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江华 从政治层面回答了纳粹政权在 1939 年面临的危机,我试着补充一下经济层面。
利用大萧条成功获得执政地位后,纳粹为应对全国超过三成的失业率,经济部长沙赫特继续沿用了兴登堡时期推动的大规模基建计划以解决希特勒对选民许下的低失业率诺言。魏玛共和国时代受限于法定 4.5% 的利率而无法筹集计划中的全部资金,沙赫特对此的应对是发明了一套发行成本低、可获取更多资金并绕开金融法规管制的赤字融资计划——即 Mefo 票据。
名义上,这是由 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公司发行的票据,实际上这是一家空壳公司,公司董事均来自政府高层,公司本金仅为 25 万马克。通过纳粹政府与几大工业巨头的接洽和许诺(大量的政府订单和 4% 利息的保证),筹得 100 万马克的起始资本,在之后的四年中该票据发行总价值超过了 120 亿马克,这其中的多数并未用在国内基础建设领域,而是直接流向了几大军工巨头。这些票据并不会出现在中央银行的报告和政府的公开预算中。
取代了工会的劳工阵线不仅打压了工人罢工和要求提高薪资的呼声,还严格限制最低工资标准,以计件而不是计时为依据,表面上 1933 年后德国工人就业率大幅提升,但其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占比甚至低于魏玛共和国的大萧条时代。工人阶级还要承担更高的所得税、名义上的慈善捐款、“力量来自欢乐”娱乐组织的会费等。纳粹通过劳工阵线鼓动工人阶级分期购置汽车等方式继续攫取大量资金,而工人们为此甘愿掏光腰包梦寐以求的大众甲壳虫汽车在纳粹时代就没几辆进入民用市场。
1937年6月,美国驻柏林的武官致电华盛顿:“德国的整个经济生活都是在战争经济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德国汲取了 1918 年失败的教训:只有完全控制国民经济才能确保在未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这一点纳粹自己早在 1934 年已经公开宣传 Wehrwirtschaft——战争经济,或国防经济。对于民间企业,纳粹政府鼓励他们参与国防工业项目,并逐渐根据种族成分筛选和削减社会福利和慈善机构的数量。1936 年开始关闭多数证券交易所,限制股息分配范围和比率,同年军费开支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 10%。
到了 1939 年,庞大的财政赤字和先前许下的竞选诺言已经到了悬崖边缘,在野党和政府内反战派都意识到纳粹不可能一直这样顺风顺水下去并开始采取行动,工人阶级虽然对就业率满意但也开始质疑纳粹的各种画大饼能否实现。
此时纳粹和希特勒回顾过往几年——
进驻莱茵非军事区:赌赢了
德奥合并:赌赢了
苏台德区:又赌赢了
捷克斯洛伐克全境:还是自己赢
立陶宛克莱佩达区:自己怎么可能输
由此判断与波兰开战简直有百益而无一害,都赢了这么多何不乘势再来把大的。
照这个标准,现在的美国也很垃圾啊~```
精密设备不如欧洲、光学不如日本、石油储备不如沙特、人口不如印度、人均GDP不如卢森堡、货币价值不如科威特、制造业总值不如中国~```
你要不要写个征服美利坚的构想书?
因为希特勒在39年的统治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了,从36年希特勒所开始的一系列政治冒险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自己统治所进行的豪赌而已。在39年对波兰发动战争实质上是希特勒玩脱了。
从33年上台开始一直到39年这整整6年,希特勒和他的下属们并没有完成所谓“改造德国人”的目标,戈培尔依旧只能在广播和电影里推送那些非政治宣传电影。在解散KPD后,仍然有大批的选民投了KPD的票,这说明在国内依然有一小半人无论如何是坚定反对希特勒的,尤其是纳粹解散其他政党之后,他的反对者就更庞大了。SPD和KPD的选民都坚定地反对他。
而且希特勒还并不愿意复辟皇室,这就导致他和国防军的容克们也产生了矛盾。容克们当初支持他是把希特勒当做一个未来的“德意志首相”,可现在希特勒并没有复辟皇室的意愿,容克们自然也开始反对他。
甚至是势力最小的天主教教会,希特勒也没有完成改造其为己所用的目的,纳粹那个所谓“回复古老的日耳曼多神教”信仰的提案也很明显施行不下去,墨索里尼因为梵蒂冈的缘故也不希望希特勒对教会实行过激的手段。
这也就是说明目前整个德国几乎所有的政治势力都反对希特勒,而且希特勒取消了选举,他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支持他,没法清点自己和敌方的势力。如果希特勒不想被一场政变掀下台他该怎么办?不就是所谓的向外转移内部矛盾嘛。
对于希特勒来说,对外进行政治冒险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成功了就能增加自己的声誉延长自己的统治,失败了也只不过是在声讨中被迫下台被清算。可不进行政治冒险自己早晚也会被清算的话,为什么不赌一把呢?反正输了也没差对不对?
从进军莱茵兰到吞并苏台德,希特勒的政治冒险其实都成功了,这些行为其实也是英国默许的。一直到吞并苏台德,希特勒一直在跟着英国设计的计划走,如果按照保守党的计划,吞并苏台德之后还可以允许德国吞并但泽。但是这个最后一步并没有实施成功,因为希特勒不满始终跟着保守党的步调走,所以他又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彻底的让张伯伦和保守党在慕尼黑的努力成了一个笑话。不仅英国国内对保守党怨声滔天,甚至党派内部也有相当多的人对此不满。这就让张伯伦陷入了一个很尴尬的地步,他如果不想保守党在国内彻底失势,他就不可能再对纳粹做任何妥协。希特勒就这样把保守党逼到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在已经没办法像之前一样用和平的手段达成政治目标之后,希特勒已经站在了悬崖边上,国内的反对势力的暗流已经汹涌澎湃,随时准备把他推下山崖。这个时候希特勒就只有相信自己会飞了,看能不能飞过这片峡谷。这也就是希特勒的最后一招,通过战争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在39年希特勒其实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下台被清算,要么对波兰发动战争,哪怕意味着和英法的又一次开战。他英勇向悬崖对面一跃,相信自己能飞过峡谷,然后在半空中掉了下去砸了个粉碎。
军事核算这件事,就跟Goodwill一样,成天挂帐,令人生疑;
不打下几块地方,变变现,你当我是Hello Kitty。
打仗就是M&A,简单得很,关键看值不值,有时也看手痒不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