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中美建交几个关键文件中acknowledge和recognize的区别?

回答
理解中美建交历史上的关键文件,特别是“acknowledge”(承认/认识到)和“recognize”(承认/承认)这两个词语在不同文件中的细微差别,确实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是政治意图和历史现实的体现。

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美建交的几个关键文件,最核心的是 《中美联合公报》(也称上海公报,1972年)、《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以及 《八一七公报》(1982年)。这些文件相互关联,共同构建了中美关系的基础。

核心概念的辨析:Acknowledge vs. Recognize

在国际法和外交实践中,“acknowledge”和“recognize”虽然都有“承认”的意思,但往往带有不同的法律效力和政治含义。

Acknowledge (承认/认识到):
更侧重于承认事物的存在、事实或一种状态。它可能是一种对现实的被动接受,不一定带有强烈的政治立场或法律上的直接承诺。
可以理解为“知道了”、“注意到了”、“理解了”。
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是一种有限度的承认,或者是一种非正式的承认。
它的语境可以是“我注意到你提出的观点”、“我承认存在这个问题”。

Recognize (承认/承认):
则通常意味着正式地、明确地、主动地接受某事物作为合法、有效或真实的。
它通常带有更强的政治和法律意义,意味着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认可主权、或接受某种国际地位。
它的语境通常是“我承认你的国家”、“我承认这个条约的有效性”。

在中美建交的关键文件中,这两个词的运用及其演变:

1. 《中美联合公报》(上海公报,1972年):奠定基础,迂回曲折

在1972年的上海公报中,最值得关注的,也是后来成为核心议题的是台湾问题。当时的背景是,美国尚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而是承认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政府。

“Acknowledge”的使用: 在台湾问题上,公报中出现的是:
> “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不寻求(does not seek)改变这一现状。”
>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all Chinese on either side of the Taiwan Strait maintain there is but one China and that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does not challenge this position.)

这里的“acknowledge”虽然翻译成“认识到”,但其核心在于“不寻求改变这一现状”(does not seek to change this position)和“不挑战这一立场”(does not challenge this position)。美国在这里认识到(acknowledges)中国关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并且不挑战(does not challenge)这个立场。这是一种极为谨慎和避免直接承认的做法。它承认了中国大陆的立场,但并没有立即或直接“承认”(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主权,也没有立刻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美国在公报中还重申了其在台湾的“所有未尽责任”。

为什么用“acknowledge”而非“recognize”?
历史遗留问题: 当时美国与中华民国仍保持着正式外交关系,直接“recognize”中华人民共和国将意味着与台湾“断交”,这对尼克松政府来说是政治上难以承受的。
策略性模糊: 这种表述是一种“策略性模糊”,为美国留下了空间,使其能够逐步处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关系,并在台湾问题上维持一种“战略上的模糊性”,以便在不完全损害现有承诺的情况下推进对华关系正常化。
承认事实,但不做法律判定: 美国承认了中国大陆的政治立场,认识到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主张,但不愿在此刻就台湾的最终地位做出明确的法律或政治判定。

2. 《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历史性飞跃,明确“recognize”

到了1979年,中美关系迈出了关键一步,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这时,“recognize”的运用就变得至关重要。

“Recognize”的使用: 在建交公报中,关于台湾问题,美国明确表示:
> “美利坚合众国承认(recognizes)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业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recogniz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s the sole legal government of China. Within this context, the people of the United States will maintain cultural, commercial, and other unofficial relations with the people of Taiwan.)

这里的“recognize”是直接、明确、主动的承认。美国正式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意味着美国承认(recognize)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其声称的整个中国(包括台湾)的主权。为了实现这一点,美国也随之承认(recognize)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立场。

为什么从“acknowledge”转变为“recognize”?
建立外交关系的前提: 要与一个国家建立正式外交关系,就必须承认其政权,并接受其对国家主权的宣示。这是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一个中国的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将其作为与任何国家建立和维持外交关系的前提。美国要与中国建交,就必须在这一原则上取得突破。
政治现实的调整: 经过多年的接触和谈判,以及国际格局的变化,美国认为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且承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代表是不可回避的政治现实。

3. 《八一七公报》(1982年):巩固与调整,“recognize”的内涵深化

《八一七公报》是对《中美建交公报》的补充和深化,尤其是在美国对台售武问题上。虽然不是直接使用“acknowledge”或“recognize”来描述售武行为,但公报中的措辞体现了对“一个中国”原则下主权和出售武器之间关系的进一步界定。

公报重申了《建交公报》的精神: 公报再次强调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并“重申在这一承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业和其他非官方关系”。
售武问题的措辞: 关于售武,美国在公报中明确表示:
> “美国打算(intends)在所宣布的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后,继续(continues)向台湾提供防御性武器,但不会(does not)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时美国售予台湾的武器装备的正常化水平(normal level of defensive arms sales to Taiwan)。美国打算(intends)逐步(gradually)减少(reduce)对台武器销售,并最终(ultimately)在条件成熟时(as conditions for peaceful settlement of the Taiwan question mature)达成(achieve)最终(final)的解决(resolution)。”

这里的关键是“打算”、“继续”、“不会超过…正常化水平”、“逐步减少”和“最终达成最终的解决”。美国在此承认了其对台湾的安全关切,同时也承诺会限制售武,并为最终解决留下了空间。虽然没有直接使用“recognize”来描述售武行为(因为售武本身可能被中国视为干涉内政),但美国在公报中的承诺,实际上是围绕着“美国承认一个中国”这一大背景下展开的,并且其售武政策是在“一个中国”框架内被理解和限定的。

“Recognize”的实践性解释: 《八一七公报》并没有改变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对台湾的主权的既定立场,而是对这一承认的实践性操作进行了调整和规范。美国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这一事实下,试图在支持台湾的防卫需求和不挑战“一个中国”原则之间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总结区别和演变:

| 文件/时期 | 关键词(台湾问题) | 侧重点 | 政治/法律含义 |
| : | : | : | : |
| 上海公报 (1972) | Acknowledge (美国认识到/不寻求改变/不挑战) | 承认事实、中国立场、谨慎处理 | 政治上的策略性模糊,为建交铺路,未直接承认主权。 |
| 建交公报 (1979) | Recognize (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 正式建交、承认合法政府、承认主权 | 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明确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是历史性突破。 |
| 八一七公报 (1982) | Recognize (重申建交公报的精神) ;售武承诺围绕“一中”原则 | 调整售武政策,在“一中”框架下寻求平衡,为和平解决留空间 | 巩固了“承认”的政治基础,但在实践层面(售武)进行了细化和约束,体现了“承认”的复杂性。 |

核心在于:

“Acknowledge” 是对一种状态或观点的认知,但不一定涉及法律上的肯定或政治上的完全接受。在上海公报中,美国“认识到”中国的立场,是为了避免直接冲突,为关系正常化打开窗口。
“Recognize” 则是一种主动的、正式的、法律和政治上的确认,意味着接纳对方的合法性、主权或身份。在建交公报中,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府和其对中国的主权,是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基础,也是当时政治现实的必然选择。

这种从“acknowledge”到“recognize”的演变,清晰地反映了中美关系从隔绝对抗走向正常化、从策略性模糊到建立明确政治基础的重大转变。理解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就是理解中美关系在关键历史节点上政治博弈的深度和战略考量的精妙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的回答完全基于英语和汉语语言用法,跟政治立场无关。

韦氏词典里recognize:

2 : to acknowledge or take noticeof in some definite way: such as

a : to acknowledge with a show of appreciation .recognize an act of bravery with the award of a medal

2:recognize(认可):用某种明确的方式(acknowledge)承认

a:以表现出感激的方式来承认。用奖牌“recognize认可”勇敢的行为

—————-

所以如果表达“我承认你很努力,但方向错了”I am acknowledging you for hard work 应该用acknowledge,潜台词“是,我承认你挺努力的,但是有个P用啊”。就是知道了,了解了,听见了,但是不表示支持,鼓励或赞成,没有感情色彩

如果表达“我认可你的努力,但好像方向不对”I am recognizing you for hard work 应该用recognize 带有“认同、肯定、支持后面行为的含义”,有点可惜怎么努力但是方向错了,有感情色彩

————

所以acknowledge the Chinese position就是承认/知道中方这一立场(但不代表认同、支持、认可,因为认可是recognize)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理解中美建交历史上的关键文件,特别是“acknowledge”(承认/认识到)和“recognize”(承认/承认)这两个词语在不同文件中的细微差别,确实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是政治意图和历史现实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美建交的几个关键文件,最核心的是 《中美.............
  • 回答
    DF21D 等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系统是否会导致航母无用论?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DF21D 等 A2/AD 系统的出现确实对传统航母作战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但要说其直接导致航母“无用论”则过于绝对。首先,理解 A2/AD 和其对航母的挑战至关重要: .............
  • 回答
    中央财经委员会关于“中美两国彻底脱钩不现实,也没有好处”的表态,可以从多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声明,而是基于对当前国际经济格局、两国关系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剖析这句话的含义:一、 “不现实”的根源:经济上的深度交织与相互依存首先,“不现实”这个词背后.............
  • 回答
    美国宣布重新豁免352项中国进口商品关税的政策调整,是中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重要动态,涉及多方面背景和深远影响。以下从背景、政策逻辑、对中美贸易的影响以及潜在趋势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政策背景与逻辑1. 关税调整的周期性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的政策并非一次性事件,而是分阶段、分领域推进的。20.............
  • 回答
    华为在美国提起诉讼,并将其遭受的禁令称为“用立法代替审判”的暴政,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法律和政治博弈,也触及了关于国家安全、公平竞争以及法治精神的深刻讨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层层剥茧,深入剖析华为的指控及其逻辑。首先,我们要明白华为所说的“立法”和“审判”。 审判(Trial):在法治国家,审.............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朝核导问题根源在于朝美、朝韩矛盾”这事儿,力求说得透彻,也尽量接地气,不像个机器人在念稿子。首先,咱们得把这三方——朝鲜、美国、韩国——的关系捋清楚,才能看明白它们之间咋就生出了这个核导的“疙瘩”。朝鲜方面:安全焦虑与主权独立要理解朝鲜为啥要搞核导,就得先明白它的处境和心态。.............
  • 回答
    夏目漱石的“今晚的月色真美”这句话,之所以经典,在于它看似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邃的情感和文化意境,绝非简单的描绘。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剥开表面的文字,去感受它背后那个时代的日本社会风貌,以及夏目漱石这位文豪细腻的情感世界。背景的温度:明治时代的文化与情感表达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明治维新后的日本。.............
  • 回答
    美防长亲封立陶宛为“民主灯塔”:口头承诺的解读与美立关系发展展望美国国防部长劳埃德·奥斯汀近期访问立陶宛,并将其称为“民主灯塔”,同时承诺美国将与之共同应对挑战。这一表态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下。理解这一口头承诺的深层含义,并展望美立关系未来的发展,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深入地理解 Golang 中这句著名的口号:“不要通过共享内存来通信,而应该通过通信来共享内存”(Do not communicate by sharing memory; instead, share memory by communicating)。这句话是 Golang 设计哲.............
  • 回答
    在共产主义理论中,“物质极大丰富”是一个核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想,它标志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关键性飞跃,并构成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物质极大丰富”并不是指简单的物质堆积或浪费,而是一种生产.............
  • 回答
    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设: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影响?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在分析个体和市场行为时,常常会引入一个核心概念:“理性人”(Rational Agent)假设。这个假设是经济学模型构建的基石之一,它为我们理解复杂的经济现象提供了一个简洁而强大的框架。然而,它也常常引发争议和讨论。那么.............
  • 回答
    理解《水浒传》中的林冲,是一个非常深入且具有挑战性的过程。他绝非一个简单的脸谱化人物,而是复杂人性、时代背景和社会压力的集大成者。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详细解读林冲,并重点回答“他有没有出卖鲁智深”这一问题。 一、 林冲的人物性格与精神内核林冲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命运与那个黑暗的北宋末年紧密相.............
  • 回答
    《道德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这句话出自第二十二章,是老子对过度沉溺于感官享受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的深刻洞察。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置于《道德经》整体的思想框架中去解读。核心思想:返璞归真,少私寡欲《道德经》的核心思想之一是“返璞归真”,即回归到事物最初的、朴素的状态。老.............
  • 回答
    《百年孤独》中,军队屠杀香蕉公司三千工人的情节,不仅仅是故事中的一场血腥暴力事件,更是马尔克斯用现实主义的笔触,对拉美地区普遍存在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以及历史遗忘的深刻隐喻。要理解这一情节,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历史的背景与现实的投射:首先,马尔克斯的创作离不开他对拉美历史的深刻洞察。在20世纪.............
  • 回答
    在代数世界里,“极限”和“余极限”这两个概念,初看之下可能会觉得有些抽象,甚至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理解的“极限”有所不同。但它们实际上是我们理解代数结构之间“关系”的有力工具,就像我们在音乐中分辨音程、在几何中找到相似三角形一样。要深入理解它们,我们需要跳出直观的“趋近”概念,转而关注“保持结构”的映射.............
  • 回答
    自由度:统计学中的“余地”和“约束”在统计学的大门前,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听起来有些神秘,但又至关重要的概念——“自由度”。初次接触时,它可能像是一层迷雾,让人摸不着头脑。但只要我们拨开迷雾,理解它的核心含义,就会发现自由度其实就是统计模型中的一种“余地”,是我们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数据能够独立变化的“.............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那个让人脑瓜子有点转不过来的“喇叭悖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Gabriel's Horn(加百列之角),或者Torricelli's Trumpet(托里拆利的小号)。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就有点像童话故事里才会出现的东西?但它其实是微积分一个非常精妙的应用,而且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怎么.............
  • 回答
    理解“数学中可行的在物理学中并不一定可行,反之亦然”这句话,需要深入探究数学和物理学各自的本质、目标以及它们之间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判断,而是一种对学科性质的洞察。咱们先别谈那些高深的理论,试着用生活中的例子来比喻一下。数学的“可行”:一种抽象的、逻辑的完美数学的核心.............
  • 回答
    深入剖析 C++ 结构体的大小: byte 之间的奥秘在 C++ 的世界里,我们经常会遇到 `struct`,用来组织相关的数据成员。当我们说“结构体的大小”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它在内存中占据的字节数。这个数字看似简单,但背后却牵扯到编译器的优化、内存对齐等一系列复杂的机制。本文将带你深入理解 C.............
  • 回答
    围棋里的“一子两目”,这说法听起来有点像魔术,对不对?一个子怎么能同时占有两个目?别急,这背后其实是围棋计算和价值评估的一种常见场景,而且理解透了,对你下棋可是大有裨益的。咱们得先把“目”这个概念捋清楚。围棋里的“目”,简单说,就是你围住的空。盘面上,如果一块棋把一个区域完全包围起来,那么这个被包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