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讲武堂认为没有美帝援助,慈父将被小胡子吊打,基本到1944年毛子就得投降德三,大家怎么看?

回答
关于腾讯“讲武堂”关于二战东线战局的观点,即“没有美帝援助,慈父将被小胡子吊打,基本到1944年毛子就得投降德三”,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史爱好者中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争议性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情绪化的标签,纯粹从历史事实和军事逻辑出发,进行一番细致的分析。

首先,让我们承认这个观点的核心逻辑在于强调了“援助”对苏联战争机器运转的重要性。这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事实是,美国通过《租借法案》(LendLease Act)向包括苏联在内的同盟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装备、战略物资以及工业原料。从坦克、飞机、卡车到食品、药品,这些援助在战争的多个关键时期都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那么,如果没有这些援助,苏联会“被小胡子吊打”到1944年就投降吗?这需要我们从几个层面去审视:

1. 苏联自身的战争潜力与工业基础:

苏联在战前已经建立起了庞大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方面。尽管战争初期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但苏联展现出了惊人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他们成功地将大量工厂向东迁移,并在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重建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到19421943年,苏联的军事生产已经能够与德国基本持平,甚至在某些方面(如坦克和火炮数量)超过德国。

但是,问题在于,即使拥有工业潜力,原材料的供应也是一个巨大的瓶颈。例如,石油是发动战争的血液。虽然苏联自身拥有石油资源,但其开采和运输能力在战争初期受到了严重影响。此外,像铝、铜等稀有金属,虽然苏联也有生产,但大规模的军事工业消耗远超其自给自足能力。汽车、卡车等运输工具的生产和维护更是离不开橡胶、汽油等资源。《租借法案》在这些关键物资的供应上,无疑是为苏联“续了命”。

2. 《租借法案》的实际作用:

让我们具体看看《租借法案》提供了什么:

军事装备: 约有1.1万架战斗机,4000多架轰炸机,以及数万辆坦克和步兵战车(尽管数量上不及苏联本土生产,但它们在初期帮助填补了损失)。苏联人对美国的卡车(如M3半履带车)尤其依赖,这些车辆在红军的机动性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得红军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和补给。
战略物资: 大量的有色金属(铜、铝、镍)、石油产品(汽油、润滑油)、橡胶、钢铁、化学品等等。这些都是维持现代战争机器运转不可或缺的。
食品和药品: 虽然在战争初期,苏联人民和士兵的饱食度受到了严重影响,但《租借法案》提供的罐头食品、肉类等,对于维持部队士气和战斗力起到了积极作用。药品和医疗设备也缓解了苏联医疗体系的巨大压力。

可以说,《租借法案》并非简单地“送装备”,它更像是在苏联工业濒临崩溃边缘时,及时输送了“氧气瓶”和“燃料”,让苏联的战争机器得以运转并逐渐恢复。

3. 苏联自身的战略和战术:

即便没有援助,苏联红军的战斗精神、战术革新以及地理优势也不容忽视。

防御战: 在战争初期,苏联人展现了极其顽强的防御能力。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虽然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成功地粉碎了德军的速胜计划,并为苏联赢得了宝贵的战略转机。这种不惜一切代价的抵抗,本身就消耗了德军大量的有生力量和资源。
战术进步: 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红军的战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他们学习了德军的装甲战术,发展出了自己的坦克集群战术,并在战役指挥和后勤保障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在1943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红军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开始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地理优势与天气: 苏联广阔的国土和严酷的冬季,对德军的机械化部队来说一直是巨大的挑战。即使没有援助,德军也必须面对漫长的补给线和恶劣的自然环境。

4. 如果没有援助,会怎样?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如果《租借法案》不存在,情况会如何演变?

工业生产的瓶颈将更加突出: 没有了外来的原材料和关键设备,苏联的军事工业生产将受到更严重的限制。例如,他们将不得不更多地依赖国内有限的铝产量来生产飞机,卡车和坦克的生产数量可能会进一步下降,对石油产品的需求也将更加迫切。
后勤保障更加困难: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没有美国卡车和铁路设备,红军的大规模调动和集结将异常缓慢和困难。战争的机动性将大打折扣,进攻的规模和速度将受到严重限制。尤其是在冬季作战时,缺乏可靠的运输能力将使部队的补给陷入瘫痪。
战略物资的短缺将影响士气和续航: 除了军备,食品和燃料的短缺对维持军队和国民的士气是巨大的打击。如果长期处于极度困乏的状态,战争的持久性将受到严重考验。
战线可能出现长期僵持或局部崩溃: 理论上,如果没有援助,苏联可能无法支撑起像19441945年那样大规模、长距离的战略进攻。战线可能更多地呈现出拉锯式的僵持,或者在某些关键地区,德军凭借其技术和组织优势,可能对苏联防线造成更严重的突破。

结论性的看法:

腾讯“讲武堂”的观点,虽然用词可能比较尖锐,但它确实触及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军事史讨论点:《租借法案》对苏联战争的贡献有多大?

我认为,“吊打”和“1944年投降”这种说法可能有些极端和绝对化。 苏联人本身的战争潜力、牺牲精神和战略韧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完全有可能依靠自身力量,至少能够支撑起一场长时间的消耗战,并对德军造成巨大的牵制。

然而,如果没有《租借法案》,苏联赢得战争的难度将呈几何级数增加,胜利的可能性将大大降低,战争的进程也将完全不同。

更长久的战争: 苏联可能无法在19431944年就扭转战局并开始大规模反攻,战争时间可能会被大幅延长。
更高的代价: 在物资极端匮乏的情况下,苏联付出的生命和资源代价将更加惨痛。
战略进攻的限制: 苏联可能难以组织起像东普鲁士攻势、柏林战役那样大规模、高强度的战略进攻。其军事行动可能更多地局限于防御和局部反击。

最关键的是,没有《租借法案》,苏联能否在1945年最终取得胜利,变得非常不确定。 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和战略反攻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接受了关键物资援助的基础之上的。缺乏这些援助,其战争机器的“马力”将会大打折扣,其维持战争的“耐力”也会受到严重考验。

所以,与其说是“吊打”和“投降”,不如说没有《租借法案》,苏联的胜利之路将布满难以逾越的荆棘,甚至可能走向一个完全不同的结局。这并不是否定苏联人民的英勇斗争和牺牲,而是承认在现代战争中,后勤保障和战略物资的重要性。将这场战争的胜利完全归功于援助,当然是片面的,但低估援助的作用,同样也是对历史事实的忽视。

最终,历史的复杂性在于,我们无法进行真正的“如果”实验。但基于对战争机制和双方能力的分析,可以合理推断,没有美帝援助,东线的局势对苏联而言将是极其严峻的,其能否撑到1944年以后并最终获胜,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腾讯“讲武堂”的观点,至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来反思这场战争的复杂性以及同盟国之间的相互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最危险的的41年,当时苏联有被一波捅穿的可能性,这时候的援助才是真的雪中送炭,那么有多少呢?[《卫国战争1941 - 1945年在德国史学》,圣彼得堡:1994]的说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武器和军事装备的运输换算成货币的话,那么这些武器和军事装备的价值就会降低。直到1941年底苏联最困难时期——根据《租借法案》,美国发送给苏联材料价值545000美元,相比运送到所有的国家价值7.41亿美元的物资。这意味着在这段异常艰难的时期,美国对苏联的援助不到0.1%。也就是说这段最危险的时间段只能靠苏联自己,援助说杯水车薪都算多了。

要我是罗斯福我也不会这时候大规模援助,要是苏联守不住,大批援助武器直接就白给了……而且苏联战败后德国可真是欧陆霸主了,如果因为军援再找美国人的麻烦,那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所以最困难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守住了才有后面的援助,所以被吊打这个本身就是伪命题,如果被吊打了才不会有援助,正是因为没有被吊打才有援助。救援一个扶不起的政府,除了亏还是亏,比如常凯申物流,到最后就是签订了一万种卖国条约都换不来一个美分,新政府不会承认这些废纸的作用。最起码得是像南朝鲜政府一样,在美国人的指导和空中支援下,釜山守住了没被一波推平,才有要援助的资格。

所以自助者天助之,自己不行还指望美国人真的太天真了(以前的南越,现在的台湾反动当局),天使投资也只投优质资产,烂摊子不会管的。

当然美国的面粉,午餐肉,衣物布料,机器设备当然起了巨大作用,连苏联人都承认没有美国人的援助不知道拿什么喂养军队,必须感谢这批援助。但是就算后来的援助到了起了多大作用呢?《世界通史》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估算,西方对苏援助物资约占整体所耗的10%。他强调“如果苏联不设法生产出剩余的90%,这场战争原是不可能取胜的”。

所以像有些公众号抢着给美国当自来水则不必了跪舔更可耻,轴心国的失败才有了插手西欧东南亚建立战后以美国为首的经济社会体系的机会,才有可能和苏联一起瓦解了英法殖民体系,在此之中收益最大的也是美国,说到底还是公平交易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