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的名义》中有哪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

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性: 剧中,以侯亮平为首的反腐团队能够如此迅速地锁定并突破以“山水集团”为首的贪腐网络,并在一系列精准的调查中掌握了赵德汉、祁同伟、高育良等一连串高官的犯罪证据,其效率之高,信息传递之顺畅,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
现实对比: 真实的反腐案件往往涉及跨地域、跨部门,证据链的收集和固定异常复杂,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入调查才能最终定案。信息孤岛、部门壁垒、串通隐瞒等现实问题都会大大拖慢侦破进程。剧中为了推进剧情,案件的突破和收网显得过于集中和高效。
贪腐金额的巨大和集中爆发: 赵德汉家中搜出2.3亿的巨款,以及祁同伟、高育良、梁璐等人隐藏的巨额财产,虽然在现实中并非没有贪官巨贪的案例,但一次性曝光如此集中的巨额贪腐,并且涉及省部级高官,其规模和密集度在荧幕上是极为震撼的。
现实对比: 现实中的贪腐往往是“小步慢跑”,日积月累,并且会通过各种复杂的洗钱、转移手段隐藏起来。如此巨额的现金堆积在一个地方,且不被发现,其风险和隐蔽性在现实中难度很大。

2. 官员晋升与权力运作的“简化”:

“山水集团”的绝对影响力: 剧中,赵立春家族通过“山水集团”渗透到高育良、祁同伟等人的仕途,对他们的晋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权力与利益的高度绑定,虽然是现实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剧中将其描绘得如同“敲门砖”和“晋升通道”般直接有效,似乎只要搭上这趟车,就能平步青云。
现实对比: 真实的官场晋升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过程,除了背景、关系、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政治生态、派系斗争、个人表现、民意基础等多种因素。将晋升完全归结于某个集团或背景的扶持,过于简化了官场运作的复杂性。
“山水集团”作为利益输送平台的直接性: 剧中,“山水集团”扮演了为高官输送利益、安排亲属就业、承接工程项目等核心角色,其运作模式相对直接且暴露。
现实对比: 现实中,利益输送和输送链条会更加隐蔽和迂回,可能通过委托持股、代理人、空壳公司、海外资产转移等多种复杂手段进行,而非剧中这种较为直接的项目倾斜和股权安排。

3. 政治斗争与派系的描绘:

“汉东省委”的权力倾斜: 剧中,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等人的派系斗争清晰可见,并且这种派系影响了省委的决策和对案件的处理。
现实对比: 现代政治体系下,虽然存在非正式的派系或利益集团,但公开的派系划分和直接的政治斗争,在更高层面往往被掩盖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框架之下。剧中对派系斗争的直接描绘,更偏向于一种“权力场”的具象化。
反腐力量的相对独立性: 侯亮平作为最高检反贪局局长,其调查能够相对独立于地方势力进行,并得到上级的坚定支持。
现实对比: 尽管反腐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调查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阻力、信息不对称、甚至某些地方领导的干扰都是真实存在的。剧中的反腐力量展现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免疫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突出反腐的决心和力量。

4. 角色设定的“极端化”:

祁同伟的“奋斗者”形象的扭曲: 祁同伟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在剧中展现了极致的功利心、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并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从一个小警察一步步攀爬到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
现实对比: 虽然有官迷心窍、贪得无厌的官员,但祁同伟身上集结了现实中多种堕落官员的典型特征,他的“堕落逻辑”和“反击”式犯罪的复杂性被高度凝练,成为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反派。
高育良的“学者型官员”的伪装与堕落: 高育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省委副书记,其虚伪、精于算计、利用知识和人脉进行腐败的形象,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典型。
现实对比: 高育良的“学阀”属性和对权力的掌控欲,虽然有现实基础,但剧中他将自己的学识和人脉完全转化为政治资本和利益网,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操控,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
侯亮平的“正义化身”的完美: 侯亮平作为反腐斗士,几乎是完美的,他智慧、勇敢、有原则,并且总能抓住关键证据。
现实对比: 现实中的反腐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风险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是永远“光环加身”的完美英雄。侯亮平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吸引观众和推进剧情服务的。

5. 戏剧化的冲突和节奏:

“茶杯里的风暴”到“大海啸”的转变: 剧集开篇时,只是处理一个处长级别的赵德汉贪腐案,但很快就牵扯出整个汉东官场的腐败网络,这种由小到大的“雪崩式”效应,在现实中可能更为分散和缓慢。
关键人物的死亡节点: 例如,赵德汉的自首、祁同伟的最后时刻的反抗、高育良的被查等,这些关键节点的处理都充满了戏剧性,目的是为了制造高潮和推动剧情发展。

总结来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它抓住了社会关注的痛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官场生态和人性的复杂。 然而,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传播影响力,剧中的一些设定在力度、速度、集中度和人物的典型化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和提炼,使其与现实的复杂性相比,有所简化和戏剧化处理。这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恰恰是其作为一部优秀电视剧的魅力所在,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反腐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答一个我一眼看不出有毛病,但是事后想起来的笑到死的镜头吧

第五集37:30,陈海被怼住院,然后大家一起赶到抢救室门口,我把那个镜头发出来大伙看一眼:

你们看得出哪里奇怪吗?

作为一个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孩子,看到这么一个豪华阵容的背后居然是空荡荡的,违和感简直爆炸。

你们要知道,哪怕就是个省委副书记来到任意一家医院,甭管干什么,这个医院的院长副院长,有一个算一个,全得在后面站着。

更别提是省反贪局局长被撞入院了。

而且这时院长一定要在后面表决心,表示一定成功不能失败。

负责这块的副院长一定要捶胸顿足表示这次抢救应该我来主刀可惜没赶上。

然后才能接到高育良对公安厅厅长表态要设立专案组这个部分,不然领导都没有话头开这段话。

可是这抢救室外有五个站着的大佬外加一个里面躺着的大佬。背景却一片空白,寂静的让人害怕。

这块,实在是太不符合实际了!

编剧或者作者一看就没有相关经验。

以上

user avatar

两个二十啷当小科员跟丢省委常委主办的重要嫌犯,至其逃亡海外。酒会盯梢一群检察干部居然没有控制专车也没有封锁所有出口。这属于最高检自黑吗?这俩小科员回来还嘻嘻哈哈的,正常的年轻干部早吓蔫了,不得被领导搞死。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