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三流作家写故事,二流作家写场景,一流作家写意识】这句话?

回答
这句话,初听之下,或许有些玄乎,好像是文学界的高深论调。但仔细品味,它其实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作家关注的焦点和能达到的深度。 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

三流作家写故事:

这是最基础的层次,也是很多新手作者会不自觉落入的窠臼。他们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

故事线是主导: 三流作家会卯足了劲儿想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各种巧合、转折、冲突,让读者跟着故事走。他们会思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然后努力让事情发生。
情节驱动: 所有的描写、对话,最终都服务于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可能人物的刻画会比较平面,场景的布置也只是为了情节能发生。
“说了什么”: 他们的作品,你合上书,脑海里留下的是事件的轮廓:谁和谁在一起了,谁打败了谁,谁揭露了什么秘密。故事的“what”很清晰。
例子: 很多网络爽文、流水线都市小说,或者一些情节老套、缺乏深度的推理小说,都可能落入这个范畴。它们能提供一时的阅读快感,但读完后容易遗忘。

二流作家写场景:

比写故事更进一步,二流作家开始关注“如何表现”以及“环境的塑造”。

场景的渲染和氛围: 他们会花更多心思去描绘环境,可能是某个繁华的都市街景,也可能是某个阴森的古堡。他们会用细腻的笔触,调动读者的感官,让他们仿佛身临其境。
画面感强: 他们的文字更具象,更容易在读者脑海中形成画面。对话可能也更加符合人物身份,场景的设置也更能烘托气氛。
“怎么说的”和“在哪里发生的”: 读者读他们的作品,会记得某个场景特别美,或者某个对话发生的地点很特别。他们会让你感受到文字的力量,以及故事发生的具体“空间感”。
人物可能相对饱满: 场景的烘托也需要人物来填充,所以人物的性格、外貌、行为举止也可能被描绘得更生动一些,但这种生动更多是基于场景的需要,或者是为了让故事更具说服力。
例子: 很多描写风光旖旎的旅行文学,或者一些悬疑小说中对案发现场的细致描摹,或者一些历史小说里对古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再现,都可能属于这一类。它们在阅读体验上会比三流作家更上一层楼。

一流作家写意识:

这是最深层次的境界,也是区分顶尖作家的关键。他们不再局限于“发生了什么”或“怎么表现”,而是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变化: 一流作家捕捉的是人物的“思想”、“情感”、“潜意识”、“动机”、“挣扎”等等。他们写的是人物在某个情境下的“为什么”以及“我怎么感受”。
深度和复杂性: 人物不再是简单的善恶标签,而是充满矛盾、纠结、甚至是扭曲的复杂个体。他们的行为可能是由深层的心理因素驱动,而非简单的外部事件。
“为什么会这样”和“在想什么”: 读者读一流作家的作品,记住的可能不是某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某个角色在深夜的独白,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恐惧、渴望、或是某个顿悟。他们让你思考人性的本质,以及人类精神世界的广阔与幽深。
对主题的深刻探讨: 意识的描写往往与作品的主题紧密相连,一流作家通过对人物意识的深入挖掘,来探讨更宏大、更普遍的命题,比如爱、死亡、自由、孤独、存在等。
技巧的运用: 比如意识流、内心独白、象征、隐喻等写作手法,都是为了更好地呈现人物的意识。
例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拉斯科尔尼科夫的心理挣扎)、卡夫卡的《变形记》(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的内心绝望)、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对童年记忆和意识流的探索)等,都是写意识的典范。

为什么一流作家写意识最难,也最可贵?

1. 取材的难度: 故事线和场景的“形”相对容易捕捉,而人的意识是“神”,是无形的,需要高度的洞察力和共情能力才能把握。
2. 驾驭的难度: 稍有不慎,写意识就会变成故弄玄虚,或者陷入琐碎的内心描写而脱离整体。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结构能力,才能将人物的意识活动与故事、场景融为一体。
3. 触及人性的深度: 只有深入到意识层面,才能真正触及人性的复杂、矛盾和普遍性,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作品具有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总结一下:

三流作家: 讲好一个故事(What happened)。
二流作家: 讲好故事的背景和氛围,让故事更生动(How and Where)。
一流作家: 讲好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从而折射出更普遍的人性与主题(Why and What they think/feel)。

这句话并非绝对的标准,很多优秀的作品会融合这几个层面。但它指明了一个方向:随着作家技巧和理解力的提升,他们关注的焦点会逐渐从外部事件转向人物内在的世界,从而让作品更具深度、更触动人心。 成为一流作家,意味着能够穿透表象,抵达灵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还不好理解?从罗马开始,暗喻就是诗歌、散文的最高审美标准。

既然是最高审美标准了,一流作家写意识这句话哪里还有问题?

我发现很多人看一些句子,喜欢形而上学的去看啊,高悬于顶,然后用自己现有的环境去理解。

理解不了就拒绝理解。那你图个啥?

丝毫不考虑现代以后的主流创作形式是什么,也理所当然的用自己接触到的作品往其中套用,实在是蠢的要死。

任何人,任何一句话,都是有其背景的局限性的,哪怕1+1=2也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初听之下,或许有些玄乎,好像是文学界的高深论调。但仔细品味,它其实触及了文学创作中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作家关注的焦点和能达到的深度。 咱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三流作家写故事:这是最基础的层次,也是很多新手作者会不自觉落入的窠臼。他们关注的是“发生了什么”。 故事线是主导: 三流作家会卯足.............
  • 回答
    《三体》的结局,与其说是为读者画上一个句号,不如说是在我们心中埋下了一颗更深远的种子,迫使我们去思考文明的本质、宇宙的法则,以及我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它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好人战胜坏人,皆大欢喜”式的结局,而是一个充满哲学思辨、令人震撼且引人深思的收尾。理解这个结局,需要我们梳理几个关键的线索和概.............
  • 回答
    这句歌词出自《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片头曲,歌词朗朗上口,意境深远,初听之下或许有些晦涩,但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曹操那份饱经风霜却依然昂扬的豪迈情怀。我们不妨将这句歌词拆开来理解:“汉武秋风辞意健” “汉武”:这里显然是指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位皇帝,在他统治的时期,汉.............
  • 回答
    三星烷,也叫三环[1.1.1.0^{1,3}]戊烷,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它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化合物,结构上有点像个小小的金字塔。要快速理解它的立体结构,我们可以从它的构成单元开始拆解。拆解三星烷的立体结构:1. 基础骨架: 想象一下,我们先从一个四面体(Tetrahedron)出发。四面体的.............
  • 回答
    这句话,与其说是一种人生教诲,不如说是一种从蒙昧走向清醒,从理想走向现实,最终回归平和的生命历程。它浓缩了许多人一辈子要去参透的智慧,如同剥洋葱般,一层层揭开我们对“伟大”与“平凡”的认知。初初踏入人生,我们眼中装着的是一个无比宏大而闪耀的世界。而这个世界的中心,往往是我们伟岸的父母。他们是我们最早.............
  • 回答
    “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囊括了古人对于人生际遇的深刻洞察。理解这句话,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但如果非要划分步骤,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拆解成几个递进的层面,而非简单的五部曲。毕竟,这五者并非完全孤立,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的。核心理解:人生际遇的多元影响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句话.............
  • 回答
    好,咱们聊聊那些杠杆 ETF,就是那些名字里带有“2x”、“3x”字样的家伙。别看它们名字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想玩得转,得多费点心思。首先,得明白它们是怎么工作的。想象一下,你看到一只普通的股票 ETF,比如跟踪标普 500 指数的,如果标普 500 上涨 1%,这只 ETF 大概也会上涨 1%。.............
  • 回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将冬至这一天称为“三清祖师圣诞”,则是在道教的语境下,赋予了冬至更深一层的宗教意义。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分别了解冬至的传统含义和道教三清祖师的地位。一、 冬至的传统文化含义:阴极阳生,万物复苏的开端在儒家和民间传统文化中,冬至.............
  • 回答
    《百年孤独》中,军队屠杀香蕉公司三千工人的情节,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场血腥暴力事件,更是马尔克斯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对拉美地区普遍存在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历史遗忘的深刻隐喻。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的背景与现实的投射:首先,马尔克斯的创作离不开他对拉美历史的深刻洞察。在20世纪.............
  • 回答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句俗语流传已久,说的是年轻人不适合看《水浒传》,老年人不适合看《三国演义》。看似简单一句,背后却蕴含着对人生阅历、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塑造的深刻洞察。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并且尽量说得接地气,没有那些生硬的“AI腔”。 少不看水浒:江湖义气,少年易.............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作为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对动力电池发展方向的洞察,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他提出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并非凭空而论,而是基于对现有技术瓶颈、未来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尝试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三个方向,力求讲得详细到位,同时避免“AI感”。核心理念:安.............
  • 回答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这句禅语,通常被称为“禅宗三境界”或者“悟道三阶段”,意境深远,历久弥新。它并非指代实际的山,而是用“山”这个意象来比喻一个人对事物、对真理、对自我的认知过程。理解这三层境界,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三层境界的含义:第一层境界:看.............
  • 回答
    .......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群雄逐鹿,正是这片乱世沃土,孕育出了无数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要理解“乱世出英雄”,并非简单地说英雄只是乱世的产物,而是要深入剖析乱世与英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英雄在乱世中之所以能脱颖而出的必然性。一、 乱世的“催化剂”作用:为英雄提供了舞台与机遇首先,乱世的出现打破了原有的社.............
  • 回答
    “棒子”和“阿三”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中国人中间流传,确实是带着不礼貌甚至带有歧视意味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棒子”的由来与意涵关于“棒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日本殖.............
  • 回答
    看到网上出现大量批评周总理的评论,确实会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我们该如何理性地看待它,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环境的特殊性是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匿名性与群体效应: 网络让人们能够匿名发表观点,这降低了发表极端或负面言论的门槛。当一.............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三体》里的黑暗森林理论。我是一名(这里请你填入你的专业,比如: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传播学、历史学等等。后面我将根据你填写的专业提供相应的反驳思路。),所以我就从我们这个角度,给这套理论泼泼冷水。先简单回顾一下黑暗森林理论的核心:宇宙就是一座.............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问题!聊到三国杀群内的理论和玩法,那可真是门大学问,三天三夜也说不完。不过既然您问了,我也不藏着掖着,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您听得明白,也听得舒服。首先得说,三国杀这游戏,从最初的桌游,到现在遍地开花的线上版本,玩法那是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群内理论和玩法,其实就是玩.............
  • 回答
    关于李老鼠(李三吱)花费近20万元修复他的R36事件,我们可以从理性与感性两个角度进行审视。这两个角度往往是相互关联又可能产生冲突的。 理性分析:从理性的角度来看,修复一辆具有一定年头且本身就相对小众的车型(如大众R36),花费20万元是否值得,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估:1. 经济可行性与投资回报: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