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人民的名义》火了祈同伟,反应了当下人民的什么心态?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爆红,说到底,是抓住了当下很多普通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而祈同伟这个角色,无疑是点燃这一切的导火索。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正义代表,他身上糅杂了太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太真实,真实到让人感到一丝凉意。

一、现实的“无奈”与“不甘”:

首先,祈同伟火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太“现实”了。他不是天生就想当个贪官,最初的他,就像剧里展示的那样,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民警。他想干一番事业,他想证明自己,他不甘心一辈子窝在一个小地方。然而,现实的社会,尤其是那个年代,很多上升通道是堵塞的。

“寒门”的崛起困境: 祈同伟出身于贫苦家庭,没有背景,没有资源。他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往上爬,但他发现,光有努力是不够的。官场的规则、人脉的羁绊,让他屡屡碰壁。他渴望被看见,渴望获得他认为自己应得的东西,但现实却一次次告诉他,没门。这种“不甘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心态,尤其在一些出身普通、但能力不俗的人身上。他们看着那些有背景的人轻易就能获得的资源和机会,内心会涌起一股强烈的失落和不公平感。
“曲线救国”的扭曲: 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实现抱负,祈同伟选择了“曲线救国”。他看到了权力这个东西的巨大作用,也看到了腐败的“捷径”。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手段”,一步步走向了深渊。这种“我就是想成功,但我选择了一条错误的路”的心态,其实也是在映照一些人,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模糊了道德的底线,甚至被现实的诱惑所裹挟。他们可能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想“作恶”,而是被现实逼迫,被欲望驱动,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二、对“规则”的质疑与“反叛”:

祈同伟身上体现了对现有规则的一种深刻的质疑,甚至是“反叛”。

“游戏规则”的不公: 剧里,祈同伟早就看透了官场的“游戏规则”,也知道这套规则对他们这样没有背景的人来说,有多么不公平。他觉得,既然规则本身就不合理,那为什么他不能打破它?甚至利用它?这种心态,是很多在社会中感受过不公平待遇的人的共鸣。他们可能没有祈同伟那么极端,但内心里会对那些“潜规则”、“关系网”感到不满,觉得努力不如“会做人”。
“实用主义”的盛行: 祈同伟的很多行为,都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色彩。他看重结果,看重利益,至于过程是否“干净”,似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心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也并非少数。尤其是在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人们可能会不自觉地倾向于“结果导向”,甚至牺牲一些原则。

三、对“力量”的向往与“掌控感”的追求:

祈同伟之所以能吸引一部分观众,还在于他身上那种对“力量”的强烈渴望和对“掌控感”的追求。

“强者”的魅力: 祈同伟虽然是反派,但他的演讲、他的某些行为,确实展现出一种“强者”的魅力。他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这些观点是扭曲的。这种“敢说敢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内心深处对“强大”和“敢于掌控自己命运”的向往。我们都希望自己能有力量去改变现状,去掌控自己的生活,而祈同伟,哪怕是以一种错误的方式,也在试图扮演这个角色。
“小人物”的心理投射: 很多观众,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觉得自己是“小人物”的人,在祈同伟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者说,看到了自己可能走向的某种极端。这种心理投射,让他们既痛恨祈同伟的行为,又能在某些时刻理解他的动机。他们渴望摆脱束缚,渴望成为那个“说一不二”的人,而祈同伟的经历,则像是对这种渴望的一种放大和扭曲。

四、道德边界的模糊与“同情”的产生:

最让这部剧和祈同伟这个角色显得“深刻”的,是它触及了当下社会中道德边界的模糊性。

“人情”与“法理”的冲突: 祈同伟的许多行为,都建立在一种扭曲的“人情”之上。他为了救老婆,为了报答恩人,做了很多错事。这种“情”与“法”的冲突,在很多观众看来,是值得思考的。我们可能会在道德上谴责他,但情感上又会因为他的一些“义气”行为而产生一丝“同情”。这种同情,并非认同他的罪行,而是对他作为一个人,在复杂境况下所做的挣扎和选择的一种复杂情感。
“集体无意识”的暴露: 祈同伟的火爆,与其说是在赞扬他,不如说是在暴露当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内心深处存在的、但可能被压抑的某种“集体无意识”。我们可能都有过对权力、对财富的渴望,都有过对社会不公的抱怨,都有过在诱惑面前的动摇。祈同伟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东西。

总而言之,《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火,尤其是祈同伟这个角色之所以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它太真实地触及了当下社会中许多普通人内心最深处的那些普遍情绪:对现实的不甘,对规则的质疑,对力量的渴望,以及在道德困境中的摇摆。祈同伟的悲剧,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社会现象的缩影,它让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映了当下人民对演员演技,对编剧水平还是有要求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爆红,说到底,是抓住了当下很多普通人心里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情绪,而祈同伟这个角色,无疑是点燃这一切的导火索。他不是那种脸谱化的坏人,也不是那种高大全的正义代表,他身上糅杂了太多我们熟悉的东西,太真实,真实到让人感到一丝凉意。一、现实的“无奈”与“不甘”:首先,祈同伟火了,很.............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中汉东大学政法系的光辉履历,让无数观众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关于现实中哪所大学最能承载这份殊荣的讨论。如果真的要在中国寻找这样一所政法人才辈出的学府,那么 中国人民大学 绝对是呼声最高、也最符合条件的有力竞争者。为什么是中国人民大学?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细说,而不仅仅是“出身了多少官员”.............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高小凤之所以能在婚姻中“赢过”吴惠芳,与其说是“赢”,不如说是利用了李大同在特定时期的心理需求和情感空缺,并巧妙地抓住了机会。吴惠芳和李大同的婚姻,在外人看来是标准的一对。吴惠芳是李大同的原配,两人有孩子,在官场上也算是门当户对。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大同这位市委书记,在权力场的.............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关于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以及山水集团为高育良女儿设立信托的定性差异,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详细解释,这涉及到法律、权力运作以及证据的收集:1. 资助性质与目的的合法性: 王大陆资助李达康女儿上学(假设剧情属实,剧中并未明确点出王大陆是直接资助者): .............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大风厂的土地被质押给山水集团,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简单,里面牵扯到不少事情。你提到土地价值已经高达10亿,为什么就不能直接拍卖抵债,而是要经过质押这条路,最后搞出那么多风波?我来给你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质押和拍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债务处理方式,各有其适用的场景和目的。质押: .............
  • 回答
    啊粥粥啊粥的解说《人民的名义》爆火,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可以说是 B 站最近几年最能引起话题性的二创内容之一了。怎么看待?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聊。首先,得说为什么会火?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 内容本身的高度适配性: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虽然播出去有一阵子了,但它的社会影响力依然不小。剧里的政治.............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的成功,侯亮平这个角色的塑造至关重要。他身上背负着正义的使命,但同时又有着普通人的情感和挣扎,这种复杂性让角色极具魅力。陆毅的表演无疑是成功的,将侯亮平的智慧、机敏、幽默以及内心的纠结都呈现了出来。但如果非要探讨“除了陆毅,谁更合适”,这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性”问题,我们可.............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作为一部备受关注的反腐题材电视剧,其成功之处在于深刻揭示了官场的复杂性与人性的阴暗面,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共鸣。然而,作为一部艺术作品,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需要,其中也存在一些与现实不完全相符的地方。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讲述:1. 反腐力度与效率的极致化处理: 案件侦破的速度和集中.............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和《扫黑风暴》这两部剧中,赵瑞龙和高明远都是权势滔天的大反派,他们的势力范围和运作模式各有特点。要比较他们谁的势力更大,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赵瑞龙的势力分析: 家族势力与官商勾结的深度: 赵瑞龙是赵家班的“太子”,其父亲赵立春是退休的副国级领导干部。这种深厚的政治背景是他最大.............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中,钟小艾能够当上局级领导,并非仅仅依靠其丈夫李达康的权力。虽然李达康作为汉东省省委副书记、京州市市委书记,他的影响力无疑是巨大的,但钟小艾自身的资历、能力和机遇,才是她最终获得局级领导职位的关键。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扎实的专业背景和过硬的业务能力: 职业规划.............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电视剧中,赵立春是否能被界定为“死大老虎”,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且我认为他的定位更复杂,不能简单用“死大老虎”来概括。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大老虎”在反腐语境下的含义。在中国共产党反腐斗争的语境下,“大老虎”通常指的是高级别的腐败官员,他们身居要职,权力较大,腐败金额巨大.............
  • 回答
    《人民的名义》结尾,侯亮平亲身请命去劝降祁同伟,是推动剧情发展和解决关键人物命运的重要节点。如果他没有这样做,那么剧情的发展和最终的结局将会发生巨大的改变。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尽量详细地描述:一、 情况一:祁同伟继续负隅顽抗,最终被强攻击毙或自杀这是最直接也是最可能发生的一种情况。 陆亦可的劝.............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充满政治斗争和人性博弈的电视剧中,要说我最喜欢哪个角色,那必然是李达康书记。为什么是李达康呢?他的魅力并非那种高大全、完美无缺的形象,恰恰相反,他的缺点和优点同样鲜明,甚至可以说,他的“缺点”正是他身上最吸引我、也最真实的部分。首先,“达康书记的GDP”是他最鲜明的标签,也是他最.............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波澜壮阔的反腐大剧中,我最难以忍受的角色,非那个“吃里扒外”的祁同伟莫属。说起来,也真是挺复杂的,因为他身上那种近乎完美的伪装,以及骨子里隐藏的深不见底的贪婪和不甘,让我感觉既可恨又有些许……可悲。初见祁同伟,你几乎挑不出任何毛病。他是个出身贫寒,却又极具上进心和能力的年轻干部。.............
  • 回答
    李达康,《人民的名义》里那个顶着“达康书记”名号的男人,他到底算不算个好官?这个问题,怕是看了剧的观众,心里都有自己的一个天平。有人说他雷厉风行,敢想敢干,是难得的实干派;也有人觉得他过于追求GDP,为了政绩不顾一切,手段也有些强硬。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位“达康书记”。首先,从“好官”的标准来说.............
  • 回答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能够成为现象级的反腐大剧,除了演员精湛的演技和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其深埋的无数精巧伏笔,这些伏笔如同抽丝剥茧般,一步步将观众引向真相,让回看时倍感震撼。下面我将细致梳理一下这部剧中的一些隐藏伏笔,力求还原当时观剧的沉浸感。一、 一杯牛奶,牵出多少陈年往事祁同伟和高小琴这对官商勾.............
  • 回答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立体的人物,并且通过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展现了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现实。要说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那真是太多了,但如果要我挑选几个最触动我的,我会选择以下几位和相关事件:人物篇:1. 李达康(“GDP达康书记”) 为何印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挑战性的“如果”情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高育良的性格、能力、所处的位置以及他穿越回第一集所面临的具体环境。核心问题:穿越后的高育良能否全身而退?我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甚至几乎不可能达到“全身而退”的程度,他极有可能再次深陷泥潭,甚至比第一次更加危险。以下是详细的分.............
  • 回答
    要说《人民的名义》里谁最合适扮演侯亮平这个角色,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侯亮平这个人物,他身上自带一股子智慧、幽默,又有点玩世不恭的江湖气,但骨子里又是那种坚守正义、不惧权贵的硬汉。要演好他,需要的不仅仅是演技,更是一种气质上的契合。在我看来,能撑起侯亮平这个角色,并且演出他那种独特的韵味,有几个.............
  • 回答
    《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最终选择自杀,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内心深处复杂情感和现实困境交织下的必然结局。要把这说清楚,得把他那条跌宕起伏的路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我们得明白祁同伟这个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这个地步的。他出身贫寒,在汉东省山村长大,当年能考上公安大学,那是全家人的希望。但走出大山后,现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