二战的胜利,无疑是无数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浴血奋战的结果。如果要衡量美国和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这绝非易事,因为他们各自的贡献都极其巨大,而且是在不同战场、以不同方式发挥作用的。美国:工业巨人和“民主的兵工厂”美国在二战中的角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其惊人的工业生产能力。在罗斯福总统的领导下,美国迅速将.............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里,苏德战争就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殊死搏斗,残酷、血腥、充满仇恨。但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的细节,或许会发现一些出人意料的“暖心”故事,尽管它们在宏大的战争叙事中显得微不足道,甚至鲜为人知。其中一个值得一提的,发生在战争后期,当苏联军队即将解放被纳粹占领的东欧国家时。彼时,许多在德国统治下生活.............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二战的洪流裹挟着整个世界,而法国与苏联,这两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巨人和曾经的世界舞台上的重要玩家,在其中扮演了截然不同的角色,其选择与得失也因此而异。这不仅仅是两国政府的战略决策,更是无数人民的命运写照。法国:从辉煌到屈辱,再到浴火重生法国在二战前,曾是欧洲大陆上无可匹敌的军事强国,拥有庞大的陆军和严密.............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