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真实战绩怎么样?

回答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说实话,着实让人有些难以启齿。不像德国那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意大利的参战更像是一场拖沓而混乱的个人表演,而且这表演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战争初期的雄心壮志与尴尬现实

墨索里尼当初踌躇满志,觉得跟着希特勒能分一杯羹,甚至梦想着重建罗马帝国的荣光。他于1940年6月10日对英法宣战,这时的欧洲战场,德国已经占领法国,形势一片大好。他以为自己可以轻松地在北非、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拓展意大利的势力范围。

然而,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一个响亮的耳光。

北非战线:一场灾难的开端
意大利在北非的殖民地利比亚与英属埃及接壤。墨索里尼认为自己的军队可以轻易击败英军,于是派兵向埃及进攻。结果呢?意大利军队不仅没能取得预期的胜利,反而被装备精良、兵力占优的英联邦军队一路追打,从埃及边境一路败退到利比亚境内,损失惨重。意大利的“装甲部队”甚至因为机械故障和糟糕的维护,大部分时间都趴在原地动弹不得。后来,德国的“非洲军团”不得不千里迢迢赶来救场,才勉强稳住了北非战线。这下好了,意大利的军队不仅没能为德国减轻负担,反而成了德国的包袱。

地中海争夺战:海军的无力
意大利拥有强大的海军,它位于地中海的中心位置,理论上可以封锁英军的海上交通线,对英国本土造成巨大压力。然而,意大利海军的表现同样令人失望。虽然他们在某些战役中表现出了一些勇气,比如在塔兰托港对英国海军发动夜袭,一度让英国海军吃了不少苦头。但是,总体而言,意大利海军缺乏有效的雷达技术、情报能力不足,而且指挥官们似乎不太敢于放开手脚去与英军主力决战。反而,他们在塔尔凡加角海战中遭遇了毁灭性的失败,损失了大量舰艇和舰员,从此在地中海的制海权争夺中基本上抬不起头来。而且,与德国海军不同,意大利海军在航空母舰的应用上几乎是空白的。

希腊战场:一场闹剧
墨索里尼觉得在巴尔干地区也可以有所作为,于是决定进攻希腊。他认为希腊军队不堪一击,自己可以迅速取得胜利。结果,意大利军队在山地地形上完全不适应,装备和战术都远远落后于希腊军队。开战后,意大利军队不仅没能攻下希腊,反而被希腊军队逼得节节败退,甚至濒临灭国。如果不是德国后来出兵援助,意大利的脸算是丢尽了。这场仗打下来,意大利军队的士气更是跌落谷底。

东线战场:充当炮灰的角色

当德国进攻苏联时,意大利也派出了一支“远征军”(CSIR,后来扩大为ARMIR)前往东线。这支部队在初期承担了一些作战任务,但很快就发现自己根本无法与苏联的强大军队抗衡。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意大利军队作为德军的侧翼保护力量,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数十万士兵被歼灭或俘虏。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和士气,基本上是被碾压的。

国内的困境与最终的垮台

战争的失利导致意大利国内怨声载道,经济也濒临崩溃。军队的混乱和失败,让民众对法西斯政权越来越失望。1943年,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并迅速占领了意大利南部。此时,意大利的军队已经完全失去了战斗意志。

在盟军登陆后不久,国王维多利·伊曼纽尔三世就逮捕了墨索里尼,并宣布意大利退出战争。然而,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德军迅速占领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并将墨索里尼救出,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萨洛政权)。意大利就此陷入了内战,北方由德军控制和傀儡政权统治,南方则在盟军的控制下,并组建了新的意大利政府。

总结一下意大利的战绩,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甚至可以说是一场笑话。

战略指导的失败: 墨索里尼的战略目标模糊不清,而且过分自信,总想在短时间内取得速胜,但却没有相应的军事实力作为支撑。
军队的准备不足: 意大利军队的装备、训练、士气和领导力都存在严重问题。他们的武器装备很多都是过时的,后勤保障也差得离谱,军队的士气更是忽高忽低,而且很不稳定。
缺乏自主性: 意大利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德国的军事援助,无论是北非还是希腊,都需要德国来“救火”。这使得意大利在战争中更像是一个附属国,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盟友。
政治动荡: 战争的失败直接导致了法西斯政权的垮台,意大利也因此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内战。

总而言之,意大利在二战中的真实战绩,与其说是一场战争,不如说是一系列令人尴尬的失败和低能的表现。他们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军队准备不足,而且在战争的各个阶段都显得力不从心,最终沦为了德国的附庸,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真是让人忍不住想问,当初那个嚷嚷着要恢复罗马荣光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搜索 丕林海战

看看真正的意大利军队是什么样的

________

隆美尔能在非洲猖狂,都拜意大利海军所赐;同样隆美尔在非洲打的机动战也基于意大利陆军相对不错的战斗力上;而意大利空军,则完成了战争中唯一的一次轴心国之间的直接空中联系

user avatar

关于意大利的战斗力,排名第一的那个“辟谣贴”在知乎上就转了五次。然而这个“辟谣贴”和造谣帖毫无区别,很有点周带鱼大战袁腾飞的意思。

1.“谣言四:……
里皮教授点评:即使是墨索里尼也本想坚持一贯的中立政策,因为希特勒压力胁迫参战,试问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军队除了本土防御计划之外为何要准备侵略计划? ”

我讲个笑话:1935年侵略埃塞,1939年入侵阿尔巴尼亚,1940年入侵希腊的“爱好和平”的墨索里尼。

实际上哪怕是对英法,墨索里尼也远远谈不上是被“胁迫参战”。

“在德国人中间,指望意大利会参战的人不多,满意地期待意大利人做战斗伙伴的人就更少了。甚至在纳粹党的领袖中间也是如此,悲观的人认为德国在胜利的进程结束以前,还是先查明同盟者(不问他人品如何)是否可靠为妙,而比较敢作敢为和乐观的人则根本不愿让意大利分脏。”

---------汤因比《二战战史大全第三卷第六章》




2.“谣言八:1943年盟军在意大利登陆,有一个战场,盟军激战一早晨,无一伤亡。惟一的损失是自己的飞机把空降兵投到了大海里(把沙洲当成了滩头)。

西西里战役,美军投放“炮弹传单”,传单说,这些传单可作为“投降证”,带上它门就可以到盟军的后方领取食物并获得安全。

……

里皮教授点评: 意大利国王陛下此时已经宣布加入盟国,只是军队还没脱离接触,之后是在激战,不过是法西斯德国和忠于国王政府的意大利军队在激战,说1943年盟军攻到意大利家时,迎战的是德军,这是因为意大利国王宣布解除墨索里尼职务后,希特勒派军队救出墨索里尼,并占领意大利北部山区布防,节节抵抗盟军。 ”

盟军登陆西西里的时间是1943年7月10日,墨索里尼倒台是在1943年7月26日,宣布加入盟国的时间是1943年9月8日,西西里战役早结束了。

至于所谓的“激战”更是无稽之谈,巴托里奥政府和意大利王室在投降后仓皇南逃,而多达60个师170万的意大利陆军根本没有接到任何明确命令,大部分被缴械。罗马城内的相对德军占据兵力优势的意大利军在接到德军南线总司令凯塞林“缴械着可回家”的赦令后立即作鸟兽散。

3.“谣言十: 1940年6月30日,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巴尔博元帅在托卜鲁克上空被意大利自己的高射炮兵击落。意大利人为了掩饰这一杯具,便宣布元帅是在同英国人进行空战中遇难的。
用高射炮误射自家元帅,使他成为被误伤的二战军人中军衔最高的人……
里皮教授点评: 托卜鲁克是英军在北非重要战略要点,被意大利围困后孤立无援,巴尔博元帅喜好亲赴前线观察布置战线,行程被间谍获知,英国皇家空军为了突破意大利完善的高射炮阵地大规模空降物资趁此机会出动,彪悍的巴尔博元帅在座机上下令无差别开火,九个月后,物资告罄的托卜鲁克陷落。成就了隆美尔的元帅军衔。”


这一段的描述基本就是在说梦话了,1940年的托布鲁克和英军有什么关系?托布鲁克战役的时间轴是:1940年10月意军对英军大规模进攻遭遇惨败,次年1月托布鲁克被澳大利亚第6师和英国第7装甲师攻占。至于著名的托布鲁克围城战发生在1941年4月至11月,这位作者大概是连时间都看错了就急吼吼地“辟谣”。

4.

“谣言十三:1942年12月 苏联

意大利在顿河河畔遭到苏军攻击,立刻放弃了所有装备撤退。而在11月时遭受同样攻击且装备落后的罗马尼亚军队则坚持战斗了数天。
并且,10月时罗马尼亚军曾提出过趁苏军攻势停顿时主动出击的提案,但因为补给上的问题最终没有实行。而意大利军从来没有提出过如此具有建设性的提议。
里皮教授点评:此时正在进行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已经以轴心国失利告终,意大利军队此前激战过后没有得到任何补充,重装备失却军事效用,除了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以外,所有德军跑在意大利军队前面。我个人认为罗马尼亚军队提出过最有建设性的提议是全军投降。”

这一段大概是架空历史。苏军进攻意大利的行动是小土星行动,当时德军57装甲军在著名的“冬季风暴”当时正在冲向斯大林格勒试图解围,苏军进攻意军的目的就是为了击垮德国人的侧翼战线阻止德军的解围行动,何来的“德国人跑得比意大利人快”?

------------------------------------------------------------------------------------------------------

认真的说,意大利的战斗力怎么样?

确实不怎么样

1.进攻法国,32个意大利师在大约5个法国师的兵力面前动弹不得,伤亡比例嘛:

极端蔑视意军的法国代表在和德国人谈判时,甚至还向德国人请求:“我们不能向南面那个根本没有打败过法国的国家投降。”(他不屑于提起意大利人的名字)

2.北非战役,第一仗就是著名的罗盘行动(operation compass),意大利军在兵力装备数量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被英军轻易全灭,这才有了隆美尔的救场。

这一仗兵力对比和伤亡情况,大家自己感受:


3.东非之战,直接截取《二战战史大全》的几段描述:

“1940年7月,意军在奥斯塔公爵指挥下进攻了苏丹的卡萨拉,但是不久即被英军阻挡。于是又在8月份挥师东下,以26个营、25000人的兵力勉强击败了英军3个印度营和1个非洲人营,占领了英属索马里,意军2000人阵亡,而英军伤亡只有250人。

在东非的几次作战行动中,意大利人动用的兵力远远超过守军:在卡萨拉动用了8000人、18辆坦克和许多大炮来进攻苏丹的2个机枪连和1个骑兵步兵连;在加拉巴特为了对付一个排就用了2000人,还配备了大炮和飞机;在库尔木克用了一营兵力对付70名苏丹警察;在莫亚累出动了两旅兵力进攻皇家非洲步枪队的一个连”

4.希腊战役,面对连军装都从国外进口的希腊军队(某些人念兹在兹的“农业国打不赢工业国”理论),意大利人趾高气昂的大举进攻,结果大败而归,希腊人反攻并夺取了阿尔巴尼亚四分之一的土地。意军见状赶紧增兵,最终增兵至27个师52万人,在海空火力的支援下也只是勉强与16个师30万希腊军队对峙,几次进攻均铩羽而归。

最后德国人抄了希腊人的后路,一年前的一幕重演了:极端蔑视意大利军队的

Georgios Tsolakoglou

将军直接和德军达成了秘密协定投降,把意大利人晾在了一边。

5.还有一个很少人注意的南斯拉夫战役,德军两个集团军大举进攻南斯拉夫,11天扫灭70万南斯拉夫军队,死亡150人,受伤400人。而来打了个酱油的意大利人,伤亡居然高达3300人。

6.彩蛋,隆美尔对意大利人士气的描述:

“最亲爱的露:

  托布鲁克之战已经渐转沉寂。敌人正在上船,所以我们期望不久就进入该要塞。虽然如此,我们这一点兵力却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南面战场上的局面已经因为我们完全改观。我们仍在行动中,非常忙碌。

1941年4月16日

  我计划以意军加上少数德军,在强大炮兵的支援之下,进攻拉斯艾马道尔山地。

  4月16日17点钟,我命令阿里埃特师的装甲营(6辆中型战车和12辆轻型战车)向第一八七号高地进攻。意军本应在该高地以南就停下来作战,可他们却一口气冲到了最高点。英军向山顶发炮,意军很快就退了下来,混乱不堪。我试着使他们再向高地进攻,可是毫无效果。

  这个时候,贝恩特中尉也正在观察意军步兵的进攻。起先似乎一切秩序都好,但是突然他们回过头就跑,纷纷向西逃命。我命令贝恩特坐上一辆装甲车,赶向那方面看看到底是出了什么乱子。战场上一点枪炮声也没有。半小时之后,贝恩特回来向我报告说:有一位意大利的步兵告诉他,敌人的战车来了。当他再向东行动几百码之后,发现有一辆英军的侦察车押着一连意大利步兵,他们把双手举在头上缓缓地行走。他立即向英军侦察车开枪,以便使那些意大利士兵有逃跑的机会。可是他们却反而跑向英军防线。接着又有一辆英国装甲车赶来掩护他们,贝恩特只好退回来向我报告。” -------------------------------------《隆美尔战时文件》


当然总能找理由为意大利人洗地——就像为国足洗地一样,比如进攻法国失败是因为法意边境修筑了许多堡垒和要塞,比如罗盘行动惨败是因为没有火炮能击穿马尔蒂达II的装甲,比如进攻希腊失败是因为统帅轻敌,土地泥泞,地形不好……

问题是,世界上有哪一支军队是在万事俱备的条件下作战的呢?以装备水平和意军差不多的日军为例,同样是和英军交战,他们41年进攻马来亚的时候面对兵力远为优势的对手还有远东第一雄关新加坡要塞,结果他们在70天内横扫敌军;42-43年第一次阿拉干战役,日军在缅甸的丛林和山地上对英印军进行迂回;甚至是44年的英帕尔战役,尽管统帅的昏庸和条件的恶劣甚于任何时候的意军,日军依然给英印军造成了重大杀伤,战果远非意军能比。需要指出,日军击败的英军远非大而化之的“殖民地部队”,像是澳8师,英军第7装甲旅,第6步兵旅等都是英军的精锐部队。甚至第7装甲旅不久前在北非横扫了意大利人,便在缅甸被日军打得灰头土脸。

当然,公平地说,意军的表现也并非一无是处。隆美尔到达之后的北非战斗中,意军步兵在隆美尔的指挥、德军部队配合以及德国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也能完成维持战线、防御阵地等基本的作战任务;几支意大利的精锐部队,比如132阿雷特装甲师则能对英军造成相当威胁,意大利黑衫军更是可以与党卫军相提并论的狂热力量;而意大利远征军在41年的

Battle of Petrikowka

中俘虏1万苏军的战绩,则是意军战绩的巅峰了。

最后,我认为意大利人民堪称轴心国中最可爱的人民,他们为自己生命负责,不被所谓“新罗马帝国”春秋大梦迷惑的态度是值得赞赏的。而北意大利游击队的出色表现(歼灭了五千名德军士兵)更是难能可贵的。

user avatar

基本上不可靠,下面是资料

1,冷冻干燥的保存法是二战时(没错,确实是这个时候)为保存血清而发明的,见于en.wikipedia.org/wiki/F

2,意大利式二战军装在此chn.chinamil.com.cn/jfd ,绅士吗?我觉得很正常.

3,圣纳扎罗教堂被雷击中引爆炸药是在1767年,这篇文章可以说明cnki.com.cn/Article/CJF

4,意大利在二战期间最好的战斗机可以排在世界前列tuxi.waryx.com/read-htm

5,关于那个环保机枪,应该是Breda M-1937,资料没查到,不过这种枪是利用二十发装弹板射击的,子弹射完,弹板和弹壳回收,有什么不对吗?

6,意大利飞机不装无线电?看这里mil.news.sina.com.cn/20,动动手指头,用Ctrl+F搜搜无线电.

7,埃塞俄比亚不是土著人用的也不是大刀长矛,在第一次抗意战争中,依靠强大的陆军才将意大利驱逐出去,第二次则是靠游击战术,以国际环境为背景,把意大利拖死了.article.01hr.com/wenzha

8,意大利没有一艘叫"伽利略"号的潜艇,至少我没发现,若有,再改.

9,意大利驻利比亚总督确实是被误伤致死,但是真相仍有疑问en.wikipedia.org/wiki/I

10,意大利入侵希腊时是以最后通牒式的气势开战的,请问墨索里尼可能那么猥琐的害怕芬兰吗?zh.wikipedia.org/wiki/%

11,所谓萨拉落登陆战,应该就是萨勒诺登陆战,此战盟军2,000人阵亡,7,000人受伤,3,500人失踪,而且是盟军和德军打出来的漂亮仗zhishifenzi.com/erzhan/

12,如果你看了上面列出的希意战争条目,你就会明白,希腊人的反击只局限于巴尔干半岛,离法国还远着呢.

再往下我就没准备看,估计是不好证实也不好证伪的流言居多,详细读读二战史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说实话,着实让人有些难以启齿。不像德国那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意大利的参战更像是一场拖沓而混乱的个人表演,而且这表演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战争初期的雄心壮志与尴尬现实墨索里尼当初踌躇满志,觉得跟着希特勒能分一杯羹,甚至梦想着重建罗马帝国的荣光.............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要说意大利在二战中的结果,那真是一言难尽,复杂得很。如果非要用“胜”或“败”两个字来概括,那答案无疑是 战败。但这个“败”字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充满戏剧性、摇摆不定、甚至有些悲凉的历史。意大利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 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野心和误判 驱动的。他渴望重塑罗马帝国的辉煌,希望借战.............
  • 回答
    要细说二战时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那可真是个大话题,毕竟战争期间的装备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和战略选择也带来了一些特别之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步兵师,这是军队的基石。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步兵师,按照当时的编制,基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普通步兵师(Divisione .............
  • 回答
    一听到“意大利二战表现”,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猪队友”这个词。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在二战里确实没少给轴心国添堵。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个意大利人,他们会怎么看?这事儿可就复杂多了,而且跟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你要明白,意大利人对二战的看法,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猪队友”就能概.............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要说二战时西班牙和意大利谁更强,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单从军事实力上说,意大利在战前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拥有一定的装甲部队、空军和海军。他们的海军虽然不及英法,但数量和吨位也算可观,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区,其海军力量不容小觑。意大利的陆军也装备了数量不少的坦克和火炮,空军也有像容克斯Ju52.............
  •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从1942年8月美军登陆到1943年2月日军的撤退,持续了整整半年,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惨烈且关键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日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确实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夸张战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复杂且多层次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军信.............
  • 回答
    要说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差”,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但相较于德国、美国、英国这些主要的参战国,意大利的工业实力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战争期间的严峻挑战。一、历史的包袱:长期发展不均衡的意大利意大利直到19世纪中期才实现国家统一,这.............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时期“段子多”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复杂,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历史事实与意大利的战争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素材”。这并非“制造”出来的,而是其真实历史中的一部分。 .............
  • 回答
    说到二战意大利海军,这真是一个挺复杂又令人唏嘘的故事。咱们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坏”,得结合历史背景、装备水平、战术运用以及战争进程来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大概会说他们是“雄心勃勃,却又捉襟见肘”。一、 出身与目标:在地中海称霸的野心意大利海军,也就是皇家意大利海军(Regia Marina).............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角色及其后续的反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与德国的情况相比,意大利的“反思”似乎不那么显眼,也少为人知。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意大利自身的历史、政治环境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首先,我们得理解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定位。意大利并非像纳粹德国那样,是挑起战争的主要.............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意大利选择与英国和美国结盟,而不是加入轴心国,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在欧洲大陆的舞台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并没有成为希特勒的盟友,而是成为了自由民主阵营中的一员。首先,北非战场的格局会完全不同。意大利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庞大的海军,虽然在历史上其海军表现并非尽如人.............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关于二战意大利海军对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作战运用,我可以说这就像是一曲充满雄心壮志却又因种种限制而留下遗憾的序章。意大利人对这级代表其海军最高荣耀的战列舰寄予厚望,然而最终的运用却显得有些捉襟见肘,未能完全发挥其应有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承认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的 设计理念是相当超前和激进的.............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意大利,用“搞笑”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说他们表现得不如人意,甚至常常让人啼笑皆非,那倒是实话。如果把战争看作一场严肃的国家博弈,那么意大利军队在很多时候,确实扮演了那个不太合时宜的“丑角”。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墨索里尼的野心与现实的.............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