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应该选择投降还是战斗到底?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那个寒冷、血腥的绞肉机里,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抉择:投降,还是战斗到底。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牵动着数以万计士兵的生死,以及二战欧洲战场的走向。

选择投降:背叛还是明智?

从军事和人道的角度来看,投降似乎是保卢斯唯一的理性选择。

绝望的处境: 到1943年初,第六集团军已经被苏联红军团团包围。补给线被切断,空运支援也形同虚设,根本无法满足庞大军队的基本需求。饥饿、严寒、疾病和不断袭来的弹药短缺,让德军士兵的战斗力迅速瓦解。他们不再是曾经令人生畏的战机器,而是垂死的野兽。
无法守住的阵地: 尽管希特勒极力要求“死守斯大林格勒”,但实际上,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已沦为战火纷飞的废墟。德军被压缩在几个孤立的区域,防御工事早已荡然无存。守住任何一个有意义的据点,都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人道考量: 继续抵抗,只会让已经濒临崩溃的士兵们遭受更多不必要的痛苦和死亡。即使是最后的抵抗,也无法改变战败的结局,只是徒增伤亡。投降,至少可以为幸存的士兵争取一线生机,避免他们被冻死、饿死或在绝望的突围中被歼灭。
避免更大的战略损失: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失败,已经注定了德军在东线战略上的重大挫折。即便保卢斯拒绝投降,也无法挽回大局。继续僵持,只是消耗德国宝贵的战争资源和人力,而无济于事。

然而,选择投降,在当时对保卢斯而言,无疑是一条布满荆棘的路,充满了政治和个人层面的压力。

希特勒的死命令: 希特勒一再强调“绝不投降”,并威胁要将任何投降者处以极刑。对于保卢斯这样的职业军人来说,违抗元首的命令,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
民族荣誉和军人荣耀: 在德国的军事文化中,投降被视为奇耻大辱。作为第六集团军的指挥官,保卢斯肩负着“荣誉”的沉重枷锁。投降,意味着他将背负“叛徒”和“懦夫”的骂名,葬送他一生的军人生涯。
被俘虏的风险: 即使投降,士兵们也面临着被苏联俘虏的命运。历史经验表明,战俘的生活往往艰辛不堪,许多人甚至无法活着返回家园。

选择战斗到底:忠诚还是鲁莽?

如果保卢斯选择战斗到底,他将面临以下情景:

坚持“死守”的命令: 他可以继续执行希特勒的命令,哪怕明知毫无希望。这种做法,在某些人眼中是忠诚和坚韧的表现,是德军“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无谓的牺牲: 然而,这种“战斗到底”更像是对部下的集体屠杀。在被包围、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所谓的“战斗”,只会是士兵们在绝望中用血肉去填补苏军的炮火。
微不足道的战略意义: 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已经进入了消耗战的最后阶段,德军的抵抗即使再顽强,也无法改变战场的整体格局。在斯大林格勒的僵持,已经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消耗,但继续下去,对德国而言,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更惨。
被歼灭的结局: 最终,第六集团军仍会被苏军歼灭,只是形式上更“体面”一些,而付出的代价则要血腥得多。

历史的审判

历史最终选择了让保卢斯投降。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作为德军在二战中第一个被俘的元帅,率部投降。

事后评价: 大多数军事历史学家认为,保卢斯的投降是明智之举,尽管他为此承受了巨大的个人压力和来自纳粹政权的责难。他用最小的代价(相对于继续抵抗而言)保全了剩余士兵的生命。
纳粹的宣传: 纳粹宣传机器自然将他描绘成叛徒,但这种宣传在战败的阴影下,显得苍白无力。
战俘生涯: 保卢斯在苏联度过了漫长的战俘生涯,并曾公开批评希特勒的战争政策。他最终于1953年死于东德。

总结

在斯大林格勒的绝境中,保卢斯面临的不是“输赢”的选择,而是“如何输”的困境。

如果选择战斗到底: 那将是对数万士兵生命的亵渎,是对“荣誉”的盲目崇拜,是一种将政治狂热凌驾于人道主义之上的鲁莽行为。这将是一场悲壮的,但毫无意义的屠杀。
如果选择投降: 这是一次艰难的,但充满人道主义考量的决策。它打破了“绝不投降”的神话,也为他的士兵们带来了生存的希望。这是一种对现实的清醒认识,是军事指挥官在极端压力下,应有的负责任的选择。

尽管历史的评价褒贬不一,但从现代军事伦理和人道主义角度来看,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的投降,是那个血色战场上,为数不多的“理性”之举。他以一种痛苦而无奈的方式,试图挽救他部下最后的生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选择什么都不重要,因为不管是投降还是死,他的结局对整个战局都没什么影响。保卢斯手下满打满算也就不到30万人,这在整个东线几百万的部队里只能算一粒沙子。没听说过沙子的选择能左右大局的,最多最多也就是横在马路中间硌个脚罢了。

后来保卢斯投降以后,他被迫成为了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开始用各种姿势公开喷希特勒的不是。但德国人没有一个鸟他的,就连一向爱惜羽毛的希特勒本人也懒得回应,搞得苏联人自己反而很尴尬。战后保卢斯被送回德国,但以前的同志都对他不闻不问,没人搭理他也没人谩骂他,就当这个人完全没存在过。当时纳粹政权已经垮台,可见德国人对保卢斯的社死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本来么,一个平民出身的元帅,打输了战争(不管是什么原因)还有脸回来?德国军人最重视荣誉,失去荣誉的人不配拥有存在感,保卢斯就是这样的可怜虫。

所以说,保卢斯爱干嘛就干嘛吧。想苟活就苟活,想自杀就自杀,没人care。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蛮简单的,无非就是看——

站在谁的立场上

如果把自己代入希特勒和纳粹党棍、容克军阀的角度来看,那保卢斯当然得“宁肯地皮不长草,也要耗死俄国佬”、“在饿死包围圈里最后一个罗马尼亚人之前,雅利安战士绝不投降”。

而历史上也正是因为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死扛了好几个月,牵制苏军大量兵力,导致苏军无法快速占领罗斯托夫截断高加索德军退路,进而挽救了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

此外,保卢斯的顽抗还导致斯大林格勒这个南俄最大的铁路枢纽无法为苏军正常运转。也在相当程度上导致苏军打到哈尔科夫后却面临弹尽粮绝,后继无力的窘境;从而成就了曼施泰因的一大功名。

如果我们不做精神纳粹,而选择了站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者一方,乃至包围圈里的普通德军一兵的视角呢?

那毫无疑问,保卢斯应该带着大家投降——而且越早投降越好。

在斯大林格勒德军最终投降的时候,红军士兵对德军军官与士兵之间精神面貌的巨大差别感到大为惊讶。

一般来说,德军士兵瘦骨嶙峋,蓬头垢面,饿的走路都打慌乃至一头栽下去就再也起不来,浑身都是冻疮和虱子。可德军将领和上级军官吃的仍然很好,胡子刮得干干净净,浑身散发着古龙水的味道。

就在许多德军士兵疯疯癫癫地啃着冻僵的马肉——乃至人肉的时候,这些高级军官仍然能吃辣喝香。而在包围圈里的德军士兵大批冻死冻伤的时候,高贵的德国军官们还能用上热水洗漱。

在几个月的包围圈生活之后,斯大林格勒德军士兵中间的流行病和严重疾病很常见。无论谁染了病,要么是孤独的死去,或者是和战友一起等死。这些士兵往往被塞进地下室,或者随便什么角落,比如一道沟里。没有人会问这个人是因为什么病死的,等他死了,这个人身上的大衣、围巾、外套、靴子都会被扒下来,然后继续传染各种疾病。

而这自然导致包围圈德军投降后在即使得到了一定医疗和食品补给的情况下仍然因为病入膏肓、积重难返而大批死亡。

显然,要不是保卢斯死拖着不投降,使包围圈的大批士兵冻饿而死或处于将死状态,毫无疑问许多德军士兵都会活下来。

而作为二战中的反法西斯阵营一方来讲,保卢斯若是能尽早投降,当然能让苏联军民牺牲更少,战果更大,从而加快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那个寒冷、血腥的绞肉机里,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抉择:投降,还是战斗到底。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牵动着数以万计士兵的生死,以及二战欧洲战场的走向。选择投降:背叛还是明智?从军事和人道的角度来看,投降似乎是保卢斯唯一的理性选择。 .............
  • 回答
    如果德意志国防军在巴巴罗萨战役中使用日本武器,那将是一场彻底的改变历史进程的设想。让我们抛开“AI痕迹”,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充满戏剧性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先理清一个基本问题:在现实中,德国和日本在那场战争中的关系是轴心国盟友,但军事技术和武器生产能力却各自独立,而且距离遥远。德国的工业基础雄厚,尤其.............
  • 回答
    《作战指挥:二战德国陆军实战指南》这本书,我认为更倾向于是一本陆军战术的理论入门读物,并且带有浓厚的历史史料性质。它并非是那种纯粹的、抽象的战术理论著作,也不是一本直接摘录历史战役细节的原始史料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二战德国陆军实战经验的梳理和提炼,以一种系统化的方式来阐述和教授当时的陆军作战.............
  • 回答
    二战中英美同盟能否不依靠苏联就战胜轴心国,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假设性的问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并尽可能模拟一个脱离了苏联战略牵制下的二战进程。一、 地缘政治与战略态势的重塑:首先,没有苏联的参战,整个二战的地缘政治格局将发生根本性改变。 欧洲战场: 德国在东线的军.............
  • 回答
    关于冯·赛克特上将(Hans von Seeckt)指挥国民党军队进行第五次“围剿”的说法,需要进行一些澄清和补充。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冯·赛克特是以“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的身份参与到国民党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战略指导中的,而非直接以“全德陆军参谋长”、“国防军总司令”的身份亲临前线指挥“围剿”.............
  • 回答
    1939年的德国,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躁动不安的气息。作为一名新晋的陆军少尉,我深知自己身处一个风云际会的历史节点。我并非来自未来,而是土生土长的德国青年,怀揣着报效祖国、保卫家园的炽热理想。首先,我需要快速适应我的新身份和所处的环境。陆军少尉的职位意味着我将承担起指挥一小部分士兵的责任,他们是我的部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陆军和空军的战果统计体系在战争的不同阶段经历了显著变化,其准确性、严谨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水分问题,与战争环境、资源紧张、指挥体系和人为因素密切相关。以下从统计方式、王牌战果的统计逻辑以及可能的水分问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军陆军装甲部队的战果统计 1. 统计体系与流程 战报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军事力量放在一起较量,就像让罗马军团去对抗拿破仑的军队一样。要细致地探讨810万西部时代末期牛仔能否战胜一战德军陆军,咱们得把他们各自的本事、装备和作战环境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说咱们的牛仔队伍:810万末期西部牛仔首先,810万这个数字本身就非常庞大,这已.............
  • 回答
    要对比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和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时代背景、战争形态、技术水平都有着天壤之别。但如果非要刨根问底,咱们就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掰扯掰扯。首先,得看“打”的是什么仗。一战时期的德国陆军,那可是以其严谨的组织、高效的铁路运输、强大的炮兵以及标志性的“闪电战”前身——运动.............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日本陆军的装备水平,将其简单概括为“一战水平”是过于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忽略了日本在战前和战争期间为陆军现代化所做的努力,也低估了一些关键武器的性能。当然,日本陆军在许多方面确实存在不足,与一些主要作战国相比存在差距,但这种差距的性质和程度需要更细致地分析。首先,我们必须.............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容易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确实,如果我们粗略地看看二战时期苏军、美军、德军的陆军编制,可能会觉得苏军的军、师规模普遍比另外两国小。不过,这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到战术、战略、后勤以及历史背景等多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军”和“.............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处境,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扼腕的军事悲剧之一。当包围圈形成后,仅靠空运补给的幻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如果当时执行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能否改变这个令人绝望的局面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国民党台北市议员钟小平近日关于“7个陆客合吃一份小吃”以及“1个德国观光客相当于17个陆客”的言论,在台湾社会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要看待这些言论,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意图、言论的合理性、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7个陆客合吃一份小吃”这个说法。这个说法暗示了.............
  • 回答
    德奥合并与陆台统一,这两个历史事件或潜在趋势,虽然都涉及到“统一”这一宏大概念,但其性质、动因、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存在着显著的异同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们的面纱。异同分析:一、 核心性质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Anschluss): 德奥合并,特指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的行动是否“做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需要从多角度分析。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决策、战争过程、后果及历史评价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历史背景:德国的扩张主义与国际局势1. 德皇威廉二世的扩张主义政策 德国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崛起,使其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和军事强国之一。德.............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德国海军总监称普京应得到尊重、克里米亚半岛已永远失去”的事件,目前没有公开的可靠信息来源证实这一说法存在。因此,这一事件可能是基于误解、谣言或虚构的场景。以下从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克里米亚问题及德国立场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事件真实性分析1. 可能的混淆点 人物身份:德国.............
  • 回答
    德国在处理希特勒《我的奋斗》(Mein Kampf)一书的版权问题上,经历了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并且其处置方式随着时间、政治环境和法律的发展而变化。以下是详细的讲述:1. 版权保护的早期阶段(纳粹时期): 希特勒的个人著作权: 在纳粹德国时期,《我的奋斗》被视为希特勒本人的著作。根据当时的版权法,.............
  • 回答
    德国拥有众多在环境工程领域享有盛誉的大学,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机会。要说哪个大学的环境工程专业“最好”,这是一个相对性的问题,因为“最好”取决于你关注的侧重点,例如研究方向、学术声誉、地理位置、行业联系、实习机会、国际化程度以及个人偏好等。然而,从综合实力、学术声誉、研究成果以及毕业生就业前.............
  • 回答
    德国在2022年前关闭国内所有核电站的决定,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和复杂背景的现象。要全面看待这一举措,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驱动 核能的兴衰起伏: 德国对核能的态度并非一成不变。在冷战时期,核能曾被视为清洁、高效的能源,能够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西德在19.............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