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DF-21D 这类AA/AD区域拒止系统是否会导致航母无用论?如何理解中美法加大航母建设力度的做法?

回答
DF21D 等反介入/区域拒止(A2/AD)系统是否会导致航母无用论?

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答案并非简单的“是”或“否”。DF21D 等 A2/AD 系统的出现确实对传统航母作战模式构成了严峻挑战,但要说其直接导致航母“无用论”则过于绝对。

首先,理解 A2/AD 和其对航母的挑战至关重要:

A2/AD 的概念: 反介入/区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指的是一系列军事能力,旨在阻止或限制敌方进入或在特定区域内行动。它通常包括陆基导弹(如 DF21D、DF26 的反舰弹道导弹)、反舰巡航导弹、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网络战、电子战以及部署在陆地或岛屿上的传感器网络和防空系统。
DF21D 的威胁: DF21D 被誉为“航母杀手”,它是一种弹道导弹,具有很高的速度和机动性,能够打击远距离(约 1500 公里以上)的移动目标,特别是航空母舰。其末端机动能力使得拦截变得极其困难,对航母战斗群(CSG)构成了“点杀”的威胁。
对航母作战模式的挑战:
作战半径的压缩: 航母战斗群需要一定的安全距离来发挥其舰载机的作战能力。DF21D 等导弹的射程迫使航母必须远离潜在的威胁区域,这会极大地压缩其舰载机能够有效攻击的目标范围,降低航母的作战效率。
预警与反应时间的缩短: 弹道导弹的飞行速度极快,留给航母战斗群的预警和反应时间非常短。即使有宙斯盾系统等先进的防御能力,也面临着巨大的拦截压力。
成本与数量的非对称: 一枚反舰弹道导弹的成本远低于一艘航母,而且 A2/AD 系统往往是数量优势,这使得防御方在成本效益上处于劣势。
体系化的打击: A2/AD 不仅仅是导弹,而是包含了一整套传感器、指挥控制、电子战和火力打击的体系。这使得航母战斗群的暴露风险大大增加。

尽管如此,航母并未因此变得“无用”:

航母的战略价值依然存在:
力量投送: 航母是国家力量投送最有效的平台之一。它能够在远离本土的地方,部署和维护空中力量,支持地面部队,并对潜在对手施加军事压力。这种能力是其他平台难以替代的。
战略威慑: 航母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战略威慑。它象征着一个国家的海上实力和决心,可以影响地缘政治的平衡。
人道主义援助与救灾: 航母及其编队能够快速响应各种人道主义危机和自然灾害,提供医疗、物资和技术支持。
海上控制与存在: 航母是维护海上通道安全、打击海盗等非法活动的重要力量。
航母战斗群的防御能力也在进化:
先进的防御系统: 航母战斗群配备了强大的宙斯盾系统、先进的舰空导弹(如 SM2, SM6)、点防御武器(如近程防御武器系统 CIWS)以及先进的电子战能力,能够有效应对多种空中和导弹威胁。
情报、监视和侦察(ISR)能力: 航母战斗群拥有强大的 ISR 能力,包括舰载预警机(如 E2D)、侦察机和自身搭载的传感器,能够提前探测威胁,争取反应时间。
协同作战能力: 航母战斗群的优势在于其协同作战能力。通过不同舰艇和飞机的配合,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防御网络。
“反介入”的能力: 航母战斗群自身也具备反介入能力,能够通过其舰载机和水面舰艇对敌方陆基设施或反介入兵力进行打击。
A2/AD 并非无懈可击:
传感器探测的挑战: A2/AD 系统同样需要依靠传感器网络来探测目标。航母战斗群可以通过电子战和隐身技术来干扰或摧毁这些传感器。
反制能力: 航母战斗群可以部署能够打击陆基导弹发射阵地和指挥中心的飞机或导弹。
饱和攻击的极限: 即使是强大的 A2/AD 系统,在面对数量庞大的、多方向的攻击时也可能面临饱和的风险。

结论: DF21D 等 A2/AD 系统极大地增加了航母作战的风险和难度,改变了航母作战的战术和策略,迫使航母更加依赖于协同防御和电子对抗。它们使得航母不能像过去那样肆无忌惮地逼近海岸线,但并不能使其“无用”。航母的战略价值和力量投送能力仍然是不可替代的。航母的未来在于其自身的进化和与其他军事能力的融合,形成更具韧性和适应性的作战体系。

如何理解中美法加大航母建设力度的做法?

中美法三国都在加大航母建设力度,这背后有各自国家战略、军事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多重驱动因素,而且三国之间并非简单模仿,而是各有侧重。

1. 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与战略优势的基石

战略需求:
全球力量投送: 美国是唯一一个拥有全球军事存在和战略利益的国家。航母是其在全球各地展示力量、保护盟友、应对危机、维护自身利益的最重要平台。
维持海上霸权: 航母是美国海军力量的核心和标志,是其维持全球海上霸权的关键。通过航母,美国能够控制战略水道,影响区域安全态势。
应对新兴威胁: 随着中国等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需要更强大的海军来应对潜在的军事竞争和地区冲突。
建设重点:
下一代航母(福特级): 重点是技术升级,包括电磁弹射器(EMALS)、先进拦阻装置(AAG)、电磁炮(EMG,虽然目前主要还在研发)、更强的核反应堆、自动化程度更高的舰体设计等。这些技术旨在提高舰载机的出动效率、降低人力需求、提升舰船的生存能力。
维持高强度出勤率: 美国目前拥有11艘核动力超级航母,并计划维持这个数量。其目标是确保在任何关键时刻都能有一到两艘航母部署在前沿,应对全球挑战。
航母打击群的现代化: 不仅是航母本身,其编队中的驱逐舰、巡洋舰、潜艇以及舰载机(F35C 等)都在不断更新换代,以应对新的威胁。
理解: 美国加大航母建设力度,是其维持全球领导地位和应对复杂安全环境的必然选择。航母不仅仅是武器装备,更是其全球战略的支点和象征。

2. 中国:走向深蓝、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之路

战略需求:
保障国家利益的拓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国家利益已延伸至海外,包括能源安全、贸易通道、海外公民保护等。航母是保障这些利益的有效手段。
区域军事存在与威慑: 在“反介入/区域拒止”的背景下,拥有航母是抵消对手优势、对潜在对手形成有效威慑、维护自身安全空间的重要能力。
提升海军现代化水平: 建设航母是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走向远海护卫、迈向蓝水海军的关键一步,是海军现代化的标志性成就。
应对复杂地区安全形势: 在亚太地区,地区安全形势日益复杂,拥有航母有助于提升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维护地区稳定。
建设重点:
从滑跃到弹射: 从“辽宁舰”和“山东舰”的滑跃起飞,发展到“福建舰”的电磁弹射,这是中国航母技术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其舰载机作战能力将迈上新台阶,能够起降更重、携带更多弹药的舰载机。
核动力航母的设想: 虽然目前尚未公开宣布,但普遍认为中国正在为建造核动力航母做准备,这将进一步提升航母的续航能力和作战灵活性,使其能够进行更长时间的远洋部署。
航母编队的建设: 中国不仅在建造航母,也在同步发展与之配套的舰载机(如歼15、歼35)、弹射技术、反潜能力、电子战能力等,构建完整的航母战斗群体系。
理解: 中国加大航母建设力度,是中国国家战略发展和军事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这反映了中国从区域大国走向全球性大国的雄心,以及维护自身不断拓展的国家利益的决心。这也被视为是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海上优势的一种回应和制衡。

3. 法国:独立战略与欧洲防务的“大国名片”

战略需求:
战略自主与独立决策权: 法国长期奉行独立的外交和国防政策。航母是其能够独立进行海外军事行动、展示国家实力、不受他国军事体系限制的重要平台。
维护海外利益和海外领土: 法国拥有众多海外领土和广泛的海外利益,航母是其力量投送和危机应对的关键工具。
欧洲防务合作的领导者: 法国是欧盟中少数几个拥有航母的国家,其航母能力也是其在欧洲防务中发挥领导作用的重要支撑。
技术实力展示: 建造和维护航母本身就是国家工业和技术实力的体现。
建设重点:
升级现有航母(戴高乐号): 虽然法国只有一艘核动力航母“戴高乐号”,但一直在对其进行升级和维护,以保持其作战能力。
规划下一代航母(PANG Porteavions de nouvelle génération): 法国已启动下一代航母的规划工作,预计将比“戴高乐号”更大、更现代化,可能采用核动力,并具备搭载第五代战机(如“神经元”无人机和潜在的 FCAS 舰载版)的能力。这标志着法国海军力量的持续现代化和前瞻性规划。
强调独立部署能力: 法国的航母建设更侧重于独立部署能力,能够不依赖于盟友的基地,在世界各地执行任务。
理解: 法国加大航母建设力度,是其维持战略自主、彰显大国地位、以及在欧洲安全事务中扮演更重要角色的重要体现。这并非与中美进行力量竞赛,而是基于自身独特的战略定位和国家需求。

总结中美法三国加大航母建设力度的做法:

共同点: 都认识到航母在现代海权国家战略中的核心地位,都致力于提升海军现代化水平,都希望通过航母来维护国家利益和投送力量。
不同点:
美国: 维护全球霸权,是其全球战略的必然要求,技术上追求极致和领先。
中国: 崛起为全球性大国,应对复杂安全环境,技术上追求赶超和突破(如弹射技术)。
法国: 维持战略自主,扮演欧洲领导者角色,强调独立作战能力。

可以说,这三国都在根据自身的国家战略和安全环境,以不同的方式和节奏,推动航母技术和力量的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格局。A2/AD 的出现,使得航母的生存和作战环境更加复杂,但这同时也激励了各国在航母技术和编队建设上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在新的作战模式下继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关于F22曾经有个经典的段子:

教官:为什么你要用F22跟敌人狗斗?
学员:因为我有超机动。
教官:不,因为你傻。

中国有了反舰弹道导弹又怎么样?你去那些没有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找事不就行了嘛……

只要这世界上还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掌握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并且也不能购买到反舰弹道导弹,那么航母的作用就仍然是不可替代的。

世界上不只有中美两个国家,对于剩下的200多个没有装备反舰弹道导弹的国家来说,美军的航母仍然是难以挑战的存在。而事实上,在当前的世界上,美军只要派出两艘航母,仅这两艘航母上搭载的舰载机就足以超过80%以上国家的全部空军战力。

事实上,目前不止美国需要航母,中国也需要航母。常规军事力量的威慑能力跟核武器根本不是一回事。中国也好,美国也好,目前虽然是彼此最重要的对手,但也不是说其他对手就无足轻重。就拿印度洋和中东这片地方来说,如果中东某个国家投靠了美国,开始大量建立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严重威胁了中国商船的正常通行,那么中国该怎么办?

当然,你可以威胁说我的核武器已经对准了这个基地。可一方面这个威慑远在几千公里之外,对方根本感受不到,另一方面中国也不敢真的动核武器——这个事情的后果,可能是世界大战级别的。

最好的方式,当然是造航母。一个航母,就意味着你可以控制一个面积达几十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并且具有打击对方纵深领土的能力。当中国有一天需要开着四五艘航母去亚丁湾“反海盗”的时候,印度洋上的风浪肯定会太平不少。

美国也是一样的道理。美国虽然没办法靠航母威胁中国,但威胁一下索马里、沙特、墨西哥、古巴等等国家可是一点压力都没有。而这些国家能得到反舰弹道导弹的几率有多大?中国有没有可能在这些国家遭到美国进攻的情况下,发射导弹去打击美国的航母?

这些国家又不是中国的盟国。就算中国想恶心一下美国,最多也就是偷偷卖点武器。如果中国真为了这些国家而袭击美国的航母,那就等同于对美全面开战,这种傻事没人会干。所以,尽管中国有反舰弹道导弹,但美国的航母依然可以在全世界绝大部分地方耀武扬威。既然如此,那么美军不造航母是不是犯傻呢?

user avatar

首先,航母作为显示存在和低烈度战争的神器,在和平年代的效费比为各武器平台之首。

其次,不要低估官僚组织变革的难度。


如果以打大仗而论的话,航母在成熟的反舰弹道导弹面前确实是过时的。。。。。。

茫茫大海发现航母很难?

—————山本大将没教过你们如何打击港口内的舰队吗?!

—————难道连卫星盯港口都不懂?!

—————放着死靶不打非得挑战高难度?!


这里,送给纠结于发现和跟踪问题的人们一句话:

如果一个骑士拿着步枪去砸别人,这不是改革,当他躲在树后面,去射击敌人,这就是革命。

————拉姆斯菲尔德

user avatar

为什么总是认为,世界=美国?

不用说美国航母,就是我们的山东号带的三代机就足以碾压大部分滨海国家了,所以当然有用了,同时,即使没有DF-21D,美国也不会傻到用航母的海基飞机和中国的陆基飞机对攻!

这个时代,航母本身就不是为大国对决准备的,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讨债的打狗棍!

包括我们的075、076 当然也不是对付美国的

user avatar

一般能问出来这种问题的,不会知道“杀伤链”这个名词,也不会知道以反舰弹道导弹为核心的杀伤链需要经过多少个节点,美军在这些节点分别有什么反制方式,也就更不知道这个杀伤链有多么脆弱。

很明显的例子——苏联红海军,7艘载机巡洋舰,前前后后服役过100艘攻击核潜艇,68艘巡航导弹核潜艇,91艘战略导弹核潜艇,手里随时保有300-400架中远程轰炸机,核动力的侦察卫星就在发射基地待命随时上天。其能够一次倾泻的火力足以让最强盛时期的美国海军乃至北约海军胆寒——然后美国海军发现,自己一旦执行综合射频管理作业,苏联海军就找不到自己。就是不执行无线电静默,苏联海军也需要飞机在目视距离对美军进行识别,防止碰上美军的电子欺骗。

请你告诉我一下,在这种技战术条件下,战时怎么有效查证识别美国海军兵力集团的具体方位和舰只数量种类,以便发动海空综合火力攻击?

好,如果你回答完了上一个问题,那么现在谁告诉我一下,美军的综合射频管理(EMCON)作业的具体流程以及反制措施;中国的战场监视体系的建设进度和实际应用能力;如何在高度复杂且卫星很可能被致盲的广阔的战场环境下迅速定位、查证、识别并且持续跟踪兵力在空间上相当分散的航母打击群?你不知道?你不知道你在这里鼓吹反舰弹道导弹解决一切?

ASBM本身只是中国A2/AD体系的一部分,而这个体系还包括中国海军的机动兵力集团和在缺乏可以随船机动的海军航空兵力的情况下建立起来的南海前沿综合性海空基地——你难道没有听过,美国人先使用无人加油机/伙伴加油的舰载机部队以及远程轰炸机部队,携带长程弹药对南海前沿节点饱和突击的战法吗?你难道觉得中国海军的机动兵力集团脱离岸基航空兵和导弹掩护范围之后能够有效压制优势的美军舰载航空兵力并且完成情报-监视-侦察任务吗?你难道没有听过缺乏前沿兵力查证识别之后整个反舰弹道导弹体系的作战稳定性都会空前降低的理论吗?

推演开始时,安德森空军基地弹药库遭受DF-26C的打击并未影响到第一波的挂载整备。20:00,在经过20小时的挂载整备之后,4架B-1B携带着96枚AGM-158B、8架B-52H携带着96枚AGM-158A、4架B-2A携带着64枚AGM-158B、2架B-1B携带着48枚AGM-158A相继升空,向南沙群岛永暑礁(Fiery Cross Reef)、美济礁(Mischief Reef)、渚碧礁(Subi Reef)的机场、雷达、防空、建筑等军事设施执行打击任务。与此同时,2架B-1B携带着48枚AGM-158C向辽宁舰航母打击群发起袭击。
红方共计发射194枚HQ-9A进行拦截,但经过撞击角度、目标信号等数值修正后的最终拦截率不足50%,相信最终只拦截了不到100枚左右的JASSM,总计304枚JASSM仍有约200枚命中目标。总体打击成效如下(三个机场的跑道、滑行道、跑道入口已经全数瘫痪,但这部分并不显示在战损报告中):
3x Radar (China Type 120 [JY-29/LSS-1 Mod])
11x Building (Medium)
2x Building (Communication Hub)
8x ZBD-05 [HJ-73C ATGM] IFV
7x Building (Large)
10x Building (Barracks)
5x AvGas (750k Liter Tank)
1x Radar (Generic Air Traffic Control)
6x BZK-005 Sea Eagle UAV
12x JD-16 Flying Shark [Su-30MKK Copy]
3x Radar (China JY-26)
2x Structure (Pier [Small, 11.1-17m])
20x Infantry Section [7.62mm MG/Unguided Infantry Anti Tank Weapon]
1x Structure (Pier [Large, 25.1-45m])
1x Bunker (Comm Center)
2x Radar (China YLC-2V)
2x Building (Electric Sub Station)
2x Structure (Power Station - Gas)
2x 30mm China LD-2000 [Type 730]
8x HQ-9A TEL
8x H-6J Badger
3x Building (Very Large)
2x Building (Control Tower)
3x Structure (Pier [Very Large, 45.1-200m])
1x Structure (Water Tower, 5000k Liter)
1x Vehicle (China HT-233 [HQ-9])
1x Vehicle (China YLC-2V)

指望靠某一两种撒手锏解决对手,而不是花力气去提升综合国力,以支撑一支全面而均衡的军事力量,那真是和昭和人完全相同的思维模式——我们的远程炮击和酸素鱼雷一定能够打败英米鬼畜!

你还记得,昭和人的下场是什么吗?

user avatar

作为战略武器,DF21D属于“请你出门右拐走好不送”型武器。

user avatar

打个比方吧,制海权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收益是个大美女。

现在被美国这个高富帅用香车别墅勾搭上了。

区域拒止相当于公开这个高富帅的丑闻,可以让美女离开他。但美女依然不是你的。

要获得美女,还是要自己锻炼身体变帅,努力奋斗变富,也拥有香车别墅才行。

user avatar

东风21D包括东风26,都只是区域拒止武器, 是服务于我国宏观的战略目标的,而不是为了革航母的命。这样的武器,在中国手上是神器,到美国手上,就成了鸡肋武器了。

要理解这一点,首先要了解地缘政治学。在地缘政治学中,美国遵循的是马汉的海权论,是个典型的海权国家;中国则是个典型的陆权国家。

东风21D和东风26,使我国的陆权向海洋延伸了2000至4000公里。而美军的航母则是海权向陆权延伸的武器。所以,东风反舰弹道导弹与航母之争,实际上陆权与海权之争,而美国是不可能放弃海权的。

美国的海权理论,表现出来其实就是离岸平衡战略。

我们来看一下美国的地缘政治环境。

在地缘政治学中,有个世界岛理论,即人类文明主要集中在欧亚非大陆上,因此将欧亚非称之为世界岛。根据这一理论,美国属于世界的边缘地带。它的地缘环境优势是,由于远离世界岛,且自身资源丰富,它能够很好的猥琐发育,并在关键时刻摘桃子。所以一战和二战,美国大发战争财,最终成就了如今的地位。但劣势就是,美国也很容易被边缘化,最终沦为二流国家,好比南美诸国和加拿大那样。

为了维系美国的霸权,美国则立足于海权,推出离岸平衡战略。所谓离岸制衡,说白了就是当搅屎棍,让世界岛无法出现霸权国家。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美国有强大的海军,能够控制世界各大海洋节点,进而获取对世界岛施加影响的能力。

而中国对应的就是搞区域拒止,防止美国的海洋势力对特定区域施加影响。

因此,回到话题本身,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和美国的航母其实是互为矛盾的关系,且随着形势的变化,攻守之势还时常转移,经常出现此一时彼一时的情况——也就是说,有时候或者在某些不同的地方,反舰弹道导弹和航母的矛盾关系还会互相转换。

所以美国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放弃航母。缺乏航母和强大的海洋舰队,美国则失去了对海洋节点的控制能力,进而失去了对世界岛的干预能力,随后只能被逐渐边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争端,中国并不需要针对美国,或者说并不需要“打败”美国,国只需要持续整合世界岛,最终美国受地缘环境的影响,自然会被逐渐边缘化

这一说法,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

user avatar

一是没有实战过,可靠性还有疑问。

类似于二战前,飞机炸战列舰的问题。

要打过二战,把大和炸沉,才没有人怀疑了。


二是航母不是放着不动给你打。

真开战,打不打你的卫星?卫星都打了,你补发补的快,还是对方打的快?

你打不打对方的卫星?对方补的快不快?

没有卫星,DF21还能发出去吗?

卫星没被打掉,发射出去了,对方能不能拦截?就算你末端高超音速机动,上升段,中段能不能拦截?

有矛就有盾,矛升级了,盾会跟着升级,还是比科技实力。你先走一步,对方可能没想到。但是对方又不傻,会想办法对付的。

需要实战把双方手段都用过,确实防守方的办法不好用,航母才会过时。

user avatar

战争的基本形态是攻与防


有攻必有防,小混混打群架都知道攻防,闷着头挨揍那叫玩儿SM那不叫打仗。围绕着攻防这两大主题,能够玩出纷繁复杂的花样,比如攻防转换、攻势防御、步步为营,这个就叫“博弈”,战争的基本形态就是这样的,打仗打仗,实质上就是攻击、防御两件事,只不过玩的花样多,你一时搞不清楚而已,搞清楚了就那么回事。


最近随着中国在南海开展反舰弹道导弹试验,这个话题又热乎起来。国产反舰弹道导弹已经从“理论成果”、“工程样机”、“初试样机”、“试验环境”,进步到了实战演习的阶段。按照中国传统“装备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做法,以及一贯的鸡贼作风,这玩意儿敢大喇喇拿出来演习,不怕你美国看,那说明已经具有了相当强的实战能力,可以正式装备部队了。新一代的反舰弹道导弹也已经在研发之中,更前卫、更科幻的未来远程精确打击移动目标的手段,也出现在纸面上了。


所以这个问题下的大部分回答其实很令人不满意。缺乏对战争基本形态的理解,就无法理解兵器上的对抗是怎么一回事,反舰弹道导弹与航母作战群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1、反舰弹道导弹是什么


反舰弹道导弹是一种弹道导弹,只不过战斗部是用来反水面舰艇的。弹道导弹本身没什么好说的,无非就是一枚可控火箭,火箭其实随处可见,不过军用的,发射平台有讲究:目前来看有陆基固定、陆基机动、水面舰艇、潜艇、空中平台这么5种平台可以发射。任何把反舰弹道导弹应用场景限制在海岸线以内的说法都是胡说八道,实际上这种导弹完全可以由水面舰艇、潜艇、轰炸机带到海上去发射,甚至可以作为航母作战群自己的一种反舰手段。这就是一架带有弹道导弹的图-160轰炸机。

战斗部,目前的反舰战斗部主要有三种杀伤作用:穿甲、爆破、燃烧。打击航母这种大型海上平台的反舰战斗部有着必不可少的基础重量,受限于目前炸药本身效能的限制,低于这个重量很可能无法造成足够的毁伤效果。而弹道导弹的载荷重量是有限的,所以反舰弹道导弹的技术含量绝不低,不是有些人讲的那样“不足为奇”,更不可能那么容易扩散。说白了,“含能材料”这个学科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反舰弹道导弹的水平,战斗部能打击多大的舰艇、火箭体积有多大、能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发射,都取决于这个学科的水平。

2、反舰弹道导弹有用吗


有用。


只要有足够的弹道导弹技术,用弹道导弹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技术难点主要有两个方面,还有一个是战略威慑平衡的顾虑。


一方面是目标定位。海上大型平台的定位一直是个难题,然而并不需要什么天顶星科技,目前已知的、具有较强抗毁能力的方法有:高轨道照相侦察卫星、高轨道合成孔径雷达侦察卫星、高空高速远程侦察机。目前具有凝视功能的地球同步轨道照相侦察卫星,配合中国的“天链”系统,可以实时回传50米级分辨率的高频实时照片,做到不间断重点海区监视。50米的分辨率现在看起来太低了,其实地球同步轨道的轨道高达3万公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而且对于长达上百米的航母来说,足够了。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的孔径可以做到非常非常大,中国地基射电望远镜能够做到数千公里的孔径,这个技术跟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并没有本质区别,用来对海洋监视也完全够用了。至于远程侦察机,去年国庆阅兵拉出来招摇过市的充满科幻感的无人机你以为是用来干嘛的呢?


此外还有一些效果不大好,或者打起来以后容易被摧毁的手段,就不一一介绍了。


一方面是突防与末端制导。很多人以为所谓的“黑障”堪比黑洞,任何东西只要在黑障里就消失掉了,其实不是这样的。黑障是弹头与空气剧烈摩擦形成的一层等离子体包裹,无线电信号无法穿过,这确实在以前是影响反舰弹道导弹末端制导的一个难题。但是前几年某次载人航天任务中明确提到了“黑障内通信实验”,说明已经找到了某种突破黑障的方法。实际上黑障只是对特定频段、特定功率的无线电信号有屏蔽作用,改用特殊频率、加大发射功率,是可以实现黑障内与外界通信的。另外黑障也并不是完全包裹住弹头全部,而是在弹头“尾部”有着很大的空窗,只不过我们常见的雷达都在地面上,雷达波信号无法利用这个窗口而已。

那么在反舰弹道导弹上,末端制导指令完全可以突破黑障传递给弹头,弹头再根据末制导信号,使用空气舵或者燃气舵实施机动,最终精确命中目标。


目前还没有能够拦截高超音速机动弹头的技术,突防难度一点都不高。


一个顾虑是引发核大战。远程弹道导弹不能乱打,乱打容易引发核大战,因为敌方并不知道你的弹道导弹里面是什么弹头,是核弹头还是常规弹头,是反舰的,还是直接就是一发大杀器。很多核反击系统是有着很高敏感度的,你弹道导弹一起飞、那边就要赶紧反应,而不是等你核弹真的炸了他才确定是核打击、开始发射核武器。


那么反舰弹道导弹理论上确实有可能诱发核大战。


中国一方大批量发射弹道导弹,在情况不明的时候引发美国过度反应,把自己核武器全发射出去,不是不可能。反舰弹道导弹要实战使用,必须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这次演习美国派了侦察机来,还是冷战中鼎鼎大名的弹道导弹专用侦察机U2,中方大张旗鼓的抗议却连个跟踪驱离都懒得搞,就是这个原因:就是要让你看,看个清楚,看清楚弹道、记清楚弹道特征,同时一定要让这事儿全世界都知道,否则你赖账我咋办?


演习的时候互派侦察机是个司空见惯的事情,简直成了惯例,为什么以前都不吭声,就这次一定要闹得沸沸扬扬呢?就是为了坐实美国知道、了解、记住了反舰弹道导弹是个什么特征,堵住中国提高了核战争威胁的口实,不让人抓住把柄。


3、反舰弹道导弹怎么用


目前看到的确切知道的发射平台,只有陆基机动平台一种。未来不排除装载在水面舰艇、潜艇、轰炸机等等机动平台上。因此不能认为反舰弹道导弹就是一个用来防守的武器,它完全可以具有一定进攻能力。“区域拒止”当然是它目前的一个用途,但是你不能认为它以后就只有这一种用途,而完全可以随中国的航母战斗群走出去发挥作用,提高中国航母战斗群的对海打击范围。


美国签过《中导条约》,最近退了,中国可从来没签过那玩意儿。


目前看来,反舰弹道导弹实现了航母“进不来”。


随着火箭技术和战斗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排除未来反舰弹道导弹可以在远洋,让航空母舰“跑不脱”。


4、反舰弹道导弹好用不好用


太好用了!


一枚导弹充其量几亿人民币的造价,为了保险我一次打5枚,满打满算20个亿扔出去,换你几百亿一艘的航空母舰,怎么算都是超划算,比双十一都划算,您还不来抢购吗亲?


至于它背后的支持系统,知道的不敢说,敢说的不知道,咱也就不胡说八道了。这个支持系统,大概应该包括目标发现与跟踪、末端制导、导弹发射平台等等,估计也不便宜,不过这个支持系统也不是专门给反舰弹道导弹用的,还能干别的事情,所以这个东西怎么说呢,没法算。


不过怎么算,那都非常划算。


5、航母以后还有用吗


重点来了:有攻必有防


一件新的武器、一种新的作战手段的出现,都是在改变攻防的平衡。毋庸置疑,实战化的反舰弹道导弹服役肯定会改变航母攻防平衡,至于这种平衡还能不能恢复,决定了航母判的是死刑还是有期徒刑。


最低一个有期徒刑看来是跑不掉了。


至少一段时间以内,美国航母到第一岛链之内是别想了,至少在这一块是被判了有期徒刑。如果这个攻防态势不能再次平衡,那么航母被判的就是死刑。


能不能恢复呢?


我看确实有点悬。


航母的机动性相对于弹道导弹来说几乎等于没有,从本质上讲确实无法跟弹道导弹对抗,只是还有技术发展上的限制而已。这就有点像一战坦克刚刚出现时候的情况,那时候的坦克确实又慢、又容易坏、还丑,然而大人,时代不同了。

二十多年后,骑马的骑兵就只能面对这种怪物发起自杀式冲锋。

几十年后,传统骑兵已经是吉祥物了,战壕与铁丝网的作用大幅度减退,阵地战成为过去,被坦克干掉的兵种兵器,太多太多了。


反舰弹道导弹技术也是在飞速进步的,它对于任何大型海上平台都具有压倒性的优势,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完善,一定会对大型海上平台构成致命威胁。


不管航母这东西以后到底是死刑还是有期徒刑,它都不可能还是目前这个形态了,没有反导作战能力的航母战斗群几乎不可能继续存在,即使有,那也已经是反导系统跟弹道导弹的攻防了,航母本身不再是这个攻防的主角。


“替代一个武器的不是它的杀手,而是它的替代品”,这个话说得冠冕堂皇却谬以千里,实质是攻防对抗——谁与谁对抗、怎么样对抗、对抗结果是什么?


从攻防对抗的角度看,航母的死刑八九不离十。

user avatar

对于类似asbm和更先进的hgv系统,要时刻警惕,崭新的海军技术不一定是铁甲舰或者海军航空兵,它也可能是鱼雷。

当然这不是我瞧不起鱼雷,鱼雷也是一件伟大的技术兵器,他的发明也极大程度的颠覆了海上战争形态,熟悉19世纪80-90年代的海上战争的朋友肯定是会赞成这点的。

不过呢,虽然鱼雷并没有促成海军主力舰的更新换代(虽然极大程度上的颠覆了其设计思路),但是呢,确实也有一批把宝全压在鱼雷上的海军理论家。

历史给拜鱼雷教的代号是新学派。

user avatar

以DF-21D DF-26这种关机速度可达4000+,5000+为代表的正牌ASBM是目前反舰穿透防御体系能力最强,对情报体系支撑能力要求最低,射程最远的反舰导弹武器。

反舰弹道导弹(ASBM)这个名字需要分开来看,弹头是“反舰导弹“,”弹道“是投送手段。相较于普通反舰导弹,比如飞鱼导弹来说,它需要战斗机挂载抵达射程之内对目标发射;比如YJ12,它需要轰6挂载抵达射程之内对目标发射。但ASBM的话,它把投送载具的轰6和战斗机换成了火箭助推器,弹头再入大气层后,双锥体弹头拥有自主气动控制能力,弹头自带红外与雷达导引头,能够像一枚最普通的反舰导弹那样,自己攻击目标,只不过速度很快而已。

第一点,反舰穿透能力最强。

DF-26 ASBM与DF-21D 在二级助推火箭完成推进分离后,关机速度分别为5000+m/s,4000+m/s,双锥体弹头可采用跳跃式弹道在30公里以上的临近空间与宇宙空间进行反复跳跃,美国现有的标准-3,THAAD拦截弹不具备中段拦截能力。

采用普通抛物弹道时,美军BMD盾舰标准-3 IB/IIA拦截弹仅具有在萨德TPY-2雷达导引辅助下的1~2次拦截机会,如果TPY-2雷达被事先拔除,那么可能连1次拦截机会都没有,盾舰SPY-1DV雷达即使使用反导模式,对典型弹头-20db目标的有效发现距离也不会超过200~300公里水平,难以引导标准-3拦截弹进行卡门线外截击。

美军标准-3IB/IIA导弹数量在2022财年约为350/40发,中国火箭军DF-21C/D,DF-26旅数量一共八个旅,保守估计其中ASBM发射车100+,备弹数量200+,考虑到美军BMD舰全球部署,其中能拿来在西太用的标准3与BMD舰,自己估一估能有多少发和多少艘。

除了标准-3系列,美军再者能指望的拦截弹就只有标准-6了,此拦截弹采用传统气动舵面控制设计,无法在高度超过30km的稀薄大气中拦截高速目标,DF-26再入时在最后30km高度段内俯冲速度可达到5~8马赫,相关仿真文献表明,标准-6这种传统设计的防空弹对此类目标双发拦截成功率不足30%,且仅有一次拦截机会,难以抵御威胁。

其次,DF-21D DF-26 ASBM不受敌方航母护卫舰船阵位影响,对于传统的YJ-18,YJ-12导弹来说,如果有护卫舰船挡在航母前面,那么是要先穿透前方护卫舰船的防御,才能攻击到航母。但ASBM不是这样,它再入稠密大气位置直接就是在航母目标的头顶附近,只有和航母贴身伴随的护卫舰船才能在末端进行拦截。

也就是说,如果DF-26 ASBM锁定目标发射,那么美军航母就只有标准3拦截+标准6一次拦截的两层硬防御,其中标准3还很可能因为目标采用跳跃式弹道或在韩国日本的TPY-2雷达阵地被DF-17这种先给捅死了无法拦截,标准6进行聊胜于无的拦截后,就只能双手合十祈祷上帝保佑电子干扰和拉烟幕干扰有用了。

第二点,对情报体系支撑能力要求最低。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ASBM是反舰导弹里面速度最快的,还有哪个导弹的速度能比弹道导弹快呢?即使是高超滑翔器,超燃冲压导弹的平均速度,在这种1000~4000公里的射程上也是比不过弹道导弹的。2000公里射程弹道导弹耗时约13~14分钟,如果打得准,航母目标甚至都跑不出弹载主动雷达导引头的搜索半径,连再入大气后导引修正目标坐标都不需要了。

ASBM只需要情报体系给出一个目标具体位置,然后立马装订发射诸元就能发射,就算需要导引也只需要这么十几分钟时间跟踪目标位置就行,相较于传统反舰导弹比如YJ12挂在轰6上,又是要组织大机群进攻进入发射位置,又是要组织护航和电子压制配合的,这个太简单了,火箭军直接装订发射诸元然后按钮一按就完事了。

第三点,射程最远。

这个就没什么好说的了,DF-26关机速度达5300,弹道射程达3800公里,双锥体弹头还可再入后滑翔增程,达4000~5000公里也不是问题,整个就是一地图炮外挂,只要你光学卫星,雷达卫星网络和其他侦查平台能支撑,就能立刻逐一发送DF-26 ASBM,射程覆盖大半个印度洋,整个西太平洋地区,随叫随到,投射数量只取决于火箭军导弹旅发射车和备弹数量,就是这么任性。

有这三个最字,不是针对谁,可以说世界上其他反舰导弹都是垃圾,尼米兹,来西太,指定有你好果汁吃

对此类武器的应对措施

1:应大力研发舰载激光武器,例如美军在推进预计2022年研制的上舰200~300KW级激光器,压制干扰光学卫星,替代现有近防系统比如密集阵与海拉姆,对高超音速目标进行10公里内末端有效拦截。

2:应大力研发针对S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网络的干扰系统与技术手段,增加舰队隐蔽性。

3:应大力研发具有30km以上临近空间乃至卡门线外太空高度的舰载防空拦截弹,例如美国导弹防御局招标高超拦截弹的“女武神”拦截弹(爱国者3MSE改)与“飞镖”拦截弹(萨德改)“标准3鹰”拦截弹(标3改)等。类似9M96增程版的拦截弹也是不错的选择,具有姿轨控直接力发动机系统,采用双脉冲甚至三脉冲发动机技术,使用定向爆破弹头等,注重增强稀薄大气对高超音速目标拦截能力,尽量在末端中段拥有2~3次甚至更多的拦截机会,拦截成功率更高,从而将威胁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因为DF-21D射程有限,而且可靠性不高。

第一、DF-21D只是一种“区域拒止”武器系统,其设计之初的考量和理论基础如下:

航母编队唯一的打击手段就是舰载机,以美国航母为例,其舰载机作战半径为765km(空战)和1065km(对地攻击),理论上,只要将航母限制在本土1065km距离之外,那么航母就是个无害的摆设。射程2000km的DF-21D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其全部意义就是被动的“拒止”,而非主动攻击。

如此一来,问题的答案就很明显了,即便是美国航母不敢进入距中国大陆2000km的DF-21D射程之内,航母编队依靠其压倒性的火力优势也可以将我国封锁在第二岛链之内,更何况美国在全球霸权的需求下,考虑的是全球部署能力,它的海外利益热点很多,而并非所有的热点地区都有类似DF-21D的武器,如果仅仅因为我国研制DF-21D而放弃航母的使用,显然是不明智的。

第二、DF-21D的可靠性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探测效能不高。

DF-21D绝非单件武器,而是一个包含搜索、发现、跟踪、指挥、通讯、作战于一体的庞大作战体系,要想打航母,得先发现它,有什么方式呢?预警机肯定不行,现在探测距离最远的预警机有效探测距离只有400km,在航母编队的防空圈内;天波雷达可以发现,并作预警,但天波雷达波长较长,无法测速、定位、跟踪,无法为导弹提供射击诸元;卫星呢?红外卫星不能定位、跟踪,且受天气影响较大,雷达卫星需要的轨道高度较低,且易受干扰,无线电定位卫星达无法反制航母编队的无线电静默,光学成像卫星同样无法定位,且只能昼间使用;综上所述,在“发现”这一环节,DF-21D作战体系的效能不是很高,且需要组建庞大的卫星网才能实现对战区的全面监控。

2、打击精度不高。

DF-21D在打击目标时,只能通过预警体系提供粗略的瞬时坐标,导弹发射过去,其他的就只能由弹头独立完成了,这就是末制导,如此一来问题是:DF-21D末速度为25—30马赫,这就意味着弹头在脱离黑障后只有18—25秒的制导窗口时间,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弹载雷达能否有效地探测航母并输出精度足够的知道信号?同时留给机动系统的调姿时间更短,调姿系统能否在18秒内控制单头准确击中航母?而且30马赫的弹头惯性极大,调姿系统能否有足够的效率控制单头?而且30马赫的弹头周围空气成电离状态、极端稀薄,调姿火箭在此环境下效率如何?所有这些都严重影响弹头的打击精度。

第三、航母的不可替代性。

1、当前,美国1个航母编队所携带的飞机数量为80架,相当于解放军一个空军师,且包含全套维护体系,且航母编队的平均航速为30节,最高航速40节,一昼夜可移动1000公里,这是美国任何一个海外军事基地所无法比拟的。

2、在可预见的未来,地球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航母战斗群领域都不可能对美形成优势。

3、航母战斗群可以保证制海权。在海战中,对付军舰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飞机,航母战斗群能在海战中提供最大量的飞机。

综上所述,美帝不会因为DF-21D这个概念性的“区域拒止”武器系统的出现而放弃福特号超级航母的建造计划。

user avatar

只要能命中,摧毁就不是问题。

问题难就难在怎么引导命中。

命中的关键是“看见”。

实事求是讲,能随时“看见”两千公里外的航母是非常难的问题。

user avatar

航母在争夺制海权的战斗中,最大的价值是可以提供一定区域内的制信息权,同时可以解除对方的制信息权,或者说可以提供一定区域内的单向战场透明,而现代海空战场环境下,制信息权等于制胜权。

能够把舰载机级别的传感器任意投放到一定空域,是航母的独门绝技。

航母在这个生态位上的统治性地位,在可预见的将来尚不具备替代性角色,这也是为什么前段时间舰载预警机的试飞引起一片欢呼的原因。

真正能对冲航母制信息权角色的东西是这个

吉林1号,由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承建的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星座,该计划预期分三阶段共发射137颗卫星,组网成功后可以实现全球任意地区15分钟的过顶间隔,成像分辨率小于1米,可以提供大面积的水面舰艇搜索,目标识别,打击效果评估服务,已经于今年4月份完成第二阶段计划,实现在轨卫星16颗组网,全球3-4小时过顶,这是它拍摄的19年大阅卫星照片。

只有通过动辄上百颗的低轨道卫星星座共同组网,或者同步轨道遥感卫星实现个位数米级成像,或者同步轨道卫星粗糙识别后再交由低轨道卫星精确识别,才能搜索并发现敌方航母,从而对冲航母的制信息权优势。

但要注意,即使如此,也只是对冲而非取代,甚至在战时这种对冲作用会大幅下降。

因为打卫星技术正在突飞猛进。

非常反直觉的一点是,在海洋上找到并消灭航母的难度,要远远大于在轨道上找到并消灭卫星的难度,导弹打卫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了,更重要的是激光武器打卫星技术也正在突飞猛进,中美两国都非常热衷于制造各种大功率对天手电筒,手电筒的反卫星效率之高,能让任何战时补位能力形同虚设。

而航母则不然,航母战斗群看似气势恢宏,其实最大的优点反而是隐身,特别是在互相打卫星环节下,除非你也有航母,否则要在茫茫大海上找到并发现航母实属海底捞针,它事实上垄断了战时的海洋制信息权。

那么反舰弹道导弹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呢?当然不是,反舰弹道导弹最大的作用是快,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反舰弹道导弹特别是高超音速反舰弹道导弹通过缩短打击链的形成时间,压缩对方的反应时间,从而在敌方破坏我传感链之前抢先消灭对手,你打卫星也好,预警也罢,总得要时间吧?不可能命令刚下卫星就原地爆炸吧,我们打的就是你这个时间差。

那么是不是就包治百病了呢?当然不是,因为航母并非独自作战,它往往是以航母战斗群的方式协同作战,反舰弹道导弹在末端也是需要雷达开机制导的,而就算航母战斗群无力拦截几十马赫速度从天而降的铁拳,它也能通过电子干扰和电子对抗措施来扰乱导弹的制导雷达,别忘了,航母自身就具备不俗的电子战能力,遑论一整个战斗群。

实际上,实战中的反舰弹道导弹不可能孤军奋战,往往是电子战飞机,轰炸机,战斗机,巡航导弹,反舰导弹,炮灰无人机等一哄而上,通过使对方电磁环境复杂化来增加对方的电子对抗难度,为反舰弹道导弹的突防增加成功率。

只要中一发,航母就得玩完,甚至必要时可以使用核战斗部,就算没有直接命中,也能橄榄对方。

所以说反舰弹道导弹只是大大增强了我方在弱势环境下对抗航母战斗群的成功率,而不是包治百病的万灵丹,更谈不上彻底抹平了航母战斗群这一优势本身,世上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最好的反坦克武器永远是另一辆坦克,也不存在什么弯道超车,以奇胜的前提是以正合,必须做到你有我也有,才能真正实现和强敌势均力敌的对抗,继而实现出奇制胜,从而为万世开太平。

幸运的是,这一天不会太远了


user avatar

美国人造航母又不是100%为了跟中国开战,搞笑呢?

美国人发动了这么多起战争,有几个是拥有弹道导弹的?更别说最先进的弹道导弹了。

user avatar

现在美军不怎么来西太浪了,不止是因为弹道导弹。是解放军整个体系都进步了。

就算不去西太浪了,还有全球可以浪。

不和土鳖打高烈度战争,就没事干了吗?

user avatar

反坦克导弹是否宣判了坦克的死刑?

防空导弹是否宣判了作战飞机的死刑?

……

再往前回溯,弓箭长矛都可以把人弄死,是不是就天下太平不用打仗了?

任何进攻手段都有着对应的反制手段,反舰导弹二战时期就已经出现,海军战舰消失了吗?

反舰弹道导弹只是增大了航母在敌方拒止区内活动时面临的风险而已。但你只要稍微学点历史,就会知道在陆基打击火力覆盖范围内,航母的日子不好混才是常态。

集中回答评论区的若干错误认识:

1)航母损失不起

对于蓝星最大工业国而言,今日之航空母舰的相对成本 (造价/制造业增加值) 与二战时期大致持平。

只不过最大工业国从灯塔换成了土鳖而已。

而灯塔国的工业增加值虽滑落至次席,相对实力仍超过二战时期的英日两国之和。1938 年灯塔国制造业占蓝星总量的 28.7%,苏联 17.6% (巧合的是这两个数值与 2018 年土鳖与灯塔两国的制造业全球份额极其接近),德国 13.2%,英国 9.2%,法国 4.5%,日本 3.8%,意大利 2.9%。

也就是说,对于真正的航母玩家 (二战时的美英日,今天的中美) 而言,航空母舰的可负担性并未出现实质变化。

持损失不起论调的,本质上还是在以和平时期的视角看待问题。按照这种视角,美欧国家在海外干涉中损失个位数的战机就足以成为头条新闻,航母当然 "损失不起"。

回去仔细想想 "底线思维" 是什么意思。

2)空天制胜

你们是不是忘了什么?将弹道导弹打航母整天挂在嘴边,对反卫星武器打卫星则视而不见,定向能武器的稳步发展更是被抛到脑后。这样合适吗?

高烈度大规模战争中侦察卫星将首当其冲地遭到攻击。东西二帝如果掐起来,低轨道侦察卫星大概率会被互相一波带走。

侦察卫星的最大价值是和平时期可以随意飞越潜在敌国土。此外一旦发射,在轨运行就不怎么消耗额外的费用,而航空侦察平台每次飞行都得花很多钱。但由于轨道基本固定无法规避对方的追踪,侦察卫星,特别是处于直接上升式武器覆盖范围内的低轨道侦察卫星,对于早已掌握动能反卫星武器技术的东西二帝而言,基本上就是随时可以撸下来的活靶子。

要保证武器命中概率就必须在目标附近集结足够的传感器-算力-信息分配资源,以破除对方构建的信息迷雾。卫星受到轨道物理的限制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目前与近中期未来技术条件下,最靠谱的快速反应传感器-算力-信息分配平台仍然是航空器。

因此即便是理论上具备 100% 防御穿透能力的超级反舰弹道导弹,离开航空母舰仍无法具备可靠的远洋打击能力。体系对抗才是王道,而航空母舰是远洋对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等到反舰弹道导弹如同大白菜般满世界扩散的时候,其面对顶级强国海上机动编队的防御穿透能力只怕已经趋向于零了。

3)战列舰被飞机取代

战列舰的本质是重型火炮平台,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是航母上的飞机能够更好地完成重炮的所有任务,

而不是某些人臆想的 "军舰打不过飞机"。否则就无法解释驱逐舰等其它水面战舰在航母 & 导弹时代继续活跃的事实。

航空母舰本质上是可机动的战术航空基地。只要战术航空兵不退出历史舞台,航空母舰就不会被淘汰。

能淘汰某种武器/武器组合/兵种的,并非其反制手段,而是其竞争对手。

user avatar

盾牌能够防住对面的弓箭,那么是不是弓箭就该完蛋了,实际上并没有。

火枪可以稳定打穿对面的盾牌,那么是不是盾牌就该完蛋了,实际上也没有。

实际上取代了弓箭的是火枪,因为后者满足所有弓箭的性能要求并且在性能上还碾压弓箭。

同样的,航母的功能要求是远距离大规模高密度的火力投送。至今人类没有其他兵器可以完全满足航母功能的同时在性能上碾压航母。或许还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面那种射程上千公里的电磁炮战列舰问世的时候,才能动摇航母的地位吧。

user avatar

一看就是小年轻

叔当年混军事论坛的时候

蔡国庆还在吊打F22呢。

user avatar

核弹的量产是否宣判了全人类的死刑,为什么人类在核弹量产的情况下仍在造人?


很显然,在核弹面前所有人类都是有机物,为什么你还要结婚生娃?


咱,能不能,稍微,让问题看起来正常点儿?

user avatar

还是别太乐观为妙,弹道导弹攻击海上移动目标确实是一大突破,但是这东西也不是无敌的。

你这弹道导弹是非常需要卫星侦察和卫星制导的,高速移动目标或者隐身目标,上千公里外肯定是要靠卫星的,侦察机都够呛。攻击方面更是离不开天上的卫星调校攻击方位。

可是一旦真的和美帝发生战争了,你真的能保证对方不先炸了你的卫星?

还是说只要炸了你的卫星,你立刻就核弹发射到洛杉矶去?

中国一直履行的是不首先使用核弹的政策,那对方炸掉你卫星的反击手段你还能有什么?也炸掉对方的卫星?

先手攻击的优势是不能小看的,对方如果接连炸掉你的卫星,你怎么定位对方的卫星?


所以说弹道导弹的优势还是建立在,对方不掀你桌子,老老实实按你的规则,在规定的场地,用规定的武器比赛的前提下。一旦对方赖皮,不想输,干掉卫星,这弹道导弹的威力立马降了90%。

可是航母的优势是实打实的,就算双方卫星都被干掉了,轰炸机从航母上起飞到1000公里外,直接发射对地导弹,这防空能破掉的可能性就小得多了。我国目前还没跟美帝真的较量过,很难验证说,我国的防空力量到底能不能经得住这样非常难抵御的战略远程轰炸。


再说弹道导弹可以携带核弹头,你发射弹道导弹,人家怎么知道你里面装的是核武器想毁灭世界,还是普通导弹想炸沉航母?

对方很可能会因为你发射弹道导弹的行为,产生误判的。到时候你这边弹道导弹刚从路基起飞,那边总统从白宫跑进地堡,直接发射核弹打到北京、上海,那麻烦就不大了?


所以大量使用弹道导弹的行为,是有点在核战的边缘擦边的嫌疑,如果中国真的在战场大量应用弹道导弹,美帝的反应未必真的会是乖乖在和你打常规战争了,进行太空站或者核战都有可能。

从这个方向来说,谈弹道导弹制霸全海域还有点早。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