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军为何很少装备大口径火炮?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

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闪电战和优势兵力迅速击败对手,从而避免长期消耗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对战场决定性作用的大口径重炮的战略需求被相对边缘化,军费和研发资源更多地倾向于海军、航空兵以及陆军的装甲部队和步兵支援火炮。他们更侧重于机动性、火力密度以及对登陆作战和快速推进的支持。
工业基础的先天不足与资源限制: 日本的工业基础与英美等国相比,在整体规模、技术积累和原材料供应方面都存在差距。虽然日本在二战期间展现出了惊人的工业动员能力,但其重工业,特别是能够生产精密大型铸件、高强度钢材以及复杂炮塔和火炮机构的工业,仍然受到许多限制。例如,缺乏足够的镍、铬等合金元素,使得生产高性能的特种钢材成为挑战。弹药生产的规模和质量也难以与西方大国匹敌。
海军优先的国防战略倾斜: 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就奉行“陆海并重,海军优先”的国策。日本的国力大部分资源都被投入到了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上,以支撑其对外扩张和海洋霸权。这导致陆军在军费和技术研发上的投入相对受限,即使是陆军内部,对海军优先的体系也存在一些抱怨和无奈。在资源分配上,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型舰炮自然是重中之重,陆军很难分到足够多的资源去发展同等规模的重炮。

二、技术与研发的侧重点偏移

对火力支援的理解不同: 日本陆军虽然也装备了一些重型火炮,例如著名的九六式十五厘米加农炮,以及一些更高口径的火炮,但他们的研发重点更多地放在了能适应不同地形、易于运输和快速部署的中口径火炮,以及支援步兵作战的各种野战炮和山炮上。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数量上的优势和步炮协同来弥补大口径火炮的不足。
缺乏战略轰炸与远程炮击的经验和需求: 与西方国家在一战和二战初期的经验不同,日本陆军在二战中并没有大规模发展战略轰炸能力,也较少进行超远程的炮兵阵地对轰。他们的作战模式更多地集中在亚洲大陆的地面作战,例如在中国战场,战场空间广阔,但往往需要的是能够伴随部队推进的野战炮支援,而非远距离压制火力。
对海军舰炮技术的依赖与技术代差: 日本海军在舰炮技术上曾一度领先,但海军舰炮的设计思路和作战需求与陆军的地面火炮有很大不同。海军舰炮需要考虑海上射击的稳定性、舰体承载能力以及在海上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而陆军火炮则更注重适应陆地地形、运输便捷性和陆地火力支援的特性。从海军舰炮技术直接转化到陆军,并非总是能完美契合,而且其先进的大口径舰炮技术,也未必能轻易地转化为同等规模的陆军牵引式或自行式火炮。

三、战争进程中的实际情况与影响

战争初期对大口径火炮需求的不足: 在战争初期,日本陆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的作战,虽然面临坚固工事,但很大程度上是利用其特有的山地作战和丛林作战经验,以及步炮协同来取得优势。他们对阵的是一些分散或装备不足的盟军部队,重型火炮并非是唯一或最关键的制胜因素。
战争后期资源的枯竭: 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的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铝、铜、镍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供应被盟军海上封锁严重影响,使得生产包括大口径火炮在内的重型武器装备变得愈发困难。同时,陆军的兵力也被不断消耗和牵制,资源分配更加捉襟见肘。
盟军防御工事的改变: 到了战争后期,盟军在太平洋岛屿上的防御工事越来越坚固,其装备的重型火炮和坦克也对日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此时,日本陆军急需能够对抗盟军坚固防御的重型火炮,但由于之前的投入不足以及资源的限制,他们已无力大规模生产和装备足以应对的重型火炮。

具体火炮型号举例说明:

虽然整体上数量不多,日本陆军也并非完全没有大口径火炮。例如:

九六年式十五厘米加农炮: 这是日本陆军装备数量较多的一种比较重型的野炮,口径为150毫米,射程和威力在当时已属不错。但在与盟军的同类火炮相比时,在射程、穿甲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四五年式二二厘米攻城臼炮: 口径达到220毫米,主要用于攻坚和要塞作战,但数量非常稀少,且机动性极差,并非是战场常规支援武器。
一些用于海军陆战队或特定作战任务的重型舰炮改装陆用版本,如12厘米或15厘米口径的舰炮,但数量和通用性上都有限。

总而言之,日本陆军二战时期缺乏大规模装备大口径火炮,是其早期战略思想的局限、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国防资源向海军倾斜以及技术研发侧重点偏移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战争的进程改变,以及对手的实力和战术发生变化时,这种短板便暴露了出来,并最终成为其在地面战场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里日军大多数使用的都是38式,41式火炮,日军火炮射程最远的是90式野炮,仍然是75毫米口径,为什么很少看见日军使用大口径的榴弹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在重型火炮装备上确实存在明显短板,与当时的一些主要参战国相比,其大口径火炮的数量和性能都显得相对落后。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交织作用,并非单一因素造成。一、战略思想与国家工业基础的制约 早期“速决战”思想的遗留: 在二战爆发前,日本军方一度奉行“短期决战”的战略思想,认为可以通过.............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理解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它涉及到对历史事件的复杂解读以及不同政治立场可能存在的观点差异。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因为它触及了集体责任、战争罪行、民族罪责等敏感且充满争议的领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左派”这个标签可能带来的过度简化,而是去理解可能存在于不同群体中的具体论调以及这些论调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会有的疑问。美国在二战中展现了强大的军事实力,能够压制住日本这个太平洋强国,但到了越南战争,面对的是一个相对弱小得多的国家,却陷入了泥潭,最终未能达成目标。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一个因素,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咱们就来细细道来。首先,战争的性.............
  • 回答
    在讨论二战时期日本与印度之间的军事对抗时,需要明确一点:日军并没有与“印度”这个独立国家进行过一场正式的、大规模的战役。 当时印度尚未获得独立,而是作为英属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所以,严格来说,是日军与英属印度军队以及当时参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印度民族主义武装(例如印度国民军 INA)之间发生了交集.............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确实在中途岛这个战略要地发动了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但“为何选择在中途岛发动战役”这个问题,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日本海军为何选择在中途岛海战中试图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这是一个关于日本整体战略意图和具体战术部署的复杂问题,并非单纯一个“选择发动战役”那么简单。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
  • 回答
    二战后日本人口能够过亿,而德国人口至今尚未达到8000万,这背后是多重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别审视两国在战后经历的巨大变迁。日本:战争的缓冲与经济的腾飞首先,要明确一点,日本人口过亿并不是二战后的“奇迹”,而是其长期人口增长趋势的延续。在二战爆发前,日本人.............
  • 回答
    二战初期,日本海军在表面上看似乎拥有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尤其是在某些技术和战术层面。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日本海军却在与美军的较量中节节败退,其背后原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战术失误”或“运气不佳”可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占优势”并非指日本海军在所有方面都压倒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
  • 回答
    二战后期,日本空军的实力确实已大不如前,但与其说是“不拦截”,不如说是“无法有效拦截”。这里面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从多个层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即便是在二战后期,日本也并非完全没有像样的飞机和飞行员。然而,与巅峰时期相比,其空军实力可以用“捉襟见肘”来形容。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战.............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天皇的日本:从神坛到战犯,再到民族象征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天皇的极端推崇,以及战后美国为何保留天皇,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社会因素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段历史的脉络。一、 明治维新:天皇的“复活”与神化明治维新并非对日本社会的颠覆,而是一场旨在“富国强兵”以应对西.............
  • 回答
    《决战中途岛》这部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海军的英勇搏杀,陆军的角色似乎相对边缘化,这可能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为什么在二战那样的大背景下,日本的海陆两军会呈现出一种近乎“势不两立”的状态?毕竟,在很多国家,军队的合作是天经地义的。要深入理解日本海陆军之间的隔阂,我们需要回到那个时代,看看日本内部错综复.............
  • 回答
    日本官方在二战罪行问题上的态度,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议题,简单地说“不明确道歉”并不完全准确,但其道歉的表述方式、频率以及具体内容,确实引发了持续的争议和不满。要详细解释其背后的原因,需要从历史、政治、文化等多个维度来剖析。以下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历史背景与叙事的分歧: 战争.............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帝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确实在中国战场上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占领了东北、华北以及江南等富庶之地。然而,即便如此,日本最终未能“打下”中国,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绝非简单的军事对抗就能概括。一、 日本战略的根本性失误:速战速决的幻想破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初衷,是基于其“速战速.............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二战后,日本农业人口向工业人口的大规模转移,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结构深刻变迁的一个缩影。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宏观经济政策、农业自身条件、社会思潮以及技术进步等多个层面来深入理解。一、 战后日本经济重建的迫切需求与“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日本在二战中遭受了毁灭性的.............
  • 回答
    二战后期,美国对日本本土的战略轰炸的确异常惨烈,尤其是东京大空袭等一系列燃烧弹攻击,造成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触目惊心。然而,即便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日本民众却并未如人们想象般普遍要求政府投降。这背后有着极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文化、政治以及历史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本当时高度集权.............
  • 回答
    1945年夏天,原子弹的蘑菇云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上空升起,那场景至今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心悸的画面之一。这场残酷的战争以原子弹的投放画上了句号,但随后的几十年里,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生死仇敌,变成了如今紧密的盟友。要理解这种转变,需要深入剖析历史的进程和两国之间复杂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