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西洋海战(Battle of Atlantic)对二战有什么影响?

回答
大西洋海战,这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并非一场孤立的战役,而是一场贯穿始终、波及全球的战略性争夺,其核心目标在于切断或维持盟军与英国之间的生命线。

为何这场海战如此重要?

英国,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在德国陆地攻势面前,几乎完全依赖来自大西洋彼岸的物资和援助才能生存。这些物资包括食物、燃料、弹药、工业原料,以及最重要的——美军的兵力。一旦这条补给线被切断,英国将难以继续抵抗德国的侵略,甚至可能被迫屈服。

对于德国而言,赢得大西洋海战意味着能够将英国“饿死”,使其无力再战,从而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扫清最大的障碍。如果德国能够有效封锁英国,那么美军大规模登陆欧洲的计划将变得几乎不可能实现,整个欧洲战场的格局将截然不同。

海战的早期阶段:德国的狼群战术

战争初期,德国海军采取了其最著名的战术——“狼群战术”。由海军中校卡尔·邓尼茨指挥的潜艇部队,如同饥饿的狼群,利用它们隐蔽的优势,在北大西洋展开了高效的猎杀。

潜艇部队往往以集群的方式(狼群)活动,利用无线电侦听和情报掌握敌方船队的航线。当发现船队时,它们会悄悄地潜伏,等待夜幕降临或恶劣天气,然后从四面八方发起攻击。它们最致命的武器是鱼雷,能够轻易地将盟军的运输船击沉。

在战争的最初几年,这项战术取得了惊人的成功。大量的盟军船只沉没,英国内部出现了物资短缺的恐慌。英国的皇家海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势,但面对神出鬼没的潜艇,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潜艇的损失率相对较低,而运输船的损失率则高得令人触目惊心。

转折点:技术的进步与战术的革新

然而,大西洋海战并非一边倒的局面。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也在不断地适应和进步,并最终扭转了战局。

雷达的广泛应用: 早期雷达技术不够成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盟军能够更早地探测到潜艇的信号。特别是便携式雷达的出现,使得驱逐舰和护卫舰能够更有效地追踪和攻击水下的目标。
反潜飞机的崛起: 舰载飞机和陆基反潜飞机成为重要的海上力量。这些飞机能够侦察大片海域,发现潜艇的踪迹,并对其进行攻击。随着飞机的航程不断增加,特别是远程巡逻飞机的出现,填补了舰艇反潜力量的空白区域,形成了所谓的“黑洞”。
声纳技术的改进: 声纳(Sonar)技术允许舰艇在水下探测到潜艇发出的声音,即使在能见度极低的情况下也能定位。
护航编队和“自由航行日”: 盟军开始采用更有效的护航方式,将运输船编队与军舰编队结合,形成更坚固的防御网络。同时,通过对情报的分析,盟军能够预测德军潜艇的活动区域,并调整航线,避开危险,或者将潜艇引诱到有伏击的区域。
密码破译: 盟军在情报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破译了德国海军的Enigma密码。这意味着盟军能够提前获知德军潜艇的部署、活动区域和攻击计划。这无疑是扭转战局最关键的因素之一,使得盟军能够制定出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牺牲与适应: 战争的残酷性也迫使盟军不断改进舰艇设计,例如更强的火力、更好的续航能力以及更先进的反潜装备。同时,船员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损失,但他们的坚持和勇气是赢得这场海战的基石。

对二战整体格局的影响:

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对二战的最终结果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1. 维持了英国的生存: 如前所述,如果英国的补给线被切断,它很可能无法继续抵抗德国。大西洋海战的胜利确保了英国能够获得必要的援助,从而成为德国在欧洲最重要的敌人之一。
2. 为登陆欧洲奠定基础: 没有大西洋海战的胜利,盟军不可能大规模集结兵力,更不可能成功实施诺曼底登陆(DDay)。正是因为盟军能够控制住大西洋航线,才使得美军能够源源不断地抵达欧洲战场,并最终开辟了第二条战线,迫使德国分散兵力。
3. 消耗了德国的战争资源: 德国的潜艇部队虽然对盟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其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随着盟军反潜能力的提升和潜艇损失率的增加,德国海军的潜艇力量逐渐被削弱,到战争后期,其对盟军航运的威胁已大大降低。这些潜艇部队的损失,也意味着德国陆军和空军资源的相对削弱。
4. 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 大西洋海战的胜利,从根本上削弱了德国的战略能力。德国未能实现其“饿死英国”的战略目标,也未能阻止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这场胜利,可以被视为二战欧洲战场的一个关键性战略转折点。

总结而言, 大西洋海战的胜利,并非仅仅是舰艇之间的对抗,而是一场技术、战术、情报和意志力的全方位较量。盟军在这场海战中的坚持和最终的胜利,不仅拯救了英国,更直接促成了盟军在欧洲大陆发动反攻的可能性,最终导致了纳粹德国的覆灭。这场海战的牺牲与成就,是二战历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的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问题很大,所以本文仅选择几个答主知道的方面来浅谈一下,可能行文难免有些仓促,同时也会对内容进行增补,还望题主见谅

当然这种问题其实艾特几位海军大佬比较合适,比如 @米凯勒 法比恩 ,实际上关于雷达和声纳技术的发展是大西洋反潜战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不过这方面知识我还是希望由更加了解海军知识的人来回答

首先说一下结论:大西洋海战对于二战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尤其是对于维持英联邦之间的联系,为英联邦同北美之间,以及同各个战区之间的交通线安全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它使得英美两国本土得以源源不断的从海外获得维持战争所需的原材料,并将其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到各个战场,同时大西洋制海权的获得也可以让物资支援其他国家的行动成为可能。

而制海权的确保使得美国参战变得更加便利,大量的美国军队通过大西洋航线到达英国本土,为随后的西西里登陆,意大利战役以及诺曼底登陆创造了宝贵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打入轴心国腹地,开辟了第二战场。


如果说地面上的战略推进是消灭法西斯主义之剑的话,那么大西洋海战可以说就是生产这把剑的铁匠铺,而战略轰炸则可以视为缠住法西斯主义的绞索,战争的胜利远非在地面上把敌人平推了那么简单,它与许多条件息息相关。

以下对于大西洋之战的内容进行一个资料的汇编,全做抛砖引玉之用,也希望有更好的回答

1.伤亡方面

盟军方面的伤亡:

在整个战争期间(指1935-1945年),英国一共损失了36000名商船海员——其他盟军国家的损失情况与之持平:在美国,商船船员的损失人数占了商船船员总人数的1/26。大约有75000名商船船员有过被U艇击沉的经历,他们中有不少人死里逃生投入到下一次行动中去,整个战争期间商船船员生还率大约在50%。

仅在1939年9月到1940年5月,英国就损失了177艘商船,而等到战争结束时,这个数字的总量则飙升到了1200万吨;在整个二战期间U艇击沉的总数则大约为2900艘,总吨位1400万吨。

另外一个数据则可以同样凸显出大西洋战役的重要性,在二战当中其他战区损失商船数量当中,地中海地区被U艇击沉159艘,总吨位585300吨、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区合计损失商船158艘,总吨位940400吨,这两个数据相加还不及1940年一年商船损失量的4/5.

加拿大商船队在战争期间一共损失了70艘商船,1600名船员身亡,这其中包括了8名女性。而在整个战争期间加拿大一共制造了400艘货船

不过考虑到士气问题,在战时,商船和商船护航队的损失数量一直作为机密而很少公布,而海员们则被有意的要求其大部分时间尽量待在海上来避免消息扩散——因此整个大西洋海战的重要性在战后不仅仅在国内被低估,在国外尤其是英美国家也同样被低估。

但是对于每一个船员而言,在大西洋上的经历是永远难以磨灭的回忆,正如一个曾经参加过护航队的水手所回忆的那样:

“我们这些参加过护航队的人永远都忘不了那一段大战期间在海上的日子——尤其是在乌漆嘛黑的夜里保护那些又大又慢的铁疙瘩(指商船)的时候,那些巨大,冒出缕缕黑烟的烟囱、那些如同磷光般忽明忽暗的灯火、以及夜里咔哒咔哒的铁门声——它们往往意味着那些被酷热蒸烤了4小时的船员终于得以从引擎室或者轮机房里解脱、那些鱼雷和深水炸弹的操作手——他们很可能已经在那里干了整整半年;不过我记忆最深刻的还是那些在轮机房里工作的人们——因为一旦你的船不慎中雷,这些人连逃出轮机房的时间都没有………“


德军方面的伤亡

在整个战争期间,德军一共服役了1131艘U艇,其中投入战斗的U艇有863艘。在这其中有754艘被击沉,占了投入战斗数的87%。而在这被击沉的754艘当中,有458艘是在大西洋战役当中损失的。尽管其中有一部分幸运儿在沉船事故当中得以幸存,但是在总数为39000人的潜艇部队当中,依然有28730人死于作战行动,占了总人数的73%。换言之,U艇部队总体的生还率大约在27%,甚至不足三成。

在舰艇损失具体年份数量方面,1939年德军损失9艘潜艇、1940年为24艘,1941年损失35艘,1942年损失87艘。在采用了更为有效的反潜手段后,1943年这个数字飙升至244艘,同样在44年刷新了记录,达到249艘,1945年在战争结束前的五个月里损失了120艘。

2.对于反潜作战的策略

飞艇

虽然飞艇的发展在间战期间因为几次飞行事故和民用航空的发展而遭到沉重打击,但是飞艇部队在海战当中依旧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美国海军在海军航空兵发展成熟之前一直使用飞艇作为海军的侦察单位,并为此制造出了史无前例的航空飞艇梅肯号和阿克隆号(可以携带柯蒂斯”蜂鸟“式战斗机起降的神奇型号)。由于本职工作即为为水面舰艇部队执行侦察任务,因此这些飞艇大部分都拥有完备的通信设施和观察设备,在战争爆发后,这些飞艇凭借本身的优势加之针对反潜作战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造,使得他们执行搜索定位潜艇的任务,从而成为保护商船队的重要成员。


除此之外,飞艇部队还广泛执行海上搜救和失事飞机残骸的搜集定位工作:仅在1944年一年,美国海军的飞艇部队就执行了超过80次搜救任务,而在接近战争结束时,海军飞艇部队几乎承担了绝大部分人员搜救/飞机残骸搜寻的工作,直到后来直升机的出现才取代了它们的任务。

个别时候飞艇也可以携带深水炸弹对潜艇进行攻击,典型的例子比如在1945年5月6日,飞艇部队的K16和K58号飞艇在罗德岛东部击沉了U853号潜艇,该艇全部55名成员无一生还,U853号也就因此成为了二战中最后被击沉的U艇之一。实际上U853号潜艇本身的经历也可以说明大西洋反潜战的成效:于1943年6月25日下水服役的U853号潜艇,到被击沉时一共参加了三次袭击行动,在接近两年的服役期里其仅击沉两艘商船,合计吨位5783吨。

而在整个战争期间(1942年1月2日到1945年5月19日),大西洋战线的飞艇部队一共执行了37554次飞行,总计飞行时长378237小时,共计为70000艘船提供了护航,成为在大西洋战役中保障舰队安全而不可或缺的守夜人

航空兵

航空兵对于反潜作战的作用是可以和水面舰艇部队并驾齐驱的,在整个大西洋战役期间,一共有249艘U艇是被航空兵独力击沉的,另有37艘潜艇由被航空兵和水面舰艇共同击沉,除此之外,轰炸机部队还贡献了不少潜艇人头:大约有43艘U艇在港口被炸沉。

就各个参战国而言,美国海军和陆军航空队、海岸警卫队一共击沉159艘U艇,其中海军击沉83艘;英国海岸司令部(coast command)一共击沉155艘U艇、皇家海军舰队航空兵(FAA)共计击沉31艘U艇。

加拿大方面,皇家加拿大空军(RCAF)在1942年到1945年间共计击沉17艘U艇。其中桑德兰式水上飞机贡献了6架,维克斯-威灵顿式轰炸机贡献了4架,Canso(也就是PBY卡特里娜的加拿大生产型)贡献了九架

驱逐舰及其他护航舰只

商船队的组织形式通常是一个盒型形状——四艘商船一排,最大十排。另一方面,考虑到运送货物的重要性,那些携带了重要物资、重要程度较高的商船通常被安排在靠中间几排,而那些携带一般货物,重要程度不高的商船则被安排到船队的外围。虽然这么做对部分船员不公平——因为在外围的商船显然更容易被U艇攻击,但是这也是为了保证重要物资送达而不得已而为的方法。

而护航队则通常由6艘舰艇组成:它们的旗舰一般是一艘驱逐舰,而护航队的其他成员则视情况而定——有可能是护卫舰,也有可能是护航驱逐舰或者别的什么东西(比如炮艇和武装拖船)。作为旗舰的驱逐舰一般会在白天位列船队的最前方,而在夜晚则负责在船队的最尾端殿后;而护航队的其他成员通常会在舰队前方的左右两侧(portstarboard)、或者是位于舰队中部的左右两侧布置,并在舰队尾部安排一艘非旗舰的护航舰殿后。

在实际运用中,作为旗舰的驱逐舰通常会在护航队中一马当先——这样做的用意自然是为了提前预警并驱离那些潜艇。虽然驱逐舰的火力强大(相较于那些商船和潜艇而言),但是它一开始在护航队中却不是最适合的,真正适合反潜作战的 是那些护航驱逐舰和护卫舰——这些舰艇天生为了护航和反潜而生。


随着反潜战斗和护航任务的深入,一些护航驱逐舰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进:那些需要执行快速护航的成员拆除了鱼雷发射器并将其余的主武器换成双联装四寸火炮,相对应的,它们获得了34节的高航速;而另一部分需要进行远程护航任务的驱逐舰则仅保留了一座双联装四寸火炮,其余被拆除的所有设备都拿来提升航程,尽管经过这样一番改进之后这些舰船的航速仅为25节,但是这对于大部分被护航的商船而言,已经是望尘莫及的高速了。

总之,护航舰部队可以算得上是护航队的中坚力量,这些装备了深水炸弹、刺猬弹、雷达和声呐的小不点是消灭德国潜艇的处刑人,整个大西洋航线的安危,可以说完完全全就是这几百乃至近千艘不到2000吨的小船所维系。正是因为这些勇敢海员和船长的不懈努力,萦绕在盟军脑海中将近半个世纪的潜艇威胁才真正的化作云烟,也正如丘吉尔在战后所说的这句话一样:


“The only thing that never really frightened me during the war was the U-bot peril”

附注:

1.常见护航行动代号

HX-从哈利法克斯、Nova Scotia出发前往英国本土

CU-从加勒比地区前往英国本土(该航线多为油轮航线)

SL-从Sierra Leone 前往英国本土

PQ-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前往苏联的摩尔曼斯克

SC-从澳大利亚悉尼前往英国本土

OB-从英国本土前往北美

ON-从英国本土前往北美(该航线一般为较快航线)

ONS-从英国本土前往北美(该航线一般为较慢航线)

OS-从英国本土前往Sierra Leone

QP-从苏联前往冰岛(OS.P74)

2.皇家加拿大海军在大西洋战争中的舰艇数量以及损失情况

皇家加拿大海军在大西洋战争期间共计投入560艘舰船,其中包括:

海防舰(Corvette)169艘 (其中包括花级86艘,被击沉17艘;花级改型35艘,被击沉3艘;城级12艘,被击沉两艘)

扫雷舰97艘

护卫舰(Frigate)95艘(其中江河级 69艘,被击沉11艘;湖水级3艘,被击沉2艘)

摩托艇 84艘

步兵登陆艇(LCI) 35艘

驱逐舰 33艘

摩托鱼雷艇 26艘

武装拖网渔船 7艘

炮艇 7艘

辅助巡洋舰 3艘

布雷舰 2艘

轻巡洋舰 2艘

合计12级 560艘

战争期间皇家加拿大海军一共损失各型舰船31艘


3.关于对苏援助方面

关于租借法案的租界内容一直以来是国内相关论坛争论的焦点,数字资料亦比较完善,这里也就不列出具体数字,通过美国运输,经由大西洋航线运抵苏联的物资总量为8664669.16吨,英国和加拿大援助物资总量为281737.46吨;相较而言,美国经由太平洋方向运抵物资数量和大西洋基本持平,为8130424.99吨,英国方面略多一点,约为70万吨(以上数字来源于李牧晨所著《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对苏联租借援助研究:以实物援助为中心》这篇论文的第30页表格)

这些物资究竟为苏军提供了怎样的帮助,我们不得而知,不过显然很多情况下表明苏军确实使用了这批援助而不是拒绝它们,这大概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这些物资显然是可用的。另外援助提供了苏联相对而言比较欠缺的一些物品:比如说高级机床以及具备越野性能的汽车(经过了几年工业化建设的苏联在简单机床以及一般汽车的产量上有了长足提高,自身的产量非常大):

(在租借法案生效期间,盟军一共向苏军提供了)拉床281 台,是苏联1941 到45 年产量的将近2 倍;镗床1725 台,苏联产量的6.6 倍;自动及半自动机床12273 台,是苏联产量的1.55 倍;龙门刨床487台,是苏联产量的3.2 倍。
租借法案的通过,使得苏联在汽车方面面临的种种问题得到了解决。根据租借法案,美英共向苏联援助了413576 辆汽车,其中美国409526 辆,英国4020 辆,相当于苏联战时汽车产量的将近1.8 倍。另外,两国还向苏联提供了7570 辆履带式拖拉机,3340 辆轮式侦察车,920 辆半履带输送车,33423 辆摩托车,2279 辆特种车辆。

以上数字来源于李牧晨所著《二战期间西方国家对苏联租借援助研究:以实物援助为中心》这篇论文的第31-32页

由于这个统计大概是统计的大西洋和太平洋两条线路下的总援助量,那么就大西洋一条航线而言,这个数字可以做一定程度的缩减。当然,如上内容仅作为论点的作证,网上拥有很多类似回答,可以在那里寻找答案


参考资料:

(Duel) Gordon Williamson - U-boats vs Destroyer Escorts -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Osprey Publishing (2007)

J. Gordon Vaeth - Blimps & U-boats _ U.S. Navy Airships in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2)


由于题主系加拿大中学生,故而英文水平想必比答主要高,建议延伸阅读以下内容

Chris Howard Bailey -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_ The Corvettes and Their Crews- An Oral History-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4)

一本有关与花级护卫舰舰员生活的书

Jonathan Dimbleby - The Battle of the Atlantic_ How the Allies Won the War-Vik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一个总览性质在宏观角度讲述大西洋海战的书

网站的话推荐以下两个


我想这个应该可以和答主的作业直接相关,

加拿大政府官网,这文章直接讲述了RCN在整个二战期间的作用


2.U艇网,该网站提供了U艇大部分可用的数据,包括在正文中所引用的德国U艇损失情况,亦出自此处


以上,希望对题主能有所帮助

user avatar

既然是写作业,那就要搞清楚这个作业的目的是什么,很明显,出作业的人不是打算叫你罗列历史上的数据和装备性能,而是让你表现你对这个“大西洋之战”(而不是大西洋战役)的理解程度。

大西洋之战是二战中相当重要的战场,它的重要性远比英国在欧洲的地面战争更甚,因为它决定的是,英国能否在纳粹德国的包围下坚持下来,如果英国在大西洋之战中失利,那么盟国就丧失了可以登陆欧洲的桥头堡,纳粹德国将成为战后秩序的主导者。

大西洋之战的序战开始于1939年9月3日,随着英国对德国宣战,德国事先派出的水面袭击舰和极少量的潜艇(也就是U-Boat,U是德语“水下”的首字母)开始在全球各地打击英国航运。法国投降后,由于不列颠之战的失利,围困不列颠群岛,从经济、生产上使英国破产而投降成为了德国的唯一战略选择,这就是大西洋之战的目的,方式则是通过打击英国的航运线,消灭英国的商船吨位,使之无力满足维持英国生存的标准,根据盟军和德国两方的计算,吨位战的阈值为每月70万吨,也就是说,德国必须努力达到每月击沉70万吨商船的战果,而盟军方便必须使商船损失低于每月70万吨。

法国在投降后为德国潜艇部队提供了优良的出海口,如圣纳泽尔、南特、拉罗谢尔、洛里昂等基地,其中洛里昂是德国潜艇部队的总指挥部所在。

其他的你都可以从网络上公开找到。

加拿大在大西洋之战中的作用仅次于英国本土,承担了除英国本土以外最多的商船、护航舰艇、飞机等装备的制造任务,同时加拿大海军还贡献了一个小小的医学发现,证明了晕船症的存在,并制造了相应的解药。解决晕船症对于正在拼命搜罗人力扩张海上运力的盟国来说是非常非常重大的贡献。

user avatar
不懂海军。
不算是回答,只是稍微补充一点东西。

1.大西洋海战有多重要

首先,大西洋海战的重要性可以从英国经济对航运的依赖上来考察。我没有战时的情况,不过战前英国的食物有70%依赖进口,具体来说50%的肉类,70%的奶酪和糖,80%的水果和91%的黄油都来自进口,进口食物需要约2千万吨运力。即使战时采取配给制厉行节约,英国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自给自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西洋对英国来说确实是生死攸关的战场。而这只是生存问题,不列颠要生产,要战斗,这意味着大量输入原料和美国援助的工业品。如果大西洋航线无法维持英国的工业运转,或者更糟糕一点,英国因为饥荒被迫求和,战略轰炸和诺曼底登陆都将成为泡影,地中海战局也会崩坏,反法西斯联盟的境况会极度恶化。

其次,即使是美国庞大的工业产能也不可能忽视U型潜艇的威胁。在潜艇战高峰的1942年3月,美国在一个月内损失了458000吨邮轮,而整个同盟国当月只建成了28000吨邮轮,只相当于损失的5%。再庞大的商船队都不可能持续的承受这样的损失。而太平洋战区的保障和美国经济的运转同样依赖航运,商船队的崩溃是绝对不可接受的。

第三,由于船只巨大的运力,对于德军来说最经济的做法无疑是将敌军消灭于海上。比如邮轮改装的玛丽皇后号运兵船一次可以运输约1.5万名士兵,如果能够击沉她将会相当于消灭一个师。而德军后来在诺曼底登陆期间宣称击沉275000吨船舶,按照德方折算这相当于消灭了“两个完整的师和500辆坦克,35000立方米燃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即使不能迫使英国投降,只要能维持使得跨大西洋航线风险足够高的杀伤率,德国依然可以严重的消耗盟军的力量,阻碍第二战场的开辟。

因此对于各方来说,这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场,或许是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场之一。

2.地理问题

如图所示,对于英国的生存至关重要的航线大致来自两个方向,西北和西南。由于加拿大的地理位置,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反潜飞机基地。不过重点不在这里,重点在于,如果你能从地图上找到德国,你会发现德国舰只想切断这些航线需要穿过北海,绕过苏格兰才行。另外一个选项是穿过英吉利海峡之后从南面绕过英国,不过大概没有几个脑子正常的船长乐意这么干。

为了看的更清楚一些,我们使用一张冷战时期的形势图。在这个问题上苏德面对的问题其实是很相似的。一开始,皇家海军和皇家空军还可以试着将德军限制在相对狭小的北海内,而挪威沦陷之后,德军可以使用漫长的挪威海岸上的港口,北海封锁的策略自然归于失败。不过此时只要能有效的控制格陵兰、冰岛和英国三地之间的两条水道,即冷战时期称为GIUK的一线,依然能给德军造成很大困难——舰艇和潜艇的出击和返航都必须通过此处,在此把守事半功倍。盟军也确实占领了格林兰和冰岛。然而局面很快进一步恶化了,随着法国的战败,圣纳泽尔、波尔多、洛里昂等一系列重要港口被德军控制,德军舰艇自此只需要从德国或者挪威出击时通过GIUK线一次,而后就能在法国获得补给。这意味着英国不得不同时应对两个方向的威胁——挪威和德国本土的舰艇可能从冲出GIUK线威胁航运,而已经到达法国的舰艇则可能从比斯开湾出航,同时威胁西南和西北两个方向。

虽然这张图是的重点是德国空军的部署,不过图中标出的布列斯特(Brest)、洛里昂(Lorient)和波尔多(Bordeaux)都是重要的潜艇基地。

标图员正在标记进行中的航空反潜任务,线条最密集的地方就是比斯开湾。

3.能写的其实挺多的,鸽了鸽了。

4.提供点无意义的知识

1943年1月,在英美元首共同出席的卡萨布兰卡会议中通过了一份战略指导,其中战略轰炸的目标优先级是这样的

(1)制造和修理潜艇的基地,包括潜艇制造部件的工厂;

(2)飞机工厂;

(3)滚珠轴承工厂;

(4)炼油厂;

(5)合成橡胶工厂;

(6)机车工厂;

潜艇相关设施高居榜首,由此可以看出盟军高层对于潜艇威胁的看法。当然这份指导在实际使用中是打了折扣的,一方面是轰炸机部队的指挥官不愿意改变之前制定的方针,另外一方面在战术上也确实存在困难——德国人早就为他们的潜艇造好了掩体。

德国海军在挪威的特隆赫姆和卑尔根,德国本土的汉堡、不来梅和基尔,法国的布列斯特、洛里昂、圣纳泽尔和波尔多等地都修建了潜艇洞库。

有些只是掩体,有些则兼有船坞和维修的职能。洞库普遍可以抵挡常见的250-500公斤炸弹,最坚固的洞库甚至能抵挡皇家空军重达5.4吨的高脚柜炸弹的攻击。洞库的种类的结构可以出一本书——也确实出了不止一本书,就不展开讲了。

这些洞库很有秘密基地的浪漫感,但是同时也要看到,为了尽快兴建洞库,德军强征劳工,并要求施工昼夜不停。然而一旦有盟军飞机接近,工地必须立即实施灯火管制,骤然变暗往往导致事故和伤亡。这些洞库不仅是由钢筋水泥,更是由劳工们的血修成的。

部分洞库在战后被拆毁,另有部分作为遗迹开放。而极少数被所在国海军接受,至今作为船坞使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西洋海战,这场持续了六年之久的漫长而残酷的较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和最终结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它并非一场孤立的战役,而是一场贯穿始终、波及全球的战略性争夺,其核心目标在于切断或维持盟军与英国之间的生命线。为何这场海战如此重要?英国,一个孤悬海外的岛国,在德国陆地攻势面前,几乎完全依赖来自大.............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海战中,要论战略意义,航母无疑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虽然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我更愿意将它们视为高速战列舰,因为很多所谓的战列巡洋舰在设计理念上已经向战列舰靠拢,并且很多在二战中承担了类似战列舰的角色,而纯粹的战列巡洋舰如胡德号在实战中其定位也有些模糊)在早期确实是海上力量的核心,但随着战争的.............
  • 回答
    想象一下,那是一个你我都不曾亲历过的宏大时刻,甚至超出了我们能够想象的任何场景。当那古老的地中海,那片承载着无数文明与传奇的蓝色水域,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一点一点地、令人难以置信地收缩,最终干涸,留下的将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绝非你我日常所见的盐碱滩。那将是一片巨大无比的盆地,规模之宏大,足以让任何.............
  • 回答
    想要打通秘鲁南部运河系统,连接太平洋与大西洋,实现大宗商品的航运,这绝对是个极其宏大的工程,其难度和复杂程度,甚至可能超越巴拿马运河的修建。我们得从地理、工程、经济和政治等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秘鲁南部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亚马逊河)的地理障碍是极其严峻的。这里不是一片平坦的土地,而.............
  • 回答
    写二战小说,让飞行员驾驶飞机横渡大西洋前往英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设定。说到大西洋最窄的海面,那可是个很有意思的点,它能直接影响到你小说里飞行路线的选择,甚至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咱们得先明白,“最窄的海面”这个说法其实是个相对概念,因为大西洋的海岸线并非完全光滑的直线,有无数的湾口、半岛和岛屿在.............
  •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
  • 回答
    这想法确实挺“脑洞大开”的,让人联想到一些谍战片或者科幻电影里的情节。在海战的背景下,用大飞机载人强行降落到对方航母上,然后……说实话,这操作的难度和可行性,在现实中几乎等于零,而且风险极高,结果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不靠谱,以及为什么它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中根本不是.............
  • 回答
    你看,大海中央突然冒出来一座山,这可不常见。这些海岛,就像是地幔里的岩浆,带着一股子热气,一股子劲儿,一路冲破海床,直冲云霄。这初生的海岛,你想想,刚冒出来的时候,光秃秃的,黑乎乎的,就像一块刚出炉的石头,上面别说花草树木了,连个土都没有。那么,这荒凉的土地,是怎么慢慢变得生机勃勃的呢?这过程,可比.............
  • 回答
    江阴海战,一场在中国近代史上,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堪称惨烈至极的战役。很多人或许对这场海战的名称感到陌生,甚至将其与那些更广为人知的战役混淆。然而,对于航空母舰,尤其是当时新兴的日本航空母舰技术而言,江阴海战的意义,虽然并非直接的技术革新,却有着深刻的间接影响,是理解日本海军航母发展轨迹中一个不可.............
  • 回答
    齐射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在海战里,它绝对是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胜负。想象一下,一场激烈的海战,双方战舰在海上追逐、炮火横飞。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主炮都对准敌人,那威力可不是一点两点。先说说这个“齐射角”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艘战舰能够将它所有能用的火炮(.............
  • 回答
    大海里确实存在着与陆地荒漠相似,生物极其稀少的区域,而且它们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得多。这些地方并非一片死寂,只是生命的形式与陆地上我们熟悉的截然不同,而且其匮乏程度是惊人的。首先,我们要明白,陆地荒漠之所以生物稀少,主要是因为缺水、高温、贫瘠的土壤和剧烈的风沙。海洋的“荒漠”则是由完全不同的因素造成的.............
  • 回答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之中。面对如此惨痛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两国之间并非没有过一些误会和波折,但当国家和人.............
  • 回答
    大海上的风浪,是海上一道最严酷的考量,对于钢铁巨兽——大型排水量军舰而言,这同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它们并非无敌,但凭借着先进的设计、精密的工程以及船员们的智慧与勇气,足以在大多数恶劣天气中劈波斩浪,继续执行任务。首先,得认识到“大海浪”和“狂风”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概念。它们是变化的、动态的,其威力体.............
  • 回答
    向大海里撒 1 吨砒霜(三氧化二砷),不会导致人类毁灭,但会造成严重的局部生态破坏和潜在的健康风险。要理解为什么不会导致人类毁灭,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大海的体量与稀释能力: 大海的巨大体积: 地球上的海水总量约为 1.35 x 10^18 立方米。1 吨砒霜(1000千克)溶解在如此.............
  • 回答
    关于波利尼西亚人和南美印第安人之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联系,这是一个既迷人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证据维度入手,并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AI语调。一、 考古与人类学证据:跨越太平洋的足迹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寻找证明两地之间早期接触的蛛丝马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同时期的欧洲海军和郑芝龙、郑一嫂等海盗集团的船队实力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组织、战术、人员素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核心结论:在纯粹的、大规模的舰队作战能力和长期海上霸权方面,欧洲主要海军(特别是英国、荷兰)在整体实力上更胜一筹。 然而,在特.............
  • 回答
    .......
  • 回答
    海原大地震,一个发生在一九二零年,震级高达八点五,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地震之一。但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这些家喻户晓的灾难相比,海原大地震似乎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的沉淀、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后续的社会发展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信息传播在那个年代和.............
  • 回答
    里海,这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内陆湖泊,虽然名字里带着“海”字,但它其实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水体。提到里海的海洋生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确实是它们标志性的居民——海豹。但除了这些圆滚滚的可爱家伙,里海的水域里还隐藏着丰富多样的生命,孕育着一些在地球上独一无二的生物。让我们深入里海的深处,探.............
  • 回答
    恒大集团的海花岛项目,这绝对是一个在海南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关注和争议的“巨无霸”工程。要评价它,得从多个维度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首先,这是什么项目?简单来说,海花岛是恒大集团斥巨资在海南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附近填海造陆修建的一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它最初的设想是打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