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自称女权的要把男性推到对立面?为什么我没见过几个女权提出推进平权进展的方案?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女权讨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很多人,包括您在内,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自称女权,但行动和言论却似乎在制造对立?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多是批评和诉求,而进步性的方案却鲜少提及?

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也更细致一些。这背后牵扯到女权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实语境、不同流派的差异,以及信息传播的特点等等。

一、 “被推到对立面”的感受从何而来?

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女权”这个词在中国,和在西方语境下的“feminism”一样,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在中国当代社会,“女权”的标签下,聚集着非常多元的声音和实践。

1. 历史的遗留与现实的断裂: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有过一段官方倡导“男女平等”的时期。当时的“妇女解放”是与国家发展、生产力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强调“妇女能顶半边天”,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参与生产劳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性别分工束缚,为女性争取了法律上的权利,比如受教育权、就业权等。

然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型,很多社会结构性的问题暴露出来。比如,传统观念中的性别分工并没有完全被现代社会结构吸纳,反而与市场经济的某些逻辑产生了新的冲突。一些女性发现,在争取经济独立和职业发展的同时,她们仍然承担着沉重的家庭责任,而且在职场中可能面临隐性的性别歧视(如招聘中的“女不宜”)。

当一些新的女权声音出现时,它们往往是在批判现有社会结构对女性造成的实际不公。这种批判,尤其是当它触及到一些根深蒂固的性别观念、家庭习俗、甚至是法律和制度的盲区时,很容易被一些习惯了原有秩序的人视为“攻击”或“挑衅”。特别是当一些女性因为自身的遭遇感到愤怒和不公,她们的发声自然会带有情绪,而这种情绪化的表达,在信息传播中又容易被放大和标签化。

2. 信息茧房与传播的“选择性”: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传播呈现出一种“回声室”效应。人们更容易接触到与自己观点相似的内容,而对不同声音则容易屏蔽。
激进的表达更容易吸引眼球: 在网络环境中,一些带有强烈情绪、批判性强的言论,往往更容易引发关注、讨论甚至争议。而那些温和、理性、探讨性的声音,可能因为缺乏“冲突感”而淹没在信息洪流中。
标签化与污名化: 一部分人(无论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习惯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给持有不同观点的群体贴标签。将那些提出批判性声音的女性简单地扣上“极端女权”、“厌男”的帽子,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性反应。而这种标签化,反过来也会促使那些真正为女性争取权益的人士感到被误解和攻击,进一步加剧了对立感。

3. “男性”被当作了“压迫者”的符号:
当女权主义者在分析父权制( Patriarchy)时,她们往往是在批判一种社会结构性的权力关系,而不是直接攻击每一个个体男性。父权制是一种将男性置于特权地位、将女性置于从属地位的社会体系。在这种体系下,男性作为受益者(无论其个人意愿如何),在很多方面都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

然而,当这种分析被简化或误读时,就容易被理解为是“攻击所有男性”。例如,当女权主义者指出男性在家庭暴力、职场性骚扰中的责任时,如果缺乏对结构性问题的深入解释,很容易被一些男性个体解读为“都在指责我”。这种“泛化”和“个体化”的解读,是制造对立的重要原因。一些人会觉得,既然你们女权说男性都有原罪,那我为什么还要听你们的?

二、 为什么少见“推进平权进展的方案”?

您的问题非常关键。的确,很多人可能觉得听到的多是“抱怨”和“要求”,而具体的“解决方案”相对较少。这背后也同样有多重原因:

1. “问题诊断”与“方案提出”的优先顺序:
在很多情况下,当一个群体长期处于被忽视或被压迫的状态时,首先需要做的是揭示和诊断问题的存在。女性在中国社会面临的许多不公,例如性别薪酬差距、生育对职业生涯的影响、职场性骚扰、家庭暴力中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公共领域(如政治、经济决策层)的代表性不足等,很多都是长期以来被掩盖或淡化的。

因此,许多女权主义者的首要任务是提高公众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如果大家都不承认问题的存在,那么任何方案都无法被提出或实施。所以,你看到的大量讨论,可能集中在“这是不公平的”、“这是错误的”、“这需要被改变”的层面。这是在为“方案提出”铺垫基础。

2. 方案的复杂性与现实阻力:
提出真正能推进性别平权的方案,其实是一项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工作。
需要系统性思维: 性别平权涉及到法律、教育、经济、文化、家庭等方方面面。一个有效的方案,往往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同合作,需要改变的不仅是法律条文,还有制度设计、社会观念、企业文化等等。
需要专业知识: 比如,如何设计更公平的劳动合同条款,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性骚扰举报和处理机制,如何改革家庭分工的社会支持体系(如托育服务、育儿假等),这些都需要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支撑。
现实阻力巨大: 很多改革触及到既得利益者,或者挑战根深蒂固的观念,阻力是巨大的。例如,提出同工同酬的法律规定,需要企业改变招聘和薪酬制度;提出更完善的产假和陪产假制度,需要政府和企业承担更多成本。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改革成本和政治博弈。

3. 平台与发声的局限性: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环境中,公开提出具有颠覆性的、系统性的性别平权改革方案,往往面临更大的风险和更强的审查。许多提出具体政策建议的尝试,可能无法获得广泛传播的空间,甚至可能被曲解或压制。

相较之下,在社交媒体上进行批判性讨论、揭露不公,虽然同样有风险,但往往更容易触达受众。因此,你会看到更多关于“为什么存在不公”的讨论,而较少能够看到如何在法律、经济、文化等层面进行具体操作的“详细方案”在公众视野中被广泛讨论。

即便有一些学者、政策研究者或民间组织在默默地研究和推动具体方案,他们的声音也可能被大众媒体所忽视。而且,即使提出了方案,这些方案也需要经过漫长的政策制定和议程设置过程,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

4. “民间”与“官方”的界限:
在中国,社会改革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官方的政策导向和推动。许多真正能带来实质性改变的“方案”,可能是在政府部门内部的研究、专家咨询会议、以及相关政策文件的制定过程中形成的。而这部分工作,并不总是公开的,也不总是在大众媒体上进行讨论。

因此,当我们讨论“为什么没见几个女权提出方案”时,也需要区分这是指“民间层面自发提出的具体可操作的公共政策建议”还是指“能够真正推动社会变革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很多“方案”可能存在,但它们并没有出现在你日常接触的那些网络讨论的语境中。

总结来说,将部分女权声音视为“推向对立面”和“缺乏方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的叠加:

对“父权制”的批判被误读为对个体男性的攻击。
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和标签化倾向。
问题诊断的优先性高于方案提出,以及方案提出的复杂性和现实阻力。
公众讨论平台(如社交媒体)的局限性,以及民间与官方在方案推动上的不同路径。

理解这些,并不是说要为所有不当的言论辩护,也不是否定你提出的合理质疑。而是希望你能看到,在中国复杂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下,关于性别平权的讨论,其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那些看似“制造对立”的呐喊,很多时候源于对现实不公的痛苦控诉和改变现状的迫切愿望;而那些看似“缺失的方案”,可能正在一些更专业的领域孕育,或被现实的复杂性所束缚,尚未获得足够的声音和空间。要真正实现性别平权,需要的恰恰是更多建设性的对话、对复杂性的理解,以及来自各方的共同努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举个正面例子啊。

张桂梅校长,无儿无女,还身患恶疾,愣是供出去了1645名山区女孩上大学。

采访里她说:救一个女孩,等于救了她三代。她认为救一个女孩,让她走出大山,那么未来这个女孩也会让自己的孩子读书。

她的初衷是:打破低素质母亲和低素质孩儿这个恶性循环。

看看这觉悟。

田园女拳每天除了“屌奴”“屌癌”“屌子”等羞辱性词汇,真就不会别的了.......

拿之前的春蕾计划为例:发现春蕾计划执行不力,承受压力曝光,从法律和政治层面牵扯有关部门的这批主力军,和现在微博上大喊“屌奴”的大V完全不是一类人。

就那几个大V,某狸那文字水平,你信她们能写出正常的提案和汇报材料吗?

这些大V只是输出偏激的价值观,顺带卖一卖手机壳等杂货,给自己创收。

真正能拯救女性,带着女性往前走的这批人都忙着教学、苦读法律法规、准备各种材料.......也没什么时间上网频繁输出价值观。

屠呦呦、申纪兰都是毛泽东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她们是真的顶了半边天,但田园女权这半边天顶哪了.......没看出来。

全都是有事捐键盘的主。

围脖上张桂梅事迹评论下,很多人都在称赞这是真扶贫,这是真女权。田园女拳还在下面呼喊把女拳和女权合在一起,不能中了“屌子们的离间计”。

大姐,就你们那水平,你跟谁合一块啊,人家去扶贫去平权讲究的是身体力行,你自己,宁舍得把卖手机壳的钱捐出来一毛吗?

现在的趋势看,舔狗越来越精明,但女拳师的智商层面.....可提升的空间倒是越来越大了。

她们的憎恨,伤害不了那些真正幸福的人,因为人家都过着美满的婚姻生活,谁管你个单身汪啊。

同样的,她们的憎恨也伤害不了那些真正不幸的人,因为人家是真的不幸,她们的憎恨........最多算种矫情。

等到这些拳师年纪大了,就会发现曾经教自己打拳的老师傅,已经通过卖手机壳赚的盆满钵满,有车有大豪斯。

而她们自己除了憎恨,什么都没有。

只能满嘴的屌味的继续教下一代打拳,然而下一代也越来越聪明......

最终,拳法的真谛泯灭于岁月,失传于江湖~

user avatar

因为只要是革命,就必然需要一定程度的极端,需要有破坏性,需要有斗争性,需要矫枉过正。

革命需要理性没错儿。但如果一场革命的主色调是理中客,那也就不是什么革命了,也基本上无可能成功。

我时不时会讽刺的 “女拳”,并不是在批评其程度的极端,而是明确批评那些加强了男性主导下的性别分工,并要求更高对价的言论和行为。批评的原因也很简单直接:这既不是女权,也不是平权,而是对男权的加强巩固。

但除此情形之外的其他种种,如言论过激,树敌,态度激烈等,哪怕有时候我个人并不喜欢,但并没有超出任何正常革命的合理范畴,于是也无需苛责。

毕竟,革命必然是需要有极端性的、破坏性的、针对性的、斗争性的,是需要矫枉过正的。

而任何一场革命的成功关键,无外乎两件事儿:一是主义真,二是拳头硬。

确实以女权或平权为诉求的女权,在 “主义真” 的层面,是几乎挑不出毛病的。目前的核心问题还是在于 “拳头硬”:女权革命的种种极端、斗争、针对、仇视......并没有等同于并转化成 “拳头硬”。其对阻碍革命的势力,几乎没有任何制约性和破坏力,反而正相反,某种程度上团结了反对势力,甚至是把庞大的中立人群,推向了反对势力一边。

单纯的情绪宣泄,不论多极端,都不但是没有力量的,而且是加强对手力量的。

于是,目前我国女权运动的核心任务,并非继续千万次重复主义真,而是,想办法如何能把态度的极端,真正转化为 “拳头硬”。而这需要她们/他们/我们真正明白,到底何谓 “拳头硬”。“你再这样,我们就怒了,你就是SB,我就要骂你!” 这不叫拳头硬,只会让人看笑话,并进一步提升反对势力的总力量。“你再这样,我就扣扳机了”,这才是真正的 “拳头硬”。

当下女权革命的核心,正在于,女性要找到那个 “扳机” 是什么 — 不是女性想当然以为的扳机,而是反对群体真正会忌惮的那杆枪的扳机。

从这个意义上讲,“拒绝婚育” 这类举措,虽然还很不够硬,但相比 “我们就怒了” 这种无力的极端,多少称得上是真的在握拳,是值得鼓励的。

只可惜,从目前的观察来看,相当一部分 “拒绝婚育” 的人群,只是想着拒绝特定民族的男性,却不是拒绝所有男性,于是还是要想着去婚去育,仅是要找她们以为 “高级” 的目标 — 这本就有颇强的阶级性,多少是在收割低认知和低见识,所以才是 “以为高级”。而又有相当一部分 “拒绝婚育” 的人群,也并不是真的不婚也不育,而是要以此博取更高对价,才去婚去育。于是这又回到了先前提到的 “加强男性主导的性别分工” 的逻辑中了。

即,真的在 “不婚不育” 的人群,在号称 “不婚不育” 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是个很玄幻的数字。而那些玄幻的存在,不论表现得是否极端,真正的逻辑,依然是在加强男权。

这是颇为令人唏嘘的一件事儿。

更不用说,今日自称 “女权” 的整体存在本身,其背后的更宏大逻辑,无不充斥着 “资本细分无产阶级” 的明确动机和主动设计。从这层来讲,女权也一定会去寻求和男性对立斗争的。毕竟,无产阶级内部若不彼此斗争的话,资本就白花钱花精力去主动设计了。此乃另话,就此打住。

user avatar

你想过没有,为啥女权非得使用各种极端言论?保持温和理性打着平等的正义旗帜,哪怕只是虚情假意,这样拥有更多的支持者更多的群众基础不香吗?干嘛非得说些落人口实或极端的言论把人推到对立面,给反对者留下了足够的论据?

因为女权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挑起性别冲突,男女互骂。所以要放出极端言论乱扫射让男性的心中燃起仇恨,然后加入对立面。既然是为了制造男女矛盾,无论是让女性憎恨男性,还是男性憎恨女性那自然都是可以的。互相憎恨才骂的起来,骂起来就会加深仇恨,完美循环,于是女权的挑唆目的也就达到了。

而且你即便知道女权的目的,你拿它们也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这就是一个阳谋。你不去管它们,它们可以肆无忌惮的霸占网络公屏,一点一点的让越来越多的女性从理性变得极端,然后越来极端,最后从线上网暴发展到线下。你们看看肖战的粉丝们不就是这种状态,一个老师上网课不好好教学,而是安利起肖战的歌,因为学生说了一句必糊,跟发了狂一样谩骂学生。你以为那些恐怖活动是随便拉个人入伙第二天就能给自己绑上炸药?哪个不是打着自由平等的旗号慢慢洗脑极端化的。

如果你去反对女权,女权也开心。只要有对手了,就能打起来,打起来就一定会有人被误伤。而被误伤的人就可能加入女权。于是女权就有了新的兵源。而且反对者看多了女权的极端言论,长期与女权对线,难免会有人因为杀红了眼变得和女权一样极端化,双方的仇恨自然也会越来越大,就间接的帮了女权把它的信徒极端化。这可不是你说要克制就能克制的住的。

所以,女权你无论是对它听之任之,还是去反对它,对于女权来说只是策略用A计划和B计划的区别。女权故意说一些漏洞百出或极端的话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制造对手。如果女权一波爆发把对手全灭了网络霸屏,那岂不是要飞鸟尽良弓藏,到时候人人都来吃女权这碗饭,女权大佬们还怎么保持它们曾经超然的地位?适当的给自己制造对手本生也是一种发展模式。就好比英特尔有时候对它的对手AMD不但不会打压反而还得罩着它。




user avatar

说实话这种一看就是男权专场的问题我是不太爱发言的,但是随便翻翻呢,都让人发笑。

来看这样一条发言:

粗粗一看,嘿,好像没啥问题。

但实际上,这样的发言有非常大的谬误。

1.人是不同的。

首先,我们需要肯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模式有一定的道理,男性、女性生理上就有着天生的不同。但是,当这样一个模式成为了一种禁锢、任何跳出这个禁锢的人会受到异样的目光和指责时,我们就应该打破它。

有更愿意成为搏击手、士兵、在权利场上拼斗甘之如饴又如鱼得水的女性;也有更愿意在家洗衣做饭抚育孩子、细致认真的男性。

当你认为这种性别的刻板印象是合理的时候,那那些不那么细心的女性呢?那些工作能力并不突出的男性呢?他们会被歧视、他们会被否认。

人是不同的,人应该被赋予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应该顺从着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继续走下去。

2. 男性比女性会挣钱是悖论

没有达到男女同工同酬、相同机会,通过压榨女性得到的职场机会结果被用来打压女性?这是不是过于不要脸了?现在职业女性那么多,各位我想也大半是上班的人,你们身边职业女性和你们之间的工作能力普遍有什么差距吗?

3. 女性需要工作

按照某些人的逻辑,女性适合养育小孩,男性适合出去工作。好,那请问女性的安全谁来保障?她们因此受到的经济暴力、暴力伤害你负责吗?她们如果离婚了你来养活吗?

女性是因为有了工作、有了钱,才有了发言权。

甚至才会有人觉得女性是应该被保护的,而不是私有财产。

3. 女性并不是在争抢男性的生存空间,而是在争抢自己应该有的

如果大家翻翻历史书,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当中国古代科举取士时,文科是给男人学的,女人最多在家读读女四书、学学诗词,如果是管家太太则要管理家业,搞的是商科和理科。但现在呢,文科是给女人学的,商科也大半男性;当编程刚出现时,这被认为是女性的活。现在则几乎都是男性。请问是这几千年来女性男性倒了个个吗?还不是那个靠近所谓的权利最尖端哪个就归男性呗。

你们定义的“男性擅长”真的一定是属于男性的领域吗?其实不一定哈。很多科学实验也慢慢在证明这些猜测。

最后谈一下,为什么会把男性推到对立面?

说实话我真不那么想,我身边有很多愿意和我探讨这些话题甚至旗帜鲜明支持女权主义的男性,但是在网络世界,哈哈,我一说部分男性就有人要来送人头,一谈压迫就是辱骂全体男性。

承认享受到福利怎么了?承认这些福利的来源是女性怎么了?我能大大方方承认,我享受了很多福利是因为我是城市独生女,我是既得利益者,为什么你们不能呢?

user avatar

其实提问者还是温和了,用自称女权的这种词。


其实说白了,一个词倒底什么含义,在上下文中就是不一样的,你非要构想一种所谓的纯粹的女权主义出来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在当前语境下,女权运动就是消费主义推动的性别霸凌运动。当然我说的词都是中性的,你要说霸凌这个词有贬义,我只能说在我的语境中不管什么暴力、霸凌、暴政、裹挟诸如此类的词和民主、自由、共和一样,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客观描述而已。

当然你可以说矫枉必须过正,这没毛病,所以这就会涉及到你怎么去定义和判断枉,这就是政治运动的理论内核,我们也需要这个内核来团结可以团结的人和净化队伍。

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女权主义的内核当然是女性主义,女性意识觉醒。那我只能说要么这个内核理论上不完备,要么这纯属障眼法。我当然不是说参加红军每一个人都读过资本论和坚决拥护马列主义,他们绝大多数人就是冲着打胜仗,分土地去的。但是领导他们打仗的人总有一个政委,有一个党中央,有一个负责意识形态和思想内核的干部培训班。女权运动并没有,如果你仔细去分析这些政治运动背后的推手,其实是资本和消费主义,而不是什么女性主义。也就是说女性觉醒更容易被消费主义所忽悠而不是女性主义,毕竟资本统治世界,而消费主义则是资本搞出来的……


当然你非要说那些致力于妇女解放以及女童救助或者一切人道主义援助的人是女权主义者我当然没有意见,但是你不能睁着眼睛说瞎话那些微博上带货和输出情绪灌输性别对立思想的人和这些人是一回事儿对吧。

或者说一个人既可以仇视男性,同时又推动女性独立运动,这也不矛盾。但是这里面任何一个你单拎出来说这代表了女权运动是不行的……



就像我们都知道小龙虾不是龙虾,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吃小龙虾嘛……

但是你硬要讲我们吃的不是小龙虾,小龙虾就是小的龙虾,没有钳子的才能叫小龙虾。小龙虾是对龙虾的污名化,要店家退钱并上小个的澳洲龙虾这事儿才算完,那我能说什么?

我只能说,你大概是龙过敏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尖锐,也触及了当下中国社会关于女权讨论中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点。很多人,包括您在内,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有些人自称女权,但行动和言论却似乎在制造对立?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多是批评和诉求,而进步性的方案却鲜少提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也更细致一些。这背后牵扯到.............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文化、社会观念、媒体影响、个人心理以及身体健康等多个层面。要详细探讨为什么美国的胖女生可能比中国的胖女生表现出更高的自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文化与社会接纳度的差异: 美国:多元化和个体主义的文化背景 身体多元化的提倡: 尽管仍存在社会压力,.............
  • 回答
    《蜗居》这部剧里,宋思明的岳父,也就是李老,他之所以选择力捧宋思明,而不是自己女儿海藻,这背后其实是一套复杂的官场逻辑和对家族利益最大化的考量,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看。首先,得明白李老他自己是个什么人。他虽然是宋思明的岳父,但他在体制内的地位可不低。他是个经历过风雨的老干部,懂得官场的门道,也知道什么.............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中那位标志性的、引领着法国人民走向革命的女性形象。为什么她要露出胸膛,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情色意味,而是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文化和象征意义。首先,要理解一点,在那个时代的艺术语境下,裸露,尤其是女性身体的裸露,常常与古典美学和神圣寓言紧密相连。 德拉克洛瓦深受古.............
  • 回答
    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确实是一个比较特别的例子,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这和许多其他国家的情况是相反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它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社会、文化、经济以及心理健康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自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它不是一个人突然的决定,而是长期痛苦积累、多.............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很多去健身房的女性朋友都有同感:好像专门给女生准备的自由力量区(或者说更适合女性的自由力量区)并不常见。为什么会这样呢?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健身房里“自由力量区”通常指的是什么。它一般就是摆放杠铃、哑铃、杠铃片、固定器械(比如深蹲架、卧推架、硬.............
  • 回答
    中国男女自杀率的统计情况,确实存在一些让人困惑的说法,特别是关于女性自杀率是否高于男性的讨论。要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最新统计数据:男性自杀率确实高于女性首先,要明确的是,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官方机构发布的最新和近年的统计数据,中国男性的自杀率普遍高于女.............
  • 回答
    在微博这个虚拟社区里,“女权”这个标签下的讨论常常伴随着强烈的“戾气”,并且一些发言者似乎展现出一种高人一等的姿态。这确实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尤其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少遇到与此相似的女性时。要理解这种现象,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点:一、 微博作为信息茧房与情绪放大器首先,微博本身就是一个高度信息化的.............
  • 回答
    赫拉,这位尊贵的天后,是希腊神话中婚姻与家庭的守护神,掌管着所有已婚妇女的命运。按理说,作为婚姻的最高象征,她的婚姻生活应当如同她的神职一样美满和谐,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她的婚姻却是她神话生涯中一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充满了痛苦、嫉妒与复仇。这其中的缘由,远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涉及到了权力的角逐、神.............
  • 回答
    最近围绕女性“打拳”反击的讨论确实挺热闹,随之而来的,也有人观察到,似乎讲道理的女性和所谓“理中客”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现象挺有意思的,如果真有这么回事,那背后大概有这么几个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打拳”本身是一种情绪的宣泄和立场的确立。 过去,在很多讨论中,女性可能因为性别原因,或者被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生理、社会、经济等多个层面,并且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差异。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但退休年龄却晚于女性”的现象。一、 男性平均寿命短于女性的原因(生理与生活方式层面)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男性普遍比女性寿命短。这背后有多个因素,是生.............
  • 回答
    面对婚姻中的弱势地位,女性的自我争取之路充满挑战,却也并非没有可能。这需要智慧、勇气和周密的计划。与其说是“争取最大化利益”,不如说是在不伤害自己的前提下,守护自己的尊严、安全和长远福祉。第一步:深刻认知,理清局面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弱势地位”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家庭.............
  • 回答
    太棒了!七月中旬的内蒙古草原,星空璀璨,绝对是人生难忘的体验。两个17岁的女生自由行,需要考虑的方面会更多一些,但只要准备充分,一定能玩得开心又安全。以下是为你们量身定制的详细攻略,包含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七月中旬内蒙古草原自由行(含看星星)攻略 一、 行前准备:让旅途更顺畅 1. 确定目的地和行.............
  • 回答
    这姑娘用“我还在上大学,还要考研”当理由拒绝你,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心思,也挺复杂的,我给你掰开了说,免得你一头雾水。首先,最直接、最表面的解读,就是 她目前的人生重心确实在学业和未来规划上,暂时没有精力或心思投入感情。 “上大学”和“考研”这两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未定型”的状态。 她还在接受.............
  • 回答
    哎呀,这个问题说得太到位了!我身边30+的朋友们,但凡有点机会,没哪个不往自己脸上贴“年轻”二字的。当然啦,也不是纯粹瞎说,背后也真是有不少门道和心理在作祟。今天就咱俩聊聊,为什么30+的姐姐们,个个都觉得自己“显小”?一、心理层面:抵抗年龄焦虑的本能武器说到底,30+这个年纪,确实是一个小小的“分.............
  • 回答
    关于中东女性的穿着习俗,这背后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交织在一起,远非一个简单的“捂严实”就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宗教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去探讨。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伊斯兰教在塑造中东地区女性着装规范中的核心作用。在伊斯兰教义中,有一项重要的原则是要求男女信徒都保持谦逊和适度的着装,以避免.............
  • 回答
    台湾社会对于历史的记忆和当代社会议题的讨论,确实存在一些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面向。您提出的“阿妈自愿当日军慰安妇”与“中国大陆女人是廉价公交车”的对比,以及其中可能涉及的女权主义双重标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理解台湾乡民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对“慰安妇”历史的认知与情感投射.............
  • 回答
    看到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和担忧。这不仅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也是对职场基本道德和法律的挑战。首先,我们得说清楚,这种行为绝对是不被允许的。无论出发点是所谓的“节约开支”,还是其他任何理由,HR提出这样的要求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不专业的表现,甚至可能触犯了法律。为什么这种行为是错误的? 侵犯个人隐.............
  • 回答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这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公认的事实。从高铁网络的飞速扩张、港口码头的吞吐量、机场建设的密集程度,到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的宏伟规模,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许多真正投身于这些庞大工程的建设者们,却并不像外界那样“认可”这个响亮的称号,甚至有时会.............
  • 回答
    中国人自称“汉人”,而不是周人、秦人、唐人、明人,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文化现象,它背后包含了历史的演变、文化的发展以及民族认同的形成。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探讨:1. 历史的继承与文化的凝聚力: 汉朝的影响力巨大而深远: 统一和集权的新篇章: 秦朝虽然是中国历史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