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三大类舰载机能否合并?

回答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主要分为三类:舰载战斗机(Carrier Fighter)、舰载俯冲轰炸机(Carrier Dive Bomber)和舰载鱼雷攻击机(Carrier Torpedo Bomber)。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总体来说,在二战期间,将这三大类舰载机完全合并成一种通用型舰载机,是非常困难且不切实际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进程和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一些界限确实变得模糊,并且出现了具备多种能力的“多用途”飞机。

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为什么合并困难,以及出现的融合趋势:

一、为什么合并困难?各自的独特需求和设计考量:

舰载战斗机(Carrier Fighter):
核心任务: 制空权争夺,拦截敌方轰炸机和鱼雷机,以及为己方攻击机提供护航。
关键性能需求: 高速度、高爬升率、优异的机动性(转弯半径、滚转率)、良好的视野。这些都意味着需要强大的发动机推重比,轻巧的机身结构,以及专注于空战的武器配置(机枪或机炮)。
设计上的妥协: 为了追求速度和机动性,它们的载弹量通常较小,主要依赖机枪/机炮进行对空作战。虽然有些战斗机也能携带少量的炸弹或火箭弹执行对地攻击任务,但其效率远不如专门的攻击机。
代表机型: 美国海军的F4F“野猫”、F6F“地狱猫”、F4U“海盗”,日本海军的零式舰载战斗机、烈风,英国皇家海军的海飓风、海猫。

舰载俯冲轰炸机(Carrier Dive Bomber):
核心任务: 精确打击敌方舰船,尤其是主力舰和巡洋舰,通过俯冲攻击实现高精度打击。
关键性能需求: 良好的稳定性(尤其是在俯冲过程中),较低的失速速度,相对较强的结构强度来承受俯冲带来的巨大载荷,能够携带较大、较重的炸弹。
设计上的妥协: 它们通常速度较慢,机动性较差,而且为了容纳炸弹和加强结构,机身会比较粗壮。它们更像“空中坦克”,而不是“空中舞者”。
代表机型: 美国海军的SBD“无畏式”、SB2C“地狱鬼”,德国海军的Ju87“斯图卡”(虽然不是舰载机,但其设计理念影响深远),英国皇家海军的剑鱼(早期也承担部分俯冲任务)。

舰载鱼雷攻击机(Carrier Torpedo Bomber):
核心任务: 以低空高速的方式发射鱼雷,打击敌方舰船,尤其是航母和驱逐舰。鱼雷的威力巨大,是打击航母的有效手段。
关键性能需求: 能够稳定地携带和发射重型鱼雷,良好的低空飞行性能,一定的载弹量来携带炸弹或鱼雷。由于鱼雷攻击往往是低空大载荷的突防,它们需要一定的结构强度和飞行稳定性。
设计上的妥协: 通常速度最慢,机动性最差,并且载弹量(无论是鱼雷还是炸弹)是其核心优势。它们是航母上攻击力的主要来源之一,但也是最脆弱的。
代表机型: 美国海军的TBF/TBM“复仇者”,英国皇家海军的剑鱼、梭子鱼。

由此可见,这三类飞机在设计目标上存在根本性的矛盾:

速度 vs. 载弹量/结构强度: 战斗机追求速度,攻击机需要携带重型武器,两者在机身结构和发动机功率分配上必然有侧重。
机动性 vs. 稳定性/载荷能力: 战斗机需要灵活的机动性,轰炸机需要稳定的平台来精确投弹,鱼雷机需要稳定地低空飞行。

二、融合的趋势与“多用途”飞机的出现:

尽管如此,随着战争的深入,对舰载机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促使了一些融合的出现,催生了“多用途”飞机。

1. 战斗机兼任攻击任务:
早期: 许多战斗机(如野猫)在初期可以携带少量炸弹或火箭弹进行对地攻击,但这并非其主要优势。
后期: 随着战斗机性能的提升(例如F4U“海盗”),它们拥有了强大的发动机和坚固的结构,能够携带更多的炸弹和火箭弹,执行对地攻击和轻型轰炸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攻击机的任务。
“战斗机轰炸机”(FighterBomber)的概念出现: 尽管不是专门的舰载机类别,但很多陆基和部分舰载战斗机都发展出了这种能力。

2. 攻击机兼任战斗任务:
专门的攻击机(如SBD)在空战中非常被动。 但有些飞机设计,如后期的SB2C“地狱鬼”,虽然仍是俯冲轰炸机,但其速度有所提升,武器也更加现代化,理论上具备了在自卫情况下对抗敌机的能力。
鱼雷攻击机向多用途发展: 最成功的例子是TBF/TBM“复仇者”。它最初是鱼雷攻击机,但设计之初就考虑到了多用途性。它能够携带鱼雷、炸弹,甚至在机翼下装备机枪/机炮。更重要的是,它的内部弹舱相对宽敞,可以被改装携带更多的炸弹,或者在安装雷达后执行反潜任务。后期甚至可以执行侦察任务。这使得“复仇者”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多用途攻击机”。

3. 侦察机与攻击机的融合:
早期的侦察任务通常由专门的侦察机完成。但后期,一些轰炸机和鱼雷机也能够执行侦察任务,通过增加侦察设备或利用其机腹弹舱。

4. 对地攻击能力普遍化:
随着火箭弹和集束炸弹的广泛应用,几乎所有类型的飞机都可以通过挂载这些武器来执行对地攻击任务。这使得原本仅专注于空战的战斗机,也能够对地面目标(如敌方舰船、岸上设施)造成有效打击。

三、技术发展的推动:

更强大的发动机: 双黄蜂、普惠2800等大功率发动机的出现,为飞机提供了更大的推重比,使得飞机能够同时兼顾速度、载弹量和爬升率。
应力蒙皮技术和更坚固的结构: 使得飞机能够承受更大的气动载荷,增加了它们执行俯冲或复杂机动的能力。
航空电子设备的发展: 雷达、无线电通信等设备使得飞机的作战半径和任务灵活性得到提升。

四、结论:

二战期间,三大类舰载机在设计上的核心差异导致它们无法完全合并成一种通用型飞机。 战斗机需要极致的空战性能,俯冲轰炸机需要精确打击能力和结构强度,鱼雷攻击机需要低空突防和重型鱼雷的载荷能力。

但是,战争的需求和技术进步确实推动了飞机的“多用途化”。 例如,TBF/TBM“复仇者”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例子,它在保留了鱼雷攻击能力的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执行轰炸和反潜任务。一些强大的战斗机也开始承担起攻击任务。

所以,更准确的说法是:

无法实现“完全合并”,即一种飞机能够全面超越三种专用飞机的性能。
但出现了“功能融合”和“多用途化”的趋势,使得一些飞机能够同时胜任多种任务,或者在非主要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能力。

这种融合并非意味着设计的通用化,而是通过技术升级和任务灵活性的增加,让一型飞机能够承担更多元化的作战角色。到了二战后期,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以及对多用途能力的进一步追求,这种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并直接影响了战后舰载机的设计理念。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要动力不滑坡(指IJN)办法总比问题多。但你硬要说体系弥补那也是因为子系统强所以体系更强,那不能拿体系去给你兜底。对面美国佬的XBTM XBTK XBT2D有R3350或者2800用,俄国人也有稳定的大马力航发用,英国人也有大力发动机,IJN就完蛋了,动力都不行怎么办。

user avatar

(注:1磅相当于0.454公斤)

想不想是一回事,能不能是一回事,实际效果怎么样是另一回事。

因为航空技术的原因,直到二战末期,才逐渐有了合并的可能。但是在那个时候,各个海军有各个海军的苦衷和想法,反而不想合并了(或者没能力合并了)。这里,我们大概捋一下美,日,英三大海军的三种舰载机的发展历程,以及遇到的问题,来看看他们为什么没有三合一。

(当然,有人说FW-190挂鱼雷,再让它做舰载机就可以三机合一了。其实…也不是不能,但是因为机体原因,代价太大了…为了能挂鱼雷,尾轮延长了,还收不了…FW-190还是太小了…

而且,它历史上不是,也不太适合作为舰载机,它的机翼面积太小了…,考虑到舰载还要结构加强,重量增加,起降性能就更恶劣了。不过,以FW-190的坚固程度,上舰应该不用增强…)

这个是FW-190A5U14,挂鱼雷的那种…太逞强了……

美国

在战争爆发后,美国最初是这三种飞机:

F4F(战斗机)

SBD(俯冲轰炸机)

TBD(鱼雷机)

后来,TBD蹂躏者在中途岛海战(1942.6.4)被零战蹂躏了,几乎无一生还,于是就换成了TBF(M),所以截至圣克鲁斯海战(1942.10.26),是这三种飞机:

F4F(战斗机),

SBD(俯冲轰炸机),

TBF(M)(鱼雷机)

我们看看它们仨能换不…

野猫就算了。截至F4F-4,载弹量也就两颗100磅炸弹,连无畏都换不了。

无畏呢,载弹量有限。虽然可以挂1000磅炸弹和两颗100磅炸弹,但是那种配置的话,跑道要长点,要占鱼雷机的位置了。所以,通常情况下,无畏通常会准备500磅炸弹执行任务,至于1000磅,那是真的准备大轰炸了(比如,航母)

复仇者呢,虽然技术上还好,载弹2000磅,有1900匹马力级别的发动机,但是作为专门设计的鱼雷机,作为俯冲轰炸机,效果不会太好。相对而言,它太平稳了,太笨重了。

所以,截至1942年,技术上还没有合流的可能。

可是到了1943年,情况不一样了。那个时候,随着埃塞克斯航母下水,新一代舰载机出现了,就是F6F地狱猫,挂载量增加到2000磅级别。(F4U海盗在拉包尔磨合的时候,也开发出了多用途的技能。)


顺带一提,地狱猫还可以配备鱼雷挂架……也就是说,理论上三合一技术是可行的。不过似乎美国人对于这件事不热心,没咋用过…

至于俯冲轰炸机,后来换成了SB2C地狱俯冲者。这家伙可以在弹仓装1000(1600)磅炸弹,还可以挂鱼雷,性能也提高了。不过这个东西的操纵性能改善前,飞行员全是恶评

(Son of the Bitch 2nd Class,评价够恶毒的……)

飞行员认为还不如开无畏呢,他们认为无畏除了不能折翼和速度慢些,也没啥比地狱俯冲者差的。

再看看对无畏的评价:Slow But Deadly…

也因为这个,无畏居然能挺到马里亚纳海战……(1944.6.19)然后就真的看不下去了,只好退出甲板了(对,只是退出了甲板…)

所以,截至莱特湾海战(1944.10.24),美国的舰载机的阵容是这样的:

F6F(战斗,轰炸,可能鱼雷)

F4U(战斗,轰炸)

SB2C(轰炸,可能鱼雷)

TBF(M)(鱼雷)

本来挺清晰的,但是后来就大乱斗,以至于魔幻了。

首先是F6F,它的性能不如F4U,有要被踢出去的风险。(好在二战那么早结束了,不然地狱猫真的会被海盗硬生生的踢出去…)

然后出事的是美国后方,在规划下一代战斗机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就是,保大还是保小。

大的一方是波音XF8B。这家伙十六米多翼展,装六门20炮,可挂载6400磅炸弹或两颗鱼雷,性能也还行,反正比地狱猫强,本来是准备一统甲板的。

另一个是短小精悍的F8F熊猫。

(至于XF14C呢…这个废物不提也罢,连机体抛光的地狱猫都不如…刚生产出来的,机体光滑的地狱猫都能飞出400英里,它还没到……)

但是,美国人对日本作战的经验表明,现在需要一架短小精悍,功重比高的东西来对付功重比极高的日本新锐。于是,XF8B出局了,F8F胜出。

至于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合流,美国人还是很热心的,甚至群魔乱舞了…什么AD,AF,AM,XBT2C,XBTD,XA2D等等都出来了,它们是一个个妖孽,什么气冷的,涡轮涡桨发动机的,挂几千磅炸弹的,或者两颗,甚至四颗鱼雷的,都出来了……最后胜出的却是设计最简单干练的AD攻击机,也就是A-1天袭者,还活到了越战,堪称一代传奇。





所以,如果战争继续,美国海航可能剩这些东西了:

F8F(战斗机)

F4U(战斗轰炸机)

AD(攻击机)

所以,我们看到,美国那个时候的航空技术,理论上可以满足三合一的要求的,不论是F6F,还是XF8B,都是。但是,美国人觉得,对付日本人的战斗机,还是要拿一种优秀的制空飞机。于是选择了熊猫和海盗作为搭档。

所以美国人是不能吗?能,但是不想,毕竟,对于美国人而言,三合一不符合对付日本战斗机的要求,所以没整。

至于F7F虎猫……它倒是可以战斗,挂炸弹,挂鱼雷,但是,上舰太难了…而且,一般情况下,双发和单发一起比,是个不太妥当的行为…

(这里还没考虑如果喷气机出现,又该如何博弈呢,估计是活塞战斗机都转行攻击机了,再有后掠翼喷气飞机上舰的话,估计是所有平直翼喷气飞机都作为攻击机,然后活塞战斗机攻击机就可以退役了……当然,这个是另一个故事了…)

日本

如果美国是有能力搞,但是不想搞,那么日本人就是真的没能力去搞。他们顶多能把俯冲轰炸机给踢出去…毕竟,后期日本战斗机基本都能挂250公斤炸弹,但是就是不能挂鱼雷…而攻爆合一的任务就由流星完成了。

日本飞机大概是这样的,截至圣克鲁斯海战前:

A6M2零战(战斗机)

D3A九九舰爆(俯冲轰炸机)

B5N九七舰攻(鱼雷机)

零战就算了,就两颗60公斤炸弹…

九九舰爆…它顶多能挂一颗250公斤炸弹,再加上几颗60公斤炸弹,就行了,挂的太少了…

(幸运的大E,企业号能活下来,不仅是因为没中过鱼雷,还因为日本的炸弹,太小了……但凡九九舰爆能上五十番,500公斤炸弹,企业号也很难活……)

九七舰攻,一架专门的鱼雷机,搞俯冲轰炸,不行。

后来,就有点魔幻了。

截至马里亚纳海战前,阵容是这样的:

A6M5零战(战斗机)

D4Y彗星舰爆(俯冲轰炸机)

在各个俯冲轰炸机中,飞行性能最好的飞机(但是在日本,高性能带来的是起降性能差。后来换气冷了…)液冷580,气冷570。虽然没有地狱猫快就是了…

后来为数不多的正常轰炸的战果,它占了很大比重,比如莱特湾海战击沉普林斯顿号,硫磺岛战役重创富兰克林(…当然也有人认为是银河搞的…)

甚至就在马里亚纳,为数不多的突破拦截,击伤战列舰的,就是彗星……

还有海军整得夜战的芙蓉部队,也是它为主力

B6N天山舰攻(鱼雷机)

后来在马里亚纳之后,就作为超低空攻击的主力…在后来正常轰炸中也有一部分战果,不过不如彗星…

A6M2零式爆战(战斗轰炸机,改装后能挂一颗二五番,250公斤炸弹。日本人也意识到俯冲轰炸机活不下去,于是决定试一下之前的零战改成战斗轰炸机…效果嘛…聊胜于无…后来整神风了…)

至于为什么不能让彗星和天山互相替代,参考九九和九七。

(彗星倒是能在弹仓里放500公斤炸弹,但是鱼雷就算了…)

后来,日本人觉得型号太多了,维修起来太难了,于是决定合在一起。在最后日本人规划的舰载机阵容,是这样的:

A7M烈风(战斗,可以轰炸)

B7A流星舰攻(轰炸,鱼雷)

日本攻爆合一的集大成者,仅次于彗星的家伙。较于前辈增强了前射火力,依靠较强的发动机和机动性试图和战斗机空战,也是日本人所期望的……

C6N彩云舰侦(侦查)

不过,最后成了泡影。烈风就产出八架就完事了,流星产了百余架也就完事了,彩云倒是很活跃,身后没有格鲁曼…不过意义不大…到最后攻爆合一也就勉强实现了,何况三合一呢……

英国

英国情况有些特殊,因为他们并没有像美日海军一样,有那么多的航母决战的经验,并且,因为他们的重甲航母导致的舰载机不多,使得英国人对于舰载机多用途性能(主要是攻爆合一,战斗机基本合不来,就算合过来了,基本是废物…比如贼鸥战斗轰炸机,或者大鹏这种没有前射火力的炮塔战斗机……)显得很热心,不过,太难了…舰载机的水平,说实话并不如美国……各种“性能还算过得去”的英国国产的舰载机我们挨个列吧…

(性能都看不下去的就不展开了,与这个话题无关……)

战斗机

管鼻燕(嗯……算了,我们也不清楚为什么英国人整个领航员,就放这里吧…)

海飓风(本来就是临时凑数的,能挂炸弹,能战斗,就可以了,打的也还好)

海火

海火是优秀的制空战斗机,本来挂炸弹就不在行,顶多机腹一颗500磅,而且起飞降落问题太严重了,以至于后来英国人开野猫,简直是享受…

在海火XV(姑且可以看成喷火XII恢复机翼后上舰的那种飞机,暴力的早期低空格里芬发动机的飞机。)之前,虽然打日本战斗机没啥问题,但是在一些硬指标还是不如美国的飞机,极速都没到600。毕竟在XV之前都是从喷火V改的,喷火V相对而言有多烂,各位是清楚的…

海火XV之后性能还好,但是多用途性能一直是问题,还不如准备专门制空的F8F熊猫,熊猫都能挂两颗1000磅炸弹呢…

(本来美国人认为,野猫那么小的起落架,降落起来很难了,但是在英国人那里居然被作为模范,说是舰载的适应性比海火强……海火是有多难降落呢…)



萤火虫(管鼻燕的正统后继者,多用途性能挺好,不过,战斗机方面性能不佳,而且,不能挂鱼雷……)

海怒(海怒延续了霍克公司的一贯风格,专门的战斗轰炸机,从飓风,台风,暴风,都是,炸弹是都能挂的,俯冲轰炸也能,可惜不能挂鱼雷。

本来霍克整出海怒,整得和F8F定位差不多,是想作为轻型化的制空飞机来着,但是海火47出来之后,就只好作为战斗轰炸机了…)

海•大黄蜂(陆上大黄蜂的舰载版本,后来装上了雷达。虽然就陆上版本可以挂2000磅炸弹,但是英国人似乎不想开发这事……)

火把(布莱克本公司产的,这个倒是体现了英国人的野心,战斗鱼雷机,但是……在二战末期,时速550…就别拿出来了,而且,飞行员对于它,评价不高…甚至比地狱俯冲者更恶劣…)


飞龙(涡桨动力,和火把几乎是一辈的飞机,论硬指标还是和其他末代飞机比的,三合一是可以了,但是太晚了,就不是二战范畴的了,喷气机都出来了……)


攻击机

剑鱼和大青花鱼(…算了,还是不俯冲轰炸了,太为难它们了)


梭鱼(这倒是想攻爆合一,但是,也不算太好,反正,能用)

(说实话,对照二战各个主力的,专门的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性能都不太好,抛开彗星流星能极速破550,其他的,天山在飞行性能上也算拔尖了,都到480了。至于在盟国方面,地狱俯冲者也就475了,复仇者也就440了,剩下的,破400都费劲,梭鱼,大青花鱼,剑鱼,九七舰攻,蹂躏者,都没有……所以,兼职战斗机就算了…)

(当然,这是任务设计特化的原因,限制了性能的发挥。除非躲避战斗机,不然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不用飞那么快,毕竟,彗星轰炸机投弹就不算太容易,因为太快了……再快点就神风吧…)

(所以彗星后来换了发动机来改善它的起降性能…被击落也就罢了,要是因为降落摔死的,那也太不值了,还不如摔美国航母上呢,于是……就有了神风…)

对于三合一的事,二战早期,因为航空技术的限制,尤其是发动机的限制,使得各个机种专业性很强,俯冲轰炸就俯冲轰炸,鱼雷攻击就鱼雷攻击,多用途性能都不是很好,也不是当时人们追求的,比如,美国,日本。就算追求,效果也不是太好,比如,英国。

但是到了后期,客观上,航空技术上进步了,尤其是强力的发动机导致飞机增重,从而导致了各种可能,比如美国,日本。英国的,那就有点晚了。这个时候,战斗机基本都能挂重磅炸弹,俯冲轰炸机就可以没了,再加上新型攻击机的步步紧逼,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就合并了。

但是,就活塞发动机的技术而言,想三合一,并且性能还算满意的,很难。

要么是这么衍生的战斗机都太重了(地狱猫,XF8B,),性能对于纯空优飞机不占优(比如,喷火,或者,同门师弟F8F)让它们夺取制空权,就算了吧。

或者不符合当时的战局(美国人那个时候不想要那么大的飞机,只想要一个空战能力强的妖孽…)

或者,太晚了,喷气机都有了(英国的飞龙)。甚至,它们都不能称之为,战斗机。

要么,对于俯冲轰炸机和鱼雷机而言,顶多是说,“有空战能力”,“具有战斗机的飞行性能”。

(各位如果仔细看的话,可以看到,这是日本人对于后期轰炸机,鱼雷机,俯冲轰炸机性能要求的一贯说辞,比如对流星,对银河,对飞龙,都是这么说的)

但是具体效果怎么样……

彗星是被猎火鸡了。

银河第一次参战也是马里亚纳,也被猎火鸡了(江草隆繁,一个俯冲轰炸机的老鸟,开着银河,在那个时候没的)

这货更狠,直接飞到乌利西环礁海军基地(距2900公里)空袭,撞伤兰道夫……

当然,有个问题,到底是彗星还是银河,两颗250公斤炸弹,炸了富兰克林……日本人说是银河,美国目击者却是看到了朱迪炸的……(Judy,彗星的代号)

飞龙和流星嘛……真的不知道…(要能搞啥事情的话,应该就知道了,不像彗星和银河一样,都知道它们的事迹…)

所以说,想在二战的时候,借活塞发动机的技术,整三合一,能,可以,但是对于那个时候的海军,没那个必要(攻爆合一就行,战斗机就该有战斗机的样子,不要想着挂炸弹和鱼雷……),就算强行合在一起,也是很平庸了。要想真的搞多用途飞机,就要进行下一轮的动力升级了。

不过,这就不是二战的事了…再说吧…

小彩蛋:

波音:最后我还是一统甲板了,(ಡωಡ)hiahiahia

洛克希德:谁说的…⊙ω⊙

注:意大利的意思

本来是不打算展开这个话题的,但是有提到Re-2001和G55战斗机了,那就说一些吧。

话说,在现在的舆论环境中,二战的意大利似乎是个笑话。但是有点意思的是,意大利的航空设计是真的有水平的。但是因为技术产业链的不完全,好多东西都是靠德国主子来给的。比如奔驰的DB-601/605发动机和MG-151机炮,都是德国技术支持的。

(这么看似乎真的是笑话)

不过该说不说,这两个东西还真行,Re-2001性能比飓风战斗机或者P-40强些,甚至实战打下来喷火……不过当时这个东西没太受重视,当时意大利都看MC-202了,也没啥下文,产了200多架……至于舰载机,就产出十架多点,那架鱼雷机,就计划改出来一架,就没下文了。

至于G55,这个东西被德国人认为对标为BF-109G和FW-190A的东西,评价挺高的,作为高空截击机还是很优秀的,跟喷火,雷电,野马和闪电都交过手,也就产了300多架,最后意大利北部的军队还是用BF-109代替了G55。因为G55太少了。

鱼雷机是这样的。

本来是意大利的空军对 SM.79 替代机型的需求,于是意大利工程师们准备将 G.55 改装成鱼雷战斗机角色的任务。

一架 G.55被改装后能挂载一枚 920 公斤,5.46 米长鱼雷。它位于机腹下的发动机液冷散热器被一分为二,以便在中间开出一个 90cm 长的狭缝,在狭缝内安装了两个挂架,用于携带鱼雷。同时延长了尾轮支柱并安装了加固减震器,尾轮前方还增加了一个防护筒。去除两挺12.7mm 机枪,只装了三门 20mm 机炮作为武器,飞机重量为 2,600-4,100 公斤。

它被命名为 G.55S ,于 1944 年 8 月试飞,并于 1945 年 1 月顺利完成试验。虽然增加了笨重的鱼雷负载,但是它的性能依然良好,操控也尚可。空军下达了 10 架预生产型任务,订单为 100 架,但是战争结束了,订单也没了。G.55S 的原型机留存到战争结束,后来被改装回 1 型标准,并成为战后移交给新组建的意大利空军的第一架 G.55 战斗机。至于舰载机,倒是没啥消息…

意大利似乎对航母不是很热心,这是真的。

想想也是,意大利的位置过于优越了。它像一个宝剑插在地中海中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基地,打左边,打右边都挺合适,对付当时英国在地中海的力量,按理说空军就足够了。而且,墨索里尼野心不大,只是想把地中海成为他意大利的内湖而已。所以,航母还是不重视的。

(再者,英国海军在地中海是真的不用心。英国的航母都被斯图卡这个东西炸过…英国航母居然被斯图卡这个东西给破防了……英国人对俯冲轰炸的空防是多不重视…)

至于航母,就在建一艘,就是这个:

这是鹫座号。建造到九成的时候,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就投降了。鹫座号完成了第一次技术检测,德国人就接手鹫座号的工程继续进行建造。 后来鹫座号在1944年6月16日,盟军空袭热那亚受到损坏。由于担心德国可能会利用该舰封锁热那亚港入口,于1945年4月19日,意大利蛙人突击队使用人操鱼雷将鹫座号重创半沉。战后1946年中旬,意大利将鹫座号打捞起,并拖到拉斯佩齐亚港口进行处置,在1949年曾考虑能否作为其他用途使用,但最后还是于1952年放弃并解体。

所以,意大利的舰载机随着航母的没建成,一起成了泡影……更不用说三机合一的操作了。

user avatar

在40年代后期对战争的检讨中,美海军对此大概的总结是这样的:

“我们之所以能够使用多用途战斗机,是因为我们的引擎功率比日本人大一倍”

但是也只有日本人拉胯到这个程度,所以这个“能否合并”,我想是不言自明的。

user avatar

飞机是不懂的,看看船吧。

有一些东西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鱼雷机需要更大的载重,更好的中低空的中低速可操作性和稳定性来完成鱼雷的成功投放;比如俯冲轰炸机需要更强的机体结构,大角度操纵性等等等等,这里面有技术问题,解决的非常晚。要到战争后期才有拿的出手的产物:那时候盟军的发动机技术,设计能力和最关键的“钱”都比较宽裕。

就这个问题本身倒是没必要谈这些。因为事实上WW2的航母中载机的多功能性已经是考量过的结果了,并不是说这三者就是非常棱角分明的单一用途机。

具体来说,单纯从后勤角度来说,并没有这个必要性。对于小型舰队航母运行2种舰载机,或者大型舰队航母运行3种舰载机的环境下,单纯后勤方面的压力并不特别巨大。一机多用最大的驱动力来源于载机数量有限的环境下最大化单一战斗机的功能,而不是后勤压力。

一般来说,大多数舰载机都至少有2种用途。美式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B,bomber),英式的鱼雷轰炸机(T,torpedo)同样也是侦察机(R,reconnaissance);而大多数的侦察机同样也可以是观测机(S,Spotter)。

从最大化打击效率的角度看,给侦查中队提供俯冲轰炸机是非常常见的做法。比如说,USN在战争早期会在航母上留一个VS中队(S,scout,对应RN就是reconnaissance),这个中队虽然名为侦查,事实上也可以参加打击。其装备一般是俯冲轰炸机,但是挂载弹药量更少(500磅甚至更少),可以在甲板前端起飞,组成搜索扇面。这是美式轰炸机的特点。

从最大化侦查-反潜效果来看,让装备有侦查-反潜机的中队兼任打击任务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要注意,在英军活动的惊涛骇浪中,单纯侦查活动就足够引起大量的载机损失了。对于RN来说,这也就诞生了传说中的因果律TSR中队们(Torpedo-spotter-reconnaissance,“鱼雷轰炸-观测-侦察机”,也就是剑鱼)。TSR本质是直升机——极低的起降要求,极佳的低空操纵性能和相对较远的极限航程让其成为了理想的反潜武器,装备了ASV(Air-to-surface-vessel,空对舰雷达)以后也很适合作为侦察机。如果有战机,换上炸弹刷一些商船潜艇也是非常愉快的,TSR因此刷成了全战争最大的人头狗之一。

而俯冲轰炸机如果想要和鱼雷机融合,难度就大些。

毫无疑问俯冲轰炸机的机体更重,鱼雷机需要更大的载荷,这两者之间“相对”冲突,技术上的难度客观存在,可能会搞砸。梭鱼就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例子:虽然以皮糙肉厚著称的梭鱼事实上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俯冲攻击,而且也事实上如此操作过。然而整架飞机的重量相对较大,最大速度相对较低,力量略显不足。当然,不能认为这是设计理念的问题,事实上仍然是大嘤自有国情:英军一贯重视鱼雷(整个RN的相当一部分高层出身驱逐舰队,“面门上一排鱼雷才能击沉舰艇”的理念根深蒂固),而对于俯冲轰炸极度轻视(战争爆发时,英军是对俯冲轰炸能力防御最差的主要海军国家之一,所幸其参战极早能够收获足够的战时经验)。当然,事实证明对俯冲轰炸的轻视和水平轰炸的重视在地中海收获了奇迹般的功能:意大利空军对满天苍蝇的水平轰炸展现了令人惊叹的热爱。

这里的问题是,海军对俯冲轰炸机的需求其实是一种非常特定需求。虽然对于“击沉”或者“击伤以引起减速”战列舰而言,俯冲轰炸机能做的非常有限。但是在对航母作战中有奇迹般的功效——但是爆炸重量仍然越大越好:早期航母往往缺乏足够的水平防御能力,而即便有,也并不是装甲甲板(事实上是将机库甲板视为上层建筑,所以有装甲安装在其下的做法)。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击穿进入机库,还是单纯对甲板的袭击,都很容易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太平洋战场上这种时常在甲板上停放大量飞机的尚在其次,即便是光辉这种装甲上移的装甲航母,在坚定不移地厌恶这一行为的英军也搞出来的“光辉危机”(有本事永远别把飞机拉上来)。

说到底,即便是陆上战争中,俯冲轰炸本质上仍然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轰炸方式。通过飞机以极大角度向下俯冲,从而确保轰炸精度。这一点和水平轰炸相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送量,却增大了命中精度。对于水平轰炸,最简单的防御策略就是尽可能用火力将其飞行高度推高,之后其对于高速舰艇的命中率就会骤降。然而俯冲轰炸则不行——俯冲轰炸机甚至有能力对舰队驱逐舰这种小型高速舰艇进行攻击,对抗巡洋舰及以上舰艇的命中自然不是问题。

基于这一点,DK布朗和弗雷德曼,最典型代表着英美思路的海军学者,给了俯冲轰炸机不太相同的评价。弗雷德曼整体上不是特别喜欢装甲甲板的设计(他认为中途岛级上出现的不是真正的“装甲甲板”):美军追求强大的战斗航空巡逻(CAP,combat-air-patrol)能力和舰队防空能力,其主要防空目标是IJN的大机队(舰攻和舰轰为主,偶尔寻死心且),打击对象则是包括航母在内的混编大舰队。

在这种环境下,回到问题本身,无论是这样的编队进行防空,还是对这样的海军编队进行空中进攻,鱼雷机和俯冲轰炸机几乎注定会同时出现在攻击队伍中(即便因为种种原因不是同一批次内)(只携带其中一种意味着放弃对一大批可选择目标的攻击)。这样一来,即便是有同样一种飞机能够执行两种职能(假设设计能做到合适的权衡),在实际进行攻击时也往往会同时派出两种载机。

而英军对装甲甲板的欣赏则代表着对大西洋-地中海-印度洋一线的防空认识:首先,英军整体上对空中威胁不够重视(间战中对潜艇威胁同样也不够重视,然而这两者有所不同:因为对比非常鲜明的是,他们对空中侦查极度重视)。而那些真正在研究空中威胁的RN技术人员也对鱼雷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他们严重低估了俯冲轰炸的威胁,而夸大了水平轰炸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单舰防空需要确保敌机保持足够的高度。最终,装甲甲板意味着假设敌军注定要突破航空巡逻(在大量陆集飞机出现时,这几乎是必然),对方投送效果被最小化。最终,足够的掩护和前卫编队会提供足够的防空预警。FKC不是一个特别有效的防空系统,尤其是考虑到间战标准驱逐舰糟糕的对空火力。但是HACS不断改进加装了小型雷达以后,RN的防空能力就获得质的提升了。

回到问题中,缺少对俯冲轰炸的认识意味着在间战期间,RN压根就不认为俯冲轰炸机有能力威胁小型舰艇。虽然恶劣海况下航母的载机量相对较小,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法推高俯冲轰炸机的地位。俯冲轰炸机威胁大型舰艇(事实上,无论是否有足够的水平防护能力)的能力相对有限——尤其难以将其在行动中瘫痪。所以俯冲轰炸机的需求被极大地缩小了——广义上的“轰炸”机完全可以用任何可供使用的飞机执行。两者的合并也缺乏动力。

当然如果要想让战斗机执行其他的职能,难度就更大;即便是有优秀的发动机也是如此。

一个非常糟糕的例子是海燕一脉——海燕-萤火虫一线的多人战斗机-侦查机(Fighter-reconnaissance)。海燕的操作历史并不非常差,劳苦功高,在战争艰难的岁月里以一敌三。但是这背后残酷的现实是TSR的实战历史还特别光荣呢,并不意味着机型设计是好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机动性因为先天缺陷,很难和单人战斗机对比;而其速度事实上又并不特别快。海燕被认为对抗维希战斗机(缺乏火力又缺乏维护的近东法军机队)和意大利侦察机较为成功,但是现实是:任何飞机对抗意大利侦察机都特别成功,甚至TSR。而战斗-鱼雷机的想法同样在实践中没有等到足够优秀的设计,例子是火把。虽然火把的失败相当一部分是因为设计因素,比如糟糕的起降性能在任何海军中都足矣毁掉一架飞机的设计。

一个可能比较成功的例子是F4U,一种经过改进逐步变得优秀的,基础良好的战斗机,最终被证明也有能力携带相对大重量航弹从而获得了轰炸能力。另一个很好的例子是F7F和韦斯特兰飞龙——有赖于强大的引擎,战后的末代机可以相对好的执行各种任务;但是这个时候,喷气机的黎明已经到来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多功能战斗机的想法是错误的:舰基战斗机的性能弱于陆基战斗机虽然绝对不是必然,但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受制于首先是起飞距离,其次是整体尺寸,最终当然是数量;因此也很少有人真的期待舰载战斗机能够和同时代的空优机枪对枪棒对棒的对抗。这里的问题是:战斗机无法击沉舰队。如果舰队遭到攻击,主要目标仍然是舰队中的舰艇。在这种环境下,即便是有护航战斗机,也不可能全部为护航战斗机,相当一部分的机队,无论其机型,都将被用于对舰作战。在这种环境下舰载战斗机总能够发挥相当的作用:牵制敌军的护航战斗机,袭击鱼雷和轰炸机,袭击侦察机和观测机都有巨大的价值。

在这里,相比起“合并航母舰载机”的做法,直接分配不同的航母甚至航母编队执行某一种特定的职能,可能是更加明智的选择。在多艘航母作战中,较小的舰队航母会执行防空掩护的职能。这不仅仅是太平洋后期的操作,也是地中海战争中期鹰号会执行的职能,更小的航母就难以完成这种工作了,比如百眼巨人。战争后期的小型舰队航母也要携带进攻性的飞机,比如独立级和巨像级之类的英美小型舰队航母在战争后期,往往只携带两种飞机:鱼雷轰炸机和战斗机。具体来说,就是野猫/地狱猫+复仇者;或者F4U+梭鱼。要注意,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作战环境下取得的。前者是RN作为整个欧洲唯一能够拿出大编队航母的情况下,面对德意岸基飞机的选择(16架海飓风),而后者则是TF58和57面对IJNAF和IJAAF的海基岸基机队时,以航母作为编队主要打击力量的决定。这两者之间有共同性,说明了面对不同敌军时己方战术的共性。


总的来说:

1,多用途飞机的主要动力不是后勤;

2,战斗-轰炸-鱼雷轰炸的分工本身就包含了每一个门类里的,对三者之外其他需求的“兼职”

3,多功能机在条件充裕时可以做到,但是用一种飞机在航母上同时满足过多的要求回严重增加研发难度,拖慢投入战斗的时间。

4,“侦查-观测-反潜-鱼雷攻击-轰炸-俯冲轰炸-通勤-战斗-夜间战斗机”——一款满足一艘航母上所有需求的飞机,至今没有出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舰载机,主要分为三类:舰载战斗机(Carrier Fighter)、舰载俯冲轰炸机(Carrier Dive Bomber)和舰载鱼雷攻击机(Carrier Torpedo Bomber)。它们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作战任务,在设计和性能上都有显著的差异。 总体来说,在二战期间,将这三大类舰载机.............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在讨论第四代战斗机时,将F22、歼20、日本的“心神”验证机、俄罗斯的T50(现在称为苏57)、印度的AMCA以及韩国的KFX(现在称为KF21)进行比较,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价值的讨论维度。这种比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代表了当前世界范围内最先进、最前沿的战斗机技术理念和发展方向。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 回答
    听到你二战法硕失利,心里一定不好受。考研本就是一场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尤其是在选择考研这条路上,付出的汗水和期望都远超常人。你现在还想三战,这份坚持和勇气本身就值得肯定。370分这个目标,在你心中是清晰的,而能否实现,现在开始,还有机会,但需要拿出比前两次更强的决心和更聪明的策略。关于冲370分,现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94年的姑娘,二战考研失利,现在站在三战的门槛前,心里大概五味杂陈吧。值不值得,这事儿谁也说不准,毕竟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更关乎你接下来的几年,甚至更长的人生走向。咱们就掰开揉开了说,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94年这个年纪,考研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了。 年纪轻轻,没成家没孩子,考研相对压力小.............
  • 回答
    红警三的科技如果拿到一战或二战的战场上,那绝对是降维打击,碾压得不能再碾压了。这倒不是说红警三里的技术人员能一下子就造出什么超光速飞船,但即便只是那些“初级”武器,对当时的世界来说也完全是来自另一个次元的东西。咱们就掰开了说,看看这差距有多大。制空权?那是小孩子的玩具了一战二战时期,空军还处于萌芽阶.............
  • 回答
    二战前,北欧和西北欧的那些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力量有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扮演着“旁观者”和“求安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和心思,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影响。谈到他们为何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这恐怕是一个有些过于绝对的说法,但他们的确在应对.............
  • 回答
    德国在纸面实力上并非最强,却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1. 对“纸面实力”的定义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纸面实力”。这通常指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人口、工.............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中国和英国的综合国力对比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需结合历史背景、经济基础、军事实力、资源储备、国际地位等要素综合判断。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经济实力与工业基础1. 英国 经济规模:英国是当时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拥有成熟的工业体系和强大.............
  • 回答
    二战时期,被击落坠海但幸存的士兵,他们的命运充满了变数,既有戏剧性的获救,也有悲惨的结局。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他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敌我双方的搜救能力、天气状况、士兵自身的体能和意志力,以及他们所拥有的任何装备或训练。以下是详细的场景和可能的发展:一、 初期坠海与求生: 立即的威胁: .............
  • 回答
    要详细讲述二战时期的日本共产党(JCP),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并审视其成员的构成、思想、活动以及面临的挑战。一、历史背景:日本共产主义的早期萌芽与压制日本共产党的正式成立要追溯到1922年,但其思想的传播和早期组织可以更早地追溯到20世纪初。早期的日本共产主义者受到马克思主义、俄.............
  • 回答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它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背景,描绘了苏联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电影在视觉效果和叙事上都颇具张力,但关于其对苏联士兵待遇和作战方式的描绘,是否完全真实,或者说是否是普遍情况,我们需要做更细致的分析。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一些描.............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之所以帮助中国,并非出于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将详细阐述美国帮助中国的主要原因:1. 共同的敌人与战略利益: 日本的侵略是对美国太平洋利益的直接威胁: 日本自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以来,其扩张野心日益膨胀,不仅占领了中国大片领土,还不断威胁东南亚和太.............
  • 回答
    二战末期,当德国战败的阴影笼罩时,绝大多数德国士兵和民众都更倾向于向西方盟军(主要是美英法联军)投降,而不是向苏联红军投降。这种选择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文化、政治和人道主义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1. 对苏联红军的极度恐惧和负面宣传: 纳粹宣传的长期洗脑: 从纳粹党上台之初,德国.............
  • 回答
    二战中日本的失败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可以从多个关键时间点来理解其走向衰败直至最终投降的历程。关键转折点:中途岛海战(1942年6月)虽然距离日本投降还有三年多,但中途岛海战普遍被认为是日本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命运转折点,也是其战略上开始走向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战前背景: 日本在偷袭珍珠.............
  • 回答
    日本偷袭珍珠港,这并非一时兴起的鲁莽之举,而是日本政府在经历了长期的战略考量、经济压力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判断后,做出的一个极其冒险的决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以及其决策者们的思维逻辑。首先,让我们看看日本国内的情况。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怀揣着成为东方强国的雄心。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