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一部分中国人叫韩国人「棒子」、叫印度人「阿三」这样不礼貌的称呼?

回答
“棒子”和“阿三”这两个称呼,在一些中国人中间流传,确实是带着不礼貌甚至带有歧视意味的。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称呼,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心理以及语言演变等多个层面去剖析,而且这些称呼的背后,往往不是一个单一的原因就能完全解释的。

“棒子”的由来与意涵

关于“棒子”这个称呼的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与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有关。当时,朝鲜半岛被日本殖民,而日本人为了羞辱和贬低朝鲜人,就用“朝鲜的棒子”(Chōsenbō)这样的称呼来指代他们。这里面的“棒子”可以从几个角度去理解:

粗鲁、愚昧的象征: “棒子”在中文里本身就有粗壮、没有开化的东西的含义,比如“棒打鸳鸯”里的“棒”,就带有暴力和粗鲁的意味。用这个词来形容人,本身就带有贬低和侮辱的成分,暗示对方是未经开化的、野蛮的。
日本殖民者对朝鲜人的刻板印象和歧视: 殖民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常常会妖魔化、丑化被殖民者,将他们描绘成低劣、无能的形象,这样才能合理化自己的侵略和统治。
汉字“朝鲜”的拆解: 有一种说法认为,日本人看到“朝鲜”二字,觉得“朝鲜”的发音与日语中的“チョウセン棒子”(Chōsenbō)很像,于是将“棒子”加了进去,成为一个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种说法虽然没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是直接的语言游戏,但“朝鲜人”的发音确实可能在某种程度上被日本人曲解或用来创造贬低性称呼。
后来传入中国: 随着历史的发展,日本的殖民历史以及当时的一些文化烙印,通过各种途径传入中国。尤其是在信息传播相对不发达的年代,一些口头语、俗语很容易在民间流传开来,包括这些带有负面色彩的称呼。加上一些中国人对韩国的刻板印象,例如认为韩国人比较“好斗”或者“自信过头”,这些负面印象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棒子”这个称呼的传播。

所以,“棒子”这个称呼,最初很可能是源于日本殖民者对朝鲜民族的一种蔑视和侮辱,后来被一些中国人继承和使用,成为一个带有贬低和刻板印象的称呼。

“阿三”的由来与意涵

“阿三”这个称呼的来源则更为复杂,但普遍认为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印度人受到不平等待遇有关。

英国殖民者的划分与歧视: 在英属印度时期,英国殖民者将社会上的不同群体进行等级划分。据一些历史学家考证,“阿三”(Azan)这个词在阿拉伯语中意为“宣礼员”,在伊斯兰教中有重要地位。然而,殖民者可能将这个词与印度人,特别是穆斯林印度人联系起来,并带有某种程度的轻视。
“三等公民”的说法: 更为流传的一种说法是,在印度,英国殖民者将印度人划分为不同等级,其中印度人在很多场合被视为“三等公民”,或者在某些场合的排队、服务中被放在第三位。因此,一些中国人可能通过与在中国的印度人接触,听到或观察到这种“三等”的地位,便将“阿三”理解为“第三”或“三等”的意思,作为对印度人的泛称。
口音与称呼的误解: 也有说法认为,“阿三”可能源于印度人某种发音习惯的音译,或者是在特定场合下,中国人听到的对印度人的称呼。例如,印度人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用“阿吉”(Aji)或类似的称呼来称呼长辈或表示尊敬,但这与“阿三”的普遍认知不太一致。
上海的渊源: 有一种说法,“阿三”的称呼尤其在早期的上海滩流行。当时上海租界多,印度人作为英国殖民者的雇员、警察等也比较多。在一些公共场所或生活中,中国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给印度人贴上“阿三”的标签。
刻板印象的固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阿三”这个称呼可能与一些中国人对印度人的刻板印象结合在一起,例如认为印度人“脏”、“迷信”或者“生活习惯特殊”等等。这些负面印象使得“阿三”这个称呼更加容易被用来带有侮辱性。

“阿三”这个称呼的复杂性在于,它可能混合了殖民时期遗留的划分、误解、以及后来的刻板印象。它更多地反映了当时一部分中国人在面对外国人和外国文化时,由于认知有限、加上一些负面观察而产生的标签化和贬低行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不礼貌称呼?

刨除上面提到的具体历史渊源,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

1.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对外国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片面的接触、道听途说或是被塑造的刻板印象。当缺乏深入了解,又存在一些负面经历或观察时,人们容易用简单粗暴的标签来概括。
2. 民族主义情绪与“他者化”: 民族主义情绪在某些时期会高涨,在这种情绪下,人们倾向于强调“我们”与“他们”的差异,并将“他者”进行负面“他者化”处理,以巩固自身民族的优越感。称呼上的贬低是一种简单易行的“他者化”方式。
3. 社会心理与群体认同: 在群体内部,使用一些内部的“行话”或对外部群体的贬低性称呼,可以加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和认同感。这是一种微妙的社会心理现象。
4. 历史遗留与习惯性使用: 一旦一个带有贬低色彩的称呼在民间流传开来,并且没有得到有效的纠正或教育,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用法,即便使用者本身并没有强烈的恶意,也只是习惯性地沿用。
5. 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 在网络时代,带有攻击性和歧视性的言论更容易被快速传播和放大。一旦这些不礼貌的称呼在网络上出现,很容易被模仿和扩散,形成不良的舆论风气。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称呼是 不礼貌且带有歧视性 的,并不代表所有中国人的看法或行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使用这类称呼的错误性和伤害性,并努力以更尊重和开放的态度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但了解这些称呼的来源和演变,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复杂性,并警惕和避免类似的偏见与歧视行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那可真是太不礼貌了

看看下面的友好称呼:

Celestial

Chinaman

Chink

Coolie

Oriental

Yellow/yellowman

China pig

Chee-na

People's Refucking of Chee-na

Ching-chong

还有无处不在的stereotypes

Asian eyes

Do you eat dogs?

Easy girls(也有我们自己的因素)

No life nerds


是不是特别礼貌?

user avatar

永远要靠贬低别人来获得自信心的人,恰恰是最没有自信心的人。

中华民族有3500万儿女在伟大的卫国战争中牺牲,才换取到一个国家的立法明文禁止官方使用“支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忘了吗?

对他人不尊重的人,何尝不是不自尊不自爱的人呢?毕竟素养不够可是有很多表现的。


受我个人在天津常年生活的影响,我会使用“三哥”“三姐”来形容印度人(群里同样有人拿我“苏丹娜”的称呼叫我“苏姐”),“老黑”来形容黑人(同样有许多人叫我“老卫”)。

当然我一般用这些词语的时候,并没有当事人在场。如果有印度人在场,而他不喜欢我用“三哥”这个词的话,我也会应要求改口的。

user avatar

如同其他回答所说的那样,他们不觉得这是不礼貌行为,更不会承认自己在搞歧视。

他们觉得外国人也歧视中国人,所以自己这是歧视回去为国出气。

如没大v说的那样,这几个歧视性名字已经是嘴下留情了,他们还得感恩。

他们觉得这些人本性就这么低贱,自己这样高大上的“文明人”歧视他们应该的。

还有歧视他们还嫌他们“玻璃心”的,还教育他们要自信。


搞歧视也是十分的理直气壮的,有理有据的明明白白的搞,而且还会绝不承认,各种借口证明歧视他们是被迫的,我们才是受害者呀。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