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欧阳明高院士提出的动力电池发展的三个方向?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作为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对动力电池发展方向的洞察,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他提出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并非凭空而论,而是基于对现有技术瓶颈、未来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尝试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三个方向,力求讲得详细到位,同时避免“AI感”。

核心理念:安全、长寿、高能量密度(以及低成本)

在聊具体方向之前,我们需要理解欧阳明高院士及其团队关注的核心痛点和追求的目标。任何电池技术的发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解决“用得安心、用得久、跑得远、买得起”这几个问题。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信任度和使用体验。

方向一:高比能电池的研发与突破 (追求“跑得远”)

这是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大众理解的一个方向。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续航里程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之一,直接影响着用户的使用便利性和心理接受度。

为什么需要高比能? 简单来说,比能(能量密度)越高,意味着在相同重量或体积下,电池储存的电量越多。这就像是给汽车装了一个“更大的油箱”。
具体指标: 比能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体积能量密度 (Wh/L): 单位体积内储存的能量。这决定了电池包能否塞进汽车预设的空间里,也影响车内空间的布局。
质量能量密度 (Wh/kg): 单位质量下储存的能量。这直接关系到整车的能耗和动力性能,减轻电池重量,相当于降低了汽车的“自重”,能耗自然就少了。
技术路径:
正极材料: 这是提升比能的关键。
镍钴锰酸锂 (NCM) / 镍钴铝酸锂 (NCA): 目前主流的高比能正极材料,通过提高镍含量(如NCM811、NCM9055等)来增加容量。但高镍材料也带来了稳定性、安全性和寿命方面的挑战。
富锂锰基材料 (Lirich Mnbased): 理论比容量很高,成本较低,但存在电压衰减、循环稳定性差等问题,是研究的热点。
无钴材料(如NCM、NCA的无钴化): 钴的成本高且供应不稳定,开发无钴高镍材料是重要的方向。
下一代正极材料: 如高镍低钴、单晶高镍、锰基镍钴锰等,都在不断优化。
负极材料:
硅基负极: 硅的理论比容量远高于石墨,是提升负极容量的重要手段。但硅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巨大,容易导致材料粉化和失效,影响循环寿命。目前主流技术是通过硅碳复合(如Si/C)、纳米化硅、梯度硅碳等方式来缓解这个问题。
金属锂负极: 理论比容量最高,是终极目标之一。但锂金属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易形成锂枝晶,严重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循环寿命。如何抑制锂枝晶形成是关键。
电解液和添加剂: 优化电解液组分,开发新型添加剂,以提高高电压下正极的稳定性,抑制副反应,提升循环性能。
结构设计: 电池单体、模组、电池包的结构优化,例如采用CTP (Cell to Pack)、CTC (Cell to Chassis) 等技术,减少不必要的结构件,提升整包能量密度。
挑战与权衡: 尽管追求高比能,但不能以牺牲安全性和寿命为代价。高镍正极易热失控,硅基负极循环性能有待提升,金属锂负极安全问题突出。因此,高比能电池的发展往往伴随着对安全性和寿命的严格考量,以及对成本的控制。

方向二:电池安全性的提升与突破 (追求“用得安心”)

安全是电动汽车的生命线,也是消费者最为担忧的问题。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其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欧阳明高院士非常重视电池的固有安全性。

为什么安全性如此重要?
防止热失控: 动力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一旦失控,会产生高温,释放易燃气体,甚至引发爆炸或火灾。
用户信任: 频发的电池安全事件会严重打击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法规要求: 各国对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都有严格的法规要求。
技术路径:
材料体系优化:
正极材料: 避免使用过高的镍含量,或通过表面包覆、掺杂等手段提高稳定性。
负极材料: 优化石墨,改进硅碳负极,研究能够抑制锂枝晶生长的负极材料(如固态电解质中的锂金属负极)。
隔膜: 开发具有更高热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的隔膜,如陶瓷隔膜、涂层隔膜。
电解液: 引入阻燃剂,或开发不易燃的电解液(如低易燃性电解液),以及固态电解质。
固态电池: 这是安全性提升的“终极武器”之一。
原理: 用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液,从根本上解决了漏液、易燃的问题。
优势: 理论上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和更长的循环寿命。
技术挑战:
界面稳定性: 固态电解质与正负极材料之间的界面接触电阻大,传输阻抗高,影响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离子电导率: 很多固态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不如液态电解液,限制了充放电速率。
加工工艺: 固态电池的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锂枝晶: 即使在固态电解质中,锂金属负极也可能形成枝晶,穿透电解质,导致短路。
发展阶段: 目前仍处于研发和产业化的早期阶段,多种技术路线(氧化物、硫化物、聚合物等)并存。
结构设计与热管理:
BMS (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更加智能化的BMS,能够精确监测电池的各项参数,及时预警和控制,防止过充、过放、过温。
热管理系统: 优化液冷、风冷、相变材料等热管理方案,确保电池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
结构防护: 电池包的结构设计,增强碰撞防护能力,隔绝外部火源。
智能化预警: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提前预测电池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方向三:长寿命与低成本的优化 (追求“用得久”和“买得起”)

解决了“跑得远”和“用得安心”之后,电池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同样至关重要。长寿命意味着更低的单次使用成本,低成本则能加速电动汽车的普及。

为什么长寿命和低成本很重要?
全生命周期成本: 动力电池成本占电动汽车总成本的很大比例,长寿命可以摊薄电池的折旧成本,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
可持续发展: 延长电池寿命,减少废旧电池的产生,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市场接受度: 只有成本有竞争力,电动汽车才能与燃油车在价格上相抗衡,吸引更广泛的消费者。
技术路径:
长寿命:
材料稳定性: 优化正负极材料的结构和成分,减少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结构损耗和副反应。例如,使用包覆层、掺杂、单晶化等手段来提高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电解液和添加剂: 开发能够有效抑制SEI(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生长失控、减少金属锂沉积、提高高低温性能的电解液体系。
热管理: 保持电池在最佳工作温度区间,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电池寿命造成损害。
BMS优化: 精准的SOC/SOH(荷电状态/健康状态)估算,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充放电,优化充放电策略。
电池包设计: 提高电池包的可靠性,减少因外部因素导致的电池早期失效。
低成本:
材料成本:
减少贵金属用量: 降低镍、钴的比例(如磷酸锰铁锂LMFP、钠离子电池),或探索完全不含钴的材料。
低成本正极材料: 如磷酸铁锂(LFP)虽然能量密度较低,但其成本低、安全性好、循环寿命长,在短续航和中续航车型中越来越受欢迎。磷酸锰铁锂(LMFP)是LFP的升级版,有望提升能量密度。
低成本负极材料: 如钠离子电池使用碳材料、层状氧化物等,成本更低。
生产工艺优化:
自动化、智能化生产: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
简化工艺流程: 减少生产步骤。
材料回收与再利用: 建立完善的电池回收体系,降低原材料成本。
钠离子电池:
潜力: 钠资源丰富,成本极低。在能量密度方面虽然不如锂离子电池,但在中低续航里程、储能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
技术方向: 发展高性能的钠离子正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与锂离子电池兼容的生产工艺。
其他新型电池技术: 如金属空气电池、液流电池等,也在探索中,虽然离商业化还有距离,但提供了未来低成本电池的可能。

总结与展望

欧阳明高院士提出的这三个方向,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高比能的提升需要以安全为前提,而长寿命和低成本则是这两者能够真正走向大规模应用的基石。

相互协同: 例如,新型高安全性的正极材料或负极材料,在提升能量密度的同时,也可能带来更好的循环寿命。而智能化的BMS和热管理系统,既能提升安全性,也能帮助电池达到更长的寿命。
持续迭代: 动力电池的技术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个方向都在不断地被优化和突破。今天的高比能电池,可能在几年后就成为常态,新的技术挑战又会出现。
战略意义: 发展这三个方向,不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更是为了国家能源安全、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

理解欧阳明高院士提出的这三个方向,就是抓住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脉络。这是一个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完美平衡的领域,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充满了活力与希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吧,两个方面,从好的方面来说,欧阳旗手说的话本身没有错,从坏的方面来说,这就是正确的废话。


从第一句话来讲,化学体系的创新。

过去六年吵得最厉害的不就是化学体系的问题吗?2014-2016的磷酸铁锂vs三元锂谁是未来的大论战,到后来NCA vs NCM谁是未来(仿特斯拉的企业国内早期不是没有,而且还出了不少样车,18650电池在1500-2500节),然后是快速冲811是否会步子太快扯了蛋,然后2019年三元锂电池频发起火的问题导致大家又在讨论高镍811是否会更恶化,然后借此机会锂硫电池、固态锂电甚至燃料电池又来回唱了几出戏。中间欧阳旗手曾经带着若干家造车新势力的技术副总级人物去拜访了北京的做固态锂电的研究所。中间也出过几个新闻稿大意是某几家新势力已经考虑固态锂电版的上市计划了,作出了一些很吓人的数据。但是这种声音很快就消失了。

可能比较有实质意义的是美国能源部在2019年8月宣布对“先进汽车技术研究项目”拨款高达5900万美元,其中1787万美元投给了内燃机研究,1122万美元投给了固态锂电,而给锂离子电池的研究投资是0。

目前三元锂离子电池方面,NCA体系特斯拉配用的几家能量密度与经济性遥遥领先。我们基本上在2019年才开始陆续使用的NCM811,意思是镍钴猛 8:1:1,好不容易达到这个水平,而且生产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严重的电池热失控问题,电池的生产线也和非高镍的有明显区别。那么特斯拉的NCA的镍钴铝的比例是多少呢?早就达到了8:0.5:0.5。所以在2018年对特斯拉的拆解分析以及后面的成本统计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特斯拉的成本控制非常之好,而且不要总想着什么国产化能降本,这么说吧,如果不是今年中国才放开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推荐电池名录,国内的电池供应商2015年就被LG给搞光了。

目前到NCM这条路线高镍811+硅碳就电芯的化学体系来说已经是极限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减少重量来挤出一些能量密度的水分。这个我们在第三点来谈。


第二部分,智能电池

这里欧阳旗手说的比较散,一会儿是智能制造,一会儿是智能控制,一会儿是自动回收。这个说起来都是自动和智能,但是这是3个不同的事情。

首先是高能电池需要智能制造。首先我们这样讲,2019年之前,国内大部分的三元锂电池的提供商的单体电池是过不了欧美部分车企的企业安全试验标准的。而且其中的一致性尤其差。为什么高镍811现在让大家这么纠结。就是因为2019年起火的基本就是523体系的电池,这已经是三元锂电池里面相对安全的体系了。523都关不了,811不就是直接因为电池安全质量倒逼智能生产吗?目前太多的电池企业砸下去做811的电池生产线了,2019年就开始扑上去了,那么今年更加是如此。投晚了的羡慕有先发优势的,先发优势的每天担心自己投下去的这么多高级别的生产线会不会被产品玩死。2019年太多的车企,特别是几个新势力造车推迟了811的上市时间或者不太卖811的高续航版本。811电池的制造必须要依赖自动智能制造。

智能控制的角度来说是另一个话题,BMS的优化。这里面可谈的话题很多,就安全来说主要是控制上的识别和隔离。比如说去年蔚来汽车的过冲的事情。去年特斯拉的起火闹得沸沸扬扬的,不过其实从起火视频的慢动作来看,其实也已经体现出了特斯拉对于热失控之后的一些对策。

自动回收是个大问题,本身回收就是个大问题。目前三元锂电池没有好的回收办法,在剧毒环境下进行元素回收是唯一的办法,而且强烈依赖政府补贴。不要找死做梯度回收,除非你做好了运行一下就拆下来的准备。我在2019年的趋势报告中统计到的已经有23起全球不同程度的起火甚至爆炸案例。


期望中国出现和苹果一样高度社会负责责任感的企业自己把产品回收生产线的事情做好,首先不符合中国国情和人心,其次不符合汽车用三元锂电池目前根本就没有考虑回收的结构现实,最后一堆废电池无论堆在哪里都是对当地人民的严重安全风险和祸害,剧毒还是小事,电池堆在那里外壳锈蚀了下着瓢泼大雨结果起火了这种事情能经受几次。而手机中依然有高比例的元器件可以回收,甚至提炼出贵金属。


第三点,结构创新,归到刀片电池了,但是刀片电池的核心特色和主要目的并不是安全。

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的刀片结构本质是基于高能磷酸铁锂体系的CTP式的结构,本意依然是尽可能的获得更高的能量密度,安全并不是刀片电池的主要目的。

比亚迪发布会的针刺试验对比本身是很不公平的:

  1. 无论是三元锂电池还是“传统”磷酸铁锂电池,在视频中都是一大块的包装状态,而刀片电池则是一块薄片。我们且不说三元锂电池这么大一块的问题,就光说磷酸铁锂电池自己的对比也是不合理的。因为刀片电池整个拉长了之后,即使在相同的化学体系下带来的穿透后的短路风险是一样的,但是厚度更薄,整个电池回路的距离更长,自然无论是从短路引发的热量上还是丧热的性能上刀片电池都有极强优势。
  2. 然而实际在电池包中,传统三元锂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都有单体电池的壳体隔开,而且在模组之间有空隙,并设计热失控之后的散热通道、高压气体的泄露通道等等。而刀片电池是高度贴合的重叠在一起从而去冲击更高的,更接近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就是说单体再好,累计在一起之后刀片电池的散热和热失控之后的整个电池包的控制是更差。
  3. 所以正确的对比应该是四块以上的刀片电池垒在一起刺穿,然后看看是否还是相同的结果。我相信肯定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结果。
  4. 此外,是否还应该这样看呢?更薄、表面积更大的刀片电池,实际上更容易被击穿,甚至多片被一口气击穿。而依然保留着单体电池方壳结构-模组的三元锂电池实际上还会更安全?那么特斯拉的更小,单体外壳更坚固,而且还是圆柱形高强度结构的三元锂电池岂不是更难被针刺击穿吗?这又应该怎么算呢?

从单体的理论极限仅有160wh/kg,实际只能做到80-120的基础磷酸铁锂电池,到这几年做到120-160,往更高的180以上冲击的“高能磷酸铁锂”,到现在依靠“刀片电池”试图再度再度把握乘用车电池化学体系主动权的比亚迪,一直没有走出在2015年中国电池方向大论战之后三元锂爆发的那次失利。然而,磷酸铁锂再高能,也依然达不到三元锂电池的能量密度水平,刀片电池的方向其实也不过是和三元锂电池目前所做的CTP路线类似。

2015-2016年初的论战中,曾一度受到国家法规壁垒保障的比亚迪坚持磷酸铁锂优势论的主要理由就是安全性,然而根据当年的行业统计,仅可查记录的,磷酸铁锂电池新能源车2011年至今(当时2015年底)共发生起火爆炸20起,而三元锂新能源车仅发生2起。当年在深圳闹市,因为一个追尾,结果起火引发一家人被烧死在车中的有难道不是磷酸铁锂电池吗?最终2016年尘埃落定,高能电池路线获胜,欧阳旗手也是当时三元锂阵营的坚定站队者。


4、从化学体系的角度来说,磷酸铁锂比三元锂更安全确实如此,但是到产品,则不一定是如此。仅就锂电池来说,三元锂向固态锂电的路线似乎已经确定,但是固态锂电的应用还需时日,更好的提升和用好三元锂电池目前才是主流,刀片电池不会被比亚迪之外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所接纳。

燃油车发生起火,80%以上都是电气老化故障引发火灾,而且有很多车型百万辆级别无死伤,起火的车型和应用场景有集中性和特殊性。而且更重要的是,正常燃油车的起火有很长的逃逸时间,因为虽然汽油易燃,但是只有燃料没有氧化剂是烧不起来的。电动车的电气线路是燃油车的4倍到20倍,电动车的电池系统是将燃料和氧化剂都放在一起放在用户的屁股底下,电动汽车一旦出现起火风险的逃逸时间是以秒计的。然后去年在一些旗手和专家的鼓吹下,居然也就能得出一个燃油车比纯电动汽车更危险的结论来,这个我也是服气的。

我相信正常人应该也都能得出一个正常的结论,不然现在也不会有小区要求所有需要地下充电的电动车车主要签署安全承诺书。那么在这样的常识基础下,我就问一个问题:有企业是因为安全问题放弃纯电动汽车开发而坚持开发燃油汽车的吗?有顾客是因为更安全而购买电动汽车的吗?

通过更好的产品结构更安全的利用锂离子电池才是纯电动汽车目前的市场主流,而事实上这个需求是次于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续航里程的。其实包括刀片电池自身,又何尝不是在极限的边缘试探,从而努力去获得在系统上可以媲美当前普通三元锂电池传统结构的能量密度呢?

磷酸铁锂电池目前真正可能还有一点被企业感兴趣的主要还是价格,不过磷酸铁锂自身高能化之后的成本相对增长和三元锂电池高镍化产能上来之后的成本降低预期,大部分机构认为2022年实际等电量成本行业打平(NCA特斯拉拿到的价格早就打平甚至更低了)。所以还要忍受这样的修修补补吗?不会的。


5、除了欧阳旗手所说的之外,更好的仿真与数字化迭代设计以及失效策略控制将是未来电池系统设计安全领域的方向。

结合电池化学领域的仿真还有热失控之后的仿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国内的集成仿真水平还很低。与其去牺牲其他特性强求一块庞大的单体电池永远不要起火,还不如可以以先进的预测算法、灵活的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的极端条件下高温高压气体的快速泄露硬件通道和可靠的散热甚至极端条件下阻燃灭火的硬件结构作为创新组合手段,从而实现单体电池失控影响的最小化。当然你要坚持说这些细节的内容,已经包含在了欧阳旗手的大概念之中了,我也没什么话说,毕竟人家不是提了一句更好的设计吗?啥东西不是更好的设计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阳明高院士,作为我国动力电池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对动力电池发展方向的洞察,深刻影响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脉络。他提出的三个主要发展方向,并非凭空而论,而是基于对现有技术瓶颈、未来市场需求以及国家能源战略的综合考量。下面,我将尝试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三个方向,力求讲得详细到位,同时避免“AI感”。核心理念:安.............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哲学里那些有些拗口但又至关重要的词汇——“主体”与“心灵”。很多人一听到这些词,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们探讨的,恰恰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我”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是怎么思考、感受、认识世界的。咱们先从欧陆哲学中的“主体”(Subject)说起。“主体”这个词在欧陆哲学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涉及到哲学与科学的碰撞,特别是王阳明的心学与量子力学的“观察者效应”。老师说王阳明的话“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违反现实,而量子理论中的“薛定谔的猫”似乎又在某种程度上支持了这种“不存在”的可能性。我们来详细地解读一下其中的联系和区别。一、 王阳明的心学与“你不看事物.............
  • 回答
    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关于“欧洲,苏格兰很快会回来”的表态,以及2021年是否会成为苏格兰脱离英联邦的关键年份,这是一个牵动着苏格兰政治格局乃至英国未来走向的复杂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其背后的历史、政治现实以及潜在的驱动因素。首席大臣斯特金的.............
  • 回答
    “我们才建国几十年,所以和欧美有差距很正常”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为国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开脱,暗示时间太短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然而,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它不仅关乎历史的长度,更触及了发展模式、积累的优势、外部环境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如何理.............
  • 回答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四个字听起来简单,但背后蕴含的哲理却博大精深,足以改变一个人看待世界和行动的方式。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贯穿我们生活的智慧。要理解它,我们得先掰开揉碎了来看。“知”与“行”,本是同一件事的两个面首先,我们要破除一个普遍的误解:把“知”理解成单纯的知识积累,把“行”理解成后.............
  • 回答
    微信 7.0 版本更新,一个看似简单的版本号跳跃,背后却藏着张小龙这位微信灵魂人物的深刻思考,而他选择在朋友圈分享王阳明先生的“哲言哲语”,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于微信产品乃至用户体验的一次“以心证心”的表达。理解这背后,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要回到微信 7.0 的核心更新。 .............
  • 回答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话题,涉及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联盟、军事冲突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条贯穿千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链条。这条链条.............
  • 回答
    当探讨欧元区失败是否意味着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失败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两个概念,并厘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欧元区的失败(如果真的发生)并不能直接判定蒙代尔“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失败,但它确实暴露了该理论在现实应用中的一些局限性和挑战。让我们详细展开:1. 蒙代尔的“最优货币区理论”(Op.............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