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

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组织结构等等。从石器时代的打猎采集,到农业革命的定居生活,再到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这都是文明演进的过程。它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无数代人积累、创造、改进的结果。

而“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这个“长”可不是指几百年几千年。想想地球的年龄,生命的演化,人类文明从出现到现在,才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但“足够长”在这里更像是一种哲学上的概念,它暗示着一种终极的、不可避免的走向。

那么,为什么在文明走到“足够长”的时候,个体和群体会同时消失呢?这背后有几种可能的解读:

一种是“熵增”与“回归自然”的视角。

宇宙本身是一个熵增的过程,一切有组织的结构最终都会趋于无序。文明,作为一种高度组织化的存在,它对抗熵增,但并非永恒。当文明走到其发展的尽头,可能是因为资源枯竭,可能是因为自身结构性问题无法解决,也可能是因为环境巨变。在这种情况下,支撑个体和群体存在的“文明体系”就崩塌了。

想象一下,一个高度依赖科技的社会,如果关键技术突然失灵,或者能源断续,那么维持城市运转、社会秩序的机制就会瓦解。个体回归到最原始的生存状态,而曾经的群体因为失去了组织框架和共同目标,也可能就此瓦解,甚至重新分散成更小的、更原始的群体,或者直接被自然环境所吞噬。他们的社会身份、文化习俗、甚至语言都可能随着文明的消失而消散。

这里的“消失”,不是说他们变成原子飞散了,而是他们所构建的那个“文明”的痕迹彻底消失,他们作为这个文明的“单位”不复存在了。就像一个庞大的帝国覆灭,曾经生活在帝国境内的人们,虽然身体还在,但他们曾经的“帝国公民”身份,曾经引以为傲的文化符号,都可能随着帝国的灭亡而变得毫无意义,甚至被后来的文明所遗忘。

另一种是“同质化”与“失去独特性”的视角。

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很容易出现一种趋势:趋同化。不同文化之间的隔阂被打破,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导致很多独特的地域文化、民族习惯都在逐渐被一种“普适性”的文化所稀释和取代。

如果文明发展到极致,这种同质化达到顶峰,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人们在生活方式、思维模式、消费习惯上都变得差不多了,失去了原有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那么,即使个体和群体还存在,他们身上的“文明印记”也变得模糊不清。

这时候,“个体”可能成为一个功能性的“零件”,而“群体”也失去了鲜明的民族或文化特征。他们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虽然名字各异,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当文明走到“足够长”的时候,它可能已经耗尽了创新的活力,进入了一个停滞期,而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和群体为了适应这个越来越标准化的文明,也逐渐失去了那些让他们之所以为“个体”和“群体”的独特闪光点。

当一切都变得一样,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作为“有别于其他个体”和“有别于其他群体”的存在,就已经模糊了。如果再往前推一步,这种同质化最终导致了某种“无意义感”或者“生命力的枯竭”,那么个体和群体也就可能以一种精神上的、文化上的方式“消失”了。他们可能不再有强烈的自我认同,不再有鲜明的文化传承,而只是存在于一个巨大的、同质化的壳里面。

还有一种更具象的比喻,像是“燃烧殆尽”。

文明就像是一场盛大的烟火表演,从点燃到最绚烂的绽放,再到最后的灰飞烟灭。个体和群体,就像是组成这烟火的每一个微小颗粒,或者是那些在烟火下仰望的观众。当烟火燃烧到最长的时间,消耗了所有的火药和燃料,也就意味着它的生命周期走到了尽头。

在这个过程中,构成烟火的每一个颗粒都在燃烧自己,释放出光和热,贡献了自己的“存在”。当火药燃尽,颗粒也就失去了燃烧的意义,回到了尘土。而仰望的观众,他们看到了最壮丽的景象,但当烟火散尽,他们也只是回到了各自的生活,那个共同的、仰望的时刻,也随着烟火的消失而成为了记忆。

如果把文明看作一个不断消耗能量和创造力才能维持前进的系统,那么“足够长的路”就意味着它已经耗尽了驱动它的根本能量。个体和群体,无论是在创造文明、维护文明还是享受文明的过程中,都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当系统本身无法继续运转,它的组成部分自然也随之消失。

总而言之,这句话探讨的是文明的终极命运以及个体和群体在其中的位置。 它并不是说人类会突然从地球上消失,而是说构成我们当下社会形态、文化认同的“文明”这个整体,当它走到某个极致或者某个终点时,那些支撑个体和群体存在于这个文明之中的独特属性、社会角色、甚至存在的意义,都可能随着文明的消亡而一同消散。

它是一种对时间、存在和意义的深刻反思。就像我们看着一部电影,电影有它的开头和结尾,即使主角是鲜活的,但当电影结束,他们也就不再在那部电影里“存在”了。文明,或许也是如此,它的“足够长”就是它的“终幕”。而我们,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就随之结束了在这部“文明电影”中的角色。这是一种宏观的、甚至是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大艺术系列”的一篇,《欢乐颂》抬高了人类知道的“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在宇宙中的地位,并立即在正文中对谈及的艺术进行解读,你看原文就知道了。

题目所引的句子的上下文及其相关段落:

……
“你对地球文明的了解让我们震惊。”秘书长由衷地说。
“我对一切明察秋毫。再说,彻底地了解一粒灰尘并不困难。”
A国总统看着天空说:“你是指地球吗?你确实比地球大得多,但从宇宙尺度来说,你的大小与地球是同一个数量级的,你也是一粒灰尘。”
“我连灰尘都不是,”镜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我曾是灰尘,但现在我只是一面镜子。”
“你是一个个体,还是一个群体?”C国主席问。
“这个问题无意义。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
“镜子是你固有的形态呢,还是你许多形象中的一种?”E国首相问。秘书长把问题接下去:“就是说,你是否有意对我们显示出这样一个形象呢?”
“这个问题也无意义。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形式和内容将同时消失。”
……
“我说,”一直沉默的J国首相插进来说,“你们真的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外星文明的艺术?也许你们对这音乐的理解,只是牛对琴的理解。”
克莱德曼说:“我相信我们的理解基本上正确。宇宙间通用的语言,除了数学可能就是音乐了。”
……
人们议论纷纷:“大机器具有智能了!”“我觉得,机器正在与它的创造者相互接近……”
……
克莱德曼凝神听着,突然恍然大悟:“钢琴是在倒着演奏合奏的旋律!”
C国主席点点头:“或者说,它是合奏的镜像。哦,宇宙的镜像,这就是镜子了。”
音乐显然已近尾声,全宇宙合奏与钢琴独奏同时进行。钢琴精确地倒奏着合奏的每一处,它的形象凸现在合奏的背景上,但两者又那么和谐。
C国主席说:“这使我想起了一个现代建筑流派,叫光亮派,为了避免新建筑对周围传统环境的影响,就把建筑的表面全部做成镜面,使它通过反射来与周围达到和谐,同时也以这种方式表现了自己。”
“是的,当文明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它也可能通过反射宇宙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秘书长若有所思地说。
钢琴突然由反奏变为正奏,这样它立刻与宇宙合奏融为一体,太阳音乐结束了。
……
“不,不应该是《命运》,”A国总统摇摇头说,“现在已经证明,人类不可能扼住命运的喉咙,人类的价值在于:我们明知命运不可抗拒,死亡必定是最后的胜利者,却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专心致志地创造着美丽的生活。”
“那就唱《欢乐颂》吧。”C国主席说。
……

引用完毕。

这化用了古人经常谈到的“天人合一”“无我”之类:

  • 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文明可能让个体融入群体、生物与机械融合,群体融入宇宙的“自然面貌”,不再保留自己的形象,而是“反射宇宙的形象”。
  • 这也是一种存在的形式,但并非必然之路。
  • 镜子的“音乐”其实更接近行为艺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这句话其实是想说,咱们在浏览器里看到的那些丰富多彩、能跟咱们互动的网页内容,很多都是服务器端精心准备好的。想象一下,你平常上网,就像是坐在家里点外卖。服务器就是那个提供食物的餐厅。而你的浏览器呢,就是你手里的手机,负责接收、展示和与“外卖”互动。现在,有些“外卖”(也就是网页内容)在送到你手里之前,.............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解读戴锦华在《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中这段话的意涵。戴锦华老师之所以要探讨“隐形书写”,是在为我们揭示一个十分重要的观察维度:在那个充满变革、转型和巨大社会能量的90年代,虽然许多思想和文化表达看起来是直接的、显性的,但其中却潜藏着大量不那么直接、甚至是被压抑或规避的“隐形.............
  • 回答
    要评价胡锡进12月5日关于“251事件”的文章《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篇由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带着他个人鲜明的风格,试图在复杂且敏感的公共议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他理解中的“最优解”。首先,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
  •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特质,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来理解中国。它们都强调了“文明”在塑造中国独特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且认为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标签不足以完全概括中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个说法。 一、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是,.............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挑战,但我们不妨试一试,用纯粹的文字,像给一个从未有过“方向感”的生命体描述“左右”的概念。想象一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完全没有感知过空间三维度的实体,它可能连“前后”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要如何才能一步步搭建起“左右”的概念呢?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最基础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不能是我们的身体,因为.............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些危言耸听,甚至是不可思议。毕竟,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交流最基本、最古老的媒介,它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去审视当下信息传播的形态、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很能触及一些文学的本质。将日本文学比作“越来越小”,俄国文学比作“越来越大”,这并非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指阅读它们时,我们感受到的某种“空间感”或“视野感”的差异。日本文学:精致、内敛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日本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小”,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对细.............
  • 回答
    想快速且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中的各种“主义”,确实需要一些技巧。与其死记硬背每个主义的定义,不如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切入,就像品鉴一幅画,先看整体风格,再抠细节。第一步:剥开“主义”的迷雾,看见底层逻辑你可以把这些“主义”想象成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或者“思潮”。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当时.............
  • 回答
    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政治、哲学以及语言本身的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文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长期实践、思考和写作的结晶。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一、 理解毛泽东文风的核心特质在开始模仿之前,深入理解其文风的核心特质至关重要。我.............
  • 回答
    中国的“饭局文化”,可不是咱们随便找个地方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意场上的敲定合作,到人情往来的维系,再到家庭聚会的温馨,几乎无处不在。要理解它,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得明白这“饭局”背后隐藏的社交逻辑。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一种亲近和分享的.............
  • 回答
    乔治·奥威尔为《动物农场》乌克兰文版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他本人对这部作品创作初衷、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以及他对现实世界政治,尤其是苏联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的集中体现。理解这篇序言,需要我们深入到奥威尔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为何选择将《动物农场》献给一个曾饱受压迫的民族。首先,我们要明白奥威尔写这篇序言.............
  • 回答
    古代缠足,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令人不安的重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一段浸透了血泪与扭曲观念的文化印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原因,就像一层层解开裹缠在脚上的布帛,露出其中真实而痛苦的肌理。一、 什么是缠足?为何成为“美”的象征?缠足,顾名思义,就是用布将女性的脚紧.............
  • 回答
    要理解辜鸿铭学贯中西,为何又矢志不渝地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融合与自信的体现。辜鸿铭的一生,恰恰证明了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故步自封,而是懂得鉴别、吸收,并最终回归自我的强大力量。我们先要从“学贯中西”这个层面去剖析。辜鸿铭绝非停留在表面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聊聊《Effective C++》第31条,关于如何降低文件间的编译依赖关系这个至关重要的话题。这不仅是为了提高编译速度,更是为了构建更易于维护、更灵活的 C++ 系统。想象一下我们正在开发一个大型 C++ 项目。随着功能的不断增加,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创建越来越多的头文件(.h/.hp.............
  • 回答
    Airbnb 官方知乎账号上那篇题为「承诺接纳彼此,你愿意吗?」的文章,与其说是一篇营销软文,不如说是一次真诚的邀请,一次对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渴望的触碰。它抛出的问题,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审视我们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最根本的连接方式。文章的核心,其实是在探讨一种“开.............
  • 回答
    理解中美建交历史上的关键文件,特别是“acknowledge”(承认/认识到)和“recognize”(承认/承认)这两个词语在不同文件中的细微差别,确实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是政治意图和历史现实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美建交的几个关键文件,最核心的是 《中美.............
  • 回答
    理解外交部发言人陆慷的说法,即“《中英联合声明》作为一个历史文件,不再具有任何现实意义”,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解读:1. 历史文件的定义与性质: 历史文件是过去的产物: 陆慷的表述首先强调了《中英联合声明》的“历史文件”属性。这意味着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基于当时国际政治格局和两国关系背景下签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