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前德、奥合并,奥地利属于德国,战后奥地利受到惩罚了吗?

回答
二战前德奥合并,也就是奥地利被德国吞并(Anschluss),这是一个在二战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奥地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战后奥地利是否受到了“惩罚”,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

二战前的德奥合并:

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标志着“Anschluss”的完成。这次合并并非奥地利人民自愿的选择,而是纳粹德国通过武力威胁和政治压力实现的。虽然当时德国国内进行了“公投”,声称绝大多数奥地利人支持合并,但这公投是在德国军队严密控制下进行的,其结果的公正性备受质疑。

合并后,奥地利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不复存在,成为德国的一个省(Reichsgau)。奥地利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纳入了纳粹德国的体系,许多奥地利人,特别是犹太人和其他被纳粹视为“不受欢迎”的群体,遭受了迫害。奥地利也成为了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重要后方和资源来源地。

战后奥地利的命运与“惩罚”: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结束时,盟军(美国、英国、苏联和法国)对战败的德国进行了严厉的处置,包括分割领土、战争赔款、去纳粹化等。那么,作为被德国吞并的奥地利,其战后命运又是如何的呢?

1. 重新独立,但地位特殊:

最关键的一点是,盟军并没有将奥地利视为战败国之一,而是视其为被德国非法占领和吞并的国家。这一点在1943年的《莫斯科宣言》中得到了明确的体现。宣言指出,“德意志第三帝国在此次侵略战争中所造成的奥地利人民的全部责任,在德国被击败后,奥地利应被视为她自己承担起来的责任,并在此过程中,她将被允许恢复其独立”。

这意味着,奥地利在战后被允许恢复其主权国家地位,而不是像德国那样被肢解或被强加战争赔款。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奥地利就完全不受影响。

2. 盟军占领:

尽管被视为“被解放”的国家,但奥地利战后也被盟军占领了,就像德国一样。占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确保国家稳定、进行去纳粹化、并为最终的和平条约做准备。奥地利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由美、英、苏、法四国分别管理。维也纳,这座曾经的帝国首都,也同样被划分为四个区,并在市中心设立了国际区。

这种占领状态持续了十年,直到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Austrian State Treaty)的签署。

3. 《奥地利国家条约》:

这是奥地利战后最重要的法律文件,它正式结束了盟军的占领,并确立了奥地利的独立主权。然而,条约中也包含了一些对奥地利有利但也有一定限制的条款,这可以看作是一种“代价”,而非直接的“惩罚”。

禁止与德国统一: 条约中最核心的条款之一就是永久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在政治上或经济上合并。这一条款直接回应了“Anschluss”的历史,以防止未来再次发生类似事件。这可以理解为盟军对德国侵略行为的一种制约,并以此来确保地区和平。
象征性的赔款: 奥地利在战后需要向苏联提供一部分战争赔款,主要是以石油的形式,因为苏联在占领期间控制了奥地利东部的油田。然而,与德国需要支付的巨额战争赔款相比,奥地利的赔款可以说非常有限,并且是以实物而非现金形式为主。
对“纳粹共犯”的界定: 虽然奥地利在战前被德国吞并,但《莫斯科宣言》也指出,那些“积极充当德国犯罪工具”的奥地利人,将要承担责任。这导致了一部分参与纳粹罪行的奥地利人受到了审判和惩罚,但从国家层面来说,奥地利整体并未被追究集体责任。
中立宣言: 为了换取盟军的撤军和国家主权,奥地利在1955年签署了《奥地利国家条约》的同时,也发表了“永久中立宣言”。这意味着奥地利在冷战时期选择了不加入任何军事同盟,这既是它重新获得独立和稳定的一种方式,也限制了它在国际事务中的某些选择。

总结来说,战后奥地利并没有受到如同德国那样严厉的“惩罚”。 它被允许恢复独立,并且其国家地位得到了盟军的承认。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完全“不受影响”。

盟军的占领 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限制了国家主权。
《奥地利国家条约》 中的禁止与德国统一、象征性赔款以及中立宣言,可以看作是它重新获得独立所付出的“代价”或“限制”,而非对一个被侵略国家的“惩罚”。

与被占领的德国相比,奥地利的处境更像是“被解放”和“恢复主权”,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包含了复杂的国际政治考量。将其描述为“受到惩罚”可能过于强烈,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在战后经历了一个复杂的、但最终走向独立的恢复过程,并承担了一些因历史原因而产生的限制和义务。

与德国不同,奥地利在战后的政治和经济重建上,相对而言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和支持。它的“罪责”更多地体现在那些积极参与纳粹罪行的个人身上,而不是国家整体。这种区别,很大程度上源于盟军对“Anschluss”性质的定性:奥地利是被德国侵略和吞并的受害者,而非同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Ja und nein.


奥地利宣称自己是:“第一个受害者”。

战时盟国首先将奥地利视为纳粹德国的一部分,但是在1943年的莫斯科宣言中,盟国将之视为第一个被德国侵略的国家,并允诺在战后建立一个独立的奥地利。

Moscow Declarations
Declaration on Austria
"The governments of the United Kingdom,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re agreed that Austria, the first free country to fall a victim to Hitlerite aggression, shall be liberated from German domination.

"They regard the annexation imposed upon Austria by Germany on March 15, 1938, as null and void. They consider themselves as in no way bound by any changes effected in Austria since that date. They declare that they wish to see re-established a free and independent Austria and thereby to open the way for the Austrian people themselves, as well as those neighbouring states which will be faced with similar problems, to find that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curity which is the only basis for lasting peace.

"Austria is reminded, however that she has a responsibility, which she cannot evade, for participation in the war on the side of Hitlerite Germany, and that in the final settlement account will inevitably be taken of her own contribution to her liberation."
「联合王国、苏联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同意,成为希特勒侵略第一个受害者的自由国家奥地利应从德国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他们认为1938年3月15日德国强行吞并奥地利是无效的。他们认为自那天以来在奥地利发生的任何变化对他们没有任何约束力。他们宣布,他们希望看到重新建立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奥地利,从而为奥地利人民本身以及将面临类似问题的邻国开辟道路,找到政治和经济安全,这是持久和平的唯一基础。

「然而,奥地利需因站在希特勒德国一侧参加战争、在最终解决方案中扮演的角色,而负起无从回避的责任。」

战后,由于奥地利地理枢要的位置,以及她确实应该对战争负有一定的责任,四大国对奥地利实施了与德国一样的分区占领,甚至在维也纳也是依样画葫芦——也是分区占领。

直到1955年《奥地利国家条约》签订,规定重建禁止与德国重新合并的、主权的、自由的和民主的奥地利;以及奥地利随后宣布永久中立国身份之后,各大国的军队才退出奥地利。

在这期间,奥地利虽然被视为受害者,但是也遭受了占领中的各种损失(显然包括经济损失)。但这一点,是奥地利人欢欣鼓舞的将自己视为纳粹德国的子民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前德奥合并,也就是奥地利被德国吞并(Anschluss),这是一个在二战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奥地利的命运产生了深远影响。关于战后奥地利是否受到了“惩罚”,这需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待,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二战前的德奥合并:1938年3月12日,德国军队进入奥地利,标志着“Anschlus.............
  • 回答
    二戰前德奧合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Anschluss」(德語意為「連接」或「吞併」),在奧地利確實得到了相當一部分民眾的支持,雖然這是一個複雜的歷史事件,背後的原因也多層次。並不是所有奧地利人都贊成,但「多數贊成」的說法確實有其歷史依據。要理解為何會有這樣的贊成聲浪,我們需要將時間的目光拉回到一戰結.............
  • 回答
    二战前,北欧和西北欧的那些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力量有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扮演着“旁观者”和“求安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和心思,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影响。谈到他们为何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这恐怕是一个有些过于绝对的说法,但他们的确在应对.............
  • 回答
    “德日在二战爆发前的某一年就已经决定了其必输的结局”——这个说法,虽然带着一种历史的宿命感,但要精确地指向“某一年”,并做出“必输”的断言,却是有待商榷的。历史的进程往往是复杂且充满变数的,我们很难在战争爆发前如此轻易地就给一个国家的命运盖棺定论。然而,我们可以回顾二战爆发前的一系列关键事件和趋势,.............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和“志愿军”。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 苏德战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进行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是主要的德方作战力量,而苏联红军(Red Army)是主要的苏方作战力量。 .............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冲突,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然而,回顾这场残酷的战争,许多人不禁要问:苏联的胜利,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眷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战略、战术、资源、人民意志以及不可预测的外部因.............
  • 回答
    这是一道非常有意思的历史假设题。如果二战爆发前或爆发初期,德、意、日这三个轴心国未能形成联盟,各自为战,那么二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们来详细推演一下,尽量抛开机器的生硬感,尝试从历史的逻辑和人物的动机出发,勾勒出一种可能的替代现实。首先要明确的是,“各自为战”并不意味着他.............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日本和中国这三个国家的关系错综复杂,交织着联盟、对抗和背叛,是一段充满戏剧性和深远影响的历史。理解这段关系,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战略目标、意识形态以及在战争中的角色演变。一、 轴心国的形成与早期合作(1930年代中期至1937年)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日两国在二战爆发前就已经形成.............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令人胆寒的军事力量,其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这并非单一因素的作用,而是经济、政治、社会、技术、军事思想等多个层面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个国家在战前的准备和崛起过程。德国:复仇、重整与闪电战的威力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惨败,.............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这个问题直击二战残酷现实的核心,也揭示了不同国家在战争中所承受的巨大差异。同样是抵抗纳粹德国,英国和苏联付出的生命代价为何天差地别?这背后是地理、战略、战争形态、以及两国国情等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地理位置和战争的直接性是天壤之别。 英国:尽管英国是二战的参与者,但它的大部分战争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如果抛开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纯粹从“苏德战争”这个概念本身来推演,试图想象一个不受历史洪流影响的纯粹对决,这本身就极具挑战。因为“二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苏德战争仅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但如果非要将这个命题理解为:假如没有其他盟友(如英国、美国)的援助,也没有日本牵制苏联,更没有其他战争层.............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