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sān nián wú gǎi yú fù zhī dào, kě wèi xiào yǐ): 遵守父亲的道路(原则、教诲)三年不改变,就可以称得上是孝了。

我们来一步步拆解,把这句话背后的深意说透。

“父在观其志”:父亲在世,看的是心意与方向

这前半句说的是,在父亲健在的时候,评价一个人孝不孝,关键在于看他的“志”。这里的“志”是什么意思呢?

不仅仅是“想做什么”: “志”不单单指一个人想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他“立了什么志向”、“心向何方”、“人生目标是什么”。它是一种内在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是否继承父业或父志: 很多时候,“志”也包含了对父亲的事业、理想、甚至是人生理念的继承。比如,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儿子有没有心向着土地,愿意继承这份淳朴;父亲是一位正直的官员,儿子有没有心想着为民服务,追求清廉。
是否尊重父亲的意愿和教诲: 即使儿子自己有远大的志向,但在父亲在世时,也需要考虑父亲的意愿。如果父亲的意愿和自己的志向有冲突,儿子是会尊重父亲,还是会一意孤行?这考验的是儿子对父亲的敬重之心,以及是否能将父亲的期望放在心上。
“观”的细微之处: “观”字在这里不是简单的“看”,而是带着一种观察、体察、了解的意味。孔子认为,看一个人的志向,需要细致入微地去体会。比如,儿子平时和父亲说话的态度、对父亲的建议是听还是不听、在父亲面前是否表现出恭敬和顺从,这些都能反映出他的“志”。

举个例子: 假设一位父亲希望儿子成为一名医生,继承家族的仁心仁术。如果儿子虽然有其他方面的天赋,但他内心深处依然认同父亲的职业选择,并且在学习和实践中努力向医生这个目标靠拢,即使过程中遇到困难,但他的心不曾动摇,这就是“观其志”。反之,如果儿子对医生的职业完全不感兴趣,甚至表现出轻蔑,即便表面上顺从,内心也未必孝顺。

“父没观其行”:父亲去世,看的是行动与坚持

父亲去世了,人不在了,怎么看一个人孝不孝?孔子说,“观其行”,看他的行为。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行为比言语更可靠: 父亲在世时,很多人可能会出于礼貌或者情感,在言语上表达孝顺。但父亲一旦离去,言语的约束力就小了。这个时候,一个人的行为更能真实地反映他的内心。
是否延续父亲的教导: 父亲去世后,儿子是否还记得父亲生前的教诲?是否还在按照父亲所期望的方式生活?比如,父亲教导他要正直为人,儿子是否在父亲去世后依然能够保持这份正直;父亲教导他要孝敬长辈,儿子是否在父亲不在了,也能善待其他长辈。
守孝的意义: 这里的“行”也包含了守孝的含义。《论语》中,孔子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尤其体现在父母去世后的“三年之丧”。这三年不是说要傻傻地坐着哭三年,而是要在这段时间里,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怀念和祭奠父母,并在此期间保持对父亲生前教诲的遵循。
“行”的持续性: “观其行”强调的是行为的持续性,而不是一时兴起。一个人在父亲去世后,能够持续地、稳定地表现出孝顺的行为,这才是真正的孝。

举个例子: 父亲去世后,儿子继承了父亲的家业。他并没有因为父亲不在了,就开始挥霍无度,而是依然像父亲生前一样勤俭持家,把家业打理得井井有条,并且用自己的收入去帮助其他有困难的亲戚,这都是“观其行”的表现。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坚持三年,才是真孝

这句话是前面两点的总结和升华,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时间和标准:“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父之道”: 这里的“道”,指的是父亲的原则、教诲、行为规范、人生准则。它不是指父亲的错误或者不合理之处,而是指父亲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值得儿子学习和继承的美德、道理和生活方式。
“无改”: “无改”不是说完全僵化,不懂变通。孔子强调的是“道”,是父亲的核心价值和原则。在这些核心价值上,儿子应该保持和父亲一致,不轻率地否定或改变。这体现了对父亲人格和智慧的尊重。
“三年”: “三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概念。在古代,“三年之丧”是对父母去世后最基本的守孝期限。孔子在这里借用这个时间概念,强调了孝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孝顺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尤其是在失去父亲的重大打击下,仍然能够坚守父亲的教诲,这才能证明孝道的根深蒂固。
“可谓孝矣”: “可谓”意味着“可以称得上”。孔子在此并非说这是唯一的孝顺标准,但这是他认为一个能够称得上“真孝”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它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认同和外在的践行,并且这种践行是持之以恒的。

为什么是三年?

情感上的适应期: 父母去世是人生中的重大变故,三年也是一个让子女在情感上逐渐平复、适应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活的过程。在这期间,子女更容易回忆起父母的教诲,也更容易在行动上有所体现。
检验真伪的时期: 很多人在父母生前可能会装孝顺,但一旦父母去世,这种伪装就很容易被揭穿。三年是一个足够的时间,可以检验出一个人是真的孝顺,还是仅仅是表面功夫。
继承和实践的时期: 这三年也是子女继承父母事业、学习父亲经验、将父亲教诲付诸实践的时期。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否定或改变父亲的“道”,说明他已经真正理解并认同了父亲的价值。

总结一下,这句话包含的深层含义:

1. 孝道是动态的、多维度的: 孝顺不是一个静态的标签,而是需要根据父亲在世与否,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在世时看心意和方向,离世后看行为和坚持。
2. 内在的认同与外在的践行相结合: 真正的孝,既要有对父亲的敬意和认同(观其志),也要有实际的行动去遵循和继承(观其行)。
3. 尊重与传承是核心: 孝道的关键在于尊重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并且能够在其基础上发扬光大,而不是轻易否定或改变。
4. 持之以恒是检验标准: 孝顺需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尤其是经过失去至亲的痛苦之后,仍然能保持对父亲教诲的遵循,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孔子提出的这个标准,并非要求子女像木偶一样完全模仿父亲,而是强调在父亲离世后,子女应该继承父亲那些值得肯定的品德、原则和事业,并将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关于尊重、责任和传承的深刻阐述,也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于人伦关系的重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在没家教的家庭里可是理解不了的。。。。

有些人家虽然穷,但是父母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通过自己努力改变自己生活让自己过得富裕

孩子做到了,而且还继续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出息,超越自己。孙子也做到了。

这样的孩子行为就是孝了。

但是有些家庭,父母对于孩子,不但无恩,慈,而且孩子对父母还有仇。养孩子等于养了一个冤家。

他们对于父母基本上都是覆灭认知,这样的人就是不孝

父为子纲呀!这样的父亲也乱了纲常人伦。

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父乱伦,父子成仇

——————

当然独白党也会怎么理解

父亲活着时候,观察孩子志向,父亲去世了观察孩子的行动,如果三年之内不会改变父亲的遗志,这就是孝。

很多知乎上的问题,都是父母如何乱伦,然后作为子女应该不应该孝顺父母。

这不是废话嘛!你父母先不讲伦理纲常,你也不是舜帝,装什么圣贤。

该干嘛干嘛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评价一个人是否真正孝顺的标准。它的意思是: 父在观其志 (fù zài guān qí zhì):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 父没观其行 (fù mò guān qí xíng): 父亲去世后,要观察儿子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 回答
    理解罗伯斯庇尔的美德观:一场对共和国灵魂的终极追寻罗伯斯庇尔,这位法国大革命中最具争议也最具影响力的巨人,其对“美德”的执着追求,贯穿了他政治生涯的始终,并最终成为了他政治实践的核心驱动力。理解罗伯斯庇尔的美德观,绝非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道德准则,而是要深入其时代背景、政治理想以及他内心深处的信念,才.............
  • 回答
    在大学宿舍门前目睹情侣做出一些相对亲密的举动,比如接吻时间较长或者动作比较直接,这确实会引起一些人的注意和思考。要理解这种现象,可以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同时尽量避免生硬的AI痕迹,用更生活化的语言来描述。1. 年轻人的情感表达与冲动首先,得承认,大学是人生中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这个时期的人们普遍年.............
  • 回答
    我试着和你聊聊绘画这件事,尤其是当人们说“画家画的是感受中的真实,而不是实际上的真实”的时候,这句话到底在说啥。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比如,你站在一片金黄的麦田里,微风吹过,麦浪翻滚,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空气里还有一股混合着泥土和植物的香味。那一刻,你脑子里想的、心里感受到的,可能不是麦子叶子的每.............
  • 回答
    “书读越多越孤独”,这句话初听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常理。我们从小被教导,“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能开阔视野,增长见识,认识更广阔的世界,甚至能结识到那些早已作古却灵魂有趣的智者。那么,为什么在信息爆炸、连接无处不在的当下,读书反而会加剧孤独感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值得我们.............
  • 回答
    好,我们来好好聊聊这个“对对易关系”取trace时出现的“矛盾”,争取不让它听起来像AI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你遇到的问题,我大概能体会到。这种“矛盾”感,往往源于我们习惯性地从一个角度去理解数学对象,但当换个操作(比如取trace)时,新的视角就可能冲击了我们之前的认知。我们先别急着下结论,先铺垫一.............
  • 回答
    这句话,“在正义和善良之间,希望你选择善良”,初听起来,似乎有点令人费解,甚至可能让人觉得,这是在要求我们放弃原则,或者是在模糊善恶的界限。但仔细咀嚼,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超越规则的智慧。它不是在否定正义的重要性,而是在探讨,当两者看似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去把握一个更柔软、更有人情味的立场。.............
  • 回答
    很多化学反应,我们翻开一本热力学课本,看着里面的能量图,算算焓变、熵变,再结合温度一乘,得到一个负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就觉得这个反应“妥了”,是“顺着自然趋势”的。但这就像是说,一块石头放在山顶,它“热力学上”是想滚下去的,因为它处于高势能状态,滚下去势能会减少,这是一个自发过程。然而,石头真要滚下去.............
  • 回答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像是播下一颗种子,然后静待它发芽、生长、开花、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慢即是快”这个道理,或许听起来有些反常,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它不是让我们消极等待,而是强调耐心、循序渐进和尊重规律的重要性。一、理解“慢即是快”的核心:尊重自然生长规律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够快速进步,取得优.............
  • 回答
    「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句话,乍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细细品味,却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智慧和人生哲学。它概括了许多历史事件或人物所具有的双重性:在当下的视角看来,他们可能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招致了批评甚至谴责;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他们的行为却可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带来了积极的变革,因此被后人所铭.............
  • 回答
    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塑我们与电的世界想象一下,电不再仅仅是从墙壁插座里流出的无形能源,而是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感知、沟通、交互。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UPIoT)描绘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深刻的变.............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的开篇,曹雪芹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贾宝玉的登场,其中关于他发型的描写,一直是读者津津乐道,也引发了不少有趣的解读。有人认为,那“一头乌油的黑发,如鸦片烟膏一般,油光发亮”的描述,似乎暗示着一种非洲特色的发型,例如细密的辫子。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曹雪芹的描写置于当.............
  • 回答
    华为在美国提起诉讼,并将其遭受的禁令称为“用立法代替审判”的暴政,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法律和政治博弈,也触及了关于国家安全、公平竞争以及法治精神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剖析华为的指控及其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华为所说的“立法”和“审判”。 审判(Trial):在法治国家,审.............
  • 回答
    要理解瞿秋白在《多余的话》结尾写下“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这句话,需要结合他当时的处境、心境以及他对中国文化和民族情感的深层思考。这句看似朴实无华的话,背后承载着极为丰富和沉重的意义。一、 绝境中的慰藉与对“日常”的眷恋首先,我们要清楚瞿秋白写下《多余的话》时,他已然是被国民党政府判.............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白马非马”:公孙龙思想的逻辑基石与辩证锋芒“白马非马”——这四个字,足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恰恰是公孙龙最广为人知的思想符号。然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文字游戏,更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在我看来,“白马非马”在公孙龙的整个思想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其“名实论”的逻辑起点,也是.............
  • 回答
    宇宙在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这的确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却又被广泛接受的科学事实。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日常经验中的“速度”概念,深入到宇宙学最早期、最极端的状态。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暴涨阶段的速度超过光速,并非说宇宙中的物质或信息在局部区域以超光速运动。 这是理解的关键。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速度.............
  • 回答
    微信 7.0 版本更新,一个看似简单的版本号跳跃,背后却藏着张小龙这位微信灵魂人物的深刻思考,而他选择在朋友圈分享王阳明先生的“哲言哲语”,这绝非偶然,而是他对于微信产品乃至用户体验的一次“以心证心”的表达。理解这背后,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从多个维度去解读。首先,我们要回到微信 7.0 的核心更新。 .............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毛姆在《面纱》中通过凯蒂和沃尔特这对看似并不般配的夫妻,以及凯蒂与查尔斯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他颇为冷峻又透彻的爱情观。这段话,虽然具体内容可能因版本略有差异,但其核心精神是共通的,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深入理解:1. 爱情的虚幻性与现实的拉扯:毛姆在书中常暗示,我们所认为的“爱情”往往是一种个人投射,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