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三没有皇帝为什么国号是帝国?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之所以称“帝国”,而其国家元首希特勒(Hitl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政治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

1. “帝国”概念的演变与历史传承:

首先,“帝国”(Reich)这个词在德语中含义非常丰富,并非仅仅局限于拥有皇帝的国家。它更多地指向一种“统治领域”、“国度”、“疆域”或者“联盟”的概念。

神圣罗马帝国(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9621806): 这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由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开始。虽然其核心区域在德意志,但名义上也涵盖了意大利北部、勃艮第等地,其统治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继承罗马帝国的传统”。这个帝国历经百年,虽然皇帝的权力逐渐衰落,但“帝国”这个概念本身已经深入人心,与德意志民族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
德意志帝国(Deutsches Reich, 18711918): 1871年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各邦,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德意志皇帝”。这次统一被视为是对神圣罗马帝国辉煌的“复兴”和“继承”。“帝国”在这里象征着统一、强大、以及在欧洲舞台上的重要地位。这个时期的“帝国”概念,虽然有皇帝,但其权力结构和行政模式与早期神圣罗马帝国已大相径庭。

2. 纳粹党对“帝国”概念的政治操纵与象征意义:

希特勒和纳粹党非常擅长利用历史符号和民族主义情感来巩固其统治。他们将“第三帝国”的提法,有意地与前两个“帝国”联系起来,意图营造一种历史的连续性和必然性:

“第三次统一”的野心: 纳粹党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的德国,视为继神圣罗马帝国和1871年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之后的“第三次国家统一”。他们宣称这将是一个比前两次更加强大、更持久、更纯粹的德意志国家。
“千禧年帝国”的宣传: 希特勒将他的统治目标设定为建立一个持续千年的“帝国”,这是一种极具煽动性的宣传,旨在激发民众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和对现状的绝对忠诚。
“帝国”作为一种政治工具: 即使没有皇帝,但“帝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象征意义。它暗示着广阔的疆域、统治的权威、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通过强调“帝国”,纳粹党可以更有效地推行其扩张主义和种族主义政策,将国民凝聚在一个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

3. 希特勒的“元首”地位与“帝国”的结合:

尽管没有皇帝,希特勒凭借其“元首”(Führer)的地位,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实际上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并不需要一个象征性的皇帝头衔来巩固他的权威,因为“元首”的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他是德意志民族的绝对领袖。

“元首”的绝对权力: 希特勒自诩为民族的“拯救者”和“指引者”,他不需要像皇帝那样依赖贵族、教会或其他权力机构的制衡。他的权力源自其个人魅力、宣传机器以及对国家机器的绝对控制。“元首”的称谓更直接地体现了这种集权和个人崇拜。
“帝国”作为希特勒的“王国”: 在希特勒的意识形态中,“帝国”是实现其宏大野心的载体。他所追求的“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是一个以雅利安人为主导,统治东欧广袤土地的殖民帝国。在这种构想下,“帝国”更像是一个由他一个人掌控的巨大权力机器和征服版图。

4. 语言的模糊性和政治宣传的策略:

“德意志第三帝国”这个名称的正式使用,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传和策略的体现。

官方称谓的演变: 在希特勒上台初期,国家正式的名称仍然是“德意志国”(Deutsches Reich)。然而,纳粹党内部和宣传中,“第三帝国”的说法非常普遍,并且逐渐取代了原有的官方称谓。1943年,在战争后期,政府正式将国家更名为“大德意志帝国”(Großdeutsches Reich),进一步强化了其帝国扩张的意图。
回避“皇帝”称谓的考量: 希特勒可能也考虑到了当时欧洲的政治格局。如果他称“皇帝”,可能会被视为直接挑战传统的君主制,引发欧洲其他君主国的警惕和敌视。而“帝国”这个词,虽然也带有君主制色彩,但其含义更为灵活,可以涵盖各种形式的统治。

总结来说,德意志第三帝国没有皇帝却称“帝国”,是纳粹党精心策划的政治宣传和对历史概念的挪用。 他们利用“帝国”这个词所蕴含的强大历史传承、民族自豪感和扩张野心,来包装和巩固其统治。希特勒的“元首”地位,象征着他不受约束的个人权力,也使得“皇帝”这个传统头衔显得多余。“第三帝国”的说法,不仅是为了与过去的德意志强盛时期相连接,更重要的是为了构建一个虚幻的、充满民族主义色彩的未来愿景,以此来吸引和控制民众,并服务于其疯狂的战争和扩张计划。它本质上是一种基于意识形态驱动的政治命名,而非严格遵循传统政治制度的定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翻译的锅。

自从普鲁士主持德意志统一、二德子开始至三德子完蛋的70多年里,德国的正式国号一直都是Deutsches Reich,即“德意志国”:

Reich本意为“国家”,本身不包含任何国家政治体制和性质的描述,只是广义上也可理解为“王国”(Königreich)或“帝国”(Kaiserreich);

这在西方语境之下很常见,因为西方语境下的“帝国”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指,指国力强大的国家,有没有皇帝都并不影响该国能否被定义为“帝国”,因此,有皇上的国家一定是帝国,没有皇帝的国家也未必不是帝国。

e.g.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给万历皇帝的信上开头便是:

(中古英语)Elizabeth,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of England, France & Ireland, Defendor of the faith ets. To the great, mighty, and Invincible Emperour of Cathaia. Greeting.

(现代英语)Elizabeth, by the grace of God, Queen of England, France and Ireland, Defender of the Faith to the great, mighty & invincible Imperator of China. Greetings.

(翻译:奉天承运,英格兰、法兰西和爱尔兰女王伊丽莎白致敬威武且无可匹敌的中国皇帝)

(当然,也幸亏这封信没给送到万历手中,毕竟像这样的开场在当时的中国看来肯定是不能接受的,万历看到后大概率先会表示非常不满,然后拿着放大镜查《坤舆万国全图》,找到英国,并从利玛窦等人口中得知撮尔小邦竟敢以这样的语气与天子对话,肯定会大声斥责曰:“撮尔谙厄利亚蛮夷小邦,书有无礼,勿复以闻。”(英格兰蛮夷小国,不敬朕躬,言辞无礼,朕不想看这类大不敬的放肆文字,因此不必回复),而以万历的脾气,估计不把英格兰打到自称“海西粪土臣”估计不太可能善罢甘休。

  • 基于这一原则,鉴于二德子是有皇上有朝廷、内朝外廷内外分明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翻译为“德意志帝国”比较贴合实际含义,而三德子的政治结构则非常接近元首制时期的罗马,外加实力恐怖,称三德子为“帝国”并无不妥,因而三德子时这“德意志帝国”的翻译也就被继续继承了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都有皇上之名,但德意志人的皇上(Kaiser der Deutschen)、德意志皇上(Deutscher Kaiser)和德国皇上(Kaiser von Deutschland)是完全不同的:

1。德意志人的皇上(Kaiser der Deutschen)

1848年法兰克福国民议会曾为彼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上尊号“德意志人的皇上”,但腓特烈威廉四世并未接受。

他的理由是

  • 由普鲁士主持的德意志统一乃是普鲁士朝廷天命所归,德意志天子应为受命于天之人,而
  • 法兰克福议会此举乃是违抗天意,绝非天子之能所为,
  • 因而坚决反对并固辞,同时讽刺其为“从下水道里捡来的冠冕”不予接受;

2。德国皇上(Kaiser von Deutschland):这个称号就跟我国传统意义上掌握最高权力的皇上比较接近了,也是即将登基的威廉一世一开始想到的也是比较倾向的方案。

但这一头衔遭到了众多德意志诸侯(尤其是那几个对普鲁士始终不服的南德意志诸侯)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

  • 这样一来,普鲁士不仅将事实上顶替德意志联邦成为德意志本土,
  • 还将直接剥夺威廉一世为统一许诺他们保留的部分权力,
  • 从而建立起某种大权独揽的君主制国家,

而俾斯麦同样忧虑此头衔可能

  • 引起同为德意志诸侯出身却被排除在统一之外、并同时也是普鲁士的劲敌的奥地利的警惕,从而
  • 对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合法性提出挑战,并
  • 从根本上动摇“小德意志统一方案”,

因而多次劝说威廉放弃这一想法并采取他法。

威廉也出于不可动摇国本的考虑最终决定不予采纳;

3。德意志皇上(Deutscher Kaiser):这是威廉一世与各德意志诸侯协商后妥协的方案,也是最终选择的方案。

这个头衔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仅表示“某个当皇上的德意志人”,只是类似于奥古斯都一样的荣誉头衔,本身没有什么实权,而作为德国国家元首的最高权力则是通过普鲁士国王兼任德意志联邦总统的职位得以保全,其中

  • 普鲁士国王在内政方面实控着德国绝大部分领土(即普鲁士王国)的内部事务,
  • 联邦总统作为政府首脑则通过联邦议会掌握着帝国的立法、行政、司法、财务、内政、外交、军事等等诸多事务的最高权力,并将影响力施加到普鲁士之外的德国领土,从而可以抑制那几个总跟朝廷对着干的南德意志诸侯,

而《德意志帝国宪法》则规定联邦总统和德意志皇上由普鲁士国王兼任,以确保最高权力不至于流失到普鲁士国王之外的德意志诸侯手中。

到了魏玛时期,虽然皇上都没了,但根据《巴黎和约》的规定战后德国仍承袭原名“Deutsches Reich(德意志国)”,因而翻译也就没再变,仍维持“德意志帝国”的原名。

user avatar

别,德三没资格叫帝国。别看小胡子把德意志帝国的名头往自己头上安,实际上第三帝国根本就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伪帝国。

…………………………………………………………

我们先要明白帝国思想是怎么来的。

拉丁语中有一个词叫imperare,意思为管辖、管理,在罗马共和国时期衍生出执政官imperator和执政官的治权imperium,当时的人对什么是“国家”还没有清晰概念。共和国晚期,罗马的扩张和域内族群的多元化使源自希腊的城邦思想不再能解释并管理罗马的秩序,思想家西塞罗认为希腊城邦文明的分散和破碎性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天下秩序”的要求,从城邦理论中抽象出“国家”概念,指出“国家是共同秩序的集合,公民是共同秩序的拥护者”,“国家”概念才正式成型。

很显然,无论纸上写得多动听,其背后蕴含的意思就是“承认罗马的天下秩序的人是罗马人”,这通常也被认为是自带扩张性的帝国思想的开端。听起来是不是跟周公的天下观很像?

所以“帝国”和皇帝本来就没有什么关系,和道德好坏也没有关系,和共不共和更没有关系。虽然没有一个确切定义,但长期以来大致公认为一种开放性的、兼收并蓄的统治秩序,只要认可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并效忠统治者的族群都可以纳入此开放秩序中,秩序的边界是不确定的,可以随时增减。古典时期的帝国秩序通常以神授权的统治者为核心。

到了近代虽然神权和君主专制瓦解了,但还是借鉴了古典时期的帝国观,把资本驱动政治边界扩张的逻辑称为帝国主义(Imperialism)。这个名词由霍布森首先系统阐述,为中国人所熟知则是因为列宁在其基础上的进一步论述。显然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强国的对外扩张都符合开放性的“帝国”特征,和古典时期其实并没有本质的差异。

当然,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和古典国家还是有所不同的,古典帝国无论大小都只有一元的君主轴心,而近现代帝国则分为本土和殖民地两个部分,本土以一族一国的民族国家为边界,殖民地则以君主效忠或xx主义等意识形态为边界。

现在我们来看纳粹德国。纳粹的意识形态是“为日耳曼人拓展生存空间”,先把土地打下来,再用日耳曼人腾笼换鸟,终极目标是建立一个巨型德意志民族国家。所有研究希特勒思想的作品都会告诉你,希特勒就是要让日耳曼人像蝗虫一样随着国界的扩张替代掉其他种族。所以纳粹德国是一个披着帝国画皮的民族国家,只不过德军没几年就被击败,远远来不及执行罢了。

倒是它的对手苏联,秉承着“支持社会主义就可以加入我”的思想,是一个没有预设边界的“加盟共和国组成的联盟”,政治边界取决于意识形态的秩序,并利用这一点进行扩张,苏联才是如假包换的帝国。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看问题本身就能理解了。

就像刘备的“汉”被称为“季汉”“蜀国”,南宋被称为“南宋”一样。

德意志帝国和纳粹德国之所以“一脉相承”成为“德二”和“德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世纪初德国出现了(专属于德意志民族的)“第三帝国”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被希特勒们继承并实践了。

纳粹德国的正式名称是“德意志国”和“大德意志国”,尽管当时没有“皇帝”这个工作岗位的设定,但其宣传从“文化传承”上继承了“神圣罗马帝国”和之前的“德意志帝国”,成为了从德意志民族主义视角的“the Third Reich”,1933年时这个“第三帝国”的说法还被希特勒自己在公开场合使用过,后来他(制度上的)个人的实际权力也基本等同于“皇帝”(因为他在职位上进行了几项重要权力的合并,他是“Führer und Reichskanzler”,是“元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德国人需要对他个人(而不只是对他的职位)表示“崇拜”。

久而久之“第三帝国”也就成了后世称呼纳粹德国的通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意志第三帝国(Drittes Reich)之所以称“帝国”,而其国家元首希特勒(Hitler)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皇帝,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和政治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1. “帝国”概念的演变与历史传承:首先,“帝国”(Reich)这个词在德语中含义非常丰富,.............
  • 回答
    巫师三:狂猎(The Witcher 3: Wild Hunt)未能包含欧菲尔(Ofir)、维吉玛(Vizima)和尼弗伽德(Nilfgaard)这几个重要地点,这确实是很多玩家感到遗憾的地方。尽管游戏已经非常庞大和充实,但这些遗漏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原因和分析:1. 游戏开发的时间、.............
  • 回答
    美国空军没有涌现出像德国空军那样几百架击落战绩的超级王牌,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涉及到战争的性质、战术的演变、装备的代差、以及战略目标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深入剖析。首先,战争的性质和参与时间线是关键。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空军作为战争的发起者之一,.............
  • 回答
    关于腾讯“讲武堂”关于二战东线战局的观点,即“没有美帝援助,慈父将被小胡子吊打,基本到1944年毛子就得投降德三”,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史爱好者中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争议性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情绪化的标签,纯粹从历史事实和军事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承认这个观点.............
  • 回答
    德国在纸面实力上并非最强,却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角度进行分析:1. 对“纸面实力”的定义和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纸面实力”。这通常指的是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总量、人口、工.............
  • 回答
    关于纳粹德国(德意志第三帝国)在二战末期的军事抵抗力度,确实存在不同的历史视角和评价,但总体来看,其抵抗能力在1945年5月德国投降前已显著衰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军事资源与后勤崩溃 兵力与装备: 到1945年春,德国的武装力量已大幅缩水。根据盟军和德国官方资料,德国在1945年.............
  • 回答
    很多人在谈论二战德国海军时,会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英国、美国甚至苏联等其他海军强国,德国主力舰艇的火炮口径似乎显得“小巧”了一些。例如,俾斯麦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80毫米(15英寸)主炮,而当时英国的乔治五世国王级战列舰装备的是356毫米(14英寸)主炮,但美国的衣阿华级战列舰则装备了令人咋舌的40.............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让1940年的德意志第三帝国(我们姑且称他为“三德子”)穿越到1914年一战爆发的那个节点,并且美国一开始就加入战局,这盘棋的走向会变得非常复杂且充满变数。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力求写得生动一些,少点机器味。一、 格局突变:三德子降临,旧世界迎来“怪兽”首先得明白.............
  • 回答
    给一个极具争议性的历史时期和政权“洗地”是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操作,因为这涉及到如何解读和呈现历史事实,以及如何处理历史真相与某种特定叙事之间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并且试图去除AI痕迹,需要深入理解历史的细微之处、公众对该时期的普遍认知,以及如何构建一种能够引起共鸣或至少让听众/读者产生某种程度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牵扯到太多历史的变量。如果当年日、意两国也能达到德国三成左右的工业、军事和组织水平,那轴心国的胜算确实会大大增加,但要说“赢”,这结论下得还为时过早。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看。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德三水平”到底是个啥概念。德国在二战前后的国力确实是相当可观的,尤其是在军事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历史的“如果”和另一种可能性。我们不妨就从这两个角度来展开想象,但请记住,这仅仅是基于现有知识的推演,历史的走向充满了无数的变量和不确定性。情景一:1941年的德国入侵中国如果说在1941年,德国的矛头不是指向苏联,而是转向了中国,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转折点,因为它与当时德.............
  • 回答
    当有人开始宣传纳粹、洗白德国第三帝国或希特勒时,这绝对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和有力反驳的情况。这种言论往往是对历史的歪曲,并且可能传播仇恨和危险的思想。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反驳策略,旨在提供清晰、有理有据的论点,并避免任何显得过于刻板或AI生成的痕迹。核心原则:以史为鉴,揭露真相,强调后果,呼唤人性。一、 .............
  • 回答
    关于1981年的苏联能否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战胜1941年的德国(德三),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但又极具挑战性的设想。在详细分析之前,我们必须明确一个核心前提:我们探讨的是“军事上的胜利”,而非全面战略的压倒性优势。毕竟,1981年的苏联拥有战略威慑能力,但根据题目要求,我们排除核武器的使用,这使得问题.............
  • 回答
    二战前,北欧和西北欧的那些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力量有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扮演着“旁观者”和“求安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和心思,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影响。谈到他们为何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这恐怕是一个有些过于绝对的说法,但他们的确在应对.............
  • 回答
    嘿,朋友,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BBA这三个字母,确实代表着德系汽车界的“三大巨头”,但好多人听到BBA,脑子里就有点打结,不知道前面两个B到底是谁。别急,今天咱就好好掰扯掰扯,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得把这三个字母的“真身”给点出来: B 是 宝马 (BMW) B 是 奔驰 (Mercedes.............
  • 回答
    2018年,可以说是国内地图软件市场格局已定,用户在导航、找店、出行规划等方面,基本已经习惯了高德、百度、腾讯这三巨头。不过,就算市场成熟,这几家在用户体验上还是有着各自的“脾气”和优劣势。我当时也算是个重度地图使用者,经常在城市里穿梭,有时候还去周边自驾游,所以对它们的体验印象还是挺深的。咱们一个.............
  • 回答
    曹德智先生斥责网友对唐家三少亡妻玩梗的行为,这件事情本身触及了网络道德、个人隐私以及对逝者的尊重等多个层面,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解读:一、 事件的背景与起因: 唐家三少亡妻事件: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唐家三少(张威)的妻子在2018年因病去世。对于唐家三少而言,这是一次巨大的情感打击,他本人也.............
  • 回答
    2019年10月22日,日本明仁天皇退位,其子德仁皇太子继承皇位,举行了“即位礼正殿之仪”等一系列仪式,标志着日本进入“令和时代”。这场盛大的典礼,不仅是日本国内的重大事件,也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即位大典的核心与象征意义德仁天皇的即位大典,最核心的环节莫过于“即位礼正殿之仪”。这是整个即位仪式的最高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