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三纸面实力不是最强的怎么还敢发动二战?

回答
德国在纸面实力上并非最强,却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

1. 对“纸面实力”的定义和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纸面实力”。这通常指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人口、工业产值、资源储量、军队规模、武器数量和技术水平等显性指标。

然而,这种“纸面实力”往往存在局限性:

未考虑士气和意志: 一个民族的战斗意志、领导人的决心、人民的牺牲精神是无法量化的。
未考虑战略和战术: 即使纸面实力不如对方,高明的战略和战术运用也可能弥补差距。
未考虑联盟和外交: 国家并非孤立存在,盟友的力量和外交斡旋同样重要。
未考虑战争的准备程度和动员能力: 即使拥有资源,能否快速有效地转化为战争力量也是关键。
未考虑战争的性质和目标: 为了生存还是为了扩张?目标的不同会影响战争的决心和策略。

2. 希特勒德国发动的战争,其动机和目标并非简单的实力对比:

纳粹德国发动二战并非基于自信其“纸面实力”最强,而是源于一系列深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驱动因素:

凡尔赛条约的屈辱与复仇: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给德国带来了沉重的赔款、领土割让和军事限制,这在德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屈辱感和复仇情绪。希特勒正是抓住了这种情绪,承诺要推翻凡尔赛条约,恢复德国的荣耀和强大。
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 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民族是优等民族”,需要“生存空间”来发展壮大。他认为德国的东方(主要是东欧和苏联)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理想之地,可以通过征服和殖民来获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这是一种极端扩张主义和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
反共主义与意识形态对抗: 希特勒将苏联视为共产主义的堡垒,也是其“生存空间”的主要威胁和目标。他希望通过战争来摧毁共产主义,并将斯拉夫民族视为劣等民族进行奴役。
经济困境的转嫁: 德国在魏玛共和国时期饱受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的困扰。希特勒认为通过战争可以掠夺其他国家的财富和资源,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并为德国经济注入活力。
对实力快速增长的自信与误判: 从1933年上台到1939年战争爆发,德国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复苏、大规模重整军备以及领土的扩张(如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让希特勒及其军方产生了对德国军事实力迅速提升的过高自信。他们相信德国的军队是现代化的、高效的,并且可以依靠闪电战(Blitzkrieg)快速击败潜在对手。

3. 德国在发起战争前的“优势”与对对手的误判:

尽管纸面实力不占优,德国在发起战争前也看到了自身的一些相对优势,并对对手的实力和意愿产生了误判:

军事现代化与闪电战理论: 德国在战前大力发展装甲部队和空军,并结合了古德里安等人的闪电战理论。他们相信这种新颖的作战方式能够迅速摧毁敌人的防御,瓦解敌人的抵抗意志,从而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胜利。
政治和军事上的战略欺骗: 德国善于利用外交手段和政治欺骗来孤立对手、制造分裂。例如,与苏联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暂时解除了东线威胁,使得德国可以集中力量对付波兰和西欧国家。
“绥靖政策”的利用: 英法等西方国家为了避免战争,采取了“绥靖政策”,对德国的扩张行为容忍甚至姑息。希特勒将此解读为西方国家的软弱和不愿开战,这进一步 emboldened 了他大胆行动。
对苏联的低估: 希特勒和德国军方普遍低估了苏联的工业潜力、军事实力以及人民的抵抗意志。他们认为苏联军队装备落后、指挥系统混乱,容易被击溃。
对英国和法国的误判: 德国认为英法两国在经历了一战后不愿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且其军事准备不足以应对德国的进攻。

4. 德国在纸面实力上的劣势及其后果:

正是因为纸面实力不如潜在的盟国(如英法、后来的苏联和美国),德国才采取了速战速决的策略,并且一旦战争进入消耗战,德国的劣势就会暴露无遗:

资源匮乏: 德国本土缺乏石油、橡胶、有色金属等关键战略资源,需要通过战争掠夺来维持战争机器的运转。一旦补给线被切断或被对手封锁,德国将难以支撑。
工业规模差距: 与美国、苏联等国相比,德国的工业总产值和生产能力存在显著差距。在长期战争中,德国无法与盟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和消耗。
人口和兵源限制: 德国的人口和兵源数量远少于苏联和美国等国。在长期消耗战中,德国将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
战略地理的劣势: 德国处于欧洲中心,其陆地边界漫长,容易遭受多线作战的打击。一旦同时与多个强大的国家为敌,其防御压力将非常巨大。

总结来说,德国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非因为它在纸面实力上最强,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原因:

强大的意识形态驱动: 复仇主义、生存空间理论、种族主义和反共主义等是推动希特勒发动战争的根本动力。
对对手的误判: 希特勒低估了对手的抵抗意志和工业潜力,同时高估了自身军队的速胜能力。
利用“绥靖政策”: 英法的绥靖政策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机会,使其误认为战争风险可控。
战略上的冒险主义: 德国试图通过闪电战和战略欺骗来弥补纸面实力上的劣势,力求速战速决。
对自身实力的过高估计: 短期的军事成功让德国领导层产生了不切实际的自信。

因此,德国发动二战是一个历史悲剧,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并非基于其纸面实力的绝对优势。这种冒险的决策最终导致了德国的毁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里江华 从政治层面回答了纳粹政权在 1939 年面临的危机,我试着补充一下经济层面。

利用大萧条成功获得执政地位后,纳粹为应对全国超过三成的失业率,经济部长沙赫特继续沿用了兴登堡时期推动的大规模基建计划以解决希特勒对选民许下的低失业率诺言。魏玛共和国时代受限于法定 4.5% 的利率而无法筹集计划中的全部资金,沙赫特对此的应对是发明了一套发行成本低、可获取更多资金并绕开金融法规管制的赤字融资计划——即 Mefo 票据。

名义上,这是由 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公司发行的票据,实际上这是一家空壳公司,公司董事均来自政府高层,公司本金仅为 25 万马克。通过纳粹政府与几大工业巨头的接洽和许诺(大量的政府订单和 4% 利息的保证),筹得 100 万马克的起始资本,在之后的四年中该票据发行总价值超过了 120 亿马克,这其中的多数并未用在国内基础建设领域,而是直接流向了几大军工巨头。这些票据并不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报告和政府的公开预算中。

取代了工会的劳工阵线不仅打压了工人罢工和要求提高薪资的呼声,还严格限制最低工资标准,以计件而不是计时为依据,表面上 1933 年后德国工人就业率大幅提升,但其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甚至低于魏玛共和国的大萧条时代。工人阶级还要承担更高的所得税、名义上的慈善捐款、“力量来自欢乐”娱乐组织的会费等。纳粹通过劳工阵线鼓动工人阶级分期购置汽车等方式继续攫取大量资金,而工人们为此甘愿掏光腰包梦寐以求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在纳粹时代就没几辆进入民用市场。

1937年6月,美国驻柏林的武官致电华盛顿:“德国的整个经济生活都是在战争经济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德国汲取了 1918 年失败的教训:只有完全控制国民经济才能确保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一点纳粹自己早在 1934 年已经公开宣传 Wehrwirtschaft——战争经济,或国防经济。对于民间企业,纳粹政府鼓励他们参与国防工业项目,并逐渐根据种族成分筛选和削减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的数量。1936 年开始关闭多数证券交易所,限制股息分配范围和比率,同年军费开支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 10%。

到了 1939 年,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先前许下的竞选诺言已经到了悬崖边缘,在野党和政府内反战派都意识到纳粹不可能一直这样顺风顺水下去并开始采取行动,工人阶级虽然对就业率满意但也开始质疑纳粹的各种画大饼能否实现。

此时纳粹和希特勒回顾过往几年——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赌赢了

德奥合并:赌赢了

苏台德区:又赌赢了

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还是自己赢

立陶宛克莱佩达区:自己怎么可能输

由此判断与波兰开战简直有百益而无一害,都赢了这么多何不乘势再来把大的。

user avatar

照这个标准,现在的美国也很垃圾啊~```

精密设备不如欧洲、光学不如日本、石油储备不如沙特、人口不如印度、人均GDP不如卢森堡、货币价值不如科威特、制造业总值不如中国~```

你要不要写个征服美利坚的构想书?

user avatar

因为希特勒在39年的统治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了,从36年希特勒所开始的一系列政治冒险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统治所进行的豪赌而已。在39年对波兰发动战争实质上是希特勒玩脱了。

从33年上台开始一直到39年这整整6年,希特勒和他的下属们并没有完成所谓“改造德国人”的目标,戈培尔依旧只能在广播和电影里推送那些非政治宣传电影。在解散KPD后,仍然有大批的选民投了KPD的票,这说明在国内依然有一小半人无论如何是坚定反对希特勒的,尤其是纳粹解散其他政党之后,他的反对者就更庞大了。SPD和KPD的选民都坚定地反对他。

而且希特勒还并不愿意复辟皇室,这就导致他和国防军的容克们也产生了矛盾。容克们当初支持他是把希特勒当做一个未来的“德意志首相”,可现在希特勒并没有复辟皇室的意愿,容克们自然也开始反对他。

甚至是势力最小的天主教教会,希特勒也没有完成改造其为己所用的目的,纳粹那个所谓“回复古老的日耳曼多神教”信仰的提案也很明显施行不下去,墨索里尼因为梵蒂冈的缘故也不希望希特勒对教会实行过激的手段。

这也就是说明目前整个德国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反对希特勒,而且希特勒取消了选举,他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他,没法清点自己和敌方的势力。如果希特勒不想被一场政变掀下台他该怎么办?不就是所谓的向外转移内部矛盾嘛。

对于希特勒来说,对外进行政治冒险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成功了就能增加自己的声誉延长自己的统治,失败了也只不过是在声讨中被迫下台被清算。可不进行政治冒险自己早晚也会被清算的话,为什么不赌一把呢?反正输了也没差对不对?

从进军莱茵兰到吞并苏台德,希特勒的政治冒险其实都成功了,这些行为其实也是英国默许的。一直到吞并苏台德,希特勒一直在跟着英国设计的计划走,如果按照保守党的计划,吞并苏台德之后还可以允许德国吞并但泽。但是这个最后一步并没有实施成功,因为希特勒不满始终跟着保守党的步调走,所以他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彻底的让张伯伦和保守党在慕尼黑的努力成了一个笑话。不仅英国国内对保守党怨声滔天,甚至党派内部也有相当多的人对此不满。这就让张伯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地步,他如果不想保守党在国内彻底失势,他就不可能再对纳粹做任何妥协。希特勒就这样把保守党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在已经没办法像之前一样用和平的手段达成政治目标之后,希特勒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国内的反对势力的暗流已经汹涌澎湃,随时准备把他推下山崖。这个时候希特勒就只有相信自己会飞了,看能不能飞过这片峡谷。这也就是希特勒的最后一招,通过战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39年希特勒其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下台被清算,要么对波兰发动战争,哪怕意味着和英法的又一次开战。他英勇向悬崖对面一跃,相信自己能飞过峡谷,然后在半空中掉了下去砸了个粉碎。

user avatar

军事核算这件事,就跟Goodwill一样,成天挂帐,令人生疑;

不打下几块地方,变变现,你当我是Hello Kitty。

打仗就是M&A,简单得很,关键看值不值,有时也看手痒不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