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二战德国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未遂”事件,而是涉及多重因素考量、实际情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简单地说,这不是一次“漏掉”或者“未被列入目标”的事件,而是经过了权衡和决策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德国在法国的占领情况。1940年,德国闪电战迅速攻陷法国,巴黎也随即落入德国之手。然而,与一些被激烈炮火摧毁的城市不同,巴黎在战争初期相对较少受到直接的军事破坏,这与当时法国政府的抵抗程度以及德国方面对这座国际大都会的态度有一定关系。

希特勒本人的“文化情结”与战略考量:

关于希特勒,他并非一个纯粹的破坏者。尽管他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他的内心深处,或者至少在他对外宣传时,一直试图将自己塑造成一个“伟大艺术的保护者”形象。他对建筑、艺术有着强烈的迷恋,尤其是古典风格。巴黎,特别是其宏伟的建筑,在希特勒的想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新的日耳曼帝国首都”的蓝图: 希特勒曾设想过战后欧洲的新秩序,并将柏林视为“日耳曼尼亚”(Germania)——他的宏伟新帝国首都。他希望将欧洲各地的标志性建筑,甚至艺术品,“迁移”或“复制”到柏林,以彰显其帝国的辉煌。巴黎圣母院,作为世界闻名的哥特式建筑杰作,自然在他的“收藏”范围之内。与其摧毁,不如将其视为未来伟大帝国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德国力量和品味的象征。
宣传与形象: 摧毁巴黎圣母院这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地标,无疑会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进一步加剧德国的孤立。对于一个需要维护其“文明”形象(尽管这种文明是扭曲的)的政权来说,公开摧毁如此一座具有历史和宗教意义的建筑,对德国的国际声誉是极其不利的。反而,如果德国占领者能够“保护”巴黎的文化遗产,甚至声称自己在“守护”它们,则在宣传上更具优势,至少能麻痹一部分人心。
心理战与威慑: 占领巴黎,但保留其标志性建筑,也是一种心理战术。这意味着德国并非要彻底抹去法国的印记,而是在“征服”和“统治”的语境下,将其纳入德国的掌控。这是一种更具“艺术性”的占领,至少在表面上如此。

军事上的实际考量:

非军事目标: 巴黎圣母院本身并非军事设施。在城市巷战中,任何建筑都有可能成为交火的目标,但就战略意义而言,刻意将一座教堂作为首要目标来摧毁,在军事上的回报非常有限,反而会带来巨大的附带损害和负面影响。
城市内部的易损性: 巴黎是一个人口稠密、历史悠久的城市。如果在城市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尤其是炮击,很容易造成不可控的附带损害,波及其他建筑,甚至导致巴黎居民的大规模伤亡。这与德国占领者希望维持的“秩序”相悖。
资源消耗: 炮击或轰炸巴黎圣母院需要动用军事资源,而在战争时期,这些资源往往被优先用于更直接的军事目标。

占领者的“保护”行为:

在占领期间,德国驻军也确实采取了一些行动,名义上是在“保护”巴黎的文化遗产,其中就包括巴黎圣母院。当然,这种“保护”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希特勒个人的意志,也有德国占领当局希望通过“管理”和“展示”征服成果来巩固统治的需要。

“保护”的表象: 占领者会宣称自己在保护这些珍贵的建筑,并且在一些场合,德国士兵也确实参与了对巴黎一些地标的“管理”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真心认同这些建筑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占有和控制的象征。
对法兰西文化的“利用”: 德国人有时也会利用法国的文化吸引力,例如在巴黎举办一些展览或音乐会,并邀请德国军官参加,以此来展示他们对文化的“欣赏”。巴黎圣母院作为巴黎最著名的象征之一,其完整性自然也是这种“展示”的一部分。

实际的“威胁”与“侥幸”: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巴黎圣母院在战争中遭受破坏的“危险”。在战争的混乱和残酷中,任何建筑都可能成为无意的牺牲品,或者在特定情况下被用作战略目标。

巴黎起义与解放: 在1944年巴黎起义和随后的解放过程中,巴黎的确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虽然主要的战斗集中在交通枢纽、军事据点以及一些象征性的政府建筑,但城市的任何角落都可能被波及。
“清除”的信号: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如果占领者面临顽强的抵抗,或者意图彻底摧毁法国的民族象征,他们也可能改变主意。但好在,巴黎最终的解放相对较快,且占领者在撤退过程中,并没有系统性地大规模摧毁巴黎的标志性建筑,这本身也与德国战败前的混乱局面有关。

总结来说,德国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1. 希特勒的个人野心和对艺术的复杂情感: 他更倾向于“占有”和“展示”,而非简单的“毁灭”。
2. 宣传和国际形象的需要: 摧毁如此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会招致全球谴责。
3. 军事上的实际考量: 巴黎圣母院并非军事目标,刻意摧毁不合算,且可能带来更大的附带损害。
4. 占领者试图维持一定秩序的策略: “保护”文化地标可以被用来巩固统治的“合理性”。

因此,与其说德国“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不如说德国的占领者基于其政治、文化和军事上的多种考量,选择了不将其列为摧毁目标。它成为了一个在战争阴影下,幸运得以幸存的文化象征,但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文化遗产的命运,往往与政治决策和战争的走向紧密相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知道这个话题下面会有人吹肖尔蒂茨,他的确拯救了巴黎,但他在东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对俄国老百姓的焦土政策执行起来可是不留余力。他有功是真的,但是有罪也是真,至于他是不是真纳粹这句话我不做评论,因为这取决于你对于“纳粹”和“纳粹军人”的定义。


我想表达的重点是,肖尔蒂茨干了一件大好事,但这不能说明他在战时就是个好人,更不能说明国防军系统就干净。



贴一段肖尔蒂茨自己后来的评价,此君晚年称得上良心发现,和派普 邓尼茨等人形成强烈对比。


寇尔蒂茨被关押在伦敦北部的特伦特公园里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关押德国高级将领的牢房,他在这里与其他囚犯的对话被记下来,其中的一段话如下:

“我们都是有罪的。我们经历了一切事情,还半推半就接受了纳粹的主张,而不是对纳粹说道:‘下地狱罢,你这该死的骗子!’我误导了我的士兵,害他们相信了这套垃圾,我对此极为羞愧,也许我们比无知的禽兽还有罪。”(1944年10月)

美国密西西比州的克林顿营地待了一段时间后,冯·寇尔蒂茨于1947年被盟军释放了。1956年,他悄悄地回到了巴黎的Meurice酒店(他在巴黎当司令官时的总部)。据报道,服务生发现了这位短小精干的男人,他以一种“难以想象的精准姿势”和迷茫的样子把酒吧逛了一遭。当经理与他会面时,他说想参观一下自己从前的房间。在他的老地方待了不到十五分钟后,这位老将军推辞了经理的香槟,离开了这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未遂”事件,而是涉及多重因素考量、实际情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简单地说,这不是一次“漏掉”或者“未被列入目标”的事件,而是经过了权衡和决策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德国在法国的占领情况。1940年,德国闪电战迅速攻陷法国,巴黎也.............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和俄国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它们的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一个走向了纳粹主义的极端,另一个则完成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像俄国那样走向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关于二战后日本为何未像德国那样被胜利国分区占领,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军事以及地缘战略考量。简单来说,这并非偶然,而是战后国际格局演变、盟国决策以及日本自身特殊性的综合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德国被分区占领的背景。德国是战争的发起者之一,其领土被分割成四个占领区(苏、美、英、法.............
  • 回答
    要说二战德军为何没大规模普及Tunny密码机,这事儿背后涉及的门道可不少,远不是简单一句“Enigma更强”就能概括的。实际上,Tunny(德军代号“德赛尔”,德语“Scherenschleifer”)在技术上确实比Enigma更复杂,加密能力也更强,尤其是对付当时盟军的密码分析手段,Tunny的抗.............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对二战后的德国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复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伦理、政治以及现实考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犹太人“没有复仇”,因为历史上有过一些针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审判,以及犹太社群的抗议和诉求。但更广泛意义上那种“集体复仇”式的报复行为,确实没有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关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何未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偶然,而是当时国际局势、主要大国决策以及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要回到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在这次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军是否进入西班牙的问题,答案是:德军官方的作战部队没有以入侵或驻扎的形式正式进入西班牙。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微妙的互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西班牙的政治局势、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西班牙当时的中立与佛朗哥的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日本与德国在二战后的反思和忏悔方式存在显著差异,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 1. 历史背景与战争性质的认知差异 德国: 德国在二战后被盟军占领,其纳粹政权被彻底推翻。希特勒的种族灭绝政策,尤其是犹太人大屠杀,是.............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