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海里存在不存在跟陆地荒漠一样生物稀少的地方?

回答
大海里确实存在着与陆地荒漠相似,生物极其稀少的区域,而且它们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得多。这些地方并非一片死寂,只是生命的形式与陆地上我们熟悉的截然不同,而且其匮乏程度是惊人的。

首先,我们要明白,陆地荒漠之所以生物稀少,主要是因为缺水、高温、贫瘠的土壤和剧烈的风沙。海洋的“荒漠”则是由完全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罪魁祸首”是极度的营养贫瘠,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海洋荒漠” (Ocean Deserts)。

深层海洋与远洋的“贫瘠之海”

最明显的例子是远洋地带 (Oceanic Zones),尤其是远离陆地、没有河流注入的广阔水域。这些区域就像大海的“内陆荒漠”。

营养的“断崖”: 陆地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中的营养物质,比如氮、磷等。这些营养物质会随着降雨、地表径流被冲刷入河海,滋养沿海区域的浮游生物。但在远离海岸的远洋,尤其是那些被称作“大洋环流” (Ocean Gyres) 形成的巨大漩涡中心,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区域的水体循环非常缓慢,就像一个巨大的“垃圾处理厂”,将所有从陆地带来的营养物质沉入深海,或者被消耗殆尽。浅层水域能接触到的营养物质少得可怜。
太阳光也“帮不上忙”: 阳光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而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海洋食物链的基石。浮游植物需要阳光和营养才能生存。在营养极其匮乏的远洋,即使阳光充足,如果没有足够的营养,浮游植物也无法大量繁殖。这就导致了整个海洋食物链的“断崖”。
生命的“稀疏”: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食物来源几乎为零,你还能生存吗?远洋的海洋生物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困境。这里能看到的生物通常是那些能够适应极低营养环境的物种。比如,一些小型、行动缓慢的浮游动物,它们可能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进食一次;一些深海鱼类,它们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能依靠微量的有机碎屑和捕食其他同样稀少的生物生存。你不会看到像近海那样成群结队的鱼类、海鸟,甚至鲸鱼也只是偶尔经过,而不是常年栖息。

“低氧区”:窒息的“海洋荒漠”

另一个与陆地荒漠有相似之处的海洋区域是低氧区 (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也被称为“死亡区”。

缺氧的致命环境: 陆地荒漠缺水,而低氧区则是缺氧。氧气是绝大多数海洋生物呼吸所必需的。低氧区通常形成于水体垂直混合不充分的区域,特别是在一些富营养化的沿海地区(人为因素也可能加剧)。当大量的有机物(例如藻类死亡后沉降)被细菌分解时,会消耗掉大量的溶解氧。如果水体缺乏对流和混合,这些被消耗的氧气就无法得到补充,从而形成低氧甚至无氧的环境。
生命被“驱逐”: 在这样的环境中,绝大多数需要大量氧气的海洋生物,比如鱼类、甲壳类,无法生存。它们要么死亡,要么被迫迁徙到氧气充足的区域。
少数“生存者”: 然而,就像陆地荒漠中仍然存在某些耐旱、耐高温的生物一样,低氧区也存在一些特殊的“生存者”。例如,一些厌氧细菌、古菌,以及少数能够适应低氧环境的蠕虫、海参等底栖生物。它们拥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可以在极低的氧气含量下生存,甚至从中获取能量。这些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有限,与富氧的海洋区域相比,简直是“生命的遗迹”。

极地海洋的“冰封荒漠”

就连广阔的极地海洋,在某些条件下也呈现出“荒漠”的特征。

季节性的“贫瘠”: 尽管极地海洋有季节性的浮游植物爆发(受融冰和阳光影响),但在漫长的冬季,当阳光消失,海冰覆盖,浮游植物无法生长时,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就进入了“休眠”状态。食物链的上游生物,如小型甲壳类,数量会急剧下降,依靠的是之前积累的脂肪储备。大型动物,如海豹、鲸鱼,则需要迁徙到其他区域觅食,或者进入一种半休眠状态。
对特定环境的依赖: 即使在有阳光的季节,极地海洋的生物多样性也相对较低,很多生物对极低的温度和特定的冰缘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一旦这些条件发生变化,它们将难以生存。

这些“海洋荒漠”并非完全没有生命,只是生命的形式、数量和活跃度与我们熟悉的海洋景象截然不同。 它们更像是一种“选择性”的生存环境,只有那些具备极高适应能力的生物才能在此苟延残喘。这些区域的存在,恰恰说明了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与渺小,也提醒我们,海洋的广阔和复杂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们是地球上另一个极端,与陆地荒漠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逻辑和生命故事,只是这些故事,更加沉默,也更加难以被我们察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到处都是。地球生物圈约含有5500亿吨碳,海洋生物圈只占用其中50亿~100亿吨碳,深度200米以上的远海从海面到海底的生物量都比沙漠更荒凉。其原因主要是海水中缺乏营养物质,尤其是矿物质。

  • 海水里的生产者主要是光合浮游生物、藻类和化学合成细菌,化学合成细菌依赖海底火山分布、只能支持很少的生物量,浮游生物和藻类在洋流上升区、河口附近等处才能支持较复杂的生物群落而形成渔场。
  • 如果没有额外的能量供应,深水生态系的大部分生物量是依赖表层生态系落下去的残渣、碎片、排泄物与遗体的。
  • 在陆地上,植物的生物量有动物的一千倍,可以支持较多的生物量。即便如此,人类还是占据了海陆哺乳动物总体重的36%,海陆哺乳动物总体重的另60%与鸟类总体重的70%是人类养殖的,野生哺乳动物是极少数。
  • 在海洋里,动物的生物量有植物的三十倍,每年增长的大部分植物生物量都被动物吃掉了,本来就支撑不了多少动物。据估算,地球上的鱼的总体重(含水)约有8亿吨~20亿吨[1],而全人类的总体重(含水)约有3.85亿吨。

人类试验过在南极海域散布少量铁肥,结果沿散布区域暂时产生了绵延数百千米的密集海洋生物群。为了防止造成失控的富营养化与赤潮,这种实验已经停止了。

  • 20世纪90年代开始,科学家在海洋中进行了多次施肥实验,希望通过增加海洋中的光合浮游生物,让浮游动物多进食、多排泄,以提高“生物泵”效率。
  • 这些实验的规模有限,虽然增加了影响范围内海水表层光合浮游生物的量,但是浮游动物并没有增多,排泄的粪便颗粒也没有显著增加。
  • 要靠这种手段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分压,需要搞很大规模、让光合浮游生物的遗体批量沉降,那会引起广泛的赤潮。

参考

  1. ^ https://phys.org/news/2009-01-first-ever-worldwide-fish-biomass-impact.html
user avatar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也就是从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约200米深的大陆海底部分。

离开了这一区域,很多大型生物真的有可能被饿死。

陆地上有荒漠,动物很难抵达,海上也是有的,有一个地方就被称为“海洋难抵极”,字面意思,由于相邻海域食物稀少,鱼类、海生哺乳类很难抵达该海域,成因就在于该海域孤离于陆域、洋流之外,同时还远离船舶航线,所以人类也很少抵达,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荒漠。

就是这儿:

如果你一觉醒来发现自己漂流到这个点了想求助,那么记住离你最近的人类可能是在400公里外的……空间站,对,在天上。


科普就图个赞,能不能赞一下再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海里确实存在着与陆地荒漠相似,生物极其稀少的区域,而且它们比我们想象中要普遍得多。这些地方并非一片死寂,只是生命的形式与陆地上我们熟悉的截然不同,而且其匮乏程度是惊人的。首先,我们要明白,陆地荒漠之所以生物稀少,主要是因为缺水、高温、贫瘠的土壤和剧烈的风沙。海洋的“荒漠”则是由完全不同的因素造成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构建信念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1. 证据的性质与感知方式 大海与思想:可感知、可验证、可传播。 大海: 间接证据丰富且普遍: 尽管没见过大海的人可能从未亲眼见过,.............
  • 回答
    咱们聊聊“大和”号,这艘战列舰为什么能让这么多人,尤其是许多海军迷,为之着迷,甚至到了有点“痴迷”的地步。我知道,你说的没错,从纯粹的军事和技术角度审视,“大和”号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甚至可以说是“致命”的缺陷。但即便如此,它身上依然散发着一种难以抗拒的魅力。要理解这种魅力,咱们得剥开“大和”号那些光.............
  • 回答
    这两位千万彩票大奖得主黑痣在同一地方的事件,确实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海南体彩强调“不是同一人”,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也在努力打消公众的疑虑。那么,这究竟是巧合,还是体彩行业存在乱象的体现呢?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一下。一、 “黑痣在同一地方”事件的解读:巧合的可能性首先,从概率的角度来看.............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将日本的历史进程完全推翻重来。如果古代日本并非被大海环绕,而是与亚洲大陆直接相连,那么“日本民族”这个概念很可能以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面貌不复存在,或者至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塑造作用的巨大.............
  • 回答
    向大海里撒 1 吨砒霜(三氧化二砷),不会导致人类毁灭,但会造成严重的局部生态破坏和潜在的健康风险。要理解为什么不会导致人类毁灭,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1. 大海的体量与稀释能力: 大海的巨大体积: 地球上的海水总量约为 1.35 x 10^18 立方米。1 吨砒霜(1000千克)溶解在如此.............
  • 回答
    这可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就像谍战片里才会出现的经典对决。五十海里,对于水面舰艇来说,这是一个相当有挑战性的距离,但对于潜艇而言,这依然是它得以施展身手的有利范围。首先,我们得明白,核潜艇和驱逐舰是截然不同的作战平台,它们的优势和劣势天差地别。驱逐舰,作为水面舰队的“多面手”,装备了各种雷达、声呐.............
  • 回答
    2004年底,印度洋地区发生了一场毁灭性的大海啸,其中印度尼西亚遭受了最为严重的打击。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瞬间吞噬了无数生命,摧毁了无数家园,整个国家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混乱之中。面对如此惨痛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反应。虽然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两国之间并非没有过一些误会和波折,但当国家和人.............
  • 回答
    大海上的风浪,是海上一道最严酷的考量,对于钢铁巨兽——大型排水量军舰而言,这同样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它们并非无敌,但凭借着先进的设计、精密的工程以及船员们的智慧与勇气,足以在大多数恶劣天气中劈波斩浪,继续执行任务。首先,得认识到“大海浪”和“狂风”并非固定不变的单一概念。它们是变化的、动态的,其威力体.............
  • 回答
    关于波利尼西亚人和南美印第安人之间在大航海时代之前的联系,这是一个既迷人又充满争议的话题。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证据维度入手,并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生硬的AI语调。一、 考古与人类学证据:跨越太平洋的足迹一直以来,许多学者都在积极寻找证明两地之间早期接触的蛛丝马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同时期的欧洲海军和郑芝龙、郑一嫂等海盗集团的船队实力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技术、组织、战术、人员素质等多个层面的因素。核心结论:在纯粹的、大规模的舰队作战能力和长期海上霸权方面,欧洲主要海军(特别是英国、荷兰)在整体实力上更胜一筹。 然而,在特.............
  • 回答
    大东沟海战(1894年9月17日)后,北洋水师确实面临严峻的军事困境,但其是否具备发动积极军事行动的能力,需从多个维度分析: 一、战后北洋水师的残存力量1. 主力舰的损毁与修复 战果: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损失了致远、靖远、经远三艘巡洋舰(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战死),超勇、扬威两艘军舰被击伤,.............
  • 回答
    .......
  • 回答
    海原大地震,一个发生在一九二零年,震级高达八点五,是中国历史上最惨烈的地震之一。但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这些家喻户晓的灾难相比,海原大地震似乎显得有些“默默无闻”。这其中的原因,细究起来,其实非常复杂,涉及到历史的沉淀、信息传播的限制、以及后续的社会发展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信息传播在那个年代和.............
  • 回答
    恒大集团的海花岛项目,这绝对是一个在海南乃至全国都引起了巨大关注和争议的“巨无霸”工程。要评价它,得从多个维度来聊聊,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捋清楚。首先,这是什么项目?简单来说,海花岛是恒大集团斥巨资在海南儋州洋浦经济开发区附近填海造陆修建的一个大型旅游地产项目。它最初的设想是打造.............
  • 回答
    在《男人们的大和》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大和号上绝大多数的舰员都身着绿色的军服,这背后其实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时期的一种制式服装规定,不过,事情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一些。首先要明白的是,大和号上的绿色军服并不是那种我们通常想象中的鲜绿色。在日本海军的语境下,这种颜色更准确地说是深青色(紺色),或者说是接近于一.............
  • 回答
    历史上,海盗活动层出不穷,而其中一些海盗集团因其规模、影响力、活动范围以及给当时世界带来的混乱而尤为突出。以下是一些历史上著名的、规模较大的海盗集团,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1. 维京海盗 (Viking Raiders) (公元8世纪末 11世纪)维京海盗是历史上最早且最著名的大型海盗集团之一。他.............
  • 回答
    .......
  • 回答
    中俄两国海军舰艇编队近期通过大隅海峡,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深入剖析的事件。 与其说是“联合巡航”,我更倾向于理解为一次带有明确战略信号的联合行动,而其路线的选择更是意味深长。首先,我们得把目光放到大隅海峡本身。它位于日本九州岛和种子岛之间,是连接太平洋和东海的关键水道,并且是日本国内航运和渔业的重要通.............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