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欧陆哲学中的“主体(subject)”与英美哲学中的“心灵(mind)”?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哲学里那些有些拗口但又至关重要的词汇——“主体”与“心灵”。很多人一听到这些词,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们探讨的,恰恰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我”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是怎么思考、感受、认识世界的。

咱们先从欧陆哲学中的“主体”(Subject)说起。

“主体”这个词在欧陆哲学里,尤其是在康德之后,意义非常深远,它不仅仅是指一个独立的个体,更是指那个能够主动地组织和赋予世界意义的意识中心。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时的那个“我”,是那个思考者、体验者、行动者。

主动构建性: 康德是个关键人物。在他看来,我们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世界的信息,而是我们自己的心智(主体)运用先天的范畴,比如因果性、空间、时间等,来主动地构建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主体加工、组织、理解后的样子。比如,我们之所以能看到一个有形状、有颜色的苹果,是因为我们的主体运用了“空间”和“颜色”这些先天的认识框架。没有主体,就没有我们所能认识的这个有条理的世界。

自我意识与反思: 主体不是一个盲目的存在,它具有自我意识,能够反思自身。我不仅知道我看到了苹果,我还知道“我”在看苹果,“我”在思考这个问题。这种自我意识是主体性的核心。黑格尔更是将主体性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认为主体性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辩证前进的,是历史和精神自我认识的过程。

自由与责任: 既然主体是主动构建者,那么它也因此具备了自由。我不是被预设的机器,我可以做出选择,并且为我的选择负责。这种自由是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许多欧陆哲学关于伦理学、政治哲学的出发点。比如,萨特的存在主义就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被抛到世界上,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行动来定义自己,成为一个主体。

历史性与社会性: 很多欧陆哲学家,比如马克思主义、现象学等,也强调主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语境中。我们的主体性是在与他人的互动、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中形成的。我们的思想、感受,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所以,欧陆哲学里的“主体”,它是一个积极的、主动的、自我反思的、自由的,同时又与历史社会紧密联系的意识中心,是我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根本。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英美哲学中的“心灵”(Mind)。

英美哲学中的“心灵”,更多的时候是在探讨一种认识论和心理学的视角,它关注的是我们内在的心理状态、思维过程以及意识的本质。这个词更倾向于描述一个“内部的机器”或者一个“功能系统”,它接收信息、处理信息、做出反应。

功能与过程: 英美哲学,尤其受到分析哲学的影响,更倾向于将心灵理解为一个功能系统。它关注的是“心智活动是什么?”比如,思考是什么?记忆是如何运作的?知觉是如何产生的?笛卡尔的心灵实体论影响了早期哲学,但后来的英美哲学,特别是维特根斯坦和他的追随者们,更多地将心灵描述为一套行为的模式、语言的使用、以及一系列功能性的活动。

意识体验(Qualia): 另一个英美哲学非常关注的方面是“意识体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感觉红色是什么样的”、“疼痛是什么滋味”这种主观感受,在哲学上称为“qualia”。哲学家们会探讨这些主观体验能否被完全还原为大脑的物理过程,或者它们是否有什么特殊的本质。比如,哲学家希拉里·普特南的“功能主义”就认为,心灵状态可以被看作是某种功能角色,就像计算机程序一样,不一定需要特定的物质载体。

心理状态与推理: 英美哲学也会深入分析各种心理状态,如信念、欲望、意图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推理过程。他们会用逻辑和语言分析的工具,来理解这些心理概念的含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与身体的二元性问题: 虽然不像笛卡尔那样强调心灵和身体的严格二元对立,但英美哲学仍然会探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关系。比如,物理主义的观点认为,心灵最终是可以还原为大脑的物理过程的;而二元论则坚持心灵与身体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实体。

认知科学与心理学的关联: 英美哲学中的心灵研究,往往与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学科紧密结合。他们会利用这些科学的发现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哲学理论。

总结一下这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侧重点不同: 欧陆哲学中的“主体”更强调主动性、建构性、自由和历史性,它是一个认识世界的根本出发点,是“我”作为行动者和意义赋予者的身份。而英美哲学中的“心灵”更侧重于内在的心理活动、认知过程、意识体验以及它们与身体的关系,更像是在研究“我这个意识机器是如何运作的”。

视野范围不同: “主体”的视野更广阔,它包含了人的存在、自由、历史、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而“心灵”的视野相对更聚焦于个体的内在心理世界和认识能力。

关联性: 当然,两者并非完全割裂。理解“心灵”的功能和运作,是构成“主体”的基础。没有一个能够思考、感受的心灵,也就无所谓主动构建和自由选择的主体。反过来,一个作为主体的人,他的心灵活动也是其主体性的体现。比如,我们作为主体去思考一个问题,这个思考的过程就是我们心灵活动的一部分。

可以这么理解,欧陆哲学把“我”看作一个在世界中行动、创造意义的“艺术家”或者“领袖”,他主动塑造了自己和所处的环境;而英美哲学则更像是在研究这个“艺术家”手中的“工具箱”(心灵),看看他有哪些技巧、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完成他的创作。

当然,哲学是不断发展的,很多现代的哲学思潮也在试图弥合这种差异,让“主体”和“心灵”的概念更加融合和丰富。但从它们各自的核心关切和分析方式来看,这二者确实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哲学传统和思考路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孟子说:人有善端,由善端生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又由四心生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

康德说:道德就是适用于所有理性人的共同准则。

二者谁说得对?

我个人认为,孟子的思想倾向于道德是人的先天禀赋,是一种超验的概念,所以遵循人心所向,就是一种天然的正确。而康德的思想则强调道德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它是人们理性实践的结果。但二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都认为道德本身就具有普遍性和可靠性,无需功利的作用。或者说,为道德本身而遵守道德准则,才是真正的道德。

但有一个问题是,从演化的角度来看,人是如何演化出孟子所说的禀赋来的?或者说人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康德所说的普遍适用准则的?

我想,答案就是故事和角色对作为主体的“我”的塑造。

当然,这需要承认一个前提,那就是7万年前,后期智人发生了一次基因突变,拥有了一种虚构故事的能力,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发生了一场认知革命。

我在上一篇文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农业革命的火种》中提出:“认知革命是一个长达7万多年的渐进过程,我们至今仍身处其中”。所以,故事和角色对作为主体的“我”的塑造其实仍在继续,我们的道德实践也在继续。

康德曾说,是范畴为我们的感性获得的杂多表象和作为拥有思考能力的主体的“我”,搭建起了桥梁,让我们拥有了析出表象背后的规律并将其加工成经验和知识的能力。而我想继续追问的是,范畴所遵循的综合(动词,意指归纳分析)一切的规则,是如何形成的?或者说,作为桥梁,范畴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关于这个问题,康德并非没有解释。康德称这种综合或者连接的形式就是以我们的想象力来展开的。这里的想象力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意思,而是特指“形成图像的能力”。但我觉得这样解释还是不够深入,如果我们再深入地问下去,这种“形成图像的能力”是如何产生的呢?我想,即便是康德,也只能将其归结于一种先天的能力。

事实上这种形成图像的能力并非人类所特有,许多动物也有。但为什么这些动物没能建立起范畴的桥梁?

这就要回到刚才我说的那次关键的基因突变。

我很好奇我们的智人祖先们在7万年前第一次拥有了这种虚构故事的能力后,虚构出来的第一个故事是什么?这当然无法考证,但我想一定与组织相关。更确切的说,正是因为有了团结彼此杀出重围的需要,晚期智人才被迫发生了那次基因突变。

我无法找到相关的生物学上的证明,但如果我们假定这样的事实存在,那我们用这件事情来解释晚期智人特有的范畴、综合一切的规则以及“形成图像的能力”,就要合理得多。

与同为智人的尼安德特人等同时代的人类相比,晚期智人无论是智力还是体质都要差很多,尤其是体质方面。要知道,当尼安德特人在12年前进入欧洲时,那时还处在第四纪冰期,但他们居然能够在那么寒冷的环境下生活了5万年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同为智人,他们几乎与晚期智人形成了生殖隔离。而因为脑容量更大,事实上尼安德特人制作的工具和武器很可能比晚期智人的更加精良。

尼安德特人之所以在7万年前开始逐步被晚期智人逐出历史的舞台,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的团队规模都很小。与晚期智人相比,虽然他们更强壮,脑容量更大,但他们没有形成虚构故事的能力,没有角色的划分,一旦离开彼此的视线,就无法交流和协作。而晚期智人们,则通过故事凝聚成一个个数量更大的团队,即便远离彼此的视野,也能够通过角色的划分记住自己的任务,从而对尼安德特人实现了分割和包围。

我们无法重现那些具体的过程,但这并不是本文关注的地方。我关注的是,这种角色的划分,对晚期智人拥有形成经验和知识的能力有什么作用。

我的理解是,因为有了故事,才有了角色的划分。而角色则让晚期智人在通过感性器官收到外部表象之后,与之有了一种代入感,或者说有了一种“它们是什么角色?”的困惑。正是在这种困惑中,作为主体的“我”才开始慢慢觉醒,逐步达到康德所说的“我与我自己”同在的状态或称自我意识的统一。当然,这个觉醒的过程并不短,按我上一篇文字的分析,这一过程至少是6万年。

而这种自我同在的状态,就是康德在其1781年第一版《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先验的主观演绎”的前提。在1787年修订出版的《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中,康德删除了这段让人误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述,但恰恰这段论述是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等大哲学家们最看重的那部分。

为什么这些大哲学家会重视这种貌似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述?我想,其原因就在于,如果没有作为主体的“我”的觉醒和凝视,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与我们直观体验到的表象(或称信息流),永远都只能是两条平行流动的河流。正是因为有了作为主体的“我”的觉醒,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才被“我”的意志赋予了主动的方向,才真正成为所谓的自我意识。也就以说,自我意识就是作为主体的“我”和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的结合。

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其实就是他们的人格或称作为主体的“我”已经残破或消亡。而大脑中的意识流在没有了主动的方向后,就只能依靠残存的记忆在残缺不全的“我”的指挥下混乱地流动。

所以,当我们的大脑在综合一切表象时,其本质就是我们接收到的表象的信息流与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的融汇。作为表象的信息流是没有方向的,但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在被作为主体的“我”赋予了方向后,就能主动与之融汇,或称有了主动方向的自我意识对表象进行了综合。这应该就是康德所说的“形成图像的能力”的形成过程。

所以,与其说范畴是一座桥梁,不如说它更像一条管道。而这条管道就是在作为主体的“我”的指挥下我们大脑中的意识流的冲刷作品。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更加有趣或者说大胆的设想。既然是作为主体的“我”赋予了我们大脑内的意识流以方向,从而形成了自我意识。那么,我们也可以说,是作为主体的“我”确认了我们的大脑中的意识流是“我”的一部分。但为什么不能将感性获得的信息流也视为“我”的一部分呢?在作为主体的“我”觉醒之前,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当然,我不是想承认主观唯心主义。我想说的是,灵魂、宇宙和上帝是人们公认的三个先验的事物,当我们在思考宇宙和上帝时,我们的自我意识的方向显然是指向了这个客观世界。但当我们在思考灵魂时,我们的自我意识是不是也是在用这个客观的世界作为参照来思考我们自己呢?这算不算一种信息流的倒灌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哲学里那些有些拗口但又至关重要的词汇——“主体”与“心灵”。很多人一听到这些词,可能会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它们探讨的,恰恰是我们最熟悉不过的——“我”是怎么一回事,以及我们是怎么思考、感受、认识世界的。咱们先从欧陆哲学中的“主体”(Subject)说起。“主体”这个词在欧陆哲学里.............
  • 回答
    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尼古拉·斯特金(Nicola Sturgeon)关于“欧洲,苏格兰很快会回来”的表态,以及2021年是否会成为苏格兰脱离英联邦的关键年份,这是一个牵动着苏格兰政治格局乃至英国未来走向的复杂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其背后的历史、政治现实以及潜在的驱动因素。首席大臣斯特金的.............
  • 回答
    “我们才建国几十年,所以和欧美有差距很正常”这句话,从字面上看,似乎是在为国家发展中的不足之处开脱,暗示时间太短是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然而,要深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它不仅关乎历史的长度,更触及了发展模式、积累的优势、外部环境以及社会认知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讲述如何理.............
  • 回答
    好的,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西亚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中国历史与欧洲历史联系起来。这是一个庞大而迷人的话题,涉及文化交流、经济贸易、政治联盟、军事冲突等多个层面。 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中国古代王朝与中亚和西亚国家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一条贯穿千年、复杂而动态的互动链条。这条链条.............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 回答
    “爱国家不等于爱朝廷”这句话在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和文化时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国家与政权(即朝廷)之间的区别,以及臣民对这两者的情感和责任的不同层面。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拆解其中的概念: 国家(Guó Jiā): 在古代,我们通常将其理解为国家的疆土、人民、文化、民族认同和长期的历史延续。它是根植.............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郭主席对房地产的表述“不希望房地产剧烈波动”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这背后反映了他对中国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深切关切。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波动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不剧烈波动”的具体含义等角度进行分析。一、 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特殊地位:首先,理解为什么房地产会引起如.............
  • 回答
    如何理解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 详细解读科幻小说《时间的二分法》(英文原名:The Time Machine),由英国著名作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G. Wells)于1895年创作,是科幻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这部小说不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令人着迷的未来世界,更通过其深刻的社会寓言和哲学思考,.............
  • 回答
    尹建莉老师关于“延迟满足是鬼话,孩子要及时满足”的观点,确实在教育界引发了不少讨论。要理解她的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她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论断,以及她所强调的“及时满足”的真正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及其传统理解。传统理解的“延迟满足”:延迟满足(Delayed Gratific.............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 回答
    杨振宁先生作为一位享誉世界的物理学家,他关于中美教育的评论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解他的话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包括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以及他观察到的中美教育体系的差异。一、 杨振宁先生评论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首先,要理解杨振宁先生的话,必须考虑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个人.............
  • 回答
    “中国是发达国家的粉碎机”这个说法,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和夸张色彩,但其核心要表达的是:中国凭借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庞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不断进步的科技创新,对传统发达国家在经济和产业领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在一定程度上“粉碎”了它们原有的竞争优势和发展路径。为了详细理解这一说法,我们可.............
  • 回答
    “爱国主义是流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这句话,最早出自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一位杰出的18世纪英国作家和评论家。这句话的含义深刻且复杂,通常被用来讽刺和批评那些打着爱国旗号,但实际上在追求个人利益、制造分裂或煽动仇恨的人。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1. 字.............
  • 回答
    “Control is Dead”这句话的含义非常丰富且具有多层次的解读,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字面陈述,而是对当前社会、技术、政治、经济等领域中一种普遍的失控感、权力分散化、个体自主性增强以及传统权威式微的深刻反映。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剖析:一、 字面含义与引申含义: 字面含义: 最.............
  • 回答
    “小孩子才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这句话,乍一听可能有些功利甚至冷酷,但深入剖析,它揭示了一种关于成长、认知和处世态度的深刻变化。这句话并不是说成年人完全泯灭了道德感,而是强调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判断的侧重点会发生微妙而重要的转移。我们来详细地理解这句话的各个层面:一、 “小孩子才分对错”:儿童的认.............
  • 回答
    这句话以一种诗意且深刻的方式,阐述了科学与宗教(在此特指佛学)在追求真理和理解宇宙本质上可能存在的殊途同归。要理解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表象的理解:科学探索的艰难与佛学智慧的超前 科学探索的“爬山”隐喻: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艰辛、充满挑战的过程。科学家们如同登山者,需要克服无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