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腾讯阿里同时被曝裁员,真实性如何?

回答


关于腾讯和阿里巴巴(以下简称“腾讯”和“阿里”)同时被曝裁员的消息,需要结合近期的公开信息、官方回应以及行业背景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和判断:



一、消息来源与真实性分析
1. 爆料来源
内部员工/消息人士:2023年4月,有消息人士透露腾讯和阿里在2022年四季度及2ity年一季度进行了大规模裁员,主要涉及互联网、游戏、金融等业务部门。
媒体报道:包括《财新》《第一财经》《彭博社》等媒体在2023年4月和5月陆续报道了相关传闻,称腾讯和阿里因经济压力、业务调整和内部管理问题裁员。
投资者反应:市场对此反应强烈,腾讯和阿里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出现短期波动,但随后趋于平稳。

2. 官方回应
腾讯:2023年5月,腾讯在内部邮件中回应称,公司正在“优化组织架构”,但未明确提及裁员规模。
阿里:2023年5月,阿里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公司正在“调整业务结构”,但未直接承认裁员,而是强调“聚焦核心业务”。
进一步澄清:2023年6月,腾讯内部员工在社交平台上透露,裁员主要集中在“非核心业务”和“低效部门”,且裁员比例约为10%15%(具体因部门而异)。阿里则未公开具体裁员数据,但有内部人士称裁员主要集中在“非核心业务”和“低效部门”。

3. 真实性判断
部分真实性:裁员消息属实,但规模和原因可能被夸大。
时间线差异:腾讯的裁员传闻集中在2022年四季度,而阿里则在2023年一季度开始传出,两者时间线不完全重合,但均涉及业务调整和经济压力。
官方未明确承认:腾讯和阿里均未直接承认大规模裁员,而是以“优化组织”“调整业务结构”等措辞回应,可能为避免负面舆论。



二、裁员原因分析
1. 经济环境压力
宏观经济背景: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房地产市场调整、消费疲软、疫情后复苏不力等,导致互联网企业面临收入压力。
资本开支与成本控制:互联网企业长期依赖高投入(如云计算、AI研发、新业务拓展),需通过裁员降低成本。

2. 业务结构调整
腾讯:2022年Q4财报显示,腾讯游戏业务收入同比下降,受政策监管(如未成年人保护、防沉迷)影响,需调整业务重心。同时,腾讯云业务因市场竞争激烈,也面临压力。
阿里:阿里在2023年Q1财报中提到,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和消费疲软,部分业务(如零售、物流)面临挑战,需优化资源配置。

3. 内部管理问题
组织效率问题:部分部门因“内耗”或“低效”被调整,如腾讯的“元宇宙”项目、阿里的“盒马”等,可能因战略调整被砍。
人才流动:部分员工因业务调整或个人职业规划选择离职,被误认为“裁员”。



三、裁员影响与市场反应
1. 对股价的影响
腾讯:2023年4月消息公布后,腾讯股价短期下跌约3%5%,但随后因财报表现(如游戏业务收入稳定)回升。
阿里:阿里股价在消息公布后波动,但因财报业绩(如电商、云计算收入增长)部分抵消负面影响。

2. 对员工和业务的影响
员工层面:裁员涉及中层及部分基层员工,但未大规模裁员(如腾讯未披露具体裁员人数)。
业务层面:部分业务(如腾讯游戏、阿里电商)因调整而优化,但整体业务韧性仍较强。

3. 行业对比
与互联网行业整体趋势相比,腾讯和阿里的裁员规模和节奏与其他企业(如美团、京东)相近,反映行业普遍压力。



四、未来展望
1. 短期调整
两家公司可能继续优化组织架构,聚焦核心业务(如腾讯游戏、阿里电商),同时加速AI、云计算等新兴业务布局。

2. 长期发展
腾讯:若能稳定游戏业务并推动AI商业化,有望在2024年恢复增长。
阿里:通过“1+6+N”战略(1个商业平台+6大业务+N个创新业务),可能逐步走出调整期。

3. 潜在风险
若宏观经济持续疲软或政策监管收紧,可能进一步影响企业盈利。



五、结论
裁员属实但规模有限:腾讯和阿里确实进行了组织调整,但裁员比例和规模可能未达到公众预期,更多是业务优化而非大规模裁员。
原因复杂:涉及经济压力、业务调整和内部管理,而非单一因素。
市场反应有限:短期内股价波动后趋于平稳,显示投资者对两家公司长期价值仍持乐观态度。



六、建议
投资者:关注企业财报(如游戏、电商、云计算收入)和战略调整,避免过度反应。
求职者:关注互联网行业整体调整趋势,但腾讯和阿里仍为行业龙头,裁员主要集中在非核心业务。
普通用户:理性看待媒体报道,结合官方回应和实际数据判断。

如果需要更具体的裁员部门或时间线,可进一步查阅相关财报或内部消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每次互联网企业的人员波动,都会引发很大的讨论,虽然互联网从业者占比在整个就业人口里面不多,但是却非常的有「音量」。

原因很简单,有些从业者本身就借助互联网公司的发展拥有了发声的渠道,而且很多互联网媒体自己作为从业者也会更加关注行业的变化,说「近水楼台先得月」也好,说是「公器私用」也罢,这些都导致了互联网企业的就业形势总是处在聚光灯下。

日子好的时候,有几十个月的薪水做年终奖的新闻,有年纪轻轻就实现财富自由的神话,有以几家公司之力推高当地房价的传说。

日子不好的时候,因为某企业上市被拦下来房地产面临集体退房的新闻咱们也看到过,还有就是就如同这样的这次的题目一样。

关注的,都是员工,那么生活中真的践行了知乎口号「年薪百万」的人,他们的职场坎坷,引发了那么多讨论甚至共鸣,产生了一丝骑共享单车的操心开宝马奔驰的质感。

咱们就事论事的说,腾讯面临的问题,其实是个大环境的问题,不是一家企业能轻易翻天的。

前些年,随着互联网大潮以及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腾讯和很多其他厂牌一样,都开始扩招。

2017年的时候,还是44796人,到2018年就是54309人,2019年62885人,2020年85858人。

到现在,没有公开数据,但是2021年第三季度,腾讯的员工数量已经破了十万。

这增长,是构建在整个互联网行业处在快速增长上的。

不论是ToC业务的深挖,还是ToB业务的扩展,这些都需要有员工来支撑。

要说扩张迅速,国内几大巨头面前,腾讯还不是最激进的,光是2020年一年,字节的员工就从6万增加到10万;而阿里更夸张,根据时代周报的统计,截至2020年年底,阿里员工总数为25.2万人,而2020年9月底这个数字是12.2万人。

而大家都知道,今年,是一个保守的年份

虽说每年「过冬」这个概念都要被提出来,但是今年从年初甚至去年年底,互联网企业的各种行动让咱们看到了,高速发展已经从大势所趋变成了风险管控。

去年年底爱奇艺大规模裁员的消息爆出来,比例20%到40%,在这之前,字节跳动旗下瓜瓜龙8000人辅导老师团队一半被裁撤,本地生活服务方面基本完全放弃,而快手甚至把北上广深的商业化团队都完成了「转型」。

咱们就不列口水战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根据百度指数现实,去年十二月「裁员」这个关键词的搜索量比2021年全年平均搜索情况增加了五倍。

我觉得最鬼魅的地方在于,我第一次近距离感受互联网结构优化的来临,是去年底坐飞机的时候闲得无聊,买了一本看天下杂志,上面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互联网大厂员工的出路。

这杂志看完没多久,我在看天下杂志工作的朋友就说,自己也遇到了结构优化,要么离开要么换组,就是这么神奇。

这些表象的背后,都是为了「降本增效」。

有人说是互联网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也有人说这是从非常态回归到常态,我觉得都有道理,核心在于,大环境的变化让互联网企业不约而同的意识到,增长的美好日子快结束了。

国际上疫情还在肆虐,可能是二战之后最大规模的战争正在进行,曾经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被瞬间撕裂。

虽然咱们普通老百姓被国家保护的很好,但是从国际资本收缩到进出口贸易的下降,让企业都知道,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要到了,大势之下,逆行几乎是不可能。

腾讯虽然财报要3月23日才会发布,但是市面上已经有了很多预测,净利润可能不会如同前些年那么漂亮。

这是整个互联网行业都面临的问题,营收减少,成本居高不下,带来了净利润的缩水。

腾讯当然可以继续顺着舆情保持现在的员工,现在的业务体量,但这不是商业上理智的做法。

对一家企业来说,不论体量有多大,变化才是永远的恒定,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要做的更好,甚至以此为机遇超过同行实现突破,布局和结构就必须作出调整。

腾讯现在看起来已经开始布局的方向有两个,第一个就是加强研发投入。

根据腾讯已经公布的财报,去年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就超过378亿,超过了2019年全年的总和。

对于互联网科技公司来说,研发是基石,商业化是研发的后续,在市场向好的时候,必然放在商业化上的投入和人力会增多,而市场进入新常态以后,自然而然的就会回归到核心竞争力上。

所以腾讯会削减商业化团队,保持研发团队的规模,是为了后续的长久发展。

甚至腾讯扩大自己的研发团队,我都不觉得惊讶。

人员优化,对求职者来说是个披着外衣的说辞,但是放在企业层面确是非常精准的描述组织优化的目标

另外一个布局就是加大对ToB端业务的投入。

基本所有互联网大厂在增量市场见顶的时候,都开始了向ToB业务的转型。

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多年沉淀,提供互联网基建服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

云技术、算力、网络、AI,这些领域有一部分是专精企业来做,但是更多的还是行业大厂牌覆盖的范畴。

不论是哪一个布局,都会面临人员的调整,这听上去冰冷,但是就是赤裸裸的现实。

这问题下面很多大佬已经提供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我有个略带偏题的小观察。

我从很多回答里面感受到了一丝愤怒,对这波互联网行业大范围出现的人员优化有怨气。

我很能理解这种怨气的由来,但是说句实话,咱们不能双标。

父母那一辈人追求的就是稳定,拿铁饭碗的感念深入人心,所以他们很多的职业选择在年轻人看来显得很僵化,毕业就在一个公司,辛辛苦苦的付出几十年,拿着并不太高的收入,然后退休。

我读书的时候还有同学吐槽自己父母「不敢闯」,没让自己成为一个富二代。

当然我同学的观点显得很极端,但是大家在讨论互联网时代的美好的时候,往往都会有种藏在内心底层的潜台词:我们不会像父母那样端铁饭碗了。

于是,互联网行业也是流动率最高的行业,跳槽、比Offer经常发生,就为了追求事业上的发展和更好的物质报酬。

的确,互联网从业者也实现了目标,拿到了远远超过其他行业的收入,年薪百万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不可企及的神话,而对互联网从业者来说有些时候是已经达成的凡尔赛。

既然已经拿到了高回报,那这时候来追求稳定,甚至对由于大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的人员优化上升到企业或者资本的冰冷,本质上就冲突了

user avatar

谢邀。

裁是肯定裁,但这个数字应该是严重夸大了。


我老东家今年也就“优化”10%左右。手机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已经好几年了,加上股价破发,裁一点很正常。

但像腾讯阿里这种,裁10%不大可能,猛裁30%纯属标题党图一乐。

一,这两家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塔尖,其人员增长趋势直接与全行业互联网业务量挂钩。

要让我相信今年中国互联网总业务量停止增长且下滑超过5%,我的想象力不够。

单个赛道有可能出现滑坡,例如政策限制的教培,例如巨头胜出的社区团购。但总赛道收缩,不至于。

2月的PMI 50.2,将将站在枯荣线上。就算考虑到高油价、资产泡沫、去杠杆和美联储加息,全面传导到实体也还得两三个月,到互联网估计得小半年。

现在是停滞期,离收缩期还有距离。


二,即使是停滞期的调整,互联网头部大厂也不会立刻全面裁员。

以阿里的风格,一定是先转后裁:这个业务我们不做了,你去做那个吧;什么你不愿意?那你要不要离开呀?

先收缩招聘计划headcount,再收缩赌赛道的项目,再根据营收压缩低增长项目,最后才会真正动主干部门。

这是个渐进过程,操之过急会导致大量业务骤停,损失的营收比那点工资要多得多。


三,越是危机,越是巨头的市场扩张期。

是,腾讯今天市值一天蒸发3000亿港币,阿里自最高点以来大概蒸发了超过5000亿美刀?

但腾讯控股去年(财年)前三季度的营收4159亿元,同比增长19%;净利润989亿元,同比增长10%。

阿里去年(财年)的营收是7172亿元,同比增长41%;四季度亏了76亿元,但那是因为有笔180亿的反垄断罚款。如果去掉罚款,阿里去年四季度的经营利润还有百亿,同比增长48%。

市值更多反映金融市场对企业定价的交易状态。利润,尤其是经营利润,才能更好反映业务状态。讲真,腾讯阿里这两年的业务水平,完全没在怕的。

越是危机,死的越是中小型企业,底子厚的头部反而是趁势扩张。疫情后的经济衰退实际上固化了中国互联网头部的垄断地位,结构上来讲对他们是利好。


所以眼下互联网头部大厂们顶多是放缓人员扩张,因为找不到什么有高增长的新项目(字节都被逼去搞VR了)。

所谓头部大厂裁员,应该还是一些业务调整和中年员工“优化”。年轻小胖友如果想搏个出身,该奔大厂还得奔。


互联网这波裁员的真正重灾区,我觉得是还是中小型企业。

这里面包括一些低增长赛道的头部企业,也包括为大厂做流量和实体产能的供应链。

因为大厂的股价暴跌,虽然离大厂本身的实际业务影响有距离,但却是直接冲击资本对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信心。

大厂要投资么?不要,大厂有自己的战投部,真正需要投资的是中小厂。

去年前三季度私募披露的投资额就过万亿,超过20年全年,看着红红火火。但如果剔除那些“专精特新”,剔除那些追着政府投资跟投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的钱,那实际增长还是负的。

扎堆去松山湖。

十年前那种看个五六人的小团队投个几百万的操作快绝种了。现在的“风险投资”,还不说是政府政策“配资”,门槛越来越高。

最赚钱的业务已经垄断在大厂手里,做大厂供应链都得打出脑花子来,外部投资还在暴减。无法依附大厂的中小互联网企业会是裁员重灾区。

退潮过程就是行业裁员,潮水退去后,就是全行业为少数几家头部打工。中国互联网已经是垄断固化了,美帝挤压中概股加北上资金外逃,只是加速暴露这个事实。

user avatar

先不说真实性如何,这一天迟早要来到

这些互联网企业最大的问题,是依仗着国家保护国内网络环境的政策,不停的烧钱搞内卷,搞存量市场的恶性竞争。培育了这么多年,培育出巨大的体量,却没有为国家的进步贡献出应有的贡献。无论是从技术和产品来说,都倾向于满足于赚快钱,赚轻松的钱。一切的技术和目光都打量着国内市场,要么就是玩资本搞国内国际收购,没有真正的走出国门开疆拓土,没有在国际上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这么多年,除了华为,就是一个搞娱乐的抖音。而抖音在中美斗争中的倾向性和表现大家都看到了,这种企业就算做大了,国家能指望上你吗?

很多企业做大了,但是总体上对国计民生没有帮助,甚至是加剧了国内的不平衡。国内的新兴企业甚至都盼望着被二马收购,国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二马的掌控下,这代表了什么?

这个时候,国家还要支持你吗?

user avatar

要是假的,我希望是真的,

要是真的,我弹冠相庆!

为什么?当然是因为我仇富啊。\(^▽^)/!

user avatar

配合暴跌的中概股&港股,食用更佳。

共同富裕的路上,有你有我。

user avatar

体制外真乃阿鼻地狱也,辛辛苦苦996,最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在时代洪流面前人的努力如同玩笑一般不值一提。

人到中年愈发能够看到因不同选择而获得的不同人生,这也是为何19年伊始我就加大力度劝退宫酱和老财,劝进考编的原因。

user avatar

两大互联网公司同时向社会输送人才,感恩

user avatar

其实2017年初看各大互联网企业就已经开始增长乏力,当时最让我惊讶的是,处于行业爆发期的斗鱼和欢聚娱乐也开始显露疲态,而它们从爆发期到疲态居然只维持了1年左右,这也是经济的第一次冲击,所以写了这一篇。

随后2018年进入资本寒冬,初创企业几乎全灭,A股差不多跌了30%,19-20年,传统制造业反弹。其实观察房租可以发现,房租是和人口流动密切挂钩的,经济的第一次冲击,死的是小企业,崩的也是小城市经济,而头部企业与头部城市往往还能拿到行业供给减少后竞争减少的红利,所以第一次冲击下,人口反倒流向头部企业,头部城市集中,这个时候因为供小于求,租金就必然上涨,随后经济进一下向下,传导头部,头部衰退,裁员,人口就会回流。

看过我写东西,这些应该都是老生常谈了,其实当年,我没想到的是,互联网行业靠短视频+电商直播赛道,来了个回光返照,这也让我坚信了所有行业,真正的衰退前,都是两波。

腾讯阿里裁员是小事,但是大事是各行各业的龙头企业开始出清,而大城市的用工是饱和的,这就是城镇化率高最大的问题,一旦失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新的工作。最终部分人成为游民游荡于城市中,发达国家城市的几乎每个贫民窟都是经济阵痛后的游民聚集地,一代一代再加上几轮周期下来,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这样阶层完全隔离了,这种东西最后又反馈成城市中的不安定因素,循环往复。所以我是非常非常赞成产业逆城镇化,将企业从头部城市迁出。



最后,用一个台WAN老哥的话说的话结束吧:這事在台灣已經發生過了,這一代的中年人將再也找不到同樣的工作!

user avatar

扫了一眼前20的回答,只有一个人在阿里,算上此人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只有三个。剩下要么自媒体要么匿名。

消息来源的截图那位姐姐我恰好加过,平时就比较,好做惊人语。但她对于腾讯组织的理解是有问题的。

PCG和CSIG要裁员一点儿也不奇怪,但这比例非常搞笑。

阿里裁30%更搞笑了。

user avatar

什么裁员?

这明明是大厂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啊!

“为什么把他们送出去?他们进来25岁,到35岁时,这帮人已经很了不起了,经过阿里的严格训练,各方面已经超越其他人,他们已经不太在乎自己的生存问题!”

一方面帮助他们逃离996和资本剥削

广阔天地 大有作为

另一方面给社会输送优质高级人才

增加灵活就业人口

做到这个份上 还不被领情

大厂纷纷表示真难做!

user avatar

给员工承诺的年终奖只想兑现一半怎么办?

有人给老板出了一个绝世小妙招。

先放出风声说经营状况不好要裁员,让员工人心惶惶,生怕被裁。

过几天再让HR说,老板说了,虽然今年没挣着钱,但是要跟大家共克时艰,不裁员了,可是年终奖没有了。大家都送了一口气,只要工作还在,要什么自行车啊。

接下来HR又宣布,虽然公司亏损,老板宁可自己吃点亏,还想着给大家发一半年终奖。所有员工纷纷感叹,这是什么神仙老板。

当时评论区都觉得这个太小儿科了,简直就是侮辱人民群众的智商。

如今这此情此景,谁见了不得说一声“妙”啊。

现在正处于人心惶惶的第一阶段,你看还有人抱怨996吗?

昨天资本家,今天马爸爸。

想必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二阶段了…大家感恩戴德争抢996机会,生怕少干了…还要什么加班费,什么双休日。

所以,小可爱们,未来的老板们,还不把这绝世妙招收藏一下,将来飞黄腾达当了老板也好用得上。毕竟有备无患嘛。

user avatar

各种传闻都有,但尘埃落定前,我也不好说什么。

特别庆幸没有买房,有了一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从容。

user avatar

只能说互联网在网上的影响力大吧 顶天了裁上5万人 只是上杠杆买房的被裁员工惨了 对当地的房地产会有影响 估计能降点 现在手里多留点现金还是最好了

我在想这二家是不是拿裁员来吓唬国家

user avatar

腾讯阿里同时向社会输送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

这是大厂的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

流水才能不腐,户区才能不蠹。

推陈才能出新。

大厂在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同时,面向高校毕业生进行大规模校招。

这就做到了人才的新老更替。

相当于大厂花大价钱,将经验缺乏的毕业生培养成经验丰富的高素质人才,然后再回馈社会。

user avatar

国家发展一直很好,稳中有升,自己发展不好能怪谁?


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

user avatar

今天的热搜其实很有意思,也很有逻辑。

疫情爆发,考研国家线暴涨,腾讯阿里裁员,考公人数增加,初婚年龄破30。

别再说时代的一粒灰了

时代的沙尘暴要来了。




user avatar

其实吧,我倒是觉得越是拥有较大规模体量的互联网企业,越有可能在熬过这阵子之后盆满钵满。

短期内,由于当前国际形势复杂的关系,中概股全面暴跌,这并不是说明互联网企业的业务能力下降了,纯属一种不可抗力。

但正因为是影响到全球的不可抗力,而且只要你相信第三次世界大战肯定打不起来,那么等到大家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完成、实力再均衡之后……

市场还是继续摆在那里,总要有人去分的。

短期内,十几亿的基本盘是不是还在?大厂的底气就在。

当情况不好时,大厂因为家底更足,反而更有可能进一步吸收社会上本来属于中小企业(因为撑不下去)的优秀人才。

并且利用这个寒冬期,还可以将过去几年过于杂乱的业务线重新梳理一番,用足够的耐心来调整(因为这个时候对手也没心思互掐)。

等到环境改善之后,就可以重新起飞。

甚至如果这次美帝所代表的西方霸权表现得过于拉跨,以至于什么阿猫阿狗都敢挑衅它,佐证软实力的全面下滑……

那么也不排除中国互联网企业可以获得走向世界的大好机遇,其前途只会更加被看好。

所以呢,我并不认同通过一些炒作“裁员”(完全没有裁员肯定不可能,毕竟就算前几年泡沫期又不是没有优化这种事儿)来看衰国内互联网大厂的举动。

当然,这是针对企业本身而言。

从员工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跟着企业熬过这段时间,以后估计又可以在知乎上吹牛逼说自己怎么财富自由的。

到时候,估计互联网上又开始吹程序员比县长强了。

而如果在这个时候被企业放弃了,那对于个人而言也是一种悲剧,而且是很难找到同行业替代岗位的悲剧。

希望大家过去几年没有被消费主义洗脑,没有过度负债,给自己存够了能过冬的钱吧。

user avatar

我想让大家想一件事啊。

一般来说代价向下转移,收益向上转移,要是连收益相对稳定的大厂都开始搞这些事了,那大家觉得自己能轮到岁月静好吗?

幸灾乐祸不是好事,烟花放多了是会祸及自己身上的。

真是危机来了,没人能幸存。

user avatar

阿里HR已经辟谣了,直接贴辟谣原文:

1、最近,人才盘点是在做的,就是盘点每个事业部的岗位、人数、人员具体情况,但不是为了裁员;

2、有一部分招聘岗位,确实关了,大多都是花钱的岗位,是锦上添花的岗位,核心岗位根本没有停止招聘,更别谈裁员了;

3、现在阿里员工的邮箱里,还能经常收到人才内部推荐的邮件,希望大家多多推荐优秀的人才

4、招聘岗位的重点,确实向即将上线的项目倾斜,有些部分没有照顾到,这种情况还是有的,但是说大裁员就搞笑了;

5、搞得人心惶惶,不知道对谁最有好处,舆论战这个事情被挑起来了的话... ...这个咱们不能细品;

6、在传裁员前,请大家看看阿里的财报,看看阿里上一季度有多少利润,在看看人工成本,需不需要为了一些人工成本,破坏稳定和团结,而选择大规模裁员;

7、阿里人力已经定了主基调,2022年不主动裁人,减少不必要的招聘,人员自然流动肯定是有的。

阿里的员工,明确表示:这个消息是假的。

疫情下,确实有不少企业有困难,但是更困难一定是中小企业,大企业家底厚,不用太过担心。

除了中小企业,还有在各行业工作的HR。

如果大家没有足够的本领,让自己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别人都相对更有竞争力,那么危机来的时候,真的非常困难。

阿里腾讯遇到困难都能挺过去,挥手千亿给到共同富裕。

但是你遇到困难,可以全身而退吗?

务实一些,我们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是王道啊!

前几天听到了阿里要裁员30%,着实让我大吃一惊,虽然咱不是相关行业从业人员,但也被紧张的氛围带动,感觉自己明天就要失业了。

但后来想想,30%多少有点夸张了吧?毕竟阿里有25万员工,裁员三成就意味着有7.5万人下岗再就业,想想就觉得荒唐。

大企业有人员流动属于正常现象,每年有新入职的应届生,也有选择跳槽追求更高薪的前员工,这个数字不会小,你总不能要求大厂的人事工作一成不变吧?那HR还不开心死?

可能是最近有不少岗位和人员要调整,再加上有不少人选择离职,所以才会引起不明所以的大众恐慌。

有些事情不能细琢磨,因为你一琢磨就会发现事情不合理,这样很影响局外人的吃瓜心态。

user avatar

我觉得每个人都可以了解一些宏观经济学知识,这样才不会在行业起起伏伏的高潮与低谷中,感到迷茫。



如果要推荐一篇快速了解宏观经济的文章,我推荐《宏观经济运行的框架》,作者是瑞·达利欧。


瑞·达利欧很有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对冲基金桥水创始人。


他这篇文章也很有名,几年前曾经在知乎引起过大讨论[1]


也有人把文章做成了视频[2],在网上搜“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就能看到,大概三十分钟。


文章对经济机器是怎样运行的这个问题,进行了简化总结。


如果要用一张图来表示的话,就是:

图里面有三条线,波动很快的那条线,可以理解为经济或者某个行业的短期周期,一个周期的时间大概是5-8年左右,这也是大家最关注的。


波动很慢的那条线(只波动了一次),可以理解为经济或者行业的长期周期,这个周期大概在75年至100年。


而穿过他们的那条斜直线,就是生产率,对行业来说,这就是行业的生产能力,对个人来说,也可以理解为个人的能力。


内在的生产率是比较固定地增长的,但是表现出来的结果,却是有有时升,有时降。


下降的时候,就是行业寒冬。


在这个时候,企业就会出现裁员的情况。


这并不一定是企业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行业本身就是如此。


所以当我看到题目中的新闻的时候,我就知道,这应该不是腾讯阿里独有的现象,而是整个行业。


果然,随便搜几个企业,都有裁员的新闻,不信的,可以自己随便抽一个大的互联网企业,后面跟上“裁员”进行搜索,基本上都能看到最近的裁员新闻。


更多的小企业是不会有新闻的,他们只会默默地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连一朵浪花都不会泛起。


因为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是要高于小企业的。


所以,当大企业开始裁员的时候,小企业可能已经批量倒闭了。


这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寒冬。


但这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征兆。


如果关注这个行业的人,应该还记得,三四年前就陆陆续续听到过互联网寒冬的新闻。


如果按照经济周期来解释,可能还需要几年。



那么,怎么度过这个寒冬呢?


最容易想到的,当然是提高生产率,或者个人能力。


企业提高生产率的方法,就是组织结构优化,专注于做有前途的业务。


当然企业组织结构优化,这个是可以操作的。


个人能力的提升,需要有长期的规划,要短期提升能力,很难。


那么个人就没有其他方法了吗?


当然不是的。



北半球的秋冬,在南半球就是春夏。


这个行业的寒冬,可能在其他行业就是暖春。


比如疫情虽然在整体上,严重影响了全球的经济,但少部分行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所以,这对于个人来说,又涉及到如何寻找暖春行业的问题。


这里,我也推荐两个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看政府工作报告。



比如,在今年3月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完善数字经济治理,培育数据要素市场,释放数据要素潜力,提高应用能力,更好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方向,我觉得是可以参考的,这些都和互联网领域比较相关,对很多人来说,转行根本不是问题。


报告的内容很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这里只是提供一个片段。



第二个方法是:看Gartner发布的技术热点曲线。


下图是他们最近发布的技术成熟度曲线[3]


图里面也有行业周期,也会标明行业的周期和低谷,虽然不一定完全正确,但很具有参考价值。



我相信有一天,大家会拥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


拥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


会发现


在不远的彼岸


生机勃勃,万物竞发

参考

  1.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4504039
  2. ^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6496369
  3. ^ https://www.gartner.com/en
user avatar

裁员30%,假的。

1.有一部分岗位确实关了,大多数都是花钱的岗位,锦上添花的岗位。核心岗位该都在招,hr天天吆喝内推有奖,更别说裁员了。

2.招聘的岗位确实都是新上线的项目,有些部分没有照顾到,这种情况是有的。但是说大裁员就有点扯了。

3.我们同事自己聊,觉得年底优化这个现象,每年都会存在,但30%太离谱了。一下裁7万人,对于稳定留下来的员工军心和公司口碑来说,都完全是负效应,稍微有点判断力的公司都不会这么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