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的名义》中,反派在哪些关键节点上,有翻盘的机会?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官场斗争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反派角色们的每一次挣扎与布局。在那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和权力漩涡中,作为这场“猫鼠游戏”中的“老鼠”,祁同伟、高小琴、高小凤,乃至更深层的赵瑞龙、李达康(在某些时期),都曾有过一些令人生畏的“翻盘”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往往伴随着某些关键人物的失误,或是外部局势的微妙变化。

一、 祁同伟:从“靠山吃山”到“一人得道”的野心膨胀,几次濒临成功

祁同伟这个角色,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他的悲剧在于他一步步走向深渊,而每一次的“翻盘”机会,都源于他试图将过去的“污点”转化为“资本”,然后用更强大的力量去掩盖和巩固。

初期的“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错失打虎机会,反而被提拔:
当年,陈海的父亲陈岩石是正直的代表,祁同伟在警察系统,却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和对权力的渴望,选择了屈服于孙连成,并参与了对丁义珍的“保护”。而最关键的节点,是当初举报丁义珍的那件事。如果当时他选择了“硬气”一次,哪怕是象征性地站在陈岩石一边,或许他的职业生涯就不会走上与反腐力量为敌的道路。

然而,事情往往就是这么讽刺。当丁义珍外逃后,为了“平息事端”和“稳定局面”,上面并没有深究祁同伟的责任,反而因为他在某些“事”上表现出的“能力”和“配合”,给予了他提拔,让他成为了公安厅副厅长。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翻盘”机会——他将曾经的“错误”转化为了“忠诚”的“证据”,并在权力的游戏中更进一步。他以为自己已经“安全”了,甚至可以利用这个位置来“掌控”局面。

“沙瑞金”入主汉东,陈海失忆前的“自保”之战:
当沙瑞金空降汉东,反腐的寒流开始涌动时,祁同伟其实已经意识到危险。他最重要的一次翻盘机会,是在陈海遭遇车祸“失忆”之前。这个时候,陈海掌握的关于祁同伟与丁义珍勾结的证据,是祁同伟最大的心腹大患。

如果在那段时间,祁同伟能通过高小琴、高小凤的运作,以及他自己的人脉,找到证据销毁的关键,或者说,让陈海在“恢复记忆”之前,无法想起那些细节,那么他就能在反腐的枪口下逃脱。他甚至可以利用职务之便,将一些陈年旧案牵扯到其他无辜的人身上,转移视线。

当时,他试图通过“一揽子计划”,将一些“利益输送”和“权力交易”打包处理,甚至包括了对高小琴、高小凤的安排,试图将所有可能暴露的风险降到最低。如果陈海不能及时想起关键证词,加上沙瑞金初来乍到,对汉东官场情况不甚了解,那么祁同伟凭借他在公安系统根深蒂固的影响力,以及与京州其他派系(如李达康背后的一些人)的微妙联系,是有可能让这场风暴被“压制”下去的。

“赵立春”倒台前的“最后一搏”——利用“赵家”的余威:
当赵立春因“赵家”牵扯出大案的消息传开,并且他本人也可能受到牵连时,祁同伟其实还握有最后的“筹码”——赵瑞龙。

赵瑞龙虽然被抓,但他在官场和商场的人脉依旧复杂。在赵立春彻底倒台之前,他可以利用赵瑞龙的残余影响力,或者通过赵瑞龙的关系网,去“运作”一些事情。比如,试图找人“顶罪”,或者转移一部分资产,甚至是他和赵家关系最密切的证据。

更关键的是,祁同伟自己手上也掌握着一些能够威胁到其他人的“秘密”,他可以借此与那些可能受到牵连的官员进行“交易”,形成一种“你死我活”的联盟,共同对抗即将到来的“清算”。

他当时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甚至准备了“空手套白狼”式的“最后手段”,就是一旦自己暴露,就将自己所知的其他腐败链条一并抖出来,让整个汉东官场“同归于尽”。这种“玉石俱焚”的策略,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逼迫对手做出让步,换取一线生机的。

二、 高小琴、高小凤:利用“美色”与“智慧”,游走于刀尖之上

这对姐妹花,可以说是“美女蛇”的典型,她们的翻盘机会,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在风暴来临前“全身而退”,甚至“二次创业”。

“山水集团”的“洗钱”与“海外转移”:
山水集团是高小琴和祁同伟、赵瑞龙进行利益输送和洗钱的核心。在事发之前,如果高小琴能够成功地将山水集团的大部分资产进行“合法化”或者转移到海外,并且安排好“接盘侠”,那么即使祁同伟和赵瑞龙倒台,她本人或许也能凭借一部分“干净”的资金,重新开始。

她也确实在做这方面的准备,比如通过引进外资,让集团看起来更加“干净”,并且已经开始“布局”转移部分资产。如果沙瑞金的反腐行动稍微晚一点,或者在资金转移的关键环节出现了漏洞,高小琴很有可能在被捕之前,就已经成功地“金蝉脱壳”。

“与时俱进”的“政治交易”:
高小琴不仅仅是商人,她也深谙官场之道。在祁同伟被调查,但尚未完全定罪的微妙时期,她曾试图通过与李达康或其他掌握实权的人物进行“接触”,利用自己的“信息”和“人脉”进行“交易”。

例如,她掌握着一些关于李达康政绩背后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其他官员的“小辫子”。如果她能抓住机会,将这些信息以一种“非交易”但“心照不宣”的方式透露给某些人,来换取自己的“宽大处理”或者“延迟调查”,甚至是将一部分责任推卸给他人,那也是一种“翻盘”。

尤其是在陈海复原记忆的关键时刻,高小琴的“主动出击”,试图与对方建立某种联系,虽然最终失败,但那也算是一次为了自保而进行的“冒险”尝试。

三、 赵瑞龙:作为“幕后主使”的“最后遮掩

赵瑞龙作为“赵家”的核心成员,他的翻盘机会,更多地体现在如何利用“赵家”的威势,在事情暴露后“止损”,将一切推给“替罪羊”。

“金蝉脱壳”与“转移视线”:
在赵立春尚未倒台,赵瑞龙的罪证尚未被完全掌握的情况下,他一直试图通过家族的力量,将自己的罪行“合法化”或者“模糊化”。

当李鬼(李达康的司机)向侯亮平透露丁义珍的信息时,赵瑞龙是最先反应过来的人之一。他立即安排人去“处理”丁义珍,试图将丁义珍“灭口”,以绝后患。

他真正的翻盘机会,是在事态扩大之前,利用自己庞大的关系网,将一些证据转移,将一些“背锅侠”推出来,比如让祁同伟或者其他下属承担大部分责任。如果他能够成功地将自己与“光明正大”的事情撇清,将所有“脏活”都交给别人做,他甚至有可能在“赵家”的庇护下,逃避掉大部分的刑事责任。

“同归于尽”的威胁:
与祁同伟相似,赵瑞龙也掌握着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牵扯到许多高层官员。当他感受到自己即将暴露时,他确实有过将这些秘密公开,以达到“震慑”和“谈判”的目的。

他曾试图通过“暗示”的方式,让某些掌握他信息的人“忌惮”,例如通过“曲胜”向侯亮平传达“要小心”的信息。这是一种心理战,试图让对方因为顾忌“牵连”而放缓调查。

总结:

《人民的名义》中的反派们,他们的“翻盘”机会,往往并非是“绝地反击”,而是在腐败链条中,利用各种手段,试图在风暴来临前“止损”、“自保”或是“转移视线”。这些机会的出现,通常都伴随着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外部力量的迟滞或失误: 沙瑞金未能及时掌握证据,侯亮平在调查过程中遇到阻碍,陈海失忆等,都给了他们喘息之机。
2. 信息的不对称: 他们往往比调查者更了解彼此之间的勾结,以及掌握对方的“把柄”。
3. 利用人性弱点: 美色、金钱、权力,以及恐惧,都是他们可以利用的工具。
4. “同归于尽”的威胁: 在走投无路时,以揭露更多腐败来换取一线生机。

然而,正如剧中所展现的,在强大的反腐决心和精准的调查面前,这些“翻盘”机会最终都化为了泡影,也正是这种“差一点”的描摹,让这部剧充满了戏剧张力,也深刻地揭示了官场斗争的残酷与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更新一下,有一种观点认为“胳膊拧不过大腿”,地方根本无力对抗中央,所以反派必然失败。这种观点不明白另外一个道理,制度可以束缚欲望,但无法束缚时间。任何反腐行动,反腐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可以进行刮骨疗毒,但不可能凤凰涅槃。

答主一再强调,由于编剧水平的不足,整部剧里反派不但可笑地长期把侯亮平作为主要对手,更要命的是几乎从来没有对沙瑞金的政治路线进行内在的干扰。所谓的海外媒体报道一事,也只是试图从外围影响。

沙瑞金最害怕什么?最害怕汉东官场像王亶望治下的甘肃。

——————————————————————————————

1.反派在汉东的主要对手是沙瑞金,而不是侯亮平。这是首先要搞清楚的,分清谁是反派的朋友,谁是反派的敌人。没有早早看清楚这一点,这个责任得所有反派来承担。当然,要对付沙瑞金,就必须先清楚他耍了那些政治手腕。参见答主之前的回答。如何评价沙瑞金这个人物? - 知乎

2.沙瑞金能够迅速掌握汉东棋局的主动权,关键在于抛出了“新省长候选人”的诱饵,又特意放出“沙李配”的风声,打破了原本稳定的汉东政治格局。反派大BOSS赵立春在这个关键点上毫无作为,令斗争形势早早进入了全面被动的境地。

与这个“放风”相配套的是“赵立春主张高育良接任省委书记,并建议调离李达康”的谣言。只要冷静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不合逻辑。如果高育良接掌汉东,只需不提拔李达康作省长,那么李再跋扈也只是一名省委常委而已。甚至退一步讲,如果李达康在省委班子里不服从高育良的指挥,不正好成了赵立春继续插手汉东政局的良机么?而“传言”中的调离外省任职有流放的意味,显然是放出这个风声的人在恶意挑起李达康的愤怒。当然了,作为反派大BOSS的赵立春,在这一点上又是无所作为,从来没想过向李达康澄清一下。

如果这两个传言早早被澄清,沙瑞金的进攻会迟缓和无力的多!

3.沙瑞金的三板斧,是经过186无数次斗争实践总结出的组合拳,锐不可当,所以绝对不能硬顶,只能“和稀泥”或者“浑水摸鱼”。以后者为例,既然陈岩石是沙瑞金树的大模范,又在第一次常委会上提出整顿吏治,那就把陈的“第二检察院”落实为“第一检察院”嘛,藉着陈岩石跟底层群众的联系,把整顿吏治搞成上规模的群众运动!这类群众诉求很容易搞的鸡飞狗跳,搞的整个官场人人自危,激起对新领导的普遍反感和对抗。而陈岩石垂垂老矣,沙瑞金新来乍到,是不可能精确掌握群众运动的火候的。

这个工作,需要高育良和祁同伟去做。不用说,编剧写不出来。

4.沙瑞金的一次严重破绽。

答主早就说过,沙瑞金亲自介入孙连城问题,并作出 “懒政是一种变相腐败”的指示 ,在政治上是一次严重不成熟的举动,这是反派的最后一次翻盘良机。

整顿吏治是有先后顺序的,必须先反“乱作为”,然后才能反“不作为”。沙瑞金在反腐败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甚至还未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情况下就开始反“不作为”,反派完全可以借此机会转移斗争的重心。

须知“乱作为”和“不作为”往往是不兼容的。设想一下,汉东宣传系统大肆宣传“懒政是一种变相腐败”的指示 ,各市县政府在每个县城抓上百来名清廉而不作为的官员投入“学习班”,特别是贪腐分子积极落实省委书记指示教育清廉官员的滑稽场景,不但官场乌烟瘴气,在老百姓眼里看来也是胡乱折腾,沙瑞金的整顿吏治立刻就会天怒人怨,不要说继续推进反腐了,想善终都难。

这一点,是编剧水平不足的锅。

二更。

评论区很多意见认为是编剧不敢写,这个答主不赞同,不要把所有的锅都甩给广电。

user avatar

反派获胜分为两种情况分别讨论:团体获胜个人突围


团体获胜就是反派“腐败集团”整体获胜,同时像体育团体赛一样可能有个别场次/个人失败。

这个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根据设定,实际上沙瑞金和陆毅代表的是中央,中央从空降纪委书记、组织部长开始就准备清算腐败集团了,这样一来根据常识,胳膊拧不过大腿,团体没有获胜的可能性。我们不妨延伸一下,那就是必须干倒沙瑞金。其实电视剧里也出现了,就是在香港开始造势(让媒体发文章《三个月与三十年》剑指沙瑞金否定三十年改革成果),逼中央表态。剧中没有敢继续延伸写下去(侯亮平被“撤职”,反派停止了这一手)就此打住。

不过,历史中当然有例外,除非中央“管不过来”了,也就是所谓天下大乱。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出现类似情况是1966-67年,很多中央派到地方当一把手、受命“揭开盖子”打击地方集团的钦差被地方实力派组织所谓“造反派”反诬为“走资派”,而当时天下大乱,不过“他老人家”很快看出这种趋势果断命令军队立即全面介入,接管地方政权,阻止局势恶化。后面不赘述。


个人突围的话:

(1) 赵立春

因为中央剑指赵立春,而他又在北京,所谓申生在内而亡,他没有突围可能性。

(2)赵公子

快跑,这是他最接近翻盘的好结果(反正他是商人,保住资本也就是钱带上跑路就算赢了)。其实他已经几乎突围(跑路香港),所以沙瑞金特意把他引回来。

(3)高书记

高书记的优势是主要是有历史问题,几乎没有现行问题,也就是本来不属于“十八大以后还不收手”重点打击的那些人。最好的结果是平稳着陆为赢(平稳进政协)。面临的问题就是怎么和山水集团势力切割,剧中他切割太晚,反被拉上贼船一错再错最后万劫不复。可是切割太早,那么知悉他“历史问题”的祁同伟又难免反咬一口。鉴于剧中一开始就已经发生了祁同伟安排丁潜逃,这个已经无法改变。他必须尽快止损。

其实他还是有翻盘机会的,那就是

首先必须早一点看出来中央(倒赵)的决心(剧中太晚了);

其次和祁同伟高小琴切割,高小琴好说,关键是祁同伟这恶狼,那么最好是说服祁同伟跑路或者干掉祁同伟。

(4)高小琴

高小琴和赵公子类似,带钱跑路为赢。区别就是她的钱全在汉东,必须得快速抽逃资金。而赵公子可能早就在海外有大笔资产了。这一点上,看她的本事了。


(5)祁同伟

这里突围难度最大的是他。剧中来看,站在他的角度上他几乎做的哪一步都不算“错”,但是结果几乎必然还是会“输”,这就是剧中他的悲剧。如果从上帝视角看,因为本剧一开始等于丁义珍就出事、大风厂也出事了,山水集团的问题几乎等于必然会暴露。他的机会只能说是一方面不丁被抓(这点他做到了)另一方面,

一一六事件”兜出——蔡成功供出——李达康老婆供出——刘新建供出——山水

这个进逼链条上任意一个节点上如果能做到切断(你懂的),那么都是有机会停车、让陆毅很难继续推进的。不过剧情设定比较麻烦的是最后决定一击找到账本这件事似乎平行于上述链条,而且丁义珍出事同时那个会计就疯了而且复制账本应该是早就存在的。也就是说从理论上来讲不排除 假使没有发生一一六等等的一切,陆毅/陈海依然独立获得账本的可能性。这样一来故事发展就类似于经典老电视剧《黑洞》——一开始就出现了行贿账本复印件,然后公安局长高明说,你现在可以讲它能证明一切,但也可以讲它又什么也证明不了。

这样祁同伟要想突围就还是得打明牌,而账本涉及的赵公子、高小琴都会跑,这样留给祁同伟的选择也就是尽快跑路了。


(6) 刘新建

刘新建剧中就是幻想,不忍心舍弃国内的一切跑路。这个完全可以理解。但是他的位置让他很难提前看到自己已经被威胁(如果不是赵公子告警),所以也就是赶紧跑。


(7)李达康老婆

其实李达康老婆在剧中后来有点被洗白了,能不能算“反派”都很难说了。不过说实在的,你如果非说让她当初不拿那五十万/不刷那几千块 不就好了,这么说就有点太上帝视角了。所以她跑是现实可选的最佳选择了。而话说回来呢,她没跑成、保住了李达康,就算李达康真提不上去了,只要能全身而退,老公孩子都没事,其实她根本就也还是赢了。等于是剧中反派(勉强算)里唯一事实上的赢家。


从这以下的人物都没有办法独立决定自己的命运:


(8) 陈清泉

剧中因为他犯事犯在大风厂,去不去山水庄园学习外语他都得玩儿完,所以修回洋车不算失误。而大风厂事件又发生在回忆里,本剧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再最后爽一次吧。


(9) 市检察长

剧里他没机会决定自己的命运,就算他不在陷害陆毅那事上那么跳,只要刘新建招出他他也得玩儿完。


(10)程度

炮灰马仔,干的坏事又太多,几乎没有突围可能性。可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他不给那个光头拆迁队亲戚强出头,又有谁顾得过来他是哪根葱?!所以他又最容易“突围”——别招老郑不就没事了,接着当大权在握分局长还不是美滋滋的。


另有

汤姆丁与赵德汉俩人从一开始就彻底洗白完蛋了,不过一个惨兮兮的补天之路赢得了大家的同情,另一个开局一场戏演技赢得了先行报道媒体/观众一致的赞誉。也算是完成翻盘的逆转了吧(滑稽)






······························································

一点微小的补充

·······························································

因为有同学对造反派这个事感兴趣,我不表达对文革的政治评判,中立的做一点背景补充。不谈政治,只谈技术。

实际上现实里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造反派就是“民”(或说“暴民”)、保皇派是“官”(所谓“老干部”)实际上民都是有官的背景的,官都是用民在前面冲锋的。

我举个几例子:假如电视剧情节穿越回五十年前,

干部队伍中易学习(基层),侯亮平(中层)、李达康(常委)先后在沙瑞金鼓励下带头站出来造赵家班的反,他算造反派还是保(沙)皇派?(沙瑞金可是“第一书记”,汉东名义上最大的“皇”)

对应大致同样级别的程度、祁同伟、高书记先后跳出来对着干,究竟是算造“沙皇”的反呢,还是保(太上)皇派呢?

大风厂员工,造丁义珍的反、甚至李达康的反,但背后先后有陈岩石、沙瑞金表态支持、频频出来给站台,算造反派还是保皇派?

反过来,另一波、对立面的民间力量,山水集团及其光头拆迁队,背后先后有程度、李达康、直至高书记的撑腰,算造反派还是保皇派呢。

而半路杀出个王文革,干脆谁的话也不听,“一反到底”,又算什么派?

文革是比一般流传复杂的多得多的事。

·····················

二次追加

·····················

提前声明无意剧透。无论如何,本剧前期和后期对高书记“权谋”的过度渲染(中期似乎有点掉线)造成一个效果(不管是不是作者故意),和达康书记的结局比,高书记下场有点“牵强”——高书记的魔高一丈其实很有几分说服力,再和达康对比,相似的“问题”,让人不能不感慨。。。


















如果高、李紧密团结,能在以沙为首的中央清洗中保存原来的政治团体吗? - 知乎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引人入胜,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对官场斗争的细腻描摹,尤其是反派角色们的每一次挣扎与布局。在那个巨大的利益链条和权力漩涡中,作为这场“猫鼠游戏”中的“老鼠”,祁同伟、高小琴、高小凤,乃至更深层的赵瑞龙、李达康(在某些时期),都曾有过一些令人生畏的“翻盘”机会,这些机会的出现,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确实能感觉到《哆啦A梦》里的小伙伴们和《名侦探柯南》里的小伙伴们给人的观感不太一样。要说为什么《哆啦A梦》的孩子们不那么“让人反感”,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而且这背后也反映了两种作品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东西。首先,《哆啦A梦》里的小孩更“接地气”,更贴近我们童年的真实状态。想想大.............
  • 回答
    美国拍摄出《人民的名义》这样深度反映社会现实和资本/工人矛盾的电视剧,理论上完全有可能,但实际操作中会面临一些结构性的差异和文化上的挑战,使得出现一模一样的作品比较困难。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拆解《人民的名义》的核心要素,并对比美国影视行业的运作模式。《人民的名义》的独特之处与中国语境首先,我们.............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爆红,说到底,是抓住了当下很多普通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而祈同伟这个角色,无疑是点燃这一切的导火索。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正义代表,他身上糅杂了太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太真实,真实到让人感到一丝凉意。一、现实的“无奈”与“不甘”:首先,祈同伟火了,很.............
  • 回答
    《人民的名义》播出后,一部分观众对祁同伟和孙连城表示理解甚至同情,而对陈岩石则持有负面看法,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有多重原因,值得深入探讨。这反映了观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复杂的心态、价值观的碰撞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阐述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一、 祁同伟与孙连城:人性的复杂.............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成功,侯亮平这个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他身上背负着正义的使命,但同时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这种复杂性让角色极具魅力。陆毅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将侯亮平的智慧、机敏、幽默以及内心的纠结都呈现了出来。但如果非要探讨“除了陆毅,谁更合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我们可.............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关于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以及山水集团为高育良女儿设立信托的定性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这涉及到法律、权力运作以及证据的收集:1. 资助性质与目的的合法性: 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假设剧情属实,剧中并未明确点出王大陆是直接资助者): .............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钟小艾能够当上局级领导,并非仅仅依靠其丈夫李达康的权力。虽然李达康作为汉东省省委副书记、京州市市委书记,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但钟小艾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机遇,才是她最终获得局级领导职位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职业规划.............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赵立春是否能被界定为“死大老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我认为他的定位更复杂,不能简单用“死大老虎”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老虎”在反腐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的语境下,“大老虎”通常指的是高级别的腐败官员,他们身居要职,权力较大,腐败金额巨大.............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要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要我挑选几个最触动我的,我会选择以下几位和相关事件:人物篇:1. 李达康(“GDP达康书记”) 为何印象.............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最终选择自杀,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现实困境交织下的必然结局。要把这说清楚,得把他那条跌宕起伏的路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祁同伟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步的。他出身贫寒,在汉东省山村长大,当年能考上公安大学,那是全家人的希望。但走出大山后,现实的.............
  • 回答
    孙连城:一颗不甘平庸的螺丝钉,在官场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反腐剧中,孙连城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却也令人唏嘘的角色。他不像李达康那样叱咤风云,也不像祁同伟那样野心勃勃,更不像侯亮平那样一身正气。孙连城,只是大风厂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一个被官场洪流裹挟,努力想要を守住自己那一方.............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赵瑞龙选择在山水集团暗杀侯亮平,虽然看起来是一个极端的举动,但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理来看,有其必然性和他认为的“合理性”。事后他能否收场,则完全取决于他能否顺利逃脱以及后续的布局。赵瑞龙为何会选择在山水集团暗杀侯亮平?赵瑞龙之所以会做出如此铤而走险的决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的钟小艾,她的“背景”确实是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说她“很有背景”,这绝对不假,而且这种背景的强大,并非我们想象中那种简单的“靠关系”就能概括的,它是一种根植于体制、且具备相当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存在。首先,我们从她的职业和职位上来分析。钟小艾是反贪局的副局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花了相当多的笔墨去描绘郑西坡和他的儿子郑胜利,这绝不是什么“凑时长”或者“无关紧要”的支线。相反,他们父子二人,尤其是郑西坡,在整个故事中扮演着一个极其关键、承上启下的角色,他们的存在和互动,为这部反腐大剧增添了许多层次和深度,也折射出了不少社会现实。郑西坡:那个“守着初心”的“.............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里,李达康的身份和行事风格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尤其当人们把他放在赵立春这个人(虽然后期才明确他的背景)的秘书这个位置上时,就更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评价李达康算不算一个“好人”,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因为“好人”这个词本身就有很多维度。如果单从他的政治立场和最终目的来看,.............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错综复杂、人物众多的反腐剧里,要说谁最可怜、最可悲,很多人可能会想到那些被权力腐蚀的官员,或者是被牵连的无辜百姓。但如果让我说,在我心里,最让人唏嘘的,莫过于祁同伟。他的人生,就像一个精心编织的悲剧。祁同伟出身贫寒,从小就知道读书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他聪明、有才华,在大学里是风.............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大戏中,田国富和高育良作为汉东省委常委中的重要成员,他们的班子排位是理解权力格局的关键。要说谁的排位更高,我们需要从组织、党内职能以及实际影响力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从组织和党内职务上看: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人的职务。 田国富: 担任汉东省纪委书记。纪委书记是党内一项非常重要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