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苏德战争,苏联获胜是偶然吗?

回答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冲突,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然而,回顾这场残酷的战争,许多人不禁要问:苏联的胜利,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眷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战略、战术、资源、人民意志以及不可预测的外部因素,才能描绘出一幅更为真实和复杂的图景。

开局的惨烈:德国闪电战的惊人威力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代号“巴巴罗萨”的进攻如同一场噩梦,迅速撕裂了苏联西部边境。德军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强大的空军,辅以娴熟的“闪电战”战术,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胜利。苏军在措手不及之下,损失惨重,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士兵被俘,大量的武器装备被摧毁或缴获。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城下,列宁格勒被围困,斯大林格勒也面临着严峻的威胁。

为什么苏联能在如此不利的开局下生存下来?

1. 地域的广袤与战略纵深: 这是苏联能够承受德国初期猛烈攻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苏联庞大的国土为撤退和重组提供了宝贵的空间。每一次有组织的战略撤退,都是为了保存有生力量,将德军拖入漫长的补给线,削弱其进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俄罗斯的土地本身就是一件强大的防御武器。

2. 斯大林的坚韧与政治决心: 尽管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犯下了一些错误(例如对情报的忽视以及对军队清洗的后遗症),但他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韧性和不屈的意志。他成功地在最危险的时刻稳定了国内局势,调动了全国的力量,通过极具煽动性的广播演讲,将这场战争提升到保家卫国的层面,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抵抗精神。

3. 苏联工业的转移与产量: 为了应对德军的进攻,苏联政府启动了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业转移计划。数以千计的工厂,包括重工业基地,被迅速拆卸、运输到乌拉尔山脉以东的安全地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这些工厂重新组装并恢复生产,并且产量不断提升。到战争后期,苏联的坦克、飞机和火炮产量已经超过了德国,为扭转战局提供了物质基础。

4. 人民的牺牲与奉献(“卫国战争”的巨大凝聚力): 苏联人民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难以想象的牺牲。从前线的士兵到后方的工人和农民,每个人都在为胜利而战。这种“卫国战争”的理念,是将民族存亡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尽管战争的残酷性令人发指,但人民的抵抗意志是不可动摇的。

5. 盟国的援助: 虽然苏联在前线承受了德国绝大部分的兵力,但来自西方盟国(主要是美国和英国)的“租借法案”也为苏联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资支援,包括卡车、飞机、坦克、通信设备以及重要的原材料。这些援助虽然无法完全取代苏联自身的生产能力,但在关键时刻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帮助苏联维持了战争的运转。

关键战役的转折点:是实力还是运气?

莫斯科保卫战(19411942): 德军未能攻占莫斯科,可以说是战争的第一个重大转折点。除了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严酷的俄罗斯冬季也成为了德军的“盟友”。德国军队的后勤补给因严寒而陷入瘫痪,其装甲部队在冰雪中寸步难行。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 这场战役的胜利,被誉为苏德战争的决定性转折。苏联军队通过一次精心策划的包围战,将德国第六集团军围歼。这场战役的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巨大胜利,更是心理上的巨大鼓舞,它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战术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苏军能够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包围圈内维持补给并发动反攻,也体现了其战术执行力和意志力的提升。

库尔斯克会战(1943): 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苏联在战前通过情报获取了德军的进攻计划,并占据了战略主动,利用工事和预设战场,成功挫败了德军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德军在东线已失去战略主动权,苏军开始全面反攻。

偶然性因素:

糟糕的天气: 如前所述,严酷的俄罗斯冬季对德军的进攻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偶然因素,但苏联人成功地利用了这个自然条件。

情报的获取: 在关键战役中,苏联获得了一些重要的情报(例如库尔斯克会战),这帮助他们提前部署,优化了防御和反攻计划。

德国战略失误: 希特勒频繁干预前线指挥,固执己见,拒绝执行部分将领的合理建议,例如坚持进攻斯大林格勒而不是巩固现有战线,或是过早地分散兵力,都为苏联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轴心国的弱点: 德国同时需要应付西线盟军的压力,以及意大利、罗马尼亚等盟友的低效支援,导致其兵力分散,资源被稀释。

结论:必然与偶然的交织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绝非单纯的偶然。苏联庞大的国土、巨大的工业潜力(即使在战争中进行转移)、顽强的人民意志、以及斯大林在极端压力下的政治领导力,都是其最终胜利的根本性基础。苏联军队在战争后期的战术和战略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有效应对德军的进攻并组织大规模反攻。

然而,如果说没有偶然性的因素,那也是不准确的。严酷的冬季、盟国的援助、德国的战略失误,都客观上为苏联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些因素的叠加,共同促成了最终的胜利。

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通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并抓住对手失误和利用有利条件,最终实现了对历史进程的扭转。” 苏联的胜利,是其人民血与火的洗礼,是国家机器在生死存亡关头的惊人爆发,也是历史进程中那些复杂且不可预测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是一个关于生存、牺牲、韧性以及最终反抗压迫的宏大叙事,其中充满了必然的轨迹,也闪烁着命运的偶然光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并不偶然。主要原因是苏联有亡灵法师斯大林庇佑,同时德国这边FA♂术太鶸,又忘了带上能够用嘴炮消灭苏军,能够用嘴炮降低苏联各方面物资产量的德棍

斯大林的法术庇佑具体包括能够把死人复活、能够把战俘从战俘营里捞出来、能够用法术发♂电/炼♂肛以及等等等等等等等等……

具体表现为:德军在莫斯科城下仅用了2-3周就打出5万:125万的疯狂交换比,却因为斯大林的死人复活/俘虏归队法术而最终兵败莫斯科城下,损兵折将累计100-110万人,最后也只造成了181万苏军减员,并且其中只有96万人没有被法术复活/归队

以及,一些苏联实际上根本没有生产过,根本造不出的东西居然产量不为0,等等


---------------------------------分割线---------------------------------


先说用法术生产物资

肥皂钦定了苏联没有美国连汽油都造不出来,你们颤抖了没有?

美国第一波援助1941年12月到了,当时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歇斯底里地大喊斯大林同志没有犯错?

12月苏军都转入大反攻了,斯大林歇斯底里个什么?斯大林所谓的“歇斯底里”(据说是出自科涅夫的回忆)难道不是10月初的事情?(前文提到远程轰炸航空兵第81师师长戈洛瓦乔夫10月7日见了斯大林一面认为他当时精神状态不好)。难道肥皂的法术能让斯大林连续歇斯底里两个月?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希特勒没带上肥皂一起去打苏联实在是太可惜


---------------------------------分割线---------------------------------


轴承套都是美国生产的,颤抖了吗?火车头一台没有,高性能机床一台都没有,颤抖了吗?需要说明的是苏联战前已经准备了2.6万辆机车。其中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就自产大功率机车1.2万辆。所以这方面需求不大。当然在肥皂嘴里,整个1918-40年,机车总产量不过1.3万辆。这方面比较遗憾的是希特勒没有带上肥皂去用嘴炮组织斯大林用法术生产机车

另外,哈里森的著作中提到如下表格,其中6.01是各种机床;6.13-15是各种蒸汽机车;6.20是滚珠轴承,单位为百万。干脆5页表格全部发上来:



---------------------------------分割线---------------------------------


关于斯大林用法术生产卡车:

按照肥皂的意思,苏军的后勤全部依赖美国援助。然而苏联的卡车产量和战前储量是:


---------------------------------分割线---------------------------------


关于通过法术让死人复活和让被俘失踪人员归队

首先要说明一下,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统计是1941年9月30日到12月5日的莫斯科防御战役(其中包含布良斯克·维亚济马双重会战)中苏军总减员658279人。远不足“90-96万”

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说,都说克里沃舍耶夫给的苏军损失人数漏报严重,我就干脆买了一本《维亚济马大灾难》。然后把书翻到了第398-9页

书读到这里已经很明确了,按照俄罗斯历史学家纳扎罗夫的说法,莫斯科防御战役爆发时红军在前线的125万人里从包围圈里逃出来的、没被包围的一共才25万人。也就是说蛐蛐2-3星期就被歼灭(毙伤俘)至少100万人(考虑到纳扎罗夫没有提到这2-3个星期里接收的补充兵,那么这个至少用的也是没什么问题)

然后继续翻书,把书翻到第401页

其中赫然写到:历史学家米哈伊洛夫……在这一期间(整个10月)有30.44万补充兵来到前线

也就是说,结合之前纳扎罗夫给的说法,125万苏军,连同整个10月里到达前线的30.44万补充兵中于10月最初的2-3个星期内抵达的那部分(也许能达到14-22万?),最多接近150万的苏军才过了2-3个星期就被193万德军打得只剩25万。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德军193万人花了2-3个星期就歼灭苏军实际上可能多达125万人,最低也有100万以上。而德军的损失呢?第406页写了,10月1日到17日,一共才损失了5万人。同样是2-3个星期,德军损失5万,苏军损失100-125万,交换比1:20-25!听上去好像德军好牛叉啊,不知道的还以为莫斯科肯定守不住了

然而,但是,还是在这第401页上。这里还提到1941年11月1日时苏军在莫斯科前线的兵力达到了71.4万人。到10月的第2-3个星期结束以后苏军被砍得只剩25万,哪怕10月抵达前线的30.44万补充兵全都是之后才抵达也只能让苏军兵力增加到55万多人,更何况实际上输送补充兵一直没停过不可能全都是第2-3个星期以后才开始输送,更何况第2-3个星期以后苏军也继续遭受损失。所以说为什么苏军突然一下,才过了1-2个星期就从25万人增加到了71.4万人?

真相只有1个,那就是,斯大林使用了法术让死人复活以及让被俘的人被乾坤大挪移到己方阵营。导致德军辛辛苦苦兢兢业业用了2-3个星期把125-150万苏军砍得只剩25万,接下来的1-2个星期本来不出意外可以把这剩下的25万残兵败将都全部屠灭干净,结果斯大林一施法术,到11月1日就把兵力增加到了71.4万人

到1941年12月5日苏军在莫斯科城下发起大反攻的时候已经通过法术把兵力增加到了102.17万人,而且手里还有莫斯科军区的预备队20万人,害的德军一番努力全泡汤了,简直就跟作弊一样。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斯大林把书翻了几页。他第一次翻书,把苏军兵力从1941年10月第2-3个星期的25万增加到1941年11月1日的71.4万;第二次翻书翻出预备队第10集团军,第20集团军,突击第1集团军用于实施莫斯科大反攻;第三次翻书翻出莫斯科军区的20万部队当预备队……

同时,由于斯大林能够让死人复活,让被俘失踪的人归队,导致整个莫斯科会战,苏军在防御阶段哪怕仅仅前2-3个星期就已经损失了可能多达125万人的情况下最后防御阶段只减员658279人,反攻第一阶段只减员370955人,第二阶段只减员776889人……合计也只有1806123人

至于斯大林到底都在其它场合下翻过书那就很难说了……只知道有些场合肯定翻过书,不知道其它场合有没有翻过书。至于其它场合下翻书的情况我们以后再说


接下来开始说几句人话:纳扎罗夫也好,米哈伊洛夫也好,引用他们的洛普霍罗夫斯基也好,都是有正规背景的历史学者。但这不代表这些人提出的观点就正确。这三个人都认为克里沃舍耶夫给出的苏军损失数据低估严重,前两个给出了自己的算法,洛普霍罗夫斯基把这两个人的算法放在一起宣布这证明苏军在1941年10月损失了差不多100万人。然而实际上纳扎罗夫和米哈伊洛夫的说法,无论是计算依据还是计算结果都自相矛盾。至于是抄错数据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有必要进一步考证。但1941年10月苏军在莫斯科前线的实际损失肯定不是他们所说的那样

纳扎罗夫算法:战役爆发时兵力-剩余兵力(25万)=2-3周内损失

米哈伊洛夫算法:战役爆发时兵力+补充兵力+卫生减员-剩余兵力(71.4万)=1个月内损失

可见米哈伊洛夫算法算的更全,算的时间跨度更大理应数值更大,但神棍就神棍在,算法更全的米因为引用数据问题算出来损失数量反而低于纳。或者说如果纳按照米的算法来算,苏军光是2-3周就损失了130万以上;如果米按照纳的算法来算,苏军1个月也就损失了50万

而洛,他对着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说这两个人算法都能得出苏军损失约100万,所以克里沃舍耶夫那个9月30日到12月5日苏军损失60多万的说法肯定是扯淡

另外可以肯定的是结合一些其它资料中的表现来看,米、洛都觉得苏军损失远远比克里沃舍耶夫说的那个数更高。当然计算方法一如既往


---------------------------------分割线---------------------------------


至于德军,由于遭到了能够死而复生、降而归队的苏军的反复人海攻击,导致自身兵力损失惨重,并也因此失去了攻占莫斯科的有利机会:

在战役发起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个步兵师缺编1500人左右(编制兵力16859人,接近1.7万),实际兵力大约是1.55万人(原文由于迷之原因少打1个0写成1550)

总兵力则有2个版本:苏军估计的180万和德国人自己公布的1929406(含空军和铁道、后方部队等辅助部队)人。实际上后一个准确

中央集团军群在莫斯科会战期间的整建制兵团调入调出情况为:1941年12月第8、28、5步兵师改编为猎兵师之后在会战结束前前往北方集团军群战区。第1骑兵师后撤改编为第24装甲师。第3装甲师于1942年3月转移到哈尔科夫方向。第14摩托化师和第167步兵师情况不详。而增援多得多,包括从北方集团军群至少3个师:第339、215、707步兵师。此外从其它方向调入至少17个师:第83、205、208、211、216、246、253、328、330、331、342、385步兵师,第442特种师,党卫军骑兵旅,第201、203后备旅。此外还在地图上标注了几个战斗群,具体编成不详。到1942年4月20日冬季战局结束、苏军冬季大反攻彻底终止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有大约90个师了

补充兵方面,从1941年12月到1942年4月中央集团军群就吃进去22.55万左右补充兵。考虑到还增援了20个师(净增加约15个)和一些独立作战分队。估计中央集团军群在整个莫斯科会战期间至少得到50-60万补充(净增加的整建制兵团+零散补充兵)。战役初期就有193万人,加上补充,德军累计在莫斯科会战期间往莫斯科前线堆了大约240-250万人

然而吃进去这么多补充以后结果呢?

中央集团军群平均每个步兵师缺编人数增加到6900人。原本的缺编是平均每个步兵师1500人,一共72个师(其中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步兵师、48个步兵师、1个骑兵师,1个摩托化教导旅、1个摩托化步兵团各折算成0.5个师),估计可能只有10万人,现在是90个师,估计缺编可能达到60万人

那么这样一来,按照纳扎罗夫、米哈伊洛夫的思路去算的话,德军大概减员了100-110万

也就是说,由于斯大林作弊使用了让死人复活,让被俘失踪的人归队的法术,导致本来能够以蛐蛐5万损失歼灭苏军125万人的强无敌的德军丧失了打进莫斯科的机会,而且最后以100-110万的减员只换来了苏军181万人的减员。斯大林用法术作弊,简直无耻之极!

对于德军来讲,碰上这种物理攻击不行就拿法术来作弊的,最后打输了也实在是非战之罪

所以说考试一律禁止携带书本,就是这个道理。你真不知道考生带书进考场能翻出什么样的花来。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

接下来开始说几句人话:德军的战时报告,虽然按照德棍的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是不可靠的。所以说按照德军战时报告计算的双方战损比会极大的拔高德军的战斗力,就这样

另外我不知道肥皂从哪里看出《苏联军队在20世纪中的战斗伤亡和损失》一书的编写团队总负责人格里戈里·费多罗维奇·克里沃舍耶夫陆军上将说过德军的战时报告到1945年以前都是可靠的: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哪怕1945年1月以前的损失统计也不过只是more or less objective而已。直译:或多或少的可信;人话:还算比较客观;潜台词:总归是低了点(实际上克里沃舍耶夫后来估计出来的德军损失就是比战时报告高)。到了肥皂这里变成了可信。当然也有一种可能性是1997年英译版的译者俄语水平比国产肥皂逊色

所以说肥皂说的话你一个字都不要信就对了


---------------------------------分割线---------------------------------


碰上这种拿法术开挂的对手,希特勒当然也不能躺着等死,必须要挣扎一下。可是怎么挣扎呢?复活是不能复活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把死人复活的,投降又不会,只好用用动物通灵术才能勉强维持这战争。没错,就是动物通灵术

——本照片摄于1941-2年冬季战局中的莫斯科前线


动物通灵术是德三在遭遇苏联亡灵军团攻击的情况下开发的应对技能,主要方式是通过通灵术使猴子等灵长类动物能够勉强当人来使用。不过有些时候通灵动物不计入德军总兵力,导致关于某些战役中德军参战兵力、减员人数不能达成一致。同时,对通灵动物的使用数量取决于缺编程度

根据肥皂提供的数据,柏林战役中德军仅40多万正规军参战

即使是最基础的资料都能告诉你柏林战役德军参战兵力达80万以上(不含此后参战的第12集团军。可能不含空军、第3军区人员)

实际上仅维斯瓦集团军群就有40多万人的兵力。而第4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一部、第12集团军等部队全算上凑齐近百万不是没可能

4月1日统计,仅维斯瓦河集团军群就有387288人的兵力。那个时候柏林卫戍区还不归他们指挥。至于中央集团军群名下的第4装甲集团军全部和第17集团军一部,以及此时还在西线的第12集团军就更不可能在这39万人当中

另外维斯瓦集团军群在4月上旬还得到了补充,到柏林战役前兵力已经有四十多万

4月5日会议上,戈林、希姆莱、邓尼茨分别宣布空军、党卫军、海军提供10万、2.5万、1.2万补充兵。当然接下来几天实际上只来了3万空军人员。至于陆军第2,3军区也分别给了6000人。那么光这几天里维斯瓦集团军群就接收了超过4万补充兵

4月5日会议上,戈林、希姆莱、邓尼茨分别宣布空军、党卫军、海军提供10万、2.5万、1.2万补充兵。当然接下来几天实际上只来了3万空军人员。至于陆军第2,3军区也分别给了6000人。那么光这几天里维斯瓦集团军群就接收了超过4万补充兵

至于第4装甲集团军、第17集团军一部,以及第12集团军,这些全都不隶属于维斯瓦集团军群。加在一起总兵力凑出个三十几万还是有的。所以说肥皂给出的40万正规军肯定只算了正规军里的军人,军猴肯定没算进去


接下来开始说几句人话:肥皂习惯性给德军的失败洗地,其借口无外乎兵力对比过于悬殊非战之罪,德军实不为不善战奈何对面无耻人海等等,为此不惜无限度压低德军参战兵力人数抬高双方兵力兵器对比。这里提到的把德军柏林战役参战兵力从80-100万说成40万正规军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分割线---------------------------------


最后回答一下正题,苏德战争中苏联的获胜不是偶然。主要是各类几十年如一日的宣传,把谎言重复一千遍以后使你产生了错觉而已


---------------------------------分割线---------------------------------


最后欢迎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席卷兽穴的风暴”和“红色文献翻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的胜利:是必然还是偶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破坏性最强的冲突,最终以苏联的胜利告终。然而,回顾这场残酷的战争,许多人不禁要问:苏联的胜利,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命运的眷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战略、战术、资源、人民意志以及不可预测的外部因.............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一场以国家力量、工业产能和组织能力为核心的全面对抗。在这场决定人类命运的较量中,苏联和德国的组织度与先进性,是理解双方成败的关键,也是一个充满复杂性和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要回答“谁的组织度更强更先进”,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从不同维度、不同时期、不同侧重点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回答
    在讨论苏联如何在一场被普遍认为是“惨胜”的冬季战争后,又能在随后的苏德战争中取得胜利,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多重因素,而不仅仅是军事层面的对比。苏联的最终胜利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了深刻的反思、巨大的牺牲和一系列关键性的调整。冬季战争的“惨胜”与深刻教训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冬季战争(19391940)对.............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在二战中,德军对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的围攻(19411944年)并非“围而不攻”,而是进行了长达900多天的围城战,最终因苏联的顽强抵抗和德军资源匮乏而未能攻陷。这一决策背后涉及多方面的战略、军事和政治考量,以下是详细分析: 1. 战略目标与资源分配 德军的总体战略:1941年6月,德军发动巴巴罗.............
  • 回答
    “二战苏德战争是狗咬狗吗?”这一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贬义和戏谑色彩,实际上,苏德战争(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是二战中规模最大、最血腥的战争之一,其本质远非简单的“狗咬狗”,而是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战略博弈和国际格局的复杂冲突。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1. 苏德战争的背景与起因.............
  • 回答
    如果我是一名二战苏德战争中的普通士兵,活下来是我的首要目标。这不是一个光荣的选择,而是基于对残酷现实的认识和求生本能。以下是我可能会采取的一些策略,尽可能详尽地描述:一、 心态调整与认知升级: 认清现实,放弃幻想: 我会明白,战争是血腥、混乱且不公平的。没有英雄主义,只有生存。那些抱着“为国捐躯.............
  • 回答
    如果抛开所有外界因素的干扰,纯粹从“苏德战争”这个概念本身来推演,试图想象一个不受历史洪流影响的纯粹对决,这本身就极具挑战。因为“二战”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苏德战争仅仅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面向。但如果非要将这个命题理解为:假如没有其他盟友(如英国、美国)的援助,也没有日本牵制苏联,更没有其他战争层.............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苏德战争的爆发与进程,无疑是二战中最为惨烈、也最能体现“国力对决”性质的篇章之一。它不像一些早期的局部冲突,仅凭一方的军事优势就能迅速奠定胜局。相反,苏德战争是一场旷日持久、消耗巨大的拉锯战,参战双方倾注了几乎全部的国家资源,才在这场生与死的较量中扮演自己的角色。你可以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二战中苏德战场上的“德军”和“志愿军”。这里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 苏德战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之间进行的战争的主要战场。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是主要的德方作战力量,而苏联红军(Red Army)是主要的苏方作战力量。 .............
  • 回答
    想要了解二战苏德战场上德军士兵的伙食情况,咱们得从头说起,不能光听些传奇故事。毕竟,战场是残酷的,后勤保障也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德军这样庞大而复杂的军事机器。首先,咱们得明白,“每天一斤香肠,一斤大肘子,一斤炸猪排”这样的伙食,在二战苏德战场上绝大多数时间里,对于普通德军士兵来说,那绝对是天方夜.............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这几个战场的残酷程度,各有千秋,难以简单地用“更”字来概括。它们都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血与泪的印记,但残酷的根源、表现形式和给人们带来的创伤却有着显著的区别。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的绞肉机西线之所以被认为是极其残酷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呈现了一种 大规模、机械化、低效率的消耗战。 静态的绞杀.............
  • 回答
    假设我,一个在《钢铁雄心》系列(HoI)世界里浸淫多年的老兵,突然被一股莫名的力量扔进了1941年夏末的苏德战场,化身为德意志国防军第五集团军的司令。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战场,因为我在这里指挥过的部队,玩过的战术,都曾在虚拟的地图上无数次上演。但这一次,我不再是敲击键盘的上帝之手,而是肩负着真实的.............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上,T34与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的对决,堪称钢铁洪流中最具代表性的较量。如果暂时抛开车组技术这个关键变量,单纯从设计理念、火力、防护和机动性等硬件层面来看,这场“互怼”并非一边倒的局面,而是各有千秋,并随着战争的推进而不断演变。火力:初期的优势与后期的追赶 T34的76毫米炮: 在战争.............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要论证二战前(19331939年)德意日三国轴心国在工业产能、工业潜力及战争潜力上是否真正超越过盟军阵营,我们需要进行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并且要避免使用一些过于模式化、AI痕迹过重的表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盟军阵营”在战前这个时间段的构成。虽然“盟军”这个概念在二战爆发后才真正明确起来,但在193.............
  • 回答
    想搞清楚二战大西洋上,德军潜艇部队需要每月干掉多少万吨商船才能“达成目的”,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算数题,得从好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目的”这个词就很模糊,是让英国彻底投降?还是让盟军无法登陆欧洲?又或者是纯粹拖垮英国的战争机器?不同的目标,需要的 tonnage 可是天壤之别。咱们就假设,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