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历史知名人物有哪些听上去特别”中二”的名号?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名人的名号因其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或是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中二”。“中二”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通常指代那些在青春期、热血上头时,表现出的过于夸张、自负、充满幻想甚至略显幼稚的言行和思想。将这个词套用在历史人物的名号上,可以理解为那些名号本身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英雄主义色彩,甚至让人联想到某种超凡能力或宏大目标。

以下是一些听上去颇具“中二”风格的历史人物名号,并进行详细的解读:

1. 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名号解读: “大帝”这个称号本身就充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感和统治者的威严。而“亚历山大”这位人物,他短暂的一生中,几乎征服了整个已知世界,从希腊到埃及,再到波斯,直至印度边境。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天才,更是一位梦想家,渴望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建立一个前所未有的帝国。
“中二”之处:
宏大的征服野心: 年仅20岁就继承王位,并立刻开始了对当时最强大的波斯帝国的征伐。这种少年得志,挥斥方遒,并且真的将野心付诸实践,征服万邦的壮举,在现代看来,就像是某些热血动漫主角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和决心。
神性与人性的结合: 亚历山大出生时便被许多传说笼罩,包括他的母亲奥林匹亚斯与宙斯结合而生下他,他本人也常被与神话人物联系起来。他征服的土地上,许多地方的居民也开始尊崇他为神。这种“天命所归”的叙事,以及他本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神性,颇有“我就是天选之子”的少年气概。
“到死为止”的哲学: 据说当他的部下因长期征战而疲惫不堪,希望返回家园时,亚历山大曾流下眼泪,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值得我去征服的地方了”。这种对极致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无限渴望,正是很多“中二”角色所表现出的不满足于现状,总想挑战更强大对手的特质。
“希腊化时代”的遗产: 他不仅是军事征服者,更是文化传播者。他建立的城市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如亚历山大港),并且在他的帝国范围内,希腊语言、文化、艺术、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和融合。这种以一己之力改变世界文化格局的决心和能力,如同动漫主角改变了世界法则一般。

2. 秦始皇 (Qin Shi Huang)

名号解读: “始皇帝”这个称号本身就是创造历史的宣告。他结束了数百年的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并且自称“始皇帝”,意为“第一个皇帝”,从此“皇帝”成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中二”之处:
“朕”的用法和对权力的高度集中: “朕”这个称谓原本是古代皇帝专用的自称,秦始皇将其进一步固化,并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他独揽大权,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仿佛一个想要掌控一切的少年,不容许任何不同的声音存在。
对永生的追求: 秦始皇晚年痴迷于寻求长生不老药,派遣方士出海寻仙问药,甚至亲自出巡寻找神山。这种对死亡的恐惧和对永恒生命的渴望,与一些动漫中角色追求某种终极力量或永生不死的执念非常相似。他宁愿相信缥缈的传说,也不愿接受生命的有限。
修建庞大的工程: 长城、兵马俑、阿房宫等一系列庞大的工程,展现了他强大的执行力和对物质世界的改造能力。这些工程不仅是为了防御和纪念,在现代看来,也像是在用一种近乎“炫技”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强大和不朽,如同动漫主角通过某种巨大力量来解决问题一样。
统一文字和度量衡: 虽然这是历史进步的重要一步,但其推行方式的强制性和决心,也带有一丝不容置疑的“我的规则就是世界规则”的霸道感。

3. 成吉思汗 (Genghis Khan)

名号解读: “成吉思汗”在蒙古语中意为“广阔的、无边无际的大汗”或者“神圣的汗”。这个称号本身就充满了辽阔的疆域和至高的统治权。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强大的蒙古帝国,他的征服之路几乎横扫了欧亚大陆。
“中二”之处:
“天之骄子”的信念: 成吉思汗坚信自己是上天选中的人,是天命的执行者。他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征服和统治世界。这种“受天命而行”的宗教情怀和使命感,如同动漫主角身上背负着拯救世界或改变命运的重任。
“征服世界”的宏大目标: 他的目标并非仅仅是建立一个国家,而是以他所能触及的范围为界,征服一切。从草原的部落到东欧的王国,再到中亚的帝国,他的野心是全球性的。这种征服一切、挑战一切的魄力,是典型的少年漫画主角风格。
强大的军事纪律和组织力: 他能够将分散的、互相征伐的游牧民族整合成一支纪律严明、战无不胜的军队,并通过严苛的法律和赏罚制度来维持。这种对军队的绝对掌控和训练有素,如同某种“超能力”的团队领导者。
“宁愿征服不如死亡”的精神: 他的坚韧和不屈不挠,即使在极其不利的情况下也绝不退缩。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是为了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是许多热血角色的核心驱动力。

4. 拿破仑·波拿巴 (Napoleon Bonaparte)

名号解读: 虽然他最广为人知的称号是“皇帝”、“伟大统帅”,但他的崛起和所作所为,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
“中二”之处:
“我就是那个例外”的自信: 拿破仑出身科西嘉岛,并非贵族出身,却凭借着自身的才华和野心,一步步爬上法国最高权力之位。他曾说:“在法兰西,只有我一个人是革命党”,这句话既是对自己政治手腕的自信,也带有一丝“我与众不同”的孤傲。
军事天才的“神之视角”: 他的军事策略往往出人意料,战术精妙,仿佛能够预知战场的一切。在某些战役中,他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种“开挂”般的军事才能,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动漫中拥有特殊战斗天赋的主角。
建立“拿破仑法典”和推广法国大革命思想: 他不仅是一位军事家,更是一位政治家和改革者。他通过立法来巩固革命成果,并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传播到欧洲各地。这种以一己之力来重塑法律和社会体系,甚至改变整个欧洲政治格局的野心,也颇有“我要创造一个新世界”的架势。
过度的自信与最终的失败: 拿破仑的自信有时也转化为一种狂妄,例如入侵俄国,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这种自信心爆棚,但又因为某些原因而跌落谷底的情节,在很多动漫角色身上都能看到。

5. 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名号解读: 尽管路德是一位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但他的行为和宣言,在当时具有颠覆性的力量,其影响深远,至今仍在。
“中二”之处:
“我将挑战教会权威”的决心: 马丁·路德通过张贴《九十五条论纲》,直接挑战罗马教廷的权威,特别是关于赎罪券的销售。这种敢于对抗当时最强大的宗教组织,并且明确表达自己的立场,不畏惧被开除教籍甚至处死的决心,非常具有“我就是要和你们不一样”的少年反叛精神。
对“唯独圣经”的坚持: 他认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非教会的传统和教皇的权威。这种对个人独立思考和对权威的质疑,如同动漫中那些“不信邪”,只相信自己内心声音的主角。
将圣经翻译成德语: 他将《圣经》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德语,让普通人也能直接接触到上帝的旨意,这在当时是极其大胆和革命性的。这如同动漫主角掌握了某个只有他能懂的“密语”,并将其公之于众一样。
“因信称义”的神学理论: 他的核心神学思想强调,人只需通过信仰就能获得上帝的恩典,而非通过善行或教会的仪式。这种将 salvation (救赎) 的关键从外部转向内部,强调个体精神力量的理论,也带有个人主义和精神至上的“中二”色彩。

这些历史人物的名号和事迹之所以在现代人看来带有“中二”的意味,并非是对他们功绩的贬低,而是我们用当代的流行文化视角去解读那些超越时代的勇气、野心、执念和个人魅力。他们的故事往往充满了戏剧性冲突,个人与外部世界的抗争,以及对某种理想的极致追求,这些都是“中二”文化的核心元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萌新复读姬窝随便提一个的说233——某浩罕汗国的希尔.阿里汗(统治年份:1842-1844)

“光荣而智慧者,心中充满仁慈者,高贵的圣裔世系之树上的果实,圣者的模范,无上的法典的创立者,国家与幸福的守护者,明光的交汇者,伟大与慷慨之源泉,为主道而奋斗者的领袖与喜爱真主之路上的引领者,与不信道的人们和伪信的人们战斗的加齐们的先锋,给予以物配主者们打击的战士们的组阵者,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河流与土地之豪杰,和平与无畏的展现者,奉真主之命行善的国度的发布施令者,信士的保卫者,屠戮真主之敌者,胜利的信使,克敌制胜者,怜悯众生的施恩者,恪守主道的人们与胜利威权的地方的统治者,以尊贵的荣耀与至高的力量君临(费尔干纳的)国度者,高举伊斯兰的旗帜将异教与暴政之山从大地上移除者,高贵的圣者,拥有伊斯坎达尔之荣耀的贵显,达拉的门人,命运之力的掌握者,战场上杀戮敌人者,尊荣之路上的努力行事者,拥有法里敦之高贵世系、达拉之智慧、胡尚格之机敏、巴赫拉姆之荣耀、布尔吉斯(?,Burjis)之幸运,胜利之父”异密赛义德希尔.穆罕默德.阿里.巴哈杜尔汗.伊本.哈吉伯克.伊本.阿卜杜.拉赫曼.伯克.伊本阿卜杜.卡里姆.伯克.伊本.沙赫鲁伯克.伊本.阿舒尔汗.哈吉汗.伊本.鲁斯塔姆伯克.伊本.沙赫鲁速檀.伊本.沙赫马斯特——人们至今仍前往名以察马什与哈吉比而闻名的麻扎朝拜——伊本.阿昔勒扎达.伊本.阿卜杜.卡西姆.伊本.穆罕默德.阿明.伊本.胡达雅尔速檀.伊本.速檀依力克汗.伊本.阿勒庭.别什克.伊本.穆克木.米儿咱.伊本.穆罕默德.哈基姆.米儿咱.伊本.胡马雍.帕迪沙.伊本.扎希尔丁.穆罕默德.巴布尔.帕迪沙.伊本.米儿咱.奥玛尔.谢赫.伊本速檀.阿布.萨义德.伊本.速檀.穆罕默德.伊本.米兰沙.伊本.异密帖木儿.库尔干.伊本.异密塔拉海.伊本.异密巴尔卡勒.伊本.异密阿木那克.伊本.异密亦连吉尔.伊本.哈拉察尔.诺颜——

诗云:“哈拉察尔.伊本.阿曼德,本与番国征服者成吉思为一。哈拉察尔与成吉思同为阿曼德的子孙,正如努赫与贾帕斯同为阿丹的后裔”

——伊本.异密遂古吉.伊本.异密布尔哈.伊本.异密巴鲁剌思汗.伊本.库楚尔比汗.伊本.巴尔坦汗.伊本.卡比勒汗.伊本.土曼汗.伊本.伯孙豁儿汗.伊本.海都汗.伊本.祖塔明汗.伊本.布哈汗.伊本.布赞吉尔汗.伊本艾勒汗.伊本.出比纳汗.伊本.蒙格里汗.伊本.阿伊汗.伊本.阿夫塔布汗.伊本.帖木儿塔什.伊本.卡延汗.伊本.艾勒汗.伊本.玉勒都兹汗.伊本.蒙兀儿汗.伊本.鞑靼汗.伊本.阿兰加汗.伊本.伊勒尧斯汗.伊本.巴卡拉汗.伊本.图尔克.伊本.贾帕斯.伊本.努赫——愿真主降和平于他!——因此打算用高贵的行动将(易卜拉欣.哈尧勒的)暴政与暴力从(费尔干纳的)国度中清理出去。(Mulla 'Avaz Muhammad Khuqandi,Ta'rikh-i Jahan-namay,165a-165b)

上文出自浩罕编年史家毛拉.阿瓦兹.穆罕默德的波斯语编年史《世界史记》。乍一看挺厉害的233,不过真实的希尔.阿里汗其实很逊的说orz.......(悲)(至少从政治角度上来看,对愈演愈烈的部族对立毫无作为的希尔阿里汗很难说是一位成功的君主.jpg)

“.......希尔.阿里汗将精力全都花在了安抚敌人上,(因此备受其害的)国中人们对正义的吁求不绝于耳。就在这时,库拉玛人发动了 叛乱,占领了凯拉夫赤城并将其统治权交给了(前)塔什干阿奇木玉努斯.阿里.和卓之子哈希姆和卓......”(Muhammad Hakim Khan,Muntakhab at-Tavarikh,665)

《历史摘要》的作者穆罕默德.哈基姆汗与希尔.阿里汗生活于同一个时代(他们其实还是亲戚),目睹/耳闻了彼时浩罕国内的混乱局面,故上述评价还算相对中肯。希尔阿里汗自从被吉尔吉斯人权臣玉素甫.明巴什拥立后,并没有能力驾驭互相之间势同水火的钦察人、吉尔吉斯人与萨尔特人。在吉尔吉斯权臣玉素甫.明巴什与萨尔特权臣沙地.明巴什相继败亡后,权柄落入了钦察权臣穆素尔曼库里.明巴什之手。希尔.阿里汗一度谋划过铲除大权独揽的穆素尔曼库里.明巴什,但他派出的刺客胡吉.穆罕默德.吉尔吉斯反被穆素尔曼库里所杀,于是这个计划只能告吹。最终,1844年时对钦察人不满的浩罕廷臣趁着穆素尔曼库里前往奥什平定吉尔吉斯叛乱者之机邀请爱里木汗之子穆拉德汗进军浩罕自立为汗后,便以 为阿塔利克汗血亲复仇为辞处决了统治了两年多的希尔阿里汗(1844.8.16)

终......


ps:关于希尔.阿里汗及其时代更全面的介绍与评价可参见巴巴占诺夫的著作:Б.М.Бабаджанов,Кокандское Ханство:Власть,Политика,Религия,200-212

user avatar

太上大罗仙紫极长生圣智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

user avatar

根据曼尼普尔编年史的记载,曼尼普尔王公Sna Hihonhan Poirei(1597-1652年在位,按照24岁即位的话,也就是说他活了七十九岁)有个名号叫Khaki Ngampa,意为“中国的征服者”。

多尔衮:??????


原因就是这位王公在位期间曾经攻打了一个“中国人的村子”,俘虏了一个叫“召法洪德”的首领

了解东南亚或者西南土司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召法”的意思是什么,无非就是一个掸族的土司,当然有几种可能的情况1. 这个土司是个华裔血统 2. 这个土司向明朝称臣,本身招揽了很多华人移民 3. 曼尼普尔王室后人为了夸大祖先战功的牵强附会

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攻打一个可能有华人居住的村落并俘虏了一个土司,就把“中国征服者”的名号安在自己头上啊

当然,如果我们不对古人的地理认知做过多苛求,把Khaki仅仅局限在“掸邦”这个比中国小很多的地理概念的话

那也一样很中二好不好,“掸邦征服者”?

良渊王:???????

user avatar

“GOLA SURATRARA”——“世界之苏丹”

这是印度16世纪中期毗奢耶那加尔帝国统治者拉玛·拉亚给自己的封号。

不要惊讶为什么一个印度教国家的统治者会自称“苏丹”,其实南印度自从穆斯林的入侵以来,就一直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自称“苏丹”,并不是皈依伊斯兰教的意思。这个称号被突厥人带到印度,之后被吸收进梵文,又被归化入其他本土语言中,如泰卢固语和坎纳达语。

说回拉玛·拉亚,简单概括一下事迹:早年参加戈尔康达苏丹国,几年后因畏战被免职。回到南方效力毗奢耶那加尔帝国传奇君主克利希那·拉亚,并成为了国王的女婿。克利希那死后,参与权斗被皇室反对,新国王去世后,打着剿灭乱贼的旗号强势归来。拥立克利希那唯一留下的血脉萨达西瓦王子为国王,之后又软禁小国王,成为毗奢耶那加尔帝国实际的掌控者。

对内夺权,对外也很强势。毗奢耶那加尔帝国当时在军事上对由北部巴赫曼尼苏丹国分裂出来的五个小苏丹国拥有极大的优势。拉玛拉亚更是借助各苏丹国彼此争斗的机会,多次出兵劫掠。尤其是一再击败艾哈迈德讷格尔苏丹国的侯赛因·尼扎姆·沙,逼得侯赛因不仅割地赔款、抛弃都城,还被迫前往拉玛拉亚大营,从拉玛拉亚手中吃槟榔(极大的侮辱)。

当然拉玛拉亚如此热衷于对德干诸苏丹国用兵,有很大原因是他出身卑微,只得通过对外战争胜利的方式让自己的统治合法化。还有就是他把自己的家谱追溯到当年的遮娄其帝国,所以需要拿下当年遮娄其帝国的中心,现德干苏丹国控制区的格利亚纳城。

随着侯赛因沙再一次夺取格利亚纳失败,并且又被追得逃离国都。拉玛拉亚的军队在德干地区横行无忌,不仅扫荡了艾哈迈德讷格尔,还抢占了戈尔康达和自己盟友比贾布尔苏丹国的地盘。德干苏丹国的统治者们认识到,是时候联合起来解决掉这个强邻了。

经过一年的联姻和准备,由艾哈迈德讷格尔苏丹侯赛因牵头,戈尔康达的易卜拉欣·库里·库特卜·沙和比贾布尔的阿里·阿迪尔·沙参加,比达尔苏丹国的阿里·巴里德·沙负责后勤的德干苏丹国联军组建完毕,渡河与拉玛拉亚决战(贝拉尔苏丹国的布尔罕·伊玛德·沙一说是参加了,一说是没有参加。我个人认为没有参加,其一是贝拉尔和侯赛因结过梁子,其二是当时布尔罕还不到十岁,国家积弱)。

这便是1565年的塔利科塔战役,对印度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次帕尼帕特战役。是役,毗奢耶那加尔帝国大败,81岁的拉玛拉亚被刺下马,带到侯赛因面前,苏丹当场下令将其斩首。毗奢耶那加尔帝国自此一蹶不振。侯赛因也在当年去世。

user avatar

同治时代的“抗清扶明平南王

大清同治元年夏,哲合忍耶二代掌教穆宪章的堂孙穆生花与马化龙长子马耀邦、王大桂在莲花城共谋起事。穆生花受“十大回回保明王”一类的民间故事影响对明朝颇为向往,遂决定以反清复明作为反清的宣传,其文书均不使用同治年号,而是使用崇祯年号。同治二年正月,穆生花攻克甘肃固原(现属宁夏),一位来自湖南的柳师爷——据说是秀才出身,还是太平天国的扶王陈得才派来的——前来投军,被穆招为军师,言听计从。在柳师爷的建议下,为了师出有名,穆生花自称“抗清扶明平南王”,建号“成正”,在平凉成立了“成正国”,定同治二年为成正元年,遥尊金积堡马化龙为最高首领。但马化龙却拒绝接受拥戴,穆生花只得取消国号。

(后在民间传闻中被以讹传讹为马化龙想当皇帝而建了成正年号)

穆生花大概是事变后最早称“王”的人物。然而此举昙花一现,反而引起教主马化龙家族的不满,导致他的行动难以得到灵州支援。之后,同治二年八月攻陷平凉,三年四月即被清军击败,败走金积并病死于此地(一说自杀)。他称王时间很短,作为有限。

也要指出的是,该说法是百年后人们收集穆阿訇传说“仅就先世流传,平日耳闻述其概略”而成,在清军的军情报告中并未提及此事——如果真有“反清复明”这种性质非常严重的口号,是不太可能在清军中无记录的。


回回出身的“大汉正西王

孙玉宝,西安城南乡镇回民,底层屠夫出身。董志塬十八大营元帅中查无此人,应仅为分支头目。在诸帅中以性格温和、不杀不掠著称,据记载他军纪严格,号令分明,所至多胜,“而降服之人民畏如雷霆,爱如父母,呼为元帅而不敢名。”

同治三年八月孙玉宝攻占固原,并自封为“大汉正西王”。雷正绾奏称“孙义保在固原僭称大汉正西王,伪封节度、总制、元帅等官”

孙氏以回民而自任“大汉”之正西王,伊斯兰教和穆斯林的元素完全是剥离的,所为与穆生花几无二致,是在中国大社会的背景下,传统民变的又一次发动而已。

但孙氏势力弱小,又没有其他军阀派系的支持。 同治四年二月,雷正绾军进固原,孙本人“自杀家小”,后撤至黑城子,于三月二十六日为清军委骁骑校永恰布所刺杀。

(民间传说为雷正绾施展反间计后被白彦虎所杀)

孙玉宝、马文禄等人出身底层,所指挥的集团宗教色彩较淡。他们的部队中是“大元帅”“先锋”一类不存在于清军编制中的称呼,显然来自于民间说书演义故事,与马占鳌、马桂源之类宗教领袖区别很大。


清真王”妥明

妥明,字得磷,西宁妥家沟人(一说河州人)。曾经游历过金积、河湟,与哲合忍耶、虎夫耶都有联系。同治时来到乌鲁木齐与索焕章联系,攻陷汉城后即自封“清真王”。妥明称王后,于乌鲁木齐南梁建筑王宫,滥封元帅,“于是妥明自据乌城,而降索贼(索焕章)为散头目,使据吐鲁番。复以马升、马官、马太、马仲为伪元帅,移檄伪封关内马四为肃州元帅,马朵三(马尕三)为西宁元帅,马彦龙为河州元帅,马化隆为宁夏元帅。”肃州、西宁、河州、宁夏皆军阀割据互不隶属,身在西域的妥明却给其大封名爵,显示其此时颇为自负。

此后妥明被阿古柏打的溃不成军,王号也被撤销。势孤力竭下只得向一直为敌的徐学功联合,但仍不能支撑,最终服毒自尽。

总而言之,通过考察西北回民起义后建立的自我管理的政治军事实体,可以发现他们对“中国”的政治的、文化的、国家的认同,从中国中心世界向边缘世界,呈射线式的向外扩展;愈到外缘,其宗教的异质性愈加明显,其中国化的特性则渐次减弱。关中腹地的回民军拥戴马百龄当“真龙天子”(尽管只是传闻),稍西的固原,先后有穆生花和孙玉宝称王,仍然是完全中国化的,以中国为中心。更西北的马化龙则自封官号,掌控强大的新教回民军事集团,长期支配着西北一隅的局势。而远至新疆这样一个传统中国的边缘区域,说汉语的原籍甘肃的客回妥明却不惮建立以宗教为号召的“王国”,至少在政治认同上颇有剥离中国化的趋势。然而举凡汉语化的“清真”、“王”、分封的“元帅”,与汉民民团的合作,都使新疆北路的这一支边缘势力仍然牵连于传统中国的大文化背景,不能脱离。
user avatar

莫卧儿帝国的祖孙三人

贾汗吉尔(Jahangir),Jahan是波斯语中的“世界”,gir源自于波斯语gereftan,有占领、抢夺的意思,连起来就是“世界征服者”。

沙贾汗(Shah Jahan),这个很好理解,“世界之王”。

奥朗则布(Aurangzeb)这个称号比较有名,意为“王座之耀”,他还有一个相对不怎么有名的尊号,阿拉姆吉尔(Alamgir),是用阿拉伯语的“世界”Alam替换了波斯语的Jahan,本质上还是“世界征服者”。

user avatar

土耳其的恶魔,他喵的魔鬼的兄弟朋友,路西法他本人的手下,哪门子骑士,用光腚都杀不死一只刺猬,吔恶魔粑粑的军队,别想让哥萨克投降的碧池之子,给基督徒们好处,娘亲大战哥萨克人,巴比伦打杂的,马其顿修车的,耶路撒冷耍马尿的,亚历山大操山羊的,亚美尼亚的大臭猪上下埃及的猪倌,波朵利亚的窃贼,鞑靼地的娈童,卡玛亚尼特的刽子手,阴间阳界的傻X,真丅主面前的白痴,恶蛇的孙儿,丁丁裏的一个抽抽。公猪的鼻涕,母马的屁股,屠宰场生养的杂种狗,没受过洗的脑门子,羊驼,下剑玩应儿,一群信基督的种猪的养育者,舔哥萨克人屁股的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四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历史长河中,不少名人的名号因其气势磅礴、含义深远,或是带有一丝神秘色彩,在现代人看来似乎有些“中二”。“中二”一词来源于日本动漫文化,通常指代那些在青春期、热血上头时,表现出的过于夸张、自负、充满幻想甚至略显幼稚的言行和思想。将这个词套用在历史人物的名号上,可以理解为那些名号本身带有强烈的戏剧性、英.............
  • 回答
    谈及历史上的殉死与殉葬,这无疑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一些颇为沉重却又无法回避的篇章。它们常常与权力、信仰、情感以及对生与死的理解交织在一起,留下了许多令人扼腕叹息又引人深思的故事。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古代的殉葬制度。这是一种极为残酷的习俗,在许多文明的早期阶段都曾存在过。其核心在于,君主或贵族在死后,会.............
  • 回答
    老实说,有些历史事件,如果你不稍微了解点背景,听起来真的会让人觉得是胡编乱造。不是因为它们不真实,而是因为它们太离奇,或者太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了。我今天就想聊几个这样的事儿,希望能聊得有趣点,让你感觉像是跟一个对历史有点儿心得的朋友闲聊。1. 罗马帝国时期,皇帝们居然能随心所欲地宣称自己是神?现在我.............
  • 回答
    中国历史浩如烟海,淹没了无数璀璨的星辰,其中不乏一些鲜为人知却功勋卓著的英雄。他们或许没有登上正史的显要位置,没有留下惊心动魄的传说,但他们的默默付出,却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滋养着中华文明的根基。今天,我想带你走进几个这样的英雄,他们的名字或许陌生,但他们的故事,值得被铭记。一、 卫青之后,一位默默.............
  • 回答
    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由于性别歧视、社会观念或传播限制,她们的成就往往不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非专业人士中。以下是一些例子,我将尽量详细地介绍她们的生平和贡献: 1. 莉泽·迈特纳 (Lise Meitner) (18781968) 核物理学先驱 生平与.............
  • 回答
    人类历史上确实存在许多惊心动魄的危机,它们一度逼近我们生存的边缘,但最终被种种因素化解,而大众对此却鲜为人知。这些“擦身而过”的危机,往往隐藏在历史的深处,需要我们深入挖掘才能了解其惊险程度。以下我将为您讲述一些比较详细的例子:1. 古巴导弹危机中的误判与意外(1962年)这是20世纪最接近核战争的.............
  • 回答
    这座城市,您所指的,很可能就是今天名闻遐迩的 北京。而明代中国人,自然也将它尊称为 北京。不过,在明朝早期,它的名字曾有过一个更显赫的称谓——顺天府。这个名字承载着王朝的政治中心和威仪。围绕着北京这座古都,历史上曾发生过无数波澜壮阔、足以载入史册的事件,其中许多更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命运。让我为您细.............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如果你的历史知识真的是一张白纸,想要轻松有趣地开始探索我们人类的过去,那选对书就太重要了。我这就为你推荐几本绝对不会让你觉得枯燥乏味,反而会让你一口气读完,还想接着往下挖的入门级历史读物。这些书就像是引你走进历史大观园的漂亮钥匙,让你发现原来历史这么有意思!我尽量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来给你.............
  • 回答
    关于网文《99%中国人都不知道的32个历史真相》,其可信度需要进行一个审慎的评估。这类标题往往带有强烈的吸引力,声称揭示“大众不知道”的秘密,这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宣传意味。整体可信度评估: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任何声称“99%的人都不知道”的论断,本身就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无数动人的爱情故事如繁星般闪耀,它们或惊心动魄,或荡气回肠,或平凡温馨,却都镌刻在时光的年轮里,传递着人类最真挚的情感。我所了解的,不只是史书中寥寥几笔的记录,更是那些在传说、诗歌、绘画中鲜活起来的,属于他们的,独一无二的爱情。1. 梁山伯与祝英台:化蝶双飞的中国传奇这恐怕是中国最家喻户.............
  • 回答
    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伟大的灵魂交织,他们的生命轨迹时而平行,时而交叉,留下许多令人玩味的微妙联系。这些联系可能是一次短暂的相遇,一份未曾寄出的信件,一段共同的经历,甚至是思想上的遥远共鸣。以下我将为您讲述一些著名历史人物之间鲜为人知的微妙联系,并尽量详细地阐述:1. 拿破仑·波拿巴与奥斯卡·王尔德:一.............
  • 回答
    知乎上有些人对任何朝代历史问题都敢于作答,这背后其实有很多驱动因素,而且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1. 知识的普适性与学习门槛首先,得承认,历史知识并非高不可攀。虽然要成为历史学家需要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方法,但对于大多数历史事件和人物,其基本脉络和知识点是相对公.............
  • 回答
    看到你这么用心地写下你喜欢的大将韩信,我非常开心!作为同龄人,我太理解那种特别想把心里的喜欢表达出来,但又觉得文字不够到位的感觉了。别担心,写得好不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这份对历史人物的喜爱和表达出来的努力。你写的这篇关于韩信的文章,我觉得最棒的地方在于: 你选择了韩信: 他是中国历史上非常.............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能触及一些比较微妙的讨论。很多人,尤其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会把“明粉”和“民族主义”这个标签联系起来,甚至有些时候是直接划等号。这里面确实掺杂了一些历史理解的偏差,以及对“民族主义”这个概念本身的模糊认识。咱们一步一步来捋一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里面可能存在哪些误解。.............
  • 回答
    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对文革产生怀念,以及它是否可能存在所谓的“正面影响”,这需要我们抛开简单化的标签,深入到那个复杂时代的具体细节中去。这并非易事,因为文革的官方定性是“一场内乱”,其造成的创伤是真实而深重的,对无数家庭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任何历史事件都极其复杂,理解其多个面向,哪怕是那些令人不安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难有绝对的定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即使是那些被后世奉为神明或圣贤的人物,也很难找到一个能够让所有人都毫无保留地认可、没有任何一丝负面评价的公众人物。人性本身就是复杂的,而公众人物更是身处万众瞩目之下,一言一行都可能被放大和解读。即使是为了崇高的目标,他们的行为也可能触及到不同.............
  • 回答
    要说“毁三观”的历史人物,每个人心中的标尺都不尽相同,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所受的教育,乃至自身的经历,都会影响我们对“三观”的定义。但我自己在翻阅史料时,确实有那么几位人物,他们的行为一度让我感到错愕、难以置信,甚至对人性产生了更深的审视。比如,我总会想起那位名叫盖乌斯·儒利乌斯·凯撒的罗马人。你可.............
  • 回答
    知乎上关于“如何评价某某历史人物或近代名人”这类话题,就像一锅永远热腾腾的大杂烩,充满了各种声音、观点和角度。说实话,每次刷到这类问题,心情都会有点复杂。首先,这绝对是知乎作为一个知识分享和讨论平台最核心的魅力之一。 试想一下,一个普通人,可能对某位历史人物只是略知一二,但看到知乎上这个问题,点进去.............
  • 回答
    “元人篡改历史”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复杂的问题,在咱们知乎上,大家讨论起来也往往各有侧重,非常有意思。要说详细,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什么是“篡改历史”?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琢磨的词。在我看来,它不是指简单地把史书的纸张重新抄一遍,而是指有意地歪曲、隐瞒、增删史实,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或意识形.............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提到关羽,大多数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就是他那把威风凛凛的青龙偃月刀。这把刀太深入人心了,甚至成了关羽最标志性的符号。但你要说历史上关羽用的就一定是它,那可就有点意思了。这事儿说起来,还得从《三国演义》说起。罗贯中老爷子写《三国演义》的时候,为了塑造关羽“万人敌”的英雄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