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的名义》中有哪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

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性: 剧中,以侯亮平为首的反腐团队能够如此迅速地锁定并突破以“山水集团”为首的贪腐网络,并在一系列精准的调查中掌握了赵德汉、祁同伟、高育良等一连串高官的犯罪证据,其效率之高,信息传递之顺畅,在现实中是非常罕见的。
现实对比: 真实的反腐案件往往涉及跨地域、跨部门,证据链的收集和固定异常复杂,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入调查才能最终定案。信息孤岛、部门壁垒、串通隐瞒等现实问题都会大大拖慢侦破进程。剧中为了推进剧情,案件的突破和收网显得过于集中和高效。
贪腐金额的巨大和集中爆发: 赵德汉家中搜出2.3亿的巨款,以及祁同伟、高育良、梁璐等人隐藏的巨额财产,虽然在现实中并非没有贪官巨贪的案例,但一次性曝光如此集中的巨额贪腐,并且涉及省部级高官,其规模和密集度在荧幕上是极为震撼的。
现实对比: 现实中的贪腐往往是“小步慢跑”,日积月累,并且会通过各种复杂的洗钱、转移手段隐藏起来。如此巨额的现金堆积在一个地方,且不被发现,其风险和隐蔽性在现实中难度很大。

2. 官员晋升与权力运作的“简化”:

“山水集团”的绝对影响力: 剧中,赵立春家族通过“山水集团”渗透到高育良、祁同伟等人的仕途,对他们的晋升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权力与利益的高度绑定,虽然是现实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但剧中将其描绘得如同“敲门砖”和“晋升通道”般直接有效,似乎只要搭上这趟车,就能平步青云。
现实对比: 真实的官场晋升是一个复杂的多维度考量过程,除了背景、关系、能力外,还需要考虑政治生态、派系斗争、个人表现、民意基础等多种因素。将晋升完全归结于某个集团或背景的扶持,过于简化了官场运作的复杂性。
“山水集团”作为利益输送平台的直接性: 剧中,“山水集团”扮演了为高官输送利益、安排亲属就业、承接工程项目等核心角色,其运作模式相对直接且暴露。
现实对比: 现实中,利益输送和输送链条会更加隐蔽和迂回,可能通过委托持股、代理人、空壳公司、海外资产转移等多种复杂手段进行,而非剧中这种较为直接的项目倾斜和股权安排。

3. 政治斗争与派系的描绘:

“汉东省委”的权力倾斜: 剧中,赵立春、高育良、祁同伟等人的派系斗争清晰可见,并且这种派系影响了省委的决策和对案件的处理。
现实对比: 现代政治体系下,虽然存在非正式的派系或利益集团,但公开的派系划分和直接的政治斗争,在更高层面往往被掩盖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框架之下。剧中对派系斗争的直接描绘,更偏向于一种“权力场”的具象化。
反腐力量的相对独立性: 侯亮平作为最高检反贪局局长,其调查能够相对独立于地方势力进行,并得到上级的坚定支持。
现实对比: 尽管反腐机构拥有相对独立的调查权,但在实际操作中,地方阻力、信息不对称、甚至某些地方领导的干扰都是真实存在的。剧中的反腐力量展现了极强的“穿透力”和“免疫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突出反腐的决心和力量。

4. 角色设定的“极端化”:

祁同伟的“奋斗者”形象的扭曲: 祁同伟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干部,在剧中展现了极致的功利心、对权力的渴望和对社会不公的怨恨,并最终走向了犯罪道路。他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从一个小警察一步步攀爬到副省长兼公安厅厅长。
现实对比: 虽然有官迷心窍、贪得无厌的官员,但祁同伟身上集结了现实中多种堕落官员的典型特征,他的“堕落逻辑”和“反击”式犯罪的复杂性被高度凝练,成为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反派。
高育良的“学者型官员”的伪装与堕落: 高育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出身的省委副书记,其虚伪、精于算计、利用知识和人脉进行腐败的形象,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典型。
现实对比: 高育良的“学阀”属性和对权力的掌控欲,虽然有现实基础,但剧中他将自己的学识和人脉完全转化为政治资本和利益网,并且能够游刃有余地进行操控,这是一种艺术化的夸张。
侯亮平的“正义化身”的完美: 侯亮平作为反腐斗士,几乎是完美的,他智慧、勇敢、有原则,并且总能抓住关键证据。
现实对比: 现实中的反腐人员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风险和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可能是永远“光环加身”的完美英雄。侯亮平的个人魅力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吸引观众和推进剧情服务的。

5. 戏剧化的冲突和节奏:

“茶杯里的风暴”到“大海啸”的转变: 剧集开篇时,只是处理一个处长级别的赵德汉贪腐案,但很快就牵扯出整个汉东官场的腐败网络,这种由小到大的“雪崩式”效应,在现实中可能更为分散和缓慢。
关键人物的死亡节点: 例如,赵德汉的自首、祁同伟的最后时刻的反抗、高育良的被查等,这些关键节点的处理都充满了戏剧性,目的是为了制造高潮和推动剧情发展。

总结来说,《人民的名义》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它抓住了社会关注的痛点,通过艺术化的手法展现了官场生态和人性的复杂。 然而,为了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和传播影响力,剧中的一些设定在力度、速度、集中度和人物的典型化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和提炼,使其与现实的复杂性相比,有所简化和戏剧化处理。这些“不符合实际”的地方,恰恰是其作为一部优秀电视剧的魅力所在,让观众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反腐的艰巨性和重要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来答一个我一眼看不出有毛病,但是事后想起来的笑到死的镜头吧

第五集37:30,陈海被怼住院,然后大家一起赶到抢救室门口,我把那个镜头发出来大伙看一眼:

你们看得出哪里奇怪吗?

作为一个从小在医院长大的孩子,看到这么一个豪华阵容的背后居然是空荡荡的,违和感简直爆炸。

你们要知道,哪怕就是个省委副书记来到任意一家医院,甭管干什么,这个医院的院长副院长,有一个算一个,全得在后面站着。

更别提是省反贪局局长被撞入院了。

而且这时院长一定要在后面表决心,表示一定成功不能失败。

负责这块的副院长一定要捶胸顿足表示这次抢救应该我来主刀可惜没赶上。

然后才能接到高育良对公安厅厅长表态要设立专案组这个部分,不然领导都没有话头开这段话。

可是这抢救室外有五个站着的大佬外加一个里面躺着的大佬。背景却一片空白,寂静的让人害怕。

这块,实在是太不符合实际了!

编剧或者作者一看就没有相关经验。

以上

user avatar

两个二十啷当小科员跟丢省委常委主办的重要嫌犯,至其逃亡海外。酒会盯梢一群检察干部居然没有控制专车也没有封锁所有出口。这属于最高检自黑吗?这俩小科员回来还嘻嘻哈哈的,正常的年轻干部早吓蔫了,不得被领导搞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确实火爆,里面不少情节、人物塑造都抓住了观众的眼球。但要说一点“硬伤”都没有,那也不太现实,毕竟是艺术创作嘛。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有哪些地方可能跟咱们平时接触到的现实情况不太一样,或者说,为了戏剧效果而进行的夸张和简化。1. 官场运作的“效率”与“透明度” 极高的办案.............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关注,除了尺度大胆、剧情抓人眼球之外,更在于其对现实社会复杂性的细致刻画,其中隐藏着不少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让这部剧的层次更加丰富,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细节,是关于祁同伟在成为副省长后,依然钟情于山水集团的项目审批。按照常理,副省长.............
  • 回答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引发如此大的共鸣和讨论,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对官场生态的真实描绘,以及其中隐藏的许多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动声色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权力运作的逻辑以及社会现实的残酷。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些令人细思恐极的细节:一、 权力链条与人性的扭曲: “达康书.............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要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要我挑选几个最触动我的,我会选择以下几位和相关事件:人物篇:1. 李达康(“GDP达康书记”) 为何印象.............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反腐剧,不仅剧情扣人心弦,其精良的制作和对细节的打磨也让很多观众津津乐道。除了那些直观的官场博弈和人物关系,确实隐藏着不少不易察觉但又相当搞笑或耐人寻味的细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一些:1. 季道正的“隐身”和“回归”: 不易发现的细节: 季道正这个角色,在剧初期.............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官场斗争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反派角色们的每一次挣扎与布局。在那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和权力漩涡中,作为这场“猫鼠游戏”中的“老鼠”,祁同伟、高小琴、高小凤,乃至更深层的赵瑞龙、李达康(在某些时期),都曾有过一些令人生畏的“翻盘”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往往.............
  • 回答
    《火影忍者》之所以能成为一部传世之作,除了精彩绝伦的剧情和热血的战斗,其背后隐藏的日本文化、历史乃至神话传说典故,更是为这部作品增添了深厚的底蕴。岸本齐史老师在角色和地名的设计上,可谓是煞费苦心,让这些名字不仅仅是代号,更承载着独特的意义和故事。一、 人名的深意与典故:《火影忍者》中的人名,绝大多数.............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名人的名号因其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或是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中二”。“中二”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通常指代那些在青春期、热血上头时,表现出的过于夸张、自负、充满幻想甚至略显幼稚的言行和思想。将这个词套用在历史人物的名号上,可以理解为那些名号本身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英.............
  • 回答
    听到中演协将吴亦凡、郑爽、张哲瀚等88人列入警示名单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意料之中,也是必然。在过去几年里,娱乐圈发生了一系列令人震惊的事件,涉及违法失德行为。吴亦凡的性侵事件、郑爽的“代孕弃养”以及张哲瀚的“日本军国主义”争议,都对社会价值观产生了恶劣影响,也让公众对艺人的道德操守提出了前所.............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的反腐大剧,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其深埋的无数精巧伏笔,这些伏笔如同抽丝剥茧般,一步步将观众引向真相,让回看时倍感震撼。下面我将细致梳理一下这部剧中的一些隐藏伏笔,力求还原当时观剧的沉浸感。一、 一杯牛奶,牵出多少陈年往事祁同伟和高小琴这对官商勾.............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现象级的反腐剧,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但即便如此,在长达五十多集的大制作中,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瑕,实属不易。细心的观众总能挑出一些穿帮、瑕疵,甚至是一些硬伤。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为大家梳理一下,希望能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这部剧背后的故事。穿帮镜头与小失.............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确实以其对官场百态的深刻描摹而著称,塑造了一系列复杂而真实的角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要找出“毫无黑点”的人物,其实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因为任何一个人,即便出发点是好的,在执行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立场、信息差、人性的弱点而产生一些瑕疵。但如果抛开那些明显的反派和灰色地带的人物,专注于.............
  • 回答
    《红楼梦》这部奇书,其人名绝非随意,细细品来,字字珠玑,蕴含着作者曹雪芹的深意,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风貌。他不仅为人物塑造了骨肉皮,更用名字赋予了他们灵魂,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活灵活现。先说这贾府的根基,那便是“贾”姓,这一个姓氏就暗藏玄机。“贾”与“假”同音,这不仅仅是对贾府这个钟鸣鼎食之家的.............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的高小琴是一个极具争议和复杂性的角色,她身上融合了美貌、智慧、野心、权谋以及隐藏的脆弱,这些特质组合在一起,使得她能够吸引一部分观众,包括一些男性观众。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为什么会有一些男人喜欢高小琴:一、 外在魅力与性感风情: 绝佳的外貌与身材: 高小琴无疑是剧中颜值最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的钟小艾,她的“背景”确实是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她“很有背景”,这绝对不假,而且这种背景的强大,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靠关系”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种根植于体制、且具备相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存在。首先,我们从她的职业和职位上来分析。钟小艾是反贪局的副局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引发广泛讨论的电视剧中,祁同伟和赵德汉两位角色的命运轨迹,确实触及了一个颇为敏感且值得深思的议题:出身于农民阶层或其他社会底层的人员进入官员队伍,是否会因此面临某些固有的局限性,甚至更容易走向腐败的泥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问题归结为出身本身,而需要深入剖析祁同伟和赵德.............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在播出时,以其贴近现实的剧情和鲜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广泛赞誉。在拍摄过程中,光线的运用确实是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画面的质感、人物的情绪以及整体的叙事氛围。总的来说,《人民的名义》在光线运用上,可以称得上是比较成熟和考究的,但如果细究起来,也确实存在一些可以讨论的.............
  • 回答
    在职场里,谁还没遇到过那么一两个“借着领导名义”来给你“分配任务”的同事?尤其是当你又没办法直接去跟领导核实的时候,那种滋味,真是又憋屈又纠结。别急,咱们一步一步来捋捋,看看怎么破这个局。首先,冷静分析,别急着跳脚遇到这种情况,第一反应可能是有点火冒三丈,觉得这人真够可以的,仗着领导的“权”来使唤自.............
  • 回答
    近期被捕的这几名日本间谍中,出现了一位曾经是中国籍、后嫁给日本人并加入日本国籍的女性。这种情况下,她的心理动机和行为逻辑确实值得深入探究。首先,我们要理解,国籍的变更并不一定意味着个人身份认同的彻底转变。一个人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改变国籍,这其中可能包含现实的考量,也可能涉及情感的寄托。对于这位女士来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