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最大的硬伤就是陈岩石的年龄,剧中看他应该是抗战末期突击入伍的老八路或者老新四军,那么再年轻也应该是1930-1931年出生,她夫人也应该差不多是同龄人。可这样的话他们的年龄就是40多生陈海,30
一一六事件过去七十多天了,他们还没有过年,或者做过年的准备
最新一集中出现的,以前也有过,刚看到就顺手截下来了。
在高育良诡辩被集火的那场学习会上,有一个穿07式军官常服的军官,按照常理,有资格参加这样的省委级别会议的军官应当是汉东省省军区的政委或者司令,任正军级或副军级,大校或少将军衔。
但是省军区一般都是由其所在地域范围内的正大军区或战区所属,考虑到电视剧拍摄时新一轮军改还没有正式开始,全国尚有七大军区,而正大级军区都由地缘强省的省会或直辖市命名,那么汉东(江苏/广东/山东)省省军区应该受京州(南京/广州/济南)军区管辖,因此该少将左臂的臂章上应该写“京州军区”而不是“汉东军区”。
其实也算不上什么硬伤,往往像我这样的体制内人士外加强迫症患者才会注意到。
第一,祁同伟威胁蔡成功诬陷侯亮平那段
如果是标准的陷害,要么自己做局,把侯拉进深渊,要么收集侯的黑材料,哪怕不实,也要让上面无法证伪。但是祁同伟只是在让蔡成功举报后,未经确认是否能下结论的时候,在自己对于相关事件完全不了解,相关证人也未控制起来的情况下,就擅自确认,侯已经被拉下来了,并让自己心爱的人离开安全圈,回到大陆,总觉得这不像是一个省公安厅厅长的大反派做出来的事。
第二,根据剧情推断,钟小艾的父亲是个为高权重的人
钟小艾职位比侯亮平高一级或半级,侯调到汉东才平级,不排除钟小艾能力强的原因
侯调往汉东,领导坚持要先听钟小艾怎么说,要得到钟小艾的同意才敢调自己的手下,也不排除关心下属家庭和睦的原因
之前侯是因为钟小艾在北京所以被调往北京的,这样的人事调动祁同伟没有享受到,也不排除组织关心同志
侯被栽赃的时候,季昌明是和钟小艾通气的,且语气显得有些敬逊,也不排除领导对下属的紧张与爱护
剧中大量的职位高的人都是有背景的,都是有靠山的,而侯亮平和钟小艾看上去没有任何靠山和背景,开始的时候别人觉得高育良是他的靠山,但是他不当回事儿,都敢扳倒他。也敢动李达康,综上所述,钟小艾极有可能有个为高权重的父亲,国级的,让侯亮平觉得动谁都无所谓,自己靠山最坚挺最牢固。
但是剧中人每次提到他的背景时,就好像他就是孙猴子一样,无根无靠,觉得他除了胆子大什么都敢干,办事能力也强,脑子聪明,没有任何后台。开始的时候一点也没拿他当回事儿,不怎么怕他。
如果他们最开始调查他背景的时候,知道了他有个国级的老丈人,估计早做逃跑的准备了,第八集就全剧终了,为了让剧情进行下去,这个bug就这么存在着
《人民的名义》谈到了一个梗,说商人一个村姑服务员训练成了知识分子去勾引高玉良,于是让他读《万历十五年》。以此暗讽《万历十五年》不是什么有段位的书。
我个人正好喜欢明史,也恰好看过《万历十五年》。其实《万历十五年》确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佳作,它的行文还是以尽可能贴近真实视角去叙述明朝万历年间的环境,政治,和民情的,至少比历史课本的内容读来更像是历史,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错误和误导。这本书从历史上这一年的一些细节来说明一些被忽视的细节对明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可能明史专家无法接受的是,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张居正不是什么正面伟岸的形象,甚至可能是限制,禁锢万历皇帝的枷锁,这里作者只是提供了自己的独特视角,也是写的有理有据的,百花齐放吗,能自圆其说就行,就怕行尸走肉人家说什么就是什么。
另外这里想要说一点,其实高玉良“爱”上高小凤和她读不读《万历十五年》没有什么关系?都上床了,还需要谈论什么?就是谈论西游记也一样觉得深入我心。高育良主要还是馋高小凤的身子。这也就是为什么,后来老高跟他媳妇坦白,说自己爱上了别人,因为那娘们看过《万历十五年》会把他媳妇气崩溃了。因为他媳妇就是学明史了,真是讨论明史,找媳妇讨论就好了,何须别人通过讨论《万历十五年》就可以和你上床了?
另外,要能谈明史。光读一本《万历十五年》可不够,这本书只是围绕万历十五年那一年扩展开来,并没有对明史的全貌做叙述,说白了,还不如读读《明史讲义》,起码有个全貌。
---------------------------------------------分割线------------------------------------------
哈哈感谢小伙伴的支持,竟然有小伙伴追更,而我刚好又把《万历十五年》再温习了一遍。《万历至五年》这本书通过万历皇帝、张居正、申行时、海瑞、戚继光、李贽的悲剧来说明当时制度对每个人的影响和限制。
万历皇帝这一章节体现了文官制度对皇权的限制,其核心就是文官依靠掌握制度解释权来限制皇帝的行为,所以皇帝体现被大大压制了。明朝一朝代皇帝尤其宠幸宦官,至万历年间则达到极限。这也很好理解,因为文官对皇权形成了巨大的挑战,皇帝需要依赖另一个势力去平衡文官的权力。
至于文官集团的力量有多强大,这篇文章说的很清楚了:
张居正是一个改革家,这一章节说明文官制度是如何影响国家官员推行新政的,也是如何影响国家政策的落实的和延续的,张居正和申行时这两个章节都通过大量的笔墨说明了国家制度的退化和腐败,是如何导致政策的推行变形的,同时说明了,在当时极其低下的生产力的情况下,要控制如此庞大帝国所不得不采用的畸形的对道德的高要求。
戚继光这一章节说明了文官制度是如何影响了国家军事的战斗力的,同时也解释清楚了为什么戚继光要一面逢迎文官,一面组织军事,两手抓,这个一篇文章讲的非常清楚:
海瑞是道德治理人的信徒,对于个人道德有极高的要求和自信,但是在一次次碰到硬石头的过程中,作者论证了依靠道德治理国家和人民有多么不可行。
李贽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道德对人的思维的禁锢,也很有意思,另外,书中提到了,李贽好像有外国血统,挺有意思的,大家可以看一看。
《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怎么评价呢?我认为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殊的气味,比如唐朝的大气华丽,宋朝的胆小压抑。这本书足以以小见大,让你通过薄薄的一本书闻到明朝的气味。如果要选一本最薄的书来快速了解明朝的话,我想还真是《万历十五年》莫属。这也就无怪乎,周梅森选择里面的主人公读《万历十五年》来快速了解明朝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