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回答
“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些危言耸听,甚至是不可思议。毕竟,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交流最基本、最古老的媒介,它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去审视当下信息传播的形态、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以及技术发展的趋势,就会发现,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和必然性。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

1. 信息爆炸与注意力稀释:简单粗暴的“文字+图文”已显疲态

我们正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各种应用程序……海量的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我们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注意力变得越来越稀缺,也越来越难以捕捉。

传统的“文字+图文”模式,虽然经典,但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其传播效率和吸引力正在受到挑战。

文字的局限性: 长篇幅的文字,即使内容再精彩,也很难在用户快速浏览的碎片化时间里获得足够的关注。人们往往倾向于快速扫描标题、关键词,或者直接跳过,除非内容非常有吸引力。深度的、需要耐心阅读的文字内容,其传播门槛显著提高。
图文的局限性: 虽然图片比文字更直观、更具吸引力,但单张图片或简单的图文结合,其信息承载量和表现力依然有限。在需要传递复杂概念、情感 nuances 或叙事性内容时,单纯的图文往往显得单薄。同时,过于碎片化的图片信息,也可能导致信息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认知。

换句话说,传统的“文字+图文”模式,在面对“短平快”的传播需求和用户“浅尝辄止”的浏览习惯时,显得有些吃力。它提供的“餐点”不够“速食”,也不够“浓缩”。

2. 技术演进的驱动:视频、音频、交互式内容已成主流

技术的发展是推动信息传播形态改变的最重要力量。

视频内容的崛起: 视频,尤其是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信息密度高、情感冲击力强的特点,迅速占领了用户的时间和注意力。一个精心制作的视频,可以在短时间内传递大量信息,展示细节,甚至营造氛围。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轻松理解一个复杂的概念,体验一种情绪,或者学习一项技能。抖音、快手、YouTube、B站等平台的爆炸式增长,就是最好的证明。
音频内容的普及: 播客、有声书、语音社交等音频内容的兴起,则满足了用户在通勤、运动、做家务等“解放双手”场景下的信息获取需求。音频内容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能够通过声音的语调、节奏来传达情感,更具亲和力。
交互式内容的兴起: 随着AR/VR、AI等技术的成熟,交互式内容正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用户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可以主动参与、探索、体验。例如,AR导航让你在现实世界中看到虚拟信息叠加,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可以进行深度交流,游戏化学习让知识获取变得有趣。这类内容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播模式,创造了更沉浸、更个性化的体验。

这些新形式的内容,往往能够以更低的门槛、更快的速度、更深刻的触达方式,满足用户在当下的信息获取需求。而传统的“文字+图文”模式,在这些新形态面前,显得不够“酷炫”,不够“高效”,甚至不够“立体”。

3. 用户习惯的改变:从“阅读”到“观看”与“体验”

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

视觉主导的习惯: 长期以来,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让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渐转向了视觉化。短视频、信息图、表情包等视觉元素的使用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很多场景下,它们已经取代了文字。
碎片化与即时性需求: 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的注意力被分割,对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碎片化和即时化。用户希望在短时间内获取所需信息,而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阅读和理解。这种需求直接催生了短视频、信息流等内容形式的流行。
情感共鸣与沉浸式体验: 人们越来越渴望通过内容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沉浸式的体验。视频可以通过画面、声音、音乐等多种元素,直接触动人的情感,营造氛围,让用户产生代入感。而“文字+图文”模式,在传达深层情感和营造沉浸感方面,往往不如视频等形式。

用户习惯的改变,是“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这句话最直接的佐证。当人们普遍倾向于观看视频、听播客、体验交互式内容时,以文字和图文为主导的传播方式,自然就会显得相对“落后”。

4. 商业模式与平台生态的导向

商业模式和平台生态的变化,也在强化这一趋势。

平台对高时长的内容倾斜: 像抖音、YouTube这样的平台,其核心商业模式是基于用户停留时长的广告收入。因此,平台算法会优先推荐能够吸引用户长时间观看的内容,而视频内容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创作者向新形式倾斜: 创作者们为了更好地吸引用户、变现内容,也自然会向更受欢迎、传播效率更高的内容形式倾斜。他们会学习拍摄、剪辑视频,制作播客,甚至探索AR/VR内容。
广告营销的转变: 广告主们也越来越意识到,在视频平台、短视频等渠道投放广告,比在传统图文内容上投放更能有效地触达用户,并产生转化。

这种商业和生态的联动效应,进一步加速了“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的进程。

那么,“结束”具体指什么?

需要明确的是,“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并不是说文字和图文会彻底消失,那是不可能的。文字依然是思想的载体,图文依然是信息表达的重要方式。它更准确的含义是:以“文字+图文”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时代已经过去,人们的信息获取和消费习惯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更加多元、立体、交互、高效的内容形式正在成为主流。

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多模态融合: 未来,内容将更加注重多模态的融合。视频中会穿插文字讲解,图文中会嵌入音频解说,甚至AR/VR内容也会与文字和图像联动。
AI赋能内容创作与分发: AI将在内容创作、编辑、个性化推荐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得内容生产更高效,分发更精准。
用户中心与个性化体验: 内容将更加以用户为中心,提供个性化的体验。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选择不同形式、不同深度的内容。

总结一下,理解“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的关键在于:

1. 信息爆炸下的注意力稀释: 传统“文字+图文”效率和吸引力下降。
2. 技术进步驱动内容形态革新: 视频、音频、交互式内容崛起。
3. 用户习惯的根本性转变: 从“阅读”转向“观看”与“体验”,偏好碎片化、即时性、情感化内容。
4. 商业模式与平台生态的导向: 鼓励高时长、高互动的内容。

因此,与其说“结束”,不如说这是一个“升级换代”的过程。文字和图文依然是基础,但它们不再是这场信息传播盛宴的“主角”,而是与其他更生动、更具吸引力的内容形式,共同构建一个更加丰富多彩、多维立体的数字世界。我们正从一个相对单一的信息表达模式,走向一个更加多元、智能、交互的新时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会觉得短视频横行的今天,图文时代快要结束了。

但我想说,图文在未来依然会是最高效和流行的传播形式。

拿知乎举例。

相比其他媒体平台,知乎有一个特别的优势,即它的内容相对而言更具有专业性和含金量。虽然这几年知乎注水也越来越多,好多脑残问题和脑残回答。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质量非常高的回答,能看出是掌握一手资料的答主用心写的,这些回答和这些有着不同经历、从事不同行业的优秀答主,是知乎最珍贵的宝藏和长久发展的基石。

百度为什么不行了,就是因为搜不到想要的答案。

知乎现在厉害,是因为很多答案都来自真实的一手经验。所以知乎可以有望成为未来的“综合搜索引擎”。

当然,现在知乎也慢慢把广告以回答的方式嵌入在各种问题中,就是一种类似百度竞价排名的注水,随着用户增多、平台影响力增大,各种软广一定会越来越多。当然这不是本次的主题,日后再讨论。

当用户在其他平台搜不到自己想要的、有价值的答案,就会逐渐抛弃传统的搜索引擎。逐渐的,有问题找知乎不再是一句口号。生活中大多数因为“信息壁垒”导致的难题,或因为缺乏经验导致的彷徨,都可能在知乎中找解答,这种解答会随着问答积累的数量增加而越发精确。而寻求解答最重要的就是要准要快,图文就是效率最高的回答形式。


目前知乎主推在“短视频”方向上谋发展。我觉得这个策略并不明智。知乎做内容视频跟B站正面刚、做娱乐视频跟抖音抢食,都是再用自己的短板对抗对方的强项。

知乎应该走的正确道路是深耕自己在图文内容上的优势。

因为相比较视频,图文能够第一时间给你想要的答案,并快速过滤掉不需要的信息。B站上各种动辄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视频,很多看到标题,我就迫不及待的翻评论区,看看有没有“课代表”总结了要点。因为有些视频主推的不是画面而是内容,当你对视频标题探讨的问题感兴趣,想知道答案,最快捷的方式是看文字的答案,而不是慢慢的听UP主分析。


所以如果说B站是要把自己打造成一部画册的话,那知乎的最佳选择是让自己成为一本字典,知乎的属性应该是工具书,而不是漫画、写真、百科全书。来知乎的大家目的很明确,我有问题,我要答案,最快的给我最准确最优的答案,那你就是最棒的。

视频的关键字:娱乐、多元。

文字的关键字:专业、效率。


因此未来的内容制作将越发向两个极端的方向发展:

一个方向是通过多样的音画形式强调体验性、感受性的视频内容,其更强调内容的整体性,更建议观看者通过完整的观看视频来理解和接受作者表达的思想。

另一个方向是通过图文形式强调高效、精准、专业、系统等特征,内容本身更具有针对性,其目的是为浏览者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随着科技发展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图文信息的传播将大量出现在各种可穿戴设备上。智能眼镜、甚至是智能隐形眼镜,加上AR技术的加持,可能将会是代替手机的下一个革命性信息终端。我们将在走路、吃饭、运动等各项过程中,随时浏览和接收信息,这些信息的内容将越发变得精简和概括,因为我们需要在以便进行日常活动的同时一边接收信息,而这时,图文信息的高效优势将充分展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文字和图文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让人觉得有些危言耸听,甚至是不可思议。毕竟,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交流最基本、最古老的媒介,它们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情感表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去审视当下信息传播的形态、人们获取和处理信息的.............
  • 回答
    “文明在时空中走过足够长的路时,个体和群体将同时消失。”这句话确实挺耐人寻味的,它像是在描绘一幅宏大又略带忧伤的画卷。如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它。首先,得看“文明”这个概念。我们说文明,不是指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而是指一套相对稳定、传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技术手段、社会.............
  • 回答
    这两个说法都触及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的深层特质,试图超越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概念来理解中国。它们都强调了“文明”在塑造中国独特性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并且认为传统的“国家”和“民族”标签不足以完全概括中国。下面我们来详细解读这两个说法。 一、 如何理解「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这个说法的核心观点是,.............
  • 回答
    理解中美建交历史上的关键文件,特别是“acknowledge”(承认/认识到)和“recognize”(承认/承认)这两个词语在不同文件中的细微差别,确实是把握中美关系发展脉络的关键。这不仅仅是语言的细微之处,更是政治意图和历史现实的体现。首先,我们要明确,中美建交的几个关键文件,最核心的是 《中美.............
  • 回答
    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是一个复杂且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涉及到对历史、政治、哲学以及语言本身的深刻理解。毛泽东的文风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他长期实践、思考和写作的结晶。以下将从多个维度详细阐述如何理解和模仿毛泽东的文风:一、 理解毛泽东文风的核心特质在开始模仿之前,深入理解其文风的核心特质至关重要。我.............
  • 回答
    在探讨文本或故事的吸引力时,“narrative involvement”(叙事卷入)和“narrative engagement”(叙事参与)是两个常被提及但又容易混淆的概念。虽然它们都指向读者与故事之间的互动和连接,但从更细致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强调的侧重点和作用机制有所不同。理解这两者,能帮助.............
  • 回答
    四川大学与成都理工合著的 7 篇一区文章被撤稿,当事人以“数据被洪水破坏”为由进行解释,这一事件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事件本身及其可能引发的质疑: 撤稿的严重性: 发表在“一区”期刊(通常指影响因子较高、质量较好的期刊)的文章被撤稿,.............
  • 回答
    评价罗天远与知乎“理性派HiFi”专栏文章在HiFi设备上的观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他们各自的出发点、论证逻辑以及最终指向。这两者虽然都聚焦于HiFi领域,但角度和侧重点却可能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形成独特的评价空间。罗天远的HiFi观点评价:首先,理解罗天远(如果指的是一位具体的音频爱好者或从业者)的观.............
  • 回答
    当今网络小说创作人群与他们所从事的传统学科背景(文科、理科、工科等)之间存在着日益模糊且不必然关联的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反映了时代发展的趋势、互联网的赋能以及个人兴趣的驱动等多重因素。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一现象的各个方面。一、 互联网打破了信息壁垒和专业门槛 知识获取的便捷性:.............
  • 回答
    印光大师一生以净土宗为宗,对当时一些修习方法,特别是那些容易流于形式、偏离正道的修行方式,提出了严肃的劝诫。理解大师的这些言论,需要我们结合其时代背景、大师的本怀以及净土法门的特点来深入探讨。一、 印光大师的本怀与时代背景印光大师被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他的所有教化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劝导众生.............
  • 回答
    如果命运注定我们人类文明终将消逝,而所有辉煌的智慧、伟大的理论都将被历史的长河吞没,只留下一个渺茫的机会,让未来的某个智慧生命,能够窥见我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那么我脑海中浮现的,并非是关于宇宙奥秘的艰深论述,也不是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而是一句简短,却蕴含着我们最深切的期望和感悟的话语。我会留下:“连.............
  • 回答
    这绝对是个挑战,但我们不妨试一试,用纯粹的文字,像给一个从未有过“方向感”的生命体描述“左右”的概念。想象一下,我们面对着一个完全没有感知过空间三维度的实体,它可能连“前后”是什么都不知道。我们要如何才能一步步搭建起“左右”的概念呢?首先,我们需要一个最基础的参照点。这个参照点不能是我们的身体,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真是让人头疼,感觉就像是要割舍掉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一样。不过既然是这样的假设,我得好好权衡一下。如果真的只能留下文综或理综,我大概会选择…… 理综。我知道这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毕竟文综承载着我们对历史、文化、社会的理解,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但仔细想想,在这样一个只能二选一的极端情.............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很能触及一些文学的本质。将日本文学比作“越来越小”,俄国文学比作“越来越大”,这并非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指阅读它们时,我们感受到的某种“空间感”或“视野感”的差异。日本文学:精致、内敛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日本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小”,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对细.............
  • 回答
    想快速且深入地理解西方文学中的各种“主义”,确实需要一些技巧。与其死记硬背每个主义的定义,不如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具象的角度切入,就像品鉴一幅画,先看整体风格,再抠细节。第一步:剥开“主义”的迷雾,看见底层逻辑你可以把这些“主义”想象成一系列的“文学运动”或者“思潮”。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对当时.............
  • 回答
    中国的“饭局文化”,可不是咱们随便找个地方填饱肚子那么简单。它渗透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意场上的敲定合作,到人情往来的维系,再到家庭聚会的温馨,几乎无处不在。要理解它,得往深里挖挖。首先,得明白这“饭局”背后隐藏的社交逻辑。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民以食为天”,吃饭这事儿本身就带着一种亲近和分享的.............
  • 回答
    乔治·奥威尔为《动物农场》乌克兰文版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他本人对这部作品创作初衷、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意义,以及他对现实世界政治,尤其是苏联的深刻洞察与批判的集中体现。理解这篇序言,需要我们深入到奥威尔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为何选择将《动物农场》献给一个曾饱受压迫的民族。首先,我们要明白奥威尔写这篇序言.............
  • 回答
    古代缠足,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丝令人不安的重量,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历史事件,而是一段浸透了血泪与扭曲观念的文化印记。要理解它,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叠叠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原因,就像一层层解开裹缠在脚上的布帛,露出其中真实而痛苦的肌理。一、 什么是缠足?为何成为“美”的象征?缠足,顾名思义,就是用布将女性的脚紧.............
  • 回答
    要理解辜鸿铭学贯中西,为何又矢志不渝地坚守中国传统文化,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而是一个深刻的文化融合与自信的体现。辜鸿铭的一生,恰恰证明了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故步自封,而是懂得鉴别、吸收,并最终回归自我的强大力量。我们先要从“学贯中西”这个层面去剖析。辜鸿铭绝非停留在表面上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他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