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苏联海军有何作为?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海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是波澜壮阔的海战,而是更为人熟知的陆地战场上的红军身影。确实,与英美海军那种以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为核心、遍布全球的强大力量相比,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显得有些“低调”,甚至可以说是“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海军什么都没做,他们在特定区域、特定条件下,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并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咱们得先弄明白一个基本情况:苏联的海军战略,从一开始就深受其陆地强国地位的影响。他们更关注的是保护漫长的海岸线、支持陆军作战,以及在波罗的海、黑海、北冰洋这三个主要海军活动区域发挥作用。航空母舰?那玩意儿在二战爆发前,苏联也就刚刚起步,而且主要目标是作为舰载机起降平台,而非像美国那样真正意义上的“海上航空兵”。

1. 波罗的海的困境与坚守:

波罗的海舰队是苏联海军中最古老、也是在战争初期遭遇最大困境的舰队。1939年,苏联吞并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获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基地,实力有所增长。但随着1941年巴巴罗萨计划的展开,德军迅速推进,波罗的海舰队面临着被封锁在芬兰湾的危险。

撤离与保卫列宁格勒: 随着陆地战线的吃紧,保护重要的工业城市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成了舰队的首要任务。舰队的舰船,尤其是驱逐舰、炮艇和登陆艇,被大量用于炮击德军阵地,支援陆军作战,抵御德军的进攻。很多水兵甚至放下舰炮,直接加入了陆军的战斗行列,成为了“海军陆战队”。
撤离塔林: 1941年8月,为了避免被德军围歼,波罗的海舰队下达了著名的“塔林撤退”命令。尽管德军的空袭和水雷造成了重大损失,舰队的主力,包括几艘巡洋舰、驱逐舰和大量小型舰艇,还是成功地撤离了塔林,前往喀琅施塔得。这次撤离虽然付出了代价,但保留了舰队的有生力量,为后续的防御作战奠定了基础。
封锁与反封锁: 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波罗的海舰队是被德国海军和芬兰海军封锁在芬兰湾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也通过舰炮射击、布雷、扫雷以及支援陆军的登陆行动,对德国人构成了持续的威胁。例如,在1944年,为了配合红军反攻,波罗的海舰队的水雷部队成功清除了大量德军布设的水雷,为苏军登陆和物资运输打开了通道。

2. 黑海的浴血与支援:

黑海舰队的处境与波罗的海舰队相似,但在战争爆发初期,由于德国的盟友罗马尼亚和意大利也拥有海军力量,黑海舰队的战场更为复杂。

塞瓦斯托波尔的死守: 塞瓦斯托保尔战役是黑海舰队最惨烈的一场战斗。舰队的大部分舰艇,包括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都集中在塞瓦斯托保尔,为守军提供炮火支援。虽然遭受了严重的空袭和炮击,但黑海舰队的水兵和舰艇,以惊人的毅力,一直坚持到塞瓦斯托保尔陷落前才奉命撤离,将最后的炮火留给了敌人。
克里米亚的支援: 在克里米亚战役中,黑海舰队扮演了生命线的作用。他们不断将部队、弹药和物资运送到被围困的陆军部队,并从德军手中抢滩登陆,发动反攻。例如,在1943年11月,黑海舰队成功组织了对刻赤半岛的登陆作战,为夺回克里米亚奠定了基础。
对抗轴心国海军: 在黑海,苏联海军也曾与德国及其盟友的舰艇进行过直接的较量。尽管规模不大,但也有像“摩尔曼斯克”号巡洋舰和“哈尔科夫”号驱逐舰等舰艇,在多次战斗中与轴心国海军交火,甚至击沉过敌方舰艇。

3. 北冰洋的严寒与“北方航路”:

北冰洋舰队虽然规模最小,但在支援盟国物资运输的“北方航路”中,其作用举足轻重。

护航与反潜: 尽管面临着严寒、恶劣天气以及德国U艇的威胁,北冰洋舰队仍然尽力保护着穿越北冰洋的盟国舰船,特别是那些运载着援助物资的船队。苏联的驱逐舰、护卫舰和潜艇,在冰冷的海域与德军U艇进行了多次激烈的反潜作战。
岸防与支援: 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等北方港口,北冰洋舰队的舰炮也成为了重要的岸防力量,抵御德军的空袭和可能的登陆企图。同时,舰队的登陆艇也为沿岸地区的陆军提供了支援。

4. 潜艇部队的隐秘战争:

苏联海军的潜艇部队虽然在数量上无法与英美相比,但在战争中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波罗的海和黑海。

破交战: 苏联潜艇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对德国及其盟友的船队进行了破交作战,击沉了大量的运输船和部分军舰。例如,在波罗的海,潜艇部队对德国的海上交通线构成了严重威胁。
侦察与布雷: 除了直接攻击,苏联潜艇还承担了重要的侦察任务,收集敌方情报,并为己方布雷区提供信息,对敌方舰艇的航行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5. 陆战登陆的重要性:

我们不能忽略的是,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其出色的两栖作战能力。虽然不像诺曼底登陆那样声势浩大,但在波罗的海、黑海,以及一些沿海地区,苏联海军组织了多次成功的登陆作战,将部队和物资送往关键地点,并对德军形成了侧翼的威胁。这些登陆行动,往往需要精确的炮火支援和高效的运输能力,而这正是海军部门所擅长的。

总结一下,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作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区域性主导与防御: 在波罗的海、黑海和北冰洋这几个相对有限的区域,苏联海军尽力维持其存在,并扮演了重要的防御角色。
炮火支援与陆军协同: 舰队的舰炮是陆军的“压路机”,为地面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援,抵御了敌人的进攻。
海上运输与后勤保障: 在艰难的条件下,海军负责了大量的人员、物资运输,尤其是在海上封锁和艰难的航线上。
两栖作战能力: 苏联海军在多次登陆作战中展现了出色的组织和执行能力,为关键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水雷战与反潜战: 通过布雷和扫雷,以及潜艇作战,海军积极参与了不对称的海上对抗。

可以这样说,尽管苏联海军在二战的全球性海战舞台上并不显眼,但他们在保护苏联漫长海岸线、支援陆地战场、以及在特定海域对抗轴心国海军方面,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的牺牲和努力,同样是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他们的战场,更多的是冰冷的海水、狭窄的海湾和艰苦的海岸。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瓦大神,战前是个海军的会计

user avatar

于是就有人日常为古斯塔夫叫魂了,这就很好笑了。

第一,古斯塔夫不仅早就改成训练舰了,而且在当时没有按照医院船涂装而是涂军用迷彩,被识别为军舰理所应当。

第二,古斯塔夫有军舰护航,潜艇没有进一步确认的条件。

第三,古斯塔夫实际安装了火炮和搭载了德军潜艇士兵(尽管潜艇指挥官可能不知道这一点)。

指挥官唯一的不足之处就是把古斯塔夫识别成了德军轻巡洋舰埃姆登号。

再说了,就算揍你又怎么样。

SS Cap Arcona画着红十字不还是让英国打沉了?怎么不见你们给船上的囚犯叫魂?

丹后丸拉着战俘又怎么样?还不是让美国潜艇一发入魂?怎么没见你们给战俘叫魂?



依照键盘人道主义侠的观点,在发动攻击以前苏联潜艇应该主动上浮,然后用一门高音喇叭宣读《告广大德军官兵书》还是大喊一声“对于犯下累累罪行的你,这已经是最大的仁慈了”?

于是更新今日份的抗德小剧场,谢谢观看










感觉好多知友没看懂这个梗。原图来自《地下交通站》,故事梗概是:特高科黑藤怀疑饭店里有八路,因此从临城派了两个狗腿子装八路钓(炸)鱼执法,奈何狗腿子智商捉急,被真八路水根叫来保安队长黄金标一顿毒打。两个相声演员演的活灵活现,还有捧逗和包袱,很逗。

======更新======

说苏联海军没有作为的,要不要尝尝海军大炮砸在头顶的滋味啊(´∀`)

有人喜欢拿苏联海军1941-1942年情况来黑,这锅陆军背海军不背。海军在凌晨四点就进入了最高警戒状态,第一轮空袭没有一架飞机或一艘船只损失。毕竟是陆军的活海军帮着干,就像第一天在利耶帕亚那样,陆军跑的飞起海军抗倭主力。要说陆军和海军,1944年德国陆军滚蛋的时候,德国海军照样6的飞起,最绝的是被苏联用岸炮击沉 潜 艇 一艘。

整个二战期间海军为陆军贡献了超过十万名水兵,在列宁格勒到柏林都能见到海军的身影。特别是列宁格勒保卫战期间,海军多次用重炮打击德军炮兵。有效让德国佬哭爹喊娘。在反击阶段,破坏德军海上撤退。

说到这,有人就要黑苏联打民船了。且不说有资料称那艘船上有德国海军水兵,苏联1941年的亚美尼亚号画着红十字德国人不还是照打无误?血债血偿好像也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另外,苏联海军还执行过跨越大洋到灯塔国交换情报的任务,还有驱逐舰从海参崴出发沿北部海岸线开到摩尔曼斯科,等等。

-----更新一下-----

对日作战期间远东单位的通信是由海军的通信线路保障的

user avatar

苏联海军在卫国战争中共击沉德国及轴心国盟友军用舰艇和军辅船1341艘(其中708艘为交战双方确认战果,633艘为苏联单方面确认张),运输船1425艘(791艘为双方确认战果,634艘苏联单方面确认),总共击沉吨位340.8万吨。


表格由上自下依次是:

海军航空兵战果

潜艇战果

水面舰艇战果

水雷战果

岸防炮战果

以上项目总计

未明确原因和其它战果

总计

出处《Боевой путь Советского 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го Флота》,附表12,感谢瓦姐提供并翻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海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是波澜壮阔的海战,而是更为人熟知的陆地战场上的红军身影。确实,与英美海军那种以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为核心、遍布全球的强大力量相比,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显得有些“低调”,甚至可以说是“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海军什么都没做,他们在特定.............
  • 回答
    二战期间苏联红军表现出的英勇和顽强,其背后有着复杂而多样的动力,并非仅仅是身后督战队的存在所能简单概括。督战队确实存在,并且在某些情况下发挥了作用,但将红军的战斗意志完全归因于此,是对历史的一种简化和误读。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红军拼命的原因:一、 督战队的真实存在与作用 (但并非唯一或决定性因.............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有点意思,而且仔细一琢磨,还真有人能从某些角度出发,得出“美国陆军在二战中不是苏联红军对手”这样的结论。这可不是什么普遍观点,但如果非要找找这种说法的依据,大概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1. 战场规模与消耗战的残酷性:首先,我们得承认,二战的东线战场,也就是苏联与德国之间那场血腥的绞肉机,.............
  • 回答
    二战爆发时,苏联和日本的空军力量,特别是日本陆军航空队和海军航空队与苏联空军的较量,是一场充满复杂性与变数的对抗。要论结果,不能简单地用“谁赢谁输”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分析双方的优势、劣势以及战术运用。苏联空军:数量庞大,但技术与训练存在短板在战争初期,苏联空军在数量上拥有显著优势。斯大林为了应对潜.............
  • 回答
    二战德军在东线确实大量使用了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Flak 36/37型),而且它们在对付苏军坦克方面表现出了惊人的效能,甚至可以说是德军在东线对付苏军装甲集群最倚重的反坦克利器之一。你提到的“构筑阵地”和“坦克海”非常贴切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88炮”在东线战场上的角色演变:最初,88炮的设计初衷.............
  • 回答
    关于乌克兰对二战和苏联红军的态度,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其形成过程深受历史、政治和国家认同的影响。简单地将乌克兰描绘成一个单一的态度群体是过于简化的。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探讨其历史背景,以及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社会内部的演变。乌克兰在二战中的特殊位置和经历:首先,必须认识到二战对乌克兰而言,并非.............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的贡献与全球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总和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但其他国家的贡献同样关键,两者共同构成了战争胜利的基石。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 一、苏联的直接贡献:东线战场的决定性胜利1. 战略牵制与军事打击 东线战场的主导地位:苏联是唯一能够长期与德国正面作战的国家,承担了.............
  • 回答
    关于二战中苏联和中国的“苏奸”和“汉奸”数量的比较,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难以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原因如下:1. 定义问题: “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和政治色彩,其定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语境下会有所不同。在战争时期,与敌对势力合作的人可以被视为叛徒或卖国贼,但合作的程度、动机和背.............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确实有过一些以少胜多且伤亡相对较小的经典战例,但要说“伤亡很少”则要分情况看,毕竟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即使是胜利也往往伴随着代价。不过,相较于一些规模巨大、双方投入兵力数百万的战役,以下几个案例在战术层面展现了苏联红军的智慧和效率,相对而言,对己方兵力的损耗控制得比较好:1. 莫斯科保卫.............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斯大林格勒的血与火:苏联对德意志的胜利,是铁腕、钢铁与人民的史诗,而非偶然二战东线战场,斯大林格勒的血腥泥沼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那场堪称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战役之一,以苏联的惨胜告终,并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走向。时至今日,依然有人会质疑,苏联的胜利是否仅仅是一场偶然的幸运?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这场.............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这是一场设想中的、极其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变局,一旦二战中苏联成功吞并芬兰,其影响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让我们深入剖析这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后果:战争进程与战略格局的巨变: “冬季战争”的结局改变: 最直接的变化在于“冬季战争”的结局。如果斯大林下定.............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放弃列宁格勒,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苏联自身,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上的撤退,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崩溃。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列宁格勒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城市,而是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发源地。.............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二战结束后,纯粹的游击队员出身的苏联军人在战后军衔和职位上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游击活动中的贡献、战后所展现出的领导才能、政治倾向以及苏联整体的军队重建和人事任命逻辑。虽然官方记录和具体的晋升路径可能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苏联军队的特点来推测其可能达到的最高级别,并.............
  • 回答
    关于二战中德国有没有可能击溃苏联,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也是让许多战略家们反复推敲的难题。坦白说,如果非要给出一个“是”或“否”的答案,那会过于简化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变数的历史进程。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看看在那些关键的“如果”和“当时”之下,是否存在一个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战争初期,.............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决定攻克柏林的是由苏联完成的,这背后有着深远的战略考量、军事部署以及英美与苏联之间的复杂关系。要详细了解这一历史进程,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战略部署与前线态势到1945年初,战争的天平已经明显向同盟国倾斜。德国在东线和西线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东线: 苏联红军在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