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三军舰火炮口径较小?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二战德国海军时,会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英国、美国甚至苏联等其他海军强国,德国主力舰艇的火炮口径似乎显得“小巧”了一些。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80毫米(15英寸)主炮,而当时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56毫米(14英寸)主炮,但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装备了令人咋舌的406毫米(16英寸)主炮。甚至像大西洋上的“海上巨兽”——提尔皮茨号,装备的也还是那套380毫米主炮。

这不禁让人好奇:德国海军为什么会选择相对较小的火炮口径?这背后究竟有什么原因?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到德国海军的战略定位、工业能力、技术理念以及战术需求等多个层面去分析。

一、历史的遗产与海军发展战略的摇摆: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海军的处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海军虽然也拥有一些强大的战列舰(如装备350毫米主炮的巴伐利亚级),但在日德兰海战等关键战役中,虽然展现了不俗的战斗力,但并未能达到战略上的目的,最终在战后被《凡尔赛条约》严格限制。

《凡尔赛条约》对德国海军的规模、舰艇数量和吨位都做了极其严苛的规定。然而,条约并非完全禁止德国发展海军,而是允许其建造一定数量的“主力舰”,并且对主力舰的排水量和主炮口径设定了上限。条约规定,德国海军可以拥有六艘主力舰,每艘主力舰的最大排水量不得超过10000吨,并且主炮口径不得超过305毫米(12英寸)。

虽然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实际上已经撕毁了《凡尔赛条约》,但条约的阴影和长期以来海军发展的限制,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国海军的规划。例如,为规避条约限制,德国在建造“袖珍战列舰”(如“德意志”号)时,就装备了380毫米主炮,但这被认为是“偷换概念”的产物,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主力舰。

更关键的是,希特勒和他的海军领导层在海军发展方向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和摇摆。希特勒初期对海军的重视程度不如陆军和空军,他设想的“德国海军”更多是作为辅助德军陆地攻势的工具,以及在某些特定区域(如波罗的海)进行封锁和骚扰。然而,海军元帅雷德尔则抱有建立一支能够与英国皇家海军匹敌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军舰队的雄心。这种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也影响了大型舰艇火炮口径的最终决定。

二、工业能力的制约:

这是一个非常现实但又至关重要的因素。建造大型舰炮,特别是大口径、高初速的舰炮,需要极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支撑。这包括:

冶金技术: 炮管需要能够承受巨大的膛压和高温,对钢材的强度、韧性和耐磨性有着极高的要求。制造能够生产足够高质量、足够长度的大口径炮管的特殊钢材,并且能够进行精密的加工,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炮塔技术: 大型舰炮需要配备与其口径相匹配的炮塔。大口径炮塔意味着巨大的重量、复杂的液压或电力驱动系统、以及复杂的装弹和炮弹储存系统。这些都对机械工程、液压技术和电气工程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弹药生产: 不仅要生产足够多的炮弹,还要保证炮弹的质量和威力。大口径炮弹的生产工艺复杂,装药量大,对弹壳、装药、引信等都有特殊要求。

在二战前和二战初期,德国的工业基础虽然发达,但在某些方面,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材料和精密制造领域,仍然无法与拥有更庞大工业体系的美国和英国相提并论。例如,生产406毫米(16英寸)级别的舰炮和其配套的弹药,对德国的工业能力而言,是极其昂贵的,并且可能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挤占其他军工生产的需求。

三、炮弹穿甲能力与射程的权衡:

舰炮的口径大小直接关系到炮弹的重量和威力,也影响到初速和射程。然而,这并非简单的“越大越好”。设计者需要在多个参数之间进行权衡:

炮弹重量与穿甲力: 口径越大,炮弹的质量也越大,理论上可以携带更多的装药,从而拥有更强的穿甲能力。例如,406毫米炮弹的重量远超380毫米炮弹。
初速与射程/精度: 炮管越长,理论上可以给予炮弹更高的初速,从而获得更远的射程和更好的弹道性能(精度)。然而,过大的炮管长度会增加舰艇的重心和结构负担。同时,对于大口径炮弹,要维持高初速,需要更强的药包和更复杂的炮管设计,这又会增加成本和复杂性。
射速与装弹: 口径越大,弹药越重,装弹速度通常越慢。这意味着在连续射击时,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往往不如小口径火炮。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持续的火力输出也是非常重要的。
舰艇结构与载弹量: 更大的火炮需要更坚固的炮塔结构和更大的弹药舱,这会增加舰艇的整体重量和复杂性,并且会占用更多的内部空间,可能影响舰艇的装甲防护或搭载其他设备的能力。

德国海军在设计380毫米主炮时,可能是在综合考虑了以上因素后,认为380毫米炮弹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其对敌方主力舰艇(主要是英国海军的舰艇)的穿甲需求。380毫米炮弹的穿甲能力在当时是相当出色的,能够有效威胁大部分同代战列舰。他们可能认为,追求更大口径带来的收益(例如,对美国海军装备的406毫米战列舰的绝对优势)并不如投入资源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如炮弹的穿甲技术、装药技术、火控系统等)来得划算。

四、技术理念与战术设想:

德国海军在舰艇设计上,往往倾向于一种“灵活、快速、强大火力”的理念。虽然他们也建造了像俾斯麦级这样的巨型战列舰,但相比于美国海军专注于建造巨型战列舰的主力舰队(Battleship Navy)理念,德国海军在某些方面更倾向于“破交战”(Commerce Raiding)和“舰队决战”的混合策略。

破交战: 德国海军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英国是一个依赖海上贸易的国家。德国海军希望通过强大的舰艇,在海上进行破交战,切断英国的补给线。在这种战术下,拥有极高射程和穿甲力的巨炮固然有优势,但更灵活、速度更快的舰艇,配合能够有效打击商船和护航舰艇的火炮,可能更加实用。
炮术的精度与射程: 德国海军非常重视火炮的精度和射程,并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先进的火控系统。他们认为,通过精确的计算和优良的火控系统,即便是口径稍小的火炮,也能在更远的距离上精准打击目标,弥补口径上的劣势。例如,德国的火控系统在当时可以说是世界领先的,能够更早地进行有效的射击。
“炮弹穿甲”而非“炮塔对轰”: 德国海军的火炮专家们可能认为,比起纯粹依靠炮塔的尺寸和炮弹的重量来压倒对方,更重要的是通过先进的炮弹设计(例如,更优良的弹道、更强的引信、更有效的装药)来提升穿甲能力和命中率。380毫米炮弹在当时的穿甲性能上,并非完全没有竞争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德三军舰火炮口径相对较小,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 历史限制与战略摇摆: 《凡尔赛条约》的影响以及希特勒政府海军战略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军的初期规划。
2. 工业能力的局限: 生产大口径舰炮及其配套弹药,需要庞大的工业基础和技术积累,德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
3. 技术与战术的权衡: 德国海军在炮弹穿甲能力、初速、射程、射速以及弹药载荷等多个参数之间进行权衡,认为380毫米火炮在当时已经能够满足其主要作战需求,并且在整体造价和制造难度上更具优势。
4. 技术理念的侧重: 德国海军重视火炮的精度、射程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希望通过技术优势来弥补口径上的差异。

与其说德国海军“不愿”装备更大口径的火炮,不如说是在其所处的历史、经济、工业和战略环境下,他们做出了“最适合”的选择。380毫米主炮的组合,在俾斯麦级战列舰身上,也曾打出过令人瞩目的战绩,证明了其并非一无是处。然而,在与拥有更大口径火炮的美国海军的直接较量中,这种口径上的差距,无疑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劣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确实想说说你乎吨位比较论。

“五万吨战列舰只装备了8炮15in”=“为8炮15in的炮组准备了5万吨级别的舰体设备”

同吨位横向比较(且不说科罗拉多和沙恩这种跨时代直接比较,毕竟R和BSM也有人比)是一种不太健康的思维模式,尤其对于海军而言。不加限定进行同吨位,同时代的对比很少有意义。主力舰在这个问题上更甚。因为主力舰完工的数量一定是有限的,除非大如大和否则否则单舰的大小本身在德国舰队这个规模上很少有决定性影响。真正有必要,真正有意义的对比,是同定位对比。至于用哪一年的船壳完成其定位中的任务,用多大吨位完成任务,用多少艘船完成任务,有什么配套设施支持舰队运行,那必然是不同舰队之间千差万别无法比较的事情。

沙恩霍斯特的设计直接动力是敦刻尔克。对比对象是3装甲舰+2沙恩霍斯特vs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法军重型编队;或者装甲舰+沙恩vs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法军大西洋8in舰队。这才是有意义的评估。当然沙恩霍斯特在这个任务上不太成功但是此时的批评是完全无关于科罗拉多的。沙恩霍斯特的主炮是个问题,但是更大的问题是引擎可靠性,主装纵深和装甲甲板的天窗,其最初11in的选择是一个简单的成熟技术/避免刺激竞赛升级的问题,而德方有非常切实的把格奈森瑙改成15in的计划,最终未果是战争打断+战损问题。这些船从始至终都不是用来和科罗拉多对抗的。一旦科罗拉多出现就说明USN的战列线已经出现了,这种时候几寸火炮口径的变化是解决不了数艘航母+十数艘重炮舰+数十艘轻型单位的大舰队的。KM唯一火炮口径上犯糊涂的问题是6in/8in之争,而希佩尔最终是带着8in下海的,这个问题没有实际体现出来。

吨位/火力比无视了从舰体效率到物资储备/续航力到舰体空间/乘员数量到舰载设备等等等等一系列问题。否则千鳥(500吨标排装备特驱级别的全封闭炮塔,只有1600吨级英制支援驱逐舰/超部族/领舰,美制领舰,2000吨级特驱/esploratorii才有的设备,只有法制2000t-3000t的contre-torpilleur才装备有有明显优势的火炮)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了。

千鳥型水雷艇,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设计。

被击沉的时候沉船水手难道还能向神申诉自己的吨位火力比更高不成?吨位大小,数量多少,打沉了那就是赢了。何况很多堆叠火力的舰艇根本不是舰体更可靠机动性更强的同期舰的对手。至于花多少艘船,用多大吨位完成这个任务,那是从造船工业到舰队现状到地理位置等等等等一系列情况共同决定的。有资格用更大的吨位更多的舰艇来提供更多的防御冗余,提供更多的空间和轮换优势那是本事怎么还丢人了呢··· ···

这里面的问题真的是各种各样。

存不存在因为设计水平问题,因为技术差异,在同样吨位下无法完成相同任务,所以不得不采用更大吨位的情况?存在。存不存在一味追求重火力,忽视了结构安全或者适航性,忽视了舰艇空间最终反而导致设计失败的情况?也存在。存不存在虽然吨位类似但是定位完全不同,所以对于续航力维护性等等要求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直接比较的情况?也存在。

但是很少有吨位差异是只因为一个要素而出现的。这三者往往都有之。简单地认为沙恩/BSM是一个吨位/火力比不足是没有理由的。沙恩而言,保证航速指标和一定程度上防御上的投入的前提下,小口径火炮是最容易避免英方激烈反应的选项。至于BSM,BSM的问题已经说的太多了。虽然其设计绝非天下无敌但是既然本来就不受限于条约吨位那么体量大小很难说是绝对问题。讲道理,只要能完成预定任务,用个五万吨舰体让设计更舒服是个你情我愿的事情。

定位,定位,定位和预定任务才是衡量的指标。很难说一个设计究竟是效率太低,还是本来就计划满足不同的要求——还是这些预定要求本来就是错的。不同舰队面临的情况本来就截然不同,这背后和设计方案排列组合有千百种情况远远不只是一个吨位数字。亘古不变无法反驳的衡量标准,是设计是否达到了预计要求,是乙方是否满足了甲方的需求。BSM和沙恩的问题是什么,问题是这两个设计压根就没完成预定任务,没完成海军交给设计人员的有效反制敦刻尔克/斯特拉斯堡/黎塞留的任务(德法战前最后一批海军扩充计划的时间表对比倒这是个可以展开的话题),而不是不存在的吨位/火力比竞赛的任务。

user avatar

尼米兹排水量10万吨 主炮口径20毫米

user avatar
为什么 法国 军舰火炮口径较小?
孤拔 23000吨,只装备了 305炮 ,同吨位的 俄里翁级 是 343炮
布列塔尼 24000吨,只装备了 340炮 ,同吨位的 英王乔治五世级 是 343炮
里昂 29000吨,只装备了 340炮 ,同吨位的 巴伐利亚级 是 380炮
敦刻尔克 29000吨,只装备了 330炮 ,同吨位的 伊兹密尔级 是 356炮
黎塞留 38000吨,只装备了 380炮 ,同吨位的 北卡罗来纳级 是 406炮


为什么 意大利 军舰火炮口径较小?
加富尔 24000吨,只装备了 305炮 ,同吨位的 布列塔尼级 是340炮
卡拉乔洛 32000吨,只装备了 380炮 ,同吨位的 长门级 是410炮
维内托 41000吨,只装备了 380炮 ,同吨位的 南达科他级 是406炮


为什么 美国 军舰火炮口径较小?
怀俄明 26000吨,只装备了 305炮 ,同吨位的 铁公爵级 是 343炮
田纳西 31000吨,只装备了 356炮 ,同吨位的 复仇级 是 380炮
南达科他(1920) 43000吨,只装备了 406炮 ,同吨位的 天城级 是 410炮
蒙大拿 65000吨,只装备了 406炮 ,同吨位的 大和级 是 460炮

按照题主的逻辑,几个海军大国都能这么乳一遍


最后嘛,

为什么 旧中国 军舰火炮口径较大?
定远 7500吨,装备了 305炮 ,同吨位的 布朗海军上将级 是 190炮
海天 4300吨,装备了 203炮 ,同吨位的 莫加多尔级 是 138.6炮
宁海 3000吨,装备了 140炮 ,同吨位的 基林级 是 127炮
逸仙 1500吨,装备了 150炮 ,同吨位的 法拉格特级 是 127炮

(手动狗头

user avatar

俾斯麦那个45000吨和衣阿华那个45000吨是一个性质么(噗)

俾斯麦标准排水量大概41000-42000(tpz大点,42000出头,bsm小点,41000+)。

衣阿华的标准排水量(标称)45000,但是这是为了给条约一点面子,实际上是48000-49000(视各舰有所不同)。

题主真要较真那我也跟着较真:都按标准排水量计算,比较间战期后新建的15in炮舰,则:

维内托标排也超过41000吨;

前卫,四万二

黎塞留,说是38000,但是在美国回来以后已经四万出头

让巴尔,造出来就四万二。

俾斯麦这个吨位在15in炮舰里也就平均大小,我不知道题主的所谓“口径偏小”从何而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二战德国海军时,会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英国、美国甚至苏联等其他海军强国,德国主力舰艇的火炮口径似乎显得“小巧”了一些。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80毫米(15英寸)主炮,而当时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56毫米(14英寸)主炮,但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装备了令人咋舌的40.............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样是精锐部队,同样面临山地阻击战的严峻考验,同样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但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在三所里阻击战的辉煌胜利,与国民党军第74师在孟良崮战役中的全军覆没,命运截然不同,其原因绝非偶然,而是由战略层面的决策、战术层面的指挥、部队的士气和意志、以及战场环境的综.............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清初军队的强大,以及其能迅速灭亡明朝的原因,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话题。将清军的成功归结于“十三副铠甲”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一定象征意义,但远远不足以解释其背后复杂的军事、政治和社会因素。明朝之所以能抵抗蒙古两百年,而清朝却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胜,这背后是历史时势、制度演变以及军事策略的巨大差异.............
  • 回答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参加俄罗斯红场阅兵时演唱《喀秋莎》,并非简单的表演曲目选择,而是包含着多重历史、文化和政治的深层含义,是一次充满象征意义的交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以及两国人民之间曾经紧密的情感纽带。《喀秋莎》的背景与象征意义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喀秋莎》这.............
  • 回答
    二战前,北欧和西北欧的那些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力量有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扮演着“旁观者”和“求安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和心思,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影响。谈到他们为何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这恐怕是一个有些过于绝对的说法,但他们的确在应对.............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之所以称“帝国”,而其国家元首希特勒(Hitl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政治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帝国”概念的演变与历史传承:首先,“帝国”(Reich)这个词在德语中含义非常丰富,.............
  • 回答
    美国空军没有涌现出像德国空军那样几百架击落战绩的超级王牌,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战争的性质、战术的演变、装备的代差、以及战略目标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参与时间线是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空军作为战争的发起者之一,.............
  • 回答
    巫师三:狂猎(The Witcher 3: Wild Hunt)未能包含欧菲尔(Ofir)、维吉玛(Vizima)和尼弗伽德(Nilfgaard)这几个重要地点,这确实是很多玩家感到遗憾的地方。尽管游戏已经非常庞大和充实,但这些遗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原因和分析:1. 游戏开发的时间、.............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在刘慈欣的《三体》系列中,将“人民群众”描绘成“愚蠢”的,更多的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和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深刻刻画,而非对现实世界普通大众的简单否定。这种“愚蠢”表现在多个层面,并且与小说所处的宏大叙事背景紧密相连。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特殊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心理的映射: 文革背景的.............
  • 回答
    关于《三体》中智子的形象设计,尤其是为何选择日本女性的形象,这确实是很多读者津津乐道且富有解读空间的一个话题。刘慈欣先生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对智子形象的选择给出非常明确的官方解释,但从作品本身的叙事和意境,以及一些作者个人的偏好和文化背景的推测,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可能的深意和思考。首先,我们得从智子.............
  • 回答
    《三体》中,当地球面临三体文明的黑暗森林打击时,并没有选择“流浪地球”式的逃亡,这并非因为缺乏想象力或能力,而是基于对宇宙残酷真相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局限性的清醒认识。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黑暗森林法则”的核心。这是一种极端的生存猜疑链和技术爆炸理论的结合。任何暴露自身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潜在的.............
  • 回答
    在刘慈欣的科幻巨著《三体》系列中,“面壁者”作为人类文明在黑暗森林法则下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核心战略就是“面壁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在于,面壁者可以以任何人类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构思并实施战略计划,而无需顾忌他人的理解。他们被赋予了绝对的权力,可以动用一切资源,甚至可以欺骗和牺牲任何人,来达成目的。然.............
  • 回答
    《三体》系列中,贡献卓著的角色绝大多数为男性,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审视:1. 宏观叙事背景与创作意图: 时代背景与作者的视角: 刘慈欣创作《三体》时,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科技进步的时代背景。同时,作者本人作为一名男性科幻作家,其作品自然会带有一.............
  • 回答
    《三体》系列中,程心和叶文洁都是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角色,但读者对她们的态度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程心遭受了普遍的批评和指责,而叶文洁则收获了更多的理解甚至同情。这种差异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角色的定位与作者的意图 叶文洁:故事的起点,时代的牺牲.............
  • 回答
    关于“三戈戟的下面两只戈为什么没有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下术语和相关的历史背景。您提到的“内”很可能指的是戈的内刃(或称钩刃)。戈是一种中国古代兵器,属于长兵器。它最显著的特征是有一个钩状的突起(内)和一个直的锋刃(援)。这种设计使得戈既可以砍杀,也可以钩、啄、抵。而“三戈戟”则是戈和戟的.............
  • 回答
    三红事件(Red Ring of Death,简称RROD)对于Xbox 360品牌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危机,它给微软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声誉损害,甚至一度让人们质疑Xbox这个品牌的未来。然而,Xbox之所以没有因此彻底垮掉,主要归功于微软应对危机的决心、强大的资源投入、持续的产品迭代以及消费者.............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三体人会让云天明有机会讲完他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童话,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三体文明的思维模式、行为逻辑,以及云天明自身所具备的、在当时情况下无法被完全理解的价值。这绝非一场简单的审讯或信息获取,而是一场跨越文明隔阂、充满未知与计算的博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三体人并非我们地球人所理解的“情感.............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三体人那么精明,怎么可能想不到这么“顺理成章”的招数呢?其实,派两个水滴去干两件事,听起来很有效,但仔细想想,可能没那么简单。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三体人的思路。他们派水滴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彻底断绝人类的反击能力,特别是威慑纪元。罗辑是威慑的核心,他一旦没了,威慑就没了,地球也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