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时没有引起二战?

回答
关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何未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偶然,而是当时国际局势、主要大国决策以及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

首先,我们要回到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在这次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这个地区居住着大量的德意志族人,希特勒以此为借口,声称德意志族人在捷克斯洛伐克遭受歧视和压迫,要求将其归还。

然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表面上是“和平解决”,实际上却为德国的下一步行动铺平了道路。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一个刚刚建立不久的国家,内部民族矛盾本就复杂,又加上在拥有强大军事力量的德国面前,以及西方大国(英法)的“背弃”,其独立自主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到了 1939 年 3 月,在慕尼黑协定签订仅仅几个月后,希特勒撕毁了协定,要求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剩余的领土。这次,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得到来自英法等国的实质性军事援助承诺。更重要的是,英法两国在此刻依然抱着一种幻想,认为希特勒的野心仅限于“收复”德意志族居住的地区,一旦捷克斯洛伐克被吞并,他可能会就此止步,满足于现状。

“绥靖政策”是导致英法两国在面对德国扩张时采取退让态度的主要原因。一战的惨痛教训让许多英国和法国的政治家对战争心有余悸。他们认为,通过满足希特勒的部分要求,可以避免一场更大规模的冲突。而且,他们对苏联抱有戒心,认为让德国牵制苏联的扩张,也是一种“战略考量”。

此外,当时的德国军事实力虽然在增长,但尚未达到后来全面发动战争的准备程度。如果英法两国在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上采取强硬立场,例如提供军事援助,甚至直接与德国开战,那么德国可能真的会面临一场它尚未完全准备好的战争。但希特勒精于此道,他看到了英法的犹豫和退让,认为他们“软弱可欺”,也看到了英法两国在军事上的准备也并非充分。

所以,从英法的角度来看,虽然吞并捷克斯洛伐克是对他们此前承诺的违背,但他们仍然在尽力避免全面战争。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波兰,认为波兰的独立是下一个关键点,如果德国进攻波兰,他们才会坚决出兵。这种“一步一步来”的绥靖策略,实际上是给了希特勒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准备他的侵略战争。

简而言之,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所以没有直接引发二战,是因为:

1. 慕尼黑协定的“铺垫”: 已经让捷克斯洛伐克的自主性大打折扣,也让英法对德国的胃口低估。
2. 英法的绥靖政策: 期望通过退让避免战争,对希特勒的扩张野心判断失误。
3. 对波兰的“最后底线”: 英法将波兰视为最后一道防线,认为德国的下一步行动才会触发他们的战争决心。
4. 德国的“谨慎”扩张: 希特勒虽然野心勃勃,但在完全发动世界大战前,他依然在逐步试探和蚕食,并没有一次性进行最大规模的挑衅,避免了引起立即性的全面反击。

直到 1939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两国才真正兑现了他们对波兰的承诺,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由此全面爆发。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希特勒通往第二次世界大战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垫脚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它答主说了很多,我补充一下:

不要忽视了一战的后果,这对英法两国的战略考量有很大的影响。

绥靖政策是一系列事件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为了绥靖而绥靖的。

英法施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在于首先没有下定战争决心,其次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最后也没有进行战争动员。

按照一战的经验来看,为了小国的战略利益而大动干戈是本末倒置的。小国的存在是为了大国的利益,而不是把大国当成战略冲动的公交车,可以免费载一程的。

说难听点,英法出卖捷克根本不是什么昏招,英法主子把你买个好价钱,你这头肉鸡的意见重要吗?至于德国赖账那是主子识人不明,受了蒙骗,还不至于为了你这只肉鸡大动干戈。

你看一战,本来是塞尔维亚的问题,奥匈要找回场子结果俄国不让,德国支持奥匈,法国就支持俄国。

最后俄国忍不住首先开始动员(注意这点,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这一举动才是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德二一看这是准备一波流推平的节奏啊,敢跟我比RUSH?于是德国也开始动员。法国一看,德国都动员了,这分明就是想重演1870年的节奏啊!我也动员。。。等等,让我先毙了饶勒斯这个缓则!

所以,在38年那个时候,一战的教训实在是太惨痛了,大佬为了马仔一言不合就打生打死这太不应该了。捷克这场子就让一半给你们德国,以后大家和气生财嘛。。。可没想到你希特勒太贪了,整个场子你都吃下去了,也不怕被撑死?你等着,等下回我再砍死你!

基本上就是这个意思。。。

另外说一下,法国想要在一战后这个格局下钳制德国,前提条件是小协约国之间的团结才能从军事上压制德国,但是呢。。。我们知道平独镇露。嗯,不得不说一下一战两个最大受害国:不是德国和奥地利,而是俄国和匈牙利。

一战以后,协约国武装干涉苏联,武装干涉匈牙利。结果是俄国在欧洲方向三百年的努力就飞了。匈牙利更惨,丢了70%的领土。当年不可一世的土耳其苏丹都没办到的事情你英法就完成了。

最大的得利者是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但是波兰毕竟是平独镇露,于是波兰把临国都打了一边,包括捷克斯洛伐克,这就比较尴尬了。

法国想要钳制德国,就必须从德国邻国中结盟,那么我们看一下一战后德国的邻国有那些:

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波兰、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意大利、瑞士。

法国要挑选盟友会怎么做?

卢森堡无关紧要,荷兰、丹麦、瑞士肯定是打酱油的,奥地利战败国不考虑。

比利时已经在法国战车上,立陶宛都要被波兰灭国了,意大利人两面派而且墨索里尼太贪婪。

最后只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可以选,但是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之间打了一仗,死活不肯和波兰签订共同防御条约。

法国:我能怎么办啊?我也很绝望啊!对了,还有俄国。。。

斯大林:要结盟可以,只要没有波兰就行。

法国:。。。我能怎么办啊?我真的绝望了啊!

结果是:法国和波兰单独签订了(针对德国的)法-波条约。

法国和捷克斯洛伐克、苏联又签订了另一份法-捷-苏条约。

不过,捷克斯洛伐克最后被英法卖的这么干脆,法-捷-苏条约也就并没有什么卵用了。毕竟,你法国都不上,难道还指望苏联越过波兰来帮助捷克斯洛伐克?

这事另外一个结果就是,苏联认为与其和英法签靠不住的条约,不如直接和德国先搞死波兰再说。

毕竟我们的斯大林同志一点也不记仇的。(来自NKVD,18点06发。)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机器选择了主动投降,因此英法没有理由对德国开战。

回顾一下捷克斯洛伐克的灭亡吧。

1938年9月30日,英法强迫捷克斯洛伐克接受《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当时,在捷克斯洛伐克统治阶级眼里,他们已被列强出卖、又失去了险要的苏台德山地作为庇护,维持捷克斯洛伐克国家已经不可能了。不过,捷克斯洛伐克国家毕竟还没有最终灭亡(最终灭亡要等到五个半月以后),所以他们还需要一个裱糊匠来勉强装点一番门面。对此,强硬一点的人如贝奈斯总统选择在10月5日作出消极抵抗,也就是辞职,以待将来时局的变化;但实质上,此举也意味着他们对国家的前途已经完全灰心了。那么,更软弱或者说更“主流”、更“现实”一点的统治阶级成员就在国会选择了法官伊米尔.哈查作为新的总统,这是11月30日的事情。

就在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混乱状态的1938年10月,“自由”和“独立”的波兰萨纳奇政权率先占领了切申,来满足他们自己的民族主义需要;此外波兰还占领了斯洛伐克省的几个村庄,此举日后将成为斯洛伐克当局参与德国侵波战争的借口。随后,希特勒在11月初的维也纳会议上承认了波兰的行动,同时又将斯洛伐克和外喀尔巴阡卢塞尼亚两省的南部赏赐给了他的另一个小兄弟即以“匈牙利民族复兴”为旗号的摄政王霍尔蒂政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原来是给协约国干涉军和罗马尼亚侵略者带路起家)。11月,德军和匈牙利军队占领了他们各自划分好的份地。12月4日,德占区“选举”产生了苏台德帝国大区政府。

另一方面,捷克斯洛伐克陷入混乱状态之后,长期受压制的斯洛伐克人跟喀尔巴阡卢塞尼亚人(接近乌克兰人但又有独自认同的一个族群)就在天主教教权分子跟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的“凝结”下“划定了共同体边界”:10月5日斯洛伐克人在斯洛伐克省建立了斯洛伐克自治政府,而10月8日卢塞尼亚人也在外喀尔巴阡卢塞尼亚省如法炮制建立了喀尔巴阡-乌克兰自治政府。不过,还没等这两个自治政府站稳脚跟,两政府各自宣称领土的南部就被霍尔蒂匈牙利的军队给占领了;两政府只能在“被匈牙利民族主义者划定的边界”外面的两省剩余版图上苟延残喘。

这时候,新上台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哈查选择了“现实主义”路线,也就是向德国靠拢。这一选择也是合乎统治阶级的逻辑:既然英法已经出卖自己了,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同德国进行合作了。因此,当时这么干的人就远不止哈查一个。在哈查政府担任总理的地主农民共和党(Republikánská strana zemědělského a malorolnického lidu,这是一个主要代表大地主利益的党,在1920年代的捷克斯洛伐克曾长期是国会内的最大党)党魁鲁道夫.伯兰(Rudolf Beran)就将自己的党跟民族统一党、捷克斯洛伐克商人党、民族法西斯联盟等各种代表地主、资本家、富农、天主教教士甚至中小资产者的捷克族右翼党派统合了起来,在1938年11月21日(也就是甚至在哈查上台之前)成立了所谓的民族统一党(Strana národní jednoty or Strana národního sjednocení )。这个党表示自己要走一条法西斯组合国的道路,在很多方面都跟日后在斯洛伐克建立起教权法西斯国家、成为希特勒顺从小弟的斯洛伐克人民党相一致,只不过它还希望维持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存在而已。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彻底亡国后,该党的残余还是成为了一个类似华北“新民会”、东北“协和会”而为德国占领当局所唯一御用的捷奸组织“民族伙伴会”(Národní souručenství);当然,另一些人(包括伯兰本人)就选择了归隐田园甚至联络起了抵抗运动。战后(甚至在1948年2月以前),翼赞这个党的政治团体和政客都被认为是法西斯分子和卖国贼,不允许重新进入捷克斯洛伐克政坛;到了天鹅绒革命之后,该党自然跟汪精卫在中国网络右翼中一样,又被“平反”为曲线救国的勇士。不过无论如何,从这个党的动向中,我们不难看出捷克斯洛伐克统治阶级的主流派在垂死挣扎时究竟是企图采取什么手段来保存他们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家”的。

另一方面,为了避免重演苏台德事件,作为一个保守主义者的哈查很自然就跟天主教会取得了联系,在其帮助下向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卢塞尼亚方面作出让步,承认后者自治。随即哈查宣布把国家给联邦化,改名叫捷克-斯洛伐克,由波西米亚-摩拉维亚、斯洛伐克和喀尔巴阡-乌克兰这三个自治邦组成。不过,这个宪法改革只是停留在草案阶段,没有能够最终完成,因为后续的国际形势变化速度实在太快了。

在此期间,英法基本上也对捷克斯洛伐克放弃治疗了,唯一的动作就是给了1200万英镑(其中还有800万是借的),用来安置被德、波、匈三国占领军赶出占领区的捷克斯洛伐克公民。

本来,哈查这么做是有可能保住一个亲德而松散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个国家也许会像历史上的斯洛伐克,或者大部分东欧国家一样,在民族统一党和斯洛伐克人民党(这两个党也可能通过某种办法合二为一,毕竟斯洛伐克人民党内直到1939年3月之前也一直有主张同民族统一党合流的势力)的带领下逐步法西斯化,沦为德国的仆从国,但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名义上独立的国家幸存下来,甚至(依照民族统一党许多要人日后的投机表现来看)有可能在战争末期上演倒戈戏码。但是,世事难料,1939年1月纳粹德国和萨纳奇波兰的谈判失败了,希特勒开始计划入侵波兰以消灭这个同自己对立的法西斯兄弟。从军事角度而言,他觉得必须占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彻底控制住斯洛伐克,以便从东、西、南三面战略包围波兰,使其沦落到一个难以防卫自身的窘境之中。当然,这里面可能也有他对捷克民族一贯的敌意在里面,不过这是相当次要的了。

于是,一场彻底瓜分和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戏就此开锣,希特勒将入侵时间定在了1939年3月15日。在此之前的3月13日,他谨慎地邀请了斯洛伐克邦自治政府总理、斯洛伐克人民党党魁、天主教教士蒂索访问柏林,劝说他从捷克斯洛伐克这条破船上跳下逃走。蒂索听从了他。3月14日,斯洛伐克邦宣布独立,建立“独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3月15日,喀尔巴阡-乌克兰邦也宣布独立,但是同日就被大约2个步兵团又2个骑兵团的匈牙利军队入侵,至3月17日更是全境都被占领,所以这个被苦心”构建“出来的“国家”只存在了不到三天就宣告灭亡。匈牙利军人将被俘的数百名波籍乌克兰民族主义民兵全部当作非法越境犯移交给了波兰边防军,然后跟波兰人一起愉快地将各自手头的战俘扔进了界河。3月23日,匈牙利军队又入侵并占领了“独立”的“斯洛伐克共和国”东部,稍作抵抗的斯洛伐克人至4月4日在希特勒的裁可下不得不将这些土地割让给匈牙利。而希特勒之所以没有允许匈牙利人占领斯洛伐克的其他地区,恐怕只是因为他对匈牙利参与自己的侵波计划没有充分的信心罢了。

3月15日未明,希特勒招来了哈查总统(他在3月14日晚上抵达柏林),告知他目前的事态,“建议”他承认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领,否则他就要派空军轰炸布拉格。哈查闻讯,心脏病发作,当场倒地不起;但是,最后他还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接受了德国的占领。在他看来,既然已经被英法抛弃,又被本想依靠的德国所玩弄,那接受教友希特勒的“保护”也就无可奈何了吧:只要希特勒能保留一点权力给捷克斯洛伐克统治阶级就行了。当然,希特勒对这最后一点请求了表示了认可。作为一个本来就是被国会内众人推出来背锅和办理投降业务的代表,又是一个心脏衰弱的老人,也很难相信他可以做出比这更加刚烈的举动来对抗希特勒了;换言之,假如他是那种主张抵抗的人,他也不可能被推至如此高位了。

3月15日清晨,德军开始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因为哈查下令捷克斯洛伐克军队不要抵抗德军,所以除了一个捷克斯洛伐克边防连在摩拉维亚方向进行了些许抵抗外,整个进军都非常“和平”。另一方面,匈牙利军队,如上所述,则在进军过程中遭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他们最终还是比较顺利地达成了目标。

3月16日,希特勒来到布拉格城堡,宣布吞并捷克斯洛伐克。除了“独立”的斯洛伐克残余部分,以及霍尔蒂匈牙利占领的部分之外,希特勒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德国占领的残存领土上建立了“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与此同时,斯洛伐克也同德国签订了保护条约;尽管如上所述,这个保护条约并未在该“国”遭到匈牙利入侵时保护自己免于割让东斯洛伐克。这样,希特勒的目标就完全达到了,无论是“保护国”还是斯洛伐克,都已在自己的实质控制之下,而假想敌波兰则陷入到了德方的三面包围之中。

3月21日,希特勒召见先前表现亲德的波兰外交部长贝克上校,向其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接受德国在37—38年就但泽和波兰走廊提出的条件。贝克上校按照波兰政府的既定政策,对此表示拒绝,并在3月31日得到英国对波兰独立的外交保证后前往伦敦,在4月6日同英国签订《英波安全保证协定》(5月19日又同法国签署类似协定)。作为回应,希特勒在4月3日正式批准了旨在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4月28日,希特勒以波兰同英国签订安全保证条约为由,宣布废除1935年签订的《德波互不侵犯条约》,解除了同波兰的准盟友状态。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向着不可逆转的方向滑行,只有张伯伦还在做着吓阻德国的美梦;然而这一幻想却被希特勒所识破了,所以战争也就不可避免。

由于英法在1938年的出卖,自觉走投无路的捷克斯洛伐克中央(联邦)政府和各邦政府都非常配合地向希特勒投降,所以吞并行动连战争行为都没有引起,当然就更不可能引起二战。在1939年的3月,英法既找不到开战的理由,也找不到任何一个能够配合自己作战、作为援助捷克斯洛伐克基地的东欧国家: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这些包围着“波西米亚和摩拉维亚”残存领土的国家和地区,全都是同捷克斯洛伐克为敌的。

但是,这一事实还是刺激到了英法政界,毕竟在英法看来“朕没给的,希特勒不能要”。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之后,英法政界特别是张伯伦本人迅速从对德无底线妥协转变为对德强硬,希望用空洞的对德战争恫吓来吓阻希特勒,而这又需要一个对德非常强硬的东欧国家。这个国家当然就是已经跟希特勒闹翻了的波兰。果然,战争很快就爆发了。可事实证明,英法根本就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而他们对波兰甜蜜的许诺,同对捷克斯洛伐克赤裸裸的出卖一样,都是毒酒一杯。

user avatar

希特勒在1934年到1939年搞的就是一系列的流氓外交,他利用各国希望德国稳定和经济复苏的愿望来搞再武装,再利用这种默许的再武装所带来的武装上的有限优势讹诈英法和小协约国,从莱茵不设防区,到奥地利都是如此,而且每次都胜利。所以他打算在捷克问题上再搞一票。张伯伦参加慕尼黑会议的时候是真诚的希望对德国妥协从而为欧洲的和平打下基础的,所以他对希特勒很坦率,他要求的就是希特勒把底牌亮出来,告诉他和达拉第,到底德国希望得到什么,而他们是否能够满足希特勒。

而希特勒却认为张伯伦软弱可欺可以玩弄于股掌之上。他表示必须解决苏台德问题,这对张伯伦来说其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这比殖民地问题要容易的多,因为如果要补偿德国的非洲殖民地,南非政府不会答应,让法国让步法国也不会答应,而如果牺牲捷克则法国和英国都没有直接的损失,所以慕尼黑协定从这个角度上说是一次英法自私的选择,牺牲了依赖于英法的小国捷克,但是如果因此就能换取欧洲的和平也不能说就是罪恶。

但是希特勒全面入侵伸直吞并捷克给了张伯伦外交一个当头棒喝,他的野蛮行径让张伯伦处于空前尴尬的处境,在国内他的反对派指责他被愚弄了,进而指责他的整个对德妥协路线,在欧洲所有的小国对英法的信任都大受打击。这样一来任何妥协和理性的政策都无法被选择了,除非张伯伦下台。但是张伯伦又是保守党内无可替代的人物。1938年的英国真的没有一个可以替代张伯伦的人,张伯伦的地位空前稳固,丘吉尔和艾登不可能打倒张伯伦。所以为了自己的地位和英国的颜面张伯伦给了波兰无条件的保证。这就跟德国1914年对奥匈帝国的空头支票一样,艾登虽然批评张伯伦的慕尼黑协定,但是也同等的批评张伯伦对波兰的空头支票,因为对英法来说为了捷克卷入战争和胃了波兰卷入战争一样不算是高明之举。但是希特勒的行动断送了英法两国政府当中唯一一个真诚的希望对德和解同时也有能力实现这种政策的人再继续对德国做出任何让步的可能性。表面上看希特勒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再次愚弄了英法,但其实他的流氓外交却已经走到头了。

所以当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战争爆发了,而且虽然希特勒占领了巴黎还是无法结束这场战争。而悲剧的根源恰恰是希特勒在捷克问题上的愚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何未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偶然,而是当时国际局势、主要大国决策以及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要回到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在这次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
  • 回答
    1938年慕尼黑协定签订时,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选择向希特勒妥协,允许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这种“绥靖政策”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和军事考量。首先,英法两国对战争的厌恶感根深蒂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惨烈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无数的生命和巨大的经济损失让人们对再次卷入大规模冲突心.............
  • 回答
    德国在1939年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是否能够不进攻波兰,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颇为探讨的议题。答案很复杂,但总的来说,不太可能。即使在理论上存在不进攻波兰的可能性,其代价和后果也将是巨大的,并且不符合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根本目标。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关键的时刻,审视其背后的驱动力、希特.............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德意志帝国(当时由普鲁士领导)战胜法国,攻占巴黎并迫使法国签署《凡尔赛和约》。尽管德国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但并未直接吞并法国,而是通过赔款方式处理战后问题。这一决定涉及多重历史、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国际法与外交惯例 战败国的主权原则:19世纪的国.............
  • 回答
    .......
  • 回答
    德国和中国在书写工具的选择上存在差异,主要源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文化习惯以及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技术发展与发明背景 圆珠笔(油性墨) 圆珠笔的发明与Biro兄弟(László és György Biro)密切相关。20世纪40年代,Biro兄弟在匈牙利工作时,受到圆.............
  • 回答
    德国君主称“皇帝”(Kaiser)而英法等国称“国王”(King/roi),这一现象源于欧洲中世纪以来的复杂政治传统、历史进程和文化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问题: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历史遗产1. “神圣罗马帝国”的特殊性 在中世纪,德意志地区长期存在一个名为“神圣罗马帝国”(Heil.............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德国在此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低病死率,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解读德国为何能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其公共卫生体系、应对策略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对德国在此次疫情中低病死率及其成功之处的详细阐述:一、强大的、体系化的公共卫生体系 (Strong and .............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造就如此众多的文学、艺术和哲学大师,是一个复杂但引人入胜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社会和思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关键层面详细阐述:一、 历史的基石: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与分裂的地理政治 神圣罗马帝国的遗产:分散与多样性 虽然名义上是“神圣罗.............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德国收留犹太人,犹太人却背刺德国”这种说法,其实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读和简化,并且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历史的真相远比这复杂得多,而且这个说法的根源也并不准确。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德国并没有“收留”犹太人,而是犹太人长期以来就生活在德国这片土地上,并且是德国社会的一部分。 德国在历史上,尤其是中世纪.............
  • 回答
    德国制造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享有极高的声誉,其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涉及文化传统、制度设计、技术创新、教育体系、质量标准等多个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德国制造口碑良好的原因: 1. 工业传统与工匠精神 历史积淀:德国自19世纪工业革命以来,形成了以精密制造、机械工程为核心的工业传统。从19世纪.............
  • 回答
    德国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并稳居欧洲中心的位置,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文化以及人力资本等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地理位置的优势:欧洲的心脏与交通枢纽 中心枢纽地位: 德国位于欧洲中部,四面环海的陆地国家少,而它连接了欧洲东西南北的主要交通线路。.............
  • 回答
    德国之所以极力维持欧盟,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经济、政治和战略原因。与其说德国在“维持”欧盟,不如说德国与大多数其他成员国一样,认为欧盟的存在和发展对所有成员国,尤其是对德国自身而言,是 互利共赢且不可替代 的。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历史教训与和平红利: 避免战争的根本动力: 欧盟的起源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德国在经历经济危机后,没有像美国那样成功地进行改革并恢复经济,最终走向了法西斯道路,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沉重后果与《凡尔赛.............
  • 回答
    关于德国为何反对美国提出的新冠疫苗专利保护豁免提议,以及双方各自的考量,这背后涉及的是复杂的经济、政治、科学以及全球健康公平等多个层面的利益纠葛。德国反对美国提议的考量:德国的反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其自身国家利益和对全球疫苗生产格局的判断。核心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对现有生产能力和技术.............
  • 回答
    德国,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底蕴和强大工业实力的国家,却似乎在“世界级大国”的标签上始终与英美等国存在微妙的距离。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去剖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而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叙事。历史的沉重遗产与自我约束德国未能成为传统.............
  • 回答
    德国发动战争,尤其是对苏战争,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牵涉多方面因素的历史事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深入挖掘魏玛共和国及其后的纳粹德国的国内情况、经济压力、意识形态以及希特勒个人的野心。首先,我们来谈谈德国为什么会发动战争,这其中一战的阴影笼罩着一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失败,对德国人来说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