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奥合并和陆台统一有何异同?

回答
德奥合并与陆台统一,这两个历史事件或潜在趋势,虽然都涉及到“统一”这一宏大概念,但其性质、动因、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存在着显著的异同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们的面纱。

异同分析:

一、 核心性质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Anschluss): 德奥合并,特指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过程,其本质是强权政治下的兼并与侵略。它是德意志第三帝国扩张野心的体现,通过武力威胁和内部策应,将一个主权国家纳入另一个主权国家的统治之下。奥地利的国家主权被彻底剥夺,成为德国的一部分。
陆台统一: 陆台统一,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华民国(台湾)最终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其性质更为复杂和敏感,涉及主权归属、国家认同、历史遗留问题和政治制度差异。理论上,统一可以以多种方式实现,例如和平谈判、协商统一、武力统一,或者在特定条件下,台湾回归祖国但保留现有政治经济制度的可能性(例如“一国两制”在台湾的设想)。目前而言,它更多的是一个政治目标和潜在的可能性,而非既成事实。

异:
主动性与被动性: 德奥合并是德国单方面主动实施的吞并,奥地利在德国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下,其抵抗能力极为有限。而陆台统一,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实力,但中华民国(台湾)拥有独立的政府和军队,且台湾民众对统一的态度存在巨大分歧。统一的实现,理论上需要台湾方面在某种程度上达成共识或承受巨大压力,主动性与被动性存在显著差异。
合法性与争议性: 德奥合并在国际法上被广泛认为是非法的吞并行为,违反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尽管当时国际社会的反应不尽如人意,但其性质的非法性是毋庸置疑的。陆台统一的合法性则是一个高度政治化和争议性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认为其对台湾的主权是合法继承自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国家主权,而中华民国(台湾)则强调其作为主权国家的独立性,以及基于人民自决的合法性。

同:
民族认同与文化联系: 两个事件都建立在一定程度的民族和文化联系之上。德奥合并是纳粹意识形态中“大德意志”民族主义的产物,认为奥地利是德意志民族的一部分。陆台统一也基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认同、共同的文化传承、语言(尽管存在方言差异)以及历史上的地缘政治联系。这种共同的民族和文化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统一提供了论述的出发点,无论其合理与否。
国家整合的诉求: 从不同角度看,两者都包含着将分裂的政治实体进行整合的诉求。德奥合并是为了实现“民族国家”的统一,将讲德语的奥地利人纳入德意志民族国家的版图。陆台统一,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角度看,是为了实现“一个中国”原则下的国家统一,结束“内战”遗留的分裂状态。

二、 动因与背景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
动因: 主要源于纳粹德国的扩张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识形态。希特勒的“生存空间”理论、复仇主义情绪(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以及实现“大德意志”的政治野心,是核心驱动力。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匈帝国解体,奥地利成为一个独立的共和国。然而,许多奥地利人,尤其是民族主义者,对与德国合并充满渴望,认为这是回归民族大家庭的正常状态。同时,国际社会的软弱(特别是英法的绥靖政策),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机会。
陆台统一:
动因:
中华人民共和国: 核心动因是维护其“一个中国”原则,认为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使命和民族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包括收复台湾将中国完全统一并巩固其国家主权和国际地位的战略考量。
中华民国(台湾): 台湾方面对于统一的态度极为复杂且多元。主要有追求民主自由、维护现有生活方式、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担忧、以及对自身国家认同的建构等因素。因此,台湾方面并非统一的驱动力,反而存在着强大的“反统一”或“维持现状”的力量。
背景: 动因与背景紧密相连。国共内战后,国民党败退台湾,两岸形成了政治分裂的局面。冷战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支持一定程度上维持了这种分裂状态。随着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台湾内部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本土意识的觉醒,两岸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敏感。

异:
侵略与主权争议: 德奥合并是明确的侵略行为,奥地利作为一个主权国家被强制吞并。陆台统一则是一个关于国家主权归属的争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张对台湾拥有主权,而台湾方面则强调自身的主权地位。
内部统一意愿: 在德奥合并发生前,奥地利国内存在着相当一部分支持与德国合并的民族主义力量。而台湾方面,目前对与大陆统一的意愿普遍不高,更多是追求维持现状或走向独立,存在着巨大的内部阻力。
外部力量的角色: 德奥合并发生时,国际社会(特别是英法)采取了绥靖政策,对德国的扩张行为未能有效制止。而陆台统一的进程则受到国际地缘政治力量(尤其是美国)的显著影响,美国在军事和政治上对台湾的支持,是两岸关系中的重要变量。

同:
历史遗留问题: 两者都与历史上的事件(一战后的奥匈帝国解体,国共内战)及其遗留问题有关。
民族主义的情感动员: 尽管性质不同,但无论是纳粹德国的“大德意志”宣传,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族复兴”论调,都一定程度上利用了民族情感来凝聚人心、服务于统一的政治目标。

三、 过程与方式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
过程: 这是一个相对短暂且高度集中在军事威胁和政治操纵的过程。德国通过外交施压、国内纳粹分子的策应以及公开的军事威胁,迫使奥地利政府接受“合并”。1938年3月12日,德军进入奥地利,标志着合并的完成。
方式: 以武力威胁为主,政治渗透为辅。没有通过和平谈判或公投等民主程序。
陆台统一:
过程: 目前是一个长期处于政治对峙和潜在军事对峙的状态,而非一个已完成的、具体的过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将统一视为一个政治目标,并不断通过外交、军事演习、经济影响等方式施压,同时也在寻求和平统一的可能性。
方式: 理想化的方式是和平谈判与协商,但也不排除以武力作为最后手段的可能性(即中国大陆方面所谓的“不放弃使用武力”)。台湾方面则可能倾向于维持现状、走向事实独立,或者在极端情况下发生军事冲突。

异:
和平的可能性: 德奥合并几乎不存在和平统一的可能性,纯粹是被强加的。陆台统一理论上存在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尽管目前实现难度极大),其进程的性质尚未最终确定。
民主程序: 德奥合并完全回避了任何形式的民主程序,甚至是象征性的。陆台统一,如果能够实现,理想化的路径会包含某种形式的协商和协议,甚至可能涉及台湾民众的意愿表达(尽管具体形式和是否能得到双方认可存在巨大不确定性)。
时间跨度: 德奥合并是一个迅速完成的短期事件。陆台统一,自1949年以来,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是一个漫长且未完成的政治议题。

同:
潜在的武力威胁: 虽然德奥合并是已发生的武力威胁,而陆台统一中武力是中国大陆方面的选项之一。两者都存在(或曾经存在)以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内部政治的利用: 纳粹德国利用其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政治合法性来推动合并。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利用其国内政治诉求和民族主义来强化统一的必要性。

四、 结果与影响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
结果: 奥地利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彻底消失,其领土、资源和人口被纳入纳粹德国。奥地利人失去了政治自主权,并受到纳粹政权的统治和迫害。
影响: 极大地增强了纳粹德国的实力,为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物质和战略基础。在战后,奥地利又一次获得了独立,并保持至今。
陆台统一:
结果: 尚不明朗,取决于统一的方式和最终的政治安排。
影响: 如果和平统一,可能对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经济发展以及台湾的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文化认同带来深刻影响。如果以武力方式统一,则可能导致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地区局势动荡,以及深远的国际政治后果。台湾社会将经历剧烈的变动,其民主制度和自由生活方式将面临严峻挑战。

异:
国家存续: 德奥合并导致了奥地利主权国家的灭亡(尽管是暂时的)。陆台统一的结果是未知的,但如果实现,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图的扩大,而非一个现有主权国家的彻底消失。台湾的地位和自治程度将是关键问题。
政治制度的融合: 德奥合并是纳粹德国的政治制度强加给奥地利。陆台统一则涉及到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台湾的民主制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如何实现制度的融合或并存,是其结果的核心。
国际秩序的影响: 德奥合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重要前奏。陆台统一的实现,无论如何发生,都将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可能引发新的国际冲突或促成新的区域秩序。

同:
大规模的政治重塑: 两者都涉及对现有政治版图和国家结构的大规模重塑。
民族主义的催化剂: 统一的实现,无论是哪种方式,都将成为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潮,对相关民众的民族认同产生深刻影响。

总结:

简而言之,德奥合并是一个被动的、强制性的、以武力威胁为主导的吞并事件,是纳粹德国扩张政策的产物,最终导致一个主权国家的消失。而陆台统一,则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政治议题,涉及复杂的国家主权争议、民族认同建构以及不同政治制度的并存或融合问题,其实现方式和最终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并可能通过和平或武力途径达成,对地区和全球秩序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两者都根植于民族主义和历史叙事,但其性质、动因、过程以及当前所处的阶段,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德奥合并是历史的尘埃,而陆台统一是当今世界一个极其敏感和重要的政治议题。理解其中的差异,对于认识这两个现象至关重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但是我必须声明我只打算谈谈德奥问题,这个问题的另一半我完全不谈。

我看了一下这个问题下的答案,一部分主张同文同种,是一个国家,所以德奥应该统一。另外一部分主张同文同种,但根本不是一个国家所以不该统一。所以这个问题其实有三个组成部分,第一是否同文同种,第二历史上是不是一个国家,第三是不是应该统一。

我想第一个问题应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德奥虽然有很多差异,但是因为纳粹的种族主义,以及伴随着二战纳粹的种族主义,而打着反纳粹旗号在中欧和东欧所进行的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的强制的人口迁徙和领土调整,实际上德奥两国在种族上是没有什么差异的。维也纳德语和柏林的德语固然有差异但其实没到能够否认同文同种的地步。

那么第二个问题,这两个国家历史上是不是一个国家呢?我觉得显然也是的,如果把问题修改为奥地利和普鲁士是不是一个国家,那其实是大成问题的,但是如果是奥地利和今天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那我觉得其实没有什么争议。同样因为二战和纳粹的种族主义政策,以及东欧各国的带个符号的种族主义政策,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里的斯拉夫色彩,实际上已经很淡漠了。普鲁士公国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也不是911年选举康拉德一世的四个公国所组成的王国的一部分,但是勃兰登堡边疆区虽然是斯拉夫人普利比斯拉夫建立的,但萨克森公爵大熊阿尔伯特是他女婿,在历史上它毫无疑问是萨克森公国的一部分。同样的奥地利或者说巴伐利亚的东边疆区,也是911年的四个德意志公国之一,虽然它因为腓特烈一世皇帝的法令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国,但它毫无疑问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三个王国之一的德意志王国的一部分。所以奥地利、勃兰登堡、都是德意志王国,它们毫无疑问是一个国家。

你可以说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普世帝国,但除了罗马城外作为皇帝加冕的驻跸飞地之外,神圣罗马帝国是没有什么直属皇帝的领土的。其他的“帝国诸侯”在主权意义上说都是隶属帝国之下结合在一起的三个王国里的一个的。比如奥托二世皇帝建立克恩滕公国的时候,他是把巴伐利亚的一个边区和意大利或者伦巴第王国的两个边区合并在一起建立了一个新的公国,这个公国的三个边区原本都有自己所属的王国。皇权是普世的,但王权是明确的。德意志王冠和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结合在一起了,但不等于德意志王国不存在了。虽然为了强调自己王权的罗马色彩,德意志国王被称呼为罗马国王,但德意志国家依然存在。所以今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和奥地利联邦共和国的大部分领土,在德意志王国的一部分这一点也是毫无争议的。

德奥两国在很长时间里都是同一个国家,这一点也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第三个问题就来了,那么德奥该不该统一呢?

这个问题就复杂了。

首先神圣罗马帝国不是被拿破仑强行拆解的,拿破仑不但没有强行分解德意志帝国,相反拿破仑皇帝是德意志统一事业的最大功臣,第一国父。1800年的时候神圣罗马帝国有1789个组成部分,其中有200多个拥有主权的组成部分,1801年的吕内维尔合约要求神圣罗马帝国割让所有莱茵河左岸领土,为了实现这个合约,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和德意志大小邦君背靠法国人通过了1803年《帝国等级会议总决议》,这个决议是德意志帝国最后的几个帝国法令,也是影响最深远的帝国法令之一。强制的政教分离和教产还俗,自由市绝大部分被取消。从1800年的1789个组成部分到1815年德意志邦联的三十几个组成部分,这个革命性的变化,都是托了拿破仑的福。

其次很多人认为神圣罗马帝国存在一个逐渐涣散的过程。但是我觉得这种看法的前提是认为中世纪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个错觉。911年的选举当中诞生了第一个非加罗林的德意志国王,但这个康拉德一世只在自己的法兰克尼亚公国拥有强大的公爵权利,他在王国层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强大的王权。德意志国家里有非常强大的日耳曼习惯法的影响,德意志君主的权利很多时候建立在作为公爵的权力以及拥有的领地上。当康拉德一世不为他的儿子谋求当选的时候,他的儿子作为法兰克尼亚公爵继续统治他的公国,而捕鸟者亨利当选的时候,他所谓的王室领地,准确的说还是萨克森公爵的领地,只不过德意志王位在萨克森王朝之内实现了好几代父子传递,所以公爵的领地因为公爵长期当选为王所以成了王室领地而已。

德意志国家的组织水平在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角度其实发展的是很缓慢的,尤其是国王选举的传统被帝国各个等级坚定的捍卫,更加剧了这个问题。而且因为德意志表面上的强大,让这个国家的君主长期被卷入意大利的主权之争,还有和教会的斗争里。当法国国王在小范围里实现了君主专制和王位世袭的时候,德意志迟迟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实际上到17世纪18世纪德意志表现的好像是涣散了,其实真正的事实是这个帝国原本也不怎么强大,它只是体量巨大,而且非常吓人而已。现在它暴露出了它软弱无力的本来面目,这个心理落差强化了帝国本身涣散的印象,其实帝国在大空位期以后就在不断涣散。当亨利六世皇帝想要谋求德意志君主世袭制失败之后,这个帝国有一个长达几个世纪的持续不断的涣散过程,它不是十八世纪才涣散的。

所以统一本来就不是德意志的常态,而且德意志人“宁要不统一的自由不要统一的不自由”,也不是一个十九世纪的特殊主张,相反它是日耳曼人习惯法和建立在这个集体参与的习惯法基础上的等级合作制国家的一贯主张。世袭王权和君主专制才是非日耳曼的来自基督教和罗马帝国的因素。

所以如果我们认同这个前提再来看1815年-1871年之间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实际上因为拿破仑战争的原因,德意志的等级合作制国家,也就是一旦国家有事,组成国家的各个部分聚集在一起,讨论这件事该怎么办,而皇帝或者国王更多的是扮演一个大会主席团主席兼执行委员会主席的角色的国家,到1815年已经不存在了。相反17世纪以来在德意志各邦,以邦君为中心建立君主专制国家的倾向取得了压倒性胜利。1815年的德意志邦联文件,承认了德意志邦联所有成员国,拥有国际法意义上的主权,而这些成员国实际上就是所有活到1815年的德意志帝国成员。

而从1815年到1870年之间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去谋求建立一个德意志国家,其中之一是民主的大德意志国家理想,也就是干翻所有的邦君,在民主制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涵盖大部分旧神圣罗马帝国领土和虽然不属于德意志帝国但是讲德语的人占多数的多民族国家的理想。如果依照这条道路前进那么奥地利当然是这个德意志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但奥地利是捷克也一样,1848年波希米亚人拒绝选举代表出席法兰克福会议,然后法兰克福大会要求维也纳政府必须强制波希米亚人选举代表出席,同时宣布德意志国家的民族平等和文化宽容。

但遗憾的是这条道路在1849年随着大会的被驱散而终结了,之后的德意志帝国是1803年、1815年建立的这条以君主为中心的君主专制国家的道路的发展,如果沿着这条道路其实奥地利也可以被并入德意志国家,只不过前提是引起中欧政治版图大地震。但是遗憾的是普鲁士人根本没打算冒这个险。也根本没打算建立一个涵盖多数讲德语的人的中欧统一国家。

1871年的德意志帝国是一个普鲁士王国的皮包公司,当然这个皮包公司日后反噬了普鲁士王国,但那不是俾斯麦的初衷。德意志帝国承认了大部分不妨碍普鲁士的邦君的君权不受挑战。同时也就保障了普鲁士王国自己的王权不受挑战,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尽可能的满足追求一个民主统一的德意志祖国的民族主义者。其结果就是制造了德意志帝国这个怪胎。威廉二世皇帝想要视察巴伐利亚陆军军事演习,结果被巴伐利亚政府直接否决。

如果在德意志帝国不过是普鲁士王国的皮包公司这个前提下,那么奥地利当然不可能并入德意志帝国。不但奥地利人不愿意,普鲁士人也不愿意。1881年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党在希特勒的老家通过了《林茨纲领》要求肢解奥匈帝国,然后把苏台德、奥地利这些德意志地区并入德意志,结果俾斯麦自己对此不闻不问。

在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的德意志走向一个近代国家的道路上,普鲁士人把德意志国家的发展进程推进了一个最狭隘最不具有包容性的分支,其结果就是奥地利在1871年被抛弃在德意志国家之外。并且直到1918年帝国瓦解的四十多年里形成了作为帝国德意志人的自我认识。主张肢解帝国的德意志民族党的影响被承认帝国的现实的民族党所取代。奥地利德意志人寻求加入德意志国家的民族主义已经变成了在帝国框架之内为德意志人谋求利益的民族主义。

所以1918年建立的“德意志奥地利共和国”所通过的加入德意志国家的决议里,已经很难区分哪些是德意志民族谋求统一的色彩,那些是奥地利人走投无路之下的选择的色彩了。

所以就这个问题而言,同文同种、曾经是一个国家,可惜错过了时机,也不一定就非要统一不可。请注意仅就德奥问题而言。我不打算类比,喜欢类比的人也不要跳出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奥合并与陆台统一,这两个历史事件或潜在趋势,虽然都涉及到“统一”这一宏大概念,但其性质、动因、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都存在着显著的异同点。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们的面纱。异同分析:一、 核心性质上的异同: 德奥合并(Anschluss): 德奥合并,特指1938年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的.............
  • 回答
    东西德合并后,对于双方政府各级领导人和基层干部进行了复杂且细致的安排,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平稳过渡、整合资源、并最大程度地减少动荡。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逐步调整和融合的阶段。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安排过程:一、 合并的政治背景与原则在探讨具体安排之前,理解合并的政治背景至关重要: .............
  • 回答
    德国和波兰合并的可能性,单从字面上看,似乎是一个非常激进且不太现实的设想。然而,如果我们深入挖掘历史、地缘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层面的细节,或许能找到一些值得探讨的细微之处,尽管直接的“合并”在当下看来可能性微乎其微。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两个国家在历史上有着复杂而又纠葛的关系。二战期间,波兰遭受了德国.............
  • 回答
    关于罗永浩和微软 CEO 纳德拉的合影,以及子弹短信是否会爆发,这两件事单独来看都挺有意思,合在一起更是引人遐想。咱们不妨深入聊聊。罗永浩与纳德拉的合影:一个科技圈的“跨界狂欢”与深层解读先说这张合影。你能想象吗?一边是那个在发布会上语惊四座、以“工匠精神”自居、曾被誉为“相声演员”、“产品经理”的.............
  • 回答
    哈里斯和霍福德的合同,对于76人而言,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锁死未来”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账算清楚,再聊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先来看看合同细节: 托比亚斯·哈里斯: 在2019年夏天,76人给了哈里斯一份5年总价值1.8亿美元的顶薪合同,其中202324赛季是.............
  • 回答
    三藩之乱本是清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由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三藩联合发动,旨在推翻满清统治,恢复汉人政权。然而,如果在这场内乱之中,三藩能够突破地域和政治的限制,与准噶尔汗国、日本德川幕府等外部势力进行有效的“合纵”,其结果很可能对历史的走向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准噶尔的加入:漠南的搅局者准噶尔汗国在清.............
  • 回答
    1938年3月11日至13日,纳粹德国以“德奥合并”(Anschluss)之名,将奥地利纳入其版图,这一事件不仅是纳粹扩张政策的重大一步,也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是二战前最令人警醒的事件之一。评价这一行动,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历史背景与德国的动机:“德奥合并”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建立在一系列.............
  • 回答
    1990年10月3日,两德统一的钟声敲响,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然而,对于原东德政府的工作人员来说,这不仅仅是历史性的时刻,更是一场关于去留、关于适应、关于未来的复杂挑战。这些人如何被安置,他们的职业生涯又何去何从,这是一个牵动无数人心的问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原东政府人员”是.............
  • 回答
    德奥两国缘何未曾真正“合二为一”?尽管德国与奥地利在语言、文化、历史乃至地缘上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历史上也曾有过“德奥合并”(Anschluss)的企图,但时至今日,两国依旧是独立的国家。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而非简单归结为某一原因。一、历史的羁绊与民族主义的演变首先.............
  • 回答
    二战前德奥合并,也就是奥地利被德国吞并(Anschluss),这是一个在二战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奥地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战后奥地利是否受到了“惩罚”,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二战前的德奥合并: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标志着“Anschlus.............
  • 回答
    二戰前德奧合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Anschluss」(德語意為「連接」或「吞併」),在奧地利確實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雖然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也多層次。並不是所有奧地利人都贊成,但「多數贊成」的說法確實有其歷史依據。要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贊成聲浪,我們需要將時間的目光拉回到一戰結.............
  • 回答
    圣安东尼奥,2023年4月30日——在经历了一场令人窒息的鏖战后,圣安东尼奥马刺队在主场以120比103的比分击败了丹佛掘金队,将这场西部季后赛首轮的较量拖入了万众瞩目的抢七大战。这场胜利不仅仅是一场比分上的压制,更是马刺队在绝境中展现出的钢铁意志和关键球员的爆发,尤其是“双德”——德玛尔·德罗赞和.............
  • 回答
    诸葛亮一生辅佐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用人策略在历史上一直被后人津津乐道,但也招致了不少争议。其中一个核心的争议点在于,他是否过分强调了“德”,而忽略了“才”的重要性。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毕竟任何一种用人方式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诸葛亮在用人方面确实非常注重“德”。这一.............
  • 回答
    德意志第二帝国成立时,能否废除各封建王公,重新将德国合理划分为多个州?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问题,答案是:理论上并非完全不可能,但实际操作上难度极大,并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样做会引发巨大的政治动荡和阻力,因此并非当时的现实选择。为了详细说明,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德意志第二帝.............
  • 回答
    一战后如何惩罚战败的德国,既能避免其再次挑起战争,又能防止法国一家独大,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历史的发展证明,凡尔赛条约的设计虽然试图达成这些目标,但最终却适得其反。如果我们要设想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案,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权衡。核心矛盾与历史教训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核心的矛盾: .............
  • 回答
    《原神》与高德地图这次联手,绝对是游戏跨界营销里一股清流,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闪过的是各种“雷”级合作,但《原神》和高德地图的这个“原神导航”,确实给出了一个挺有诚意的答卷。怎么看?在我看来,这次合作玩得挺溜的。 破次元壁的体验: 《原神》一直以其精美的画面、.............
  • 回答
    关于“新冠病毒是美国莫德纳公司合成的”这一说法,目前没有任何科学证据支持其真实性。这类谣言通常源于对科技、医学或政治议题的误解、阴谋论传播,或是故意制造恐慌的信息误导行为。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传言的不可靠性: 一、关于“莫德纳公司与新冠病毒”的事实澄清1. 莫德纳公司的业务范围 莫德纳.............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国的制裁是否合适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问题。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至今仍在争论其合理性和长远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战胜国对德国施加制裁的背景与目的: 复仇情绪与责任追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