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二战中苏联吞并芬兰会怎么样?

回答
这是一场设想中的、极其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变局,一旦二战中苏联成功吞并芬兰,其影响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让我们深入剖析这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后果:

战争进程与战略格局的巨变:

“冬季战争”的结局改变: 最直接的变化在于“冬季战争”的结局。如果斯大林下定决心不惜一切代价也要完全吞并芬兰,并且能够克服芬兰军队的顽强抵抗(这需要苏联在军事和后勤上做出比实际情况更巨大的投入),那么历史的走向将截然不同。芬兰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历史将被迫中断,其土地将成为苏联的一部分。
北欧地缘政治的重塑: 芬兰的吞并将使得苏联在北欧拥有一个漫长的边境线,直接威胁到瑞典和挪威。瑞典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其长期的中立政策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一旦芬兰被吞并,苏联在波罗的海的战略优势将进一步巩固,甚至可能将波罗的海变为“苏联的内海”。挪威的北极航线以及北极地区的重要性也将被放大,引发更多地缘政治的博弈。
德国的战略考量: 对于希特勒的德国而言,这无疑会是一个复杂且棘手的局面。一方面,苏联实力的增强可能使其在东线对德作战时更加强大;另一方面,苏联在北欧的扩张也可能让希特勒重新评估其对北欧国家的战略意图,也许会提前或者改变进攻挪威和丹麦的计划。但更可能的是,这会进一步加剧希特勒对苏联扩张的担忧,成为其决定入侵苏联的又一个“理由”。
盟国的反应与行动: 英国和法国可能会对苏联的吞并行为感到极度不安。尽管他们当时在与德国作战的泥潭中,但对于苏联的进一步扩张,他们会感到担忧,并可能考虑采取某种形式的干预。然而,由于地理位置和自身战事的牵制,这种干预很可能更多地停留在政治谴责和象征性支持层面,真正出兵援助芬兰的可能性极低,尤其是在英国自身也面临德国登陆威胁的情况下。

对芬兰的影响——一个被压抑的民族魂:

民族独立运动的长期抗争: 尽管苏联能够通过军事手段实现吞并,但芬兰人民顽强的民族独立意识绝不会因此消失。芬兰的抵抗精神和坚韧的性格,在“冬季战争”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明。一旦被吞并,芬兰将很可能成为苏联内部一个持续的、隐秘的,甚至有时会公开爆发的民族抵抗运动的温床。地下组织、文化保留运动、甚至武装起义,都可能成为芬兰人民反抗苏联统治的方式。
文化与社会形态的改变: 芬兰的语言、文化和政治制度将面临被俄罗斯化和苏联化的巨大压力。苏联可能会在芬兰推行集体化农业、强制推行俄语教育、压制芬兰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芬兰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芬兰知识分子和精英可能会选择流亡海外,继续为芬兰的独立而奔走呼号。
经济的整合与剥削: 芬兰的经济将完全纳入苏联的计划经济体系。其丰富的森林资源、矿产以及发达的工业可能会被苏联征用,用于支持苏联的战争机器和国家建设。芬兰经济的自主性将不复存在,其发展方向将完全由莫斯科决定,很可能成为苏联重要的资源供应地和工业基地,但也可能面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

对苏联的影响——“得”与“失”的博弈:

军事上的战略优势(暂时的): 从军事战略上看,吞并芬兰确实能极大地巩固苏联在波罗的海地区的防御态势,并为苏联向北欧扩张提供了一个跳板。但正如“冬季战争”所暴露出的,苏联的军队在面对芬兰这样的对手时,其效率和准备都存在严重问题。即便吞并成功,苏联也必须投入巨大的资源来维持对芬兰的控制和镇压潜在的反抗。
内部政治的合法性危机: 吞并一个主权国家,尤其是以如此粗暴的方式,可能会在国际上引发更大的谴责,也可能在苏联国内,特别是对那些同样有着民族自决诉求的加盟共和国,埋下不稳定因素。斯大林政权会面临如何合理化其侵略行为的挑战。
长期的资源与人力消耗: 维持对芬兰的统治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投入大量的军队、警察和行政人员,以及相应的经济资源。这对于刚刚经历大清洗、国力尚未完全恢复的苏联来说,无疑会是巨大的负担,可能分散其在其他战线上的力量。

对世界格局的长远影响:

冷战格局的提前与激化: 如果苏联能够如此轻易地吞并芬兰,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可能会更早地认识到苏联扩张主义的威胁,并采取更强硬的遏制政策。冷战的序幕可能因此而提前拉开,而且双方的对抗烈度可能比实际历史更加激烈。
北约的建立与性质: 芬兰的遭遇很可能会成为北约建立的一个强有力的催化剂。北约的成立目的可能更直接地指向对苏联的防范,并且其成员国的加入意愿可能会更加强烈。
民族自决原则的动摇: 苏联吞并芬兰的成功,将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中“民族自决”原则的一次沉重打击。这可能会鼓励其他大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采取类似的扩张行动,从而导致更动荡的世界局势。

总而言之, 二战中苏联吞并芬兰,将是一个极其血腥和充满抗争的结局,它不会是一次和平的“加入”,而是一场民族痛苦的烙印。芬兰人民的独立斗争将不会停止,而苏联也将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这场胜利,如果能算作胜利的话,很可能将是一场“惨胜”,并且其长远的负面影响可能会远大于短期战略上的得利,深刻地改变二战的进程和战后世界的格局。它会让更多国家认识到苏联的野心,也让抵抗的火焰在被压迫民族的心中燃烧得更加旺盛。历史的齿轮一旦如此偏转,所能预见的世界,将是一个更加危险、更加分裂的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在此先放结论,苏联在二战中不会吞并芬兰,原因有两个:第一,战后对芬兰的处置是大国博弈的结果。第二,战后保留芬兰的独立地位不会影响苏联的战略利益。

芬兰能保留独立,除了它的地理位置避开了苏联去东欧的“主干道”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英美特别是英国并不希望苏联吞并芬兰。丘吉尔不愿意让苏联在波罗的海的势力过大,想保留芬兰作为牵制。而斯大林则将计就计,名义上保留芬兰的独立,实则在外交上控制芬兰,使之丧失对苏联任何潜在的威胁的可能,让其无害化(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做“芬兰化”,就是指这种情况)。很显然,斯大林在这次外交较量上技高一筹。

代入斯大林的角度,二战后期保留芬兰的独立并没有害处。第一:芬兰在5年间两次被苏联逼到亡国的境地,只要不是极端疯狂的国家就不可能进行第三次冒险,芬兰对苏联军事上已经无害了。第二,苏联追求的战略目标是让波罗的海“要塞化”,苏联控制东德和波兰就可以实现这个目标,芬兰只要保证中立,那就和苏联的战略需求并不矛盾。

反之,如果吞并芬兰,可能会带来三个害处,这也就是题主的问题:苏联吞并芬兰会怎样。

第一:会严重破坏苏联与英美的战略互信。前文说过,芬兰的独立是有丘吉尔亲自争取,并由苏联进行了保证的。苏联毁约的话,会严重影响英美对苏联的信任。在苏联逼近芬兰边境的时候,雅尔塔会议还未召开,苏联还需要在全球有巨大优势的英美在其他战略方向让渡一部分利益。如果斯大林真的要一意孤行,美国自然不会对其做出更多的让步,结果就是苏联吃了芬兰这块骨头,却丢掉了其他地方的肥肉。

第二,会给苏联带来长期的隐患。芬兰在历史上就是以长反骨闻名,日俄战争的时候,日本间谍明石元二郎到芬兰资助当地的反抗势力,效果显著,这可谓是历历在目的往事。苏联在战后整合波罗的海三国和西乌克兰已经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斯大林自然不会愿意为进一步扩张继续冒险。

第三,为给未来的属国带来不安全感。从某种意义来说,芬兰就是苏联对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在政策上的试点。苏联不过多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允许这些国家自选领导人;这些国家则保证绝不反对苏联,并在外交上接受苏联的“指导”。这不但是英美能够接受的方案,也是其他东欧国家希望实现的目标。如果苏联吞并了作为试点的芬兰,那么会给对苏联尚有一定希望的东欧国家,会带来什么样的心理影响,估计不用多说。

综上所述,吞并芬兰并不是斯大林的首选方案,芬兰的安全是有充分保证的。当然,苏联的这些考虑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战后的芬兰对苏联必须是“无害”的。

所以说,芬兰的唯一正确选择就是认怂,而不是继续充好汉。一旦苏联认定芬兰仍然是苏联的现实威胁,那么世界线随时会发生变动,我上面的这些基于理智的利害上的分析自然也就是笑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场设想中的、极其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变局,一旦二战中苏联成功吞并芬兰,其影响将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深刻地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让我们深入剖析这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后果:战争进程与战略格局的巨变: “冬季战争”的结局改变: 最直接的变化在于“冬季战争”的结局。如果斯大林下定.............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颠覆性的历史假设,如果二战时德国能够以一种完全不同于历史的方式与苏联互动,那么结局将截然不同。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个假设下的可能情景。首先,我们必须清晰地界定“拯救、解放苏联”在这个假设中的含义。这绝不意味着德国军队以入侵者的身份进入苏联,而是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姿态,例如: 援助与合作.............
  • 回答
    如果苏联在二战中放弃列宁格勒,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对苏联自身,对整个战争的走向也将产生深远影响。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军事上的撤退,而是一个涉及政治、经济、士气和国际影响力的全方位崩溃。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列宁格勒在苏联人心中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另一个城市,而是彼得格勒,是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发源地。.............
  • 回答
    二战的走向,往往就在历史的细微节点上发生偏移。如果,仅是如果,日本二战时期的主要战略矛头指向的不是太平洋上的美国,而是广袤的苏联大地,那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亚洲的历史进程,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进行一番深入的推演。日本转向进攻苏联的可能性与动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当年希特勒在席卷波兰和法国后,选择“见好就收”,那么如今的世界格局,恐怕会与我们所熟悉的截然不同。这其中涉及到的因素太多,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推演一下。首先,欧洲的权力平衡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德意志第三帝国,在迅速闪击波兰和攻克法国之后,无疑会成为欧洲大陆的绝对霸.............
  • 回答
    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如果”式推演,涉及到二战中一个关键但常常被低估的方面:纳粹德国在军事科技上的前瞻性和侵略性。如果苏军和盟军未能缴获那些“逆天”的设计图,我们今天所处的科技和军事格局,很可能会是另一番景象。这不仅仅是几个武器系统的问题,它会影响到整个科技发展的脉络,乃至地缘政治的走向。首先,我们得.............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二战中苏联和中国并非如一般历史叙述的“如此亲密”,而是处于一种复杂、实用主义且充满矛盾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是基于共同对抗日本法西斯侵略这一最核心的战略目标,但也受到双方各自国家利益、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深刻影响。要详细讲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共同的敌人:对抗日本法西斯主义这是.............
  • 回答
    二战胜利后,如果日本被中美英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其历史轨迹和如今的模样,将会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调整,而是一个牵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国际关系的巨变。一、 占领格局与初期影响:首先设想一下可能的分区方式。最直接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 美国: 考虑到其在太平.............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穿越到二战,大部分小说选择的背景集中在德国、苏联和中国,这不难理解。德国是战争的发动者,其内部的政治斗争、军事决策和科技发展,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苏联作为与德国鏖战的东方主战场,其广袤的土地、顽强的抵抗以及人民的牺牲,构成了宏大的战争叙事。而中国,作为被侵略的一方,人民的抗争和国家的命运,也具有深刻.............
  • 回答
    二战中,苏军在突破德军坚固防御阵地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体系。这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反复的探索、改进,并以巨大的牺牲为代价换来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德军的防御视作一道不可逾越的壁垒,苏军的突破更多地是基于一种“人海战术”与精心策划的战术协同相结合的模式,尽管后者在初.............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洪流中,苏军的作战序列里出现了一支特别的力量——那就是捷克斯洛伐克军。他们的出现,并非源于一个完整独立国家的决策,而是一段充满屈辱、抗争与希望的曲折历史的必然结果。故事要从1938年说起。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部分领土割让给纳粹德国,随后的1939年3月,德国悍然吞并了捷克斯洛伐.............
  • 回答
    设想一下,二战的硝烟尚未散尽,历史的轴心却发生了惊人的偏移——如果在那关键时刻,苏联选择了另一条道路,与德国结盟,亦或是至少保持了中立,那么二战的结局,注定会与我们所熟知的截然不同。这绝非是一句简单的“如果”,而是足以颠覆整个世界格局的巨大变量。首先,我们得回溯到那个时间节点。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德.............
  • 回答
    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本来就如同一张被巨变撕裂的画卷。如果命运的齿轮偏转,让苏联在那个节骨眼上“早产”崩溃,并且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亲美亲西方的自由俄罗斯,那么这幅画卷将会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政治版图的重塑:阵营的分裂与融合首先,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冷战的提前终结,甚至可以说,冷战的铁幕根本就没机会落下。没.............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日本没有发动诺门坎战役,而是选择与德国同时进攻苏联,那么二战的历史进程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可以肯定会 彻底改写。以下是对此可能性的详细分析:核心假设: 日本在1939年(诺门坎战役发生时)或者更早,放弃了在远东与苏联的冲突,并将战略重心完全转向与德国协同进攻苏联。分析的关键点:1..............
  • 回答
    假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没有选择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部署大量军队,而是采取了更加侧重于纵深防御的策略,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但同时也充满复杂性的设想,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剖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必须理解苏联当时在边境部署军队的初衷。斯大林当时可能确实.............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苏联仅仅将德国军队驱逐出苏联国境,然后就此收手,历史的车轮必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军事“止步”,其背后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国际格局的连锁反应,足以让整个二十世纪的走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设想一下,苏联在什么情况下会“收手”。一种可能是,德国遭受重.............
  • 回答
    关于“如果二战晚几年发动,苏联是否就稳赢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具有高度推测性的历史假设。要详细论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苏联的准备情况、德国的实力变化、盟友的支援以及其他可能影响战争走向的因素。核心论点: 如果二战在1939年之后晚几年发动,特别是到1940年代中期,苏联赢得战.............
  • 回答
    如果二战德军面对的不是苏联,而是“苏俄”这样一个概念,这其中的细微差别其实非常关键,也可能导向一个截然不同的历史走向。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苏联”和“苏俄”在历史语境中的涵义,以及它们与德国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冲突点。“苏联”与“苏俄”的区分:超越政治体制的文化与民族鸿沟首先,当我们说“苏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