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没见过大海的人相信大海的存在,没见过思想的人相信思想的存在,没见过神的人却不相信神的存在?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它触及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构建信念的本质。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

1. 证据的性质与感知方式

大海与思想:可感知、可验证、可传播。
大海:
间接证据丰富且普遍: 尽管没见过大海的人可能从未亲眼见过,但他们可以通过无数的间接证据来认识它。
视觉和听觉的描述: 从他人那里听来的关于大海的描述,包括它的广阔、颜色(蓝色、绿色、灰色)、声音(波涛声、海浪拍岸声)、气味(咸味)、触感(海水、沙滩)。这些描述可以来自父母、朋友、老师、书籍、电影、纪录片、图片。
科学证据: 地图、地理学知识(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海洋覆盖)、科学研究(潮汐、洋流、海洋生物、气候对海洋的影响)。这些证据具有客观性和可验证性。
文化和历史的印记: 人类文明与海洋息息相关,航海史、海洋神话、文学作品(如《老人与海》)都塑造了人们对大海的认知,使其成为一个普遍存在于集体记忆中的概念。
逻辑推理: 既然有河流入海,陆地环绕,那么一个巨大的水体(大海)的存在是符合逻辑的。
思想:
内在的直接感知: 思想是我们个体最直接、最私密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在不断地思考、感受、产生想法。即使我们不“看见”思想,但我们能“体验”到它们。
通过语言和行为的表达: 我们通过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来表达和交流思想。即使你从未“见过”别人的思想,但你通过他们的言语和行动来推断和理解他们正在思考。你的思想也是通过这些方式被他人所理解。
自我认知: “我正在思考”是一种非常直接的自我认知,不需要外部的验证。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就是强调了思想的直接性和确定性。
共同的交流基础: 思想是人类交流的根本,我们通过分享思想来建立联系、解决问题、创造文明。

神:缺乏普遍的、可验证的直接证据,且感知方式多为个人主观体验或信仰。
缺乏普遍可验证的直接证据: 与大海或思想不同,神的存在缺乏普遍、可重复、可观察的直接证据。没有地图可以标出“神在哪里”,也没有实验室可以测量“神的存在”。
宗教文本和教义的传递: 对神(或诸神)的认知主要来自于宗教经典、教义、神学解释以及宗教领袖的教导。这些信息是基于信仰和传承,而非科学观察。
个人体验的解读: 宗教体验(如祈祷时的感受、灵感、奇迹感)是高度个人化的。即使体验是真实的,但将其解读为“神”的存在,则带有强烈的个人信念和解释框架。不同宗教对“神”的定义也千差万别,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客观的证据链。
历史和文化的建构: 神的概念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在面对未知、恐惧、希望时,为了解释世界、寻求意义、建立社会秩序而构建出来的。这些概念深深植根于文化和历史,并通过教育和传统代代相传。
可证伪性的问题: 科学上的信念需要接受可证伪性的检验,即理论上应该存在某种证据可以证明其是错误的。然而,许多关于神存在的论断难以被科学方法证伪,这使得相信它们更多依赖于信仰而非证据。

2. 证据的可信度与接受门槛

大海和思想:可信度高,接受门槛低。
经验的积累: 即使没有亲眼见过大海,但我们从可靠的来源(如父母、老师、科学资料)获得的关于它的信息,经过无数次重复和验证(例如,从不同来源了解到大海都是巨大的水体),其可信度会非常高。
逻辑的自洽性: 关于大海的存在,存在着一套逻辑自洽的解释体系,从地理学到物理学,都可以支持其存在。
思想: 思想是我们自身存在的基石,我们无需“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思想存在,它就是我们之所以为我们的根本。

神:可信度依赖于个体对特定信仰体系的接受程度,接受门槛相对较高。
信仰的介入: 相信神的存在,往往需要超越纯粹的理性证据,而依赖于信仰(faith)。信仰是一种对某事物或信念的坚定确信,通常不以经验证据为必要条件。
怀疑与批判性思维: 对于没有亲身经历过宗教体验的人来说,他们可能会对宗教宣称的“神迹”、“启示”等持怀疑态度,并倾向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审视这些说法。
多种解释的可能性: 对于许多声称是“神”的干预的现象,也可能存在其他合乎自然规律的解释。例如,一个看似奇迹的康复,可能源于医学的进步,或者身体自身的恢复能力。

3. 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普遍的社会共识: 大多数社会都承认大海的存在,并且将此作为一种常识进行传播和教育。儿童从很小的年纪就会接触到关于大海的信息,并被告知它是真实存在的。这种普遍的社会共识降低了人们对大海存在的怀疑。
思想的社会必要性: 思想是人类社会运作和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承认思想的存在,是进行社会交往、学习、创造和合作的前提。
宗教的特殊性: 宗教的传播和普及方式与大海或思想不同。虽然宗教在人类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其在不同文化、不同时代的影响力存在差异。更重要的是,许多现代社会推崇科学理性,对于超自然(包括神)的说法,人们的接受度可能不如对已被科学证明或广泛认同的自然现象。

4. 核心的哲学和认识论问题

“见过”的定义: 当我们说“没见过大海”时,我们指的是“没亲眼看见”,但我们通过了其他方式认识了它。而“见过思想”则更像是一种内在的体验和洞察。
证据的层级: 在认识论中,存在着不同层级的证据。直接感官经验是最直接的证据,但间接证据(如科学研究、他人证词)同样可以构成有力的支持。
“相信”的动机: 相信大海的存在是基于其可感知性和可验证性带来的确定性。相信思想的存在是基于其内在的、无法否认的自我体验。相信神的存在,其动机则可能更复杂,包括寻求意义、慰藉、道德指引、解释未知,以及对特定信仰体系的认同。

总结来说,为什么会存在这种差异:

大海和思想: 其存在有极其丰富、多样且相互印证的证据,这些证据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或间接)、逻辑推理、科学研究和社会传播等多种途径被获取和验证。它们被广泛接受为不争的事实,几乎没有接受的门槛。
神: 其存在的证据主要来自于宗教文献、教义以及个人主观体验,这些证据往往难以被普遍验证和客观衡量。相信神的存在更依赖于信仰、个人对特定宗教体系的认同,以及对未知和人生意义的解答。在科学理性占主导的社会环境中,对于缺乏可验证证据的超自然存在,人们的接受门槛自然会更高,怀疑和不相信也成为一种更普遍的态度。

这并不是说“没见过神的人不相信神”是必然的或错误的,而是反映了人类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信息和证据时,其认识和信念形成机制的差异。有些人确实“见过”神(通过他们认为的神迹、启示或深刻的宗教体验),并且因此相信。而另一些人则没有类似的经历,或者更倾向于基于科学和经验证据来构建对世界的认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请先回答一下,您说的这个神,指的是哪一个神呢

盘古?奥丁?羽蛇神?阿努比斯?奥特曼佛?还是飞天面条神?

user avatar

1、时空限制

没见过大海的人,你可以带他去海边;没见过思想(这说法不准确)的人有一天会见到。这些东西只是因为现实的时空阻隔一时一地没见到。

可是神就不一样了。想见到神(如果存在的话),根据相信的人的说法,条件太过刁钻,概率太小,太过偶然,和绝大多数人事没有雷同性,不大符合人“相信”一件事的心理与社会过程。

2、影响

所有的不相信都可以认为机缘不成熟,机缘不成熟换句话说,就是在现实里没有展现影响力。你不信,也没影响什么。

但信了之后,对一个人的影响就来了。你信有海而未见,可能只是一种亲近自然的向往;你信思想而未悟可能只是开拓精神的向往;但神,却往往提供了从宇宙观到人生观、价值观等一整套东西,信的人容易迷失,影响到生活方方面面,所谓“迷信”。

当然,并不一定相信神就会迷信。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否定拜偶像、以物配神的;佛教认为神不过是六道众生之一罢了。

总结,回到问题,神与海、思想等相比,概率小而影响大,诉之神秘人力难及,就无怪乎人心多存疑。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