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对于现实世界的海战来说,战舰的齐射角影响大不大?

回答
齐射角,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学术,但在海战里,它绝对是个关键因素,甚至可以说直接关系到胜负。想象一下,一场激烈的海战,双方战舰在海上追逐、炮火横飞。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能一口气把所有的主炮都对准敌人,那威力可不是一点两点。

先说说这个“齐射角”到底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艘战舰能够将它所有能用的火炮(主要是主炮)同时指向一个目标的最大角度范围。这个角度越大,你的战舰在战场上的灵活度就越高,能做的操作也越多。

那么,它为什么重要呢?咱们一个一个来掰扯:

1. 火力覆盖与集中:

这是最直观的好处。想象一下,你的战舰有八门主炮,如果齐射角很大,意味着你可以在更广阔的扇面内,同时将这八门炮对准敌人。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在一个瞬间,能把最大的火力倾泻到目标身上。这对于快速摧毁敌舰、争取战场主动权至关重要。如果齐射角很小,你可能需要大幅度机动战舰才能让所有主炮都对准一个目标,这不仅费时,还可能让你暴露侧翼给敌人。

2. 战术灵活性与反应速度:

海战不是回合制游戏,战场瞬息万变。敌舰可能突然从侧翼出现,也可能突然试图规避。这时候,如果你的战舰拥有更大的齐射角,你就能更快地反应。

迎击与追击: 当敌人出现在你的前方或侧前方时,一个大的齐射角让你能迅速以尽可能少的机动来完成火力覆盖。反之,如果敌人从后方逃离,你也需要通过机动来调整船体角度,让主炮能追击到。齐射角的大小直接影响到你追击时需要多大的侧转角度。
规避与还击: 在遭受攻击时,你需要利用机动来规避敌人的炮火。但同时,你也不能完全放弃反击。一个大的齐射角能让你在规避过程中,依然能保持对敌人的火力压制,而不是被迫完全停止射击。
应对多个目标(虽然大部分主炮只能瞄准一个):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一艘战舰的主炮只会瞄准一个主要目标,但如果设计允许,某些舰艇可能能通过调整来实现一定程度上的多目标火力压制。即便是如此,一个良好的齐射角设计,也意味着它能更高效地完成主要目标的打击,从而为次要目标腾出射击窗口。

3. 战舰设计与布局的权衡:

这个就涉及到工程学和历史演变了。设计战舰的时候,工程师们总要在各种因素之间做权衡。

船体形状: 为了获得更大的齐射角,通常需要更长的船体,并且炮塔的布局需要更靠前和靠后,以便能更大程度地转向。但是,过长的船体可能会影响机动性,也更容易被击中。
炮塔设计: 炮塔的结构、旋转范围都直接影响到齐射角。为了获得更好的角度,炮塔的设计会更复杂,可能需要更多的装甲和更精密的机械。
主炮数量与布置: 战舰的主炮数量和它们的安装位置,是决定齐射角的最直接因素。例如,早期战列舰的主炮多集中在船体中部,角度有限。而随着设计演进,出现了前置和后置的炮塔(例如“背负式”炮塔),大幅度增加了齐射角。

举个例子,对比一下:

想象一下早期的一些战舰,主炮可能就分布在船体中部两侧,炮塔只能有限地向侧面旋转。要让所有主炮对准前方敌人,可能需要让战舰几乎正面迎敌,这时候侧舷防御就非常薄弱了。如果敌人从侧翼进攻,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调整船体,让主炮能够还击。

再看看后来的战列舰,比如拥有前两座主炮塔,后两座主炮塔(很多是三联装)的设计。这使得战舰在任何角度下,都能让大部分主炮对准目标,无论是前方还是侧前方。这种能力在实战中是压倒性的。

影响程度有多大?

可以说,影响是巨大的。在二战及之前的海战中,战列舰是海上霸主,而战列舰之间的对决,很大程度上就是比拼谁的火力更集中、谁的战术更灵活。一个拥有良好齐射角的战列舰,能够以更少的承受伤害,打出更高的火力输出,从而在炮战中占据绝对优势。

比如,在著名的丹麦海峡海战中,俾斯麦号战列舰之所以能摧毁胡德号战列舰,除了火力配置外,其良好的炮塔布局和齐射角度,让它能够快速将所有主炮指向目标,并在短时间内造成致命打击。而胡德号由于设计原因,齐射角度相对受限。

总结一下:

齐射角就像是战舰的“眼睛”和“胳膊”能否同时伸出去的力量。它直接决定了一艘战舰在战场上的火力效率、战术机动性和生存能力。在那个依靠舰炮决定胜负的时代,谁的齐射角更优秀,谁就更有可能在炮战中笑到最后。所以,别小看这个角度,它在海战的实际运用中,其影响绝不亚于舰炮的口径和穿甲能力。它是一个综合体现了战舰设计水平和战场适应性的重要指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考虑20年代后舰艇事实上能在非平行航向时打中的时代里,齐射角在设计过程中无疑是一个需要关注的指标,要和整体炮位布置等等一起考量。多数海军舰长和指挥官也是对这些性能有了解的:海军学院里面会有对主要现役舰艇技术参数的收录,大多数推演模型里也都实际使用这种数据,各舰的手册和舰队的战术指导都会提供舰艇相对于可能遭遇对手的攻防优势,他们在实战中也会通过修正航向角度来展开射界——问题是实战中往往有其他因素制约不能完全依赖于这一点了:比如战场形势可能不能允许舰艇采用最理想的射击方式,海况可能会影响炮塔的运作,编队整体态势也可能会限制单艘舰艇的射界。整体上来说火炮虽然远比鱼雷在这一点上灵活但是仍然受限于其射击角度。

我对题目中问题的第一反应是Paul Forest在他的斗兽棋系列里面对黎塞留的评价(批评)。

Paul Forest就是饱受争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火炮对决》(World War II Battleship Gunnery Duel)系列的作者。该系列里有三本书:BSM对威尔士;大和对衣阿华;以及黎塞留对利托里奥。前两者本身的争议不大。威尔士只有在超过25000yd以上的距离时才能占据优势,而RN计划的交战距离是13000-16000yd,此时德舰无疑占据上风。美制16in炮舰通常交火距离在24000yd,考虑到美舰手册明显指出其不了解大和的实际尺寸,假设交火在在这一距离上爆发,大和会占据上风。这两者里面有许多细节值得商榷,但是整体结论本身没有特别大的问题。比较引起不满的是,在黎塞留和利托里奥之中,作者的结论是黎塞留在全阶段(落成时和改装后)均无法对抗利托里奥。取决于主要摄入信息源来源于多炮塔教的哪个分支,这个结论要么大逆不道要么理所应当(?)。

然后这种日经问题不论,回到题目中的话题上,Forest列出的对黎塞留不利的斗兽棋要素中,一条就是其免疫区和炮位布置不能统一。

黎塞留的垂直防御比利托里奥更深,在远距离上防御能力更佳;其水平装甲在欧洲同类产品中达到最厚,超过利托里奥,其弹药区甚至超过了KGV的弹药区装甲甲板——虽然BSM的双层甲板设计或可以更好的保护主装甲甲板下方的舱室,但是两者之间巨大的空间和内部的设备是无法得到同等到保护的。两舰在航速上没有重大差别。Forest认为法舰的航速在重载下有32.63knt对31.20knt的优势;但是32.63knt的最大航速只在30分钟海试中达成过,更标准的航速是3小时30分钟43800吨下32节。利托里奥和维内托从未在最大功率下进行过海试,因为其相对轻松地满足了设计要求而舰艇损毁的风险让RM认定测试并不必要。我们知道的是在海试中利托里奥达到了31.363knt的平均航速而维内托达到了31.423knt——两者的差异在炮战距离上并不明显。

于是,法舰的水平装甲更厚,垂直防御纵深更大,航速名义上更高;理论上最好的战斗模式是以尽可能保持距离的前提下进行战斗撤退式的远距离对射——而黎塞留的齐射角不能允许这种战术出现。于是就有了··· ···

“Gunnery trials of the Intalian ships and the estimated immunity provided by their vertical armour indicate that this navy anticipated a decisive gun range of circa 22kyd (20.1km). Although Richelieu was marginally faster, sailing in the opposite direction would have been the only way to keep her distance if Littorio were to sail directly towards her, which means that she could not have returned Littorio's fire, whilst the Italian ship could have utilized two-thirds of her firepower, not to mention that this would have left Richelieu's aft transverse bulkhead, and consequently secondary gun magazines vulnerable.”
“意大利舰艇的火炮测试和其垂直装甲提供的预计的免疫区证明该舰队预计的决定性炮战距离在约22kyd(20.1km)左右。虽然黎塞留有微弱的航速优势,一旦利托里奥决定向其前进,以相反航向前进是唯一保持距离的方法,这时她完全无法对利托里奥的火力进行还击,而意大利舰艇则可以使用她三分之二的火炮,还要考虑的这会让黎塞留舰尾的横向隔板,以及其后的二级火炮弹药库变得危险。”

这段话本身很好理解,其背后的实际含义是:预计射角要如何和舰艇的其他设计要素和舰队战术统一。

黎塞留本身的设计当然不能说就是不统一的——黎塞留在斗兽棋中不能最好的最大化其设计,实战的舰队行动是另一个问题。而该舰本身集中在舰体中段布置火炮的做法并不是为了最大化射界,而是为了最大化实现防御的集中化——在总重量有限的情况下要么集中布置装甲要么把装甲集中在极少数装甲盒中,比如KGV/郡的弹药库,而这种设计其他区域的整体防御能力和装甲区内的事故安全性实在是难以恭维。问题是,这种布置方式和装甲一起考虑之后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或者说如果获得射角需要牺牲装甲,如果获得装甲需要牺牲射角,那么两者应当如何作为一个整体考虑。

这就联系到了另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苏联级的设计过程——交战时相对位置在轻型舰艇上得到考虑并不罕见。RN/IJN/USN的3炮塔双联装驱逐舰/巡洋舰的问题之前提及过,IJN关注稳心问题而不希望前置背负式AB炮塔,RN则不能接受仅有单炮塔在前置提供的向前射角。KM的柯尼斯堡在XY炮塔上使用了交错布置的方式增加射界;而苏联级非常有趣的一点是其作为最重型舰艇设计时在交火距离上着重强调了交火时的相对位置。

Stephen McLaughlin在Warship 2021里苏联级的论述(主要基于Vasil'ev的06年文章)里提到了有关于此的专门更动:

“KB-4 also recommended a change in the belt armour. The bureau noted that, while the protection scheme was based on engaging a target 40 to 50 degrees off the bow, on these bearings the enemy’s shells would strike the belt at angles closer and closer to the normal as the hull narrowed forward. In fact, calculations indicated that the 380mm belt could be penetrated out to 102 cables (20,400 yards) abreast the forward turret, whereas over the machinery it was proof down to 75 cables (15,000 yards). The bureau therefore proposed varying the thickness of the belt, decreasing it over the machinery to 375mm and increasing it over the forward magazines; over the after magazines the original thickness of 380mm was retained. The weight of armour would remain exactly the same, but it would provide roughly equal belt protection along its entire length.”
“KB-4也建议更动水线装甲。设计局注意到,虽然保护方案是基于与舰首方向40-45°目标交火设计的,在这一位置上随着舰体向前变得越来越窄,敌舰弹药会以越来越趋近正常的落脚击中装甲。事实上,计算显示,在首炮塔前方的380mm装甲可以在102cb(20400yd)的距离上被击穿,而在轮机室防弹能力则下移直到75cb(15000yd)。设计局于是建议变更水线装甲的厚度,把轮机舱减弱到375mm而加厚前部弹药库;后部弹药库的380mm原始厚度则得以保存。装甲的总重量将保持不变,但是给全舰长提供大约相同的防御能力。”

这段话里面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有一点是非常清楚的:设计时射角问题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包含在“计划与什么样的敌人在什么样的位置和什么样的距离上交火”这个假想战斗环境的大范围里的。为此不仅仅是火炮射角,也包括装甲分配,后备系统的位置,以及火炮的选择和舰队中的整体定位。

齐射角的影响大吗?

大——但是齐射角不是独立存在的。更动炮位布置会影响装甲分配,内部舱室的空间位置,隔舱大小;而进一步要防御能力和舰艇指挥操作能力与预计战场上敌我相对位置协调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所以齐射角也必须在所有这些设计要素里面一起妥协——最终一起受限于战场上具体形式的需求。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