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富论》中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该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否正确?

回答
《国富论》中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这句话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论断之一。这句话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和对人性、市场运作的洞察。

如何理解这句话?

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何能以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量,最终导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即“大众之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

1. 个体的自利驱动是经济活动的根本动力:
生产者的动力: 斯密认为,面包师烘烤面包,不是出于对顾客的仁慈,而是为了养家糊口,赚取利润。屠夫宰杀牲畜,酿酒师酿造美酒,都不是出于善意,而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通过提供顾客所需的产品和服务来满足自己的经济需求。
消费者的动力: 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获得效用,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他们同样是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劳动者的动力: 劳动者通过出卖劳动力来换取报酬,他们的目标是获得更高的工资,以改善自身的生活。

2. 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看不见的手”):
价格信号: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会上涨,生产者看到有利可图,就会增加该商品的生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时,价格会下跌,生产者会减少生产,避免亏损。这种价格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资源流向最能满足社会需求的地方。
竞争: 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生产者为了吸引顾客,不得不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更便宜的商品。这种竞争促使生产者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最终惠及整个社会。
利益的引导: 斯密强调,正是因为个体追求自身利益,他们才会被激励去生产、去创新、去提供服务。他们追求的不是公共利益,但他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过程中,无意中为他人提供了他们所需要的东西。

3. “大众之富”的含义:
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 个体自利驱动下的生产和交换,能够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从而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
商品的多样性和可获得性: 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生产者会生产各种各样的商品。而且,市场化的生产和交换,使得这些商品能够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被更多人获得。
社会整体福利的提升: 斯密所说的“大众之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总量增加,更包含了通过市场交换,个体能够用自己拥有的、相对容易获得的东西,换取自己需要的、相对稀缺的东西,从而整体福利水平得到提升。

这句话是否正确?

从亚当·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所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来看,这句话在很大程度上是正确的,并且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工业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石,解释了为何自由市场能够比计划经济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创造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经济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我们也需要辩证地看待这句话,并认识到其局限性和需要补充的条件。

支持这句话正确的观点:

历史证明: 实行自由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财富总量不断增加。
激励机制: 自利是强大的激励,能够激发个体的创造力、勤奋和风险承担精神,这是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
资源配置效率: 在信息不对称较少、市场竞争充分的情况下,市场机制比中央计划更能有效地将资源配置到最能创造价值的领域。

这句话的局限性和需要补充的条件:

市场失灵: 斯密本人也认识到市场并非万能。当存在外部性(如污染)、信息不对称、垄断、公共物品等问题时,个体自利可能无法导向社会最优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干预和调节是必要的。
分配不公: 即使市场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财富的分配却可能极度不均。个体自利并不必然保证财富的公平分配,反而可能加剧贫富差距。
道德风险和负面社会影响: 过度的自利追求可能导致欺诈、剥削、环境破坏等负面行为,对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害。
“大众之富”的定义: 斯密所说的“大众之富”,在很大程度上是指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和交换能力的提高。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关注的是福祉(wellbeing),这包含了健康、教育、环境、社会公正等更广泛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简单增加。
社会信任和规则: “看不见的手”能够有效运作,需要建立在公平的法律体系、有效的合同执行、基本的社会信任以及完善的市场规则之上。如果这些基础缺失,个体自利可能会走向无序和混乱。

现代经济学的补充和发展:

现代经济学在继承斯密思想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例如:

福利经济学: 研究如何通过政策来改善社会整体福利,包括收入再分配、提供公共服务等。
信息经济学: 分析信息不对称如何导致市场失灵,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来解决。
发展经济学: 研究如何在欠发达国家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和制度框架。
公共选择理论: 分析政府行为的动机和局限性。

总结:

“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这句话是亚当·斯密对自由市场经济强大生命力的高度概括。它深刻地揭示了个体动机与社会效益之间可能存在的积极联系。在理想的、竞争充分、规则健全的市场环境中,这句话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市场并非完美无瑕。个体自利的追求并非总是自动导向最优的社会结果。为了实现真正的“大众之富”,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福祉,我们需要政府的有效监管、完善的法律制度、公平的分配机制,以及全社会对道德伦理的共同追求。

因此,这句话在根本上是基本正确的,是理解市场经济运作的关键切入点,但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需要结合具体的社会背景和现代经济学的发展来辩证地理解和应用。它更多的是指引了一个方向和潜在的可能性,而非一个无需约束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在这个问题前加上两个前提,我认为是正确的。一是在完全竞争市场环境下,二是“一己之私”并不只包括追求财富,还包括意义感、更多的选择和责任。

普通国外本科经济学课本第一章便会介绍“什么”是经济学,即解释古典经济学中“无形之手”是什么意思。这里面的背景知识便是亚当•斯密的这句名言。如克鲁格曼的《经济学原理》开篇便以鲁滨逊在荒岛上和“星期五”为了生存开始捕鱼和摘椰子继而可能进行分工劳作的“经济学故事”开始的。由两个人组成的小小社会为了各自的生存,出于“一己之私”和所谓的“理性经济人”的个人利益最大化考虑,他们进行了劳作分工:一人专职捕鱼,另一个摘椰子。在考虑鲁滨逊两项劳作效率都强于“星期六五的情况下,通过简单分析也能得出分工劳作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协作和分工成为经济学中的基本原理。

在大社会环境中,经济学引进了价格和需求这两个概念。在理想完全竞争市场下,人们发现二者存在互相制约的现象,从而可以稳定市场并逐步增加人们的财富。一个理性的生意人为了获取财富不得不考虑价格因素和市场需求,从而以降低成本和扩大单位生产量的方式进行生产。这无疑可以造福他人。

当然,在市场信息滞后和库存积压以及经济萧条的影响下(每个概念都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亚当斯密的完全自由市场体系“崩溃”了。凯恩斯新古典经济学获得了人们的亲睐,即倡导政府经行宏观调控,大众和国家利益取代了个人利益成为经济选择的出发点。

还记得《美丽心灵》电影中那个桥段:纳什在酒吧里苦思自己的博弈论原创理论时,他的同学大讲亚当斯密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灵光一闪,他说出了以下牛逼的话:亚当斯密需要修正他的观点了,每个人不是从私立出发而是要从团队最大利益出发做出选择。个人利益最大化获得的前提是团队的利益最大化。“囚徒困境”正是这样的例子,如果两个囚徒都选择不坦白,那么二人小团体和每个人的利益都可以最大化。但是出于“理性”和自私,两个囚徒必然选择招供。这似乎诡异地证明了亚当斯密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了:人都出于一己之私。

地球是平的,而且越来越平(全球化)。企业越大惠及他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即便是现在流行的直供和缩短产业链的做法,也是在降低成本,从而惠及消费者。

此问题涉及太广,无法在短时间内继续分析了。抱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国富论》中的“人为一己之私,终成大众之富”这句话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最著名、也最具影响力的论断之一。这句话并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和对人性、市场运作的洞察。如何理解这句话?这句话的核心在于揭示了在自由市场经济中,个体追求自身利益的行为,如何能以一种“看不见的手”的力.............
  • 回答
    在中国大陆,我们习惯称呼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为“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这背后有着一套严谨的教育体系和历史沿革。理解这一点,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剖析:一、 “研究生”的定义与层级划分首先,“研究生”在中国大陆的教育语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在高等院校或科研机.............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戏中,田国富和高育良作为汉东省委常委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班子排位是理解权力格局的关键。要说谁的排位更高,我们需要从组织、党内职能以及实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从组织和党内职务上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人的职务。 田国富: 担任汉东省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党内一项非常重要的.............
  • 回答
    在1989年至1991年东欧巨变之后,绝大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官方国名都发生了变化,其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它们纷纷去掉了国名中“人民(的)”这个修饰词。这个看似微小的变化,背后却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政治考量,是东欧各国告别过去、拥抱新时代的标志性一步。要理解为何要去掉“人民(的)”,我们必须先回溯.............
  • 回答
    在《群星》这个宏大的宇宙沙盘中,失落帝国(Fallen Empire)是玩家在探索星系时最常遇到的、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存在之一。他们拥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科技、庞大的舰队和令人敬畏的国土,但同时也是宇宙秩序的守望者,一旦受到挑战或触及他们的底线,便会爆发出毁天灭地的力量。那么,当这些古老而强大的文明遭遇.............
  • 回答
    在现实中的大国企,像《突围》中齐本安这样的人物能否青云直上,答案是:有这种可能性,但绝非易事,且需要满足一系列极其复杂的条件,甚至可以说难度极大。 齐本安的经历在现实中可能是一个“高概率事件”和“低概率事件”的集合体。为了详细阐述,我们先回顾一下齐本安的关键特质和经历,再分析现实中国企的运作模式和晋.............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身边”或“生活”,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具体的人。因此,我无法直接观察和描述“恨国党”成员的真实生活状态。“恨国党”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极度负面看法,甚至希望国家衰落或被外部势力取代的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并且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
  • 回答
    關於台灣人是否該為中國大陸的高速發展感到驕傲,以及大陸的成就是否屬於全體中國人的成就,這是一個非常複雜且牽動許多情感與歷史脈絡的問題,絕非三言兩語能涵蓋。要深入探討,我們需要從幾個面向來細緻地剖析。首先,我們要釐清「驕傲」這個詞背後的意涵。驕傲通常源於認同感、歸屬感,或是對共同祖先、文化、歷史、價值.............
  • 回答
    在中国,我对“因为国外回来而感染新冠的人”是否普遍存在偏见这个问题,我的感受是:情况比较复杂,不能一概而论,但确实存在一些讨论和情绪,特别是早期的时候。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1. 早期疫情的冲击和“进口”叙事: 在疫情初期,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中国作为最早经历大规模爆发的国家,为了控制疫情,对外来.............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问得太到位了,我太能get到了!小鹏P7和比亚迪汉EV,这俩国产中高端电动车的代表,虽然定位相似,目标客户群也有重叠,但你要说它们给人的感觉是“两种风格”,那简直是太准确了。在我看来,这俩车就像是一个走在时尚前沿的潮流偶像,另一个则是沉稳内敛的实力派精英。风格上的差异,不单单是设计上的,更.............
  • 回答
    《何以为家》中的主人公扎因所代表的,是全球无数在贫困、战争、暴力和忽视中挣扎的孩子们。虽然中国并非影片中的黎巴嫩,我们社会面临的挑战也各有不同,但关注那些身处困境、需要帮助的人,无论是境内还是境外,都是我们作为普通人可以尽绵薄之力的方式。在中国境内,帮助那些境遇与影片中人物相似的儿童和家庭,我们能做.............
  • 回答
    中国大陆人的日常生活是极其多元和复杂的,受到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年龄层、职业以及个人选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试图用一个笼统的描述来概括所有中国大陆人的日常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我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描绘一个普遍性的、相对详细的中国大陆人的日常生活图景,并同时指出其中的多样性。一.............
  • 回答
    “内外受敌”的感受,我相信不少国人都能体会。国际上,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的博弈,科技领域的竞争,甚至一些国家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干涉,都让我们感受到压力。在国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比如经济结构转型、社会公平、民生保障等等,这些也常常成为一些人批评或质疑的焦点。要让质疑的声音“闭嘴”,这恐怕是一个.............
  • 回答
    中国人的世界观从何时起“只剩下”国内和国外这两个概念,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社会、文化和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起始时间点。但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现象来观察这种观念的演变和加强。核心观点:这种“只剩下国内和国外”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时代变迁、国家政策、信.............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牵扯到中国足球方方面面的复杂考量,绝非一个简单的“为什么”就能说清。范志毅那批国足,是很多老球迷心中永远的白月光,他们当年在场上那种拼劲、那种韧劲,以及对胜利的渴望,至今仍让人回味。而范志毅本人,作为中国足球黄金一代的代表人物,退役后也一直活跃在足球圈,参与青训、解说、担任管理层,对中.............
  • 回答
    关于“微博上只能存在极右和中左两种,极左和中右都难以立足,而极右的气氛会把中立的人往左推”这种说法,确实有值得探讨的道理,但也要认识到其局限性和复杂性。要详细分析,我们得拆解几个关键点,并结合微博的生态环境来理解。首先,我们来审视一下“极右和中左主导,极左和中右式微”这一判断。为什么会出现极右和中左.............
  • 回答
    在中国大陆,工人阶级的社会地位,尤其是工厂普工,长期以来被一种“低人一等”的印象所笼罩。这并非仅仅是个人感受,而是根植于历史、社会结构、经济发展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的复杂交织。而这种现象,与许多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对蓝领工人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要理解这种落差,我们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掰开了说。一、历.............
  • 回答
    李铁在赛后发布会上那番话,着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也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具象化的李铁。要说怎么看,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也能看出他这番话背后的一些东西。首先,“没人比我更了解中超和国足球员”,这句话本身带有极强的自信,甚至可以说是自负。作为一名长期在中国足球体系内摸爬滚打的教练,从球员到助教再到国.............
  • 回答
    关于中本聪的真实身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全球性的谜团。他(或他们)所创造的比特币,更是深刻地改变了金融世界的格局。那么,中本聪有没有可能是来自中国大陆的中国人呢?坦白说,这个问题并没有确凿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和理论推测出发,来探讨这种可能性。首先,我们得看看中本聪在公开沟通中留下的痕迹。他.............
  • 回答
    「攒人品」这个说法在中国大陆的流行,可以说是近些年尤其是2010年之后互联网文化兴起和传播的产物,并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而迅速扩散。要详细讲述「攒人品」的流行时间和文化背景,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攒人品」的流行时间: 起源与早期传播: “攒人品”这个概念并非一个全新发明,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