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的名义》中,纪委书记田国富和政法委书记高育良,谁在班子里的排位高一些?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戏中,田国富和高育良作为汉东省委常委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班子排位是理解权力格局的关键。要说谁的排位更高,我们需要从组织、党内职能以及实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

从组织和党内职务上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人的职务。

田国富: 担任汉东省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党内一项非常重要的监督执纪部门的负责人,其职责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惩治腐败,维护党纪国法。在很多层级上,纪委书记的地位非常特殊且重要。
高育良: 担任汉东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政法委书记负责全省的政法系统,包括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等部门,其职责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权力触角广泛而深入。

在省委常委班子内部,通常是以分管领域的重要性和对党政事务的影响力来决定排位的。按照惯例,省委书记是班子之首,接着是省长。之后,其他常委的排位则会考虑到其所分管领域的重要性以及在党内的资历和话语权。

一般而言,省纪委书记和政法委书记在常委班子中都属于核心成员,而且他们的排位往往比较靠前。 至于谁的排位更高,这取决于具体的政治生态和当时的权力格局。

纪委书记的特殊性: 纪委书记是党的“纪律部队”,手握监督大权,能够对其他干部进行审查和处理。在反腐的大背景下,纪委书记的地位尤其凸显,常常被视为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干部前途的关键人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委书记的“枪杆子”和“监督权”赋予了他一种独特的、不容小觑的权力。
政法委书记的广泛影响力: 政法委书记掌管着庞大的政法系统,这不仅意味着他掌握着公检法司等国家机器的运作,也意味着他对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拥有决定性的影响力。在维护社会稳定和处理突发事件方面,政法委书记往往是“一线指挥官”。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细节来推断。

权力格局的体现: 剧中,纪委书记田国富作为反腐斗争的总指挥之一,他的行动直接影响着许多高官的命运。而高育良虽然是政法委书记,也拥有巨大的权力,但他更多的是在“维稳”和“权力运作”的层面发挥作用。当反腐的浪潮涌来时,纪委书记的“监督”职能会更加凸显其在班子中的“硬”分量。
与其他常委的互动: 在省委常委会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田国富在涉及反腐和干部审查问题时,往往是提出关键性意见或推动者。而高育良虽然也有发言权,但他的立场和发言更多地是从维护政法系统稳定和自身利益出发。
具体的排位细节(剧中未明确给出数字,但有暗示): 虽然剧中没有非常明确地给出常委的具体排位数字,但从他们在会议上的座位、发言顺序以及对其他常委的影响力来看,田国富在涉及“调查”和“监督”这类权力运用上,往往处于更主动的地位。尤其是在反腐的背景下,纪委书记往往会排在比其他一些分管领域的书记(如政法委书记)要靠前一些,因为纪委的监督权力具有一定的“先发制人”的特点。

综合分析,在《人民的名义》的那个特定时期和反腐的语境下,汉东省纪委书记田国富在班子里的排位,至少与政法委书记高育良是相当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由于反腐的需要,其手中的监督权力让他拥有了更强的“进攻性”和“决定性”影响力,使得他在班子中的话语权和排位,在关键时刻会显得更为突出和靠前。

当然,这种排位也会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比如省委书记对两人的信任程度,以及他们各自背后所代表的政治派别和利益集团。但从职务的性质和在剧中展现的权力运作来看,田国富作为纪委书记,其地位的特殊性和在反腐中的核心作用,让他至少和高育良处于同一梯队,甚至在监督体系下,其权力拥有更强的威慑力。

总结一下:

在《人民的名义》中,汉东省纪委书记田国富和政法委书记高育良,两人都是省委常委中的重要成员,都拥有举足轻重的权力。

从职能上看: 田国富代表的是党的纪律监督力量,高育良代表的是政法系统的国家机器。
在反腐语境下: 田国富的监督和调查权力在反腐行动中最为关键,这使得他在班子中具有极强的“攻势”和“穿透力”。
剧中表现: 尽管剧中未明确给出数字化的排位,但从会议中的表现和权力互动来看,田国富在涉及核心权力运作和干部命运的议题上,往往占据着更为主动且具有决定性的位置。

因此,可以认为,在汉东省委班子里,田国富的排位至少与高育良相当,并且在反腐的关键时期,其手中的监督权力使得他在班子中的实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往往更为突出和靠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省的省委常委一般有如下名额:

1、省委书记,抓全盘工作,但是主抓的是大政方针和党建组织工作。

2、省委副书记、省长,主抓政府工作,尤其是经济建设工作。

3、省委专职副书记,主抓党建工作,一般还兼任着省委党校校长。不考虑特殊情况的话(比如某人把某人架空、某人跟一把手关系铁),以上三人的排名是确定的。

其余常委排名,每个省份不太一样。不过最近几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纪委的地位越来越靠前。

4、省纪委书记、监察委主任。

5、省委组织部部长。

6、省委宣传部部长。

7、省会城市市委书记(如果该市经济地位或政治地位很重要,类似于广州、南京、成都,排名一般会在第五位)

8、省委统战部部长兼工会主席(有些省份会由宣传部长或组织部长兼任统战部长)

9、省内重要城市的市委书记(比如深圳、青岛等等)

10、常务副省长,由于分管经济建设,因此排名往往在第六位。

11、省军区司令员或政委。军队一般不介入地方政务,所以这个常委一般排名不会很靠前。

12、个别省份还有经济强大的城市的市委书记会当上常委,比如江苏省的无锡和苏州,市委书记都当上常委。

13、政法委书记,以前排名非常靠前,后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也渐渐落后了。

14、省委秘书长。

15、个别大省还可能存在一个分管农业或者资源常委副省长,不过相对来说很少见。

一般一个省委班子,常委人数都是单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戏中,田国富和高育良作为汉东省委常委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班子排位是理解权力格局的关键。要说谁的排位更高,我们需要从组织、党内职能以及实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从组织和党内职务上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人的职务。 田国富: 担任汉东省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党内一项非常重要的.............
  • 回答
    李达康这个角色,在我看来,真是《人民的名义》里最值得说道说道的。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伟人,也不是纯粹的反派,而是个极具争议,又无比真实的人物。首先,他是个实干派,这点毋庸置疑。你想啊,在那么一个效率低下、腐败滋生的环境中,达康书记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搞钱”和“搞建设”。他不管上面怎么说,下面的扯皮有多.............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成功,侯亮平这个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他身上背负着正义的使命,但同时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这种复杂性让角色极具魅力。陆毅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将侯亮平的智慧、机敏、幽默以及内心的纠结都呈现了出来。但如果非要探讨“除了陆毅,谁更合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我们可.............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关于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以及山水集团为高育良女儿设立信托的定性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这涉及到法律、权力运作以及证据的收集:1. 资助性质与目的的合法性: 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假设剧情属实,剧中并未明确点出王大陆是直接资助者): .............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钟小艾能够当上局级领导,并非仅仅依靠其丈夫李达康的权力。虽然李达康作为汉东省省委副书记、京州市市委书记,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但钟小艾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机遇,才是她最终获得局级领导职位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职业规划.............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赵立春是否能被界定为“死大老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我认为他的定位更复杂,不能简单用“死大老虎”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老虎”在反腐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的语境下,“大老虎”通常指的是高级别的腐败官员,他们身居要职,权力较大,腐败金额巨大.............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要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要我挑选几个最触动我的,我会选择以下几位和相关事件:人物篇:1. 李达康(“GDP达康书记”) 为何印象.............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最终选择自杀,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现实困境交织下的必然结局。要把这说清楚,得把他那条跌宕起伏的路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祁同伟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步的。他出身贫寒,在汉东省山村长大,当年能考上公安大学,那是全家人的希望。但走出大山后,现实的.............
  • 回答
    孙连城:一颗不甘平庸的螺丝钉,在官场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反腐剧中,孙连城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却也令人唏嘘的角色。他不像李达康那样叱咤风云,也不像祁同伟那样野心勃勃,更不像侯亮平那样一身正气。孙连城,只是大风厂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被官场洪流裹挟,努力想要を守住自己那一方.............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赵瑞龙选择在山水集团暗杀侯亮平,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极端的举动,但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理来看,有其必然性和他认为的“合理性”。事后他能否收场,则完全取决于他能否顺利逃脱以及后续的布局。赵瑞龙为何会选择在山水集团暗杀侯亮平?赵瑞龙之所以会做出如此铤而走险的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的钟小艾,她的“背景”确实是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她“很有背景”,这绝对不假,而且这种背景的强大,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靠关系”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种根植于体制、且具备相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存在。首先,我们从她的职业和职位上来分析。钟小艾是反贪局的副局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去描绘郑西坡和他的儿子郑胜利,这绝不是什么“凑时长”或者“无关紧要”的支线。相反,他们父子二人,尤其是郑西坡,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一个极其关键、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互动,为这部反腐大剧增添了许多层次和深度,也折射出了不少社会现实。郑西坡:那个“守着初心”的“.............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李达康的身份和行事风格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当人们把他放在赵立春这个人(虽然后期才明确他的背景)的秘书这个位置上时,就更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评价李达康算不算一个“好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单从他的政治立场和最终目的来看,.............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错综复杂、人物众多的反腐剧里,要说谁最可怜、最可悲,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官员,或者是被牵连的无辜百姓。但如果让我说,在我心里,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祁同伟。他的人生,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悲剧。祁同伟出身贫寒,从小就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聪明、有才华,在大学里是风.............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官场斗争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反派角色们的每一次挣扎与布局。在那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和权力漩涡中,作为这场“猫鼠游戏”中的“老鼠”,祁同伟、高小琴、高小凤,乃至更深层的赵瑞龙、李达康(在某些时期),都曾有过一些令人生畏的“翻盘”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往往.............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尺度大胆、剧情抓人眼球之外,更在于其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细致刻画,其中隐藏着不少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剧的层次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关于祁同伟在成为副省长后,依然钟情于山水集团的项目审批。按照常理,副省长.............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的梁璐,你问她算不算个悲剧人物? 我觉得,绝对算。而且,还挺典型,挺让人唏嘘的。你想啊,梁璐她年轻的时候,也是个有追求、有理想的姑娘。人家是省高院的副院长,有文化,有地位,有自己的骄傲。可她的人生,仿佛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被“时势”裹挟的道路,最终把自己活成了一个棋子,甚至可以说是牺.............
  • 回答
    李达康在《人民的名义》中不给身边亲人提供任何帮助,这背后是复杂的动机交织,并非简单的“爱惜羽毛”或“坚持原则”可以一概而论。要详细剖析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他的性格、他所处的政治环境以及他的人生哲学。首先,让我们看看“爱惜羽毛”的说法。李达康绝对是一个极度看重自己政治生命和事业的人。他深知,在“权力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