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该如何理解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回答
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顾名思义,是指研究者在面对历史事实时,能够超越简单地陈述或复述,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提出具有深度、解释力、原创性或现实关怀的疑问,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的思维状态和能力。

理解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阐释:

一、 问题意识的本质:从“已知”到“未知”的驱动力

超越史料堆砌与叙述的被动性: 许多非专业或初级的历史学习者容易陷入对史料的简单罗列和事件的机械叙述,这就像是“搬砖”,完成了任务,但缺乏灵魂。问题意识则要求研究者不能仅仅满足于“是什么”,而是要追问“为什么”、“如何发生”、“有何影响”、“是否还有其他可能性”等更深层次的疑问。
对历史解释的挑战与创新: 历史研究不是对过去事实的单一、固定的解读。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研究者都可能因为其所处的社会背景、认识水平、关注点不同而对同一历史事件产生不同的理解。问题意识正是挑战现有解释、发现新的切入点、提出新的理论框架的源泉。
驱动研究的引擎: 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和动力。没有问题,研究就如同没有方向的船只,只能随波逐流。强大的问题意识能够支撑研究者克服困难,持续投入精力,直至找到答案或形成新的认识。

二、 问题意识的来源:多种多样的驱动因素

问题意识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常见的来源包括:

1. 阅读与学习中的“不解”与“困惑”:
史料本身的矛盾或模糊: 在阅读史料时,可能会发现不同记载之间的矛盾、史料的残缺、记载的含糊不清,这会激发研究者去探究其原因和更准确的真相。
已有的解释的不足或不合理: 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如果觉得其解释牵强附会、逻辑不通,或者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因素,就会产生质疑,从而形成自己的问题。
历史事件的异常性或独特性: 某些历史事件或现象,其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我们普遍的认知或常识不符,会引发研究者的好奇和探究欲望。例如,某个王朝为何在鼎盛时期突然灭亡?某个发明为何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被发明?

2. 现实生活的启发与关怀:
现实问题的历史根源: 当今社会面临的某些问题,如民族矛盾、社会不公、文化冲突等,其根源往往可以追溯到历史。研究者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会将其与历史联系起来,挖掘历史的成因和演变过程。例如,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为何如此复杂,是对现实民族问题的反思。
对过去事件的价值判断与反思: 历史事件并非都具有积极意义。研究者可能会对历史上的某些行为、决策或制度产生价值判断上的疑问,并希望通过研究理解其发生的原因,从而借鉴经验,避免重蹈覆辙。例如,研究战争的起因,是为了和平;研究历史上的极端主义,是为了警示。
对历史叙事与记忆的质疑: 历史的叙事往往是建构的,可能存在选择性呈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至政治的操纵。研究者会质疑某些主流的叙事是否全面、客观,是否掩盖了某些声音或群体,从而尝试“重写”或“补充”历史。例如,对某一历史人物的评价是否过于单一?是否有被压抑的阶层或群体的声音未被听到?

3. 学术理论与方法的启发:
理论的验证与修正: 历史研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当遇到某个理论能够解释历史现象时,研究者会试图去验证它;当发现理论在解释某些历史事件时存在局限性或矛盾时,就会思考如何修正或发展该理论。
新理论或新方法的引入: 跨学科研究,如将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引入历史研究,往往能带来新的视角,从而发现新的问题。例如,运用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可以重新审视传统历史叙事中被忽略的女性地位和作用。

4. 个人的兴趣与激情:
纯粹的好奇心: 有时,仅仅是个人对某个历史时期、某个人物、某个事件的强烈好奇心,就能驱动研究者去深入探究,发现别人未曾注意到的问题。
对某个领域的痴迷: 对某个特定领域(如军事史、经济史、思想史等)的深入钻研和长期投入,会使研究者逐渐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从而发现该领域内未解决或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三、 问题意识的特征:优秀问题应具备的要素

一个好的问题意识,其提出的问题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1. 明确性(Clarity): 问题应该清晰地界定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避免含糊不清或过于宽泛。例如,与其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会出现农民起义”,不如问“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民起义频发的原因是什么?”
2. 相关性(Relevance): 问题应该与已有的学术研究相关,能够承接前人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同时,也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或理论价值。
3. 新颖性与原创性(Novelty & Originality): 提出的问题最好是前人尚未充分探讨或解决的,能够带来新的视角、新的解释或新的证据。即使是看似熟悉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新的方法或新的材料来发现新的维度。
4. 可操作性(Feasibility): 问题应该是可以通过现有或可获取的史料和研究方法来解决的。过于宏大、资料缺失或方法论上无法克服的问题,研究起来会非常困难。
5. 深度与解释力(Depth & Explanatory Power): 优秀的问题能够触及历史现象的深层原因、内在机制或长远影响,能够提供有说服力的解释,揭示历史的复杂性。
6. 启发性(Inspiration): 一个好的问题不仅能引导研究者深入探究,也能激发读者的思考,引起学术界的讨论。

四、 如何培养和提升问题意识:持续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问题意识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训练:

1. 广泛而深入的阅读:
精读经典著作: 阅读不同流派、不同视角的史学名著,学习大师们是如何提出问题、构建论证的。
涉猎相关领域: 阅读历史学之外的社科、人文科学的书籍,开阔视野,汲取新的思想资源和分析工具。
关注学术前沿: 阅读最新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了解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争议,从中发现新的切入点。

2. 批判性思维的训练:
质疑一切: 对所读到的史料、理论、观点都保持一种审慎和质疑的态度,不盲从,不轻易接受。
追问“为什么”: 遇到任何信息,都习惯性地追问其背后的原因、逻辑和意图。
比较与联系: 对比不同史料、不同观点、不同事件之间的异同,寻找内在的联系和规律。

3. 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参加学术会议、讲座: 听取他人的研究成果,参与讨论,有机会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
与同仁交流讨论: 与同学、老师、同行交流研究心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发现自己思路的盲点。

4. 勤于思考与总结:
建立研究笔记: 在阅读和思考过程中,随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想法、灵感,形成自己的“问题库”。
反复推敲问题: 将初步形成的问题反复推敲,使其更加清晰、具体、有深度。
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 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反思遇到的困难、得到的启发,以及如何改进研究方法。

5. 保持对历史的热情和耐心:
持久的热情: 问题意识的形成和问题的解决都需要长期的投入,因此保持对历史研究的热情至关重要。
足够的耐心: 很多问题并非能够立即找到答案,需要耐心细致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总结来说,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是一种“求知欲”的升华,是一种对历史真相的“刨根问底”的精神,是一种“见微知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它要求研究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历史的探究者、解释者和创造者。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历史研究者从“知道很多”走向“理解深刻”的关键。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无问题意识: 历史书上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
初步的问题意识: 为什么秦始皇能够统一中国?当时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更深入的问题意识: 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手段实现的?这些手段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如何在后世体现的?与其他统一中国的王朝相比,秦朝的统一模式有何独特之处?秦朝的统一是否真正实现了文化上的融合,还是仅仅是政治上的统一?

通过这样的层层递进的追问,研究者才能逐渐深入到历史的肌理之中,形成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好在和题主吵架,看看题主是个很上进的学生,也很热爱历史,只是太嫩。于是就把邓小南这本书找出来翻了翻,觉得邓老师写得很好,中国历史学还是有希望的。这本书收在《哈佛燕京》里面,算是不亏。就是学者写书,不好意思骂人。所以本毒舌干脆帮你把邓老师的话翻译成白话文,这样你好懂一点。


关于问题意识的第一部分,邓老师上来就是骂街:现在的历史学论文啊,大都是渣渣。

为什么呢,因为大部分历史系培养学生,脑子都是一根筋。

比如说啊,研究北宋马政,那怎么研究呢?传统的方法是,把有关马政的所有资料都搜出来,整理整理,弄出个规律一二三出来,可能你发现某一年草料收成很好,所以今年的马多,明年多了个瘟疫,所以明年马少,以为发现了不得了的规律,于是写一篇论文,收工了事。

邓老师的骂街是:这样的破论文,从宋朝写到明朝,从明朝写到清朝,一直写到人民共和国,有一点长进没有?

反正现在钱多人多,这种文章是可以量产的,反正历史学研究生工资又低,钱给够,要多少有多少,可是,这样的研究又有什么意义呢?

历史学这么玩,没有出路。必须换一个方法,以问题为中心


什么叫以问题为中心呢?我拿个最简单的例子举例:《万历十五年》。《万历十五年》就是一个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书,全篇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明朝为什么会失败?当然其实黄仁宇真正想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近代以来中国会失败,当然这个我们不管,我们就说前面一个问题。

于是黄仁宇就搜集了几个方面的材料:万历、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李贽、戚继光。黄仁宇试图从以上不同身份角度的人,对时局的解决方案出发进行讨论,得出结论:明朝的问题是道德代替技术,带来的管理总失败,这种失败是制度决定的,是没有办法挽救的。

当然黄仁宇没有说的话是:清朝照抄明朝这个制度,所以清朝也是必然会失败的,而近代中国要发展进步,就必须认真研讨明朝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就是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


《万历十五年》骂的人一大堆,从知乎上的到所谓专业人士,也就是我说的还不如炸油条大爷的那种所谓历史学家。他们当然有很多看起来对的理由,比如说黄仁宇搞错了这个细节,这个地方不准确,那个地方胡说,诸如此类。

可是他们就没有明白一件事情,《万历十五年》讨论问题的方式,和传统研究马政的方式相比,要高出了一个不止层次。就算万历十五年从头错到尾,价值也远高于那些写完就扔到垃圾堆的马政。

为什么呢?因为黄仁宇动了脑子

把为了回答一个复杂的问题,把方方面面的资料串起来,这是需要非常的智商和创造力的,在这个过程中,挂一漏万的情况一定会出现,然而,社会科学本来就没有非此即彼的,在各方面影响如此复杂的情况下,模型的相关系数能做到0.7就不错了,对这种研究要鼓励,不能用非此即彼的方式一棍子打死。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对历史的探索,不同的人,用带着不同的问题,去探索历史发展的本质,可能你我都有错的地方,可是大家一起努力,总能触及到历史的最核心。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万历十五年》即使从头错到尾,也比研究马政的那种根本不动脑子的体力劳动强。


我在什么样的科研是顶尖的科研? - 知乎 这篇文章里面写过如何评价学术的好坏。好的学术,关键在于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而这背后,是对学者创造力和学术品味有要求的。像研究马政这种文章,还真不怎么需要创造力,其干这个的所谓历史学家还真不如炸油条的大爷。

我不是开玩笑,其实连炸油条的大爷,也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如何把油条炸得更好吃

那么,大爷就要动脑子了?面用什么面?加多少水?干湿如何?油烧到多少度?用什么发泡?炸多久拿出来?我一天进货多少?哪里能买到更便宜的原理?油条什么价格出售?几点开门几点关门?要不要和卖面条的达成战略联盟?要不要加入支付宝和微信做收银手段?

炸油条的学问大了,稍微一个环节弄不好就要赔本,被竞争对手超过,大爷就要饿肚子,而马政的论文呢?反正写了也没人看,写好写坏一个样,你现在还真的觉得,写马政论文需要的创造力,要超过炸油条?

而且,炸卖油条的大爷还会创新。比如说江汉平原盛产糯米,武汉就有糯米包油条,武汉还产鱼和米粉,这样我们就开发出来了糊汤粉,蘸油条吃。天津有面粉,所以他们开发出了煎饼果子。一代一代这样的劳动人民不断创新,继承好的资产,抛弃不好的东西,这样才有了煎饼果子和糯米包油条这种美食。

我说个更到家的话,中国有没有东汉这个王朝,这个王朝姓刘还是姓叶赫那拉,于中国文化认同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谁要把油条从中国文化里删掉,中国人民能把这个人扔在油锅里当秦桧炸了你信不信?

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仅仅不传承在历史书里,它更多的传承在炸油条的大爷和拜关公的大妈的日常生活中。这就是我所说的历史学的局限性。

而以问题为中心,不只是在历史学里是这样,事实上,在数学、物理、化学、甚至生物里,都是这样。文理之间学术的本质都是相通的,只不过是具体手法不同罢了。


我愿意再举一个不成熟的例子,来结束我和题主在上一个问题上的争论。

关于三国演义为什么比三国志火爆的问题,我换了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汉的赵充国、东汉的张奂和三国的关羽,都是名将,赵充国张奂的操行高于关羽而被人们遗忘?也就是,关羽的历史地位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以问题为中心的讨论

问题可以由几个部分开始讨论:

第一部分是导论和文献回顾。

第二部分是比较赵充国、张奂、关羽三个人在真实历史中的功绩和道德,得出关羽完全不够圣人标准。

第三部分是回顾历朝关羽官方地位的演变与提升。

第四部分是民间传统里关羽地位的变迁,其中一章一定是三国演义成书前后关羽地位的突变。

第五部分是总结各种戏词、评书等文艺形式里关羽的形象。

第六部分是研究各种文艺形式中的杨六郎、岳飞等人在民间文化的地位变迁,以及与关羽进行比较。

第七部分是结论:通过艺术创造加工的文艺形象,通过评书、戏剧等表演和口口相传的方式,其创造的文化影响力远大于历史书上真实的关羽,甚至倒逼政府对关羽一次次册封,最终到达神的地位。这是一个文学艺术的影响力大于历史学的有力证据。

当然,结论不一定是对的,但是这个框架整一整,在好一点的大学做个学期大论文,在差一点的大学当个本科毕业论文,还是不难的。


说这么玄乎,其实说穿了就一句话,搞学术啊,要有idea。没有idea的学术,历史也好,化学也好,生物也罢,不如不搞,回家炸油条都比这个有价值

而中国的整个历史学教育,太强调循规蹈矩了,整个学术传统就有问题,这就是为什么我每次都要给历史学拍砖的原因。

为了这个么个破事,我冒着掉粉的危险,亏着本花两个小时写这个?你见过哪个营销号花两个小时写这个,我去折腾女权不好么?

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顾名思义,是指研究者在面对历史事实时,能够超越简单地陈述或复述,而是主动地、有目的地提出具有深度、解释力、原创性或现实关怀的疑问,并以此为导向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的思维状态和能力。理解历史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深入阐释:一、 问题意识的本质:从“已知”到“未.............
  • 回答
    马克思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句话,是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论》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理解这句话需要深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对宗教的社会功能分析。简单来说,这句话并不是要否定宗教本身的神圣性或对信徒的意义,而是揭示宗教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如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麻痹受压迫者的反抗意识,延缓社会变革的到来.............
  • 回答
    “我们才建国几十年,所以和欧美有差距很正常”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为国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开脱,暗示时间太短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然而,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它不仅关乎历史的长度,更触及了发展模式、积累的优势、外部环境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如何理.............
  • 回答
    这两句话,乍一听好像有点矛盾,一个告诫我们量力而行,一个鼓励我们突破自我。但仔细品味,它们其实是在不同维度上指导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和发展。我们先来看“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你没有足够坚固的工具(金刚钻),就不要去尝试去钻那些易碎的器皿(瓷器)。金刚钻之所以能钻瓷器,.............
  • 回答
    这句话说得挺在理的,它不是要你出国就得变成另一个样子,而是说,旅行的意义,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体验那些和自己熟悉的环境不一样的部分。要是你把所有不一样的东西都给排斥了,那还叫旅行吗?更像是把家搬到了另一个地方。咱们一层层地来看这句话怎么说:“当你旅行时,如果你拒绝食物……”食物,是文化最直接、最生动的一.............
  • 回答
    約翰·馮·諾伊曼(John von Neumann)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電腦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刻影響了多個領域,而這段話很可能出自他對於科學、技術、邏輯、計算,甚至社會和戰爭的思考。為了更詳細地解釋這段話,請您提供具體的引用內容。 由於我沒有您提供的具體文字,我將嘗試從.............
  • 回答
    “狗是人类的朋友”这句话之所以能够被广泛认可并流传至今,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反映了狗与人类之间一种独特而珍贵的联系。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忠诚与陪伴:最直接的友谊体现 不离不弃的忠诚: 这是狗作为朋友最显而易见的特质。它们不会因为人类的贫穷、疾病、衰老或失败而离.............
  • 回答
    没问题,我们来聊聊怎么才能更顺畅地理解医生说的话。这事儿可不是小事,毕竟关系到自己的健康,听懂了才能更好地配合治疗,对不对?首先,咱们得承认,医生是很专业的人,他们习惯了用一套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里面充满了医学术语,有些词听起来可能确实有点绕。这就像我们平时和某个领域特别资深的人交流,他们可能会不自.............
  • 回答
    拨开迷雾看本质:泰勒公式,那些看似高深的背后说起泰勒公式,很多人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密密麻麻的符号、一堆堆的导数,感觉像是数学界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但实际上,泰勒公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遥不可及。它更像是一位技艺高超的裁缝,能够根据你的需求,用最贴近的布料(多项式)来“缝制”出你想要的函数样式。 为什.............
  • 回答
    在现代物理学的大厦中,关于引力的理解经历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这要归功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这之前,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其简洁和精确统治了天文学界数百年,成功地解释了行星的运动、潮汐现象等等。但随着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不断深入,尤其是在测量到一些牛顿理论难以解释的微小偏差时,科学家们开始意识.............
  • 回答
    奥林匹克格言的更新,无疑是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原有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Citius, Altius, Fortius – Communiter)基础上,新增的“更团结”(Communiter)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深刻拓展和时代呼应。要理解它,.............
  • 回答
    这句来自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诗句“心有猛虎,细嗅蔷薇”(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意境深远,它揭示了人性中一种深刻而迷人的二元性。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猛虎的意象:力量、激情与野性首先,我们来看看“猛虎”。虎,作为百兽之王,象征着:.............
  • 回答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以及在10万元资金下如何操作,并进行加仓,需要一个系统性的思考过程。下面我将详细解释,并给出具体的操作思路。 一、 理解顺势交易中的“轻仓”原则顺势交易的核心是顺应市场趋势,在趋势确立后进行交易,并在趋势延续时持有头寸。而“轻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风控策略。为什么顺势交易.............
  • 回答
    要深入理解非线性优化中的 KKT 条件,咱们得先摆脱一些生硬的数学术语,就像拆解一个复杂的机械装置,一点一点弄明白它的原理。简单来说,KKT 条件就是一套“规则”,来帮助我们找到一个问题的最优解,特别是在有各种限制条件(约束)的情况下。想象一下,你正站在一个高低起伏的山坡上,你的目标是找到山谷里最低.............
  • 回答
    张定宇院长在疫情早期,对新冠肺炎定性为“自限性疾病”,这其中包含了他对疾病发展规律的观察和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弄清楚“自限性疾病”到底是什么意思,以及它有哪些特点。什么是自限性疾病?自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疾病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即便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也可以自行消退、痊愈的一类疾病。 .............
  • 回答
    要理解劳动价值论和边际效用价值论,咱们得先放下那些枯燥的学究气,就当是聊聊老祖宗留下的经济思想是怎么看待“东西到底值多少钱”这回事儿。这两派观点,一个说“价值是干活儿干出来的”,一个说“价值是你想不想、愿不愿意要”,挺有意思的。 劳动价值论:价值是“劳动”凝结的果实打个比方,你看到一张手工编织的精美.............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让人困惑的现象,在模型训练过程中,我们通常期望验证集上的损失(loss)和准确率(accuracy)能同步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也就是损失下降,准确率上升。但如果验证集loss还在上升,准确率却在提升,这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值得深挖的问题。核心的理解在于:损失函数和准确率衡量的角度不同,并且准.............
  • 回答
    当你觉得自己“挺出名”的时候,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几种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首先,这是一种“被看见”的感觉,是一种外界对你存在和行为的关注。这种关注可能体现在很多方面。也许你最近在某个领域做出了不错的成绩,比如你的工作项目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或者你在某个兴趣爱好上投入了很多精力,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这.............
  • 回答
    《国富论》中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这句话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论断之一。这句话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和对人性、市场运作的洞察。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何能以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
  • 回答
    εἰδέναι δὲ ἄνθρωπον ἐόντα κῶς χρὴ τὸ βέβαιον这句话,原文出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意为“人作为存在,应如何认识确凿(或可靠)的那个东西”。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层层剥开它背后的哲学意涵。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原文的字面意思: 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