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能自称「基建狂魔」,但是从事基建的人对此并不怎么认可?

回答
中国被誉为“基建狂魔”,这在全球范围内几乎是公认的事实。从高铁网络的飞速扩张、港口码头的吞吐量、机场建设的密集程度,到桥梁、隧道、水利工程的宏伟规模,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成就确实令人惊叹。然而,令人玩味的是,许多真正投身于这些庞大工程的建设者们,却并不像外界那样“认可”这个响亮的称号,甚至有时会感到一丝不解和无奈。要深入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

一、“基建狂魔”的由来:事实与宣传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基建狂魔”这个称呼是如何诞生的。

客观成就显著: 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以惊人的速度和规模,建设了大量世界级的基础设施。
高铁: 从零开始,建成了全球最长、最繁忙的高铁网络。
港口: 拥有全球吞吐量最大的集装箱港口。
机场: 不断新建和扩建大量现代化机场。
桥梁与隧道: 创造了无数的桥梁和隧道的世界纪录。
城市建设: 城市化进程带动了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战略与政治动因: 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中国政府推动经济增长、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安全保障的重要战略手段。大规模的基建项目是“看得见”的政绩,能够有效地拉动投资、创造就业,并提升国家形象。
媒体与舆论的放大: 国内外媒体对中国基建成就进行了广泛报道,并冠以“基建狂魔”等标签,这种说法具有很强的传播力和冲击力,迅速深入人心。它既是对成就的肯定,也带有一丝惊叹甚至略带戏谑的意味。

可以说,“基建狂魔”是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展现出的速度、规模和效率的一种形象化描述,它更多地是从宏观层面、国家层面、效率层面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二、建设者不“认可”的原因:微观视角下的复杂现实

那么,为什么那些身处基建一线,每天与钢筋水泥、机械设备打交道的建设者们,却不那么“认同”这个称号呢?这主要源于他们所经历的微观现实与宏观赞誉之间的差异:

1. 极端的工作条件与艰辛付出

“基建狂魔”的背后,是无数建设者们的血汗和牺牲。

高强度、长时间工作: 项目进度往往被要求极快,尤其是在赶工期时,建设者们常常需要24小时轮班作业,没有节假日,甚至春节也可能在工地度过。
恶劣的作业环境: 在高山、深海、沙漠、极寒、高温等各种极端环境下作业是常态。高处作业、地下作业、水下作业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
危险性高: 机械操作、高空作业、爆破、焊接等工作本身就充满危险,工伤事故时有发生,虽然有安全措施,但意外总是难免。
生活条件简陋: 尤其是在早期或偏远地区,建设者们的生活条件可能非常艰苦,吃住简陋,远离家人,忍受孤独。
身体损耗: 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恶劣环境和不规律作息,对建设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损耗,许多人落下职业病。

从建设者的角度看,他们不是在“狂”地建设,而是在“拼命”地工作,用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去换取工程的完成。他们感受到的不是荣耀的“狂”,而是生存的“苦”。

2. 工程质量与安全性的隐忧

虽然中国基建总体上是可靠的,但“狂魔”的快速推进模式也可能带来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最先被一线建设者们感知到。

赶工期带来的压力: 为了达到国家要求的进度,项目管理层有时会面临巨大压力,这可能导致在某些环节上出现技术或工艺上的妥协,尽管这不代表普遍的偷工减料,但风险确实存在。
质量控制的挑战: 在规模巨大的工程中,如何确保每一个环节都达到最高质量标准,尤其是在快速施工的情况下,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线工人会更清楚地了解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和潜在的质量隐患。
安全事故的阴影: 尽管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但大型工程事故仍然时有发生。这些事故的阴影和对安全生产的持续担忧,让建设者们对“狂魔”的说法感到不安,因为他们是离风险最近的人。

建设者们深知,每一个工程背后都牵扯到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安全和未来使用者的利益。当被贴上“基建狂魔”的标签时,他们或许会担心这掩盖了在追求速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质量和安全上的不足。

3. 职业认同与社会地位的错位

“基建狂魔”更多是外界赋予的一个标签,它并没有完全体现建设者的真实职业认同。

技术性被忽视: 基建工程,尤其是大型复杂工程,需要高度的专业技术和精湛的工艺。然而,“狂魔”这个词更多强调的是规模和速度,容易让人忽视其中蕴含的复杂技术含量和建设者们的专业能力。
辛劳与回报不成正比: 很多一线建设者,特别是普通工人,他们的付出和收获并不完全匹配。虽然有相对稳定的收入,但与付出的艰辛、承担的风险以及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相比,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往往未能得到充分的认可。
身份的标签化: “基建狂魔”更像是一个宏观的叙事标签,而非对建设者个体身份的认同。建设者们希望被视为专业的工程师、技术工人,而不是某个宏大叙事的“零件”。他们可能更希望被理解和尊重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本身。

4. 成本与效率的考量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狂魔”式的建设也伴随着巨大的成本。

高昂的建设成本: 大规模、高强度的基建确实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和资金。
投资回报与效益: 有些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长,甚至存在一些经济效益不显著的项目,这在建设者们看来,也是一种“不计成本”的体现,他们可能更希望看到项目本身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三、总结:宏观叙事与微观体验的鸿沟

“基建狂魔”这个标签,是外部世界对中国基建成就的宏观赞誉和高度概括。它反映了中国在国家层面,以惊人的效率和规模完成了大量的基建任务,这在很多方面确实是“疯狂”的。

而从事基建的建设者们之所以不怎么认可,是因为他们身处微观层面,更直接地体验到了这种“疯狂”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极端艰苦的工作条件、高风险的作业环境、身体健康的损耗、以及对工程质量和安全性的持续担忧。同时,他们可能也觉得这个标签没有完全体现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价值,以及他们与宏观成就之间存在的职业认同和回报的错位感。

可以说,这是一个宏观叙事与微观体验之间的鸿沟。外界看到的是中国基建的“成就之狂”,而建设者们感受到的是实现成就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之苦”和承担的“风险之重”。他们并非否定这些成就,而是希望外界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这些成就的来之不易,更关注到构成这些成就的个体劳动者的艰辛与价值。

所以,下次当你听到“基建狂魔”时,不妨也想想那些在烈日下、寒风中、地下深处、高空之上默默奉献的建设者们,他们的汗水和心血,才是真正铸就这些伟大工程的基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橙汁好喝,但当被榨的橙子并不让人开心。

美国在二战前也曾经是基建狂魔,早在1916年的时候,美国就有40.6万公里的铁路线。但是,这么辉煌的成绩是怎么来的呢?有一个说法是,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埋着一颗华工的头颅。

美国的铁路修好了,功劳是谁的?当然是大资本家的。华工?他们有了个新称呼,叫“被遗忘的华工”。

我在基建一线干了七年。

程序员一个月拿着一两万的工资,加班996很苦吗?你真的可以到基建一线待一待,恐怕你用不了两天就崩溃了。

一线工人,如果没有超产奖金的话,工资也就五六千一个月。别提超产,那是拿命换的,一年撑死几个月。而且也就加个两三千。

工作时间一律都是007。

007还不是马云式的自主选择007,是被动随叫随到的007,说白了跟当兵打仗一个样。所有人都离家几百上千公里,住在一个陌生的荒村旷野,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叫你几点起来你就几点起来。

24小时随叫随到,一天连续体力工作16小时就跟喝水一样——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有加班费吗?没有。财务会告诉你。五六千的工资就是算过加班的,基本工资是多少呢?就是省市最低收入标准线,也就是1600块钱。

干的工作,绝大部分是高空作业,非常危险。身边死人是常事。

我工作第一年,我师傅死了,第二年我换了岗位,接我岗位的小伙子也死了。

死得都很痛快,一个是被重物砸了后脑当场死亡,一个是从几十米高空摔下当场死亡。

工作七年,身边死人的事情不到十起吧。(死亡率不算高,跟打隧道那帮爷爷们差远了。那帮爷爷,要是哪条隧道没死人就能当中奖一样。)

工作环境怎么样?每天浑身油污,顶风冒雨,冬天冷得要死要活,夏天被太阳晒得浑身蜕皮。

生活环境怎么样?

衣,谁的新衣服也舍不得在这种环境糟践,而且也不让穿自己的衣服。要穿工作服。工作服质量很差,油污是洗不掉的,而且洗多了就烂了,所以都穿得破破烂烂,自嘲像乞丐一样。

吃,伙食是被贪污的食堂管理员层层克扣的,克扣到什么程度?你吃过鸡架子吧?你吃过鱼架子吗?就是说,管理员把鱼买回来,然后把所有鱼的鱼肚子都剔下来,给自己和领导吃,然后把鱼头鱼尾巴和中间那段只剩点肉末末的鱼骨头加点别的料给你烩成一锅。然后一勺卖八九块,不买你饿着呗,荒郊野外不吃这个你真会饿死的。油一开始都是管理员出去专门买的地沟油,用散装塑料桶装回来的。(后几年不让了,让必须买超市的桶装油,算好一点。)

那饭,真的,不是害怕饿死的话,你真吃不下去那饭。

住,牛棚马圈。是真的牛棚马圈。住之前里面长满了比人高的茅草,我们清理干净之后搭个床板就住。拿蚊香熏蚊子,死蚊子每天能用簸箕扫。厕所就是随便挖一大粪坑,上面几根枕木条子一搭。夏天的时候你往那里一蹲,屁股上马上能趴几十个苍蝇,甩都甩不掉。刷牙涑口水都是用白塑料桶存下来的,太阳一晒里面长绿毛,没人清洗,漱口的时候一不小心就吃进去一片绿毛。

行,离有公共交通工具的地方动辄十几公里几十公里。没有车送你,哪都去不了。

一年回不了家,正月十六出门,腊月二十三回家,年年都这样。

打光棍是正常的,离婚是正常的。

结婚以后离婚率高达90%,我都离婚了。

苦不苦?习惯了也就呵呵了。

人是可以当狗养的,你没看过《狼犬丹尼》吗?何况我们也不是狗。

而且我们也根本不是最苦的,跟真正苦的比,我们是幸福的,被人羡慕的。

还有一群人,叫劳务工。

说白了就是农民工,临时工。

中铁、中建,这么多公司,一线主要劳动力都是劳务工,都是临时工。

临时工衣食住行的环境比我们还要差一大截,而且工资只有我们的三分之二,还没有三金。

苦不苦?

还不是最苦的。

还有更苦的——云贵山区出来的,跟着带他们出来的工头一起来的劳务工。

工头就像人蛇一样,得把他们的工资再扣一大部分。

这些人才是真苦。

我们好歹还舍得穿衣服盖被子,这些人可怜得只能睡在稻草上,冬天都舍不得生炉子,因为要省钱。你能想象零下三十度的乡村,在不生炉子的地面上枕着稻草打地铺是什么样子吗?

你想象不了,我特么看到都震惊了,别说你们。

而他们干的是什么工作呢?

最苦最累的。不是弯腰蹲一天,就是在石头渣子上跑一天。有的时候得四个人一组的负重,四个人扛280公斤东西在坑坑洼洼的地上走。

你要是离远看见了,你都觉得他们像农奴。

谁记得他们?

君子远庖厨,大家吃肉就行了,不用管肉是怎么来的。

——更新——

下列图片都是摆拍,请不要相信。

你们继续搞虚无主义,你们没见过的都不存在。


user avatar

我设计制作过一款雕塑——被甲方定性为建筑工程。

但方案早就通过常委会审核了,所以需要找个建筑单位来挂靠——14%的税(9%建筑税+5%管理费)

项目地是沿海某地。

工程造价354万,我全部制作几乎都在厂里完成的,制作+运输+安装一共成本是147万。

目前项目已经到了第三个年头,我和中间介绍人(他们和我要分账的)核算了一下,这个项目的流程成本已经达到了188万。

监理、审计、招标公司、劳动监察大队......层层吃钱,牙尖嘴利胃口好

在开标前一天就给招标公司送了1万的现金,在某商业中心的厕所里给的,通过隔板的下方递过去连面都没见着,如同黑社会交易。

农民工保证金、农民工保证金的押金~~~

工程造价354万,但甲方为这个项目付出的是412万。(其中就有21.6万的地质勘测报告)最搞笑的就是这个地质勘测报告,它本该是当地国土局收了这笔钱,然后作出地质勘测,形成报告交给甲方,然后甲方以此来判断我们的雕塑有没有地质上的问题。

我们向甲方问了几次,甲方让我们找国土局去——去了之后国土局一脸诧异:“你们为什么还不把地质勘测报告交上来,这个项目还想不想做了?”,了解之后才知道,这个“地质勘测报告”是要施工方来找人勘测,作出报告,然后交给国土局盖章————但地质勘测的费用是国土局收取的啊???


最后是请客吃饭(国土局)花了小两万,盖章嘛,不可能没有成本的。


甲方为这个项目付出的是412万,我们的实际制作成本是147万~~~你以为我能赚很多吗?不,目前测算下来,如果审计不扣钱,我估计能收入16万左右,嗯,这钱还要分中间人一半。

历时三年,多少次在厂里守着钣金工序,在项目地冒着酷暑来来回回~~~就这样。

基建狂魔?我很想知道项目的资金流向~~~估计做过的都想知道。

user avatar

很多人对于基建狂魔有着疯狂的迷恋,确实目前的交通和基建要远远超过很多东南亚国家,甚至一些欧美发达国家。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阶层,这玩意儿是有代价的,而且这种周期长,收益低的超大型基建工程背后全是债务,最后都要通过本国的土地财政来转移。真正能享受这个基建时代红利的人是那些已经变现资产,移民海外的人。他们拿着双重国籍回到国内便是本国人,回到美国便是美国人,你根本查不出来。 以外交层面的形式去让外国政府协助调查是不可能的,没有哪个国家会心甘情愿配合这么做,因为这背后涉及的财富隐私,法律问题是很多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目前老老实实的还房贷996内卷加班,其实是给这些富人提供优质红利,让他们能在国内享受各种便利,廉价的人力成本,极其便宜交通成本,

而且很多刚需的接盘让他们的资产有不断增值的机会。他们根本不需要为基建背后的债务担负任何责任。更不要说这些造价高昂的工程背后的利润模糊不清的分配方式。而实际上很多基建背后的利润蛋糕大部分都是被体制内的既得利益阶层拿走了。底层基建工人依然赚的是血汗钱,当然这些东西是一些体制内的入关人不敢谈的。

衡量一种制度的利弊,最好的方式就是对比自己和其他人能分享的红利多和寡。


而很多人对于现实世界认识有种非常明显的误区或者说被别人刻意扭曲了现实:

以为自己享受了时代红利,其实本质上是背负了这个时代最大的债务。

user avatar

不知道题主有没有去过工地上看过做过,我那几个学土木或者道桥的室友隔三岔五地就要被老板派到工地上去,七八月份的时候桥上的温度能到五十度,就这样趴在地上测量,记录数据。。。回来的时候阳光能晒到的地方全部乌里透红,这时候你要是赞美他为人民做了贡献他肯定要来抽你。仅仅是过去实习的研究生就如此辛苦,一线工人的劳苦可想而知。而一些危险性高的项目,死个把人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大概上面还会定一个指标,多少个之内安全性是达标的。

我们称赞农村田园牧歌,种豆南山式的生活,但真正土里刨食的农民们何尝希望自己的儿女像自己一样辛劳,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也只刨出两三万的收入。

我们称赞中国是基建狂魔,但谁又注意到中午那些在地铁口纳凉,浑身是泥的民工。又或者他们带着大包小包上公交时,周围的“上等人们”投去的嫌弃的目光,连他们坐过的位置也不愿意做?

慨他人以慷是容易的,事实上大部分人都很难体面地生活。王小波曾经在一篇杂文里戏谑地写过:痛苦是艺术的源泉,但不必是艺术家的痛苦。柴可夫斯基自己不是小伊万;唱黄土高坡的都打扮的珠光宝气;演秋菊的卸了妆一点也不悲惨。。。种种事实都说明,别人的痛苦才是你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艺术的源泉。剪几个镜头,配上激昂的音乐与“基建狂魔”的标题,这样的自豪感是廉价的,这样的赞美也没有什么意义。真正有意义的,是从事基建的工人能自豪地说出这是我们造的桥,这是我们修的路。是让农民说出,这是我们种的粮。是让建设国家的人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而不是靠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的底层人。

user avatar

说几句“无耻”的真心话吧:

10年前,我就是干这些的,天天和混凝土、钢筋、机械、农民工兄弟、黑社会、基层贪官污吏打交道……炸山、开路、修楼、造奇观……几亿十几亿的项目也混过,也亲眼看到宏伟的东西在我眼前拔地而起……也亲手应用过让你们咋舌的黑科技……

我们见过用火箭炮发射钢索造桥,我们见过自动化整体爬升模板,我们见过混凝土灌在钢桶里的超级大柱子,见过能够装上轨道滑行对接的大型场馆……地球上就没有中国基建狂魔做不到的事情。

但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觉得光荣,也不觉得伟大,更不觉得牛逼。因为我就拿那点钱,一年到头没有假期,你们码农说的什么996?算个屁,我是从早上6点,到晚上6点,一年365天,一天12小时,除了过年没有假期,还要保证半夜手机不关机,有什么突发情况都得随叫随到……我有个同事,结婚的日子,项目上只给他批了三天假。

当然,我们甲方的同志更辛苦,某鼎鼎大名的大国企,手机都要买防水的,不防水的要用塑料袋拴在脖子上,上澡堂子洗澡都得拴着,一次不接电话,罚款4000……那是个野蛮的时代。

整天的生活,就是工地、食堂、宿舍、仪器、图纸、电脑、各种住建部门、各种检测单位、黑社会工头……枯燥到要发疯。经常一个人在夕阳西下的时候,看着一片片荒凉无人的混凝土柱子、脚手架发呆,思考着自己一生是不是要永远干这个。

后来,我不干了,很久之前就不干了。

现在,我偶尔路过工地,看到工地上搞测量、预算、质检的,都没有年轻人,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都是两鬓斑白的中年大叔,道路上、脚手架上的农民工……都是佝偻着背的老年人……一个小伙子都没有,我又感慨,这个事业终究是要有人做啊。

中国的基建多牛逼啊,世界第一啊,天下无敌啊,得后继有人啊。

但是你要让我回去干,我是不干的。我觉得我老了,我一天工作五小时就是极限了,我不能晒太阳了,我不能和黑社会沙霸路霸吵架了,真的干不动了……

如果我还天天吹基建天下无敌,忽悠人去干,贱不贱呐,真的很贱!

只能希望,有一天技术突破,自动化程度更高,成本降低,工人不用那么辛苦,那么危险,待遇提高,安全保障提高,那些风吹雨打日晒修路造桥盖楼的,工资应该高于那些坐在办公室里吹牛逼的。

user avatar

“自诩为小资产阶级的自豪怪”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社会毒打,也没见过人被社会毒打。这种自豪本质上和“我们班xx考上清北”一样。

假设你今年60岁左右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是身体还算健康,只能靠出苦力挣钱。但现在有法律法规不允许工地用60岁以上的人。这时候有人找你,说自己这有个活,每天给你一百五。不过你得把身份证交给他保管,有人问你年龄就说自己五十多,要看身份证就说身份证丢了正在补办。

这样的活计是做不了多久的,基本上一个工地只能干几天就得撤,好在包工头手眼通天,每隔一段时间就能替你找到新工地。

当然包工头也不算是什么善人,工程给每个临时一天大概给二百五左右。也就是说包工头这种行为每个人每天就能挣到一百块钱左右。

这个价是两年前某s打头的超一线城市的某gov工程,一些次一点的工程就给不出这个价格了。

当然包工头自个是没有本事把这100/人都装进自己腰包的,至于都有谁吃到这一匙半勺的也无须多说。

实际上在工地上搬砖的(非比喻)年龄集中在45-65之间,这些人打16岁就出去给人盖房,到60多,差不多能盖一栋五十米高的大楼了,可是他们买得起其中一套房子吗?


忒拜七门谁人铸造?Who built the seven gates of Thebes?   
帝王名号满载史册。The books are filled with names of kings.   
其中几人亲运石料?Was it the kings who hauled the craggy blocks of stone?   
巴比伦古城屡屡破败,And Babylon, so many times destroyed.   
谁人不厌兴土重建?Who built the city up each time?   
利马圣殿金碧辉煌,In which of Lima's houses, That city glittering with gold,   
筑者入住几许?lived those who built it?   
中国长城修毕之日,In the evening when the Chinese wall was finished   
石匠又去向何方?Where did the masons go? 
罗马帝国扬威耀武,Imperial Rome is full of arcs of triumph.   
又是何人之功?Who reared them up?   
凯撒凯旋,谁者败寇?Over whom did the Caesars triumph?   
拜占庭歌舞升平,Byzantium lives in song.
几家欢喜几家忧愁?Were all her dwellings palaces?   
梦城亚特兰蒂斯,And even in Atlantis of the legend   
沉没之夜,将死之人,The night the seas rushed in, the drowning men   
仍对苦役恶语相向。still bellowed for their slaves.   
亚历山大征服印度,Young Alexander conquered India.   
仅凭一人之师?He alone?   
凯撒攻下高卢,Caesar beat the Gauls.   
岂无厨师随行?Was there not even a cook in his army?   
腓力二世海战灰飞烟灭,Phillip of Spain wept as his fleet was sunk and destroyed.   
几人泪眼相望?Were there no other tears?  
腓特烈大帝七年胜战,Frederick the Greek triumphed in the Seven Years War.   
麾下将士几何?Who triumphed with him?
凯歌数不尽,Each page a victory   
庆功者何人?At whose expense the victory ball?   
十年一豪杰,Every ten years a great man,
谁人独风骚?Who paid the piper?   
太多的史例,So many particulars.   
太多的问题。So many questions.
——布莱希特《工人读史》

是中国的人民建造起中国,而非中国建造了自己的人民。

user avatar

知道中国GDP世界第二,可是还有那么多人均GDP比中国低得多的多家都看不起中国吗?


原因不是什么游客,而是中国农民工收入太低了,以至于许多中国农民跑到人均GDP比中国少得多的国家去挣辛苦钱,很多工作都是当地人不愿意干的。


许多人不知道,中国农民工、朝鲜劳工、巴基斯坦劳工号称蒙古基建三大男子天团?


就是因为建筑工人太苦了,就连蒙古人都不愿意干,只有外包给中国农民工、朝鲜劳工和巴基斯坦劳工干。


为什么中国农民工愿意去人均GDP比中国少一半的蒙古干活?


因为人家工资月结,而且还不拖欠工资,工作强度比国内低得多,当然我说的是签正规劳动合同,去蒙古人公司打工的中国农民工:



如果我身边建筑工地天天有蓬头垢面的美国农民工,美国人均GDP就是比我们高十倍,我都看不起美国。

user avatar

因为资本主义中的一切成就都是有代价的。他们就是“代价”

user avatar

打个不恰当的例子

我可以在和你聊天的时候管我老婆叫“贱内”

但是你不能说“你家贱内这几天在忙什么呢?”

user avatar

我一毕业就去了中字头的某下属工地,和我同屋住的一个工人,是个瓦匠,我是正式合同,他干了十年,还是劳务派遣。

说是瓦匠,但是扁钢接地、管道预埋、焊接,这些体力活他也都干。

有时候我太累了,他就会毫无怨言的把两个人的活揽到手里,一刻不停的忙活。

因为他知道,我不会长期在那干。

要是能歇个三五分钟,他就会很高兴。

七点上工,五点回来吃饭,吃了饭再去的话,基本一干就是大半夜了。

第二天太阳照常升起,我们继续去做着一成不变,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工作。

当时去的时候是六月份刚毕业,太阳正大,烈日当空,没有一天不是浑身湿透。

回来连洗澡的力气都没有,只想拖着疲惫的身体躺在风扇前面刷刷刷,刷抖音。

差不多这样干了一年,我崩溃了,心态崩了,无论如何再也干不下去了。

在某天晚上十点下工回来的路上,突然就不想干了。

当天晚上十一点十分,我反复思考,进去和项目经理提出了辞职。

尽管项目部满足了我所有的要求,在辞职时项目经理还一再提升了我的待遇,但我还是毅然决然、头也不回的在第二天收拾行李走了。

虽然施工这个行业不怎么样,但是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的老东家水电十二局我还是很满意的。

没有违约金,没有拖延,前一天晚上提出辞职,第二天离开项目部,几天后回到杭州总部,一天之内办完全部手续。

没有想象中的各种阻挠和破事儿。

据我所知,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同屋的瓦匠还在不同的工地天天日晒雨淋。

我可以走,因为我有选择,我可以去设计院,我可以……

但他不行,他只是个普通工人,一没有文凭,二没有人脉,走了想要再找工作都很难。

何况,他和我聊过自己的家庭情况,老少婆娘一大家子人挤在一个院子,他每个月寄回去的工钱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家庭全部的开销。

他不敢辞职,也不知道出去能干什么,所以只能日复一日的重复。

还记得当时在西安项目部的时候,他最惬意和喜欢做的事就是吃完饭,在晚上不用上工的时候出去转转,听我讲大学里的故事。

有一次领导跟他说话,他不敢回复,犹豫半天拿到我这,说你有学问,帮我回复一下领导。

我当时就感觉,他真的太可爱了,我也害怕给他添麻烦,所以回复的很谨慎,每个字都有考虑。

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也许会有交集,但是不会重合。

我现在想到当时那一年的施工生活都觉得绝望,如果让我体验他的生活。

我想我是没什么可能出去再和别人吹我国是所谓的“基建狂魔”的。

六天建成武汉方仓医院?

说实话,确实牛逼,我得给我们工程人点个赞,但是我并不觉得有哪是值得骄傲的。

我当时看见屏幕里那些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我只觉得他们辛苦。

想到他们以后还要回工地继续日晒雨淋,拿着那点儿养家糊口的工资,也觉得他们实在可怜。

基建狂魔怎么来的,搞过基建的心里都清楚。

真别吹什么基建狂魔了,不熟。

user avatar

因为两个老生常谈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的原因:

工程师红利不是工程师们的红利,大学生红利也不是大学生们的红利。

遍身罗绮者,从来都不是养蚕人。

从事基建的人,跟着基建狂潮,虽然也赚了点钱,但那都是在工地上日夜操劳,常年无休,甚至还冒着一点生命危险赚来的辛苦钱,至于钱的大头去哪儿了,不知道,知道也得揣着明白装糊涂。

第二个方面的原因:

网上喜欢慷他人之慨,来满足自己宏大叙事的情怀帝,键盘侠太多了。

如果严格执行,谁说好,让谁去一线干活,谁支持,让谁去一线卖力的原则,网上分分钟就安静了。



user avatar

这两天正好在看一本书,作者在2010年左右跑到一个修高速公路的工地呆了几年,然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都记录了下来。

这本书2015年出版,然后在2015年成了禁书。


这本书我现在只看了三分之一,大概讲一些我看过的内容。


工人在工地上面临的困境有很多,但是什么问题都比不上安全问题。

那个工地的安全保障措施基本上都是虚的,安保处处长甚至都不知道这种规模的工地应该配几个安全管理员。

所以这就导致了工地安全事故频发,没几个月就会伤人甚至死人。


其中有几个章节讲的打桩工人。

这些工人都是工头自己找来的“野生的”打桩工人,每天清早开始工作,有时候体感温度能飙到50℃去,那工人就只穿一条内裤继续干。

后来有个打桩工人被石头砸伤了,工地老板垫了医药费,但是关于赔偿却只字不提,甚至都不愿意做工伤认定。

那他们的工钱是多少呢?500块钱1米。

运气好的话一天一米,但如果碰到石头桩或者溶洞桩,可能三四天才能挖一米。

听上去好像很高?但如果是要你在太阳下面8107不停地干呢?

而且你还要面临被压死、被淹死、被砸死的风险,设备坏了还得你自己赔(除非老板“心好”)。


但是对于老板来说,打到烂桩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如果因为打到烂桩耽误了工期,老板会很愁。但如果桩垮了、浸水了、废了,那就是大好事。

因为桩废了说明那个地方不能打桩,想继续修下去就得改图纸、改工程计划,这也就意味着额外的工作量、额外的预算,以及额外的油水。

至于打废的桩,“好心”的老板会象征性地给工人一些工资,黑心的老板却不会给,而理由则是“你桩都给我打废了我凭什么还给你钱”。

反正文中那个作为主角的打桩工人当时运气差到爆炸,一个月下来只赚了750,手下一个工人还差点被砸成残疾。

有人会问,既然这么危险,那为什么不用机器打桩?

老板给的理由是有些地理环境机器开不进去,但更多的原因——也是他们不愿意承认的原因——则是机器的租金比工人薪资更贵,用机器不仅省不了成本,还会降低“油水”。

时薪低、强度大,还随时有可能会死,这些真正的“工人爸爸”是肯定不会认可“基建狂魔”这个称号的,因为那些“狂魔”的背后,是他们以及他们曾经兄弟的命。


另一方面,其他的回答也说了,大兴基建的背后是土地财政以及海量的债务。

大家也都知道土地财政带来的代价是什么,而我们也在饱受其代价的折磨。

可是又有人会说了,我们虽然承担了代价,但是我们也获得了更好的基建和更便捷的生活。

那我就想问一问,你觉得这份收获和代价,它对等吗?你觉得这份代价你付出得值吗?

你觉得作为一个普通人,是否又应该认可“基建狂魔”这个称号呢?


~~~~~~~~

关于禁书的部分我再多说几句。

禁书也要分两种,一种是限制发行,一种全面封杀。

限制发行的话就是说后面不会再印了,而且市面上流通的也会尽可能回收。这种结果就是比较大的平台几乎搜不到相关词条,在比较正规的大型书商也买不到。但是因为封禁的程度不算高,所以在一些灰色地带(比如电子版、淘宝小店或者二手书店)还可以买到,比如我这本《大路:高速中国里的工地纪事》实际上就是去年亚马逊搞活动送的电子书,我也是后来查相关词条才知道这本书被禁过。

但是这种灰色地带不排除有钓鱼的,之前我有个网友在淘宝买了一套二手《古拉格群岛》,也是前几年被禁掉的,结果发货地是长沙市政府…

全面封杀就不用说了,就是只要你敢拿出来,那有关部门就敢抓你。这种书是绝对不能提的,在墙内的网站上也几乎不可能找得到资源,是绝对的死亡地带。


~~~~~

不用来找我要资源哈,我这个是正版电子书,有加密的,发给你你也看不了。

我前面书名都给出来了,大家就各显神通咯~

user avatar

可以看我以前的回答,从“基建狂魔”这个词被发明出来,我就持反感的态度。

我们用了更少的时间和更少的成本,走完的现代化城市和交通的建设阶段,说白了就是牺牲了从业人员的利益。

类比于现在互联网的996,对于搞工程的人来说996是福利,并且收入是远不及IT行业。

互联网这类新兴行业,我们可以把所受的委屈和怨气归咎于资本家,那传统的基建行业,你敢怪罪到中字头身上吗?

互联网的资本家再怎么混蛋,大多还是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一群人,讲究现代化文明的规则。

我欢迎大家深入考察建筑行业,尤其是二、三十年前,基建开始发力的那些年,你能体验到人类原始社会愚昧蛮荒的一面,垫资、拖欠、恶意垄断、弄虚作假……这些恶不是资本带来的,更像是人性中的附骨之疽。

同样这个行业也存在严重的剥削现象,不管国企还是私企,资方-甲方-总包-分包-劳务-农民工,一层层剥下来,“安得广厦千万间”,头顶却无半匹瓦。

所以有些时候看到现在的热门行业,就像看到几十年前的建筑行业,看似金玉其表的背后是败絮其中的阴暗面。大家可以看下现在土木工程专业,算是劝退率最高的专业之一,当失去时代的利用价值后,被遗弃在垃圾桶里。

user avatar

大家知道世界上抗震技术最强的国家是谁吗?没错,是日本。这在本专业属于一个出圈常识,也就是说,就算你完全不了解土木工程以及抗震,你也完全知道日本的抗震技术世界第一。

为啥?为啥是日本?为啥不是美国?

废话,因为日本地震频发,整个日本就是一个地震带,三天两头就震。更要命的是整个日本都是人口密集区,1.25亿人挤在一个大地震带上。日本要是抗震技术不过硬,人早就死绝了。

人家美国没有这个需求啊,美国除了西海岸沾点地震带,其他地方人家根本就没什么地震。人家研究那破玩意干啥,需求量也不大,有那个资源和精力,研究研究理论就行了,实践技术人家研究啥。

你如果对中国的自然地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国会成为基建狂魔。就这堆烂地,先天不足,后天难塑,不基建连山都出不来,不建咋整啊?你以为我们想建?要都是像美国一样的大平原,随便修条路就能跑,你以为我们会建那堆高桥深隧?!

你做题比王思聪厉害,除了说明你爹不如王思聪他爹以外,什么都说明不了。爷老子没留下,不干咋整啊?全家吃香灰?

user avatar

我真傻b,真的,作为一个BIM工程师从咨询单位跳槽到施工单位,到工地后,各种不适用,在工地上,很多事情是没在工地干过的人很难想象的。

为什么国内施工速度快?因为工地无时无刻不在加班。入职前跟我讲,一月四天休假,到了项目上,四天休假?都在加班你要好意思请假?心里没点数了?这都什么时候了一点积极性没有?

早上六点起床,我还好属于技术人员,同屋管材料的夜里一两点钟材料到了去看着卸车的时候不是没有。下午六点下班,下了班加班到七八点回生活区领导看见了还说你没积极性怎么不加班。至于加班费?不压你半年工资就算不错的了还想啥一二三呢?

为什么要加班?工期卡的跟赶着投胎似的。基本上从正式开工就开始赶工期,一直赶到项目收尾才清闲一点,清闲和没两天又开始赶赴下个工地赶工期。

为了赶这个傻B工期,总包为了节阶段工程款催分包,分包催施工班组,工人就开始干活儿毛毛糙糙不注意细节不注意安全。安全绳监护人动火作业说了一遍又一遍,结果上月这项目还是一死一重伤,就特么的刚开完安全文明生产月大会没几天。为了赶他妈的工期,项目拢共停工了一下午你敢信?因为这疫情,本来就工期紧张了,再停工还能行?也不知道甲方监理总包怎么商量的,活儿照样干,这件事就如同没发生过一样稀松平常的过去了。

说白了基建狂魔就是压榨底层工人和基层管理人员压榨出来的。我就不明白了,都是大学四年苦读出来,计算机行业就可以吐槽控诉996压榨劳动地,工地上近乎007却在社会上毫无话题都呢?

原来我等土木人,已经成了这荣耀与成就的一部分了啊!

user avatar

万里长城今犹在,有谁识得范喜良?

user avatar

说的简单点,有几个喜欢干建筑的,起早贪黑,住工地,吃的差,住的差,有时在野外施工,与世隔绝,都快成野人了。收入虽然高点,也能存下钱,但是真的辛苦啊。说白了,都是打工混口饭吃,谁不希望天天在家呆着看电视玩手机,可惜没有钱啊,所以真没有工人觉得多么自豪。

user avatar

基建靠得是海量背景离乡、712工作的农民工和724工作的工程师。

再吹基建的时候,请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功劳。

user avatar

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产。

比如中东国家的石油、澳大利亚的铁矿石……

中国对应的是什么呢?中国的是廉价劳动力,是人口红利。

你说中国的劳动力并不感觉“人口红利”是件好事,那同样沙特、澳大利亚的石油和铁矿石也并不感觉资源丰富是一件好事。只不过它们的感受都没人在乎罢了。

你说中国快递、外卖、各种人工服务既便宜又方便,感觉在中国挺好。

那是因为在中国,你不是做这种服务的人……

user avatar

转载自贴吧土木工程吧。


那些口口声声说,

土木工程是腊鸡专业的人;

应该看着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

满怀羡慕。

人类拥有着等同自身历史长度的土建史,

所有的标准、技术、设计和施工,

像是专门为你们准备的礼物。

环境艰苦、没有假期、熬夜通宵,

快速城市化的基建项目疯狂开工

你们可以尽情打灰。

去工地自由学习一门打灰的技术、学习一门扯皮的本领,

欣赏混凝土与钢筋的碰撞,振捣棒的咆哮和模板的震颤。

很多人,

从你们踏入工地就开始艰难探索自己的未来。

很多人在大学就进入了疑惑之年,

疑惑于自己毕业该干什么,该转什么。

人与人之间的壁垒被打破,

你们只凭相同的专业,

就在工地能结交一个又一个提着红桶跑路的土木人。

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

跑路的权利。

你所经历的,就是这个行业的现状。

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大基建时代,

但工地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

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

向你们的吃苦能力致敬。

你们正在把图纸,变成现实;

把田野,变为城市;

把沟壑,变为通途;

把荒芜,变为繁华。

你们把自己的青春,

变成了一个和成千上万的土木人,

一起打灰的事业。

向你们的奉献致敬,

弱小的人才选择抱怨和跑路,

而内心强大的人,

从不抗拒通宵打灰和全年无休。

向你们的吃苦耐劳致敬,

员工苦而不跑,

领导美美分红,耐心画饼。

年轻的身体,

才扛得住连续不断地打灰和喝酒。

有一天我终于发现,

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吃苦和坚持,

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压榨。

那些抱怨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应该看看你们,

就像我一样,

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

因为你们,工地才会更喜欢抢工期。

一个大基建时代最不起眼的风景,

是无数个蹲着工地上通宵打灰的年轻人。

因为你们,

这行业的学生、员工、工程师中表现的价值,

不再是理想和未来,

而是打灰、画图、扯皮、还有背锅,

是身上有泥,鞋底踩钉。

不用活成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我们这些领导的想象力,

不足以预判你们何时跑路。

如果你们依然需要我们画饼,

那么,

打灰吧,土木人,

我们在同一片工地向三总五项奔跑!

user avatar

在工地做叉车铲车出租,已经对这个行业彻底死心,只是还没找到其它出路。

关于工地的危险性,很多答主已经讲过了,我讲讲别的吧。

进入这个行业三年,从一开始就一直跟着中建二局,到目前已经是第五个工地。

第一年赚了三十多万,基本已经结清。但是好景不长,去年全接到些小工地,小工地用铲车叉车不多,亏了我十多万。对于我这种刚起步的小公司来说,压力真的不小。

不过,击垮我的不是亏损,而是拖……无限期的拖,去年整年的机械费用,到现在一毛钱都没见着。每次去催款,总包都有各种理由拖,绝望的是,你明知道他们在扯犊子,还拿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请师傅要给工资,叉车铲车要烧油,保养要钱修车要钱。三张信用金卡刷爆,各种网贷能借的也都借了个遍,今年债务全面暴发。

其实今年开年已经打算退出这个行业,但后来又接到中建二局某机电部经理电话,说某市有个工地急需用叉车,让拖几台叉车过去,承诺五天一结。

我还以为是时来运转,事实是我又被坑了一回。

四台叉车过去,刚开始干了十天产值六万多,给付了个两万。之后越拖越久,钱也给的越来越少,一个月就给个一两万,加油都不够。

像我一样被拖欠工程款的外包公司,数都数不清,大多数都是在垂死挣扎。做水电的那个公司,被拖欠了一个多亿,做吊车的被拖欠了一千多万,没一个分包公司老板不叫苦的。

我认可中国「基建狂魔」的称号,但我无法认同这种病态的行业。这行业下,估计除了总包上面几个当官的就没一个人是好过的,施工员007工作制,连节假日都没有,外包的垫资垫到破产,农民工每个月就只能领1000多生活费。谁来干个一年半载的,听到所谓的「基建狂魔」还能骄傲得起来呢?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